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3篇文章
< 1 2 4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黏菌素B联合给药治疗神经外科术后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颅内感染的研究
1
作者 李姗姗 侯国阔 +3 位作者 铁兴华 张英杰 史倩雲 张立平 《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5年第1期46-52,共7页
目的探讨多黏菌素B静脉注射(IV)联合脑室内注射(IVT)或鞘内注射(IT)治疗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引起的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2023年5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收治的颅... 目的探讨多黏菌素B静脉注射(IV)联合脑室内注射(IVT)或鞘内注射(IT)治疗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引起的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2023年5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收治的颅内感染病例。其中,有17例为MDR-AB感染且使用了多黏菌素B治疗,9例采用多黏菌素B IV联合IVT/IT治疗。收集此9例患者的一般资料、抗感染治疗方案、脑脊液检查结果、细菌培养结果、感染指标、28 d死亡率及并发症等资料,评估其接受多黏菌素B IV联合IVT/IT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纳入病例中男性8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39.89[18,60]岁;经验性抗感染治疗(直到脑脊液培养报告阳性)中位时间为13.33[2,25]d;多黏菌素B静脉治疗中位时间30.11[16,56]d,IVT/IT注射多黏菌素B中位时间19.78[8,42]d,脑脊液培养转阴中位时间12.56[8,17]d;治疗有效率为88.90%,细菌清除率为100.00%,28 d临床死亡率为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22%,急性肾损伤1例(11.11%),皮肤色素沉着1例(11.11%),未出现明显神经毒性副作用,无其他过敏反应。结论多黏菌素B IV联合IVT/IT方案治疗MDR-AB导致的颅内感染临床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相对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黏菌素B 脑室内/鞘内注射 多重 鲍曼不动杆菌 颅内感染
下载PDF
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替加环素不敏感的耐药机制研究
2
作者 郭俊妙 袁润奇 +2 位作者 邓晓龙 毛璞 邱桂霞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5-51,共7页
目的探讨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对替加环素不敏感的耐药机制,为临床合理用药及医院感染防控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22年4月—2023年5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分离的替加环素不敏感MDR-AB(TIS-MDR-AB)及替加环素敏感MDR-AB(T... 目的探讨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对替加环素不敏感的耐药机制,为临床合理用药及医院感染防控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22年4月—2023年5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分离的替加环素不敏感MDR-AB(TIS-MDR-AB)及替加环素敏感MDR-AB(TS-MDR-AB)各22株。应用外排泵抑制剂羰基氰化物间氯苯腙(CCCP)进行外排泵表型抑制试验,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对主要外排泵基因(ade B、ade G、ade J)和替加环素耐药基因tet(X)进行筛选,并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其mRNA表达水平;Sanger测序分析外排泵调控基因ade RS的突变。结果两组MDR-AB外排泵基因ade B、ade G、ade J的检出率均>95%,未检测到tet(X)基因。外排泵抑制剂试验显示,TIS-MDR-AB菌株在加入CCCP后最低抑菌浓度(MIC)下降,且有3株菌株外排泵表型阳性。TIS-MDR-AB组MDR-AB ade B的mRNA表达水平高于TS-MDR-AB组(P<0.01),ade G和ade J基因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de R基因和ade S基因中发现多个突变,且有2株菌株ade S基因中插入ISA ba 1,3株菌株插入ISA ba 13。结论外排泵系统ade ABC过度表达可能在MDR-AB对替加环素敏感性下降机制中起重要作用,且其过度表达可能与外排泵调控基因ade RS中出现插入序列或突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曼不动杆菌 多重 替加环素 RND外排泵
下载PDF
黄连素逆转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研究
3
作者 周燿 李文杰 +2 位作者 孙延文 骆丰 林少华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5年第1期74-80,共7页
[目的]检测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ultidrug-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MDRAB)对黄连素的敏感性,并研究黄连素对其耐药性的影响。[方法]收集浙江省中医院微生物室2023年1月至12月分离的MDRAB临床菌株60株,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 [目的]检测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ultidrug-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MDRAB)对黄连素的敏感性,并研究黄连素对其耐药性的影响。[方法]收集浙江省中医院微生物室2023年1月至12月分离的MDRAB临床菌株60株,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黄连素对MDRAB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利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 ionization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MALDI-TOF MS)对原代菌株和次代菌株进行蛋白质谱图分析,寻找黄连素作用后MDRAB质谱峰图是否出现差异峰谱;检测碳青霉烯酶相关基因表达情况,明确黄连素对MDRAB碳青霉烯酶表达的影响。