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株多重耐药大肠杆菌噬菌体BP32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吴静楠 李占鸿 +3 位作者 李富祥 张振兴 张以芳 宋建领 《中国畜牧兽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540-3551,共12页
[目的]拟分离1株可裂解多重耐药大肠杆菌的噬菌体,明确其生物学特性及基因组特征。[方法]本研究从病死山羊肺脏组织中分离大肠杆菌,并通过药敏试验分析其耐药性。以大肠杆菌ER2738菌株为宿主菌,从养殖场污水中进行噬菌体的初步增殖,通... [目的]拟分离1株可裂解多重耐药大肠杆菌的噬菌体,明确其生物学特性及基因组特征。[方法]本研究从病死山羊肺脏组织中分离大肠杆菌,并通过药敏试验分析其耐药性。以大肠杆菌ER2738菌株为宿主菌,从养殖场污水中进行噬菌体的初步增殖,通过点滴法确定分离噬菌体的宿主谱,采用双层琼脂平板法分离纯化特异性裂解大肠杆菌的噬菌体,进一步对其形态、最佳感染复数(MOI)、生长曲线、酸碱度和温度耐受性等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通过高通量测序平台测定其全基因组序列,并对其基因组及遗传进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从病死山羊肺脏中分离到1株多重耐药性大肠杆菌,命名为YNEC001。从养殖场污水中分离到1株可特异性裂解YNEC001菌株的噬菌体BP32,电镜观察显示噬菌体BP32属于肌尾科噬菌体,最佳MOI为0.1,潜伏期约为30 min,爆发期持续约60 min,裂解量约为660 PFU/cell,在30~50℃和pH 4.0~10.0条件下可保持稳定的活性。噬菌体BP32基因组长度为166346 bp,GC含量偏低(35.42%),未发现耐药基因和毒力因子,基因组共包含261个开放阅读框(ORF),其中125个为已知功能基因,含有8个tRNA。在全基因组水平上,噬菌体BP32与肠杆菌噬菌体Escherichia phage BF15(MW822007)核苷酸序列相似性最高(98.25%),但基于末端酶大亚基序列的进化分析则表明BP32与大肠杆菌噬菌体Escherichia phage vB_EcoM_SP1(MT682709)的亲缘关系最近,而与Escherichia phage BF15(MW822007)的关系较远。[结论]本研究分离到1株多重耐药大肠杆菌YNEC001,并分离到可特异性裂解YNEC001菌株的噬菌体BP32,该噬菌体具有较强的裂解能力和良好的稳定性,具备开发为耐药性大肠杆菌治疗制剂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耐药大肠杆菌 噬菌体 生物学特征 全基因组分析
下载PDF
蒲公英水提物联合抗菌药对含CTX-M基因多重耐药大肠杆菌的体外抑菌效果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李铮 李崇 +1 位作者 沈水宝 司红彬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85-88,I0004,共5页
为了研究蒲公英水提物与抗菌药对CTX-M型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杆菌的体外联合抑制效果,为畜牧业的用药提供参考依据。通过PCR的方法选取了含有CTX-M基因的大肠杆菌为受试菌株;采用微量肉汤二倍稀释法,测定了蒲公英水提物和11... 为了研究蒲公英水提物与抗菌药对CTX-M型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杆菌的体外联合抑制效果,为畜牧业的用药提供参考依据。通过PCR的方法选取了含有CTX-M基因的大肠杆菌为受试菌株;采用微量肉汤二倍稀释法,测定了蒲公英水提物和11种抗菌药单独使用时,各药物对该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采用微量肉汤传代法和微量棋盘法,测定了蒲公英水提物与11种抗菌药联合使用时,二者联合对该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ICI)。结果显示,蒲公英对受试大肠杆菌的MIC值为250 mg/mL,在与痢菌净、氟苯尼考、阿奇霉素和利福平的联合传代和棋盘试验中发现,蒲公英与这4种抗菌药联用可降低抗菌药MIC且联合使用效果均为相加作用。表明蒲公英与这4种抗菌药联用可增强4种抗菌药的效果,可减少畜牧生产中抗菌药的使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公英 多重耐药大肠杆菌 CTX-M 中西联合使用 ESBLS
下载PDF
丁香酚对多重耐药大肠杆菌的抑菌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29
3
作者 钱卫东 刘婵婵 +4 位作者 王婷 李永东 沈兰芳 刘淼 卢家兴 《现代食品科技》 EI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1-36,14,共7页
