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欧洲大分流的政治表现
1
作者 胡键 《社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2-44,共13页
“加州学派”的代表人物彭慕兰提出“大分流”理论,一度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普遍关注,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后发现,这一观点在分析中国与欧洲在历史发展中的大分流是有明显缺陷的。随后,“加州学派”的其他学者对“大分流”理论进行了反... “加州学派”的代表人物彭慕兰提出“大分流”理论,一度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普遍关注,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后发现,这一观点在分析中国与欧洲在历史发展中的大分流是有明显缺陷的。随后,“加州学派”的其他学者对“大分流”理论进行了反思和修正,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引入了政治因素即制度因素的变量,其目的是从政治上解释中国和欧洲经济变迁的因素,但依然是经济分析的视角,而没有将政治制度这个关键性因素作为比较的内容。政治最为关键的制度是权力制度,古代中国很早就建立起一套非常完整的政治制度,最终定型于以郡县制为内容的君主专制制度,这一制度历两千多年而不衰。而欧洲的君主专制则始于屋大维时期,在对待君主专制制度的态度上,古代中国与古代欧洲是大相径庭的。古代中国在体制内几乎对政治制度没有任何异议而得以顺利推行;欧洲的君主专制则自始至终都存在着非常大的挑战,这主要来自思想界。欧洲思想界对政治制度的反思几乎伴随着欧洲整个政治发展史。因此,对君主专制的态度彰显了中国、欧洲大分流在政治上表现的客观实际,其他所有的制度都是基于这一制度的分流展开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分流 君主专制 经济发展 现代化
下载PDF
重访“大分流”:澄清中西历史和现实中两大不同农业演变模式 被引量:1
2
作者 黄宗智 《东南学术》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0-47,246,共9页
彭慕兰(Kenneth Pomeranz)和李伯重最近承认,自己过去坚持中国和西方经济的“大分流”要到1800年之后方才出现是错误的,但他们仍然坚持,在农业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方面自己原来的论点是正确的。18世纪以来英格兰的农牧结合模式和中国的单... 彭慕兰(Kenneth Pomeranz)和李伯重最近承认,自己过去坚持中国和西方经济的“大分流”要到1800年之后方才出现是错误的,但他们仍然坚持,在农业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方面自己原来的论点是正确的。18世纪以来英格兰的农牧结合模式和中国的单一种植模式有着根本性不同,掌握两者的差异才能认识到两国过去和未来发展出路的不同。坚持两者的相同和相等性只可能继续导致错误的认识和抉择。中国农业(和其政治经济总体)所走的历史、近现代和当代的实际道路都不可能与西方一样。直面两者间基本不同的实际,才可能真正认识到符合中国如今和未来所需要的发展出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分流 中西农业模式 小农经济 内卷化与去内卷化
下载PDF
中西经济思想的首次“大分流”——基于罗马与秦汉时期的经济思想比较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张申 张亚光 《经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6-119,共14页
罗马与秦汉时期经济思想对比的专题研究目前尚不多见,但它对延续中西经济思想的比较研究及厘清中西经济思想演化的差异轨迹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经济思想中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研究视野三个层面的对比研究,文章发现,罗马社会推崇个... 罗马与秦汉时期经济思想对比的专题研究目前尚不多见,但它对延续中西经济思想的比较研究及厘清中西经济思想演化的差异轨迹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经济思想中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研究视野三个层面的对比研究,文章发现,罗马社会推崇个体权利的维护,而秦汉时期中国社会强调集体权利的维护;罗马学者惯以个体多轮谈判的方式思考经济问题,而秦汉时期的中国学者偏好以整体均衡分析的方式求解经济答案;加之二者在经济研究的视野方面存在诸多不同,因此,罗马与秦汉时期中西经济思想产生显著差异,中西经济思想的首次"大分流"就此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马经济思想 秦汉经济思想 大分流 比较研究
