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铃薯Y病毒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及其在株系鉴定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
作者 邹文超 沈林林 +3 位作者 沈建国 蔡伟 詹家绥 高芳銮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918-929,共12页
为实现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PVY)常见株系的快速鉴定,本文以PVY的P1、HC-pro、VPg和CP 4个基因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快速准确的多基因联合体系。根据基因的不同组合建立5个不同数据集,分别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并通过贝叶斯标签关联显著... 为实现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PVY)常见株系的快速鉴定,本文以PVY的P1、HC-pro、VPg和CP 4个基因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快速准确的多基因联合体系。根据基因的不同组合建立5个不同数据集,分别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并通过贝叶斯标签关联显著性(Bayesian tip-association significance,Ba TS)分析各数据集中代表分离物与株系的关联性,以确定实现PVY快速鉴定的最佳组合。不同数据集的系统发育及Ba TS分析结果显示,除了联合P1、VPg和CP 3个基因数据集外,其他4个数据集均无法实现PVY常见株系的准确鉴定。采用不同建树方法对联合P1、VPg和CP 3个基因数据集比较分析显示,基于ML法和NJ法的系统发育树在拓扑结构上基本一致,均优于基于贝叶斯算法的最大分支置信(maximum clade credibility,MCC)树。同时,以HLJ26分离物为研究对象,对建立的多基因联合体系进行实际应用,结果显示该分离物与PVY^(NTN-NW)株系的3个分离物SYR-Ⅱ-2-8、SYR-Ⅱ-Be1和SYR-Ⅱ-Dr H以高置信值聚为一亚簇,表明该分离物可能属于PVY^(NTN-NW)株系(SYR-Ⅱ型)。重组分析显示,HLJ26基因组存在4个潜在的重组信号,分别位于P1、HC-pro/P3、VPg和CP的5¢-末端,与PVY^(NTN-NW)株系(SYR-Ⅱ型)的重组位点相一致,表明其属于PVYNTN-NW株系(SYR-Ⅱ型)。同时,应用多重RT-PCR成功扩增出约为1000 bp和400 bp的2个特异性片段,与PVY^(NTN-NW)株系(SYR-Ⅱ型)的特异条带大小相一致。这些结果进一步支持了多基因联合体系的鉴定结果。联合P1、VPg和CP 3个基因数据集系统发育分析,可以实现PVY常见株系的准确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Y病毒 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 系统发育与性状关联分析 SYR-Ⅱ型
下载PDF
甜樱桃采后主要真菌病害的分离鉴定及致病力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崔建潮 徐海娇 +3 位作者 贾晓辉 王英杰 陈晓会 王文辉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968-1975,共8页
为进一步探究甜樱桃果实采后病原真菌的种类,本研究对甜樱桃采后果实发病部位的病原真菌进行分离纯化,对引起果实不同腐烂症状的5种病原菌进行形态学观察,并结合多基因序列分析鉴定病原菌。结果表明,菌株YTS6为扩展青霉(Penicillium exp... 为进一步探究甜樱桃果实采后病原真菌的种类,本研究对甜樱桃采后果实发病部位的病原真菌进行分离纯化,对引起果实不同腐烂症状的5种病原菌进行形态学观察,并结合多基因序列分析鉴定病原菌。结果表明,菌株YTS6为扩展青霉(Penicillium expansum),YTS13为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YTS21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YTS28为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YTS37为枝状枝孢(Cladosporium cladosporioides),其中枝状枝孢(C.cladosporioides)系首次报道为甜樱桃果实病原菌。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YTS6、YTS13、YTS21和YTS28均对砂蜜豆有强致病力,YTS37对砂蜜豆有中等致病力;YTS13对萨米脱和奇好有强致病力,对拉宾斯和雷尼有中等致病力;YTS37对拉宾斯具有弱致病力,而对其余品种甜樱桃有中等致病力。不同属病菌对同一品种及同一病菌对不同品种甜樱桃的致病力均具有差异。本研究可为甜樱桃采后贮藏保鲜技术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樱桃 病原真菌 分离鉴定 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 致病力
下载PDF
基于ITS及GPD序列分析对贵州紫花菌的分类鉴定 被引量:3
3