为研究丁香酚对多重耐药大肠杆菌(Multidrug-resistant Escherichia coli,MDR E.coli)的抑菌活性,利用微量二倍稀释法和琼脂扩散法确定丁香酚对多重耐药大肠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i... 为研究丁香酚对多重耐药大肠杆菌(Multidrug-resistant Escherichia coli,MDR E.coli)的抑菌活性,利用微量二倍稀释法和琼脂扩散法确定丁香酚对多重耐药大肠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并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考马斯亮蓝法等方法初步分析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丁香酚对MDR E.coli的MIC和MBC分别为2.50 mg/mL和5.00 mg/mL;丁香酚可延长MDR E.coli迟缓期进入对数生长期的进程,改变菌体结构,增加菌株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和胞外核酸的量,增大菌体培养液中的电导率,对MDR E.coli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这些作用可能归因于丁香酚对其细胞结构的破坏。本研究为临床有效缓解或解决多重耐药大肠杆菌的耐药、感染和致死率等问题提供新的思路、新途径,并为其在医药和食品开发领域的应用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香酚 多重耐药大肠杆菌 最低抑菌浓度 最低杀菌浓度 抑菌活性
下载PDF
连翘联合抗菌药物对多重耐药大肠杆菌B_3的抗菌试验 被引量:4
4
作者 兰仕梅 何彦蓉 +7 位作者 周江南 柴晓娟 刘校羽 杨溢欢 杜港 沙莎 孙裕光 吴青 《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2018年第4期18-21,共4页
目的:测定连翘水煎剂及其与抗菌药物联合对多重耐药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B_3菌株的抑菌效果。方法:采用牛津杯法测定连翘对B_3菌的抑菌作用,利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连翘、四环素和磺胺间甲氧嘧啶钠对B_3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 目的:测定连翘水煎剂及其与抗菌药物联合对多重耐药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B_3菌株的抑菌效果。方法:采用牛津杯法测定连翘对B_3菌的抑菌作用,利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连翘、四环素和磺胺间甲氧嘧啶钠对B_3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通过棋盘稀释法来测定连翘和上述抗菌药物的联合抑菌效果。结果:连翘能抑制多重耐药大肠杆菌B_3菌株的生长繁殖,呈现抗菌作用;试验药物对B_3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连翘125.0mg/mL、四环素12.8 mg/mL、磺胺间甲氧嘧啶钠50.0 mg/mL;部分抑菌浓度(fraction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FIC)指数结果显示连翘与四环素联合呈相加作用,连翘与磺胺间甲氧嘧啶钠联合呈无关作用。本试验为兽医临床解决细菌耐药问题提供了用药新思路,同时为开发中草药制剂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翘 四环素 磺胺间甲氧嘧啶钠 多重耐药大肠杆菌 抗菌
下载PDF
苦豆子提取物对多重耐药大肠杆菌的体外抑菌作用 被引量:4
5
作者 李志君 崔生玲 +4 位作者 张雯 张宝锁 邵倩 杨奇 张为民 《中国兽药杂志》 2022年第11期10-16,共7页
为探究苦豆子提取物对多重耐药大肠杆菌的体外抑菌作用,本研究以从蛋鸡粪便样本中分离的1株多重耐药大肠杆菌为研究对象,测定了苦豆子提取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以及与抗菌药物联用的抑菌效果,并测定了对多重耐药大肠杆菌生长曲线、生... 为探究苦豆子提取物对多重耐药大肠杆菌的体外抑菌作用,本研究以从蛋鸡粪便样本中分离的1株多重耐药大肠杆菌为研究对象,测定了苦豆子提取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以及与抗菌药物联用的抑菌效果,并测定了对多重耐药大肠杆菌生长曲线、生物被膜以及运动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苦豆子提取物MIC为125 mg/mL,与头孢噻呋联用呈现协同作用;与对照组相比,1/2MIC和MIC的苦豆子提取物可明显抑制菌株的生长;不同浓度苦豆子提取物对菌株生物被膜具有一定程度的抑制和清除作用,1/2MIC和MIC组可极显著降低菌株的运动能力(P<0.01)。表明苦豆子提取物对多重耐药大肠杆菌具有良好的体外抑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豆子提取物 多重耐药大肠杆菌 体外抑菌
下载PDF
