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2篇文章
< 1 2 3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异位牙及多生牙并发上颌骨囊肿的临床分析
1
作者 王宇 廖红明 +2 位作者 蒋玉欢 郑志刚 何本超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1期93-97,共5页
目的 探讨异位牙及多生牙并发上颌骨囊肿的病因、症状、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近5年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例异位牙及多生牙合并上颌骨囊肿的临床质料,并总结其诊治特点。结果 6例患者共有7颗异位牙和多生牙,均并发上颌骨囊肿,1颗... 目的 探讨异位牙及多生牙并发上颌骨囊肿的病因、症状、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近5年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例异位牙及多生牙合并上颌骨囊肿的临床质料,并总结其诊治特点。结果 6例患者共有7颗异位牙和多生牙,均并发上颌骨囊肿,1颗左上尖牙异位至左鼻腔,1颗左上前磨牙异位至左眶底,1颗左上尖牙异位至左上颌窦泪前隐窝区域,1颗为左侧上颌窦底异位多生牙,3颗为右上颌骨前部多生牙。5例患者1次手术成功,1例患者初次手术仅处理囊肿,未处理异位牙,2个月后出现口腔瘘,8个月后再次手术去除异位牙。3例患者鼻内镜下经鼻入路手术,2例患者采取Caldwell-Luc入路手术,1例鼻内镜结合Caldwell-Luc入路手术;2例患者Caldwell-Luc入路术后出现面部麻木感3个月后缓解。6例患者均无复发及其他并发症。结论 异位牙及多生牙并发上颌骨囊肿常表现为面部隆起,可首诊于耳鼻咽喉科,耳鼻咽喉科医生需重视,避免漏诊。术者需结合手术经验,根据牙齿的位置及囊肿累及范围,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鼻内镜下经鼻入路较Caldwell-Luc入路损伤小,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窦 异位 多生牙 上颌骨囊肿
下载PDF
上颌前牙区多生牙的锥形束CT影像学特征研究
2
作者 孙苏 冷迪雅 +5 位作者 王晶艳 顾培玉 杨连丰 吴大明 孙超 张娟 《口腔医学》 CAS 2024年第2期115-120,共6页
目的 利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分析上颌前牙区多生牙(supernumerary tooth,ST)的影像学特征,为ST的治疗提供帮助。方法 共收集805例CBCT数据,利用专用软件NNT评价ST的影像学特征,包括:数目、形态、位置、方向... 目的 利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分析上颌前牙区多生牙(supernumerary tooth,ST)的影像学特征,为ST的治疗提供帮助。方法 共收集805例CBCT数据,利用专用软件NNT评价ST的影像学特征,包括:数目、形态、位置、方向、发育情况和并发症,并分析上述影像学特征的性别差异。结果 男女比例2.96∶1,男性和女性ST均以单枚、锥形、牙弓腭侧、倒置和阻生为主,但男性发生2枚ST的比例显著高于女性(P<0.001),女性ST倒置的比例更高(P<0.001)。最常见的ST相关的并发症是鼻腭管管壁骨质吸收,且男性高于女性(P=0.01)。此外,ST累及解剖结构及相关临床并发症还包括鼻底骨质吸收,形成颌骨囊肿,牙滤泡间隙增宽,邻牙阻生、移位或扭转、根吸收。结论 男性和女性上颌前牙区的ST以单枚、锥形、牙弓腭侧、倒置和阻生为主,但发病特点存在性别差异。ST可导致多种并发症,CBCT的准确分析有助于ST的诊断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束CT 多生牙 并发症 影像学特征
下载PDF
鼻底入路联合超声骨刀在上颌高位埋伏多生牙拔除术中的应用
3
作者 王琰 郭倩倩 +3 位作者 陈彬 罗佳 吕毅敏 周昌龙 《浙江临床医学》 2024年第3期414-417,共4页
目的 探讨鼻底入路联合超声骨刀在上颌高位埋伏多生牙拔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8月至2022年11月9例(12颗)上颌高位埋伏牙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上颌骨高位埋伏多生牙的临床特征、拔除时机、手术入路及口腔CT、超声骨刀... 目的 探讨鼻底入路联合超声骨刀在上颌高位埋伏多生牙拔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8月至2022年11月9例(12颗)上颌高位埋伏牙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上颌骨高位埋伏多生牙的临床特征、拔除时机、手术入路及口腔CT、超声骨刀在其拔除过程中的重要作用。9例患者中男6例,女3例;年龄7~65岁。其中1例为2颗上颌高位埋伏多生牙,1例为3颗上颌高位埋伏牙,2人伴有囊肿。所有患者均行口腔CT检查,诊断为上颌高位埋伏多生牙,牙均接近鼻底,术前定位埋伏牙,术中通过鼻底入路联合超声骨刀微创拔除换牙,术前术后给予预防性抗感染治疗。结果 9例患者均顺利拔除多生牙,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术后肿胀轻、出血较少。结论 口腔CT对多生牙的定位起到重要作用,鼻底入路联合超声骨刀创伤小,是上颌高位埋伏多生牙拔除的理想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底入路 超声骨刀 口腔CT 上颌高位埋伏多生牙