[结果]60株MDRAB对黄连素的MIC值均大于或等于5 mg·mL^(-1)。黄连素作用后,应用MALDI-TOF MS分析两组菌株,发现质荷比6644.47、12297.67、16985.72处的峰是两组间差异较大的特征性峰,碳青霉烯酶亚胺培南金属-β-内酰胺酶(imipenemase metallo-β-lactamase,IMP)基因的检出率从34.2%下降到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连素单用时直接抑制或者杀灭MDRAB的能力非常有限;黄连素可通过改变MDRAB蛋白和碳青霉烯酶IMP基因的表达,逆转MDRAB的耐药机制,为临床治疗MDRAB感染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曼不动杆菌 多重 黄连素 逆转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 特征峰 碳青霉烯酶
下载PDF
驻马店市中心医院综合ICU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影响因素
4
作者 黄晶 李佳慧 +1 位作者 张爱荣 娄峻 《河南医学研究》 2025年第7期1219-1223,共5页
目的探讨驻马店市中心医院综合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驻马店市中心医院2021年1月至2024年1月综合ICU 216例鲍曼不动杆菌(AB)感染中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AB患者感染多重耐... 目的探讨驻马店市中心医院综合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驻马店市中心医院2021年1月至2024年1月综合ICU 216例鲍曼不动杆菌(AB)感染中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AB患者感染多重耐药情况分为MDRAB感染组(85例)和非MDRAB感染组(131例),收集患者入住综合ICU时基线资料及AB感染前3 d实验室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驻马店市中心医院综合ICU患者MDRAB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MDRAB感染组年龄、气管插管占比、AB感染前使用抗菌药物种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占比均高于非MDRAB感染组,血红蛋白水平、白蛋白水平、白细胞计数水平低于非MDRAB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越大、AB感染前使用抗菌药物种类越多、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血红蛋白水平低、白蛋白水平低、白细胞计数水平低是驻马店市中心医院综合ICU患者MDRAB感染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年龄越大、AB感染前使用抗菌药物种类越多、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血红蛋白水平低、白蛋白水平低、白细胞计数水平低是驻马店市中心医院综合ICU患者MDRAB感染的重点人群,且上述指标均是医院综合ICU患者MDRAB感染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重症加强护理病房 多重 鲍曼不动杆菌 病原学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下呼吸道多重耐药鲍曼溶血不动杆菌感染危险因素及预后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杨旻 尹路 +5 位作者 刘周 李若洁 李惠 华天凤 郑瑶 张频捷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CSCD 2015年第11期1241-1245,共5页
目的探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ICU)患者下呼吸道多重耐药鲍曼溶血不动杆菌(MDR-AB)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纳入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ICU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77例下呼吸道鲍曼溶血... 目的探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ICU)患者下呼吸道多重耐药鲍曼溶血不动杆菌(MDR-AB)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纳入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ICU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77例下呼吸道鲍曼溶血不动杆菌(AB)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耐药情况将其分为多重耐药AB(MDR-AB)组和非多重耐药AB(NMDR-AB)组,对MDR-AB感染的危险因素、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MDR-AB 58例,NMDR-AB 19例。下呼吸道MDR-AB感染可明显延长患者的ICU住院时间(18.5±16.0 vs.10.6±9.3天,P<0.05)和增加患者死亡率(44.8%vs.11.1%,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pacheⅡ评分>15分[OR=0.138,95%CI(0.03,0.625),P=0.01]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使用[OR=0.066,95%CI(0.012,0.0346),P=0.001]是下呼吸道MDR-AB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安置引流管[OR=8.743,95%CI(1.528,50.018),P=0.015]和使用血管活性药物[OR=12.227,95%CI(2.817,53.074),P=0.001]是其预后的影响因素。结论下呼吸道MDR-AB感染可明显延长ICU住院时间和增加死亡率,ApacheⅡ评分>15分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使用是MDR-AB感染的危险因素,而安置引流管和血管活性药物使用会增加患者死亡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呼吸道感染 重症监护病房 多重耐药鲍曼溶血不动杆菌 危险因素 预后因素
原文传递
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及感染后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6
