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94篇文章
< 1 2 10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香蕉枯萎和细菌性软腐病菌的多重PCR检测
1
作者 蒲小明 张景欣 +4 位作者 沈会芳 孙大元 刘平平 林壁润 杨祁云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1-218,231,共9页
香蕉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和细菌性软腐病菌Dickeya zeae的复合侵染为害给香蕉产业发展带来严重挑战,有必要建立相关病害的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multiplex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multiplex PCR)检测技术。本文... 香蕉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和细菌性软腐病菌Dickeya zeae的复合侵染为害给香蕉产业发展带来严重挑战,有必要建立相关病害的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multiplex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multiplex PCR)检测技术。本文基于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1号生理小种(F.oxysporum f.sp.cubense race 1,FOC1)基因组contig 438区间(35 631-37 693 bp)(GenBank:AMGP01000438.1)和4号生理小种(F.oxysporum f.sp.cubense race 4,FOC4)基因组contig 195区间(4 028-6 126 bp)(GenBank:AMGQ01000195.1)存在160 bp插入序列差异设计特异扩增引物FOC-F/-R,同时以香蕉细菌性软腐病菌D.zeae的促旋酶B亚单位基因(the subunit B of gyrase gene)(GenBank:JQ284039)序列设计特异扩增引物gyrB-F/-R。多重PCR检测结果显示:本技术可在一次PCR扩增反应内同时检测香蕉枯萎病菌1号、4号生理小种和细菌性软腐病菌;多重PCR的灵敏度结果表明:检测香蕉枯萎病菌的DNA浓度最低限为0.1 ng/μL,细菌性软腐病菌的灵敏度为103cfu/mL;检测结果稳定可靠。因此,本研究建立的多重PCR检测方法可有效应用于检测香蕉发病组织中的香蕉枯萎病菌和细菌性软腐病菌,也可用于香蕉种苗和田间土壤带病菌的监测,为香蕉种植保驾护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蕉 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1号生理小种 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4号生理小种 玉米迪基氏菌 多重pcr 促旋酶B亚单位基因
下载PDF
4种食源性致病菌多重PCR检测体系的建立及其在乳品检测中的应用
2
作者 王珊 高辉明 +3 位作者 王雁伟 周思思 庞艳荣 艾鹏飞 《中国乳品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7-52,共6页
食源性致病菌是通过食物进入人体引起食物中毒和诱发疾病的有害微生物,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为了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有效对策之一是对食品中的病原微生物进行安全检测。本研究采用一种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法(multiplex... 食源性致病菌是通过食物进入人体引起食物中毒和诱发疾病的有害微生物,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为了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有效对策之一是对食品中的病原微生物进行安全检测。本研究采用一种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法(multiplex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MPCR)快速检测乳品中4种食源性致病菌,结果表明,选取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prfA基因、蜡样芽胞杆菌gyrB基因、鼠伤寒沙门氏菌invA基因、大肠埃希氏菌O157∶H7 stx2A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4对引物,在优化的PCR反应体系和退火温度58℃下,PCR扩增表现出良好的特异性,分别扩增出274、221、482、108 bp条带,无非特异性扩增,4种病原菌检出限达到10~100 CFU/mL;对17份人工染菌牛奶样品进行检测,检出结果与国标培养法完全一致。该研究结果为快速、高效、准确地检测出乳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蜡样芽胞杆菌、鼠伤寒沙门氏菌、大肠埃希氏菌O157∶H7提供了一种实用方法,也为其他食源性致病菌的快速检测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pcr 食源性致病菌 检测