作者 董芳 张传博 吴石平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794-1799,共6页
明确贵州省紫花菌分类地位,对其人工驯化、加工及活性物质开发利用提供理论支撑。在贵州4个具有代表性的紫花菌产地附近的农贸市场,收集紫花菌样本进行组织分离,利用形态学结合分子系统学的方法进行鉴定。通过分离纯化获得20株菌株,根... 明确贵州省紫花菌分类地位,对其人工驯化、加工及活性物质开发利用提供理论支撑。在贵州4个具有代表性的紫花菌产地附近的农贸市场,收集紫花菌样本进行组织分离,利用形态学结合分子系统学的方法进行鉴定。通过分离纯化获得20株菌株,根据子实体形态特征,在贵州市场收集的紫花菌主要分为两类,一类形态特征与鲜艳乳菇(Lactarius vividus)一致,另一类形态特征与红汁乳菇(L. hatsudake)一致。基于ITS和GPD基因序列的遗传距离和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分离获得的15株菌株与鲜艳乳菇(L. vividus)的遗传距离为0,在系统发育树上以较高的自举支持率与鲜艳乳菇(L. vividus)聚为一支,将15株菌株鉴定为鲜艳乳菇(L. vividus);5株菌株与红汁乳菇(L. hatsudake)的遗传距离为0,在系统发育树上与红汁乳菇(L. hatsudake)聚为一支,自举支持率为100%,将5株菌株鉴定为红汁乳菇(L. hatsudake)。笔者在贵州市场上收集到的紫花菌中没有鉴定出松乳菇(L. deliciosus),可能与近年松乳菇采集过度或因环境改变导致其发生量减少有关,也有可能是松乳菇与鲜艳乳菇、红汁乳菇形态较为接近,不易区分导致错误鉴定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菌 鲜艳乳菇 红汁乳菇 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
下载PDF
一种新发大豆根腐病的病原鉴定及防治药剂筛选
4
作者 黄智星 李月 +4 位作者 丁洁欣 林海蔚 程艳波 年海 周而勋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29-239,共11页
为明确在广东新发现的一种大豆根腐病的病原菌种类,了解其生物学特性,筛选防治该病的有效杀菌剂,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罹病大豆植株的根部和茎基部的病原真菌进行分离,并通过形态学和3个基因(rDNA-ITS,TEF-1α,RPB2)的联合系统发育分析对病... 为明确在广东新发现的一种大豆根腐病的病原菌种类,了解其生物学特性,筛选防治该病的有效杀菌剂,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罹病大豆植株的根部和茎基部的病原真菌进行分离,并通过形态学和3个基因(rDNA-ITS,TEF-1α,RPB2)的联合系统发育分析对病原真菌进行鉴定,再将该病原真菌接种到原发病大豆品种桂夏2号的根部和茎基部,测定其致病性和不同培养基、温度、碳氮源、pH、光照、杀菌剂对菌丝生长的影响以及病原菌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结果显示,分离到2株具有不同特征的真菌,分别鉴定为新孢镰刀菌(Fusarium neocos-mosporiellum)和镰状镰刀菌(F.falciforme),后者是在我国广东大豆上的首次报道;接种试验显示,这2株真菌单独或混合接种均可引起与田间自然发生的大豆根腐病相似的症状;新孢镰刀菌(F.neocosmosporiellum)在28℃、pH 7条件下生长最快,可以有效利用多种碳氮源,乳糖和蛋白胨为最佳碳氮源,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51℃(水浴10 min);镰状镰刀菌(F.falciforme)在25℃、pH 7条件下生长最快,碳氮源利用能力强,以乳糖、蔗糖和麦芽糖为最佳碳源,最佳氮源为蛋白胨,孢子致死温度为54℃(水浴10 min);不同光照处理对2个菌株的菌丝生长无影响;杀菌剂咪鲜胺对2个菌株的抑制作用最强。综上,引起广东新发大豆根腐病的病原真菌为新孢镰刀菌(F.neocosmosporiellum)和镰状镰刀菌(F.falciforme),而这2种真菌适应环境的能力强,对咪鲜胺敏感,该药剂可作为防治新发大豆根腐病的首选药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根腐病 镰刀菌 病原鉴定 生物学特征 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 杀菌剂筛选
下载PDF
甘肃省辣椒炭疽病病原菌鉴定 被引量:2
5
作者 荆卓琼 郭致杰 +1 位作者 孙倩 徐生军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1-7,共7页
以从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采集疑似辣椒炭疽病的发病辣椒果实为试材,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通过构建多基因联合系统发育树,结合形态学和柯赫氏法则鉴定兰州市辣椒炭疽病病原真菌种类,以期为该病的诊断和防控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 以从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采集疑似辣椒炭疽病的发病辣椒果实为试材,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通过构建多基因联合系统发育树,结合形态学和柯赫氏法则鉴定兰州市辣椒炭疽病病原真菌种类,以期为该病的诊断和防控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从具有典型症状的病果上分离得到13株具有相同培养性状的菌株,柯赫氏法则明确代表菌株CA1902为辣椒炭疽病的致病菌;通过ITS、TUB2、ACT、CHS-1、HIS3和GAPDH构建多基因联合系统发育树,该菌株与松针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ioriniae聚在同一分支,且支持率为100%。