作者 陈淑娟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24年第12期1145-1148,共4页
目的分析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血流感染及感染后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3年1月本院收治的89例Ab血流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菌株药敏试验结果为依据,将89例患者分为非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NMDR-Ab)感染组(15... 目的分析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血流感染及感染后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3年1月本院收治的89例Ab血流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菌株药敏试验结果为依据,将89例患者分为非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NMDR-Ab)感染组(15例)与MDR-Ab感染组(74例)。以病情转归为依据,将MDR-Ab感染组患者分为存活组(42例)与死亡组(32例)。收集、整理并分析入组者临床资料,对比NMDR-Ab感染组与MDR-Ab组患者临床资料,同时比较死亡组与存活组患者临床资料,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MDR-Ab血流感染及感染后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MDR-Ab组在侵入性操作、入住ICU、机械通气、使用碳青霉烯类药物、使用抗真菌药物、抗真菌药物使用≥3 d、碳青霉烯类药物使用≥3 d、抗菌药物种类≥3种及死亡占比高于NMDR-Ab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侵入性操作、使用碳青霉烯类药物及使用抗菌药物种类≥3种是MDR-Ab血流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死亡组入住ICU、机械通气、感染前器官衰竭、合并免疫抑制状态、使用碳青霉烯类药物、使用喹诺酮类药物、使用抗真菌药物、使用碳青霉烯类药物≥3 d、使用抗真菌药物≥3 d及使用抗菌药物≥3种占比高于存活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机械通气、感染前器官衰竭、合并免疫抑制状态及使用碳青霉烯类药物是MDR-Ab血流感染患者感染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使用碳青霉烯类药物、侵入性操作及抗菌药物使用≥3种是MDR-Ab血流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机械通气、合并免疫抑制状态、感染前器官衰竭及使用碳青霉烯类药物是MDR-Ab血流感染患者感染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控制机械通气、严格把控侵入性操作指征,依据以上危险因素制定干预措施,以此降低MDR-Ab血流感染率及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 鲍曼不动杆菌 机械通气 流感染 免疫抑制 抗菌
下载PDF
替加环素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肺炎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崔宝月 李震 +1 位作者 孙源彬 范娟 《临床医学工程》 2024年第4期439-440,共2页
目的探讨替加环素辅助治疗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AB)肺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112例多重耐药AB肺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替加环素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总... 目的探讨替加环素辅助治疗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AB)肺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112例多重耐药AB肺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替加环素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细菌清除率均高于对照组,WBC、CRP、PC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加环素辅助治疗多重耐药AB肺炎患者可提高疗效,减轻机体炎性反应,提高细菌清除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鲍曼不动杆菌肺炎 替加环素 头孢哌酮舒巴坦 炎性因子
下载PDF
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性与外排泵及生物膜形成相关性研究
8
作者 王佳 冯磊 +6 位作者 郑玉磊 袁勇 姚瑶 虎子单 申妮 余艳 丁家伟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2期115-121,共7页
目的探讨临床感染性疾病所分离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rmii,AB)的生物膜基因、外排泵基因及生物膜形成能力与耐药性的相关性。方法收集非重复鲍曼不动杆菌共119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菌株74株,非多重耐药菌株45株),PC... 目的探讨临床感染性疾病所分离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rmii,AB)的生物膜基因、外排泵基因及生物膜形成能力与耐药性的相关性。方法收集非重复鲍曼不动杆菌共119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菌株74株,非多重耐药菌株45株),PCR检测鲍曼不动杆菌外排泵基因(adeB、adeJ、adeG、adeS和adeR)和生物膜相关基因(bap、ompA、csuA、csuB、csuC、csuD、csuE、abaI、bfmR、bfmS),应用24孔细胞培养板体外构建细菌生物膜,通过结晶紫染色法定性观察所有菌株是否形成生物膜。结果鲍曼不动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均多数为耐药,对替加环素、多粘菌素B、米诺环素较为敏感;生物膜相关基因的总体检出率约80%左右,多重耐药菌中bap、csuB、csuC、csuD基因检出率显著高于非多重耐药菌(P<0.05);主动外排泵基因的检出率不到70%,其中adeB、adeJ、adeS和adeR基因在多重耐药菌中的检出率明显高于非多重耐药菌(P<0.05);而adeG携带率相反。有3株多重耐药菌株及5株非多重耐药菌株未携带有上述外排泵相关基因,所有菌株均未检出abeM基因;95.80%菌株可观察到生物膜的形成。结论医院内检出的鲍曼不动杆菌多呈现出多重耐药特点,多数具有较强的生物膜形成能力,多重耐药菌生物膜基因和外排泵基因携带率更高,可能参与调控形成其多重耐药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曼不动杆菌 多重 外排泵 生物膜