下载PDF
锥形束CT联合超声骨刀微创法治疗儿童上颌埋伏多生牙的临床疗效
4
作者 陈丹 何晓玲 唐坤伦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4年第5期536-539,共4页
目的观察锥形束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联合超声骨刀微创法治疗儿童上颌埋伏多生牙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妇女儿童医院(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入院的60例上颌埋伏多生牙患儿,根据... 目的观察锥形束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联合超声骨刀微创法治疗儿童上颌埋伏多生牙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妇女儿童医院(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入院的60例上颌埋伏多生牙患儿,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n=30)与对照组(n=30)。两组患儿均接受锥形束CT检查,研究组行超声骨刀手术治疗,对照组行电动式颌面外科微动力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术期指标(出血量、手术时间、手术成功率、出院时间)、术后牙齿松动度、张口度、疼痛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并发症(麻醉注射反应、面部肿胀、鼻腔出血)发生率。结果两组患儿的手术时间、手术成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出血量、出院时间分别为(2.15±1.18)mL、(24.47±3.25)h,分别低(短)于对照组[(12.42±5.03)mL、(34.79±4.23)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的牙齿松动总发生率为46.67%,明显低于对照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术后1、3、7 d张口度依次为(9.01±1.27)、(17.03±3.71)、(22.49±4.28)mm,均大于对照组[(8.19±1.18)、(15.06±3.37)、(20.25±3.81)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术后1、3、7 d VAS评分依次为(5.39±0.68)、(3.25±0.49)、(1.24±0.28)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5.81±0.62)、(3.71±0.53)、(1.71±0.3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BCT联合超声骨刀微创法治疗儿童上颌埋伏多生牙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减少患儿手术创伤及疼痛程度,降低牙齿松动度发生风险,扩大张口度,且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上颌埋伏多生牙 锥形束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超声骨刀 微创 张口度
下载PDF
上唇系带旁纵形切口在上颌中切牙区高位埋伏多生牙拔除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3
5
作者 付帅 黎明 +5 位作者 崔庆赢 王立冬 马文 彭灿邦 张长彬 吴勇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2-45,共4页
