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在神经外科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1
作者 程哲 周星辰 巢青 《科教文汇》 2025年第3期116-119,共4页
神经外科相关疾病涉及的颅脑解剖复杂度高,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深奥,神经外科的实践教学常常面对课时少、学生专业基础差、授课教师缺乏创新等问题。综合来看,临床医学本科阶段的神经外科实践教学效果不佳,导致学生对神经外科的学习失去... 神经外科相关疾病涉及的颅脑解剖复杂度高,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深奥,神经外科的实践教学常常面对课时少、学生专业基础差、授课教师缺乏创新等问题。综合来看,临床医学本科阶段的神经外科实践教学效果不佳,导致学生对神经外科的学习失去兴趣。将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应用于临床医学本科生的实践教学,有助于临床医学本科生对颅脑解剖及常见疾病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枯燥乏味、晦涩难懂的实践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有趣,能激发学生对神经外科专业的学习兴趣,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 临床医学本科生 神经外科 实践教学
下载PDF
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舌咽神经痛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赵田恒 朱徐楠 +3 位作者 杨思源 王嘉禾 陈罡 孙青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4年第2期70-74,共5页
目的探讨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在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舌咽神经痛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MVD治疗的3例原发性舌咽神经痛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3D-TOF-MRA和3D-FIESTA检查,利用BrainLab软件进行多模态影像融... 目的探讨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在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舌咽神经痛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MVD治疗的3例原发性舌咽神经痛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3D-TOF-MRA和3D-FIESTA检查,利用BrainLab软件进行多模态影像融合,根据影像融合结果行MVD。结果多模态融合影像清晰显示责任动脉与神经的关系,3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责任血管位置与术前多模态融合影像结果一致,术后即刻疼痛明显缓解,术后无出血、颅内感染、脑脊液漏。结论原发性舌咽神经痛进行MVD时,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可清晰显示责任血管,有利于提高手术的准确性、安全性、有效性,减少手术创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舌咽神经痛 显微血管减压术 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
下载PDF
神经电生理监测及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刘明辉 杨新超 +2 位作者 路小奇 田海港 郭效东 《临床研究》 2024年第9期62-65,共4页
目的探究神经电生理监测及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2018年3月至2023年8月收治的62例行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 目的探究神经电生理监测及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2018年3月至2023年8月收治的62例行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1例,仅接受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与实验组(31例,接受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的基础上给予神经电生理监测及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对比两组干预效果。结果手术后1周,实验组治疗有效率(93.55%)高于对照组(74.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1个月,实验组治疗有效率(100.00%)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93.5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愈率(90.32%)显著高于对照组(51.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听力下降率(3.23%)、面瘫发生率(0)低于对照组(19.35%,12.9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采用联合技术后显示,责任血管与患者术中所见血管完全一致;微血管减压术中侧方扩散反应(LSR)波形均消失,均能够监测到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波,且经颅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Facial-MEP)监测下均无报警。结论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患者中应用神经电生理监测及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可促进治愈率提升,并发症降低,故可在临床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电生理监测 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 面肌痉挛 微血管减压术
下载PDF
3D Slicer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在脑膜瘤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8
4
作者 李志强 李筱姝 +4 位作者 夏吉勇 徐亮 孙跃春 苗林 任雅盼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1年第10期758-760,共3页
