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3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富氧多孔石墨烯薄膜制备及其超级电容器性能
1
作者 钟厉 康俊 +3 位作者 王振洋 李年 张继祥 韩西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8-205,共8页
目的改善传统的激光诱导石墨烯薄膜电极本身储电能力差、应用范围有限的问题。方法利用CO_(2)激光扫描自制的高含氧酚醛树脂薄膜制备了一种富氧的多孔石墨烯薄膜电极,并对其进行电化学活化处理,用以增强内部含氧基团的活性和含量,对石... 目的改善传统的激光诱导石墨烯薄膜电极本身储电能力差、应用范围有限的问题。方法利用CO_(2)激光扫描自制的高含氧酚醛树脂薄膜制备了一种富氧的多孔石墨烯薄膜电极,并对其进行电化学活化处理,用以增强内部含氧基团的活性和含量,对石墨烯薄膜的形貌、组成以及电化学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在激光的高温高压下,酚醛树脂分解释放的大量气体会使石墨烯薄膜内部形成丰富的纳米孔隙结构,氮气吸附解吸曲线的结果显示其比表面积达到了324m^(2)/g。此外,在酸性电解质下采用电化学激活的方式,能够使石墨烯薄膜内部碳原子上的含氧基团发生转化反应,并且它们与碳原子的键合也为电极提供了更稳定的结构。在电化学性能测试中,石墨烯薄膜上的氧官能团发生高效的可逆氧化还原反应,在0.5 mA/cm^(2)的电流密度下具有高达342.8 mF/cm^(2)的面积比容量,组装成超级电容器后也保持了优异的储能特性和循环稳定性,在0.0589mW/cm^(2)的功率密度下具有5.93μWh/cm^(2)的能量密度。结论利用该方法制备的富氧多孔石墨烯电极材料兼具高稳定性和高比电容的优势,有望在实际应用中为后续赝电容材料的可靠负载和异原子的高含量稳定掺杂提供一种更可靠的石墨烯骨架,为构筑新型高性能储能器件提供了设计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诱导技术 多孔石墨 氧官能团 超级电容器
下载PDF
铝硅合金熔体在多孔石墨中的浸渗动力学 被引量:1
2
作者 黄樟林 魏文赋 +3 位作者 贾千喜 李箫波 杨泽锋 吴广宁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868-2874,共7页
石墨/铝复合材料因其独特的高温稳定性在轨道交通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由于石墨、铝熔体的物理属性差异,需要利用压力浸渍法驱动铝熔体进入石墨基体孔隙、以提高复合材料的机械强度与导电性。铝熔体的浸渗动力学过程对复合材料的最... 石墨/铝复合材料因其独特的高温稳定性在轨道交通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由于石墨、铝熔体的物理属性差异,需要利用压力浸渍法驱动铝熔体进入石墨基体孔隙、以提高复合材料的机械强度与导电性。铝熔体的浸渗动力学过程对复合材料的最终性能具有关键影响作用,其高度依赖于石墨相和铝相之间的界面润湿性。文中基于实验测试和数值模拟,系统研究了硅的体积分数对铝硅熔体在多孔石墨结构中浸渗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硅元素能有效促进铝熔体的渗透,在较短的填充时间内获得高的填充率。由于局部孔隙残余气体作用,硅元素对合金熔体浸渗的促进作用存在极限。同时,论文对铝硅合金熔体在多孔石墨结构中渗流过程中的压力场、速度场进行了分析,并重点对复合材料的电导率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硅合金 多孔石墨结构 有限元 浸渗 电导率
原文传递
多孔石墨对碳化硅晶体生长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3
作者 李荣臻 赵小玻 +6 位作者 魏华阳 李丹 周振翔 倪代秦 李勇 李宏凯 林清莲 《人工晶体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174-2185,共12页
SiC是新一代射频器件和功率器件的理想材料,电阻式物理气相传输法由于具有温度均匀性,成为生长大尺寸SiC单晶的有效方法。近年来,多孔石墨等的使用提高了SiC晶体的质量和产量,而关于其机理的研究却相对较少。本文使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系... SiC是新一代射频器件和功率器件的理想材料,电阻式物理气相传输法由于具有温度均匀性,成为生长大尺寸SiC单晶的有效方法。近年来,多孔石墨等的使用提高了SiC晶体的质量和产量,而关于其机理的研究却相对较少。本文使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系统研究了多孔石墨对SiC晶体生长的影响,并进行了晶体生长验证。模拟结果表明:多孔石墨的使用提高了原料区域的温度及温度均匀性,增大了坩埚内轴向温差,对减弱原料表层的重结晶也具有一定作用;在生长腔内,多孔石墨改善了物质流动在整个生长过程中的稳定性,提高了生长区域的C/Si比,有助于减小相变发生概率,同时多孔石墨对晶体界面也起到改善作用。晶体生长结果实际验证了多孔石墨在提高传质均匀性、降低相变发生率和改善晶体外形上的作用。本文结果对于理解多孔石墨的作用机理以及改善SiC晶体生长条件具有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化硅 多孔石墨 数值模拟 晶体生长 电阻加热 物理气相传输