目的:探讨上唇系带旁纵形切口的操作要点,并分析其在上颌中切牙区高位埋伏多生牙拔除术中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采用上唇系带旁纵形切口入路对35例上颌中切牙区高位埋伏多生牙病例进行手术治疗,分析其术后恢复情况。结... 目的:探讨上唇系带旁纵形切口的操作要点,并分析其在上颌中切牙区高位埋伏多生牙拔除术中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采用上唇系带旁纵形切口入路对35例上颌中切牙区高位埋伏多生牙病例进行手术治疗,分析其术后恢复情况。结果:顺利拔除35例患者的多生牙;3例术中发生唇系带黏膜浅层撕裂,缝合后愈合;3例术后出现中切牙不适,于术后2~5周恢复;2例出现唇部轻微麻木,2~4周后恢复正常;2例发生术后感染,冲洗后痊愈;均未出现上唇高度、鼻尖高度、鼻孔形状的改变。结论:应用上唇系带旁纵形切口,可顺利拔除上颌中切牙区高位埋伏多生牙,不改变鼻唇形态,值得在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带 多生牙 微创拔 降鼻中隔肌
下载PDF
阿芬太尼用于埋伏多生牙患儿舒适化口腔治疗的效果 被引量:3
6
作者 李强 谢丹丹 +5 位作者 叶玲玲 缑海娣 陈宇 胡逸鹏 肖煜 胡华琨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17,共5页
目的观察和比较阿芬太尼和瑞芬太尼用于埋伏多生牙患儿舒适化口腔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拟在舒适化口腔治疗门诊行上颌前牙区埋伏多生牙拔除术的患儿153例,男94例,女59例,年龄5~10岁,体重22~41 kg,ASAⅠ或Ⅱ级,预计手术时间≤1 h。采用... 目的观察和比较阿芬太尼和瑞芬太尼用于埋伏多生牙患儿舒适化口腔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拟在舒适化口腔治疗门诊行上颌前牙区埋伏多生牙拔除术的患儿153例,男94例,女59例,年龄5~10岁,体重22~41 kg,ASAⅠ或Ⅱ级,预计手术时间≤1 h。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三组:阿芬太尼组(A组)、瑞芬太尼组(R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51例。入室后吸入8%七氟醚,待患儿意识消失后建立静脉通路,3 min后停止吸入七氟醚,置入喉罩,行压力控制同步间歇指令通气。A组持续吸入2%~4%七氟醚2 L/min,同时静注阿芬太尼10μg/kg,并以1μg·kg^(-1)·min^(-1)持续静脉泵注至术毕,手术结束时逐步降低七氟醚吸入浓度直至关闭挥发罐;R组静注瑞芬太尼2.5μg/kg,并以0.25μg·kg^(-1)·min^(-1)静脉泵注至术毕,余同A组;C组给予等容量的生理盐水,余同A组和C组。三组手术开始前,口腔科医师均采用3%甲哌卡因通过计算机控制口腔麻醉系统实施切口局部浸润麻醉。记录麻醉诱导前(T_(0))、喉罩置入前即刻(T_(1))、牙龈切开时(T_(2))、去骨时(T_(3))、手术结束时(T_(4))的HR、SBP和DBP。记录术中七氟醚用量、术后喉罩拔除时间、苏醒时间、离院时间和术者满意度、输液量及阿托品和多巴胺的使用情况。记录苏醒期躁动、术后恶心呕吐、头晕、嗜睡、瘙痒等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T_(0)时比较,T_(2)、T_(3)时C组HR明显增快,SBP和DBP明显升高(P<0.05);T_(1)—T_(4)时A组和R组HR、SBP和DB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C组比较,T_(2)、T_(3)时A组和R组HR明显减慢,SBP和DBP明显降低(P<0.05),A组和R组七氟醚用量和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与R组比较,A组和C组喉罩拔除时间明显缩短,A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三组苏醒时间、离院时间、术者满意度、输液量、阿托品和多巴胺使用率以及术后恶心呕吐、头晕、嗜睡、瘙痒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阿芬太尼可有效减轻埋伏多生牙患儿舒适化口腔治疗中的血流动力学波动,减少苏醒期躁动,减少七氟醚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芬太尼 瑞芬太尼 埋伏多生牙 儿童 舒适化口腔治疗
下载PDF
上颌单侧磨牙区非综合征性多生牙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7
作者 李欣怡 张可鹏 +3 位作者 刘心雨 张皓岩 胡志强 朱宪春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610-1614,共5页
