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36篇文章
< 1 2 6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银杏黄酮苷元减轻多柔比星心脏毒性的作用机制
1
作者 蔡英 钱丽 +6 位作者 王开靓 李琴 刘春花 孙佳 潘洁 李勇军 陆苑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59-664,共6页
目的探究银杏黄酮苷元(GA)减轻多柔比星(DOX)心脏毒性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将雄性ICR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组)、模型组(DOX组)和GA+DOX组(GDOX组),每组12只。DOX组小鼠隔天尾静脉注射DOX药液3mg/kg,GDOX组小鼠每天灌胃GA混悬液100mg/... 目的探究银杏黄酮苷元(GA)减轻多柔比星(DOX)心脏毒性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将雄性ICR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组)、模型组(DOX组)和GA+DOX组(GDOX组),每组12只。DOX组小鼠隔天尾静脉注射DOX药液3mg/kg,GDOX组小鼠每天灌胃GA混悬液100mg/kg+隔天尾静脉注射DOX药液3mg/kg,连续15d。给药结束后,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基于代谢组学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串联质谱技术,在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的基础上,以变量重要性投影值≥1、峰面积差异倍数>1且P<0.05为标准筛选差异代谢物(DEMs),并基于HMDB、PubChem等数据库进行生物学分析。结果与CON组比较,DOX组小鼠血清中AST、CK、CK-MB、LDH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与DOX组比较,GDOX组小鼠血清中上述指标(CK-MB除外)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PCA、OPLS-DA结果均显示,CON组、DOX组、GDOX组小鼠心脏组织样品均能完全分离。经数据库匹配后,鉴定出37个共有DEMs,其中DOX组显著上调而GDOX组显著下调的DEMs有17个,DOX组显著下调而GDOX组显著上调的DEMs有8个;涉及通路包括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花生四烯酸代谢、亚油酸代谢、牛磺酸和次牛磺酸代谢,关键代谢物包括二十二碳六烯酸、花生四烯酸、磷脂酰胆碱(16∶0/18∶3)和牛磺酸。结论GA可能通过作用于二十二碳六烯酸、花生四烯酸等关键代谢物来调节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花生四烯酸代谢等代谢途径,进而减轻DOX的心脏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黄酮苷元 多柔比星 心脏毒性 代谢组学
下载PDF
盐酸多柔比星化疗的乳腺癌患者心脏毒性的发生和影响因素分析
2
作者 王梅 李鹏洲 +4 位作者 童隆财 邓政 肖双 唐励静 李荣 《中南药学》 CAS 2024年第4期1087-1090,共4页
目的 调查并分析女性乳腺癌患者应用盐酸多柔比星化疗后,心脏毒性的发生情况和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某市三级甲等医院在2020—2022年接受多柔比星化疗的女性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共130份,根据心脏毒性发生情况,分为心脏毒性组(n=28)和无心... 目的 调查并分析女性乳腺癌患者应用盐酸多柔比星化疗后,心脏毒性的发生情况和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某市三级甲等医院在2020—2022年接受多柔比星化疗的女性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共130份,根据心脏毒性发生情况,分为心脏毒性组(n=28)和无心脏毒性组(n=102),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如年龄、肿瘤分期、病理分级、既往疾病史、合并治疗方案、联合用药和放疗等,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揭示导致心脏毒性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130例接受多柔比星化疗的乳腺癌患者中有28例发生心脏毒性,发生率为21.54%。年龄≥60岁、高血压累计剂量≥160 mg、联合放疗为导致心脏毒性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高血压、累计剂量、联合放疗是接受多柔比星化疗乳腺癌患者心脏毒性发生的危险因素,临床用药要密切关注高龄、联合放疗的肿瘤患者,做好心功能指标的监测,同时减少化疗用药剂量或联合使用心脏保护剂右雷佐生来预防或减少心脏毒性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多柔比星 心脏毒性 乳腺癌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NOD样受体蛋白3炎症小体在多柔比星诱导心脏毒性中的意义
3
作者 黄亚晓 何新雨 +3 位作者 曾小娟 胡世娇 乔文伟 张锦 《安徽医药》 CAS 2024年第5期860-864,共5页
