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02篇文章
< 1 2 7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视角下的高职英语翻转课堂教学研究
1
作者 吴天慧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60-65,共6页
以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为基础,探讨了高职英语翻转课堂在文化、语境、意义、形式和媒体五个层面上的理论内涵,并且结合具体的教学过程,提出了“3i”(input,interact,intensify)高职英语多模态教学模式。通过课前输入促成、课中多维互动... 以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为基础,探讨了高职英语翻转课堂在文化、语境、意义、形式和媒体五个层面上的理论内涵,并且结合具体的教学过程,提出了“3i”(input,interact,intensify)高职英语多模态教学模式。通过课前输入促成、课中多维互动和课后强化提升,实现多模态产出、多模态互动和多模态评估。在高职英语翻转课堂中引入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能够激发学生的多样化感知和表达方式,并促进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态话语分析 高职英语 翻转课堂
下载PDF
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的旅游翻译语料库构建研究
2
作者 李中英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16-122,共7页
旅游翻译应当在国际文旅高速融合发展时期发挥出强支撑的纽带作用。针对旅游翻译参差、纷杂的现状,研究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和语料库的理论基础,提出了旅游翻译语料库的构建不仅仅需要借助计算机智能系统,应更多关注与语言研究相关学科... 旅游翻译应当在国际文旅高速融合发展时期发挥出强支撑的纽带作用。针对旅游翻译参差、纷杂的现状,研究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和语料库的理论基础,提出了旅游翻译语料库的构建不仅仅需要借助计算机智能系统,应更多关注与语言研究相关学科之间的内涵逻辑,呼吁各级政府、企事业、专业人士共同参与,从多学科、多主体、多层次的角度分析旅游翻译语料库构建策略,促使旅游翻译走向制度化、体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翻译 多模态话语分析 语料库构建 制度化
下载PDF
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青岛非遗纪录片字幕翻译研究
3
作者 陈超 孙慧颖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24年第2期32-35,共4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成就,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秘》挖掘了部分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的故事,对于青岛和中国的非遗外宣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张德禄教授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成就,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秘》挖掘了部分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的故事,对于青岛和中国的非遗外宣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张德禄教授的多模态话语分析为基础,从文化、语境、内容、表达四个层面对纪录片中的英文字幕翻译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探讨了不同模式下译者如何更好地表达青岛非遗故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态话语分析 字幕翻译 纪录片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下载PDF
文化传播视域下北京冬奥会宣传片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4
作者 董革非 夏妍 《语言与文化研究》 2024年第3期8-11,共4页
流媒体时代,奥运会宣传片凭借其覆盖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对于国家形象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基于Kress and Van Leeuwen的视觉分析语法及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分析了2022年2月3日《人民日报》在新媒体上发布的冬奥会... 流媒体时代,奥运会宣传片凭借其覆盖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对于国家形象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基于Kress and Van Leeuwen的视觉分析语法及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分析了2022年2月3日《人民日报》在新媒体上发布的冬奥会倒计时宣传片《一起向未来》中所传递的理念、跨文化交际意义构建及国家形象塑造的手段。该宣传片以习近平主席新年致辞为线索,通过中国文化元素呈现,参与者的互动,拍摄视角的转换以及视听效果的融合,既突出了奥运主题,又塑造了“合”与“和”为贵的中国形象,强化了中国“和平崛起”的理念,对国家形象提升起到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态话语分析 北京冬奥会宣传片 国家形象 文化传播
原文传递
多模态话语分析下内地西藏班英语微课教学的实践研究
5
作者 胡蓉 《语言与文化研究》 2024年第3期73-76,共4页
本文基于英语教学中对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需求,将融合多种模态符号系统的教学手段——微课应用于内地西藏班英语教学改革。通过构建适应多模态环境下的内地西藏班英语微课教学模式,丰富和创新了传统的内地西藏班教学方式,并提出一系... 本文基于英语教学中对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需求,将融合多种模态符号系统的教学手段——微课应用于内地西藏班英语教学改革。通过构建适应多模态环境下的内地西藏班英语微课教学模式,丰富和创新了传统的内地西藏班教学方式,并提出一系列相应措施和对策,以期提高内地西藏班英语课堂教学效果、加强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和多元识读能力,推动内地西藏班英语教育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态话语分析 内地西藏班 英语微课教学 实践