综合可知,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辣椒炭疽病病原菌种类为松针炭疽菌C.fioriniae,是该种引起甘肃地区辣椒炭疽病的首次报道。考虑到辣椒的经济价值,可依据该鉴定结果制定有效的病害防控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炭疽病 分离鉴定 多基因联合系统发育分析 松针炭疽菌
原文传递
酒瓶椰子叶枯病病原菌鉴定
6
作者 范绍斌 苏济钰 +7 位作者 樊改丽 阮志平 张华峰 胡艳萍 贾悦 梁欣妤 王宗华 胡红莉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6-213,共8页
【目的】近年来,福建省厦门市园林植物园内的酒瓶椰子频发叶枯病,影响了植株的正常生长,降低了酒瓶椰子的观赏价值。为了更好地防控酒瓶椰子叶枯病,对引起该病害的病原菌进行了种类鉴定。【方法】从厦门市园林植物园收集了12份染病的酒... 【目的】近年来,福建省厦门市园林植物园内的酒瓶椰子频发叶枯病,影响了植株的正常生长,降低了酒瓶椰子的观赏价值。为了更好地防控酒瓶椰子叶枯病,对引起该病害的病原菌进行了种类鉴定。【方法】从厦门市园林植物园收集了12份染病的酒瓶椰子叶片样品,通过分离和纯化,得到5个类拟盘多毛孢属真菌菌株。结合其形态特征和基于3个基因(ITS、TUB2和TEF1)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将这5个菌株鉴定到种。最后用柯赫氏法则验证所得菌株的致病性。【结果】这5个菌株被鉴定为Neopestalotiopsis cubana、Pestalotiopsis diploclisiae、P.humicola、P.neolitseae和Pseudopestalotiopsis theae。柯赫氏法则验证结果显示,N.cubana、P.diploclisiae、P.humicola和Ps.theae可以引起酒瓶椰子叶片发病,而P.neolitseae不能侵染酒瓶椰子的叶片。【结论】N.cubana、P.diploclisiae、P.humicola和Ps.theae是引起酒瓶椰子叶枯病的病原菌。这是新拟盘多毛孢属(Neopestalotiopsis)和假拟盘多毛孢属(Pseudopestalotiopsis)真菌在酒瓶椰子上的首次报道。其中,N.cubana为我国首次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瓶椰子 叶枯病 类拟盘多毛孢属真菌 形态学 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
下载PDF
桂花叶斑病病原菌的鉴定、生物学特性及防治药剂筛选
7
作者 刘向国 《东南园艺》 2024年第4期250-259,共10页
【目的】桂花叶斑病严重影响桂花的观赏价值,为明确其病原菌,并筛选出可用于防治桂花叶斑病的杀菌剂。【方法】从福州市金山公园采集桂花叶斑病样品,切片镜检,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真菌菌株,通过柯赫氏法则验证所获菌株是否为桂花叶斑病... 【目的】桂花叶斑病严重影响桂花的观赏价值,为明确其病原菌,并筛选出可用于防治桂花叶斑病的杀菌剂。【方法】从福州市金山公园采集桂花叶斑病样品,切片镜检,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真菌菌株,通过柯赫氏法则验证所获菌株是否为桂花叶斑病的致病菌;综合形态特征和多基因(ITS、TUB、TEF、CAL和HIS)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将该菌鉴定到种;在此基础上,测定了该菌的生物学特性,采用含药平板法测定了4种杀菌剂对病原菌的毒力。【结果】明确了菌株FZ-GH-1是福州桂花叶斑病的病原菌,其被鉴定为Diaporthe grandiflori;FZ-GH-1在12 h光暗交替和全黑暗条件下菌丝生长速率最快,生长最适温度为24~28℃,最适p H值为5.0,生长所需最适碳源为葡萄糖,最适氮源为硝酸钠和蛋白胨;在供试药剂中,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和450 g/L咪鲜胺水乳剂对FZ-GH-1菌丝生长的EC50分别为0.108 mg/L和0.053 mg/L,明显低于3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和20%三唑酮乳油。【结论】确定了福州桂花叶斑病的病原菌为Diaporthe grandiflori,甲基硫菌灵和咪鲜胺对该菌抑制作用强,研究结果可为后续研究桂花叶斑病的发病规律和化学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花叶斑病 间座壳属 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 生物学特性 室内毒力测定
下载PDF
茶树炭疽病病原鉴定 被引量:16
8
作者 刘威 袁丁 +2 位作者 郭桂义 杨国一 叶乃兴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48-453,共6页