下载PDF
中国社会经济史面临的挑战——回应《大分流》的“问题意识” 被引量:25
4
作者 王家范 《史林》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6-52,126,共8页
《大分流》的研究风格 ,不同于我们“政治经济学”色彩浓厚的“社会经济史”,呈现出的是经济史的“经济学化”,且有某种去“社会科学化”的隐喻。彭慕兰关于经济史应该循着经济自身的发展脉络 ,尊重经济发展自主性的思路 ,值得重视。但... 《大分流》的研究风格 ,不同于我们“政治经济学”色彩浓厚的“社会经济史”,呈现出的是经济史的“经济学化”,且有某种去“社会科学化”的隐喻。彭慕兰关于经济史应该循着经济自身的发展脉络 ,尊重经济发展自主性的思路 ,值得重视。但笔者认为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既有《大分流》说的理论过剩的问题 ,但也有理论不足和理论偏颇的问题。我们没有必要割断重视制度分析的百年学术传统。总结数千年中国独特发展的经验材料 ,特别是百年以来 ,直至今日正在深入的经济改革实践 ,提升经济史理论水平的挑战 ,正摆在我们的面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分流 经济史 问题意识
下载PDF
“大分流”还是“大合流”:明清时期历史趋势的文明史观 被引量:9
5
作者 赵轶峰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2-48,共7页
美国学者彭慕兰的"大分流"说具有纯经济学的类型比较意义,但缺乏历史学上的意义,在分析16至19世纪中国历史动态趋势中显现出诸多盲点。在由西欧率先发动起来的工业化发展起来以前,中国与西欧的历史,或者社会体系,或者文明运... 美国学者彭慕兰的"大分流"说具有纯经济学的类型比较意义,但缺乏历史学上的意义,在分析16至19世纪中国历史动态趋势中显现出诸多盲点。在由西欧率先发动起来的工业化发展起来以前,中国与西欧的历史,或者社会体系,或者文明运动有接触和相互关联性但却从来也没有"合流",因而其后的"分流"是并不存在的;反倒是16世纪以后西欧的世界性扩张导致了19世纪以来欧洲与中国社会体制趋同的倾向;这种趋向使中国的社会历史运动、社会组织体系乃至文化形态与西欧具有了巨大的相似性和可融和性。在考察16至19世纪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关系时,文明史研究的观念与方法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分流 明清时期 现代性 文明史观
下载PDF
制度大分流:诺思与格雷夫的视角 被引量:1
6
作者 雷鸣 邓宏图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4-29,共6页
本文分析、比较了道格拉斯.C.诺斯在其制度变迁理论研究中的最新进展和阿夫纳.格雷夫的历史比较制度分析理论;两者的研究体现了新制度经济学在研究近代以来东西方大分流问题上的整合和统一。从制度分流的角度出发,简要概括、梳理、评论... 本文分析、比较了道格拉斯.C.诺斯在其制度变迁理论研究中的最新进展和阿夫纳.格雷夫的历史比较制度分析理论;两者的研究体现了新制度经济学在研究近代以来东西方大分流问题上的整合和统一。从制度分流的角度出发,简要概括、梳理、评论了经济史学界在研究近代以来"东西方大分流"问题中所运用的理论、视角和方法,探讨了沿着制度分流的角度解释、分析近代以来东西方大分流问题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分流 制度变迁 历史比较制度分析 整合与统一
下载PDF
“大分流”的文化成因说评析 被引量:4
7
作者 杜恂诚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36-142,共7页
美国学者格里高利·克拉克把工业革命后英国等西方国家的崛起,和中国等亚非国家的持续落后所形成的所谓"大分流",归因于所谓文化因素,即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决定了各国劳动者的劳动态度和企业管理水平,而劳动... 美国学者格里高利·克拉克把工业革命后英国等西方国家的崛起,和中国等亚非国家的持续落后所形成的所谓"大分流",归因于所谓文化因素,即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决定了各国劳动者的劳动态度和企业管理水平,而劳动态度和管理水平则决定了劳动效率,从而决定了各国经济的不同走向和发展水平。他在进行中国和英美比较时使用了1910年棉纺织业劳动力使用效率作为证据。事实上,他把机器棉纺织工业刚起步不久的中国与工业革命已开展100多年的英美作静态比较,并得出文化差异的结论,是不合理的。在1910年以后的二三十年中,中国机器棉纺织业劳动力使用效率有明显的提升,提升的原因有企业管理制度的改革、管理人员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工人职业培训的加强、工人"自治"制度的实施等;但负面的制约因素持续存在,如货币和经济的大幅波动、社会和政治局势的动荡、国民教育水平提升缓慢、社会保障制度没有建立等。这些有待于国家的全面转型。这些正面和负面的因素说明:随着企业制度和社会制度的改进,劳动效率就会不断提高。文化差异并不妨碍制度改进。"大分流"的文化成因说很难成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分流 文化差异 机器棉纺织业 劳动效率