下载PDF
力电耦合作用下多孔石墨烯膜时间维度的脱盐性能及机理研究
4
作者 顾浩 张福建 +3 位作者 刘珍 周文轩 张鹏 张忠强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067-2074,共8页
海水淡化时间选择性原理是利用流固界面边界滑移来实现大孔径多孔石墨烯反渗透膜的高效脱盐。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对旋转的多孔石墨烯反渗透模型施加电场,进一步调控多孔石墨烯-海水的边界滑移,探索力电耦合效应对多孔石墨烯脱盐性能的... 海水淡化时间选择性原理是利用流固界面边界滑移来实现大孔径多孔石墨烯反渗透膜的高效脱盐。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对旋转的多孔石墨烯反渗透模型施加电场,进一步调控多孔石墨烯-海水的边界滑移,探索力电耦合效应对多孔石墨烯脱盐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施加电场导致多孔石墨烯-海水的界面摩擦增大,供给端流固边界滑移速度减小。但重要的是,施加电场可以使多孔石墨烯反渗透膜的水通量较未施加电场时提升约12%,虽然此时盐离子截留率略有降低,但仍保持在90%以上。通过分析盐离子通过纳米孔的能障和水分子的平均氢键数,深入阐明了电场对多孔石墨烯时间维度脱盐性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盐 分子模拟 时间维度选择性 多孔石墨 力电耦合
下载PDF
基于Micro-CT的多孔石墨数字孪生模型构建
5
作者 安冬 田育丞 +3 位作者 邵萌 王赛男 胡荣华 刘则通 《工具技术》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86-90,共5页
多孔石墨节流器是气体静压轴承的关键部分,其机械性能取决于多孔石墨的多孔质微观结构。由于多孔介质的复杂性,很难建立真实微观微观结构下的热流动状态。为解决这一难题,采用Micro-CT对多孔石墨进行断层扫描获得其真实结构,并对其孔隙... 多孔石墨节流器是气体静压轴承的关键部分,其机械性能取决于多孔石墨的多孔质微观结构。由于多孔介质的复杂性,很难建立真实微观微观结构下的热流动状态。为解决这一难题,采用Micro-CT对多孔石墨进行断层扫描获得其真实结构,并对其孔隙进行详细表征,通过与数值仿真相结合的方法将其转化为数字孪生模型,建立基于真实微孔结构的多孔石墨三维流动模型。结果表明,多孔石墨的孔隙等效半径服从正态分布,数字孪生模型在微观条件下传质传热的三维流动状态揭示了压力与传热对气体静压轴承的动态影响,该方法为研究多孔材料孔隙特征和微观流动状态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石墨节流器 孔隙结构 数值仿真 数字孪生模型
下载PDF
氮氟共掺杂多孔石墨烯构建无酶葡萄糖传感器
6
作者 位晴 《化学工程与技术》 CAS 2023年第2期115-119,共5页
本文在氮气气氛中,通过高温煅烧法制备了具有多孔结构的N掺杂石墨烯(N-PrGO)和N,F共掺杂石墨烯(N,F-PrGO),通过X射线衍射光电子能谱(XPS)、拉曼光谱测试(Raman)等对材料的结构组成进行表征,使用CHI 760E电化学工作站进行性能测试。实验... 本文在氮气气氛中,通过高温煅烧法制备了具有多孔结构的N掺杂石墨烯(N-PrGO)和N,F共掺杂石墨烯(N,F-PrGO),通过X射线衍射光电子能谱(XPS)、拉曼光谱测试(Raman)等对材料的结构组成进行表征,使用CHI 760E电化学工作站进行性能测试。实验结果表明,与N-PrGO相比,F,N-PrGO纳米复合材料显示出优异的传感性能,并且具有宽的线性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石墨 无酶葡萄糖传感器 电化学
下载PDF
氮掺杂多孔石墨烯对硝基和偶氮化合物的催化还原性能——化学相关专业综合实验的设计与实践
7
作者 奚江波 孙琦 +1 位作者 王刚 陈伟 《大学化学》 CAS 2023年第5期220-226,共7页
针对溶有常见含硝基和偶氮化合物废水处理的问题,设计了无金属碳基催化剂制备及其对此类化合物催化还原的综合实验。实验以氧化石墨烯为原料,经水热法合成碳基催化剂氮掺杂多孔石墨烯或氮掺杂石墨烯,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 针对溶有常见含硝基和偶氮化合物废水处理的问题,设计了无金属碳基催化剂制备及其对此类化合物催化还原的综合实验。实验以氧化石墨烯为原料,经水热法合成碳基催化剂氮掺杂多孔石墨烯或氮掺杂石墨烯,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比表面分析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对其结构、形貌和元素组成等进行表征,并研究其对硼氢化钠还原硝基和偶氮化合物的性能。该实验涉及碳基催化剂制备、表征和废水处理等多个实验环节,涵盖了物理化学、材料化学和环境化学等多个学科领域。通过该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提高学生的科研动手能力和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掺杂多孔石墨 无金属催化 硝基和偶氮化合物 还原反应 综合实验
