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8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在儿童主动脉弓发育异常中的诊断价值
1
作者 陈鑫 李洪杰 +3 位作者 林雷 高建 王霄 杨成乾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270-274,共5页
目的评估多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multi-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MDCT)血管造影在患儿主动脉弓发育异常中的诊断价值,以及进一步了解患儿先天性主动脉弓发育异常的影像学表现。方法收集泰康同济(武汉)医院2010年至2022年经MDCT血... 目的评估多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multi-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MDCT)血管造影在患儿主动脉弓发育异常中的诊断价值,以及进一步了解患儿先天性主动脉弓发育异常的影像学表现。方法收集泰康同济(武汉)医院2010年至2022年经MDCT血管造影和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检查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的362例患儿(年龄范围为5 d~12岁,平均年龄为3.3岁)。所有诊断结果均经手术和(或)心血管造影所证实。结果362例被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中,198例为先天性主动脉发育异常,包括主动脉缩窄、主动脉弓离断、右位主动脉弓和迷走右锁骨下动脉以及主动脉双弓,例数分别为134、32、20、10及2例。6例罕见先天性主动脉弓异常:2例双主动脉弓,2例孤立右锁骨下动脉伴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1例孤立颈总动脉伴PDA,1例双侧PDA合并单心室和肺动脉闭锁。32例主动脉弓离断患儿中,27例为A型、5例为B型。MDCT血管造影诊断先天性心脏病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100%(198/198)、98%(161/164)和99%(359/362)。TTE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92%(182/198)、81%(133/164)和87%(315/362)。结论MDCT血管造影诊断患儿先天性主动脉弓发育异常是一个可靠的、无损伤的活体检查方法,可获得比传统的血管造影术更多的解剖信息及影像学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 儿童 发育异常 主动脉弓
下载PDF
颈动脉斑块成分和体积的多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评价 被引量:6
2
作者 李金勇 孙宏亮 +2 位作者 叶志东 樊雪强 刘鹏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33-839,共7页
目的:通过多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multi-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MDCTA)评价无症状性与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斑块的成分和体积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5年12月在北京大学中日友好临床医... 目的:通过多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multi-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MDCTA)评价无症状性与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斑块的成分和体积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5年12月在北京大学中日友好临床医学院连续行血管造影确诊的颈内动脉狭窄≥70%患者的临床资料。症状性患者定义为6个月内出现一过性黑朦、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非致残性脑卒中者,否则定义为无症状性患者。共有78例患者符合条件,其中无症状性患者35例(44.9%),症状性患者43例(55.1%)。所有患者造影前一个月内行MDCTA检查。通过MDCTA利用后处理工作站斑块分析软件并根据不同的HU值将颈动脉斑块分为脂质斑块(富含脂质坏死核心,≤60 HU)、纤维斑块(60~130 HU)和钙化斑块(≥130 HU),计算斑块的总体积,各种斑块的体积及所占的比例,并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无症状性患者的钙化斑块比例明显高于症状性患者(t=2.760,P=0.007),而脂质斑块比例低于症状性患者(Z=-2.009,P=0.0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表明钙化斑块比例与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呈正相关(OR=0.949,95%CI:0.915~0.985,P=0.005),脂质斑块比例与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呈负相关(OR=1.068,95%CI:1.021~1.117,P=0.004)。对于症状性患者,当脂质斑块比例大于30.3%时,其特异度为94.3%,而敏感度仅为37.2%。两组斑块体积及纤维斑块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斑块相比,无症状斑块钙化比例增加、脂质比例减少,脂质斑块比例大于30.3%在临床上可以作为预测症状性斑块一个有用的截点,对于颈动脉狭窄患者,可以应用MDCTA斑块分析进行风险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无症状性 症状性 斑块成分与体积 多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
下载PDF
多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冠状动脉造影临床应用 被引量:6
3
作者 戴汝平 吕滨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33-234,共2页
关键词 计算机断层扫描 冠状动脉造影 临床应用 64层螺旋CT SPIRAL 冠状动脉检查 MDCT 1998年 2001年 2004年 心血管病 CT技术 临床医生
下载PDF
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动态增强用于结肠癌诊断及分期评估中的价值
4