下载PDF
重新思考明清鼎革——兼谈“十七世纪危机”、“大分流”、“新清史” 被引量:3
8
作者 赵轶峰 《古代文明》 CSSCI 2021年第1期110-125,M0006,共17页
明清鼎革是中国帝制时代最后一次王朝更替,历代王朝失序瓦解重构的因果关系依然发生作用。同时,这次王朝更替发生在17世纪中叶,与欧洲、美洲正在发生的一些重大变局有重要关联。复因时逢全球气候变冷,北半球温带农业生产水平普遍降低,... 明清鼎革是中国帝制时代最后一次王朝更替,历代王朝失序瓦解重构的因果关系依然发生作用。同时,这次王朝更替发生在17世纪中叶,与欧洲、美洲正在发生的一些重大变局有重要关联。复因时逢全球气候变冷,北半球温带农业生产水平普遍降低,中国与其他气候类似地区的经济低迷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震荡具有共时性和背景相似性。此次变革最深远的影响在于中华文明聚合运动的基本完成。鼎革之后,中国帝制体系经历又一轮强化,中国经济发生了农商并为本业的一次持续繁荣。综合而言,该时代中国历史与欧洲的变动相互关联、主题有重合也有差别,并不在同一轨道上。晚近学术界受全球史观影响,比前深化了对明清鼎革在全球历史大变迁角色的认识,同时也夸大了明清鼎革的国际性,一定程度消解了明清鼎革作为中国历史长期演变环节的性质。以满汉族群角色为轴心对明清两代关系的论说也不及在中华文明长期内聚运动视角下审议更具透视力。在现代化全面支配全球历史以前,世界各地间存在联系、互动,以及生产力水平等方面的可比性,但中华文明与欧洲文明的差异远非仅用生产力水平比较可以说明,所以“合流”、“分流”之类话语,在未澄清比较视角与尺度的情况下,也是易于引起误解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鼎革 王朝更替 十七世纪危机 大分流 “新清史”
下载PDF
大分流:18世纪中西方经济发展道路的反思 被引量:2
9
作者 马涛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8,共8页
18世纪以后中国走上了与西方不同的内卷式发展道路,主要原因是中国古代独特的历史地理环境、产权制度、经济政策等多方面因素所致。由于实行中央专制集权体制、实施重农抑商政策、缺乏效率的相关制度安排等,阻碍了民间资本的积累和商品... 18世纪以后中国走上了与西方不同的内卷式发展道路,主要原因是中国古代独特的历史地理环境、产权制度、经济政策等多方面因素所致。由于实行中央专制集权体制、实施重农抑商政策、缺乏效率的相关制度安排等,阻碍了民间资本的积累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而西方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使得他们十分重视商业贸易活动和向外开拓殖民地,其经济政策思想从一开始就表现为以私人经济为本位,以私人家政为核心。政府采取重商政策刺激了社会经济的增长,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孕育和成长,最终导致以"工业革命"为标志的东西方社会发展的"大分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世纪 中西方经济发展道路 大分流 产权制度 经济政策
下载PDF
经济史研究中的文化偏见——对“大分流”之争的评述与反思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芮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32-37,156-157,共6页
通过对于"大分流"问题不同研究成果的比较分析,本文发现关于该问题的争论反映了两种研究范式和学术取向上的根本性差异。一种坚持"欧洲中心主义",将大分流看作是由欧洲所具有的内在特质带来的必然结果,另一种则代... 通过对于"大分流"问题不同研究成果的比较分析,本文发现关于该问题的争论反映了两种研究范式和学术取向上的根本性差异。一种坚持"欧洲中心主义",将大分流看作是由欧洲所具有的内在特质带来的必然结果,另一种则代表了对"欧洲中心主义"的反动,认为大分流来源于世界经济体系结构变迁及某些偶然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而近年来在大分流阐释中占据主流地位的制度决定论,则代表了一种对二者进行整合的尝试。但从深层来看,以制度为中心的解释视角依旧没有脱离欧洲中心主义范式的窠臼。这表明在经济史研究中存在固有的文化偏见,需要研究者予以检视和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分流 研究范式 欧洲中心主义 制度
下载PDF