下载PDF
多重PCR毛细管电泳细菌快速鉴定方法的建立和临床应用研究
3
作者 汤荣睿 陈瑶 +3 位作者 李娟 李蓉 王芳 裴光德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529-533,共5页
目的针对引起人类感染的常见病原菌建立一种基于多重PCR毛细管电泳技术的快速细菌鉴定方法,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建立23种常见病原菌的多重PCR毛细管电泳检测体系。收集150例临床微生物检测标本,分别用多重PCR毛细管电泳法(以下简... 目的针对引起人类感染的常见病原菌建立一种基于多重PCR毛细管电泳技术的快速细菌鉴定方法,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建立23种常见病原菌的多重PCR毛细管电泳检测体系。收集150例临床微生物检测标本,分别用多重PCR毛细管电泳法(以下简称多重PCR法)、培养法进行检测。对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评价多重PCR法的检测效能。结果150例标本中多重PCR法检出15种病原菌、培养法检出14种病原菌。多重PCR法检测阳性率为73.3%,培养法为7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PCR法对肺炎链球菌的检出率为16.0%,培养法为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PCR法对混合菌标本的检出率为15.3%,培养法未检出混合菌标本。多重PCR法与培养法检测结果的符合率为79.3%。多重PCR法检测时间为3~6 h,培养法为2~4 d。结论与培养法比较,多重PCR法具有较高的时效性,对肺炎链球菌及混合菌标本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可满足临床标本病原微生物快速初筛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pcr毛细管电泳 培养法 肺炎链球菌
下载PDF
4种常见食源性病原菌多重PCR检测技术研究
4
作者 王珊 王雁伟 +1 位作者 高辉明 艾鹏飞 《河北工业科技》 CAS 2024年第2期133-140,共8页
为了解决常规方法检测食源性病原菌存在操作繁琐、周期长的问题,基于4种常见食源性病原菌特异基因序列扩增提出了一种快速、高效的多重PCR(multiplex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MPCR)检测方法。根据单增李斯特菌iap基因、蜡样芽孢杆菌... 为了解决常规方法检测食源性病原菌存在操作繁琐、周期长的问题,基于4种常见食源性病原菌特异基因序列扩增提出了一种快速、高效的多重PCR(multiplex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MPCR)检测方法。根据单增李斯特菌iap基因、蜡样芽孢杆菌gyrB基因、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氏菌stxⅠ基因、肠炎沙门氏菌invA基因的特异序列分别设计引物后建立MPCR反应体系,测试其特异性、敏感性和可行性,并与国标培养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MPCR扩增出4个目标基因的特异性条带大小依次为371、221、432、171 bp;在58℃的退火温度下,MPCR扩增表现出良好的特异性,无非特异性扩增,4种病原菌最低检出限达到102CFU/mL;MPCR方法和国标培养法对多种食源性病原菌感染的牛奶样品的检测结果完全一致,检测周期由原来的5~7 d缩减到8~9 h。所建立的MPCR技术作为一种快速、高效的检测方法,可为食品安全生产提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检验学 多重pcr(Mpcr) 单增李斯特菌 蜡样芽孢杆菌 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氏菌 肠炎沙门氏菌
下载PDF
H1-SIV、H3-SIV、NA-PRRSV和EU-PRRSV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5
作者 徐毅 余良政 +10 位作者 林霜 任同伟 王豪 曾昊 郭嘉宁 郭金凡 黄崇强 欧阳康 黄伟坚 韦祖樟 陈樱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5-141,共7页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感染肺泡巨噬细胞,严重损害免疫系统,导致与其他病毒共感染现象,其中猪流感病毒(SIV)也是病原之一。为了快速检测和区分PRRSV基因型与SIV亚型,本研究针对H1、H3亚型SIV的HA基因和美洲型、欧洲型PRRSV的N、...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感染肺泡巨噬细胞,严重损害免疫系统,导致与其他病毒共感染现象,其中猪流感病毒(SIV)也是病原之一。为了快速检测和区分PRRSV基因型与SIV亚型,本研究针对H1、H3亚型SIV的HA基因和美洲型、欧洲型PRRSV的N、M基因的保守序列,分别设计了4对特异性扩增引物,在引物浓度、退火温度等反应条件的系统优化下,分别对其特异性和敏感性进行验证,建立了能够快速检测以上4种病原的多重PCR方法,并对155份临床样品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该检测方法特异性好、灵敏度高,对H1-SIV、H3-SIV、NA-PRRSV和EU-PRRSV的最低检出量均低至9.86×10^(0) copies/μL。以单一PCR方法对所有临床样品进行检测后发现,检测结果与多重PCR检测结果一致,证明这种多重PCR方法可以用于这4种病毒的快速检测与分型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流感病毒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 多重pcr