作者 陈彬 《大医生》 2025年第7期126-128,共3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动态增强用于结肠癌诊断及分期评估中的价值,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4年10月武威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疑似结肠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均行MSCT动态增强检查。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动态增强用于结肠癌诊断及分期评估中的价值,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4年10月武威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疑似结肠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均行MSCT动态增强检查。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统计结肠癌的诊断情况,分析MSCT动态增强检查诊断结肠癌及分期评估结果及效能。结果82例疑似结肠癌患者中,手术病理检查确诊阳性54例(65.85%),阴性28例(34.15%)。一致性分析结果显示,MSCT动态增强检查诊断结肠癌的准确率为90.24%,灵敏度为90.74%,特异度为89.29%,阳性预测值为94.23%,阴性预测值为83.33%,Kappa值=0.787。MSCT动态增强检查结肠癌T、N、M分期与病理结果T、N、M分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结肠癌患者应用MSCT动态增强检查可辅助其术前分期的评估,与术后病理一致性较高,临床可依据患者实际情况综合评估,选择合适的检查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动态增强 结肠癌 诊断 临床分期
下载PDF
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多维重建参数、血管活性药物评分在急性主动脉夹层预后中的预测价值
5
作者 江昆 郭建 +1 位作者 薛才广 宋伟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7期792-796,共5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CT)多维重建(MPR)参数、血管活性药物评分(VIS)在急性主动脉夹层预后中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4月至2022年4月于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聊城二院)进行手术治疗的68例急性主动脉夹...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CT)多维重建(MPR)参数、血管活性药物评分(VIS)在急性主动脉夹层预后中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4月至2022年4月于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聊城二院)进行手术治疗的68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院内死亡将其分为死亡组(n=24)和对照组(n=44)。对比两组患者的主动脉夹层的MPR参数、血管活性药物评分(VIS),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MPR参数与VIS预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院内死亡的价值,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MPR参数、VIS与患者术后发生院内死亡风险的关系。结果死亡组患者侵犯血管条数、假腔面积占主动脉管腔面积之比、VIS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NLR)越高、输血量越大、呼吸机使用时间越长、合并败血症、合并肺部感染、并发意识障碍、假腔面积占主动脉管腔面积之比升高、VIS升高均是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发生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侵犯血管条数、假腔面积占主动脉管腔面积之比、VIS预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死亡风险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11、0.861、0.949。结论假腔面积占主动脉管腔面积之比、VIS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发生院内死亡的风险,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主动脉夹层 死亡 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 多维重建 血管活性药物评分
下载PDF
高分辨率计算机断层扫描与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应用于周围型肺癌诊断的比较观察 被引量:1
6
作者 刘玉龙 张永高 巩青松 《肿瘤基础与临床》 2024年第5期575-577,共3页
目的比较分析高分辨率计算机断层扫描(HRCT)与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检查在周围型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宁陵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疑似周围型肺癌患者,均接受HRCT和MSCT检查,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 目的比较分析高分辨率计算机断层扫描(HRCT)与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检查在周围型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宁陵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疑似周围型肺癌患者,均接受HRCT和MSCT检查,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统计通过MSCT和HRCT诊断周围型肺癌的结果,对比MSCT和HRCT诊断周围型肺癌的效能、检查影像学征象的检出率,并分析周围型肺癌病灶的强化方式与程度。结果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在86例疑似周围型肺癌患者中,检出恶性(周围型肺癌)者67例。MSCT检查共检出恶性者61例,良性者25例;HRCT检查共检出恶性者66例,良性者20例。HRCT对短毛刺征、分叶征、棘突征、胸膜凹陷征、细支气管气相、血管集束征、空泡征等征象的检出率均高于MSCT(χ^(2)=4.273,P=0.039;χ^(2)=5.814,P=0.016;χ^(2)=4.161,P=0.041;χ^(2)=5.059,P=0.025;χ^(2)=5.019,P=0.025;χ^(2)=4.273,P=0.039;χ^(2)=4.710,P=0.030)。67例周围型肺癌患者中,52例(77.61%)强化均匀,63例(94.03%)CT值增加>20 HU,45例(67.16%)CT值增加>30 HU,7例(10.45%)于静脉期在结节或边缘点出现高密度条状影。结论HRCT和MSCT诊断周围型肺癌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与敏感性,HRCT在影像学征象检查方面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型肺癌 诊断效能 高分辨率计算机断层扫描 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 影像学征象
