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重庆大学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北京夏季夜间低空急流特征观测分析
被引量:
30
1
作者
李炬
舒文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60-368,共9页
利用三年夏季系留气艇探测结果,分析了北京夏季夜间低空急流的一般特征.30%的夜间观测记录出现了低空急流.急流平均高度为200m,其最大频率出现在140m左右,90%急流出现在320m以下.W、SW、SE是夜间低空急流的主要风向.不同观测地点低空急...
利用三年夏季系留气艇探测结果,分析了北京夏季夜间低空急流的一般特征.30%的夜间观测记录出现了低空急流.急流平均高度为200m,其最大频率出现在140m左右,90%急流出现在320m以下.W、SW、SE是夜间低空急流的主要风向.不同观测地点低空急流在速度、风向和高度上存在明显差异.城区低空急流高度大部分时间比郊区高.个例分析表明,在夜间稳定边界层条件下,低空急流与局地山谷风环流强弱变化有很好相关.进一步成因分析认为,斜坡地形产生的热成风、山谷风环流可能是北京夏季夜间低空急流形成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间低空急流
稳定边界层
系留气艇
热成风
山谷风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夏季夜间低空急流变化特征
被引量:
7
2
作者
张建涛
王敏仲
+3 位作者
何清
潘红林
孟露
王延慧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9-100,共12页
利用2016年7月和2017年7月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GPS探空观测试验数据,分析了夏季夜间低空急流的变化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夏季夜间低空急流发生概率较高,较弱的低空急流(LLJ1)发生概率约为71.0%,平均急流风速为13.2 m&...
利用2016年7月和2017年7月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GPS探空观测试验数据,分析了夏季夜间低空急流的变化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夏季夜间低空急流发生概率较高,较弱的低空急流(LLJ1)发生概率约为71.0%,平均急流风速为13.2 m·s-1,平均急流高度为424 m,急流风向以偏东风为主,急流风速主要分布在9~14 m·s-1,急流高度主要分布在低空200~500 m,较强的低空急流(LLJ4)分布在较高的高度上。晴天夜间低空急流形成和发展具有清晰的日变化特征,日落后开始发展,午夜达到最大,之后逐渐减弱,并在日出前后消散,急流风向随时间推移,由东北风逐渐向右偏转为偏东风或东南风。沙尘暴天气对低空急流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急流风速可在沙尘暴风速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大,形成较强的夜间低空急流。天气系统的强迫对沙漠腹地夜间低空急流强度影响较大,但时间较短,而惯性震荡和地形因素对急流强度影响较弱,但能够长期影响低空急流的形成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间低空急流
塔克拉玛干沙漠
惯性震荡
日变化
原文传递
多模式对美国中部草原大气边界层模拟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
1
3
作者
黄文彦
吴建秋
+2 位作者
吴晶璐
陈渤黎
雷正翠
《干旱气象》
2016年第4期710-717,共8页
利用DICE试验的4个大气模式(UM、GEM、LMD和WRF)模拟结果,结合探空资料,对比分析了不同模式对1999年10月23—26日美国中部草原白天对流边界层和夜间稳定边界层的模拟效果。结果表明:对于白天对流边界层,不同模式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这与...