【目的】明确福建省福州市茶树炭疽病病原菌种类,为茶树炭疽病的防治及抗病育种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形态学结合基于谷氨酰胺合成酶(GS)、β-微管蛋白(β-TUB2)、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r DNA-ITS)和核糖体DNA大亚基(LSU)等4个基因序... 【目的】明确福建省福州市茶树炭疽病病原菌种类,为茶树炭疽病的防治及抗病育种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形态学结合基于谷氨酰胺合成酶(GS)、β-微管蛋白(β-TUB2)、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r DNA-ITS)和核糖体DNA大亚基(LSU)等4个基因序列的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方法,对从福州市几个茶园不同茶树品种炭疽病典型病叶上分离获得的茶树炭疽病病原菌(FFB、FJG、FRG、FSX和FFA)进行鉴定,并利用柯赫氏法则验证菌株的致病性。【结果】5株供试病原菌均能通过伤口侵染茶树叶片,且病症相似,为茶树炭疽病致病菌。5株病原菌分离物形态特征相似,基于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并结合其形态学特征,将5株供试菌株鉴定为Colletotrichum siamense。【结论】C.siamense为茶树炭疽病弱致病菌,主要通过伤口侵染茶树。生产中应尽量避免人为活动造成茶树叶片损伤,以减少茶树发生炭疽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炭疽病菌 鉴定 致病性测定 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
下载PDF
福建李叶斑病病原菌种类鉴定及致病性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亓政良 徐芳菲 +4 位作者 王先洪 傅敏 王利平 洪霓 王国平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423-2434,共12页
【目的】鉴定明确近年在福建新发生的李叶斑病的病原菌种类。【方法】采集李叶斑病叶进行组织分离,对获得的菌株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种类鉴定和致病性研究。【结果】通过组织分离和纯化,并根据菌落形态特征共获得66... 【目的】鉴定明确近年在福建新发生的李叶斑病的病原菌种类。【方法】采集李叶斑病叶进行组织分离,对获得的菌株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种类鉴定和致病性研究。【结果】通过组织分离和纯化,并根据菌落形态特征共获得66个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菌株。对这些菌株进行形态学观察和多基因(ACT、TUB2、CHS-1、GAPDH及ITS)系统发育分析的结果显示,它们分别归属于刺盘孢属的6个种,包括果生刺盘孢(C.fructicola)59个菌株、喀斯特刺盘孢(C.karstii)2个菌株、普洛柏刺盘孢(C.plurivorum)2个菌株、暹罗刺盘孢(C.siamense)1个菌株、无锡刺盘孢(C.wuxiense)1个菌株和李刺盘孢(C.pruni-salicinae)1个菌株,其中李刺盘孢(C.pruni-salicinae)为笔者鉴定出的1个新种。分离鉴定的6种刺盘孢的代表菌株,有伤接种结果显示它们均可使李叶片和果实致病,但其致病力明显不同,它们对桃、梨、柑橘和猕猴桃的致病也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引起福建李叶斑病的病原菌有果生刺盘孢、喀斯特刺盘孢、普洛柏刺盘孢、暹罗刺盘孢、无锡刺盘孢和李刺盘孢6种,其中果生刺盘孢(C.fructicola)为优势种,占刺分离获得的盘孢属(Colletotrichum)菌株的89.4%。不同刺盘孢菌的致病性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斑病 刺盘孢菌 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 致病性
下载PDF
金线莲炭疽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对9种杀菌剂的敏感性 被引量:4
10
作者 杨晓琦 周小军 +3 位作者 朱丽燕 陈向阳 何晓婵 张传清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51-958,共8页
为明确金线莲炭疽病的病原菌,根据科赫法氏则采用组织分离法对采集的病叶进行了病原菌分离,确定其致病性后,结合形态学特征及基于肌动蛋白基因(actin gene-ACT)、β2微管蛋白基因(β2-tubulin gene-TUB2)、几丁质合酶基因(chitin syntha... 为明确金线莲炭疽病的病原菌,根据科赫法氏则采用组织分离法对采集的病叶进行了病原菌分离,确定其致病性后,结合形态学特征及基于肌动蛋白基因(actin gene-ACT)、β2微管蛋白基因(β2-tubulin gene-TUB2)、几丁质合酶基因(chitin synthase A gene-CHS-I)、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基因(glyceraldehyde-3-phosphatedehydrogenase gene-GAPDH)和核糖体内部转录间隔区(ITS)联合系统发育分析对该病原菌进行了鉴定,并测定了9种杀菌剂对该病原菌的离体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的炭疽菌菌株在金线莲离体叶片上表现出的症状与田间自然发病症状相似,证明所分离的菌株为引起金线莲炭疽病的致病菌。