下载PDF
3.0T磁共振成像联合多层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对肛瘘临床分型的诊断价值
7
作者 徐轶楠 王海红 +3 位作者 底胜霞 陈雷 马燕山 焦浩 《安徽医药》 CAS 2024年第12期2448-2451,共4页
目的探讨3.0 T磁共振成像(MRI)联合多层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对肛瘘临床分型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5月在石家庄市中医院经手术证实的126例肛瘘病人临床资料,术前均行3.0 T MRI和MSCT检查。根据Parks分类... 目的探讨3.0 T磁共振成像(MRI)联合多层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对肛瘘临床分型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5月在石家庄市中医院经手术证实的126例肛瘘病人临床资料,术前均行3.0 T MRI和MSCT检查。根据Parks分类法对比3.0 T MRI和MSCT对肛瘘病人检查的准确率,分析两项联合对肛瘘临床分型的诊断价值。结果3.0 T MRI联合MSCT诊断肛瘘外口的准确率(99.03%)高于MSCT单独诊断(90.29%),联合诊断主瘘管的准确率(100.00%)高于3.0 T MRI、MSCT各自单独诊断(93.65%、91.27%)(P<0.01),联合诊断肛瘘内口、瘘管分支、脓肿与各自单独诊断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0 T MRI联合MSCT诊断括约肌间型、经括约肌型、括约肌上型、括约肌外型与手术结果的符合率分别为98.48%、100.00%、100.00%、100.00%。结论3.0 T MRI联合MSCT对肛瘘临床分型有良好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瘘 3.0 T磁共振成像 多层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临床分型 诊断
下载PDF
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肺动脉造影成像参数对急性肺动脉栓塞危险分层的评估价值
8
作者 苏天嵩 王道清 张卉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19期3601-3605,共5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CT)肺动脉造影成像参数对急性肺动脉栓塞危险分层的评估价值。方法以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85例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危险分层分为中低危组、中高危...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CT)肺动脉造影成像参数对急性肺动脉栓塞危险分层的评估价值。方法以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85例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危险分层分为中低危组、中高危组、高危组,分别为77、64、44例。统计3组一般资料,比较3组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成像影像学表现及造影成像参数。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成像参数单独及联合诊断高危急性肺动脉栓塞的价值。结果中高危组、高危组累及肺动脉、累及肺叶动脉患者占比高于中低危组(P<0.05);高危组累及肺段动脉占比高于中高危组和中低危组,中高危组高于中低危组(P<0.05)。高危组主肺动脉(PA)/胸主动脉(AO)、上腔静脉直径(SVC)、右心室短轴直径(RVD)/左心室短轴直径(LVD)高于中高危组和中低危组,中高危组高于中低危组(P<0.05)。PA/AO、SVC、RVD/LVD联合诊断的曲线下面积(AUC)值高于三者单独诊断(P<0.05);PA/AO及联合诊断的敏感度高于SVC、RVD/LVD,联合诊断的敏感度高于PA/AO(P<0.05);SVC、RVD/LVD及联合诊断的特异度高于PA/AO(P<0.05)。结论不同危险分层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成像影像学表现及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成像PA/AO、SVC、RVD/LVD具有明显差异,PA/AO、SVC、RVD/LVD联合对高危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的诊断价值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肺动脉栓塞 多层螺旋 计算机断层扫描 肺动脉造影成像 危险分层 评估价值
下载PDF
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在胃肠道原发淋巴瘤和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
9
作者 笪宏 《肿瘤基础与临床》 2024年第5期578-579,共2页
目的观察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在胃肠道原发淋巴瘤和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固始县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胃肠道肿瘤患者240例,其中120例胃肠道原发淋巴瘤患者纳入对照组,120例... 目的观察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在胃肠道原发淋巴瘤和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固始县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胃肠道肿瘤患者240例,其中120例胃肠道原发淋巴瘤患者纳入对照组,12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纳入观察组,比较分析2组患者的MSCT相关各项指标,并以病理学检查为金标准。结果观察组确诊114例、误诊6例、诊断准确率为96.67%(116/120),对照组分别为116例、4例、95.00%(114/120),2组诊断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17,P=0.518)。观察组病灶直径为(6.54±0.73)cm,大于对照组的(5.12±0.54)cm(t=17.131,P<0.001)。观察组和对照组病灶成像均较为理想。观察组边界清晰86例(71.67%)、边界不平整22例(18.33%)、病灶与肠管分界不清12例(10.00%),对照组分别为84例(70.00%)、20例(16.67%)、16例(13.33%),2组成像特征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90,P=0.708)。结论肠道原发淋巴瘤与间质瘤在进行疾病诊断的过程中选择MSCT诊断,可以准确对两者进行区分,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 胃肠道原发淋巴瘤 胃肠道间质瘤