目的:分析非综合征性多生牙(NSMST)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多生牙可能的发生机制、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收集1例NSMST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专科检查和相关文献回顾,分析多生牙的发生原因、诊断要点和治疗原... 目的:分析非综合征性多生牙(NSMST)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多生牙可能的发生机制、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收集1例NSMST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专科检查和相关文献回顾,分析多生牙的发生原因、诊断要点和治疗原则。结果:患者,男性,19岁,因自觉颜面左右不对称就诊,否认系统性疾病和遗传病史。口内检查可见4颗多生牙,均为磨牙形态;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显示已萌出的4颗多生牙牙根发育完整,另外18腭侧根方可见1颗埋伏多生牙,似前磨牙形态且牙根发育完成,其远中根方见1个牙冠钙化影,未见牙根形成。X线头影测量,SNB角较正常值小,下颌骨发育不足;FH-MP角较大,患者下颌平面陡,高角型。上颌右侧磨牙区共6颗多生牙,诊断为NSMST。建议转外科拔除多生牙,采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恢复正常面型和牙列形态。患者因个人原因未行治疗。结论:NSMST患者临床上需通过影像学检查确诊,治疗方法以手术拔除为主,应在早期发现和治疗以减小对患者颜面部及牙列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综合征性多生牙 多生牙 成人
下载PDF
基于CBCT的上颌中切牙区高位埋伏多生牙的分型及定位拔除
8
作者 管仪芳 刘本忠 尹磊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3年第6期397-401,共5页
目的:研究利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对上颌中切牙区高位埋伏多生牙的分型及定位拔除方法。方法:应用CBCT检查320例上颌切牙区高位埋伏多生牙,根据其与相邻中切牙的关系,可分为高位唇侧向、腭侧向、垂直向、水... 目的:研究利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对上颌中切牙区高位埋伏多生牙的分型及定位拔除方法。方法:应用CBCT检查320例上颌切牙区高位埋伏多生牙,根据其与相邻中切牙的关系,可分为高位唇侧向、腭侧向、垂直向、水平向埋伏多生牙。测量不同类型多生牙冠部距唇侧、腭侧、鼻底的牙槽骨骨质厚度,比较其差异。根据分型及测量结果选择手术入路方式,包括唇侧入路、鼻底下入路与腭侧入路,并定位去骨位置及去骨量。结果:320例上颌中切牙区高位唇侧向、腭侧向、垂直向、水平向埋伏多生牙距唇侧、鼻底、腭侧的牙槽骨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唇侧入路101例、鼻底下入路29例、腭侧入路190例,术后无恒牙松动、坏死及创腔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CBCT检查高位埋伏多生牙,并将其分为高位唇侧向、腭侧向、垂直向、水平向这些类型,不同类型多生牙距唇侧、腭侧、鼻底的骨厚度有差异,由此确定手术入路及定位去骨位置可减少邻牙损伤及去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束CT 多生牙
下载PDF
儿童和青少年上颌前牙区埋伏多生牙对邻近中切牙发育萌出影响的CBCT影像学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陈涛 马晓威 +3 位作者 姚琴 史亚伟 王东苗 程杰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00-504,共5页
目的:分析儿童和青少年上颌前牙区埋伏多生牙对邻近中切牙生长发育及萌出状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上颌中切牙区埋伏多生牙的儿童和青少年患者,利用CBCT影像结合InVivo 5软件测量并比较埋伏多生牙累及侧(病例组)与正常侧(对照组)上... 目的:分析儿童和青少年上颌前牙区埋伏多生牙对邻近中切牙生长发育及萌出状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上颌中切牙区埋伏多生牙的儿童和青少年患者,利用CBCT影像结合InVivo 5软件测量并比较埋伏多生牙累及侧(病例组)与正常侧(对照组)上颌中切牙牙长、冠长、根长、与腭平面的角度、与正中矢状面的角度及与牙合平面高度的差异。结果:共201例患者符合纳入标准。分析比较发现:(1)病例组中切牙冠长(11.00±1.09)mm,对照组中切牙冠长(11.09±0.92)mm,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病例组中切牙根长(9.08±2.83)mm、牙长(20.08±2.92)mm、冠根比1.39±0.65;对照组中切牙根长(9.75±2.82)mm、牙长(20.85±2.72)mm、冠根比1.28±0.58,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病例组中切牙长轴与腭平面交角(112.7±12.8)°,对照组中切牙长轴与腭平面交角(117.3±11.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病例组中切牙与正中矢状面交角(7.4±18.3)°,对照组中切牙与正中矢状面交角(7.3±11.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上颌中切牙牙冠萌出高度差2.01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颌中切牙区埋伏多生牙阻碍邻近中切牙的正常发育及萌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生牙 上颌中切 锥形束CT