根据病原菌的菌落、分生孢子及附着胞形态等初步判断其为长直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igasporum;进一步基于ACT、CHS-I、GAPDH、ITS和TUB2联合系统发育分析的分子鉴定结果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确定了引起该病害的病原菌为长直孢炭疽菌。离体抑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咪鲜胺、戊唑醇、肟菌酯、氯苯醚酰胺、苯醚甲环唑、丙硫菌唑、氟啶胺、甲基硫菌灵和百菌清对供试病原菌的EC50值分别为0.014 5、0.240、18.2、29.9、0.114、0.402、0.019 1、2.80和38.5μg/mL,其中咪鲜胺和氟啶胺的抑菌活性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线莲 炭疽病 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 长直孢炭疽菌 杀菌剂敏感性
下载PDF
多花黄精炭疽病病原菌鉴定 被引量:9
11
作者 但雨柔 刘铭 +3 位作者 崔馨燕 马万里 汤子萱 尹福强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88-293,共6页
炭疽病是多花黄精最严重的病害之一。本研究从重庆市万州区采集疑似为炭疽病的多花黄精病叶,分离培养获得了培养性状不同的2株炭疽菌,致病性测定表明这2株菌株都可引起多花黄精炭疽病;利用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rDNA-ITS)、肌动蛋白(ACT)... 炭疽病是多花黄精最严重的病害之一。本研究从重庆市万州区采集疑似为炭疽病的多花黄精病叶,分离培养获得了培养性状不同的2株炭疽菌,致病性测定表明这2株菌株都可引起多花黄精炭疽病;利用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rDNA-ITS)、肌动蛋白(ACT)、几丁质合成酶(CHS-1)和β-微管蛋白(TUB)基因进行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发现这2株菌株分别与松针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ioriniae和博宁炭疽菌C.boninense聚在一起,形成明显分支。结合形态学特点,确定引起多花黄精炭疽病的病原菌为松针炭疽菌C.fioriniae和博宁炭疽菌C.boninense。其中松针炭疽菌C.fioriniae引起黄精炭疽病是首次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花黄精 分离鉴定 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 松针炭疽菌 博宁炭疽菌
下载PDF
甘肃地区梨树腐烂病的病原种类鉴定
12
作者 蒋晶晶 周昭旭 +4 位作者 杜蕙 张美娇 李虹 申培增 陈爱昌 《中国果树》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84-88,共5页
明确甘肃省梨树腐烂病病菌的分布、组成及其亲缘关系,为有效防治腐烂病及筛选抗病种质资源提供理论依据。以甘肃省8个市州主要梨产区不同品种梨树上典型腐烂病症状的枝干为材料,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分离纯化得到53株梨树腐烂病病菌,经柯... 明确甘肃省梨树腐烂病病菌的分布、组成及其亲缘关系,为有效防治腐烂病及筛选抗病种质资源提供理论依据。以甘肃省8个市州主要梨产区不同品种梨树上典型腐烂病症状的枝干为材料,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分离纯化得到53株梨树腐烂病病菌,经柯赫氏法则验证,通过形态学及多基因序列(rDNA-ITS、EF-1α和tub2)构建系统发育树,明确致病菌种类及分类地位。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的53株菌株均与模式菌株Valsapyri聚为一支,支持率为99%,确定引起甘肃省梨产区梨树腐烂病的病原只有1种,即V.pyri(无性型为Cytosporamali),且菌株在PDA培养基上表现出不同类型的培养性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梨树腐烂病 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 致病性验证 培养性状
原文传递
贵州多花黄精炭疽病病原鉴定 被引量:4
13
作者 谭清群 李继业 +3 位作者 薛原 赵玳琳 杨昌明 何海永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16,共5页