下载PDF
动态增强核磁共振成像与多层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在肝脏占位性病变性质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比较 被引量:1
10
作者 于永华 《大医生》 2024年第3期11-13,共3页
目的 探讨动态增强核磁共振成像(MRI)与多层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在肝脏占位性病变性质鉴别诊断中的价值,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海阳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12例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 目的 探讨动态增强核磁共振成像(MRI)与多层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在肝脏占位性病变性质鉴别诊断中的价值,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海阳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12例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动态增强MRI及MSCT检查,分别采集动脉期、全肝门脉期及延迟期图像及数据进行分析,以病理活检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效能。结果 病理活检结果显示,112例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中恶性病变36例,良性病变76例。动态增强MRI诊断恶性病变35例,良性病变77例;MSCT诊断恶性病变32例,良性病变80例;动态增强MRI鉴别诊断恶性肝脏占位性病变的准确率高于MSCT(P<0.05)。结论 动态增强MRI与MSCT在肝脏占位性病变性质鉴别均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且动态增强MRI鉴别诊断的准确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成像 多层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肝脏占位性病变
下载PDF
多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评价兔VX2肝癌血管生成 被引量:3
11
作者 周悦 高剑波 +5 位作者 杨学华 周志刚 郭华 张永高 董军强 李薇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36-138,共3页
近年来,多排螺旋CT灌注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perfusion,CTP)作为新兴的一项CT功能成像方式,可以了解组织的血流动力学信息,在肝内实质性病灶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兔VX2肝癌模型是目前惟一用于肝癌实验研究... 近年来,多排螺旋CT灌注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perfusion,CTP)作为新兴的一项CT功能成像方式,可以了解组织的血流动力学信息,在肝内实质性病灶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兔VX2肝癌模型是目前惟一用于肝癌实验研究的大型动物模型。本文通过观察肿瘤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factor,VEGF)mRNA的表达情况,探讨肝癌组织的血管生成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CT灌注成像 VX2肝癌模型 血管生成 计算机断层扫描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鉴别诊断 肿瘤组织
原文传递
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诊断价值分析
12
作者 陈昕 张云洁 杨莎莎 《肿瘤基础与临床》 2024年第6期653-655,共3页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中计算机断层扫描(CT)的作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8月至2023年4月在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诊治的经病理学确诊的5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均接受多层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分析诊断准确率和影像学特征。结果 多层螺...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中计算机断层扫描(CT)的作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8月至2023年4月在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诊治的经病理学确诊的5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均接受多层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分析诊断准确率和影像学特征。结果 多层螺旋CT对于胃肠道间质瘤良恶性诊断与手术病理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40,P=0.134)。多层螺旋CT对于十二指肠、小肠和胃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准确率与病理检查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01,P>0.999;χ^(2)=0.053,P=0.821;χ^(2)=0.092,P=0.762)。多层螺旋CT检查结果显示,恶性肿瘤的直径长于潜在恶性肿瘤、良性肿瘤(t=4.761,P=0.001;t=14.316,P=0.001)。胃肠间质瘤患者接受多层螺旋CT检查时,良性肿瘤的边界比较清晰,形态规则,不均匀强化;恶性肿瘤病灶形态不规则,多为叶状病灶,并且存在明显钙化,与周围组织存在浸润关系,甚至可观察到淋巴结转移。结论 采用多层螺旋CT诊断胃肠道间质瘤时疾病检出率高,且有助于良恶性判断,临床可作为辅助诊断手段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 诊断 肿瘤性质