下载PDF
福建省茶树病毒种类鉴定及多重PCR检测技术的建立
6
作者 陈细红 蔡伟 +5 位作者 虞赟 李敏 王念武 杜振国 沈建国 高芳銮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98-710,共13页
【目的】明确福建省茶树主要病毒种类和分布情况,并建立同时快速检测多种病毒的多重PCR检测技术。【方法】2019—2023年,从福建省福州、南平、宁德、泉州、漳州、厦门、三明、莆田和龙岩9个地市区采集具有褪绿、皱缩和坏死等疑似病毒感... 【目的】明确福建省茶树主要病毒种类和分布情况,并建立同时快速检测多种病毒的多重PCR检测技术。【方法】2019—2023年,从福建省福州、南平、宁德、泉州、漳州、厦门、三明、莆田和龙岩9个地市区采集具有褪绿、皱缩和坏死等疑似病毒感染症状的茶树样品1869份,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PCR和RT-PCR检测的方法对茶树病毒病的病原进行鉴定,并将PCR扩增获得的特异性目的片段进行克隆和测序,对获得的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同时,根据GenBank上已报道的病毒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通过退火温度、引物浓度、循环数等反应条件和反应程序的优化,建立同时检测福建茶树主要病毒的多重PCR检测技术,并测定该技术的特异性、灵敏度及实际应用效果。【结果】从所采集的茶树病样上检出3种病毒,按检出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油茶双生病毒(oil tea associated geminivirus,OTaGV)(48.90%)、茶树坏死环斑病毒(tea plant necrotic ring blotch virus,TPNRBV)(26.75%)和茶树潜隐病毒1(camellia cryptic virus 1,CCV1)(17.98%);在检出病毒的1258份样品中,有807份为OTaGV、TPNRBV或CCV1单独侵染,检出率分别为37.20%、21.38%和5.56%;其余451份样品为2种或3种病毒复合侵染,复合侵染检出率达35.85%,OTaGV+CCV1、TPNRBV+CCV1、TPNRBV+OTaGV、OTaGV+CCV1+TPNRBV 4种类型复合侵染检出率分别为17.49%、0.40%、14.71%、3.26%。在地理分布上,OTaGV在福州、南平、宁德、泉州、漳州、厦门、三明、莆田和龙岩9个地区均有分布,其中漳州OTaGV检出率最高,为96.77%;CCV1在福州、南平、宁德、泉州、漳州、三明、莆田和龙岩8个地区均有分布,其中三明CCV1检出率最高,为66.00%;TPNRBV在福州、南平、宁德、泉州和漳州5个地区均有分布,其中泉州TPNRBV检出率最高,为79.13%;在福建省9个地区中,厦门地区仅检出OTaGV,三明、莆田和龙岩地区检出OTaGV和CCV1,其他5个地区同时检出OTaGV、TPNRBV和CCV1;福州、南平、宁德、泉州、漳州、三明、莆田7个地区检测到病毒复合侵染,其中漳州地区病毒复合侵染检出率最高(85.00%)、宁德地区病毒复合侵染检出率最低(23.03%)。利用测定的CCV1和TPNRBV部分基因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本研究获得的CCV1分离物(FW)与已报道的福建分离物FJ-SH104(GenBank登录号:ON807095)亲缘关系最近、TPNRBV分离物(FU)与福建分离物QZHA92(GenBank登录号:OQ948454)亲缘关系最近。经优化建立的多重PCR检测技术特异性强,仅OTaGV、TPNRBV和CCV1能扩增出特异性目的片段,而其他病毒及健康茶树样品上均未扩增出特异性目的片段;多重PCR灵敏度最低可以检测到稀释至10^(-4)倍的OTaGV、TPNRBV和10^(-3)倍的CCV1;利用该多重PCR检测技术对茶园中采集的60份病样进行检测,检测结果与单一PCR检测结果完全相符。【结论】OTaGV、TPNRBV和CCV1是当前福建茶树上主要病毒种类,其中OTaGV为福建地区首次报道,该病毒可侵染茶树也为首次发现;在检出的3种病毒中,以OTaGV发生分布范围最广,其次为CCV1、TPNRBV;福建地区茶树病毒目前仍以单独侵染为主,但同时存在较多的复合侵染,复合侵染类型包括TPNRBV+CCV1、TPNRBV+OTaGV、CCV1+OTaGV和OTaGV+CCV1+TPNRBV;建立的多重PCR检测技术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用于茶园茶树上OTaGV、CCV1和TPNRBV3种病毒的快速检测。研究结果可为福建茶树病毒病的综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病毒 病原鉴定 多重pcr 分子检测 福建省
下载PDF
回顾性分析多重PCR检测在儿童肺炎中的应用
7