目的探讨3D Slicer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在颅底脑膜瘤或巨大脑膜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5月应用3D Slicer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辅助手术治疗的12例颅底脑膜瘤或巨大脑膜瘤的临床资料。术前完善头颅CT、MRI... 目的探讨3D Slicer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在颅底脑膜瘤或巨大脑膜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5月应用3D Slicer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辅助手术治疗的12例颅底脑膜瘤或巨大脑膜瘤的临床资料。术前完善头颅CT、MRI、TOF-MRA、DTI序列检查,将得到的DICOM格式的影像学数据,应用3D Slicer软件进行处理,对肿瘤、相邻颅骨、重要动脉、颅神经、静脉、静脉窦、锥体束进行多模态融合和三维重建,明确肿瘤与周围结构的关系,通过3D虚拟可视化图像,模拟手术入路,精准术前规划,辅助进行手术治疗。结果12例中,肿瘤全切除10例(83.33%,10/12),次全切除2例。无手术死亡病例,无术区血肿及颅神经损伤。术后出现对侧肢体肌力下降或原有偏瘫症状加重2例,经治疗后肌力恢复正常。12例术后随访6个月,未见肿瘤复发或增大。结论对于颅底脑膜瘤或巨大脑膜瘤的手术治疗,3D Slicer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可以帮助制定详尽的术前规划,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肿瘤的全切除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底脑膜瘤 巨大脑膜瘤 显微手术 3D Slicer软件 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 疗效
下载PDF
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联合3D打印技术在经蝶垂体腺瘤切除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陈忠仪 洪文瑶 +3 位作者 廖正俭 郑诗豪 黄绳跃 刘宇清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18年第8期35-37,40,108,共5页
目的探讨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联合3D打印技术在经蝶垂体腺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例垂体腺瘤患者应用MRI和CT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对颅骨、血管和肿瘤等组织结构采用不同的分割方法进行数据信息提取和重建,并在同一坐标系下实现重... 目的探讨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联合3D打印技术在经蝶垂体腺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例垂体腺瘤患者应用MRI和CT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对颅骨、血管和肿瘤等组织结构采用不同的分割方法进行数据信息提取和重建,并在同一坐标系下实现重组和融合,形成三维可视化复合虚拟模型,同时结合3D打印技术将三维可视化复合虚拟模型实体化,制定手术治疗方案。然后,对5例患者行经蝶垂体腺瘤切除术。结果 5例患者术前均构建出三维可视化复合虚拟模型。3D技术打印出垂体腺瘤实体模型,可清晰地显示肿瘤与颅骨、蝶窦、鞍底及鞍底硬膜、颈内动脉、海绵窦的关系,可清晰显示肿瘤与鞍区、垂体、周边动脉及静脉窦的关系。5例患者术后均顺利出院。5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18个月,肿瘤均无复发。结论在经蝶垂体腺瘤术前应用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联合3D打印技术,能有效指导医生制定与完善手术方案,有助于精准切除肿瘤,并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腺瘤 经蝶垂体腺瘤切除术 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 3D打印技术 三维可视化复合虚拟模型 实体解剖模型
下载PDF
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在肝内胆管癌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6
作者 唐亮 刘春艳 洪林巍 《中国现代医生》 2022年第7期112-115,共4页
目的探究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在肝内胆管癌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4例肝内胆管癌患者,均接受CT、MRI检查,并建立CT-MRI融合图像肝脏3D模型,观察三种方式术前评估结果、手... 目的探究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在肝内胆管癌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4例肝内胆管癌患者,均接受CT、MRI检查,并建立CT-MRI融合图像肝脏3D模型,观察三种方式术前评估结果、手术规划方案与实际手术方式情况。结果CT-MRI融合图像对分支血管检出率均为100.00%,MRI扫描中分支血管检出率为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MRI融合图像对肿瘤边界检出率均为100.00%,CT扫描中肿瘤边界检出率为4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MRI融合图像手术规划方案符合率均为100.00%,较CT(57.14%)、MRI(71.43%)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肝内胆管癌患者临床诊断、治疗中,与CT技术及MRI技术相比,应用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可有效评估患者病灶状态,并且可提升手术规划方案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内胆管癌 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 CT MRI
下载PDF
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在神经内镜经鼻手术治疗前颅底肿瘤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被引量:2
7
作者 冯永辉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1年第21期3736-3738,共3页