下载PDF
多孔石墨吸附材料的生物医学应用研究 被引量:29
8
作者 沈万慈 曹乃珍 +2 位作者 李晓峰 吕建中 何参永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1998年第1期49-53,共5页
综述了医用敷料的研究现状,介绍了关于膨胀石墨在生物医学方面的研究结果,着重讨论了膨胀石墨复合材料用于医用敷料时的动物实验和临床验证等应用研究,研究证明膨胀石墨复合材料是一种很好的医用创面敷料。
关键词 多孔石墨 吸附材料 生物医学 石墨
下载PDF
多孔石墨烯分离CH_4/CO_2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被引量:13
9
作者 温伯尧 孙成珍 白博峰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61-267,共7页
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CH_4/CO_2混合气体在多孔石墨烯分离膜中的分离过程,分析了3种纳米孔功能化修饰(N/H修饰、全H修饰和N/―CH_3修饰)对分离过程的影响规律.模拟结果表明气体分子会在石墨烯表面形成吸附层,CO_2分子的吸附强度高于C... 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CH_4/CO_2混合气体在多孔石墨烯分离膜中的分离过程,分析了3种纳米孔功能化修饰(N/H修饰、全H修饰和N/―CH_3修饰)对分离过程的影响规律.模拟结果表明气体分子会在石墨烯表面形成吸附层,CO_2分子的吸附强度高于CH_4分子.纳米孔的功能化修饰不仅减小了纳米孔的可渗透面积,还通过影响纳米孔边缘原子的电荷分布提高了气体分子的吸附强度,进而影响了混合气体分子在多孔石墨烯分离膜中的渗透性和选择性.CO_2分子在多孔石墨烯中的渗透率能达到10~6GPU(1 GPU=3.35×10^(-10)mol·s^(-1)·m^(-2)·Pa^(-1)),远远高于传统的聚合物分离膜.研究表明多孔石墨烯分离膜在天然气处理、CO_2捕获等工业气体分离过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石墨 分离膜 分子动力学 功能化修饰
下载PDF
聚二甲基硅氧烷改性多孔石墨烯复合相变材料 被引量:4
10
作者 梁卫东 张国栋 +3 位作者 刘野 陈品松 朱照琪 刘小育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66-470,共5页
采用碳酸钙作为硬模板制备出孔直径为0.5~5nm的多孔石墨烯,并以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气相沉积改性提高多孔石墨烯的亲油性,接触角为152.3°。经熔融浸渍法制备PDMS改性多孔石墨烯/棕榈酸复合相变材料,棕榈酸的吸附量达80.... 采用碳酸钙作为硬模板制备出孔直径为0.5~5nm的多孔石墨烯,并以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气相沉积改性提高多孔石墨烯的亲油性,接触角为152.3°。经熔融浸渍法制备PDMS改性多孔石墨烯/棕榈酸复合相变材料,棕榈酸的吸附量达80.2%,将石墨烯的多孔结构完全填充均匀。x射线衍射测试相变材料的结晶性质没有变化:差示热扫描热量分析表明,经PDMS改性后的多孔石墨烯复合相变材料在熔融和结晶过程中,相变焓分别为170.1kJ·kg-1和167.8kJ·kg-1,可望应用于余热回收和太阳能贮存等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石墨 相变材料 相变潜热 聚二甲基硅氧烷 棕榈酸
下载PDF
多孔石墨化碳柱分析强极性化合物三七素 被引量:7
11
作者 付春梅 刘三康 李章万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34-837,共4页
建立了强极性的非蛋白氨基酸三七素在石墨化碳色谱柱上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以Thermo Hypercarb石墨化碳柱(100mm×4.6mm,5μm)为分离柱,以0.05mol/L NaH2PO4(H3PO4调pH2.2)为流动相,流速为1mL/min,于柱温80... 建立了强极性的非蛋白氨基酸三七素在石墨化碳色谱柱上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以Thermo Hypercarb石墨化碳柱(100mm×4.6mm,5μm)为分离柱,以0.05mol/L NaH2PO4(H3PO4调pH2.2)为流动相,流速为1mL/min,于柱温80℃、检测波长220nm条件下分离检测。对三七素在石墨化碳柱上的保留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表明:三七素在石墨化碳柱上的保留机理仍主要是疏水相互作用。将建立的色谱条件用于三七药材中三七素的测定,进样量在0.22~4.4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平均加标回收率为99.5%(n=9),相对标准偏差不高于2.2%,分析速度快(三七素的保留时间不到3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石墨化碳柱 三七素 保留机理 三七