作者 叶青 章映梅 +1 位作者 杨明 史微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24年第1期97-100,共4页
目的通过使用多重PCR毛细血管电泳技术,来正确识别引起小儿肺炎的病毒,使临床医生能够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方法研究使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2021-2022年云南省滇南中心医院检测的呼吸道病毒13项中,诊断为肺炎的病例进行了分析。通过多... 目的通过使用多重PCR毛细血管电泳技术,来正确识别引起小儿肺炎的病毒,使临床医生能够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方法研究使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2021-2022年云南省滇南中心医院检测的呼吸道病毒13项中,诊断为肺炎的病例进行了分析。通过多重PCR毛细血管电泳技术检测出了13种呼吸道病毒,包括甲型流感病毒(FluA)、季节性H3N2病毒(H3N2)人呼吸道合胞病毒(HRSV)、人腺病毒(HAdV)、人博卡病毒(HBoV)、人鼻病毒(HRV)、人副流感病毒(HPIV)、肺炎衣原体(Cpn)、人偏肺病毒(HMPV)、肺炎支原体(MP)、冠状病毒(HCoV)、乙型流感病毒(FluB)、甲流H1N12009(H1N1)。结果其中HRV在2年中均是阳性占比最高的病毒因子,但在2022年其占比已有所下降。与此同时,MP的阳性占比明显增高,排在阳性占比第二位,而HMPV的阳性占比也有所增加。结论实验室检测呼吸道病毒对于减少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是至关重要的。此外,本研究还强调了多重PCR毛细血管电泳技术在呼吸道病毒诊断中的重要性。在临床实践中,正确识别引起小儿肺炎的病毒对于采取适当的治疗方案和保护儿童的健康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 呼吸道病毒 多重pcr 鼻病毒
下载PDF
致犊牛腹泻大肠杆菌毒力因子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8
作者 向敏 周源 +6 位作者 胡修忠 刘辰晖 余婕 邹良勋 王定发 钟朱夏 程蕾 《中南农业科技》 2024年第1期28-30,共3页
以大肠杆菌4种毒力因子EAST1、FimH、F17、STX1为模板设计特异性引物并优化各项反应条件,建立犊牛腹泻的多重PCR检测方法,利用所建立的多重PCR方法对湖北省某牛场采集的15个样本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该牛场中携带FimH毒力基因的阳性菌... 以大肠杆菌4种毒力因子EAST1、FimH、F17、STX1为模板设计特异性引物并优化各项反应条件,建立犊牛腹泻的多重PCR检测方法,利用所建立的多重PCR方法对湖北省某牛场采集的15个样本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该牛场中携带FimH毒力基因的阳性菌株引起的大肠杆菌广泛存在,携带F17毒力基因的阳性菌株次之,并存在2种毒力基因混合感染的现象。综上所述,该方法的建立为大肠杆菌中常见毒力因子的快速检测及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新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犊牛 腹泻大肠杆菌 多重pcr 毒力因子 检测方法
下载PDF
多重PCR联合传统培养法在食源性致病菌检验中的应用
9
作者 陈进思 陶春燕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期0103-0106,共4页
研究多重PCR联合传统培养法在食源性致病菌检验中的应用效果,为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方法的适用性、有效性进行确认。方法 采取单纯多重PCR技术、传统培养法和联合方法进行检验,分析三种方法的检测结果。结果 联合检验方法的检验结果均优... 研究多重PCR联合传统培养法在食源性致病菌检验中的应用效果,为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方法的适用性、有效性进行确认。方法 采取单纯多重PCR技术、传统培养法和联合方法进行检验,分析三种方法的检测结果。结果 联合检验方法的检验结果均优于单一方法。结论 在食源性致病菌的检验中,应用多重PCR联合传统培养法进行检验,检验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pcr技术 传统培养法 食源性致病菌 检验结果
下载PDF
甘南牦牛三种消化道线虫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1
10
作者 郝明超 潘阳阳 +3 位作者 李勇生 张莉 徐庚全 余四九 《中国兽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68-475,共8页