目的:分离鉴定贵州道地中药材多花黄精炭疽病病原,明确其种类和分类学地位,为该病害的科学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纯化病原菌,依据柯赫氏法则回接验证其致病性,结合病原菌形态特征和多基因(ITS、β-TUB2、GAPDH、ACT... 目的:分离鉴定贵州道地中药材多花黄精炭疽病病原,明确其种类和分类学地位,为该病害的科学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纯化病原菌,依据柯赫氏法则回接验证其致病性,结合病原菌形态特征和多基因(ITS、β-TUB2、GAPDH、ACT和CHS-1)序列系统发育分析进行种类鉴定。结果:菌株HJ 12和HJ 20均能引起多花黄精健康植株发病,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发现,菌株HJ 12和HJ 20与白蜡树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paethianum标准菌株CBS 100063聚为一支,自展支持率为100%,结合形态学鉴定结果,将2个菌株鉴定为白蜡树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paethianum。结论:贵州多花黄精炭疽病病原为白蜡树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paethianu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花黄精 炭疽病 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 白蜡树炭疽菌
原文传递
冀中南地区黄冠梨黑斑病病原菌鉴定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晋 王亚茹 +4 位作者 王红宝 李晓 李勇 王迎涛 王永博 《中国果树》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8-73,2,共7页
为明确黄冠梨黑斑病的病原种类,采用组织分离法对100片病叶、20个病果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基于TEF、ITS、GPD和Alta1序列构建多基因联合系统发育树,并结合形态学特征及致病性测定来确定黄冠梨黑斑病的病原种类及分类地位。试验共得到62... 为明确黄冠梨黑斑病的病原种类,采用组织分离法对100片病叶、20个病果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基于TEF、ITS、GPD和Alta1序列构建多基因联合系统发育树,并结合形态学特征及致病性测定来确定黄冠梨黑斑病的病原种类及分类地位。试验共得到62个链格孢属菌株,选取6个代表性菌株进行分类鉴定,其中HG3-1、HG5、GL1、GG12和GL14与Alternaria alternata聚为一簇,HG2与A.tenuissima聚为一簇。分离菌株HG3-1、HG5、GL1、GG12和GL14的分生孢子链为1~10个分生孢子,有分支;HG2的分生孢子链为1~14个分生孢子,有分支。6个代表性菌株接种离体叶片和果实后均可发病。确定引起黄冠梨黑斑病的病原菌为A.alternata和A.tenuissima,首次从黄冠梨黑斑病中分离出A.tenuissi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梨黑斑病 链格孢 多基因联合系统发育分析
原文传递
中国西南亚高山针叶林中的红疣柄牛肝菌分类修订中国西南亚高山针叶林中的红疣柄牛肝菌分类修订 被引量:1
15
作者 武揆 吴刚 杨祝良 《食用菌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92-100,共9页
分布于我国西南亚高山针叶林中的红疣柄牛肝菌(Leccinum rubrum)形态特异,具有潜在的食用价值。目前其物种界定仍不清晰,系统位置也未得到分子证据的支持。结合分子系统发育分析和形态观察,表明红疣柄牛肝菌应归属黄肉牛肝菌属。因此,... 分布于我国西南亚高山针叶林中的红疣柄牛肝菌(Leccinum rubrum)形态特异,具有潜在的食用价值。目前其物种界定仍不清晰,系统位置也未得到分子证据的支持。结合分子系统发育分析和形态观察,表明红疣柄牛肝菌应归属黄肉牛肝菌属。因此,笔者提出了一个物种新组合:红黄肉牛肝菌Butyriboletus rubrus。另外经形态比对研究发现,日本研究者曾经发表的Boletus kermesinus其实为红黄肉牛肝菌的一个异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肝菌科 多基因分子系统发育分析 形态 食用菌
下载PDF
Diversity and Bioactivity of Actinomycetes from Marine Sediments of the Yellow Sea 被引量:2
16
作者 ZHANG Shumin YE Liang TANG Xuexi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2012年第1期59-64,共6页
Among the 116 actinomycetes collected from marine sediments of the Yellow Sea,56 grew slowly and appeared after 2?3 weeks of incubation.Among the 56 strains,only 3 required seawater(SW) for growth,and 21 grew well in ... Among the 116 actinomycetes collected from marine sediments of the Yellow Sea,56 grew slowly and appeared after 2?3 weeks of incubation.Among the 56 strains,only 3 required seawater(SW) for growth,and 21 grew well in the medium prepared with SW rather than distilled water(DW),while the remaining 32 grew well either with SW or with DW.Six representatives with