下载PDF
多层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在大面积脑梗塞中的临床诊断价值分析
13
作者 刘芳芳 《临床研究》 2024年第12期139-141,共3页
目的探究多层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在大面积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将2021年12月至2023年12月期间于南阳市中心医院诊治的86例疑似大面积脑梗塞患者设置为研究对象,将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方式作为临床诊断的金标准,患... 目的探究多层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在大面积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将2021年12月至2023年12月期间于南阳市中心医院诊治的86例疑似大面积脑梗塞患者设置为研究对象,将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方式作为临床诊断的金标准,患者均使用MSCT与MRI检查,评估MSCT在大面积脑梗塞中的应用价值。结果MRI检测阳性80例、阴性6例,MSCT检测阳性77例、阴性9例,MSCT诊断大面积脑梗塞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6.51%、96.25%、100.00%。MRI与MSCT检出病灶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T应用于大面积脑梗塞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准确率,可以及时为患者临床诊治提供具有科学价值的参考数据,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大面积 脑梗塞 临床诊断
下载PDF
多层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和高场强磁共振成像(MRI)诊断膝关节隐匿性骨折的灵敏度、特异度对比研究
14
作者 魏士杰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2期057-060,共4页
分析多层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和高场强磁共振成像(MRI)诊断膝关节隐匿性骨折的诊断效能。方法 于2021年1月-2023年12月之间共筛选出80例患者,对其相关资料进行全面分析和研究。将其随机分组后,组内各自包含40例患者,分别为MSC... 分析多层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和高场强磁共振成像(MRI)诊断膝关节隐匿性骨折的诊断效能。方法 于2021年1月-2023年12月之间共筛选出80例患者,对其相关资料进行全面分析和研究。将其随机分组后,组内各自包含40例患者,分别为MSCT检查的对照组、MRI检查的观察组,基于临床综合判断结果为金标准,对比两种检查结果在骨折类型方面诊断的准确率、特异度、灵敏度、误诊率、漏诊率,以及对合并损伤的诊断准确性。结果 观察组的不同骨折类型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特异度和灵敏度高于对照组,误诊率和漏诊率低于对照组,且合并损伤的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以上差异对比均体现出了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对于隐匿性骨折类型的诊断率均较MSCT高,灵敏度、特异度也更好,且更能够诊断合并损伤相关情况,为临床诊疗提供更有利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 高场强磁共振成像(MRI) 膝关节隐匿性骨折 灵敏度 特异度
下载PDF
256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对左心耳与左心房功能相关性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6
15
作者 刘晓伟 李彩英 +2 位作者 杨海庆 任向杰 马国景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04-307,共4页
目的:利用256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cT)冠状动脉(冠脉)成像多时相三维容积重建,初步探讨左心耳与左心房功能的相关性。方法:连续选取我院行常规冠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结果阴性患者40例,将原始扫描数据重建成10个时相(5%... 目的:利用256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cT)冠状动脉(冠脉)成像多时相三维容积重建,初步探讨左心耳与左心房功能的相关性。方法:连续选取我院行常规冠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结果阴性患者40例,将原始扫描数据重建成10个时相(5%~95%,间隔10%),分析左心房、左心耳在不同心动周期中容积的变化及左心房、左心耳功能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在心动周期75%时相时左心耳容积(6.47±2.25)ml,是左心房容积(68.91±15.62)ml的10.65%,二者在心动周期中同步变化。左心房排血量、左心房排空分数、左心耳排血量及左心耳排空分数平均值分别为(45.51±9.66)ml、(51.03±5.10)%、(5.55±1.94)m1、(63.91±7.75)%。左心耳排血量与左心房排血量呈正相关(r=0.644);左心耳排空分数与左心房排空分数呈正相关(r=0.499)。结论:左心耳与左心房功能密切相关;256层螺旋CT实时三维容积成像可以对左心耳及左心房的容积和功能进行客观评价,为临床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56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 左心房 左心耳 容积 功能
下载PDF
多排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检测对卵巢癌患者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
16
作者 纪学锐 李璐 王浩强 《中国性科学》 2023年第7期67-71,共5页