下载PDF
多孔石墨烯的制备及气体分离性能综合实验设计 被引量:5
12
作者 孙海翔 张晓云 +1 位作者 葛保胜 王兆杰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29-32,36,共5页
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设计研究了多孔石墨烯的制备及气体分离性能评价的综合实验,以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有更加系统地了解。实践表明,在对新型碳材料理论了解的基础上,增加石墨烯的结构调变设计及性能评价实验,既能激发学生对... 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设计研究了多孔石墨烯的制备及气体分离性能评价的综合实验,以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有更加系统地了解。实践表明,在对新型碳材料理论了解的基础上,增加石墨烯的结构调变设计及性能评价实验,既能激发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研究兴趣,在文献调研、实验设计和动手操作过程中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深化了学生对材料的结构与表征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材料的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石墨 综合实验 气体分离 材料结构
下载PDF
碱金属修饰的多孔石墨烯的储氢性能 被引量:3
13
作者 元丽华 巩纪军 +4 位作者 王道斌 张材荣 张梅玲 苏俊燕 康龙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67-275,共9页
基于第一性原理深入研究了碱金属原子(Li,Na,K)修饰的多孔石墨烯(PG)体系的储氢性能,并且通过从头算分子动力学模拟了温度对Li-PG吸附的H2分子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PG结构的碳环中心是碱金属原子最稳定的吸附位置,PG单胞最多可以... 基于第一性原理深入研究了碱金属原子(Li,Na,K)修饰的多孔石墨烯(PG)体系的储氢性能,并且通过从头算分子动力学模拟了温度对Li-PG吸附的H2分子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PG结构的碳环中心是碱金属原子最稳定的吸附位置,PG单胞最多可以吸附4个碱金属原子,Li原子被束缚最强,金属原子间无团聚的倾向;H2分子通过极化机制吸附在碱金属修饰的PG结构上,每个金属原子周围最多可以稳定地吸附3个H2分子;Li-PG对H2分子的吸附最强(平均吸附能为-0.246 eV/H2),Na-PG对H2分子的吸附较弱(平均吸附能为-0.129 eV/H2),K-PG对H2分子的吸附最弱(平均吸附能为-0.056 eV/H2),不适合用做储氢材料;在不考虑外界压强且温度为300 K的情况下,Li-PG结构可稳定地吸附9个H2分子,储氢量为9.25 wt.%;在400 K时,有7个吸附H2分子脱离Li-PG的束缚,在600-700 K的范围内,吸附H2分子全部脱离了Li-PG体系的束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石墨 储氢 第一性原理 分子动力学
下载PDF
氢化多孔石墨烯反渗透特性及机理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忠强 于凡顺 +2 位作者 刘珍 张福建 程广贵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244-251,共8页
