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1通过激活NF-κB途径导致高糖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凋亡 被引量:5
1
作者 卢建民 张珍珍 +2 位作者 郑玥 马翔 秦秀虹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11-115,共5页
目的探讨多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1[poly(adenosine diphosphate-ribose)polymeras-1,PARP-1]和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在高糖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retinal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RVEC)中的相互作用及其在人RVE... 目的探讨多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1[poly(adenosine diphosphate-ribose)polymeras-1,PARP-1]和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在高糖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retinal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RVEC)中的相互作用及其在人RVEC中的表达定位及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RVEC及HEK293T细胞,并进行传代,同时构建高糖人RVEC细胞模型。构建PARP-EGFP及Flag-NF-κB质粒,酶切鉴定后转染高糖培养的人RVEC,Western blot法检测重组质粒表达目的基因的效果,并应用Western blot法和免疫共沉淀法检测高糖人RVEC中PARP-1和NF-κB的相互作用。PARP-EGFP和Flag-NF-κB质粒共转染人RVEC,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检测PARP-1和NF-κB在高糖人RVEC中的定位及其相互作用。结果人RVEC复苏后24 h贴壁,细胞呈扁平梭形,3 d左右细胞开始融合呈铺路石样,单层生长,铺满瓶底,并可见接触抑制现象。成功构建PARP-EGFP及Flag-NF-κB质粒,并有效表达目的基因。免疫共沉淀结果显示PARP-1和NF-κB是相互作用的蛋白质,高糖组NF-κB p50的条带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增粗,并且高糖情况下PARP-1结合NF-κB的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结果显示PARP和NF-κB均表达于正常的人RVEC的细胞核和核周区域,当受到高浓度葡萄糖影响后,PARP-1和NF-κB均集中表达于细胞核内,尤以NF-κB最显著。结论 PARP-1和NF-κB是相互作用的蛋白质,血糖增高时,PARP-1可能进入细胞核内并结合同时进入细胞核的NF-κB,激活NF-κB信号通路,引起RVEC凋亡,导致DR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1 核因子-ΚB 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下载PDF
Notch1和多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1在糖尿病小鼠视网膜中的表达 被引量:3
2
作者 秦秀虹 张珍珍 +2 位作者 许海涛 张丽红 吴雅臻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40-344,共5页
背景 多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1(PARP-1)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而Notch1是生物体重要的信号转导通路,可能参与对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的拮抗过程,Notch1是否参与了DR的发生还未得到证实. 目的 探讨Notch1... 背景 多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1(PARP-1)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而Notch1是生物体重要的信号转导通路,可能参与对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的拮抗过程,Notch1是否参与了DR的发生还未得到证实. 目的 探讨Notch1、Dll4、PARP-1、Akt、核因子-κB(NF-κB)及caspase-3在糖尿病小鼠视网膜组织及高糖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RVECs)中的表达. 方法 建立糖尿病小鼠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Notch1、Dll4、PARP-1、Akt、NF-κB及caspase-3在糖尿病小鼠视网膜组织及RVECs的表达.结果 Notch1、Dll4、p-Akt在糖尿病小鼠视网膜组织中的表达量比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而PARP-1、caspase-3在糖尿病小鼠视网膜组织中的表达量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NF-κB的表达量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48,P=0.530).RVECs中Notch1、p-Akt的表达量随葡萄糖浓度的增高而增加,而剪切型PARP-1、caspase-3的表达量则随葡萄糖浓度的增高而降低,在葡萄糖浓度为30 mmol/L时上述变化最显著,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NF-κB的表达量无明显变化. 结论 在糖尿病小鼠视网膜中,剪切型PARP和caspase-3蛋白的表达上调,但Notch1、p-Akt蛋白的表达量下调.剪切型PARP和caspase-3表达量随葡萄糖浓度的增高而增加,Notch1、p-Akt则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TCH1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 血管内皮细胞 多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1
下载PDF
氢气对雪旺细胞多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1依赖性细胞死亡的调控作用 被引量:2
3