晚期肿瘤病人的生命周期因新药的出现不断延长,同时,抗肿瘤药物所致的毒副作用也受到重视。多柔比星(DOX)作为强大的广谱抗肿瘤药物虽极大地延长了肿瘤病人的生存周期,但其诱导的剂量相关性的心脏毒性限制了其临床应用。NOD样受体蛋白3(... 晚期肿瘤病人的生命周期因新药的出现不断延长,同时,抗肿瘤药物所致的毒副作用也受到重视。多柔比星(DOX)作为强大的广谱抗肿瘤药物虽极大地延长了肿瘤病人的生存周期,但其诱导的剂量相关性的心脏毒性限制了其临床应用。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在DOX诱导的心脏毒性(DIC)的炎症过程发挥着重要作用,且一些炎症小体抑制剂还可减轻DIC。该文根据近5年的最新进展,围绕NLRP3炎症小体参与DIC的作用及机制等做一归纳、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柔比星 NOD样受体蛋白3 心脏毒性
下载PDF
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预防多柔比星所致心脏毒性的机制
4
作者 刘洁琼 姚雅俪 +3 位作者 隋倩 李科 黄芳 曹永清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8-194,共7页
目的探讨新型抗心衰药物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Entresto)在预防多柔比星(DOX)抗肿瘤药物所致心脏毒性中的效果。方法雄性成年ICR小鼠随机分为3组(n=8):对照组、DOX组和DOX+Entresto组。采用超声波心动描记术测量小鼠的心脏功能。H9c2细胞... 目的探讨新型抗心衰药物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Entresto)在预防多柔比星(DOX)抗肿瘤药物所致心脏毒性中的效果。方法雄性成年ICR小鼠随机分为3组(n=8):对照组、DOX组和DOX+Entresto组。采用超声波心动描记术测量小鼠的心脏功能。H9c2细胞在DOX(1 mmol/L)存在或不存在的情况下用Entresto(0~48μmol/L)预处理24 h,然后评估细胞生存力、氧化应激、凋亡和线粒体功能。结果与对照组相比,DOX组心肌细胞内CK、CK-MB和LDH的漏出量显著增加(P<0.01),并出现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Entresto给药逆转了DOX组的这些变化。DOX+Entresto组心肌细胞中的ROS水平和凋亡细胞数目显著低于DOX组(P<0.05)。与DOX组相比,Entresto+DOX组H9c2细胞中的ROS水平和凋亡细胞数目显著降低(P<0.05),和线粒体膜电位显著增加(P<0.05)。Entresto逆转了DOX对SIRT1/PGC-1α/MFN2信号通路的抑制作用。结论Entresto通过抑制ROS介导的氧化应激和凋亡来改善DOX诱导的心脏毒性,其机制可能与SIRT1/PGC-1α/MFN2信号转导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 多柔比星 心脏毒性 氧化应激 线粒体
下载PDF
铁死亡参与多柔比星诱导心肌病机制及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5
作者 周鹏思(综述) 陈士萍(审校)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94-100,共7页
多柔比星(doxorubicin,DOX)是应用最广泛的蒽环类抗癌药物,然而,DOX诱导的心肌病(DOX-induced cardiomyopathy,DICM)的心脏毒性限制了其临床疗效。新出现的证据表明,一种新发现的铁依赖性、过氧化物驱动、非凋亡形式的调节性细胞死亡,... 多柔比星(doxorubicin,DOX)是应用最广泛的蒽环类抗癌药物,然而,DOX诱导的心肌病(DOX-induced cardiomyopathy,DICM)的心脏毒性限制了其临床疗效。新出现的证据表明,一种新发现的铁依赖性、过氧化物驱动、非凋亡形式的调节性细胞死亡,即铁死亡在DICM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铁死亡抑制剂可以通过阻断铁死亡途径来缓解DICM。尽管取得了这些进展,但迄今为止仍缺乏对DICM中铁死亡抑制剂调节铁死亡治疗DICM综述。本文总结了铁死亡参与DICM的发病机制,同时通过药理学途径抑制铁死亡减轻DICM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疾病 多柔比星 铁死亡
下载PDF
葡萄籽原花青素调控Nrf2/HO-1通路减弱多柔比星诱导的心脏毒性
6
作者 吴敏 瞿怡倩 黄苏敏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4年第3期464-469,共6页
目的:观察葡萄籽原花青素对多柔比星(DOX)诱导的心脏毒性以及核因子E2相关基因(Nrf2)/血红素加氧酶-1(HO-1)通路的作用。方法:通过DOX构建小鼠急性心脏毒性模型,本实验分为对照组(正常小鼠)、葡萄籽原花青素组、DOX组、DOX+葡萄籽原花... 目的:观察葡萄籽原花青素对多柔比星(DOX)诱导的心脏毒性以及核因子E2相关基因(Nrf2)/血红素加氧酶-1(HO-1)通路的作用。方法:通过DOX构建小鼠急性心脏毒性模型,本实验分为对照组(正常小鼠)、葡萄籽原花青素组、DOX组、DOX+葡萄籽原花青素组、DOX+葡萄籽原花青素+ML385组。超声心动图检查小鼠心功能;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小鼠心肌病理改变;原位末端标记测定法(TUNEL)检测小鼠心肌细胞凋亡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试剂盒检测心肌组织中活性氧(ROS)、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测定Nrf2/HO-1通路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DOX组小鼠心肌损伤加重,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血清CK-MB、IL-6、IL-1β水平及心肌组织ROS、MDA及心肌细胞凋亡率升高(P<0.05),射血分数(EF)、短轴缩短分数(FS)、心肌组织SOD、Nrf2、HO-1蛋白水平降低(P<0.05);葡萄籽原花青素组小鼠心肌损伤,LVESD、LVEDD、EF、FS水平,血清CK-MB、IL-6、IL-1β水平,心肌组织ROS、MDA、SOD、Nrf2、HO-1蛋白,心肌细胞凋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DOX组比较,DOX+葡萄籽原花青组小鼠心肌损伤减轻,LVESD、LVEDD降低,血清CK-MB、IL-6、IL-1β水平降低,心肌组织ROS、MDA、心肌细胞凋亡率降低(P<0.05),EF、FS及心肌组织SOD、Nrf2、HO-1蛋白水平升高(P<0.05);与DOX+葡萄籽原花青素组比较,DOX+葡萄籽原花青素+ML385组小鼠心肌损伤加重,LVESD、LVEDD及血清CK-MB、IL-6、IL-1β水平、心肌组织ROS、MDA、心肌细胞凋亡率升高(P<0.05),EF、FS、心肌组织SOD、Nrf2、HO-1蛋白水平降低(P<0.05)。结论:葡萄籽原花青素可能通过激活Nrf2/HO-1通路,对DOX诱导的心脏毒性小鼠发挥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籽原花青素 核因子E2相关基因 血红素加氧酶1 多柔比星 实验研究
下载PDF
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的制备及体外释放研究
7
作者 王秋云 岳占国 潘颖彬 《海峡药学》 2024年第2期9-13,共5页
目的制备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DOX-Lip),并研究其体外释放行为。方法采用硫酸铵梯度法制备DOX-Lip,通过单因素考察硫酸铵溶液pH、油水比、挤出次数、超滤次数、孵育温度和时间对DOX-Lip包封率的影响。再以包封率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试验... 目的制备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DOX-Lip),并研究其体外释放行为。方法采用硫酸铵梯度法制备DOX-Lip,通过单因素考察硫酸铵溶液pH、油水比、挤出次数、超滤次数、孵育温度和时间对DOX-Lip包封率的影响。再以包封率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试验进行处方工艺优化,并评价其体外释放行为。结果经最优处方工艺制备的DOX-Lip为类圆球形,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85 nm~87 nm(PDI=0.052~0.078),Zeta电位为-15 mV~-16 mV,包封率为96%~97%。体外释放与市售参比制剂相似,具有明显的缓释性。结论采用最优处方工艺制备DOX-Lip稳定可行,具有明显的缓释特征,体外释放与参比制剂相似,为该产品的生物等效性评价提供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多柔比星 脂质体 正交试验 体外释放
下载PDF
苓桂术甘汤调控自噬对多柔比星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相关肝细胞癌的增效作用
8
作者 曹慧敏 孔亮 +2 位作者 隋国媛 吴瑾 贾连群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9期2316-2322,共7页
目的探讨苓桂术甘汤(LGZG)通过调控自噬增强多柔比星(DOX)的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相关肝细胞癌(NAFLD-HCC)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C57BL/6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NAFLD-HCC组、LGZG组、DOX组、DOX+LGZG组,每组10只。采用腹腔注射... 目的探讨苓桂术甘汤(LGZG)通过调控自噬增强多柔比星(DOX)的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相关肝细胞癌(NAFLD-HCC)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C57BL/6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NAFLD-HCC组、LGZG组、DOX组、DOX+LGZG组,每组10只。采用腹腔注射二乙基亚硝胺溶液(50mg/kg)和喂养高脂饲料相结合的方法建立NAFLD-HCC小鼠模型;空白组小鼠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给予普通饲料喂养。建模后,各给药组分别灌胃LGZG水提液(20g/kg)和/或腹腔注射DOX溶液(8mg/kg),空白组、NAFLD-HCC组灌胃等量生理盐水,每日1次,连续4周。在模型建立及药物干预期间,监测小鼠的一般情况。药物干预结束后,检测小鼠体重、肝重及肝脏系数;观察小鼠肝脏组织病理形态和纤维化程度;检测小鼠血脂水平[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水平],血清中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含量,肝脏组织中增殖标志物Ki-67、B细胞淋巴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的表达水平,以及微管相关蛋白1A/1B-轻链3(LC3)、苄氯素1(Beclin1)、选择性自噬接头蛋白P62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NAFLD-HCC组小鼠随着给药时间延长活动逐渐减少,精神萎靡,毛发蓬乱无光泽,体重显著降低(P<0.05),肝重有上升趋势,肝脏系数显著增加(P<0.05);小鼠肝脏组织炎症细胞大量浸润,部分细胞出现气球样变及小细胞性增生的病变,肝脏纤维化程度加重;血清中TC、TG、LDL-C水平及AFP、CEA含量均显著升高,HDL-C水平显著降低(P<0.05);肝脏组织中Ki-67、Bcl-2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Bax蛋白表达水平有降低趋势;肝脏组织中Beclin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LC3Ⅱ/LC3Ⅰ比值有所降低,P62蛋白表达水平有所升高。