目的:分析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在神经内镜经鼻手术治疗前颅底肿瘤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2月—2020年9月我院前颅底肿瘤患者8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予以传统额下入路手术治疗,试验组予以... 目的:分析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在神经内镜经鼻手术治疗前颅底肿瘤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2月—2020年9月我院前颅底肿瘤患者8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予以传统额下入路手术治疗,试验组予以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在神经内镜经鼻手术治疗。对比两组围术期情况、肿瘤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前、术后1个月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结果:试验组住院时间、术后意识恢复时间均较对照组短,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少(P<0.05);试验组肿瘤全切除率为92.86%,较对照组的71.43%高,肿瘤次切除率为7.14%,较对照组的28.57%低(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38%,较对照组的19.05%低(P<0.05);术后1个月,试验组MMSE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前颅底肿瘤患者予以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在神经内镜经鼻手术治疗可缩短住院时间与术后意识恢复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提高肿瘤全切除率,并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认知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颅底肿瘤 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 神经内镜经鼻手术 神经导航
下载PDF
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手术中的应用观察 被引量:1
8
作者 陈斌 陈国平 《贵州医药》 CAS 2023年第4期531-533,共3页
目的探讨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手术中的应用。方法选取颅内动脉瘤栓塞患者1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0例。观察组采用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对颅内动脉瘤栓塞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对颅内... 目的探讨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手术中的应用。方法选取颅内动脉瘤栓塞患者1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0例。观察组采用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对颅内动脉瘤栓塞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对颅内动脉瘤栓塞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对比两组结果。结果手术后,两组患者语言力、回忆力、定向力、注意与计算力、总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记忆力均降低,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TNF-α、IL-18均升高,但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SOD均降低,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MDA水平均升高,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应用于颅内动脉瘤栓塞手术中,可以减少术中反复造影,降低术者及患者辐射剂量,从而减少患者造影剂量的摄入,还能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及氧化应激水平,防止炎症因子水平升高,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 传统颅内动脉瘤栓塞术 颅内动脉瘤栓塞手术
下载PDF
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在肝内胆管癌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
9
作者 李政良 徐亚明 +1 位作者 李凤菊 舒媛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年第11期27-28,共2页
目的:研究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在肝内胆管癌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累计在2017年10月到2019年10月间抽取肝内胆管癌患者40例,对患者进行CT检查和MRI检查并收集检查结果,构建基于MRI-CT的融合影像,初步确定手术治疗方案,与实际手... 目的:研究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在肝内胆管癌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累计在2017年10月到2019年10月间抽取肝内胆管癌患者40例,对患者进行CT检查和MRI检查并收集检查结果,构建基于MRI-CT的融合影像,初步确定手术治疗方案,与实际手术方案对比分析诊治效果。结果:选取患者术前联合诊断结果与患者实际病情相符,病灶数目、肝内血管走行、变异情况等各项指标均得以呈现。实际手术治疗方案与术前评估的手术治疗方案也完全相同,术后随访期间,3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未发生死亡。结论: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的应用可以显著提升肝内胆管癌的诊断准确性,有助于手术治疗方案的确定,对于提升治疗效果,预防不良并发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质量具有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 肝内胆管癌 诊断及治疗 应用价值
下载PDF
手术机器人联合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辅助微创手术精准治疗中等量基底节区脑出血
10
作者 谭治明 胡明亮 +3 位作者 易亮 彭川 熊伟茗 谢宗义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5年第2期138-142,148,共6页