原文传递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下大学日语词汇教学研究
6
作者 张昀 《高教学刊》 2024年第6期103-106,共4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国内众多学者将该理论与外语教学相结合开展多方面的研究。该文从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着手,归纳大学日语词汇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该理论应用到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国内众多学者将该理论与外语教学相结合开展多方面的研究。该文从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着手,归纳大学日语词汇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该理论应用到教学中的意义,同时详细阐述该理论在教学中的具体实践方法,最终提出该理论给日语教学带来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态话语分析 日语词汇 教学模式 应用能力 教学方法
下载PDF
改编电影《活着》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7
作者 戴莉 丁启红 《戏剧之家》 2024年第10期145-148,共4页
电影是一门集视觉模态、听觉模态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本文以张德禄建立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为理论支撑,以改编电影《活着》为范例,从文化层面、语境层面、意义层面和形式层面对电影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在对各个层面进行分析时... 电影是一门集视觉模态、听觉模态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本文以张德禄建立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为理论支撑,以改编电影《活着》为范例,从文化层面、语境层面、意义层面和形式层面对电影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在对各个层面进行分析时,借助Kress&van Leeuwen的多模态话语分析方法,对其中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进行深入剖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态话语分析 电影语篇 《活着》 张德禄 Kress&van Leeuwen
下载PDF
中国传统文化多模态话语分析框架研究
8
作者 周敏 段惠琼 《东南传播》 2024年第3期100-105,共6页
本文从多模态话语分析和拉斯韦尔5W传播学理论入手,阐释多模态话语分析向中国传统文化领域拓展的可能性,继而借助多模态话语分析、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觉语法及传播学的成果,尝试建立一个由三大板块(语场、语旨和语式)、三个维度(传播、... 本文从多模态话语分析和拉斯韦尔5W传播学理论入手,阐释多模态话语分析向中国传统文化领域拓展的可能性,继而借助多模态话语分析、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觉语法及传播学的成果,尝试建立一个由三大板块(语场、语旨和语式)、三个维度(传播、效果和评价)、七大范畴(文化传承与现代创新、再现意义、互动意义、构图意义、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及其次级范畴(如叙事再现、接触、信息值等)构成的中国传统文化多模态话语分析框架。该框架关注多模态符号对纪录片观影者观影体验的影响效果,致力于分析多模态符号与图像文字互动产生的观影效果,探讨多模态文化符号传播对符号接收者观影体验的最佳多模态表达方式。最后,本文以一部纪录片《万象中国》为例,验证该框架的实用性,展示其对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展现具有文化传承和现代创新的中国,提高我国文化传播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态话语分析 分析框架 中国传统文化 万象中国
下载PDF
微纪录片《出发吧!去中国》中人际意义和互动意义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9
作者 车瑞杰 李雨桐 《现代语言学》 2024年第3期103-110,共8页
《出发吧!去中国》是《中国日报》以外国友人为主视角,主要面向国外观众发布的一部双语微纪录片,旨在对外传播我国传统文化。本文以《出发吧!去中国》中的视频画面和英文字幕为语料,基于系统功能语法、视觉语法和互补关系理论,探究纪录... 《出发吧!去中国》是《中国日报》以外国友人为主视角,主要面向国外观众发布的一部双语微纪录片,旨在对外传播我国传统文化。本文以《出发吧!去中国》中的视频画面和英文字幕为语料,基于系统功能语法、视觉语法和互补关系理论,探究纪录片中的人际意义和互动意义构建及分析各模态之间的互动和关系。研究发现,在该纪录片中多处使用客观介绍及恰当构图、视角等通过人际意义和互动意义来表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珍贵与中国期待多民族文化交流的愿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态话语分析 互动意义 人际意义 《出发吧!去中国》 对外传播
下载PDF
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暮光之城:暮色》的字幕翻译研究
10
作者 李珊珊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24年第6期3-6,共4页
电影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性艺术作品,更是各国间进行文化交流的载体,做好电影字幕翻译也是跨文化交际的关键。本文以张德禄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为支撑,以《暮光之城:暮色》的中英字幕翻译为研究对象,从文化层面、语境层面、内容... 电影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性艺术作品,更是各国间进行文化交流的载体,做好电影字幕翻译也是跨文化交际的关键。本文以张德禄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为支撑,以《暮光之城:暮色》的中英字幕翻译为研究对象,从文化层面、语境层面、内容层面和表达层面进行实证研究,注重字幕翻译的多模态属性,兼顾图片、声音、文字等模态的结合,以期为字幕翻译提供更多的视角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态话语分析 字幕翻译 《暮光之城:暮色》