下载PDF
458例上切牙区多生牙的临床资料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刘晓琳 任群 +3 位作者 高晓哲 白九平 王宇 李向军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1期61-65,共5页
目的 分析及总结上切牙区多生牙的临床特点,为其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于河北医科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患者458例,对其就诊年龄、性别、多生牙数目和方向、就诊原因、麻醉方式、手术时间等进行统计,并采用SPSS 21.0软件包... 目的 分析及总结上切牙区多生牙的临床特点,为其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于河北医科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患者458例,对其就诊年龄、性别、多生牙数目和方向、就诊原因、麻醉方式、手术时间等进行统计,并采用SPSS 2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58例患者,共有710颗多生牙。患者平均年龄(8.64±4.31)岁,男女比例为3.63∶1;儿童组人数最多,为387例(84.50%)。患者中,2颗多生牙者231例(50.44%),1颗多生牙者218例(47.60%)。多生牙呈倒置位最多,为362颗(50.99%);临床表现中,以无意中行影像学检查发现者最多,为153例(33.41%)。患者中,390例(85.15%)选择了全麻手术;平均手术时间(23.42±13.95) min。不同性别间的多生牙数目、方向、萌出状态,无明显差异(P>0.05);不同年龄组患者的多生牙数目无明显差异(P>0.05),不同年龄组患者的多生牙方向、萌出状态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上切牙区多生牙多见于儿童期,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患者常无意中发现,以1颗和2颗者多见,主要为倒置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生牙 上切 临床分析 数目 方向
下载PDF
数字化定位导板在上颌完全骨埋伏多生牙拔除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伯彦 曾维 +1 位作者 尹华强 汤炜 《口腔疾病防治》 2023年第11期801-806,共6页
目的评价应用数字化定位导板拔除上颌完全骨埋伏多生牙的临床疗效,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技术方案。方法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及患者知情同意,分析2016年1月至2022年4月期间的136例上颌完全骨埋伏多生牙患者的数据。纳入的病例根据导板... 目的评价应用数字化定位导板拔除上颌完全骨埋伏多生牙的临床疗效,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技术方案。方法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及患者知情同意,分析2016年1月至2022年4月期间的136例上颌完全骨埋伏多生牙患者的数据。纳入的病例根据导板使用情况分为两组,试验组为使用数字化定位导板的病例(71例),对照组为未使用导板的病例(65例)。对手术时间、并发症等进行统计分析,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试验组平均手术时间为(21.5±3.4)min,小于对照组的时间(27.2±4.9)min(t=7.599,P<0.001);术后1周复查,试验组均未出现邻牙、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对照组出现邻牙损伤2例,牙龈麻木不适3例。结论数字化定位导板可有效缩短上颌完全骨埋伏多生牙拔除术时间,是辅助临床上颌完全骨埋伏多生牙拔除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技术 数字化定位导板 手术入路 完全埋伏多生牙 导板 定位 微创拔 3D打印