为建立一种能同时检测奥氏奥斯特线虫、捻转血矛线虫和环纹背带线虫的多重PCR检测方法,掌握三种线虫在甘南牦牛中的流行情况,本研究以三种线虫的核糖体ITS序列为靶标设计3对特异性引物,建立了多重PCR检测方法,同时检测986份甘南牦牛粪... 为建立一种能同时检测奥氏奥斯特线虫、捻转血矛线虫和环纹背带线虫的多重PCR检测方法,掌握三种线虫在甘南牦牛中的流行情况,本研究以三种线虫的核糖体ITS序列为靶标设计3对特异性引物,建立了多重PCR检测方法,同时检测986份甘南牦牛粪便样品,对三种线虫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显示,本研究建立的多重PCR方法检测到奥氏奥斯特线虫、捻转血矛线虫、环纹背带线虫DNA的最低浓度分别为0.03、0.03、0.02 ng/μL,三种线虫的感染率分别为12.58%、14.30%、11.36%,混合感染率为12.98%。1—4月份3种消化道线虫的感染率显著高于5—8月份和9—12月份(P<0.01),3种消化道线虫的感染率在0~3岁与大于3岁的牦牛之间差异不显著。本研究成功建立了用于牦牛奥氏奥斯特线虫、捻转血矛线虫、环纹背带线虫的多重PCR检测方法;甘南牦牛三种线虫的流行率较高,提示甘南牦牛消化道线虫的防控不能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奥氏奥斯特线虫 捻转血矛线虫 环纹背带线虫 多重pcr 甘南藏族自治州 流行病学调查
下载PDF
JEV、PRRSV、PPV及PRV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斌 赵硕 +14 位作者 周英宁 赵武 蒋家霞 何颖 郭旋 卢冰霞 林昌华 秦毅斌 段群棚 全琛宇 许心婷 陈婷婷 许艺兰 陈忠伟 张宁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8-53,共6页
为了建立一种能快速鉴别猪日本脑炎病毒(JEV)、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猪细小病毒(PPV)和猪伪狂犬病病毒(PRV)的准确、高效的多重常规PCR检测方法,针对JEV、PRRSV、PPV、PRV基因保守区域合成特异性引物,优化后获得最优反应条件... 为了建立一种能快速鉴别猪日本脑炎病毒(JEV)、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猪细小病毒(PPV)和猪伪狂犬病病毒(PRV)的准确、高效的多重常规PCR检测方法,针对JEV、PRRSV、PPV、PRV基因保守区域合成特异性引物,优化后获得最优反应条件,对该方法特异性、敏感性、重复性进行了测定,并应用该方法对临床样品进行初步应用。结果显示,该方法对JEV、PRRSV、PPV、PRV可进行特异性扩增,对混合阳性质粒检测下限达2×10^(6)copies/μL,对猪圆环病毒2型、猪瘟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丁型冠状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等相关病毒均无扩增,且重复性良好。用该方法检测51份2021年采集的广西区内组织样品,检出JEV、PRRSV、PPV、PRV阳性率分别为7.84%、50.98%、5.88%、23.53%,且存在多重混合感染的情况。所建立的多重PCR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敏感性及重复性,可应用于临床常见猪繁殖障碍性病毒病的快速诊断和监测预警,为猪繁殖障碍性病毒病提供了诊断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脑炎病毒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 猪细小病毒 猪伪狂犬病病毒 多重pcr
下载PDF
大口黑鲈微卫星多重PCR体系及3个群体的遗传分析
12
作者 傅建军 龚雅婷 +5 位作者 朱文彬 强俊 张林兵 王兰梅 罗明坤 董在杰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514-1522,共9页
为开展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种质评估和遗传分析提供便捷的研究手段,试验筛选了扩增效果好、具有多态性的18个微卫星位点,构建了6组3重PCR体系。随后将多重PCR体系应用于大口黑鲈3个群体(美国群体USA、“优鲈1号”YLO和杂交... 为开展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种质评估和遗传分析提供便捷的研究手段,试验筛选了扩增效果好、具有多态性的18个微卫星位点,构建了6组3重PCR体系。随后将多重PCR体系应用于大口黑鲈3个群体(美国群体USA、“优鲈1号”YLO和杂交子代HYB)的遗传分析。结果显示,各位点的等位基因数(Na)、有效等位基因数(Ne)、观测杂合度(Ho)、期望杂合度(He)和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分别介于3—14、1.622—5.841、0.333—0.806、0.385—0.833和0.361—0.810,其均值分别为7.722、3.056、0.577、0.626和0.579。剔除2个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位点的分析显示,YLO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最低,HYB的平均观测杂合度最高(Ho=0.743),其余多态性指标均在USA中呈现最高值。USA与YLO间的Nei’s遗传距离最远(0.362),HYB与USA和YLO间的Nei’s遗传距离分别为0.112和0.179。两两群体间均存在极显著的遗传分化(P<0.01),其中USA与YLO间遗传分化水平最高(FST=0.209)。基于等位基因频率的遗传结构分析结果显示,USA和YLO具有相对独立的遗传结构,而HYB呈现出不同的遗传来源。主成分判别分析的散点图显示,不同群体来源的个体能获得较有效区分,HYB分布介于USA和YLO的区域之间。研究表明,试验构建的微卫星多重PCR体系,涉及位点具有较高多态性,并能有效应用于大口黑鲈的群体遗传分析,可为其遗传育种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卫星 多重pcr 遗传分析 大口黑鲈
