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34篇文章
< 1 2 1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民族地区旅游目的地文化变迁量表开发 被引量:2
1
作者 由亚男 卢小静 李东 《新疆社会科学》 CSSCI 2014年第2期110-115,共6页
文章选取喀什地区4个区域的720位当地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借助SPSS和LISREL软件进行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验证旅游目的地文化变迁结构及关联效度。研究结果表明:文化变迁测量维度包括建筑文化、服饰文化、语言文化、饮食文化、家庭文... 文章选取喀什地区4个区域的720位当地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借助SPSS和LISREL软件进行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验证旅游目的地文化变迁结构及关联效度。研究结果表明:文化变迁测量维度包括建筑文化、服饰文化、语言文化、饮食文化、家庭文化、思想意识和市场态度7个维度,其中建筑文化、服饰文化、语言文化和饮食文化与文化变迁关联较大。因此,多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时,需高度关注物质和行为层面的变化,适时采取有效措施实施正向引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民族地区旅游目的地 文化变迁 量表开发
下载PDF
文旅融合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创新模式及实现路径研究——以四川民族地区为例 被引量:6
2
作者 郑强 王敏 阮红琳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51-56,共6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是历史的必然和社会的需求。在文旅融合进入纵深阶段,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资源和驱动力,构建旅游开发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四川民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情况和旅游开发现状出发,结合国内外旅游与非...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是历史的必然和社会的需求。在文旅融合进入纵深阶段,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资源和驱动力,构建旅游开发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四川民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情况和旅游开发现状出发,结合国内外旅游与非遗融合发展优秀案例,就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开发路径进行探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旅融合 非遗旅游 四川民族地区
下载PDF
湖南民族地区乡村旅游驱动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与发展策略
3
作者 薛定刚 刘於清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第22期108-111,115,共5页
依托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加快湖南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湖南民族地区乡村旅游驱动乡村振兴还存在一定困境,商业化趋势过于明显,乡村旅游品牌不突出,旅游从业者素质不高,与其他政策衔接不紧密。需要挖掘地域... 依托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加快湖南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湖南民族地区乡村旅游驱动乡村振兴还存在一定困境,商业化趋势过于明显,乡村旅游品牌不突出,旅游从业者素质不高,与其他政策衔接不紧密。需要挖掘地域特色,赋能产业振兴,构建特色品牌,提升旅游效益,加强人员培训,优化服务水平,强化政策衔接,优化制度保障。以此达到乡村旅游驱动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治理、乡风文明和生活富裕的目的,建设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示范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民族地区 乡村旅游 乡村振兴 内在机理 发展策略
下载PDF
民族地区乡村休闲旅游人才培养路径
4
作者 李东 刘辉燕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3期111-114,共4页
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叠加资源、市场、政策等多重效应,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占尽天时、地利条件,同时面临人和困境,人才成为制约民族地区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最大短板。通过分析民族地区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新机遇、新内涵,指出民族地区... 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叠加资源、市场、政策等多重效应,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占尽天时、地利条件,同时面临人和困境,人才成为制约民族地区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最大短板。通过分析民族地区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新机遇、新内涵,指出民族地区发展乡村休闲旅游,需要管理、规划开发、文化创意、生态环保、市场营销5类人才。基于民族地区乡村休闲旅游高质量发展,提出健全教育培训的机制、构建教育培训的体系、创新教育培训的方式、激活教育培训的动力等建议,以建立适应民族地区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人才队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 乡村休闲旅游 人才类型 教育培训
下载PDF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民族地区旅游业低碳化转型模式研究
5
作者 胡芳 李誉博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5-142,共8页