下载PDF
冲击法微创拔除上颌正中埋伏多生牙1例 被引量:2
12
作者 汪家庆 马晓威 李宏卫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73-374,共2页
拔除多生牙应遵循微创原则,避免对儿童及青少年患者的恒牙、颌骨发育造成不利影响。传统翻瓣去骨手术创伤大、并发症多。本文报道上颌正中埋伏多生牙拔除术1例,通过冲击法整体拔除矢状向阻生于双侧中切牙根之间的1颗多生牙,实现了不翻... 拔除多生牙应遵循微创原则,避免对儿童及青少年患者的恒牙、颌骨发育造成不利影响。传统翻瓣去骨手术创伤大、并发症多。本文报道上颌正中埋伏多生牙拔除术1例,通过冲击法整体拔除矢状向阻生于双侧中切牙根之间的1颗多生牙,实现了不翻瓣、不去骨的微创效果,最大程度减轻了对患儿的身心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生牙 埋伏阻 微创 冲击法
下载PDF
儿童正中多生牙拔除时机对恒牙萌出异常矫治时长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郭小科 刘建锋 +2 位作者 赵吉宏 满其文 丁洁 《口腔疾病防治》 2023年第8期567-572,共6页
目的探讨儿童正中多生牙拔除时机与恒牙萌出异常矫治时长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187例儿童正中多生牙分为Ⅰ型萌出型、Ⅱ型冠部埋伏型、Ⅲ型牙间埋伏型、Ⅳ型根部埋伏型。按拔除时机分别将Ⅰ型、Ⅲ型、Ⅳ型多生牙分为:毗邻... 目的探讨儿童正中多生牙拔除时机与恒牙萌出异常矫治时长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187例儿童正中多生牙分为Ⅰ型萌出型、Ⅱ型冠部埋伏型、Ⅲ型牙间埋伏型、Ⅳ型根部埋伏型。按拔除时机分别将Ⅰ型、Ⅲ型、Ⅳ型多生牙分为:毗邻中切牙萌出前拔除组(A),毗邻中切牙萌出后拔除组(B);将Ⅱ型多生牙分为:对侧中切牙萌出前拔除组(A),对侧中切牙萌出后拔除组(B)。统计正中多生牙所致的错(牙合)畸形表现及多生牙拔除后恒前牙萌出异常的矫治时长。结果正中多生牙引起后继恒前牙萌出异常表现为:唇侧异位萌出106例,恒牙阻萌28例,牙扭转27例,个别牙反26例。Ⅰ型A组、Ⅱ型A组、Ⅲ型A组平均矫治时长分别为(7.07±2.45)个月、(6.57±1.12)个月、(6.95±2.52)个月,低于Ⅰ型B组(9.67±3.04)个月、Ⅱ型B组(10.25±1.29)个月、Ⅲ型B组(9.33±3.26)个月,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Ⅳ型A组平均矫治时长(6.00±0.94)个月,与B组(6.33±0.80)个月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正中多生牙在邻近中切牙萌出前拔除,在大多数情况下可减低后期恒前牙萌出异常的矫治时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中多生牙 错(合)畸形 时机 萌出异常 矫治时长 早期矫治 儿童
下载PDF
基于锥形束CT的1138颗多生牙影像学特征分析
14
作者 刘晓琳 任群 +4 位作者 白九平 康培 任贵云 李向军 冯晓伟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71-677,共7页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BCT)分析及总结多生牙的特征,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共收集718例患者(共1138颗多生牙)的CBCT影像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患者就诊年龄、性别、多生牙数目、位置、形态、萌出状态、伴发症状等情况,并进一步统...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BCT)分析及总结多生牙的特征,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共收集718例患者(共1138颗多生牙)的CBCT影像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患者就诊年龄、性别、多生牙数目、位置、形态、萌出状态、伴发症状等情况,并进一步统计分析了多生牙上下颌位置、萌出状态和性别与上述特征的相关性。结果患者平均年龄(9.54±5.32)岁,男女比2.88∶1。77.02%在替牙期就诊,数量多为1颗(50.70%);1138颗多生牙中,圆锥形最多,85.76%位于切牙区,92.09%位于上颌,46.75%呈倒置位,86.20%未萌出,65.29%牙根发育完全,60.63%对邻近结构造成影响。多生牙位于上颌或下颌在萌出状态、形态、分区、方向、牙根发育以及对邻近结构影响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生牙是否萌出在性别、形态、分区、方向、牙根发育以及对邻近结构影响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在切牙区发生率高于女性,且男性多生牙牙根发育较女性更完全(P<0.05)。结论CBCT可精确分析多生牙特征,有助于临床制定诊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生牙 锥形束CT 影像学特征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瑞马唑仑和丙泊酚用于儿童日间全麻多生牙拔除术的效果比较