下载PDF
甘南牦牛三种血液原虫多重PCR检测方法建立及流行病学调查
13
作者 陈亚明 李勇生 +4 位作者 高生智 张莉 徐庚全 潘阳阳 余四九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99-706,共8页
为建立一种能同时快速检测弓形虫、环形泰勒虫、新孢子虫3种甘南牦牛血液原虫的多重PCR检测方法,掌握3种血液原虫在甘南牦牛中的流行情况,本研究以弓形虫hypothetical protein基因、环形泰勒虫Tams1基因、新孢子虫Nc-p43基因为靶标设计... 为建立一种能同时快速检测弓形虫、环形泰勒虫、新孢子虫3种甘南牦牛血液原虫的多重PCR检测方法,掌握3种血液原虫在甘南牦牛中的流行情况,本研究以弓形虫hypothetical protein基因、环形泰勒虫Tams1基因、新孢子虫Nc-p43基因为靶标设计3对特异性引物,通过优化多重PCR反应条件,建立检测3种血液原虫的多重PCR方法,并检测甘南地区629份牦牛血清样品,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显示,建立的牦牛3种血液原虫多重PCR检测方法,具有特异性强、敏感性高和重复性好的优点,检测弓形虫、环形泰勒虫和新孢子虫DNA的最低浓度分别为0.01、0.02、0.01 ng·μL^(-1);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弓形虫、环形泰勒虫和新孢子虫的阳性率分别为4.29%、3.66%、5.88%,并存在混合感染现象,整体混合感染率为13.68%;季节性流行病学分析显示,3种原虫单一感染率均为冬季最高、春季最低(P>0.05),整体感染率为冬季最高、夏季最低(P>0.05)。按不同年龄分析,0~3岁牦牛3种原虫的整体感染率为27.83%,大于3岁的整体感染率27.46%(P>0.05)。分析风险因素发现,季节和年龄均不是牦牛感染3种原虫的风险因素(P>0.05)。本研究成功建立的多重PCR检测方法,可用于牦牛弓形虫、环形泰勒虫和新孢子虫的鉴别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并检测了甘南地区牦牛三种血液原虫的流行情况,为该病的预防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原虫 多重pcr 流行病学调查
下载PDF
多重PCR-膜芯片技术快速检测饲料中6种致病微生物
14
作者 魏书林 李文静 +4 位作者 宋荣 李丽蓓 王培龙 冯超林 张维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02-106,共5页
本实验基于多重PCR与膜芯片核酸杂交技术,旨在构建同时检测饲料及原料中6种致病微生物的检测方法,并对方法的特异性、检出限及适用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重复性、再现性和特异性,综合检出限为培养前1~5 CFU/mL(核酸样本... 本实验基于多重PCR与膜芯片核酸杂交技术,旨在构建同时检测饲料及原料中6种致病微生物的检测方法,并对方法的特异性、检出限及适用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重复性、再现性和特异性,综合检出限为培养前1~5 CFU/mL(核酸样本为0.01 ng/μL),可实现对沙门氏菌、大肠埃希氏菌O157:H7、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副溶血性弧菌等6种致病微生物的高通量检测,检测结果与标准方法一致。多重PCR-膜芯片技术可成为饲料及原料中微生物污染快速、高通量筛查新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pcr 膜芯片 致病微生物 快速检测 饲料
下载PDF
5种苹果病毒多重PCR检测体系的建立
15
作者 胡国君 范旭东 +4 位作者 李军 任芳 孙喜陈 张尊平 董雅凤 《中国果树》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79-83,88,共6页
苹果褪绿叶斑病毒(ACLSV)、苹果茎沟病毒(ASGV)、苹果茎痘病毒(ASPV)、苹果坏死花叶病毒(ApNMV)和苹果锈果类病毒(ASSVd)是影响我国苹果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病毒病害,建立快速、准确的检测方法是防控病毒病的基础。分别设计了ACLSV、ApNM... 苹果褪绿叶斑病毒(ACLSV)、苹果茎沟病毒(ASGV)、苹果茎痘病毒(ASPV)、苹果坏死花叶病毒(ApNMV)和苹果锈果类病毒(ASSVd)是影响我国苹果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病毒病害,建立快速、准确的检测方法是防控病毒病的基础。分别设计了ACLSV、ApNMV和ASSVd 3种病毒的检测引物ACL-F1/R1、ApN-F2/R2和ASS-F1/R1,片段的大小分别为1112、1025、213 bp。利用新设计和已报道的苹果病毒特异性引物,通过引物检测效果比较、组合筛选、用量优化及退火温度调试,建立了5种苹果病毒多重PCR检测体系。该检测体系的扩增片段大小分别为ACLSV1112 bp、ApNMV640 bp、ASGV449 bp、ASPV349 bp和ASSVd213 bp。利用多重PCR和单一PCR分别对50份田间苹果样品进行病毒检测,结果显示,各样品多重PCR检测与单一PCR检测结果一致,表明本研究建立的多重RT-PCR方法可准确、快速、高效地检测单一或复合侵染的5种苹果病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 苹果褪绿叶斑病毒 苹果茎沟病毒 苹果茎痘病毒 苹果坏死花叶病毒 苹果锈果类病毒 多重pcr