作者 于洋 焦洋 +4 位作者 李波 马小叶 杨涛 谢克亮 于泳浩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678-682,共5页
目的:探讨氢气(H2)对高糖诱导大鼠雪旺细胞多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1(PARP-1)依赖性细胞死亡(PARthanatos)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原代培养的大鼠雪旺细胞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C组)、H2对照组(H2组)、... 目的:探讨氢气(H2)对高糖诱导大鼠雪旺细胞多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1(PARP-1)依赖性细胞死亡(PARthanatos)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原代培养的大鼠雪旺细胞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C组)、H2对照组(H2组)、高渗对照组(M组)、高糖处理组(HG组)、H2治疗组(HG+H2组)5组。H2组和HG+H2组用饱和富氢培养基(含H20.6mmol/L)培养,3个对照组用低糖DMEM培养基(总含糖量5.6mmol/L)培养。HG组和HG+H2组加入44.4mmol/L葡萄糖(培养基总含糖量50mmol/L)培养,C组和H2组加等量生理盐水,M组加等量甘露醇。各组相应处理48h后计算乳酸脱氢酶(LDH)释放率以反映细胞毒性,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亚硝酸基阴离子(ONOO-)和8-羟基脱氧鸟苷(8-OHdG)含量以反映氧化应激损伤和DNA损伤,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Blot)检测多聚二磷酸腺苷核糖(PAR)的蛋白表达,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凋亡诱导因子(AIF)的核转位。结果与C组相比,HG组和HG+H2组细胞毒性明显增加〔LDH释放率:(61.40±2.89)%、(42.80±2.32)%比(9.92±0.38)%,均P<0.01〕,细胞内ONOO-和8-OHdG含量明显增加〔ONOO-(ng/L):853.58±51.00、553.11±38.66比113.56±14.22,8-OHdG(ng/L):1177.37±60.97、732.06±54.29比419.67±28.77,均P<0.01〕,PAR蛋白表达明显增加(积分A值:0.603±0.028、0.441±0.010比0.324±0.021,均P<0.01);而HG+H2组细胞毒性、ONOO^-和8-OHdG含量、PAR表达均较HG组明显降低(均P<0.01)。H2组及M组各项指标与C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免疫荧光显示,C组、H2组和M组AIF均表达在细胞质中;HG组AIF则在整个细胞中表达,且细胞核中表达尤为明显;HG+H2组细胞核中有少量AIF表达。说明高糖可以刺激AIF的核转移,而H2可以抑制这一过程。结论高糖处理大鼠雪旺细胞可以使其DNA损伤增加,从而加强其PARthanatos;而H2不仅可以减轻受损细胞的DNA损伤,亦可以抑制这一特殊的死亡过程,降低细胞毒性,具有细胞保护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雪旺细胞 氢气 多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1 PARthanatos
原文传递
七氟烷对幼鼠不同脑区多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1表达和远期认知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郑少强 陈雪 +2 位作者 张婷 王雅杰 安立新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CAS 2013年第6期488-492,共5页
目的 观察七氟烷对幼鼠不同脑区神经元细胞多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1[Poly(ADP-ribose)polymerase-1,PARP-1]表达、远期学习记忆能力及空间探索能力的影响. 方法 出生后7d的wistar幼鼠105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模拟麻醉组(A... 目的 观察七氟烷对幼鼠不同脑区神经元细胞多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1[Poly(ADP-ribose)polymerase-1,PARP-1]表达、远期学习记忆能力及空间探索能力的影响. 方法 出生后7d的wistar幼鼠105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模拟麻醉组(A组)、1%七氟烷麻醉2h组(B组)、1%七氟烷麻醉4h组(C组)、2%七氟烷麻醉2h组(D组)和2%七氟烷麻醉4h组(E组).麻醉结束后即刻,每组随机选3只,左心室取血进行血气分析.麻醉结束6h后,每组随机选6只幼鼠,分别取大脑皮层和海马组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PARP-1蛋白表达量.其余实验动物,分别在幼鼠成长至5周、8周、14周时,进行悬崖逃避实验和旷场实验. 结果 各组实验动物无缺氧和明显的CO2蓄积.与A组比较,E组海马PARP-1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加,其他实验组无明显升高:A组(0.32±0.53),B组(0.45±0.11)、C组(0.46±0.15)、D组(0.34±0.14)、E组(0.80±0.34)(P<0.05),各组皮层PARP-1蛋白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0.34±0.07)、B组(0.33±0.14)、C组(0.28±0.11)、D组(0.29±0.13)、E组(0.38±0.15) (P>0.05).5周时接受七氟烷麻醉的大鼠在旷场中平面活动及垂直活动均多于模拟麻醉幼鼠(平面活动时间/s):A组(431±32)、B组(463±27)、C组(448±31)、D组(467±23)、E组(473±25)(P>0.05);垂直面进入时间/s:A组(112±37)、B组(169±46)、C组(152.3±44.3)、D组(150±26)、E组(129±36)(P>0.05);8周和14周时,各组动物旷场表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周、8周及14周时,各组动物悬崖逃避实验表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 结论 2%七氟烷作用于发育期的幼鼠4h,可导致PARP-1表达增加,诱发海马神经元凋亡;使成长中幼鼠在陌生环境中活动增加,影响其空间探索认知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氟烷 幼鼠 多聚二磷酸核糖聚合-1 细胞凋亡 认知功能
原文传递