15
作者 余伊 孙强 +2 位作者 茆梦 黄晨嘉 吴波 《口腔医学》 CAS 2023年第12期1076-1080,共5页
目的比较瑞马唑仑与丙泊酚用于儿童日间多生牙拔除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江苏省口腔医院2022年10月—2023年4月于日间门诊全麻拔牙的患儿80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丙泊酚组(P组)和瑞马唑仑组(R组),每组40例。丙泊酚组麻醉诱导... 目的比较瑞马唑仑与丙泊酚用于儿童日间多生牙拔除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江苏省口腔医院2022年10月—2023年4月于日间门诊全麻拔牙的患儿80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丙泊酚组(P组)和瑞马唑仑组(R组),每组40例。丙泊酚组麻醉诱导丙泊酚2 mg/kg,麻醉维持丙泊酚6~12 mg/(kg·h),瑞芬太尼10μg/(kg·h)。瑞马唑仑组麻醉诱导瑞马唑仑0.3 mg/kg,麻醉维持瑞马唑仑0.8~1.5 mg/(kg·h),瑞芬太尼10μg/(kg·h)。记录两组患儿麻醉诱导前(T0)、插管前(T1)、插管后即刻(T2)、手术开始时(T3),手术结束时(T4),拔管即刻(T5),拔管后5 min(T6)的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率(heart rate,HR)。记录组儿童手术时长、意识消失时间、拔管时间、镇静失败率等指标。结果R组T1-T4时刻MAP、HR高于P组(P<0.05)。R组意识消失时间长于P组(P<0.05),但拔管时间短于P组(P<0.05)。两组患儿的镇静成功率均为100%,但R组的补救镇静率明显高于P组(P<0.05)。不良事件R组总发生率2.50%,低于P组的47.5%(P<0.05)。两组患儿T0、T5、T6时刻MAP、HR水平,两组拔管后PAED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瑞马唑仑应用于儿童日间短小手术安全性及术后苏醒质量方面更具优势,可进一步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马唑仑 丙泊酚 多生牙 日间手术
下载PDF
119颗后牙区多生牙临床资料分析
16
作者 刘晓琳 王泽琛 +4 位作者 任群 刘潇 刘文静 冯莹 冯晓伟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23年第3期243-247,共5页
目的:探讨后牙区多生牙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2014年6月—2020年5月河北医科大学口腔医院收治的55例患者的119颗后牙区多生牙的临床资料,从多生牙数目、位置、形态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采用SPSS 2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 目的:探讨后牙区多生牙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2014年6月—2020年5月河北医科大学口腔医院收治的55例患者的119颗后牙区多生牙的临床资料,从多生牙数目、位置、形态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采用SPSS 2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5例患者中,男34例,女21例,男女比1.62:1;1颗多生牙最多,为29例(52.73%),其次为2颗和3颗,分别为11例(20.0%)和8例(14.55%)。119颗多生牙中,84.87%位于前磨牙区,57.98%发生于下颌,78.16%位于舌(腭)侧,63.02%为类前磨牙形,97.48%为未萌出状态,27.73%影响邻近恒牙萌出。结论:后牙区多生牙的发生男性多于女性,1颗最为多见,下颌多于上颌,舌(腭)侧多于颊侧,以前磨牙区多见,主要形态为类前磨牙形,有些多生牙会对周围牙的萌出造成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生牙 数目 位置 CBCT
原文传递
正畸治疗后发现迟发性多生牙1例
17
作者 张可鹏 刘心雨 +3 位作者 李欣怡 康芙嘉 于晓艺 朱宪春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77-179,共3页