与NAFLD-HCC组比较,DOX组、LGZG组及DOX+LGZG组小鼠上述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且DOX联合LGZG的干预效果优于DOX。结论LGZG联合DOX能够协同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增强NAFLD-HCC化疗敏感性,有效减缓NAFLD-HCC的发生发展,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肿瘤细胞自噬的发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苓桂术甘汤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相关肝细胞癌 自噬 多柔比星 化疗增敏
下载PDF
龙葵碱通过抑制Med19表达增加多柔比星耐药乳腺癌细胞对多柔比星的敏感性
9
作者 刘红梅 刘志刚 王志鹏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1期41-47,共7页
目的探讨龙葵碱(solanine)对乳腺癌细胞多柔比星耐药性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选用乳腺癌细胞MCF-7细胞和对阿霉素(adriamycin,ADM)或多柔比星耐药的乳腺癌细胞MCF-7/ADR细胞,转染pcDAN-Med19过表达中介体19(mediator 19,Med19),应用CCK-... 目的探讨龙葵碱(solanine)对乳腺癌细胞多柔比星耐药性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选用乳腺癌细胞MCF-7细胞和对阿霉素(adriamycin,ADM)或多柔比星耐药的乳腺癌细胞MCF-7/ADR细胞,转染pcDAN-Med19过表达中介体19(mediator 19,Med19),应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水平,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Med19和凋亡相关Bcl-2、Bax及Cleaved-Caspase-3表达水平,TUNEL染色和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凋亡水平。结果龙葵碱显著降低MCF-7/ADM细胞活力。Med19高表达于MCF-7/ADM细胞,龙葵碱显著抑制MCF-7/ADM细胞中Med19表达,龙葵碱对多柔比星处理的MCF-7/ADM细胞活力的降低、凋亡的促进、凋亡相关蛋白Bax和Cleaved-Caspase-3水平的上调及Bcl-2水平的下调可被过表达Med19明显抑制。结论龙葵碱通过抑制Med19表达而降低乳腺癌细胞MCF-7/ADM对多柔比星的耐药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葵碱 中介体19 乳腺癌 多柔比星 耐药
下载PDF
Numb调控ITGB1促进胃癌细胞对多柔比星敏感性的机制研究
10
作者 陈勇 何冬雷 +2 位作者 周江浩 梁月祥 杨丞 《河北医药》 CAS 2023年第15期2256-2260,共5页
目的探究细胞命运决定子Numb调控胃癌细胞对多柔比星(ADR)敏感性的作用,并明确Numb介导胃癌细胞化疗敏感性的分子机制。方法将SGC-7901随机分为对照组、ADR组、pLVX-Numb组、pLVX-Numb+ADR组,经过对应的ADR处理与转染处理后,Hoechst 33... 目的探究细胞命运决定子Numb调控胃癌细胞对多柔比星(ADR)敏感性的作用,并明确Numb介导胃癌细胞化疗敏感性的分子机制。方法将SGC-7901随机分为对照组、ADR组、pLVX-Numb组、pLVX-Numb+ADR组,经过对应的ADR处理与转染处理后,Hoechst 33258染色观察细胞凋亡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法测定细胞内耐药蛋白(P-gp)、多聚ADP核糖聚合酶(PARP)、裂解的半胱氨酸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3(Cleaved-caspase3)、Cleaved-caspase9的蛋白表达水平。再使用Numb过表达及其对照慢病毒感染SGC-7901细胞,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ITGB1表达变化,免疫共沉淀实验分析细胞内源性Numb与ITGB1结合情况。结果与ADR组比较,pLVX-Numb+ADR组细胞内浓缩、碎裂的蓝色凋亡体增多,细胞凋亡率升高,且细胞内P-gp和PARP蛋白相对表达量下调、Cleaved-caspase3和Cleaved-caspase9蛋白相对表达量上调(P<0.05)。此外,SGC-7901细胞中内源性Numb与ITGB1能够形成复合物,pLVX-Numb组细胞中ITGB1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ITGB1蛋白泛素链明显强于对照组。结论Numb能够促进胃癌细胞对多柔比星的敏感性,该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调控ITGB1蛋白表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多柔比星 NUMB ITGB1 细胞凋亡 化疗敏感性
下载PDF
CXCL12/CXCR4轴通过调节自噬促进乳腺癌细胞对多柔比星的化疗抗性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霞 梁海珊 +1 位作者 程学 段哲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446-1451,共6页