高糖通过调节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1的磷酸化抑制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6基因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尚粉青 闫龙龙 +3 位作者 张玎 郝媛媛 赵朝 郭瑄 《中国糖尿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012-1015,共4页
目的探讨高浓度葡萄糖对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6基因(BCL-6)的影响及其是否通过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α/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1(AMPKα/PARP 1)磷酸化途径。方法分离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用不同浓度的葡萄糖孵育脐静脉内皮细胞24 h,RT-... 目的探讨高浓度葡萄糖对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6基因(BCL-6)的影响及其是否通过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α/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1(AMPKα/PARP 1)磷酸化途径。方法分离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用不同浓度的葡萄糖孵育脐静脉内皮细胞24 h,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检测内皮细胞AMPK hr172和PARP-1 Ser-177的磷酸化、BCL-6及炎症因子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单核细胞去化因子-1(MCP-1)和MCP-3的表达。用不同浓度的AMPK磷酸化激动剂AICAR(0、0.5、1mmol/L)孵育脐静脉内皮细胞4 h;Western blot检测内皮细胞AMPKhr 172和PARP-1 Ser-177的磷酸化及BCL-6表达。用AICAR预处理内皮细胞4 h,然后加入高浓度葡萄糖(30 mnol/L)作用于内皮细胞24 h,Western blot及免疫荧光检测内皮细胞AMPK hr 172和PARP-1 Ser-177的磷酸化及BCL-6表达。结果高浓度葡萄糖可抑制AMPK hr 172和PARP-1 Ser-177的磷酸化,降低内皮细胞BCL 6的表达,同时,炎症因子VCAM-1、MCP-1和MCP-3表达增加。AICAR能增强内皮细胞AMPKhr 172和PARP 1Ser-177的磷酸化,BCL-6表达增加。AICAR可逆转高浓度葡萄糖对AMPKhr 172和PARP 1 Ser-77的磷酸化及BCL-6表达的抑制作用。结论高浓度葡萄糖通过抑制AMPARP-1磷酸化减少BCL-6的表达,从而使炎症表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糖 酸活化蛋白激 多聚二磷酸核糖聚合-1 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6基因
原文传递
PARP-1抑制剂5-AIQ联合依托泊苷对PC3细胞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朱寒亮 吴文起 +3 位作者 段小鹿 孔珍珍 李舒珏 梁叶萍 《海南医学》 CAS 2013年第7期937-939,共3页
目的研究多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1(PARP-1)抑制剂5-氨基异喹啉酮(5-AIQ)联合化疗药物依托泊苷(VP16)对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PC3细胞株增殖的影响。方法 MTS比色法观察不同浓度5-AIQ联合VP16对PC3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并应用WesternB... 目的研究多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1(PARP-1)抑制剂5-氨基异喹啉酮(5-AIQ)联合化疗药物依托泊苷(VP16)对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PC3细胞株增殖的影响。方法 MTS比色法观察不同浓度5-AIQ联合VP16对PC3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并应用WesternBlot法检测应用5-AIQ或VP16及二者联合应用对PC3细胞内PARP-1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MTS结果显示,与单独应用VP16(5μmol/L、25μmol/L或125μmol/L)比较,联合应用5-AIQ(125μmol/L或500μmol/L)可以明显增强VP16对PC3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当5-AIQ与低剂量VP16(5μmol/L)联合应用时可以达到与高剂量VP16(25μmol/L或125μmol/L)类似甚至更强的增殖抑制作用。Western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5-AIQ(250μmol/L)或VP16(50μmol/L或100μmol/L)均可以明显下调PC3细胞内源性PARP-1的表达(P<0.05)。与二者单一处理组(5-AIQ,250μmol/L)或(VP16,50μmol/L)相比,二者联合应用可进一步下调PARP-1的表达水平。结论 PARP-1抑制剂5-AIQ可以明显增强VP16对PC3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该作用可能与PARP-1蛋白的表达抑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 多聚二磷酸核糖聚合-1 5-氨基异喹啉酮 依托泊 增殖
下载PDF
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对大鼠脑出血后PAPR-1/AIF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张双 邓华江 +3 位作者 张丽云 刘洛同 唐兴江 梁雪梅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3期5018-5021,共4页