下载PDF
亚抑菌浓度美罗培南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作用的研究
9
作者 罗艳 宋沧桑 +4 位作者 王波 任宝军 李兴德 张思敏 方甜甜 《中国药物评价》 2024年第3期217-221,共5页
目的:探讨亚抑菌浓度美罗培南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生物膜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某三甲医院从临床血液标本中分离的6株碳青霉烯类耐药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对美罗培南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晶... 目的:探讨亚抑菌浓度美罗培南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生物膜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某三甲医院从临床血液标本中分离的6株碳青霉烯类耐药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对美罗培南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晶紫半定量法测定菌株生物膜形成能力。A组实验用96孔聚苯乙烯板体外构建MDR-AB生物膜的模型,用亚抑菌浓度美罗培南作用于成熟生物膜;B组实验用96孔聚苯乙烯板将MDR-AB浮游菌液与亚抑菌浓度美罗培南共培养。通过结晶紫半定量染色法对生物膜进行染色,再用多功能酶标仪测生物膜在560 nm波长处的OD值。结果:A组a、b、c中所形成生物膜OD值与对照组d组比较,48 h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96h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X、Y、Z的生物膜形成过程中,48 h和96 h后OD值与对照组W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DR-Ab有形成生物膜的能力;亚抑菌浓度美罗培南具有破坏成熟生物膜的能力,且其破坏能力随着浓度的升高而增强;1/2 MIC、MIC浓度的美罗培南可能抑制MDR-Ab生物膜形成,而1/4 MIC浓度的美罗培南则可能诱导MDR-Ab生物膜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鲍曼不动杆菌(MDR-Ab) 生物膜 亚抑菌浓度 美罗培南
下载PDF
替加环素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钠治疗多重/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有效性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10
作者 陆陶俊进 赵明娟 +4 位作者 王伟 潘智勇 胡琴 李一荣 李志强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1-136,共6页
目的 评价替加环素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钠治疗多重/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XDRAB)中枢系统感染的效果和安全性,为MDRAB/XDRAB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抗菌药物治疗提供循证学依据。方法 计算机系统检索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 目的 评价替加环素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钠治疗多重/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XDRAB)中枢系统感染的效果和安全性,为MDRAB/XDRAB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抗菌药物治疗提供循证学依据。方法 计算机系统检索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国家知识基础设施(CNKI)及Pubmed、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检索建库至2022年9月1日公开发表的有关替加环素及头孢哌酮/舒巴坦钠治疗MDRAB/XDRAB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对纳入研究的文献使用Cochrane协作网偏倚风险评价工具进行质量评价,提取有效数据后采用RevMan5.4版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初筛文献184篇,最终纳入中文RCT研究4篇,样本量267例。Meta分析显示,联合疗法对MDRAB/XDRAB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总疗效可能优于单药疗法[OR=4.30,95%CI=(1.93,9.58),P<0.01]。联合疗法对于细菌的清除有更好的效果[OR=4.20,95%CI=(2.08,8.48),P<0.01],且联合疗法产生的不良反应更少[OR=0.19,95%CI=(0.05,0.67),P<0.05]。联合疗法与单药疗法的治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替加环素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钠治疗MDRAB/XDRAB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较单药治疗可能有更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受限于纳入研究的数量及质量,尚待更多更高质量的研究予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加环素 头孢哌酮/舒巴坦钠 多重/泛鲍曼不动杆菌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META分析
下载PDF
天然植物薰衣草精油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抗菌作用及机制研究
11
作者 赵曼 吴梓靖 +9 位作者 孙存 叶演 陈婷 刘姝琳 朱宝行 赵安妮 宋振 杨赟 孙红武 曾浩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2046-2056,共11页