民族地区旅游业的低碳转型对于破解欠发达地区能源环境约束下的旅游经济增长困局、实现节能减排与经济增长的“双赢”至关重要。通过构建民族地区旅游业低碳化转型系统动力学模型,论文绘制出需求、供给、支持、中介四大子系统耦合的因... 民族地区旅游业的低碳转型对于破解欠发达地区能源环境约束下的旅游经济增长困局、实现节能减排与经济增长的“双赢”至关重要。通过构建民族地区旅游业低碳化转型系统动力学模型,论文绘制出需求、供给、支持、中介四大子系统耦合的因果关系图和存量流量图,并运用Vensim软件以典型民族地区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对未来不同发展模式下三江县旅游业低碳化转型系统进行仿真试验。结果显示:相较于自然转型模式和高速转型模式,三江县旅游业在适度转型模式下的综合效益更好,在实现旅游业低碳转型的同时提高了政府、居民收入和旅游需求,达到更优的旅游经济增长。据此得到政策启示:民族地区受限于资金不够充裕以及缺乏对外宣传渠道,更需合理调配有限资源;采取循序渐进的发展模式,平衡好低碳转型和财政负担,是民族地区低碳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更好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 区域旅游系统理论 低碳化转型 系统动力学
原文传递
云南边疆民族地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问题与思考
6
作者 王玉光 邓阿岚 《凯里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37-42,共6页
云南省地处中国西南边疆,是世界上少有的多民族群体、多文化形态共生带,体育旅游资源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多样性和群体性。其基本特性与体育旅游的“具身性”本质相吻合,富有旅游开发价值。但是,在实际开发中仍存在整体开发不够... 云南省地处中国西南边疆,是世界上少有的多民族群体、多文化形态共生带,体育旅游资源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多样性和群体性。其基本特性与体育旅游的“具身性”本质相吻合,富有旅游开发价值。但是,在实际开发中仍存在整体开发不够充分、与已成形资源匹配不佳、产品缺乏文化内涵和市场引导不足等问题。需要立足边疆民族体育文化特性进行深度开发,不断提升边疆民族体育旅游产品文化附加值,形成具有持久生命力、竞争力的体育旅游品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边疆民族地区 体育旅游资源 具身性 浅表化 整体开发
下载PDF
渝东南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影响因素研究
7
作者 黄国庆 况鲜洁 +2 位作者 时朋飞 刘钇 张苏梅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2024年第8期1258-1269,共12页
中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新阶段。基于修正的可持续旅游生计理论,以渝东南民族地区为例,定量测度乡村旅游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成效,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乡村旅游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经... 中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新阶段。基于修正的可持续旅游生计理论,以渝东南民族地区为例,定量测度乡村旅游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成效,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乡村旅游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经济、文化、社会、环境4个层面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步调一致,但是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属于勉强协调发展的水平,制约了4个系统间的协调发展;②渝东南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影响因素重要性从大到小依次为经济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本、制度资本、社会资本,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针对以上结论,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本文从优化经济与人力资本、完善制度与自然资本、强化文化和社会认同3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渝东南民族地区 乡村旅游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影响因素 结构方程模型
下载PDF
桂滇黔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促进留守妇女可持续生计演进与影响因素研究
8
作者 唐凡茗 李淑贤 李照红 《旅游论坛》 2024年第8期43-51,共9页
随着桂滇黔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受其影响,当地留守妇女重构了该地区土地资源、劳动供给、劳动技能技术和资本等生产要素配置,进而促进了桂滇黔民族地区留守妇女生计的转型。文章通过分析桂滇黔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的不同阶段特点,... 随着桂滇黔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受其影响,当地留守妇女重构了该地区土地资源、劳动供给、劳动技能技术和资本等生产要素配置,进而促进了桂滇黔民族地区留守妇女生计的转型。文章通过分析桂滇黔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的不同阶段特点,剖析了该地区留守妇女生计演进的过程,可划分为农业主导型生计模式、混合兼业型生计模式和旅游主导型生计模式等3个阶段。结合旅游可持续生计分析研究框架,桂滇黔民族地区留守妇女可持续生计由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共同作用。桂滇黔民族地区留守妇女获得经济收入、提升技能和增强社会参与度,有助于文化传承和家庭关系的改善,提升了桂滇黔民族地区留守妇女可持续生计潜力。梳理桂滇黔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对留守妇女生计演变过程与影响因素,不仅有助于深化对生计转型机制的理解、丰富乡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理论和促进性别与发展研究的深化,还能为政策制定提供理论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滇黔民族地区 乡村旅游 留守妇女 可持续生计 影响因素
下载PDF
西北民族地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魏斌 马玉堂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2期110-113,120,共5页