彭慕兰“大分流”对经济史学界提出的警示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勇勤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12年第4期114-122,共9页
彭慕兰"大分流"是"加州学派"的代表性观点,但其基本观点实际上是从诺思假说"真正产业革命出现在19世纪后半叶"派生出来的。"‘大分流’方法论"应当考虑,英格兰本身有调整政策的可能性,毕竟这... 彭慕兰"大分流"是"加州学派"的代表性观点,但其基本观点实际上是从诺思假说"真正产业革命出现在19世纪后半叶"派生出来的。"‘大分流’方法论"应当考虑,英格兰本身有调整政策的可能性,毕竟这个原始工业化区域是以一个国家而存在,但中国江南本身没有调整政策的可能性,这个原始工业化区域不过是中央集权管辖下的一个行政区。"大分流"的研究意味着首先要切入生态经济学,进而围绕经济增长来做文章,这导致"大分流"始终只盯住生态制约。技术变迁的基本要素是物力或人力,制度变迁的基本要素是政治组织和意识形态。观察彭慕兰"大分流"明显缺乏对原始工业化的制度变迁背景作出必要分析。"大分流"的技术变迁起因又涉及立宪共和与君主专制的政体差异,旨在维护专制政体的科举制度不可能以知识存量带来技术创新,在专制下官本位抑制了能够引起社会经济变革的重大技术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分流 经济史学 制度变迁背景 专制政体 官本位
下载PDF
全球视野中的西方中国经济史研究——以彭慕兰《大分流》为考察中心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君静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2005年第2期26-30,共5页
关键词 大分流 彭慕兰 经济史研究 全球视野 中国 世界经济中心 欧洲中心主义 《白银资本》 社会经济状况 欧洲中心论 20世纪 人类历史 全球眼光 西方学者 历史进程 明清时期 18世纪 学术界 全球化 弗兰克 作为 浪潮 江南 东亚
下载PDF
15~18世纪中西国际贸易体系之差异与“大分流”
13
作者 骆昭东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09年第6期34-39,共6页
本文对15~18世纪西欧资本主义世界贸易体系和传统中国的朝贡贸易体系进行比较,认为由于西方和中国社会面临不同的发展环境,所以两种体系构筑的思想、国家与商人的关系以及两种体系得以建立和维持的方式存在差异。正是这种差异,导致西... 本文对15~18世纪西欧资本主义世界贸易体系和传统中国的朝贡贸易体系进行比较,认为由于西方和中国社会面临不同的发展环境,所以两种体系构筑的思想、国家与商人的关系以及两种体系得以建立和维持的方式存在差异。正是这种差异,导致西欧能够获得国际贸易中的"生态横财",而传统中国失去发展的机遇,最终出现了中西社会的"大分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主义世界贸易体系 朝贡贸易体系 大分流
下载PDF
大分流视角下明清中国的官商关系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强 《财经问题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3-21,共9页
本文将明清中国的官商关系放在东西方大分流的理论背景中考察,以构建的"重商"、"无为"、"抑商"三种官商关系为基点,梳理了官商关系在东西方大分流中的作用,并从贱商、重税和海禁三个方面分析了明清中国... 本文将明清中国的官商关系放在东西方大分流的理论背景中考察,以构建的"重商"、"无为"、"抑商"三种官商关系为基点,梳理了官商关系在东西方大分流中的作用,并从贱商、重税和海禁三个方面分析了明清中国的官商关系。笔者认为,明清以来商人的社会地位显著提高,士商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政府对商人的税收并不比农民高,私人对外贸易也被纳入政府的管理范围中。政府逐渐从对经济的直接控制中退出,转而利用商人以达到目标。因此,与认为传统中国的官商关系是"抑商"的观点相比,明清中国的官商关系的实际更接近于"无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西方大分流 官商关系 明清中国
下载PDF
论西方的崛起:肯尼斯·彭慕兰的大分流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里卡多.杜谢斯利 王生才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5-52,共8页
为什么在世界文明大国中,只有欧洲在19世纪取得了具有革命意义的转变。肯尼斯·彭慕兰的《大分流》对此做出了解释。他认为,至迟到1800年,中国的生活水准和生产水平与欧洲大致相当。英格兰之所以首先工业化是因为充足的煤炭和新大... 为什么在世界文明大国中,只有欧洲在19世纪取得了具有革命意义的转变。肯尼斯·彭慕兰的《大分流》对此做出了解释。他认为,至迟到1800年,中国的生活水准和生产水平与欧洲大致相当。英格兰之所以首先工业化是因为充足的煤炭和新大陆大量土地集约型资源的供应。本文认为彭慕兰的观点缺乏经验可信性。与潜在的和实际的欧洲内部贸易相比,由美洲进口为英格兰带来的“生态暴利”并不明显。而中国尽管在1500年后在中亚和西南亚获得了新的领土,带来了巨大的“生态暴利”,但并没有获得任何工业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彭慕兰 大分流 西方崛起