目的研究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GM1)对大鼠脑出血后神经功能障碍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通过自体血注入法建立大鼠尾状核脑出血模型,采用两种不同剂量(15 mg/kg、30 mg/kg)GMI进行干预,并将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脑出血组,小剂... 目的研究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GM1)对大鼠脑出血后神经功能障碍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通过自体血注入法建立大鼠尾状核脑出血模型,采用两种不同剂量(15 mg/kg、30 mg/kg)GMI进行干预,并将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脑出血组,小剂量组,大剂量组。观察脑出血后大鼠神经功能评分,细胞凋亡情况,并采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各组脑组织多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PARP)-1、凋亡诱导因子(AIF)、Bcl-2及Bax的表达量情况。结果脑出血后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治疗组神经功能障碍轻于脑出血组,且大剂量组优于小剂量组(P<0.05);大鼠在脑出血后均出现细胞凋亡现象,治疗组细胞凋亡程度明显低于脑出血组,且存在量效关系(P<0.05);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大鼠脑出血后均出现PARP-1、AIF表达上调,Bax/Bcl-2比值明显上升,经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治疗后PARP-1、AIF表达明显下调,而Bax/Bcl-2比值下降,且大剂量组变化程度大于小剂量组(P<0.05)。结论GMI在大鼠脑出血后的治疗中可能通过对PARP-1/AIF通路的调节,减轻脑出血后细胞凋亡程度,从而达到脑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 脑出血 多聚(二磷酸核糖)聚合-1 凋亡诱导因子
下载PDF
miR-222调控PARP-1在高糖致人肾脏系膜细胞tPA/PAI-1紊乱中的作用 被引量:1
8
作者 朱恒梅 祝胜郎 +2 位作者 陈结慧 杨芸 李金艳 《新医学》 2018年第7期502-506,共5页
目的探讨微小RNA-222(miR-222)调控多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1(PARP-1)在高糖诱导人肾脏系膜细胞(HM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tPA/PAI-1)紊乱中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HMC,实时定量PCR分别检测正常糖(5 mmol/L)及... 目的探讨微小RNA-222(miR-222)调控多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1(PARP-1)在高糖诱导人肾脏系膜细胞(HM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tPA/PAI-1)紊乱中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HMC,实时定量PCR分别检测正常糖(5 mmol/L)及高糖(25 mmol/L)刺激下miR-222表达;另将体外培养的HMC分为正常糖组、25 mmol/L高糖组、高糖+miR-222 mimics阴性对照组、高糖+miR-222 mimics组4组,运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PARP-1蛋白表达,ELISA法测定细胞上清液tPA、PAI-1的分泌蛋白。结果实时定量PCR显示,高糖组HMC在24 h时miR-222mRNA表达水平是正常糖组的2.537倍。高糖组HMC中PARP-1蛋白表达高于正常糖组(P<0.05),高糖+miR-222 mimics组HMC中PARP-1蛋白表达低于高糖组(P<0.05),而高糖+miR-222 mimics阴性对照组与高糖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糖组比较,高糖组的tPA和tPA/PAI-1降低、PAI-1升高(P均<0.05);与高糖组比较,高糖+mimics组的tPA和tPA/PAI-1升高、PAI-1降低(P均<0.05)。高糖+miR-222 mimics阴性对照组与高糖组tPA、PAI-1及tPA/PAI-1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高糖可增强HMC PARP-1及分泌型PAI-1的蛋白表达、减弱分泌型tPA的蛋白表达,下调tPA/PAI-1比值。miR-222可有效下调靶蛋白PARP-1的表达,并有效改善高糖诱导的tPA/PAI-1紊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核糖核酸-222 多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1 组织型纤溶原激活物/低溶原激活物抑制物-1
下载PDF
人参皂苷Rg1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大脑细胞死亡方式的影响 被引量:7
9
作者 于利 刘霞 +1 位作者 包翠芬 纪红超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55-559,共5页
目的探讨人参皂苷Rg1(ginsenoside Rg1)对脑缺血再灌注大脑皮层细胞死亡方式的影响。方法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Model组)、人参皂苷Rg1 10、20、40 mg/kg处理组、尼莫地平处理组(阳性对照组),每组15只。各... 目的探讨人参皂苷Rg1(ginsenoside Rg1)对脑缺血再灌注大脑皮层细胞死亡方式的影响。方法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Model组)、人参皂苷Rg1 10、20、40 mg/kg处理组、尼莫地平处理组(阳性对照组),每组15只。各组于术前5 d至取材当日分别注射生理盐水(Sham、Model组)、人参皂苷Rg1(Rg1处理组)、尼莫地平(阳性对照组)。采用右侧大脑中动脉栓塞法制备脑缺血模型,动物清醒后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和TTC染色验证模型是否成功;采用免疫组化法和免疫印迹法定性定量检测大脑皮层缺血再灌注24h后多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1(poly ADP-ribose polymerase-1,PARP-1)、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的表达。结果免疫组化和免疫印迹结果显示,Sham组大脑皮层区可见PARP-1、及少量caspase-3阳性细胞;Model组可见大量PARP-1阳性细胞及caspase-3阳性细胞;人参皂苷Rg1处理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PARP-1、caspase-3的表达显著低于Model组。结论人参皂苷Rg1预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下调脑组织PARP-1、caspase-3的表达,对抗脑细胞凋亡和胀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皂RG1 脑缺血再灌注 多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1 半胱氨酸蛋白-3