本文介绍1例前磨牙区迟发性多生牙病例。患者为10岁女性,正畸完成后发现前磨牙区多生牙牙胚,通过正畸治疗前后影像学检查对比,诊断为迟发性多生牙(LDSP)。患者治疗期间未出现相关并发症,在评估手术风险后决定暂不拔除,定期复诊观察。
关键词 多生牙 前磨 迟发性 影像诊断
下载PDF
不同入路拔除儿童上颌前部低位埋伏多生牙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时松 郭凯杰 姜瑞中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3年第3期407-411,共5页
目的 比较腭侧入路、唇侧入路和乳牙拔牙窝入路3种术式拔除儿童上颌前部低位埋伏多生牙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2年6月就诊于焦作市人民医院的44例上颌前部低位埋伏多生牙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1接受唇侧入... 目的 比较腭侧入路、唇侧入路和乳牙拔牙窝入路3种术式拔除儿童上颌前部低位埋伏多生牙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2年6月就诊于焦作市人民医院的44例上颌前部低位埋伏多生牙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1接受唇侧入路拔除埋伏多生牙,对照组2接受腭侧入路拔除埋伏多生牙;试验组1和试验组2接受乳牙拔牙窝入路拔除埋伏多生牙。比较分析试验组1与对照组1、试验组2与对照组2患儿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3 h疼痛、术后2 d肿胀情况等。结果 试验组1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3 h疼痛评分、术后2 d肿胀评分均低于对照组1(P<0.05)。试验组2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3 h疼痛评分、术后2 d肿胀评分均低于对照组2(P<0.05)。试验组术后腭侧黏膜麻木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99)。结论 通过乳牙拔牙窝入路拔除儿童上颌前部低位埋伏多生牙,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减轻术后疼痛及术后肿胀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上颌前部低位埋伏多生牙 窝入路 腭侧入路 唇侧入路
下载PDF
非综合征性多生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9
作者 贺莉丹 阙国鹰 《北京口腔医学》 CAS 2023年第1期73-76,共4页
多生牙是一种临床上最常见的牙齿发育异常类疾病之一,在乳牙列、混合牙列和恒牙列中均可被发现。根据多生牙与全身系统性疾病是否相关又可将其分为综合征性多生牙和非综合征性多生牙,综合征性多生牙在人群中较罕见。本文主要针对非综合... 多生牙是一种临床上最常见的牙齿发育异常类疾病之一,在乳牙列、混合牙列和恒牙列中均可被发现。根据多生牙与全身系统性疾病是否相关又可将其分为综合征性多生牙和非综合征性多生牙,综合征性多生牙在人群中较罕见。本文主要针对非综合征性多生牙的病因、特征、诊断定位以及治疗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工作和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综合征性多生牙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815颗儿童上颌多生牙的回顾性分析
20
作者 陈云 曹灵 +1 位作者 王雅欣 于剑南 《口腔医学》 CAS 2023年第8期717-721,共5页
目的研究儿童上颌前部多生牙的三维特征,分析其对恒牙的影响。方法基于临床及CBCT资料回顾性分析594例儿童815颗上颌前部多生牙病例的年龄、性别、部位、数目、形态、萌出情况及对恒前牙的影响。结果594例患者共815颗多生牙,患者的平均... 目的研究儿童上颌前部多生牙的三维特征,分析其对恒牙的影响。方法基于临床及CBCT资料回顾性分析594例儿童815颗上颌前部多生牙病例的年龄、性别、部位、数目、形态、萌出情况及对恒前牙的影响。结果594例患者共815颗多生牙,患者的平均年龄7.98岁,男女比例为3.37∶1;上颌前部多生牙中以1颗多生牙最常见(63.97%);形态以锥形多见;位置分布上,正中多生牙84.54%,冠在腭侧占大部分(78.28%);方向上440颗倒置(53.99%),其次是正向。儿童上颌前部多生牙大部分未萌或阻生,已萌多生牙占20.61%。对恒前牙影响中,多生牙中错[牙合]畸形555例,发生率高达68.10%,囊性变23例,恒牙牙根吸收14例。结论儿童上颌前牙区多生牙易引发错[牙合]畸形,需及时拔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生牙 CBCT 错[合]畸形 回顾性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