different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including 1 SW-requiring strain and 5 well-growing with SW strains,were selected for phy-logenetic analysis based on 16S rRNA gene.Two strains belong to Micrococcaceae and Nocardiopsaceae respectively.The other 4 strains belong to the family of Streptomycetaceae.In the analyzed 6 strains,one was related to Nocardiopsis spp.and the other three were related to Streptomyces spp.,representing new taxa.Bioactivity testing of fermentation products from 3 SW-requiring strains and 21 well-growing with SW strains revealed that 17 strains possessed remarkable activities against gram-positive pathogen or/and tumor cells,suggesting that they were prolific resources for natural drug discove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ellow Sea marine actinomycetes phylogenetic diversity bioactivity testing
下载PDF
Diversity and Antimicrobial Activity of Cultivable Halophilic Archaea from Three Algerian Sites
17
作者 Nacera Imadalou-Idres Alyssa Carre-Mlouka +3 位作者 Manon Vandervennet Houa Yahiaoui Jean Peduzzi Sylvie Rebuffat 《Journal of Life Sciences》 2013年第10期1057-1069,共13页
Hypersaline environments are colonized by communities of microorganisms, which developed adaptations from halotolerant to extreme halophilic lifestyles. Twenty-four halophilic archaeal strains were isolated from three... Hypersaline environments are colonized by communities of microorganisms, which developed adaptations from halotolerant to extreme halophilic lifestyles. Twenty-four halophilic archaeal strains were isolated from three Algerian hypersaline sites, including the solar salterns in Ichekaben and two natural salt lakes at Ouargla and Oran. Almost full-length 16S rRNA genes were amplified using archaeal-specific primers, sequenced and phylogenetically analyzed. Three isolates from the salt lake of Ouargla were affiliated to Halorubrum sp., while six isolates from Ichekaben were Natrinema sp.. The remaining strains belonged to the genus Haloarcula, which was identified in the three Algerian sites. A phylogenetic tree of Haloarcula sp. including the two copies of the 16S rRNA gene, showed that two strains group with Haloarcula hispanica, while the other 13 cluster with OHF-1/OHF-2 isolated from French commercial salt. Both Natrinema sp. and Haloarcula sp. were persistent at Ichekaben. For the six Natrinema sp. isolates, this observation correlates with their capacity to produce antimicrobial compounds, and a DNA fragment closely related to the halocin C8 gene was amplified for five strai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loarcula Natrinema 16S rRNA gene divergence halocin C8 hypersaline.