原文传递
G6PD缺陷通过Caspase-3和PARP-1诱导人黑色素瘤细胞凋亡 被引量:3
10
作者 郝晓培 任娜 +4 位作者 唐琼玲 张春华 胡滔 陈龙 朱月春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121-1127,共7页
葡糖-6-磷酸脱氢酶(G6PD)在许多肿瘤细胞中高表达,但其发生的作用机理目前仍然不明确.以正常人表皮黑色素细胞(HEM)、野生型人黑色素瘤A375细胞(A375-WT)和G6PD缺陷的A375细胞(A375-G6PDΔ)为对象,经real-time PCR、Western印迹和紫外... 葡糖-6-磷酸脱氢酶(G6PD)在许多肿瘤细胞中高表达,但其发生的作用机理目前仍然不明确.以正常人表皮黑色素细胞(HEM)、野生型人黑色素瘤A375细胞(A375-WT)和G6PD缺陷的A375细胞(A375-G6PDΔ)为对象,经real-time PCR、Western印迹和紫外分光光度法分析显示,A375-WT细胞的mRNA、G6PD蛋白和G6PD活性分别是HEM细胞的1.89倍(P<0.05)、6.86倍(P<0.01)和2.30倍(P<0.05).Annexin V/PI流式细胞仪和Western印迹测定表明,A375-G6PDΔ的凋亡率是A375-WT的5.10倍(P<0.01),活化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增高1.84倍(P<0.01)以及89 kD多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1(PARP-1)生成增加2.87倍(P<0.01).分光光度法分析显示,A375-G6PDΔ的NADPH和GSH分别降低了72.30%(P<0.01)和27.39%(P<0.05),并伴有75.43%的H2O2增高(P<0.01).结果提示,G6PD在黑色素瘤细胞中高表达和高活性,而敲减G6PD表达通过caspase-3和PARP-1信号诱发人黑色素瘤细胞凋亡,这为深入揭示黑色素瘤的发生机理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糖-6-磷酸脱氢 黑色素瘤 半胱氨酸蛋白3(caspase-3) 多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1(PARP-1) 细胞凋亡
原文传递
PARP-1在大鼠弥漫性轴突损伤脑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
11
作者 郗磊 宋锦宁 +3 位作者 赵修 李丹东 刘晓斌 顾华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74-778,共5页
目的探讨多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1)在大鼠弥漫性轴突损伤(DAI)脑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DAI后30min组、DAI后6h组、DAI后12h组、DAI后24h组、DAI后7d组,每组各6只。采用... 目的探讨多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1)在大鼠弥漫性轴突损伤(DAI)脑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DAI后30min组、DAI后6h组、DAI后12h组、DAI后24h组、DAI后7d组,每组各6只。采用大鼠头颅瞬间旋转损伤装置制作DAI模型。在预定时间点取大脑皮质、脑干进行HE染色、银染及PARP-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阳性细胞计数法进行半定量统计,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SNK-q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光镜下银染可见大鼠DAI后脑皮质及脑干存在轴突回缩球,HE染色可见不同程度的轴突肿胀、神经细胞核固缩、血管内皮细胞肿胀、血管周间隙增大。上述形态改变在DAI后12h至24h达到高峰。PARP-1在正常对照组脑皮质、脑干的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的细胞核内有少量阳性表达。在DAI组的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以胞核阳性表达为主,同时存在胞质阳性表达。DAI后30min时脑皮质及脑干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12h达到高峰,24h开始下降,到7d时脑皮质阳性细胞数仍高于正常水平(P<0.05),脑干阳性细胞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ARP-1在DAI后皮质与脑干呈明显规律性表达;其变化规律与皮质和脑干的结构变化呈同步性动态改变;PARP-1可能在DAI后的继发性脑损伤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损伤 弥漫性轴突损伤 多聚二磷酸核糖聚合-1
下载PDF
PARP-1体外活性测定方法的建立及其应用
12
作者 陈蕴 杨雪丽 +5 位作者 周海燕 黄超 王文龙 龚笑海 冯柏年 金坚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24-329,共6页
建立PARP-1的体外活性测定方法并对84个具有潜在PARP抑制活性的化合物进行筛选。从Sf9昆虫细胞中提取酶液,以NAD+为底物,DNA为激活剂,建立PARP-1的活性测定方法;以高通量技术参数评价此方法,用已知PARP抑制剂进行验证,并以此方法进行PAR... 建立PARP-1的体外活性测定方法并对84个具有潜在PARP抑制活性的化合物进行筛选。从Sf9昆虫细胞中提取酶液,以NAD+为底物,DNA为激活剂,建立PARP-1的活性测定方法;以高通量技术参数评价此方法,用已知PARP抑制剂进行验证,并以此方法进行PARP抑制剂的筛选。结果显示,确定的酶促反应体系为:12.5 nmol/L NAD+,15μg/m L DNA,6.25×10-4U PARP-1。评价Z'因子为0.76,S/B值为3.58。基于此模型筛出47个化合物在浓度7.4μmol/L时对PARP-1的抑制率达到60%以上。表明所建立的PARP-1活性测定方法,适用于PARP-1抑制剂的高通量筛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聚二磷酸核糖聚合-1 活性测定 抑制剂 高通量筛选
下载PDF
七氟烷对幼鼠MAC的测定及不同脑区PARP-1的影响
13
作者 谢思宁 叶虹 +1 位作者 安立新 李俊发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34-639,共6页