单层石墨烯凭借超薄的厚度和优异的力学化学防污性能,成为新一代纳滤膜材料的最佳选择之一.本文采用经典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氢化多孔石墨烯反渗透膜对盐水的反渗透特性.结果表明,水渗透量会随着驱动力、孔径和温度的增加而增加;而孔... 单层石墨烯凭借超薄的厚度和优异的力学化学防污性能,成为新一代纳滤膜材料的最佳选择之一.本文采用经典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氢化多孔石墨烯反渗透膜对盐水的反渗透特性.结果表明,水渗透量会随着驱动力、孔径和温度的增加而增加;而孔径大于水合半径的条件下,盐离子截留率会随驱动力和温度的增加而降低.当反渗透膜和盐水存在切向运动时,随着切向速度的增加可以有效提高盐离子截留率和减弱浓差极化现象,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水通量.通过分析水流沿渗透方向的能障分布、水分子的氢键分布和离子水合状态,解释了各参数变化对盐水在氢化多孔石墨烯中反渗透特性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将提供基于单层多孔石墨烯反渗透特性的理论认识,并将为纳米级反渗透膜的设计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石墨 反渗透 氢键 分子动力学
下载PDF
水热法三维多孔石墨烯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白瑞 卢翠英 +4 位作者 慕苗 王金玺 张瑾瑾 王永辉 白雪 《非金属矿》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4-37,共4页
通过水热法自组装制备三维多孔石墨烯(3D-RGO),采用比表面积分析(BET)仪、X射线衍射(XRD)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3D-RGO比表面积、微观形貌及结构进行表征,考察3D-RGO对有机染料亚甲基蓝(MB)溶液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3D-RGO具有介... 通过水热法自组装制备三维多孔石墨烯(3D-RGO),采用比表面积分析(BET)仪、X射线衍射(XRD)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3D-RGO比表面积、微观形貌及结构进行表征,考察3D-RGO对有机染料亚甲基蓝(MB)溶液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3D-RGO具有介孔孔状结构,比表面积为141.686 m^(2)/g;在pH值为8,吸附时间为360 min,吸附温度为70℃,吸附剂用量为40 mg条件下,3D-RGO对200 mL 3mg/L的MB溶液吸附量为13.608 mg,去除率为90.75%;3D-RGO对MB溶液的吸附为吸热过程,符合准一阶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线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热法 多孔石墨 亚甲基蓝 吸附
下载PDF
纳米多孔石墨烯膜分离N_2/CH_4的密度泛函计算与分子动力学模拟 被引量:3
16
作者 贾晓霞 杨江峰 +1 位作者 王勇 李晋平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247-1254,共8页
天然气是最重要的能源之一,具有高热值、高效和低污染等优点,但N_2杂质的存在降低了天然气的燃烧热值。为利用低质量天然气(例如低浓度煤层气),需要从天然气(CH_4)中分离N_2。通过密度泛函计算(DFT)和分子动力学模拟(MD)相结合的方式,... 天然气是最重要的能源之一,具有高热值、高效和低污染等优点,但N_2杂质的存在降低了天然气的燃烧热值。为利用低质量天然气(例如低浓度煤层气),需要从天然气(CH_4)中分离N_2。通过密度泛函计算(DFT)和分子动力学模拟(MD)相结合的方式,系统研究了H饱和的多孔石墨烯对N_2/CH_4气体混合物的分离性能。发现孔径约为0.406nm的H-pore-13多孔石墨烯膜能够高效地从CH_4中分离N_2。H-pore-13具有较高的N_2/CH_4选择性,N_2的气体渗透率达到105 GPU (1GPU=3.35×10^(-10) mol/(s·m^2·Pa)),远远高于传统的聚合物分离膜。因此,多孔石墨烯分离膜在天然气纯化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此外,通过理论计算,对多孔石墨烯膜的气体分离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石墨烯膜与气体分子的电子密度等势面交叠程度对石墨烯膜的气体分离性能具有很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多孔石墨 密度泛函理论 分子动力学 气体分离 扩散能垒
下载PDF
两步法制备多孔石墨烯的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斌 赫文秀 +1 位作者 张永强 刘君红 《电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74-78,共5页