下载PDF
电影《我爱你》海报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11
作者 田青 颉颃 《今古文创》 2024年第11期101-103,共3页
在科技发展的推动下,人们的交际方式复杂多样,多模态特点更加凸显。多模态话语分析相关理论被广泛应用于视频、教学PPT等的研究当中。作为典型的多模态语料,海报以其独特的视觉设计,吸引人们的目光,同时也向人们传递着重要信息。本研究... 在科技发展的推动下,人们的交际方式复杂多样,多模态特点更加凸显。多模态话语分析相关理论被广泛应用于视频、教学PPT等的研究当中。作为典型的多模态语料,海报以其独特的视觉设计,吸引人们的目光,同时也向人们传递着重要信息。本研究选取热播电影《我爱你》的一张宣传海报作为分析语料,基于Kress和van Leeuwen提出的视觉语法对其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探讨该海报是如何实现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态话语分析 海报 视觉语法 再现意义 互动意义 构图意义
下载PDF
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纪录片字幕翻译研究--以《灭绝的真相》为例
12
作者 徐静娴 杨玉 《英语教师》 2024年第3期81-83,91,共4页
纪录片作为多模态话语语篇,依靠各模态及模态间的共同协调合作来构建意义。以张德禄教授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框架为指导,选用纪录片《灭绝的真相》的字幕为语料,分别从文化、语境、内容、表达四个层面分析、赏析该纪录片的字幕翻译,以... 纪录片作为多模态话语语篇,依靠各模态及模态间的共同协调合作来构建意义。以张德禄教授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框架为指导,选用纪录片《灭绝的真相》的字幕为语料,分别从文化、语境、内容、表达四个层面分析、赏析该纪录片的字幕翻译,以期对相关字幕翻译研究贡献绵薄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态话语分析 字幕翻译 纪录片
下载PDF
党史电影的多模态话语表达与创新传播
13
作者 程瑶 杨洁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1-55,共5页
新时代以来,党史题材电影在创作过程中的叙事演绎和新媒体场域中的创新传播逐渐呈现出多元范式。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从文化、语境、内容和表达四个层面具体分析党史题材电影的当代符号展演,发现在内容建构和接收方式不断迭代的新... 新时代以来,党史题材电影在创作过程中的叙事演绎和新媒体场域中的创新传播逐渐呈现出多元范式。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从文化、语境、内容和表达四个层面具体分析党史题材电影的当代符号展演,发现在内容建构和接收方式不断迭代的新传播媒介下,党史电影有效地唤醒了受众在历史记忆、国民身份、政治意识三个重要方面的认同,深入探究创新传播过程中国家认同的实现逻辑,以期为日后社会文化价值探讨提供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史题材电影 多模态话语 国家认同 创新传播
下载PDF
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网络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中的“文物回归”话题
14
作者 刘恒硕 《科技传播》 2024年第1期97-99,共3页
网络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聚焦“文物回归”话题,将历史流失文物拟人化来激发广大观众对此类话题的关注。文章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从文化、语境、意义、形式和表达五大层面来分析该剧的传播内容和传播效果,以探讨“文物回归”话... 网络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聚焦“文物回归”话题,将历史流失文物拟人化来激发广大观众对此类话题的关注。文章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从文化、语境、意义、形式和表达五大层面来分析该剧的传播内容和传播效果,以探讨“文物回归”话题在新媒体时代的传播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物回归 多模态话语 网络短剧 传播策略
下载PDF
多模态话语框架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外宣研究
15
作者 刘欣雨 张佳怡 张斯琪 《现代语言学》 2024年第3期88-96,共9页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外宣传已经成为中国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之一。青年是中日文化交流的新生力量,同时也成为了未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主力军。本文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外宣传已经成为中国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之一。青年是中日文化交流的新生力量,同时也成为了未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主力军。本文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现状做出阐述,从而说明多模态话语框架对于文化外宣的可行性。并针对日本青少年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进行调查分析,从而揭示当前文化外宣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在多模态话语框架下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途径,即引入多种模态丰富话语框架;选择更加喜爱的传播渠道和多感官增强沉浸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态话语框架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中日青年 对日外宣
下载PDF