目的本研究通过测定出生7 d幼鼠的七氟烷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inimum alveolar concentration,MAC),同时观察七氟烷对幼鼠不同脑区多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1[poly(ADP-ribose)polymerase-1,PARP-1]表达的影响,探讨七氟烷对发育神经... 目的本研究通过测定出生7 d幼鼠的七氟烷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inimum alveolar concentration,MAC),同时观察七氟烷对幼鼠不同脑区多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1[poly(ADP-ribose)polymerase-1,PARP-1]表达的影响,探讨七氟烷对发育神经元的毒性作用。方法选取出生后7 d、体质量15-20 g的Sprague-Dawley(SD)幼鼠,采用数字表法随机抽取10只幼鼠,利用多次刺激法和夹鼠尾法测定幼鼠的七氟烷MAC值。然后设定不同浓度梯度及时间梯度的七氟烷维持麻醉,每种麻醉处理方法随机选3只幼鼠,于麻醉结束后即刻行左心室取血进行血气分析,选择不影响呼吸参数的七氟烷最大浓度和最长维持时间作为麻醉处理条件。将幼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假麻醉组(B组)和麻醉组(C组),各组经不同处理后6 h,选取6只幼鼠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不同脑区PARP-1蛋白表达。结果出生后7 d幼鼠的七氟烷MAC值为(2.64±0.12)%。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设定0.8MAC、4 h定为最佳处理条件。与A组(100%)比较,C组海马(270±22)%、颞叶皮质(160±15)%和额叶皮质(165±8)%PARP-1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5),丘脑组织(115±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出生7 d幼鼠的七氟烷MAC值为2.64%。0.8MAC浓度七氟烷作用于出生后7 d的幼鼠4 h,可诱发皮质脑区及海马组织神经元凋亡,且于海马组织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氟烷 幼鼠 最低肺泡有效浓度 多聚二磷酸核糖聚合-1
下载PDF
连豆清脉方对SD大鼠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预防作用及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朱红俊 陆曙 +5 位作者 苏伟 龚少愚 陈浩 周春刚 刘钰龙 谈晓东 《中国中医急症》 2016年第4期601-605,共5页
目的研究连豆清脉方对大鼠动脉粥样硬化(AS)形成的预防作用,以及对核因子-κB(NF-κB)炎症信号通路中Toll样受体-4(TLR-4)、NF-κB、多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1(PARP-1)的影响。方法 50只大鼠随机分为基础组10只、空白预防组(空预组)1... 目的研究连豆清脉方对大鼠动脉粥样硬化(AS)形成的预防作用,以及对核因子-κB(NF-κB)炎症信号通路中Toll样受体-4(TLR-4)、NF-κB、多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1(PARP-1)的影响。方法 50只大鼠随机分为基础组10只、空白预防组(空预组)10只、模型组10只、辛伐他汀预防组(辛预组)10只、连豆清脉方预防组(连预组)10只;后4组大鼠通过高脂饲料喂养建立早期AS模型,同步采用连豆清脉方、辛伐他汀,分别对大鼠AS模型进行预防性干预。并对主动脉血管壁厚度、组织PARP-1阳性细胞表达率、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LR-4 m RNA表达、血清NF-κB水平检测计算。结果 1)光镜下大鼠主动脉血管壁厚度存在差异(P<0.01),连预组和辛预组大鼠主动脉血管壁厚度明显薄于模型组(P<0.01),但是和空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免疫组化染色光镜下大鼠左心室组织PARP-1表达具有显著差异,PARP-1阳性细胞表达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连预组和辛预组PARP-1阳性细胞表达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但是明显高于空预组(P<0.01),具有统计学差异。2)大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LR-4 m RNA表达各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连预组和辛预组TLR-4 m RNA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且连预组低于空预组(P<0.05)。大鼠血清NF-κB水平各组间存在差异(P=0.001);其中连预组NF-κB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但与空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连豆清脉方可预防高脂饮食导致的AS形成;其机制与抑制NF-κB炎症信号通路PARP-1、TLR-4、NF-κB等环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连豆清脉方 辛伐他汀 多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1 TOLL样受体-4 核因子ΚB
下载PDF
不同周龄大鼠血管硬化程度与NF-κB炎症信号通路的关系 被引量:1
15
作者 朱红俊 陆曙 +1 位作者 苏伟 龚少愚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57-659,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周龄大鼠血管硬化程度与核因子(NF)-κB炎症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8周龄清洁级雄性SD大鼠30只,普通饲料喂养。分别在第9、13、21周龄随机抽取大鼠10只,并对主动脉壁厚度和心肌组织多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PARP)-1阳性细胞... 目的探讨不同周龄大鼠血管硬化程度与核因子(NF)-κB炎症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8周龄清洁级雄性SD大鼠30只,普通饲料喂养。分别在第9、13、21周龄随机抽取大鼠10只,并对主动脉壁厚度和心肌组织多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PARP)-1阳性细胞数、心肌组织Toll样受体(TLR)-4 mRNA、外周血TLR-4 mRNA、组织和血清NF-κB水平、组织和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6及IL-10、血脂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进行检测。