乡村旅游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的重要途径,对西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我国西北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旨在研究西北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和关键因素,并提出可行性建议。通过研究发现,该地... 乡村旅游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的重要途径,对西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我国西北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旨在研究西北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和关键因素,并提出可行性建议。通过研究发现,该地区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但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一系列问题,如政府引导不足、旅游产品单一、乡村形象和品质不高等。认为西北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路径应该注重文化、生态和社区参与,政府应该加强引导和推动、提升乡村旅游品质和形象、促进旅游产业与农村经济耦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民族地区 乡村旅游 发展路径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滇桂黔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产业-人才”耦合协调评价及融合发展模式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伍香 宾春妹 +1 位作者 唐承财 刘星雨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6-125,共10页
随着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部分地区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遇到瓶颈.该文从耦合协调理论的视角出发,构建乡村旅游发展与人才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耦合协调评价模型,通过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分别衡量滇桂黔民族地区两系统的耦合协... 随着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部分地区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遇到瓶颈.该文从耦合协调理论的视角出发,构建乡村旅游发展与人才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耦合协调评价模型,通过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分别衡量滇桂黔民族地区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关系和协调发展现状,并根据乡村旅游发展相对优先度判断两系统的发展偏离情况,以云南景洪市、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贵州雷山县三个县域乡村旅游目的地为案例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与人才发展具有较高的耦合度;2)不同地区的少数民族乡村旅游发展和人才发展的水平及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相差较大;3)单个地区来看,云南景洪市在各方面表现较好,而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和贵州雷山县的乡村旅游发展和人才发展较差,且两者之间尚未达到均衡发展状态.基于耦合实证结果以及三个案例地的实际概况,进一步探讨并提出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产业-人才”融合发展模式,助力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 人才发展 乡村振兴 滇桂黔民族地区 产业-人才融合
下载PDF
民族地区旅游产业与生态文明建设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强 罗盛锋 +1 位作者 黄毅 黄燕玲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75-384,共10页
新时代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向纵深推进,其与旅游产业存在天然耦合,因此厘清二者间的协调发展态势与时空演变规律对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推进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2008—2019年民族地区旅游... 新时代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向纵深推进,其与旅游产业存在天然耦合,因此厘清二者间的协调发展态势与时空演变规律对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推进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2008—2019年民族地区旅游产业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度和协调度,探寻两系统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变规律,并利用地理探测器剖释其耦合协调度演变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民族地区各省(区)耦合度均高于0.8,处于高度耦合阶段,旅游产业与生态文明建设趋于良性共振耦合;(2)民族地区各省(区)协调度均值在0.527~0.703,各省(区)协调度在勉强协调、初级协调和中级协调3种类型之间波动变化;协调度高值主要集中在南部和北部,呈现出南北略高、中部平平的格局;(3)地区对外开放程度、科技创新、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对旅游产业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度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产业 生态文明建设 耦合协调度 影响因素 民族地区
下载PDF
构建乡村旅游促进民族地区共同富裕的长效机制——基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调查
12
作者 罗先菊 徐紫嫣 夏杰长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24年第5期35-41,共7页