目的:探究CXCL12/CXCR4轴在乳腺癌细胞多柔比星(Dox)化疗抗性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乳腺癌细胞系MCF-7,通过MTT实验检测在CXCL12作用下乳腺癌细胞对Dox的敏感性变化,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上述细胞中CXCL12受体CXCR4与CX... 目的:探究CXCL12/CXCR4轴在乳腺癌细胞多柔比星(Dox)化疗抗性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乳腺癌细胞系MCF-7,通过MTT实验检测在CXCL12作用下乳腺癌细胞对Dox的敏感性变化,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上述细胞中CXCL12受体CXCR4与CXCR7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siRNA干扰技术靶向沉默乳腺癌细胞中CXCR4表达,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转染效率后,依次使用MTT、Annexin V-FITC/PI流式细胞术及Western blot明确在CXCL12作用下沉默CXCR4表达对Dox介导的乳腺癌细胞的抑制率,凋亡、自噬及PI3K/Akt信号通路表达的影响。结果:CXCL12能够通过促进CXCR4的表达,提高乳腺癌细胞对Dox的化疗抗性;转染siRNA能够显著抑制乳腺癌细胞中CXCR4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而沉默CXCR4能显著改善CXCL12作用下的乳腺癌细胞对Dox的敏感性,提高Dox诱导的细胞凋亡率,并通过抑制自噬相关蛋白LC3B与Beclin1表达,下调乳腺癌细胞中的自噬水平;同时,沉默CXCR4能通过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中PI3K蛋白表达及Akt蛋白磷酸化水平,下调抗凋亡蛋白BCL-2,促进凋亡相关蛋白Bax与cleaved Caspase-3表达。结论:CXCL12/CXCR4在乳腺癌细胞Dox耐药性中具有重要作用,而沉默CXCR4表达能通过下调MCF-7细胞的自噬水平,提高Dox诱导的细胞凋亡,从而改善肿瘤细胞对Dox的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趋化因子12(CXCL12) CXCR4 乳腺癌 多柔比星 自噬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注射多柔比星与多柔比星脂质体对大鼠后肢行为学影响的比较
12
作者 李丽梅 陈军 +7 位作者 郑宝森 王慧星 张志利 孙薇 杨帆 王晓亮 喻文立 杜洪印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72-178,共7页
目的:比较经皮椎间孔注射多柔比星与多柔比星脂质体(pegylated liposome doxorubicin,PLD)对成年大鼠后肢行为学的影响,探讨多柔比星脂质体对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的镇痛作用。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52只采用随机数字表... 目的:比较经皮椎间孔注射多柔比星与多柔比星脂质体(pegylated liposome doxorubicin,PLD)对成年大鼠后肢行为学的影响,探讨多柔比星脂质体对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的镇痛作用。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52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13):生理盐水组(Vehicle组)、隐形脂质体组(Liposome组)、0.2%多柔比星组(DOX组)及0.2%多柔比星脂质体组(PLD组)。各组均采用经皮椎间孔注射方法,于大鼠左侧L4~5、L5~6椎间孔分别注射生理盐水、隐形脂质体注射液、0.2%多柔比星及0.2%多柔比星脂质体10μl。分别于注药前及注药后1天、3天、5天、7天、14天、21天、28天测定大鼠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hermal withdrawal latency,TWL),并观察注药后大鼠后肢的运动情况。注药后3天,DOX组和PLD组随机各抽取3只大鼠,观察多柔比星自发荧光情况。结果:荧光显微镜显示,DOX组和PLD组大鼠注药侧DRG内均可见大量红色多柔比星自发荧光分布。与Vehicle组和Liposome组相比,DOX组注药后1周内、PLD组注药后2周内MWT值下降,与基础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之后呈逐渐上升趋势,至注药后28天增高最明显(P<0.05);DOX组和PLD组注药后1天TWL值下降,与基础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各时点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注药后28天,DOX组轻微跛行率为30%,其余各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均正常。结论:经皮椎间孔注射0.2%多柔比星脂质体对大鼠背根神经节能够产生和多柔比星相似的镇痛作用,且不影响下肢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柔比星 脂质体 背根神经节 自发荧光 行为学
下载PDF
肿瘤电场治疗联合多柔比星及放化疗治疗复发胶质母细胞瘤1例报道
13
作者 李宏博 蒋念 李学军 《肿瘤防治研究》 CAS 2023年第6期641-645,共5页