结果大鼠主动脉壁厚度和PARP-1阳性细胞数随着大鼠周龄增加而增加(均P<0.05)。大鼠外周血TLR-4 mRNA、血清NF-κB、血清IL-6水平随着大鼠周龄增加而增加(P<0.05)。大鼠外周血TLR-4 mRNA、血清NF-κB水平、血清IL-6水平均和大鼠周龄呈正相关(均P<0.05)。大鼠外周血TLR-4 mRNA、血清NF-κB、血清IL-6水平随着大鼠周龄增加而增加(P<0.05)。大鼠外周血TLR-4 mRNA、血清NF-κB水平、血清IL-6水平均和大鼠周龄呈正相关(均P<0.05)。大鼠TC、LDL-C水平随着大鼠周龄增加而增加(P<0.05)。大鼠血脂TC、LDL-C水平和大鼠周龄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大鼠年龄增长和动脉粥样硬化及NF-κB炎症信号通路具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多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1 TOLL样受体-4 核因子-ΚB 白细胞介素-6 白细胞介素-10
下载PDF
程序性细胞死亡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白杨 史冀华 张水军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47-652,共6页
肝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手段,但在肝移植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发生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可能导致早期移植物功能障碍或加剧排斥反应,其损伤防护机制有待深入研究。程序性细胞死亡是HIRI的重要发生机制,多种新型程序性细胞死亡... 肝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手段,但在肝移植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发生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可能导致早期移植物功能障碍或加剧排斥反应,其损伤防护机制有待深入研究。程序性细胞死亡是HIRI的重要发生机制,多种新型程序性细胞死亡形式参与了HIRI的病理过程,深入研究程序性细胞死亡有望进一步提高肝移植的治疗效果。本文就细胞凋亡、自噬及自噬依赖性死亡、铁死亡、坏死性凋亡、细胞焦亡、多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PARP)-1依赖性细胞死亡等常见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在HIRI中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以期为提高肝移植手术成功率、改善受者预后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 程序性细胞死亡 细胞凋亡 自噬 铁死亡 坏死性凋亡 细胞焦亡 多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1依赖性细胞死亡
下载PDF
全脑缺血损伤大鼠大脑海马CA1区神经细胞的死亡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季红超 包翠芬 +2 位作者 刘玉玲 邵佑之 刘霞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61-166,共6页
目的:探讨全脑缺血损伤时大鼠大脑海马CA1区神经细胞的死亡机制。方法:采用双侧颈总动脉夹闭的方法制作大鼠全脑缺血模型,成功制造模型后分别于缺血0、5、10、15、20、25、30 min进行取材。采用TTC染色和脑组织含水量进行模型鉴定;采用... 目的:探讨全脑缺血损伤时大鼠大脑海马CA1区神经细胞的死亡机制。方法:采用双侧颈总动脉夹闭的方法制作大鼠全脑缺血模型,成功制造模型后分别于缺血0、5、10、15、20、25、30 min进行取材。采用TTC染色和脑组织含水量进行模型鉴定;采用光学、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全脑缺血大鼠的大脑海马CA1区的形态学变化;分别采用免疫组化和免疫印迹方法检测大鼠大脑海马CA1区的多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1(poly adenosine diphosphate ribose polymerase-1,PARP-1)和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PARP-1阳性表达定位于海马CA1区神经细胞核,Caspase-3阳性表达定位于细胞质。PARP-1的免疫印迹在缺血0 min组大脑海马CA1区呈微弱表达(0.023 3±0.035 1),而5 min时PARP-1的表达增强(0.710 0±0.112 7),至15 min时呈高表达(1.063 3±0.090 7),持续至30 min(1.490 0±0.183 3),且与0 min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而缺血0 min时大脑海马CA1区Caspase-3则呈阴性表达,于缺血5 min时可见阳性表达(0.080 0±0.020 0),持续至30 min(0.270 0±0.052 9),且与0 min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结论:细胞胀亡参与了全脑缺血性损伤大鼠海马CA1区神经细胞死亡,其原因是由PARP-1的过度激活所导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脑缺血 海马 胀亡 凋亡 多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1 半胱氨酸蛋白-3
下载PDF
NF-κB相关信号通路在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瑞波 申开文 +2 位作者 袁强 王强 沈俊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49-355,共7页