云南多重耐药猪源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耐药机制初步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毕保良 李富祥 +2 位作者 胡骑 宋建领 李华春 《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2012年第5期6-7,共2页
从云南省3个规模化猪场仔猪黄白痢病猪病例分离到7株革兰氏阴性小杆菌,用生理生化鉴定、药敏试验和致病性试验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并提取细菌的质粒,分析质粒与细菌耐药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7株分离株经生理生化试验鉴定为仔猪黄... 从云南省3个规模化猪场仔猪黄白痢病猪病例分离到7株革兰氏阴性小杆菌,用生理生化鉴定、药敏试验和致病性试验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并提取细菌的质粒,分析质粒与细菌耐药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7株分离株经生理生化试验鉴定为仔猪黄白痢大肠杆菌,对小白鼠有强致病性,分离株对15种抗生素表现为多重耐药,其中14耐1株、13耐2株、11耐2株、8和8耐以下2株,头孢类抗生素是治疗仔猪黄白痢的首选药物,表明云南猪大肠杆菌已经呈现出十分严重的耐药性。质粒图谱分析表明,4株分离株均携带分子量约为5000bp的一个质粒,而另外3株不携带任何质粒。质粒转化实验表明,分离株所携带的质粒为非耐药性质粒,与细菌耐药性无直接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仔猪黄白痢 多重耐药大肠杆菌 分离 鉴定 质粒
下载PDF
一株C3形态多重耐药大肠杆菌噬菌体生物学特性和基因组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左君豪 王雪 +8 位作者 曾君 王猛 郭志良 季芳 徐莉莉 韦燕文 王倩 赵瑞利 王承民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4752-4768,共17页
【目的】多重耐药菌的出现对公共卫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本研究分离多重耐药大肠杆菌噬菌体,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和基因组特征,为耐药菌的噬菌体疗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使用双层平板法从污水样本中分离纯化大肠杆菌噬菌体;磷钨酸染色后... 【目的】多重耐药菌的出现对公共卫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本研究分离多重耐药大肠杆菌噬菌体,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和基因组特征,为耐药菌的噬菌体疗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使用双层平板法从污水样本中分离纯化大肠杆菌噬菌体;磷钨酸染色后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形态;测定其宿主范围,测定温度和pH稳定性、一步生长曲线和体外抑菌效果等生物学特性;体内抑菌试验评估噬菌体对多重耐药大肠杆菌N1203-1Af感染的大蜡螟幼虫的保护作用;基于全基因组测序对其基因组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分离共得到5株大肠杆菌噬菌体,分别命名为pEC-S163-2.1、pEC-S163-2.2、pEC-M1167-5Ar.1、pEC-m1291-2Dr.1和pEC-N1203-2Af.1;电镜结果显示噬菌体pEC-N1203-2Af.1属于短尾噬菌体中罕见的C3形态型,头部较长,长是宽的2–3倍;pEC-N1203-2Af.1可裂解受试15株大肠杆菌中的3株;感染10 min后进入指数增长期,–20−50℃、pH值为4.0–10.0的环境下均能够保持稳定活性;大蜡螟幼虫感染大肠杆菌N1203-2Af后噬菌体pEC-N1203-2Af.1治疗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I)=100、1和0.01在48 h内存活率均达到70%以上(7/10);噬菌体pEC-N1203-2Af.1基因组全长77334 bp,(G+C)%含量为42.18%,不携带耐药基因和毒力因子;功能基因预测表明,噬菌体pEC-N1203-2Af.1基因组共有121个CDS,其中CDS53–CDS64是编码噬菌体结构和裂解模块的序列。【结论】多重耐药大肠杆菌噬菌体pEC-N1203-2Af.1具有良好的抑菌活性,生物学特性稳定,可能为Kuravirus属的新成员,其具有罕见的C3形态,这种头部细长的特殊形态可能与CDS63编码的主要头部蛋白有关。不同地区的C3形态噬菌体长尾纤维远端三聚体蛋白一致性小于50%,推测该形态噬菌体为适应不同的环境可能发生了不同方向的进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耐药大肠杆菌 C3形态噬菌体 生物学特性 结构蛋白基因 基因组学