目的 探讨手术机器人联合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辅助微创手术治疗中等量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2024年5月重庆市垫江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神经外科收治的40例中等量(20~30 mL)基底节区出... 目的 探讨手术机器人联合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辅助微创手术治疗中等量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2024年5月重庆市垫江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神经外科收治的40例中等量(20~30 mL)基底节区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完善头部CT平扫、弥散张量成像(DTI)、颅脑CTA等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机器人联合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辅助的立体定向微创钻孔血肿引流术,术后血肿腔注射尿激酶液化血肿并引流。结果 4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1周后残余血肿量(3.9±1.22)mL,血肿清除率(90.4±5.8)%。术后1个月行DTI检查测量患侧内囊后肢各向异性分数(FA)值较术前明显增加,患侧皮质脊髓束(CST)的压迫情况显著缓解,纤维束显影较术前明显增加。术后3个月随访显示所有患者神经功能均有改善。结论 对于血肿量20~30 mL中等量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采用机器人联合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辅助微创手术治疗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手术带来的医源性损伤,从解剖结构上保护CST,为患者提供更精准、微创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节区脑出血 手术机器人 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 皮质脊髓束 弥散张量成像
下载PDF
基于功能磁共振的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在物质使用障碍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思洋 朴兴强 +4 位作者 李岩 杨雪 李悟斌 张晓南 蔡丽娜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2024年第1期10-12,21,共4页
物质使用障碍(SUD)作为精神科临床常见疾病,其发病率、复发率居高不下,除导致心身损害亦造成严重的社会经济负担。功能磁共振(fMRI)影像技术因其安全无创等特点广泛应用于SUD临床研究中。但其本身存在着诸多问题,如生理意义无法明确等,... 物质使用障碍(SUD)作为精神科临床常见疾病,其发病率、复发率居高不下,除导致心身损害亦造成严重的社会经济负担。功能磁共振(fMRI)影像技术因其安全无创等特点广泛应用于SUD临床研究中。但其本身存在着诸多问题,如生理意义无法明确等,因此单一模态影像技术并不能满足研究需求,多模态神经影像技术相互融合,取长补短,从而获得更加全面丰富、准确可靠的大脑信息,其研究应用逐年增长[1]。本文基于fMRI与脑电(EEG)和磁共振波谱分析(MRS)结合的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探讨其在SUD中的研究做一综述,为临床及科研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磁共振 脑电 磁共振波谱分析 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
原文传递
多模态影像融合及CBL在神经外科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吴江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第9期145-148,共4页
回顾性分析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结合CBL教学在神经外科住培教学中的作用。研究对象为624名2016—2021年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住培学员,分为传统教学组、CBL教学组和多模态+CBL教学组,比较三组的成绩差异。研究发现,三个教学组经... 回顾性分析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结合CBL教学在神经外科住培教学中的作用。研究对象为624名2016—2021年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住培学员,分为传统教学组、CBL教学组和多模态+CBL教学组,比较三组的成绩差异。研究发现,三个教学组经培训后理论考核成绩均有提高,其中多模态+CBL教学组提高最多,传统教学组提高最少。手术技能考核成绩方面,传统教学组和CBL教学组没有差异,多模态+CBL教学组明显高于前两组。结果表明,采用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结合CBL教学能够解决教学过程中手术技能方面的授课难点,并提升学员的理论考核成绩,为临床教学提供了新思路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 CBL 神经外科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下载PDF
多模态神经导航影像融合技术辅助颅内病变活检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
13
作者 袁国艳 张作洪 任铭新 《山东医药》 CAS 2022年第27期80-82,共3页
目的 观察多模态神经导航影像融合技术辅助的颅内活检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在颅内病变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60例颅内病变患者,均采用多模态神经导航影像融合技术辅助规划穿刺靶点和手术路径,实施颅内病变活检术,均成功进行了病变组... 目的 观察多模态神经导航影像融合技术辅助的颅内活检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在颅内病变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60例颅内病变患者,均采用多模态神经导航影像融合技术辅助规划穿刺靶点和手术路径,实施颅内病变活检术,均成功进行了病变组织取材,然后全部进行常规病理检查,其中部分患者实施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37例。记录并统计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的送检率、标本阳性率、病变性质诊断准确率、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60例颅内病变患者,均经常规病理检查确诊。活检术中快速冰冻送检率61.67%(37/60),标本阳性率97.30%(36/37),病变性质诊断准确率为62.16%(23/37)。活检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67%,无严重并发症和死亡患者。结论 多模态神经导航影像融合技术辅助的颅内病变活检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诊断颅内病变的准确率不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病变 多模态神经导航影像融合技术 快速冰冻病理活检术
下载PDF
多模态影像融合在颅底肿瘤的诊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9
14
作者 李成才 姚国杰 +6 位作者 杜威 胡亮平 韦可 伍杰 秦汉 王再贵 马廉亭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8年第3期145-148,共4页