通过两步法,以氧化石墨烯(GO)为前驱体,先采用抗坏血酸(VC)、KMn O4和Na2CO3为还原剂,水热反应还原氧化石墨烯,再分别利用化学刻蚀法和硝酸超声波法,制备多孔石墨烯。通过XRD、SEM、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FT-IR)、拉曼光谱(Raman)和热重(... 通过两步法,以氧化石墨烯(GO)为前驱体,先采用抗坏血酸(VC)、KMn O4和Na2CO3为还原剂,水热反应还原氧化石墨烯,再分别利用化学刻蚀法和硝酸超声波法,制备多孔石墨烯。通过XRD、SEM、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FT-IR)、拉曼光谱(Raman)和热重(TG)等测试分析材料的表面微观结构和还原程度;采用循环伏安(CV)、恒流充放电及电化学阻抗谱(EIS)测试材料的电化学性能。以VC为还原剂,制得还原程度较好且孔结构明显的石墨烯,用硝酸超声波处理后的石墨烯孔径小而且均匀,以1 A/g的电流在0~0.56 V循环,电极材料的比电容为87.50 F/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步法 还原剂 电极材料 多孔石墨 超级电容器
下载PDF
采用挤出法制备多孔石墨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东 肖德炎 田胜力 《炭素技术》 CAS CSCD 2005年第2期12-16,共5页
介绍了制备多孔石墨材料的挤出方法,该法具有连续性、效率高、产品形状多样化、不破坏多孔石墨的孔结构、炭纤维等增强材料定向排列等优点。研究结果表明:增加胶含量会增加多孔石墨的容重,降低其吸附率。而增加用水量则具有相反的效果,... 介绍了制备多孔石墨材料的挤出方法,该法具有连续性、效率高、产品形状多样化、不破坏多孔石墨的孔结构、炭纤维等增强材料定向排列等优点。研究结果表明:增加胶含量会增加多孔石墨的容重,降低其吸附率。而增加用水量则具有相反的效果,即降低多孔石墨的容重,提高其吸附率。孔结构测量结果显示:多孔石墨的孔结构在挤出过程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孔空间主要分布在200nm到2000μm的孔径范围内,每克多孔石墨含有多达2mL的孔空间。此外,增强材料———炭纤维基本上呈一维定向分布,有利于提高多孔石墨的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石墨 挤出方法 孔结构 吸附特性 炭纤维
下载PDF
二氧化锰为氧化剂制备多孔石墨烯@聚苯胺超级电容器材料的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志森 张志远 徐鑫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17-120,共4页
以聚苯乙烯微球为模板制备蜂窝状多孔石墨烯为载体,分别以过硫酸铵和β-MnO_2为氧化剂,采用化学原位聚合的方法制备合成多孔石墨烯/聚苯胺超级电容器材料。并利用X射线衍射(XRD)、比表面积分析仪(BET),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红外... 以聚苯乙烯微球为模板制备蜂窝状多孔石墨烯为载体,分别以过硫酸铵和β-MnO_2为氧化剂,采用化学原位聚合的方法制备合成多孔石墨烯/聚苯胺超级电容器材料。并利用X射线衍射(XRD)、比表面积分析仪(BET),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和电化学工作站等对其微观形态、结构组成和电化学性质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制备的载体材料具有蜂窝状结构,且以β-MnO_2为氧化剂的电容器材料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电容器 多孔石墨 聚苯胺 β-MnO2 电化学性能
原文传递
高温驱动氧化锰刻蚀制备纳米氧化锰-多孔石墨烯及其锂空气电池性能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杨娟 郎俊伟 +1 位作者 张鹏 刘宝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21-630,共10页
本文通过简单的电荷吸附制备了高分散的氧化石墨烯含锰化合物(Mn-GO),利用高温驱动下氧化锰的生长以及热运动同时实现了GO的还原、刻蚀和纳米氧化锰的负载,即成功构筑了纳米氧化锰-多孔石墨烯复合材料(MnO-PGNSs).对影响GO分散性的Mn2+... 本文通过简单的电荷吸附制备了高分散的氧化石墨烯含锰化合物(Mn-GO),利用高温驱动下氧化锰的生长以及热运动同时实现了GO的还原、刻蚀和纳米氧化锰的负载,即成功构筑了纳米氧化锰-多孔石墨烯复合材料(MnO-PGNSs).对影响GO分散性的Mn2+的添加量、影响GO层数的分散液浓度以及影响MnO热运动的烧结条件进行了详细的考察.研究发现,当Mn-GO同时满足优异的分散性、适合的片层厚度和烧结条件(>800oC,>2h),才能在GNSs表面刻蚀成孔制备得到MnO-PGNSs.本文进一步将MnO-PGNSs作为锂空气电池正极材料,结果表明在50 mA·g-1的电流密度下深度放电后容量达到5100 mA h·g-1,相比于GNSs和PGNSs,MnO-PGNSs具有更高的比容量.锂空气电池性能的提高得益于GNSs表面的多孔结构和MnO优异的催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石墨 氧化锰 氧化锰-多孔石墨烯复合材料 锂空气电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