原文传递
加减黄芩汤对感染耐药大肠杆菌小鼠生化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尹秀玲 白迎春 +3 位作者 王海凤 牛发良 李寸欣 白静 《黑龙江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22-123,共2页
为了探讨加减黄芩汤(MSS)对感染多重耐药大肠杆菌小鼠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选取50只小鼠,随机分为5组,其中健康组(A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攻毒组(B组、C组)感染临床分离的大肠杆菌2751、2952,攻毒治疗组(D组、E组)用加减黄芩汤治疗,于第8... 为了探讨加减黄芩汤(MSS)对感染多重耐药大肠杆菌小鼠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选取50只小鼠,随机分为5组,其中健康组(A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攻毒组(B组、C组)感染临床分离的大肠杆菌2751、2952,攻毒治疗组(D组、E组)用加减黄芩汤治疗,于第8天眼球采血测定生化指标。结果表明:加减黄芩汤对人工感染耐药大肠杆菌小鼠生化指标有明显影响,经治疗使血清中尿素氮(BUN)、肌酐(CRE)、尿素(UR)、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含量明显降低,三酰甘油(TG)、白蛋白(ALB)、磷酸酶(ALP)、乳酸脱氢酶(LHD)、肌酸激酸(CK)的含量趋于正常。说明加减黄芩汤对多重耐药大肠杆菌具有抑制作用,对动物机体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耐药大肠杆菌 加减黄芩汤(MSS) 生化指标
原文传递
中药单体组合物的筛选优化及对大肠杆菌的抑菌作用
9
作者 杨蒙 莫家豪 +6 位作者 张丽芳 张志丹 杨云乔 张歌音 程于梦 黎江 司红彬 《畜牧与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2-120,共9页
旨在研究由不同单体组成的中药单体组合物对多重耐药大肠杆菌的抑菌作用。通过最小抑菌浓度(MIC)、分级抑菌指数(FICI)、中药单体组合物的筛选、中药单体组合物的剂量配比优化等试验,获得一种由绿原酸、黄芩苷、厚朴酚按照质量比为2∶4... 旨在研究由不同单体组成的中药单体组合物对多重耐药大肠杆菌的抑菌作用。通过最小抑菌浓度(MIC)、分级抑菌指数(FICI)、中药单体组合物的筛选、中药单体组合物的剂量配比优化等试验,获得一种由绿原酸、黄芩苷、厚朴酚按照质量比为2∶4∶1的中药单体组合物。通过测定中药单体组合物对多重耐药大肠杆菌的生长曲线、相对电导率、核酸和蛋白渗漏、胞外碱性磷酸酶(AKP)含量、胞内DNA含量变化的影响,初步探究中药单体组合物对多重耐药大肠杆菌的体外抑菌作用。结果显示:绿原酸、黄芩苷、厚朴酚、硫酸小檗碱对多重耐药大肠杆菌的MIC分别为6.25、6.25、6.25和1.25 mg/mL,不同组分之间存在协同或相加作用,其中绿原酸和厚朴酚联用的FICI为0.5。中药单体组合物可以抑制细菌的生长,破坏大肠杆菌细胞的完整性,引起细胞内容物渗漏使菌液的电导率显著升高(P<0.05),菌液OD_(260 nm)、OD_(280 nm)值显著升高(P<0.05),AKP含量显著升高(P<0.05),DNA含量变化明显。本研究表明中药单体组合物主要通过破坏多重耐药大肠杆菌的细胞膜、细胞壁的结构完整性从而实现抑菌作用,为中药复方治疗或预防细菌性疾病的药物筛选和研发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体组合物 配比优化 多重耐药大肠杆菌 抑菌作用
下载PDF
不同环境胁迫因子对猪源耐药大肠杆菌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廖书丹 谭艾娟 +5 位作者 孙海峰 向润 杨剑 张元鑫 宋旭琴 吕世明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46-957,共12页
【目的】探究环境胁迫因子对猪源多重耐药大肠杆菌生存适应性的影响,为创造多重耐药菌株带来高适应代价的环境及加速降低种群耐药水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分离自贵州省规模化猪场的多重耐药大肠杆菌QL15为研究对象,以大肠杆菌质控... 【目的】探究环境胁迫因子对猪源多重耐药大肠杆菌生存适应性的影响,为创造多重耐药菌株带来高适应代价的环境及加速降低种群耐药水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分离自贵州省规模化猪场的多重耐药大肠杆菌QL15为研究对象,以大肠杆菌质控(敏感)菌株ATCC25922为对照,经体外竞争试验测定不同环境(培养基浓度、碳源、氮源、pH和温度)胁迫下耐药菌株QL15相对于敏感菌株ATCC25922的适应性,并通过重测序变异位点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分析耐药基因表型及外排泵和外膜孔道蛋白基因表达与细菌适应性代价的关系。