建构国家形象的多模态话语创新实践--以央视《主播说联播》为例
16
作者 路欣冉 《记者摇篮》 2024年第1期21-23,共3页
5G技术的发展带来新闻传播领域的巨大变革。作为构建全媒体、智能化传播格局的关键环节,新闻评论的传播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种以主播的主题评论为核心,以短视频为载体,多平台跨屏传播的新型评论模式应运而生,即短视频新闻评论。其... 5G技术的发展带来新闻传播领域的巨大变革。作为构建全媒体、智能化传播格局的关键环节,新闻评论的传播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种以主播的主题评论为核心,以短视频为载体,多平台跨屏传播的新型评论模式应运而生,即短视频新闻评论。其中,央视《主播说联播》成为当下短视频新闻评论的“标杆”。本文以央视《主播说联播》为研究对象,结合个案分析的方法,基于多模态理论,从多模态话语分析的视角研究短视频新闻评论如何建构国家形象。研究发现,短视频新闻评论从视觉、听觉的叙事特征及隐喻表达的融合中创新了建构国家形象的多模态话语,为后续多模态话语创新实践提供了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视频新闻评论 国家形象 多模态话语 《主播说联播》
下载PDF
多模态话语下国内真人秀综艺传播策略探析——以真人秀《种地吧》为例
17
作者 王洋洋 《西部广播电视》 2024年第5期159-162,共4页
本文旨在研究多模态话语下国内真人秀综艺的传播策略,从叙事方式、传播渠道、共情传播三方面出发探究《种地吧》的多模态呈现,进而思考当下真人秀节目如何通过多模态的运用呈现出既契合人民立场与价值导向,又具有文化品格和审美价值的... 本文旨在研究多模态话语下国内真人秀综艺的传播策略,从叙事方式、传播渠道、共情传播三方面出发探究《种地吧》的多模态呈现,进而思考当下真人秀节目如何通过多模态的运用呈现出既契合人民立场与价值导向,又具有文化品格和审美价值的优质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态话语 真人秀综艺 传播策略
下载PDF
中美潮玩品牌在TikTok上的多模态话语策略对比研究——以泡泡玛特和Funko为例
18
作者 袁胜 蔡凌睿 《美与时代(创意)(上)》 2024年第3期54-59,共6页
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推进信息传播方式从单一走向多元,短视频作为数字技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事物,融合听觉、视觉及语言模态于一体,构建起语篇的多模态意义。中国品牌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开始出海扩展自身市场,其中的潮玩品牌凭借良好... 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推进信息传播方式从单一走向多元,短视频作为数字技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事物,融合听觉、视觉及语言模态于一体,构建起语篇的多模态意义。中国品牌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开始出海扩展自身市场,其中的潮玩品牌凭借良好的设计理念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本文以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为主要框架,选择中国潮玩品牌泡泡玛特及美国潮玩品牌Funko,聚焦于两者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TikTok上的8则短视频,进行分析对比,为国内品牌在海外社交媒体上的传播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玩品牌 多模态话语分析 TikTok 泡泡玛特 Funko
下载PDF
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纪录片里中国诗人的形象建构——以《定风波》为例
19
作者 舒鑫淼 周清玉 《视听》 2024年第5期74-77,共4页
基于视觉语法理论,从再现意义、互动意义、构图意义三个方面,对纪录片《定风波》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发现,它以三种空间关系,即动静交织的意义空间,镜头、视角和色彩搭建的想象空间,信息、环境和画面构建的隐喻空间,对中国诗人苏轼进行... 基于视觉语法理论,从再现意义、互动意义、构图意义三个方面,对纪录片《定风波》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发现,它以三种空间关系,即动静交织的意义空间,镜头、视角和色彩搭建的想象空间,信息、环境和画面构建的隐喻空间,对中国诗人苏轼进行了形象建构,并在历史叙事、画面流转、诗文诵读三个方面展现了卓越的表达技巧,为诗人形象的塑造赋予了极高的书写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录片 形象建构 多模态话语分析 视觉语法理论
下载PDF
视觉语法视角下电影《人生大事》多模态话语分析
20
作者 杨玉洁 陈林 《现代语言学》 2024年第4期51-59,共9页
多模态话语分析方法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出现,将话语分析研究范畴扩展到除文字以外的多模态文本。电影海报、镜头和画面包含文字、图像、色彩等多种形式,具有多模态属性。Kress和Van Leeuwen将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扩展到了视觉模式,... 多模态话语分析方法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出现,将话语分析研究范畴扩展到除文字以外的多模态文本。电影海报、镜头和画面包含文字、图像、色彩等多种形式,具有多模态属性。Kress和Van Leeuwen将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扩展到了视觉模式,创立了视觉语法体系,认为图像中的视觉符号不仅可以反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发生的事件,而且可以表现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该研究把语法延伸到了视觉层面,构建了以“再现意义”、“互动意义”、“结图意义”为核心的解析图象的视觉语法体系。本文以电影《人生大事》为例,选取了《人生大事》电影海报及电影中具有代表性的镜头和画面,从以上三个层面对电影进行了细致的剖析和阐释。研究结果表明电影海报及画面是由文字、图像、色彩等不同社会符号互相作用来构建意义的。本研究证实了多模态话语分析方法对电影文本的可操作性,研究成果有助于了解多模态语篇中的意义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语法 多模态话语分析 《人生大事》 电影海报 电影画面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