肾缺血-再灌注损伤(IRI)是肾移植和肾部分切除术后预后不佳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急性肾损伤的重要病理生理过程,因此,肾IRI的防治对于改善肾移植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然而,IRI的机制较为复杂,其具体机制尚未明确。炎症反应作为IRI主要发病... 肾缺血-再灌注损伤(IRI)是肾移植和肾部分切除术后预后不佳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急性肾损伤的重要病理生理过程,因此,肾IRI的防治对于改善肾移植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然而,IRI的机制较为复杂,其具体机制尚未明确。炎症反应作为IRI主要发病机制之一,在IRI导致的肾损伤中具有重要意义。核因子(NF)-κB作为一种快速反应转录因子,被证实在肾IRI中参与炎症反应的调控。因此,本文将从NF-κB的结构组成、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途径及肾IRI中NF-κB上游信号通路和下游信号通路的调控机制进行综述,探讨NF-κB相关信号通路在肾IRI中的作用,为肾IRI的防治提供新的临床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移植 核因子-κB 炎症反应 缺血-再灌注损伤 多聚二磷酸核糖聚合-1 TOLL样受体4 NOD样受体蛋白3 缺氧诱导因子-1Α
下载PDF
人参皂苷Re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PARP-1表达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建华 朱邦豪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34-38,53,共6页
目的:筛选对多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1(PARP-1)有潜在抑制作用的中药单体,研究中药单体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PARP-1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在中国天然产物数据库中通过计算机虚拟筛选初步得到对PARP-1有潜在抑制作用的6种中... 目的:筛选对多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1(PARP-1)有潜在抑制作用的中药单体,研究中药单体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PARP-1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在中国天然产物数据库中通过计算机虚拟筛选初步得到对PARP-1有潜在抑制作用的6种中药单体,对加入中药单体的细胞分设高、低剂量组,浓度分别为1×10-4、1×10-6 mol/L,另将加入3-氨基苯甲酰胺(3-AB)的细胞作为阳性对照组、只加2×10-4 mol/L ONOO -的细胞作为模型组。Western blotting检测PARP-1表达。若待筛药物对PARP-1表达有抑制作用,则以1×10-4~1×10-8 mol/L的药物进行浓度依赖性实验。结果1×10-4、1×10-6 mol/L人参皂苷Re与1×10-4 mol/L人参皂苷Rb1对ONOO -引起的PARP-1激活有抑制作用。1×10-4~1×10-8 mol/L人参皂苷Re对 PARP-1的表达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呈现出剂量依赖性(P<0.05)。结论人参皂甙Re对HUVEC上ONOO -激活的PARP-1蛋白表达有抑制作用,对ONOO -引起的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效应呈现出剂量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1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中药单体 ONOO-
原文传递
Notch信号对高糖诱导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5
20
作者 秦秀虹 卢建民 +3 位作者 邵明阳 张珍珍 孙晓晶 马翔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806-809,815,共5页
目的探讨Notch1信号对高糖情况下多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1[Poly(ADPribose)polymeras-1,PARP-1]和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的p50亚单位(NF-κB50)介导的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retinal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目的探讨Notch1信号对高糖情况下多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1[Poly(ADPribose)polymeras-1,PARP-1]和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的p50亚单位(NF-κB50)介导的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retinal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RVECs)凋亡的抑制作用。方法体外培养人RVECs及HEK293T细胞,并进行传代,同时构建高糖(葡萄糖浓度为30 mmol·L-1)人RVECs细胞模型。构建p CMV-ScriptNotch1和p CMV-Script-DLL4质粒,酶切鉴定后Western Blot法检测重组质粒表达目的基因的效果,同时合成si Notch1并转染高糖培养的人RVECs,Western Blot法检测Notch基因敲除效果。应用免疫共沉淀及Western Blot法检测si Notch1对高糖下PARP-1和NF-κB的相互作用的影响;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高糖条件下Notch1/DLL4上调和下调后人RVECs中PARP-1、p-AKT、NF-κB50及caspase-3的表达变化。结果人RVECs复苏后24 h贴壁,细胞呈扁平梭形,3 d左右细胞开始融合呈铺路石样,单层生长,铺满瓶底,并可见接触抑制现象。免疫共沉淀结果显示高糖组培养的人RVECs其PARP-1结合的NF-κB50的量较正常对照组增加;将si Notch1转染高糖组培养的人RVECs后或同时加入DLL4,则人RVECs中PARP-1结合的NF-κB50的量较前增加显著,提示Notch能抑制高糖下PARP-1和NF-κB50的相互作用。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高糖条件下,Notch1和DLL4上调后其PARP-1及caspase-3表达量较前显著降低;Notch1下调后其PARP-1及caspase-3表达量较前增加;p-AKT表达量则相反;提示Notch信号能抑制高糖诱导的PARP-1及caspase-3的激活及表达。结论高糖情况下Notch信号可调控PARP-1和NF-κB的相互作用,并抑制PARP-1激活引起的人RVECs的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TCH1 多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1 核因子-κB 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