目的探讨天然植物薰衣草精油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抗菌作用及初步机制。方法用微量稀释法测定薰衣草精油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和最低杀菌浓度;用杀菌动力学研究进一步确定其起效和维持时间;用小鼠感染模型评价薰衣... 目的探讨天然植物薰衣草精油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抗菌作用及初步机制。方法用微量稀释法测定薰衣草精油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和最低杀菌浓度;用杀菌动力学研究进一步确定其起效和维持时间;用小鼠感染模型评价薰衣草精油对创口愈合的促进作用;用结晶紫染色定量测定法对其生物膜的抑制和清除作用进行研究;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生物膜中细菌存活情况;用核酸蛋白测定仪器检测3 mg/mL、6 mg/mL薰衣草精油干预后的细菌DNA核酸和蛋白质泄漏量;用钾离子试剂盒测定钾离子泄漏量,并采用蛋白组学技术结合生物信息学研究方法,初步探究薰衣草精油抗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作用机制。结果薰衣草精油的最低抑菌浓度和最低杀菌浓度均为6 mg/mL,在120 min时,该浓度可杀死几乎所有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且呈现明显的剂量依赖效应和时间依赖效应。整体动物模型评价表明,3 mg/mL和6 mg/mL薰衣草精油均能促进创口愈合,疗效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3 mg/mL薰衣草精油具有一定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抑制作用,且能显著增加DNA核酸和蛋白质的泄漏量,并能促进钾离子外流。同时,6 mg/mL薰衣草精油展现了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的清除作用。蛋白组学研究提示,薰衣草精油的抗菌作用可能与影响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氧化还原酶活性和细胞代谢过程,干扰细胞壁/膜/包膜等结构的生物合成有关。结论薰衣草精油在3 mg/mL时即可发挥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抗菌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破坏细菌生物膜和干扰细菌代谢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薰衣草精油 多重 鲍曼不动杆菌 抗菌作用 作用机制
原文传递
黄连提取液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抑菌作用及对其生物膜的影响
12
作者 余艳妮 覃艳春 +5 位作者 蓝怡 崔文卿 葛珍珍 何一恒 李笑 杨珊 《现代医药卫生》 2024年第16期2708-2712,2718,共6页
目的探讨黄连提取液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抑菌作用及对其细胞膜的影响,为黄连提取液治疗MDR-Ab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23年5月采用牛津杯法测定黄连提取液对MDR-Ab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扫描电镜观察黄连提取液对MDR-Ab菌体结构... 目的探讨黄连提取液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抑菌作用及对其细胞膜的影响,为黄连提取液治疗MDR-Ab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23年5月采用牛津杯法测定黄连提取液对MDR-Ab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扫描电镜观察黄连提取液对MDR-Ab菌体结构的破坏,碘化丙啶染色法观察黄连提取液对MDR-Ab生物膜的作用,检测黄连提取液对MDR-Ab作用后细胞内外三磷酸腺苷(ATP)含量。结果黄连提取液对MDR-Ab的MIC为64 mg/mL。黄连提取液处理的MDR-Ab菌体形态发生凹陷、扭曲等改变,大部分染成红色,且其形态改变程度、染成红色比例均与黄连提取液浓度呈正比。MDR-Ab细胞内ATP含量随黄连提取液浓度增高逐渐减少,细胞外ATP含量随黄连提取液浓度增高逐渐增多。结论黄连提取液对MDR-Ab具有抑菌作用,且通过破坏MDR-Ab细胞膜发挥抑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连 多重鲍曼不动杆菌 生物膜
下载PDF
院内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分子流行病学和耐药性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丽娟 陈秀美 +2 位作者 张敏 翟伟 任玉国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24年第3期298-303,共6页
目的分析院内临床和环境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的耐药机制和分子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和控制MDRAB的传播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20年5月至2021年4月院内临床及环境分离到的非重复MDRAB菌株34株,其中临床标本25株,环境标本9株。应用PC... 目的分析院内临床和环境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的耐药机制和分子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和控制MDRAB的传播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20年5月至2021年4月院内临床及环境分离到的非重复MDRAB菌株34株,其中临床标本25株,环境标本9株。应用PCR和测序方法检测MDRAB的耐药基因。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MDRAB进行分子分型。结果34株MDRAB阳性基因携带率分别为:blaOXA23、blaOXA-51及blaOXA64gp均为100%,TEM 85.3%(29/34)。25株临床MDRAB监测到7个ST序列类型:分别为ST540(10/25)、ST195(5/25)、ST369(3/25)、ST208(2/25)、ST381(2/25)、ST938(2/25)和ST451(1/25);6个克隆群:分别为A群(9/25)、D群(8/25)、C群(4/25)、F群(2/25)、E群(1/25)、G群(1/25)。9株环境MDRAB监测到2个ST序列类型:ST208(8/9)、ST540(1/9);2个克隆群:B群(8/9)、C群(1/9)。结论院内MDRAB主要来源于重症监护病房,blaOXA-51-Like+blaOXA-23+blaTEM-like是主要碳青霉烯耐药模式。院内临床流行的主要序列类型为ST540和ST195,主要的克隆群为A群、D群。ST540、A克隆群MDRAB贯穿整个研究阶段且在多个重症监护病区播散流行。临床与环境MDRAB主要流行的ST序列型和克隆群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鲍曼不动杆菌 多位点序列分析 脉冲场凝胶电泳 同源性
下载PDF