利用DICE试验的4个大气模式(UM、GEM、LMD和WRF)模拟结果,结合探空资料,对比分析了不同模式对1999年10月23—26日美国中部草原白天对流边界层和夜间稳定边界层的模拟效果。结果表明:对于白天对流边界层,不同模式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这与各自的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密切相关。其中,UM和LMD模式中,边界层和自由大气之间强的卷夹作用导致了偏强的湍流混合,进而使模拟的混合层高度高于观测值;GEM模式模拟的白天湍流混合偏弱,边界层为不稳定的大气层结,且模拟的风速在边界层中随高度基本呈递增趋势,但与观测值差异较大;所有模式中WRF模式模拟效果最佳,成功模拟出24日边界层与自由大气之间的水汽干层和低风速区。对于夜间稳定边界层,不同模式之间差异较小。其中,UM和GEM模式模拟的24、25日夜间低空急流偏弱,而LMD和WRF模式模拟的夜间低空急流更接近实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层
湍流混合
卷夹作用
夜间低空急流
多模式对比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北京夏季夜间低空急流特征观测分析
被引量:
30
1
作者
李炬
舒文军
机构
中国气象局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
北京市气候中心
出处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60-368,共9页
基金
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H02062025023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275006)
+1 种基金
中国气象局科技专项“北京城市大气边界层移动观测系统建设”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专项“用移动观测研究北京局地环流对PM浓度分布影响”资助
文摘
利用三年夏季系留气艇探测结果,分析了北京夏季夜间低空急流的一般特征.30%的夜间观测记录出现了低空急流.急流平均高度为200m,其最大频率出现在140m左右,90%急流出现在320m以下.W、SW、SE是夜间低空急流的主要风向.不同观测地点低空急流在速度、风向和高度上存在明显差异.城区低空急流高度大部分时间比郊区高.个例分析表明,在夜间稳定边界层条件下,低空急流与局地山谷风环流强弱变化有很好相关.进一步成因分析认为,斜坡地形产生的热成风、山谷风环流可能是北京夏季夜间低空急流形成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夜间低空急流
稳定边界层
系留气艇
热成风
山谷风
Keywords
Nocturnal low-level jet, Stable boundary layer, Tethered balloon, Thermal wind, Mountain-valleywind
分类号
P412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夏季夜间低空急流变化特征
被引量:
7
2
作者
张建涛
王敏仲
何清
潘红林
孟露
王延慧
机构
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塔克拉玛干沙漠气象野外科学试验基地
新疆气象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
出处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9-100,共12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77503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1830968)
+1 种基金
中国沙漠气象科学研究基金项目(Sqj2019001)
新疆天山青年计划项目(2017Q042)。
文摘
利用2016年7月和2017年7月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GPS探空观测试验数据,分析了夏季夜间低空急流的变化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夏季夜间低空急流发生概率较高,较弱的低空急流(LLJ1)发生概率约为71.0%,平均急流风速为13.2 m·s-1,平均急流高度为424 m,急流风向以偏东风为主,急流风速主要分布在9~14 m·s-1,急流高度主要分布在低空200~500 m,较强的低空急流(LLJ4)分布在较高的高度上。晴天夜间低空急流形成和发展具有清晰的日变化特征,日落后开始发展,午夜达到最大,之后逐渐减弱,并在日出前后消散,急流风向随时间推移,由东北风逐渐向右偏转为偏东风或东南风。沙尘暴天气对低空急流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急流风速可在沙尘暴风速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大,形成较强的夜间低空急流。天气系统的强迫对沙漠腹地夜间低空急流强度影响较大,但时间较短,而惯性震荡和地形因素对急流强度影响较弱,但能够长期影响低空急流的形成和发展。
关键词
夜间低空急流
塔克拉玛干沙漠
惯性震荡
日变化
Keywords
nocturnal low-level jet
Taklimakan Desert
inertial concussion
diurnal variation
分类号
P425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多模式对美国中部草原大气边界层模拟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
1
3
作者
黄文彦
吴建秋
吴晶璐
陈渤黎
雷正翠
机构
江苏省常州市气象局
出处
《干旱气象》
2016年第4期710-717,共8页
基金
常州市科技局科技支撑计划社会发展类项目(CE20145047
CE20135047)
江苏省气象科研开放基金项目(201206)共同资助
文摘
利用DICE试验的4个大气模式(UM、GEM、LMD和WRF)模拟结果,结合探空资料,对比分析了不同模式对1999年10月23—26日美国中部草原白天对流边界层和夜间稳定边界层的模拟效果。结果表明:对于白天对流边界层,不同模式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这与各自的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密切相关。其中,UM和LMD模式中,边界层和自由大气之间强的卷夹作用导致了偏强的湍流混合,进而使模拟的混合层高度高于观测值;GEM模式模拟的白天湍流混合偏弱,边界层为不稳定的大气层结,且模拟的风速在边界层中随高度基本呈递增趋势,但与观测值差异较大;所有模式中WRF模式模拟效果最佳,成功模拟出24日边界层与自由大气之间的水汽干层和低风速区。对于夜间稳定边界层,不同模式之间差异较小。其中,UM和GEM模式模拟的24、25日夜间低空急流偏弱,而LMD和WRF模式模拟的夜间低空急流更接近实况。
关键词
边界层
湍流混合
卷夹作用
夜间低空急流
多模式对比
Keywords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turbulent mixing
entrainment action
low-level jet at night
multiple models comparison
分类号
P404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北京夏季夜间低空急流特征观测分析
李炬
舒文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
3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夏季夜间低空急流变化特征
张建涛
王敏仲
何清
潘红林
孟露
王延慧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20
7
原文传递
3
多模式对美国中部草原大气边界层模拟的对比分析
黄文彦
吴建秋
吴晶璐
陈渤黎
雷正翠
《干旱气象》
2016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