Li-Fraumeni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肿瘤综合征,以多种肿瘤发病高风险为特征。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GBM)来源于中枢神经系统神经上皮细胞,是最常见、最具侵袭性的颅内原发恶性肿瘤,具有术后高复发... Li-Fraumeni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肿瘤综合征,以多种肿瘤发病高风险为特征。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GBM)来源于中枢神经系统神经上皮细胞,是最常见、最具侵袭性的颅内原发恶性肿瘤,具有术后高复发率、高死亡率、低治愈率等特点,目前针对胶质母细胞瘤的治疗方法主要为手术结合术后放疗和化疗,尽管有肿瘤电场治疗、免疫治疗等新方案,但其预后依旧不容乐观。本文报道了1例Li-Fraumeni综合征患者合并胶质母细胞瘤的诊疗过程,患者采用常规手术并辅助放化疗方案失败后,利用肿瘤电场治疗联合多柔比星取得较好疗效,具体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电场治疗 多柔比星 替莫唑胺 Li-Fraumeni综合征 胶质母细胞瘤
下载PDF
艾灸对多柔比星脂质体致心脏毒性预防作用的临床研究
14
作者 李松伟 杨静 +3 位作者 田季文 刘玲 曾永蕾 马丽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第3期293-296,共4页
目的探讨艾灸对乳腺癌患者使用含多柔比星脂质体方案化疗引发的心脏毒性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60例使用含多柔比星脂质体化疗的乳腺癌化疗患者,随机分为艾灸组与对照组,各30例。2组均采用AC-T方案化疗,前4个治疗周期静脉滴注20 mg·m... 目的探讨艾灸对乳腺癌患者使用含多柔比星脂质体方案化疗引发的心脏毒性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60例使用含多柔比星脂质体化疗的乳腺癌化疗患者,随机分为艾灸组与对照组,各30例。2组均采用AC-T方案化疗,前4个治疗周期静脉滴注20 mg·m^(-2)多柔比星脂质体联合500 mg·m^(-2)环磷酰胺,后4个治疗周期静脉滴注75 mg·m^(-2)序贯紫杉醇脂质体,共8个治疗周期,每21天为1个治疗周期。艾灸组在化疗前1天开始予以艾灸,艾灸穴位为双侧肺俞、心俞及厥阴俞,每日1次,连续艾灸7 d,7 d为1个疗程。比较2组心电图(ECG)检查结果,心脏毒副反应程度,心肌标志物(cTnI、CK-MB)异常率,化疗前后生活质量(KPS)评分和心脏彩超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结果化疗后,艾灸组心脏毒副反应发生例数低于对照组(P<0.05),第5化疗周期前的cTnI和CK-MB异常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LVEF高于对照组(P<0.05),心电图改变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化疗后艾灸组的KPS评分高于对照组,且降幅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艾灸对乳腺癌患者使用多柔比星脂质体化疗导致的心脏毒性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化疗 多柔比星脂质体 心脏毒性 艾灸
下载PDF
硼替佐米联合多柔比星脂质体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临床疗效和毒副反应
15
作者 王婷 叶惠 李娟 《贵州医药》 CAS 2023年第6期915-916,共2页
目的分析硼替佐米联合多柔比星脂质体化疗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MM患者80例,按照治疗方案分为PDD组和DVD组,各40例。PDD组采用硼替佐米联合多柔比星脂质体化疗方案,采DVD组用长春新碱... 目的分析硼替佐米联合多柔比星脂质体化疗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MM患者80例,按照治疗方案分为PDD组和DVD组,各40例。PDD组采用硼替佐米联合多柔比星脂质体化疗方案,采DVD组用长春新碱联合多柔比星脂质体化疗方案。两组患者均完成3个化疗周期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毒副反应情况,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免疫球蛋白、骨髓浆细胞、血红蛋白水平,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免疫球蛋白、骨髓浆细胞、血红蛋白水平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免疫球蛋白、骨髓浆细胞均较治疗前下降,血红蛋白水平均上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年,PDD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高于DVD患者(P<0.05);PDD患者治疗期间毒副反应率低于PVD组(P<0.05)。结论相较于DVD化疗方案,PDD化疗方案在临床疗效提升及降低毒副作用方面优势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硼替佐米 多柔比星脂质体 地塞米松 长春新碱 毒副反应
下载PDF
冷疗法预防多柔比星脂质体治疗儿童白血病所致口腔黏膜炎的效果研究
16
作者 王燕青 诸纪华 +2 位作者 陆亚红 童婵娟 李菊 《护理与康复》 2023年第9期60-62,67,共4页