目的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多排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检查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TM)水平检测对卵巢癌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将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丽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9例卵巢癌患者纳入卵巢癌组(其中早期62例、晚期3... 目的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多排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检查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TM)水平检测对卵巢癌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将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丽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9例卵巢癌患者纳入卵巢癌组(其中早期62例、晚期37例),将105例卵巢良性肿瘤患者纳入良性组,另将11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纳入健康对照组。回顾性收集其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分析三组血清TM水平、MSCT表现,绘制ROC曲线分析MSCT、TM及联合检测的诊断价值。结果健康对照组、良性组、卵巢癌组血清人附睾蛋白4(HE4)、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199(CA199)水平呈升高趋势(P<0.05)。晚期卵巢癌患者血清HE4、AFP、CEA、CA125、CA199水平高于早期卵巢癌患者(P<0.05)。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联合检测、MSCT、TM诊断卵巢癌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38、0.882、0.742,灵敏度分别为95.96%、83.84%、64.65%,特异度分别为91.63%、79.07%、73.02%,联合检测各项诊断价值均高于MSCT、TM,MSCT除特异度以外的各项诊断价值均高于T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卵巢癌的发生及病情进展,患者血清TM水平升高,MSCT检查联合血清TM水平检测对卵巢癌的诊断价值更高,可能作为卵巢癌患者的确诊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癌 多排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肿瘤标志物 诊断价值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下载PDF
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对肝细胞肝癌微血管侵犯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6
17
作者 刘蕾 王哲 +1 位作者 赵静 郭广春 《癌症进展》 2020年第15期1581-1584,共4页
目的探讨术前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对肝细胞肝癌(HCC)微血管侵犯的预测价值。方法根据术后病理结果显示的微血管侵犯情况将120例HCC患者分为侵犯组(n=54)和未侵犯组(n=66)。所有患者均于术前进行MSCT检查,观察其检查结果与病理... 目的探讨术前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对肝细胞肝癌(HCC)微血管侵犯的预测价值。方法根据术后病理结果显示的微血管侵犯情况将120例HCC患者分为侵犯组(n=54)和未侵犯组(n=66)。所有患者均于术前进行MSCT检查,观察其检查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一致性,比较两组患者不同影像学指标间差异,并对其预测价值进行分析。结果 MSCT诊断HCC微血管侵犯的准确度为90.83%、灵敏度为90.74%、特异度为90.91%,且MSCT诊断HCC微血管侵犯结果与病理学诊断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Kappa=0.82)。侵犯组患者肿瘤大小、边缘毛糙、存在晕征、门静脉期CT值、延迟期CT值均高于未侵犯组患者,肿瘤有包膜、动脉期CT值均低于未侵犯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边缘毛糙、有包膜、存在晕征、动脉期CT值、门静脉期CT值、延迟期CT值AUC值均明显低于上述指标联合检查AU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MSCT对HCC微血管侵犯预测价值较高,术前可通过患者MSCT表现判断其是否存在微血管侵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肝细胞肝癌 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 微血管侵犯
下载PDF
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及彩色多普勒血流图在糖尿病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应用价值对比 被引量:9
18
作者 李林 吕彦朋 +1 位作者 董鑫昌 狄长安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2年第10期1230-1235,共6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MS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在糖尿病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诊断中的影像学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10月至2021年7月于北京市平谷区医院首次接受下肢动脉...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MS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在糖尿病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诊断中的影像学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10月至2021年7月于北京市平谷区医院首次接受下肢动脉检查及治疗的286例糖尿病患者的MSCTA、DSA、CDFI影像学资料,以DSA检查结果为诊断糖尿病伴下肢ASO的金标准,分析MSCTA、CDFI检查对糖尿病伴下肢ASO的诊断效能。结果286例糖尿病患者均顺利完成MSCTA、CDFI扫描,共获取1449个动脉节段,包括膝上动脉1110个,膝下动脉339个。DSA检查结果显示,阴性126个,阳性1323个。在1449个动脉节段中,MSCTA检查对糖尿病伴下肢ASO患者腓动脉狭窄程度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均高于CDFI检查(P<0.05)。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MSCTA检查对肾下腹主动脉、腓动脉、足背动脉、足底动脉的诊断结果与DSA检查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Kappa=0.847、0.828、0.922,0.799,P<0.01)。CDFI检查对足背动脉的诊断结果与DSA检查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Kappa=0.922,P<0.01)。结论与CDFI检查相比,MSCTA检查可以更加清晰地显示糖尿病伴下肢ASO患者的动脉病变长度和动脉狭窄程度,其对肾下腹主动脉、腓动脉、足背动脉、足底动脉狭窄程度的诊断效能更接近DSA检查结果,可以作为糖尿病伴下肢ASO的术前筛查和评估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彩色多普勒超声