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机制与治疗
14
作者 李思琦(综述) 曹银光(审校)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4年第S01期132-136,共5页
随着近几年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明显增加,且在多地出现过爆发。2020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归类为迫切需要开发抗菌药物的“最优先病原体”。随着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研究,发现其耐药机... 随着近几年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明显增加,且在多地出现过爆发。2020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归类为迫切需要开发抗菌药物的“最优先病原体”。随着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研究,发现其耐药机制主要有五类,分别是β-内酰胺酶的产生、主动外排泵的过度表达、外膜通透性改变、氨基糖苷类药物修饰酶、药物作用靶位改变。在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泛滥的时代,其耐药机制的明确为开展和研发新的治疗方法及药物提供了方向。本文主要从多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机制、治疗药物、治疗方式以及新型治疗研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鲍曼不动杆菌 机制 治疗
下载PDF
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和预后分析 被引量:35
15
作者 卯建 单斌 +1 位作者 宋贵波 邵天波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17,共7页
目的探讨多重耐药(MDR)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3-2018年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患者142例(142株),以MDR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111例(111... 目的探讨多重耐药(MDR)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3-2018年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患者142例(142株),以MDR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111例(111株)为观察组,非多重耐药(NMDR)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31例(31株)为对照组,进行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按预后分为预后不良组81例和好转组61例,进行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结果鲍曼不动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高,除替加环素外,MDR鲍曼不动杆菌组的耐药率均高于NMDR鲍曼不动杆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DR鲍曼不动杆菌组病死率高于NMDR鲍曼不动杆菌组(43.2%比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DR鲍曼不动杆菌组预后不良发生率高于NMDR组(69.4%比1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呼吸衰竭、初始抗感染治疗不当是MDR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呼吸衰竭、使用导尿管、初始抗感染治疗不当、肺部感染是影响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MDR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所致的病死率较NMDR鲍曼不动杆菌病死率高。呼吸衰竭、初始抗感染治疗不当是MDR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呼吸衰竭、使用导尿管、初始抗感染治疗不当、肺部感染是影响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鲍曼不动杆菌 流感染 死亡率 危险因素 预后
下载PDF
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43
16
作者 张岩岩 朱婉 +1 位作者 张静萍 陈佰义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34-139,共6页
目的探讨多重耐药(MDR)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影响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30 d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MDR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49例,以同时期敏... 目的探讨多重耐药(MDR)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影响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30 d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MDR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49例,以同时期敏感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29例作为对照,应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MDR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将78例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患者按血培养标本采集后30 d内预后分为存活组(38例)和非存活组(40例),应用上述方法分析影响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30 