目的探讨多模态影像融合在颅底肿瘤的诊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9例颅底肿瘤术前均行DynaCTA检查及MRI薄层(2 mm)增强扫描检查,将多组影像数据输入工作站,采用"双容积重建"技术进行脑血管及MRI的影像融合,通过静态及动态... 目的探讨多模态影像融合在颅底肿瘤的诊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9例颅底肿瘤术前均行DynaCTA检查及MRI薄层(2 mm)增强扫描检查,将多组影像数据输入工作站,采用"双容积重建"技术进行脑血管及MRI的影像融合,通过静态及动态融合影像观察肿瘤与脑结构、血管及颅骨的毗邻关系,并对肿瘤的诊断、手术治疗及预防血管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 9例均获得满意的影像融合、具有很好的空间一致性,在一张影像上可以清晰显示病变及其周围脑结构、血管及颅骨解剖关系,提高精准性诊断,并应用于指导治疗策略、设计手术划及预防并发症。9例均恢复满意出院。结论多模态影像融合对提高颅底肿瘤的诊断精准性、提高肿瘤全切除率、降低病死率和残疾率效果肯定,对血管损伤并发症治疗疗效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底肿瘤 多模态影像融合 诊断 治疗 并发症
下载PDF
多模态图像融合联合3D打印在中央区窦镰旁肿瘤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2
15
作者 廖正俭 陈忠仪 +4 位作者 刘宇清 何炳蔚 黄绳跃 洪文瑶 潘儒君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2年第15期2689-2692,共4页
目的探讨多模态图像融合联合3D打印在中央区窦镰旁肿瘤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福建省立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4例中央区窦镰旁肿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前颅脑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CT)与磁共振成像(MRI)等多模态图像资料进行... 目的探讨多模态图像融合联合3D打印在中央区窦镰旁肿瘤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福建省立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4例中央区窦镰旁肿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前颅脑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CT)与磁共振成像(MRI)等多模态图像资料进行分析与处理,利用Mimics 15.0软件进一步提取数据信息,重建出所需的三维可视化复合虚拟模型并3D打印出实体化模型。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构建中央区窦镰旁肿瘤虚拟模型并实体化,利用该模型制定手术预案、指导术中操作,顺利完成手术,评价良好。结论多模态影像融合联合3D打印可为中央区窦镰旁肿瘤手术提供全面直观的立体解剖信息,提高手术安全性并取得更好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 3D打印技术 中央区窦镰旁肿瘤 三维虚拟模型 实体模型
下载PDF
术前多模态影像融合三维重建技术在脑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简智恒 李佳岩 +4 位作者 丁轩 吴开华 李士雪 陈海东 陈刚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154-1157,共4页
目的:探讨术前多模态影像融合三维重建技术在脑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珠海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9年10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46例脑肿瘤患者,采集其术前头颅CT及MRI资料,并利用美国GE公司AW工作站软件将上述多种影像数据进行... 目的:探讨术前多模态影像融合三维重建技术在脑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珠海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9年10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46例脑肿瘤患者,采集其术前头颅CT及MRI资料,并利用美国GE公司AW工作站软件将上述多种影像数据进行配准融合、三维重建,以构建出脑肿瘤及其周围解剖结构的三维数字化影像,并以此设计手术入路及手术计划,术后应用术者一致性等级评价其应用价值。结果:融合重建后的三维数字化影像可清晰显示脑肿瘤的大小、位置、形状以及其与周围结构的解剖关系,并与术前原始影像及术中所见基本相符。46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43例、部分切除3例,术后均无手术入路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前多模态影像融合三维重建技术的应用价值评价结果为价值突出者36例、有价值者8例、无价值者2例。结论:术前多模态影像融合三维重建技术在脑肿瘤手术中可以提供大量的可视化信息,有效指导手术入路的选择以及脑肿瘤的精准切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肿瘤 多模态影像融合三维重建技术 显微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MMIF+PBL”教学法在神经外科专科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7
作者 张军 郑玄 +2 位作者 攸娜 刘羽阳 许百男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0年第13期37-40,共4页
专科研究生的培养是医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主动性较差,知识传授无法跟上知识更新的速度。PBL教学法(problem based learning)以学生为主体、问题为导向、小组讨论为主要形式,老师为引导者,学生主动进行知识探索,... 专科研究生的培养是医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主动性较差,知识传授无法跟上知识更新的速度。PBL教学法(problem based learning)以学生为主体、问题为导向、小组讨论为主要形式,老师为引导者,学生主动进行知识探索,培养自身"归纳"与"查新"能力。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将影像信息进行数字化综合处理,并进行可视化,广泛用于临床实践中。两者相结合打破传统教材章节框架的束缚,以具体患者诊疗过程为线索,将枯燥的课本知识变为生动的小组讨论,将抽象的解剖学知识进行三维可视化,并以规范化的形式进行课程实施,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了教学效率,并消除时间与场地的限制,使教学效率最大化。本文比较了传统教育模式与新的教育模式,在培养研究生的"归纳"与"查新"能力方面,新的教学模式效率更高,更适合现代神经外科研究生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BL教学法 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 研究生教育 神经外科教学 虚拟现实技术 医学教育模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