下载PDF
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对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检测作用 被引量:4
19
作者 程康林 陈志冲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3年第5期601-605,共5页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血管造影(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MSCTA)检测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可靠性,建立急性冠脉综合征积分(score system of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SACS),用于...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血管造影(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MSCTA)检测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可靠性,建立急性冠脉综合征积分(score system of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SACS),用于评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危险分层。方法研究20例非急性冠脉综合征及41例急性冠脉综合征且冠状动脉MSCTA发现斑块的患者,比较两组斑块CT值、重构指数(RI)等指标,进而构建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风险预测模型。结果两组病变血管99支,可分析斑块117个,非急性冠脉综合征组36个,以钙化斑块为主(88.9%,32/36);急性冠脉综合征组81个,以脂质斑块为主(37.0%,30/81)。两组正性重构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1.1%vs.32.1%,P<0.01);负性重构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0%vs.19.8%,P<0.01)。由RI建立SACS,所得模型为:SACS=0.003PA+2.255RI-4.22,预测准确率为76.9%(P<0.01),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为0.815(P<0.01)。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斑块多为脂质斑块,以正性重构为主,SACS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有助于临床指导冠心病危险分层及早期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急性冠脉综合征积分 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 重构指数
下载PDF
高场强磁共振成像和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在小肝癌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
20
作者 郭辉 徐红卫 +1 位作者 吴峰 姜喜锋 《肿瘤基础与临床》 2022年第5期436-438,共3页
目的 分析高场强磁共振成像(MRI)和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CT)在小肝癌中的诊断价值及检出率。方法 选取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2019年8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46例(60个病灶)小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先后进行多层螺旋CT和高场强MRI检查,... 目的 分析高场强磁共振成像(MRI)和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CT)在小肝癌中的诊断价值及检出率。方法 选取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2019年8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46例(60个病灶)小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先后进行多层螺旋CT和高场强MRI检查,以病理检查为金标准,对比2组检出率。结果 CT平扫呈高密度、等密度和低密度,经由增强扫描后,动脉期主要呈明显强化高密度表现。MRI的T加权成像呈高信号、等信号和低信号,T加权成像主要表现为高信号,经由增强扫描后,动脉期主要呈明显强化高信号。CT平扫检出率(61.67%)低于高场强MRI(78.33%),差异有统计学意(χ~2=3.968,P=0.046)。CT、MRI增强扫描检出率中,动脉期(91.67%、93.33%)、门脉期(75.00%、66.67%)、延迟期(73.33%、8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120,P=0.729;χ~2=1.008,P=0.315;χ~2=0.745,P=0.388)。结论 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和高场强MRI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可提高小肝癌检出率,高场强MRI具有多序列成像特点,能够通过不同信号特征反应结节性病变的组织成分,两者若联合使用更能够显著提高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场强磁共振成像 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 小肝癌 检出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