原文传递
运用多重PCR检测技术快速诊断儿童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
16
作者 张伟 吴涛 +1 位作者 刘志英 冯月兰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3年第12期0001-0004,共4页
对多重PCR检测技术用于快速诊断儿童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的应用价值展开探讨,并就临床表现与所对应的病原体之间的联系展开分析。方法 将我院在2022年9月-2023年3月间收治的50例存在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的患儿纳入本次研究,采集所有入组... 对多重PCR检测技术用于快速诊断儿童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的应用价值展开探讨,并就临床表现与所对应的病原体之间的联系展开分析。方法 将我院在2022年9月-2023年3月间收治的50例存在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的患儿纳入本次研究,采集所有入组患儿的鼻咽拭子待检,采用多重PCR技术进行检验,对不同病原体进行区分。结果 送检的50份样本中,检出病毒感染的46例,阳性率为92.00%,多数为单一病毒感染,仅有14例为多重病毒感染。从病毒分类来看,检出最多的为鼻病毒13份,占比26.00%,腺病毒9份,占比18.00%以及呼吸道合胞病毒7份,占比14.00%。流感病毒的检出率为12.00%,副流感病毒的检出率为10.00%,另有3份检出冠状病毒(6.00%)、2份检出博卡病毒(4.00%)、1份检出人偏肺病毒(2.00%)。在所有上呼吸道感染病毒中,鼻病毒检出率最高,而在所有下呼吸道感染病毒中,呼吸道合胞病毒检出率最高,多重病毒感染易导致患儿临床症状加剧。结论 多重PCR检测技术能够通过一次检测识别出多种病原体,与单重PCR检测相比节约了时间成本,能够更快获得检测结果,用于指导临床诊疗,对儿童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的鉴别诊断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pcr 儿童 呼吸道感染 快速诊断
原文传递
奶牛乳房炎三种主要链球菌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2
17
作者 叶方钰 刘爽 +5 位作者 王权 戚雪芹 张传印 谢雨芮 潘翠玲 蒋蔚 《中国兽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82-188,共7页
链球菌是引起奶牛乳房炎的重要病原菌,其中无乳链球菌(S.agalactiae)、停乳链球菌(S.dysgalactiae)和乳房链球菌(S.uberis)是奶牛乳房炎主要的致病性链球菌。为同时、快速地检测牛奶样品中这3种重要链球菌,本研究根据无乳链球菌sip基因... 链球菌是引起奶牛乳房炎的重要病原菌,其中无乳链球菌(S.agalactiae)、停乳链球菌(S.dysgalactiae)和乳房链球菌(S.uberis)是奶牛乳房炎主要的致病性链球菌。为同时、快速地检测牛奶样品中这3种重要链球菌,本研究根据无乳链球菌sip基因、停乳链球菌Mig基因及乳房链球菌pauA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同时以细菌16S rRNA基因为内参,建立了多重PCR检测方法,并进行条件优化。结果显示,该方法最佳退火温度为58℃,最佳扩增循环数为25个循环,本方法同时检测无乳链球菌、停乳链球菌及乳房链球菌时,检测限分别为1×10^(3)CFU/m L、1×10^(3)CFU/m L及1×10^(4)CFU/m L,灵敏性高。该方法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等10种菌均无交叉反应,特异性好。模拟样品结果显示,当奶样中3种菌的初始浓度均为1 CFU/m L时,37℃增菌6 h即可检出乳房链球菌,增菌8 h以上3种菌可全部检出。结果表明,该多重PCR检测方法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灵敏性,对同时快速检测牛奶中无乳链球菌、停乳链球菌及乳房链球菌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奶牛乳房炎的监管、诊治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奶牛乳房炎 无乳链球菌 停乳链球菌 乳房链球菌 多重pcr
下载PDF
鉴别感染羊驼4种病毒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18
作者 于远光 岳涛 +9 位作者 马晓宁 张永兴 王萌 曾巧英 刘艳红 高闪电 独军政 吴锦艳 李坤 许小红 《中国兽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102-1107,共6页