目的观察冷疗法预防多柔比星脂质体治疗儿童白血病所致口腔黏膜炎的效果。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多柔比星脂质体治疗患儿10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两组患儿均基于唾液pH值选取口腔漱口液,对照组采用常温口腔漱口液,观察组使用0℃... 目的观察冷疗法预防多柔比星脂质体治疗儿童白血病所致口腔黏膜炎的效果。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多柔比星脂质体治疗患儿10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两组患儿均基于唾液pH值选取口腔漱口液,对照组采用常温口腔漱口液,观察组使用0℃口腔漱口液。观察两组患儿口腔黏膜炎的发生率、严重程度、疼痛评分和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患儿口腔黏膜炎总发生率观察组为40.0%、对照组为72.0%,口腔黏膜炎严重程度观察组轻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疼痛评分(5.00±1.03)分低于对照组的(6.50±1.21)分,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患儿未发生冷疗相关不良事件。结论冷疗法预防多柔比星脂质体治疗儿童白血病所致口腔黏膜炎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儿童 口腔黏膜炎 多柔比星脂质体 冷疗法
下载PDF
紫杉醇和多柔比星处理改变小鼠乳腺癌免疫微环境并抑制肿瘤细胞生长
17
作者 王瑞 郎磊 +2 位作者 陈善春 万雪颖 侯懿烜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891-897,共7页
目的探讨紫杉醇和多柔比星对小鼠乳腺癌免疫微环境的影响。方法用肿瘤药物应答相关基因表达谱及耐药特征分析数据库CTR-DB分析化疗药对乳腺癌免疫微环境的影响。用4T1细胞原位注射建立小鼠乳腺癌模型,分别用多柔比星和紫杉醇处理。测定... 目的探讨紫杉醇和多柔比星对小鼠乳腺癌免疫微环境的影响。方法用肿瘤药物应答相关基因表达谱及耐药特征分析数据库CTR-DB分析化疗药对乳腺癌免疫微环境的影响。用4T1细胞原位注射建立小鼠乳腺癌模型,分别用多柔比星和紫杉醇处理。测定小鼠肿瘤大小并绘制生长曲线。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乳腺癌免疫细胞的数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小鼠乳腺癌组织中乳腺癌抗原KI-67(ki67)、S100钙结合蛋白A9(S100A9)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流式细胞术检测紫杉醇组和多柔比星组中4T1细胞的周期。结果CTR_Microarray_75结果表明药物敏感的乳腺癌中免疫分值、细胞毒性淋巴细胞、B细胞谱系、CD8^(+)T细胞、树突状细胞(DC)、单核细胞谱系以及自然杀伤(NK)细胞等指标均比药物不敏感的乳腺癌高。通过乳腺癌小鼠生长曲线分析,发现紫杉醇和多柔比星均能显著抑制肿瘤体积的增长,而且紫杉醇的肿瘤抑制作用强于多柔比星。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我们发现紫杉醇和多柔比星均能抑制乳腺癌细胞ki67的表达,并使停滞在G2/M期的乳腺癌细胞增多,其中紫杉醇的作用明显强于多柔比星。多柔比星和紫杉醇均能导致CD45^(+)免疫细胞的增加和中性粒细胞的减少;而且紫杉醇诱导CD3^(+)CD4^(+)辅助性T细胞、CD3^(+)CD8^(+)细胞毒性T细胞、CD45^(+)CD19^(+)B细胞数量增加,而多柔比星诱导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增加。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表明紫杉醇对S100A9的抑制作用更强,而多柔比星对MMP9的抑制作用更强。结论紫杉醇和多柔比星可以有效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并调控不同的细胞浸润模式和不同细胞基质外成分,改变三阳性乳腺癌(TNBC)的免疫微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杉醇 多柔比星 乳腺癌 免疫微环境
原文传递
分层应变技术评价多柔比星干预大鼠左心室心肌功能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君 李欣 +2 位作者 刘娟 尚永宁 郭燕丽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160-1164,共5页
目的观察分层应变技术评估多柔比星(DOX)干预大鼠左心室心肌功能变化的价值。方法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2周组、4周组、6周组及对照组,每组6只。对各干预组经腹腔注射DOX,建立大鼠心脏毒性模型。对各组行常规超声心动图及分层应变检查,... 目的观察分层应变技术评估多柔比星(DOX)干预大鼠左心室心肌功能变化的价值。方法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2周组、4周组、6周组及对照组,每组6只。对各干预组经腹腔注射DOX,建立大鼠心脏毒性模型。对各组行常规超声心动图及分层应变检查,比较组间及组内各参数差异,观察大鼠心肌病理改变。结果各组间常规超声心动图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DOX累积剂量增加,各干预组心内膜下心肌整体纵向应变(GLSendo)、中层心肌整体纵向应变(GLSmid)、心外膜下心肌整体纵向应变(GLSepi)呈阶梯下降趋势,但仅6周组GLSendo低于对照组(P<0.05),而组间GLSmid、GLSep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组内心肌整体纵向分层应变均存在梯度特征,即GLSendo>GLSmid>GLSep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病理结果显示,随DOX累积剂量增加,大鼠心肌细胞空泡样变、心肌间质纤维化逐渐加重,以心内膜下心肌最为明显。结论根据分层应变参数、尤其GLSendo可早期、敏感地识别DOX干预大鼠左心室功能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 超声心动描记术 心肌功能 多柔比星