以乡村旅游带动各民族群众增收致富,促进共同富裕,是一条极为重要的经验。在贵州省黔东南州的实地调研发现,伴随居民消费升级的需要及“村BA”“村超”的火爆出圈等,当地的乡村旅游正呈现强劲复苏态势,同时通过用好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 以乡村旅游带动各民族群众增收致富,促进共同富裕,是一条极为重要的经验。在贵州省黔东南州的实地调研发现,伴随居民消费升级的需要及“村BA”“村超”的火爆出圈等,当地的乡村旅游正呈现强劲复苏态势,同时通过用好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两个宝贝”,贵州省黔东南州大胆试、大胆闯,深入推动旅游业与农业、文化、体育、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逐步形成了以乡村旅游促进共同富裕的“多元模式”。然而,当前不少乡村旅游存在项目开发层级较低、同质化现象严重,资金缺乏、闲置旅游项目难以盘活,旅游市场主体较小、带动能力不强等问题,制约了乡村旅游带动作用的发挥。有鉴于此,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享有资源禀赋的民族地区,要依托其独特的地域风光、浓厚的文化底蕴、优良的生态环境等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开发乡村旅游,全力构建以乡村旅游促进共同富裕的长效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 民族地区 共同富裕 中国式现代化
下载PDF
四川民族地区生态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核心要义与保障机制 被引量:1
13
作者 董帅 闫海莹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36-46,76,共12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四川民族地区属于典型的山地经济发展区,拥有丰裕的自然与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并促进其高质量发展是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落实“...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四川民族地区属于典型的山地经济发展区,拥有丰裕的自然与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并促进其高质量发展是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落实“生态立区、旅游兴区”方略的根本抓手,是践行绿色低碳规划引领、助力“双碳”政策理念与目标达成的必然选择,是有效阻断致贫返贫风险、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动力。基于四川民族地区生态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困境进行探讨,提出了应建立健全政策支持机制、构建多元利益共享机制、优化产业融合发展机制、搭建跨界人才培养机制、完善多元协同监管机制、创新科技赋能支撑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民族地区 生态旅游 旅游产业 高质量发展
下载PDF
象征性构建:民族旅游地区公共空间中的多语呈现研究
14
作者 薛芬 贺双燕 《普洱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66-72,共7页
语言景观作为公共空间的语言呈现,是窥探社会意义建构和变迁的棱镜。对民族旅游地区丽江市束河古镇的语言景观进行了实地调研,着重对具体的多语码混合杂糅特征进行微观分析,结果表明各种语码对空间进行了多样化的象征性构建。语码的象... 语言景观作为公共空间的语言呈现,是窥探社会意义建构和变迁的棱镜。对民族旅游地区丽江市束河古镇的语言景观进行了实地调研,着重对具体的多语码混合杂糅特征进行微观分析,结果表明各种语码对空间进行了多样化的象征性构建。语码的象征意蕴和功能属性决定了语码的具体使用:汉语是主体性、主导性语言,既是跨域信息交流的工具,又是建构国家文化认同的重要基础,并通过其变体形式得到强化。东巴文不具备信息交流功能,但具有丰富的象征意涵,能提供民族认同价值、经济价值、遗产和教育价值。英语具有有限的信息交流价值,携带了开放包容的文化象征属性,反映了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密切互动。研究结果可为地区语言政策的制定和语言景观的规划提供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景观 民族旅游地区 多语 语码混合 东巴文
下载PDF
西南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与脱贫韧性的空间耦合关系研究
15
作者 刘愿理 姚焱 刘怡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34-145,共12页
研究乡村旅游发展与脱贫韧性的空间耦合关系是开展旅游扶贫的有益探索,更是对巩固脱贫成果和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以贵州省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91个行政村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乡村旅游发展与脱贫韧性耦合度... 研究乡村旅游发展与脱贫韧性的空间耦合关系是开展旅游扶贫的有益探索,更是对巩固脱贫成果和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以贵州省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91个行政村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乡村旅游发展与脱贫韧性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在测算2023年乡村旅游发展与脱贫韧性水平及空间格局特征的基础上,探究两者耦合关系及耦合协调发展特征,划分耦合协调发展类型.结果显示:(1)研究区乡村旅游发展整体水平偏低,区域差异显著,乡村旅游保障和乡村旅游资源相较于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略好.(2)研究区脱贫韧性较强,且地区间波动较小,经济韧性、资源韧性相较于文化韧性和社会韧性更好.(3)研究区乡村旅游发展和脱贫韧性耦合协调发展类型主要以乡村旅游发展滞后型为主,耦合协调度明显高于耦合度,空间耦合关系基本一致,呈现出3个中心向中部扩散的空间格局.最后,根据乡村旅游发展与脱贫韧性的耦合协调发展类型,针对性地提出加强旅游经济功能、提升乡村旅游联农带动效应,增强文化和社会脱贫韧性等措施,以期为地方政府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共同富裕提供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 脱贫韧性 空间耦合关系 村域 西南民族地区
原文传递
乡村旅游在贵州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及对策研究
16
作者 莫洪兰 《经济师》 2024年第9期142-143,共2页