d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MDR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感染前应用碳青霉烯类药物、应用喹诺酮类药物、应用2类以上抗菌药物、接受机械通气、留置鼻胃管、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入住ICU等;再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住ICU(OR=7.118)、感染前应用2类以上抗菌药物(OR=8.073)是MDR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预后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影响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30 d预后的危险因素包括:入住ICU、机械通气、血培养提示MDR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等,再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MDR鲍曼不动杆菌感染(OR=5.837)、机械通气(OR=4.926)是影响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30 d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感染前入住ICU、应用2类以上抗菌药物是MDR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MDR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机械通气是影响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30 d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曼不动杆菌 多重 流感染 危险因素 预后因素
下载PDF
危重患者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药学监护效果观察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雪 陈露 《贵州医药》 CAS 2024年第2期291-293,共3页
目的 研究药学监护在危重患者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中的价值。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法选择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96例危重患者,将其中38例出现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者作为A组,另58例无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者作为B... 目的 研究药学监护在危重患者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中的价值。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法选择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96例危重患者,将其中38例出现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者作为A组,另58例无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者作为B组,收集并整理两组临床资料,统计两组尿管留置、抗菌药物使用、重症监护室住院、中心静脉导管留置天数,并对比两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PACHE II)评分,最后针对A组菌株鉴别及耐药分析结果,选择对应的左氧氟沙星、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美罗培南、亚胺培南或者阿米卡星进行治疗,2周后进行总有效率测评。结果 A组尿管留置、抗菌药物使用、重症监护室住院、中心静脉导管留置天数均长于B组,且APACHE II评分高出B组(P<0.05)。A组所有患者经对应治疗,发现其中显效14例(36.84%),好转18例(47.37%),无效6例(15.79%),总有效率84.21%。结论 临床应重视对危重患者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药学监护,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可明显增强疗效,防止耐药菌株产生,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监护 多重鲍曼不动杆菌感染
下载PDF
老年COPD合并重症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肺炎的短期死亡预警模型构建
18
作者 张潇 代玺 +1 位作者 李永涛 王蕤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4年第16期2701-2707,共7页
目的构建一种基于LASSO(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ogistic回归算法的模型,用于预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重症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肺炎患者的短期死亡风险。方法将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西安高新... 目的构建一种基于LASSO(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ogistic回归算法的模型,用于预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重症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肺炎患者的短期死亡风险。方法将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西安高新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74例老年COPD合并重症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肺炎患者选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5例,女19例,年龄<70岁41例,≥70岁33例。通过LASSO-logistic回归算法筛选出与短期死亡风险显著相关的临床变量,利用这些变量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并采用10折交叉验证和Bootstrap方法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从区分度[曲线下面积(AUC)]、校准度(校准曲线)方面评估模型的性能。采用χ^(2)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观察30 d内患者的生存情况,根据患者转归情况分为死亡组(21例)和生存组(53例),病死率为28.37%(21/74)。