【结果】耐药菌株QL15在体外独立及混合培养时,除在稀释LB培养基(1/4、1/8和1/16)中的长势较敏感菌株ATCC25922低外,在低碳源(0.1%和0.5%)、低氮源(0.01%和0.05%)、酸碱性(p H=5.0、pH=6.0和pH=8.0)及低温(20℃)和高温(42℃)胁迫下的生长均优于敏感菌株ATCC25922,且混合培养结果优于独立培养。将耐药菌株QL15基因组序列与敏感菌株ATCC25922基因组序列进行比对,共检测到509个InDel突变位点,其中Delete突变位点233个、Insert突变位点276个;共注释到71个功能基因,以细胞壁与细胞膜相关基因突变最多(10个),占14.1%。与敏感菌株ATCC25922相比,耐药菌株QL15在不同环境胁迫下其外排泵与外膜孔道蛋白相关基因emr B、acr B、tol C和omp C呈下调表达,而omp F基因呈上调表达。【结论】多重耐药大肠杆菌耐药性的获得促使其具有更强的适应性,但对可直接利用营养物质的获取弱于敏感菌株,即处于竞争劣势。耐药大肠杆菌的多重耐药性主要是由多种外排泵和外膜孔道蛋白介导完成,其中,omp F基因在pH胁迫、全营养胁迫和高、低温胁迫下均处于上调表达状态,故推测omp F基因的高表达有利于大肠杆菌在上述胁迫条件下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耐药大肠杆菌 猪源 环境胁迫因子 相对适应性
下载PDF
Genomic insights into the ESBL and MCR-l-producing ST648 Escherichia coli with multi-drug resistance 被引量:5
11
作者 Huimin Zhang Christopher H. Seward +2 位作者 Zuowei Wu Huiyan Ye Youjun Feng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11期875-878,共4页
Polymyxin acts as an ultimate line of refuge against the severe infections by multidrug-resistant Gram- negative pathogens. This conventional idea is challenged dramatically by the recent discovery of mobile colistin ... Polymyxin acts as an ultimate line of refuge against the severe infections by multidrug-resistant Gram- negative pathogens. This conventional idea is challenged dramatically by the recent discovery of mobile colistin resistance gene (mcr-1) is prevalent in food animals and human beings worldwide. More importantly, the mcr-1 gene was found to be co-localized with other 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 raising the possibility that super-bugs with pan-drug resistance are emerging. However, little is reported on the genomes of the mcr-l-positive bacterial host reservoirs. Here we report genome sequencing of three human isolates of the mcr-l-positive Escherichia coli (E15004, E15015 and E15017) and define general features through analyses of bacterial comparative genomics. Fur- ther genomic mining together with sequence typing allowed us to elucidate that the MCR-l-carrying E. coli E15017 belongs to the sequence type ST648 and copro- duces extended-spectrum β-1actamase (ESBL). Given the fact that ST648 has been known to associate New Delhi metallo-β-1actamase 1 or ESBL, with either our results highlighted the possibility of ST648 as an epidemic clone with multidrug resistan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CR-1 Extended-spectrum beta-lactam(ESBL) Colistin resistance ST648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