为了建立一种用于羊驼易感的羊口疮病毒(ORFV)、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1)、口蹄疫病毒(FMDV)、蓝舌病病毒(BTV)鉴别的多重PCR检测方法,根据GenBank中公布的ORFV、BVDV-1、FMDV和BTV参考株基因序列分别设计特异性引物,优化引物、dNTP、T... 为了建立一种用于羊驼易感的羊口疮病毒(ORFV)、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1)、口蹄疫病毒(FMDV)、蓝舌病病毒(BTV)鉴别的多重PCR检测方法,根据GenBank中公布的ORFV、BVDV-1、FMDV和BTV参考株基因序列分别设计特异性引物,优化引物、dNTP、Taq DNA聚合酶浓度及退火温度,通过敏感性和重复性检验,并对60份羊驼粪便样品和35份羊驼咽拭子样品进行验证。结果显示,所建立的多重PCR方法能够有效区分ORFV、BVDV-1、FMDV和BTV,最低检测限分别为3.18×10^(4)copies/μL、3.13×10^(1)copies/μL、3.06×10^(1)copies/μL、2.95×10^(2)copies/μL。结论:所建立的多重PCR方法能够同时快速鉴别羊驼感染的ORFV、BVDV-1、FMDV和BTV,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驼 口蹄疫病毒 羊口疮病毒 蓝舌病病毒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 多重pcr
下载PDF
多重PCR快速检测槟榔黄化植原体和槟榔隐症病毒1体系的建立
19
作者 彭春霖 黄丽云 +4 位作者 朱辉 魏红宇 郑馨 赵正武 刘立云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3年第5期772-776,共5页
由槟榔黄化植原体(areca palm yellow leaf phytoplasma,AYLP)引起的黄化病和槟榔隐症病毒1(Areca palm velarivirus 1,APV1)引起的黄叶病毒病是危害槟榔树最严重的两种病害,对海南槟榔产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建立快速的检测技术对... 由槟榔黄化植原体(areca palm yellow leaf phytoplasma,AYLP)引起的黄化病和槟榔隐症病毒1(Areca palm velarivirus 1,APV1)引起的黄叶病毒病是危害槟榔树最严重的两种病害,对海南槟榔产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建立快速的检测技术对于两种病害的预警防控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多重PCR(Multiplex PCR)技术同时检测AYLP和APV1,即AYLP巢式PCR第一轮结束后,再使用一次多重PCR对两种病原同时进行扩增,最后进行电泳观察结果。结果显示,通过对多重PCR浓度体系和退火温度进行优化,在一个体系中成功扩增出AYLP和APV1,得到525和311 bp两条特异性大小条带。多重PCR检测与单一PCR检测结果完全一致,并且与单一PCR检测方法比较,多重PCR方法精简了操作步骤,提高了检测效率,显著降低了检测成本,为槟榔黄化病和黄叶病毒病的常规诊断提供了新方法。因此,该技术在AYLP和APV1常规检测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槟榔黄化病 植原体 APV1 多重pcr 新方法
原文传递
基于微卫星多重PCR的黄鳝亲子鉴定技术
20
作者 鲁弘毅 田海峰 +1 位作者 胡乔木 李忠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7-106,共10页
为助力黄鳝(Monopterus albus)良种选育中的亲子鉴定和系谱管理问题,利用黄鳝全基因组预测并筛选获得的16个多态性较高的微卫星标记,建立了2组微卫星多重PCR体系,并成功用于11个家系的亲子鉴定。通过Cervus 3.0软件对132尾黄鳝进行遗传... 为助力黄鳝(Monopterus albus)良种选育中的亲子鉴定和系谱管理问题,利用黄鳝全基因组预测并筛选获得的16个多态性较高的微卫星标记,建立了2组微卫星多重PCR体系,并成功用于11个家系的亲子鉴定。通过Cervus 3.0软件对132尾黄鳝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16个微卫星标记的平均等位基因数(Na)为5.562,平均观测杂合度(Ho)和平均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627和0.619,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564。亲子鉴定结果表明,双亲基因型未知时单亲本的累积排除概率(CE-1P)为0.99999999,单亲基因型已知时另一亲本的累积排除概率(CE-2P)为0.99999991,双亲基因型未知时双亲的累积排除概率(CE-PP)为0.99996476。黄鳝11个家系的模拟鉴定率为99.96%,实际鉴定率为95%。模拟分析不同亲本数的结果显示,实验的16个微卫星标记在双亲性别已知的200对亲本和双亲性别未知的150对亲本的情况下,均可达到95%以上的鉴定率。利用NTSYS软件对11个家系的110尾子代个体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除2尾子代外其余108尾子代均可正确聚类,准确率为98.18%。实验构建的2组微卫星多重PCR亲子鉴定技术为黄鳝良种选育及种质资源管理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鳝 微卫星 亲子鉴定 多重pcr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