LASSO法通过交叉验证确定最优参数后,从一般资料、临床病理特征及既往治疗信息中筛选出5个与短期死亡密切相关的变量:行机械通气、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使用镇静药物、合并脓毒症休克和使用抗真菌药物,这些变量被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回归分析显示它们是老年COPD合并重症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肺炎患者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基于模型构建的用于预测老年COPD合并重症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肺炎的短期死亡的森林图模型展示出良好的预测效能(AUC值为0.927),在训练集的分析中,Bootstrap法进行的1000次重抽样验证和校准曲线分析显示,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高度一致,验证曲线的平均绝对误差(MAE)为0.027,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也证实了模型的校准度良好。结论本研究构建的LASSO-logistic回归模型能够有效预测老年COPD合并重症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肺炎患者的短期死亡风险。该模型有助于临床医生在治疗决策过程中更好地识别高风险患者,从而及时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多重鲍曼不动杆菌肺炎 老年 短期死亡预警模型 LASSO-logistic回归算法
下载PDF
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患者临床特点和预后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19
19
作者 周婷 梁秀婷 吴洁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7年第31期60-63,共4页
目的探讨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血流感染患者临床特征和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MDR-AB血流感染患者相关临床资料,根据14 d死亡情况分为存活和死亡组,应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 目的探讨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血流感染患者临床特征和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MDR-AB血流感染患者相关临床资料,根据14 d死亡情况分为存活和死亡组,应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纳入157例患者,55.4%来自ICU,14 d总体死亡率为54.8%。单因素分析表明存活组在恶性肿瘤、免疫抑制治疗、中性粒细胞缺乏、机械通气、PBS方面低于死亡组(P<0.05),在接受"适当治疗"、治疗方案包含舒巴坦方面高于死亡组(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恶性肿瘤(OR=4.78,95%CI:1.30~15.32,P<0.05)、中性粒细胞缺乏(OR=16.01,95%CI:1.64~172.21,P<0.05),高PBS(OR=0.47,95%CI:0.32~0.63,P<0.05)是MDR-AB血流感染患者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因常伴有中性粒细胞缺乏,生存分析示其预后要明显劣于实体肿瘤患者(P<0.05);存活组使用含舒巴坦制剂比例显著高于死亡组(P<0.05),但多因素分析并未发现其为死亡保护因素。结论MDR-AB血流感染人群多为病情较重的ICU患者,病死率较高。恶性肿瘤、中性粒细胞缺乏,高PBS是MDRAB血流感染患者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含舒巴坦制剂可作为临床治疗MDR-AB血流感染的一种选择,但其效果需进一步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感染 多重鲍曼不动杆菌 危险因素 预后
下载PDF
替加环素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引起血流感染患者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1
20
作者 张立梅 曹薇薇 +2 位作者 毛媛媛 晏真明 王晓军 《河北医药》 CAS 2018年第18期2730-2733,共4页
目的分析替加环素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引起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引起血流感染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2组均给予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观察组在... 目的分析替加环素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引起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引起血流感染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2组均给予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替加环素治疗。疗程均为8 d。比较2组临床疗效、细菌学疗效、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生命体征(体温、心率、呼吸频率)、血清炎性因子[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WBC)]、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病死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细菌有效清除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住院费用、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病死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体温、心率、呼吸频率、血清PCT、CRP、TNF-α水平及WBC计数、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体温、心率、呼吸频率、血清PCT、CRP、TNF-α水平及WBC计数、APACHEⅡ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加环素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引起的血流感染疗效确切,能够减轻机体全身炎性反应,降低病死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鲍曼不动杆菌 替加环素 头孢哌酮/舒巴坦 流感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