下载PDF
马比木内生刺盘孢属真菌的分布多样性 被引量:3
18
作者 周思旋 谯利军 +2 位作者 马晓亚 文庭池 康冀川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263-1280,共18页
马比木是具有抗癌活性的药用植物,前期实验从不同地区、不同部位的马比木植株中分离得到1339个内生真菌菌株,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隶属于刺盘孢属的菌株有268个,说明刺盘孢属为马比木内生真菌的优势属之一。为了解马比木中刺盘孢属菌株... 马比木是具有抗癌活性的药用植物,前期实验从不同地区、不同部位的马比木植株中分离得到1339个内生真菌菌株,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隶属于刺盘孢属的菌株有268个,说明刺盘孢属为马比木内生真菌的优势属之一。为了解马比木中刺盘孢属菌株的多样性,本研究按不同地区、不同部位归类,分析刺盘孢属菌株的地域和部位分布特征。选择31株代表菌株与参考菌株的ITS-TUB2-ACT-GAPDH 4个基因片段联合分析,通过分子系统发育和形态学结合的方法对代表菌株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从分离部位上看,除花以外,其他部位均有刺盘孢属真菌的分布,叶和茎为主要分离部位;从分离地区上看,每个地区均分离到刺盘孢属菌株,但分离数量差异较大,贵阳和吉首的分离数量较大。多基因系统发育树将选择的31株代表菌株分成了19个操作分类单位(OTUs)。以上结果表明,马比木中不同生境的内生刺盘孢属菌株表现出一定的偏好和选择性,但没有明显的特异性;马比木内生刺盘孢属真菌具有较高的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生真菌 刺盘孢属 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 分布多样性
原文传递
一株植物内生无孢“类丝核菌”的鉴定方法 被引量:2
19
作者 袁志林 王佳莹 +2 位作者 章初龙 陈益存 陈连庆 《生物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0-86,共7页
从新疆荒漠生长的一种白刺属植物茎韧皮部组织中分离到一株内生真菌(菌株编号:BCS-1)。该菌株不形成有性或无性繁殖结构,显微形态和培养性状与类丝核菌(Rhizoctonia-like fungi)十分相似,呈现形态各异的"念珠状"膨大细胞;基于... 从新疆荒漠生长的一种白刺属植物茎韧皮部组织中分离到一株内生真菌(菌株编号:BCS-1)。该菌株不形成有性或无性繁殖结构,显微形态和培养性状与类丝核菌(Rhizoctonia-like fungi)十分相似,呈现形态各异的"念珠状"膨大细胞;基于ITS序列的BLAST搜索并没找到相似性高(≤90%)的匹配记录,然而LSU基因分析表明该菌株属于子囊菌盘菌目火丝菌科。查阅文献可知该菌株的培养性状与Tricharina属的一个无性型Ascorhizoctonia最为接近。以2份标准菌株(T.striispora和T.ochroleuca)为材料,利用LSU、ITS和RPB2为分子标记进行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BCS-1菌株与Tricharina物种在同一进化分支(100%自展支持率),结合形态学特征将其鉴定为T.praecox(中国新记录种)。该研究提出了特殊无孢内生真菌鉴定的策略,对快速鉴定疑难标本和认识菌物生物多样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生真菌 类丝核菌 “念珠状”细胞 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
原文传递
枫香叶斑病病原菌 被引量:8
20
作者 范绍斌 苏济钰 +5 位作者 方甜 潘爱芳 何学友 樊改丽 王宗华 胡红莉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20-434,共15页
从福建多地采集了55份感染叶斑病的枫香植物病样,包含叶片、叶柄、枝条和树皮。通过分离纯化得到了12个类拟盘多毛孢属真菌菌株,综合形态特征以及3个基因(ITS、β-tubulin和tef1)的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分别鉴定为Neopestalotiopsis co... 从福建多地采集了55份感染叶斑病的枫香植物病样,包含叶片、叶柄、枝条和树皮。通过分离纯化得到了12个类拟盘多毛孢属真菌菌株,综合形态特征以及3个基因(ITS、β-tubulin和tef1)的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分别鉴定为Neopestalotiopsis cocoes、N.chrysea、Pestalotiopsis neglecta和P.neolitseae,均为枫香上首次报道,其中N.cocoes在国内首次被发现。通过柯赫氏法则验证,发现N.cocoes能够侵染叶片、叶柄和枝条,N.chrysea能侵染叶片和枝条,P.neglecta能侵染叶柄和枝条,而P.neolitseae不能侵染枫香植物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枫香树 叶部病害 类拟盘多毛孢真菌 形态类型 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