下载PDF
大黄素通过调控miR-29a-5p/VEGFB介导的细胞凋亡抑制多柔比星诱导的心脏毒性
19
作者 张肇锋 汤若晗 张良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025-2035,共11页
目的研究大黄素(Emodin)对抗多柔比星(Doxorubicin,DOX)诱导的心脏毒性的作用和可能的机制。方法使用低、中、高剂量(5、15、25μmol·L^(-1))的大黄素预孵育H9C2细胞8 h,然后使用2.5μmol·L^(-1) DOX处理心肌细胞16 h建立心... 目的研究大黄素(Emodin)对抗多柔比星(Doxorubicin,DOX)诱导的心脏毒性的作用和可能的机制。方法使用低、中、高剂量(5、15、25μmol·L^(-1))的大黄素预孵育H9C2细胞8 h,然后使用2.5μmol·L^(-1) DOX处理心肌细胞16 h建立心脏毒性损伤模型。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试剂盒检测H9C2细胞中心肌肌钙蛋白(cTn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氧(ROS)、丙二醛(MD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以及Caspase-3和Caspase-9活性;使用TUNEL法检测H9C2细胞凋亡水平;采用RT-qPCR法检测miR-29a-5p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B(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B,VEGFB)表达量;Western blot检测VEGFB蛋白及其他凋亡相关因子表达水平;在转染miR-29a-5p模拟物和抑制剂后,RT-q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VEGFB对miR-29a-5p的靶向性;H9C2细胞转染miR-29a-5p模拟物,在大黄素15μmol·L^(-1)剂量下,MTT法检测H9C2细胞活力、RT-q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VEGFB表达水平。结果与DOX组相比,大黄素低、中、高剂量组均显著提高了H9C2细胞活力(P<0.05,P<0.01),降低了cTnT、LDH、CK水平(P<0.05,P<0.01);RT-qPCR检测结果显示miR-29a-5p表达水平显著降低,VEGFB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P<0.01);细胞内ROS、MDA水平显著降低,GSH和GSH-Px水平显著升高(P<0.05,P<0.01);TUNEL阳性细胞显著减少,Caspase-3和Caspase-9活性显著降低,Western blot结果显示VEGFB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凋亡相关因子Bax表达水平显著降低、Bcl-2和Bcl-xl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P<0.01)。在转染miR-29a-5p模拟物和抑制剂后,VEGFB表达水平分别降低和升高(P<0.05,P<0.01)。转染miR-29a-5p模拟物同时给予H9C2细胞大黄素15μmol·L^(-1)治疗后,DOX诱导的H9C2细胞活力明显降低的现象被逆转,并且VEGFB表达水平明显降低的现象也被逆转(P<0.05,P<0.01)。结论大黄素通过调节miR-29a-5p/VEGFB介导的心肌细胞凋亡显著降低了DOX诱导的心脏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素 多柔比星 H9C2细胞 凋亡 miR-29a-5p VEGFB
下载PDF
miRNA在乳腺癌对多柔比星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20
作者 徐奂然 何心 孙丽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3年第19期22-26,共5页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化疗是乳腺癌的重要治疗手段,多柔比星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乳腺癌一线化疗药物之一,但因临床应用广泛,也使越来越多患者对多柔比星化疗耐药,探究乳腺癌耐药机制现已成为研究热点。微小RNA(miRNA)则是...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化疗是乳腺癌的重要治疗手段,多柔比星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乳腺癌一线化疗药物之一,但因临床应用广泛,也使越来越多患者对多柔比星化疗耐药,探究乳腺癌耐药机制现已成为研究热点。微小RNA(miRNA)则是长度约为22 nt的内源性短链RNA,研究显示多种miRNA与乳腺癌发生、侵袭转移及多药耐药密切相关,但参与乳腺癌多柔比星耐药性产生的多种miRNA在此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具体机制存在差异,不同的miRNA通过多种信号通路直接或间接对乳腺癌的多柔比星耐药性产生影响。miRNA现已成为逆转乳腺癌多柔比星化疗耐药的关键,在预测多柔比星疗效、预防多柔比星耐药形成及预测患者预后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本文拟对miRNAs在乳腺癌多柔比星耐药中的作用进行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RNA 乳腺癌 多柔比星 耐药机制 研究进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