文章以乡村旅游业对贵州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为切入点,分析了贵州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挑战,指出发展乡村旅游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发展乡村旅游促进贵州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乡村旅游 贵州民族地区 经济发展 作用 对策研究
下载PDF
民族地区基础设施与旅游经济韧性耦合协调研究
17
作者 梁福兴 高培翔 田越豪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24年第8期68-76,共9页
旅游经济韧性是衡量旅游业面对外部事件冲击和内部因素扰动时保持自身平稳运行的重要指标,基础设施对增强旅游经济韧性中的抵御能力和恢复能力起保障作用。通过对已有研究的梳理,探讨基础设施系统与旅游经济韧性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综合... 旅游经济韧性是衡量旅游业面对外部事件冲击和内部因素扰动时保持自身平稳运行的重要指标,基础设施对增强旅游经济韧性中的抵御能力和恢复能力起保障作用。通过对已有研究的梳理,探讨基础设施系统与旅游经济韧性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综合运用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障碍诊断模型探究国内10个民族地区2012—2021年基础设施与旅游经济韧性的耦合协调水平、时空分异特征和障碍因子。结果表明:一是10年间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显著提高,省际差距逐渐缩小;旅游经济韧性稳步提高,省际差距逐渐增大;二是耦合协调水平整体上由濒临失调转变为低度协调,省际差距呈先升后降的“倒U型”趋势;三是旅游经济韧性系统抵御能力不足,旅游外汇收入较低是阻碍耦合协调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 基础设施 旅游经济韧性 耦合协调 时空分异
下载PDF
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水平测度与外源因素研究——以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为例
18
作者 李瑞香 董婷婷 魏伟 《新疆农垦经济》 2024年第9期69-79,共11页
乡村旅游对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和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价值。文章以民族地区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县(16个县)为样本,基于“起点—动力”假说,实证测度和分析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水平及影响其发展的外源因素。结果表明:(1)民族地区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对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和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价值。文章以民族地区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县(16个县)为样本,基于“起点—动力”假说,实证测度和分析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水平及影响其发展的外源因素。结果表明:(1)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水平整体处于中等水平,空间上呈不均衡分布态势,差异显著;(2)乡村性能够显著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水平提升,其作为关键影响因素,能够激发县域乡土文化活力,推动乡村发展;(3)乡村旅游分级指标中绿色生态、旅游支持、旅游活力、旅游效益与乡村旅游关联度均超过0.7,关联度较高,说明四大系统指标都能够促进示范县乡村旅游发展水平提升,从而推动乡村实现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跨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 乡村旅游 外源因素 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
下载PDF
民族地区“+旅游”融合发展实现农牧民多维减贫研究
19
作者 李海军 卢丽 柳红波 《商业经济》 2024年第5期137-140,共4页
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如何融合传统农牧业实现产业兴旺、促进农牧民多维减贫存在“旅游+”和“+旅游”两种模式。实践表明,民族地区“旅游+”模式存在弊端,一些乡村未能充分考虑旅游季节性与农牧民参与能力,确立了以乡村旅游为主导、融合传... 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如何融合传统农牧业实现产业兴旺、促进农牧民多维减贫存在“旅游+”和“+旅游”两种模式。实践表明,民族地区“旅游+”模式存在弊端,一些乡村未能充分考虑旅游季节性与农牧民参与能力,确立了以乡村旅游为主导、融合传统产业的发展模式,造成乡村资源浪费、农牧业投入不足以及乡村旅游发展困境,乡村旅游不仅未能促进乡村产业兴旺,而且加重了农牧民多维贫困。鉴于此,本研究提出传统农牧业“+旅游”融合发展模式,坚持农牧业优先发展和主导地位,开拓发展乡村旅游业态,使旅游经济成为农牧民实现多维减贫有益补充,明确提出培育乡村旅游的乡村性竞争优势、保障农牧民主人地位与旅游参与权益、强化民族地区乡村党建引领的建议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融合发展 多维减贫 民族地区
下载PDF
文化资本理论视角下的民族地区节庆旅游发展路径
20
作者 李欣祖 《民族艺林》 2024年第2期26-35,共10页
我国民族地区节庆活动拥有丰富的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文化旅游的方式对民族节庆进行开发在当下成了一股热潮。根据案例分析,我国民族节庆文旅活动中存在文化特色不鲜明、品牌形象不突出、专业人... 我国民族地区节庆活动拥有丰富的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文化旅游的方式对民族节庆进行开发在当下成了一股热潮。根据案例分析,我国民族节庆文旅活动中存在文化特色不鲜明、品牌形象不突出、专业人才缺乏以及管理模式僵化等问题。文章基于文化资本视角分析我国民族地区节庆活动中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化的过程,认为民族地区文化资本以文化能力、文化产品和文化体制三种形式存在,并与“场域”有密切关系。在此基础之上,可以从文化资本的三种存在形式出发,针对人才与文化空间、品牌与产品体验、文化环境与政策三个方面改善民族节庆文旅所遇到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 节庆旅游 文化资本 存在形式 路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