下载PDF
试从中心的角度看《大分流》和《白银资本》 被引量:1
16
作者 安安 《宿州学院学报》 2008年第6期30-31,160,共3页
围绕中心问题对彭慕兰的《大分流》以及贡德弗兰克的《白银资本》进行重新思考和解释。包括如何定义中心,15世纪至19世纪全球贸易的真实状况,中国衰落的原因等等。
关键词 大分流 白银资本 中心 欧洲中心论 文化差异
下载PDF
批判·反思·应用:“大分流”在中国学术界的发酵 被引量:1
17
作者 洪易易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37-247,共11页
彭慕兰《大分流》一书出版已近20年,该书提出的方法和观点一经问世便引发热议,至今仍是学术界关注的前沿问题。作为“大分流”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中国自然成为讨论的核心,中国史学界亦不可避免地成为论战的主阵地。其中,“去中心化”... 彭慕兰《大分流》一书出版已近20年,该书提出的方法和观点一经问世便引发热议,至今仍是学术界关注的前沿问题。作为“大分流”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中国自然成为讨论的核心,中国史学界亦不可避免地成为论战的主阵地。其中,“去中心化”的倾向、比较单位的选取,以及“大分流”的成因是争论的三大焦点,诸多学者发表过议论性文章。初期的争论多停留在批判、反思层面,后随着相关探讨向纵深推进,涌现出大量具体的研究性成果。从整体上看,“大分流”现象讨论在中国学术界持续发酵的过程呈现出由理论之争向实证应用过渡的趋势,是新理论、新方法与学术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亦是国内外学术对话不断深化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分流 彭慕兰 比较研究 欧洲中心观 经济增长理论
下载PDF
企业的力量:“大分流”视野下的世界一流企业构建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瑞明 亢延锟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3-32,共10页
中国的大国崛起需要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中国和西欧在历史上"大分流"所得出的经验教训是,国家间的竞争往往体现为企业在全球市场中的角力。西方很早便确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使信誉的拓展、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创新... 中国的大国崛起需要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中国和西欧在历史上"大分流"所得出的经验教训是,国家间的竞争往往体现为企业在全球市场中的角力。西方很早便确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使信誉的拓展、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创新的勃发三大关键要素有效地黏合在一起,催生了一批在当时富有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从而有效地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保证了经济的长期增长。而近代中国由于"内卷化"的集权体制,并未出现相应的制度安排,从而丧失了数百年的发展契机。改革开放以来,正是对于企业家精神的释放和现代企业制度的重塑,使得"中国奇迹"获得世界的认可。当下,若是决心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深化各项改革,进一步破除制度层面的约束,努力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使企业的力量在市场经济中得到更好的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制度 大分流 一流企业构建 制度内卷
下载PDF
《大分流》与“分水岭”
19
作者 子余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22-23,共2页
站在美国加利福尼亚海岸,能够对欧洲与中国的地理做一个大分别,这需要充分的想像。如果将这两个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作一个历史性的“大分流”,则需要充分的调查统计数据,更必须首先准确地找到“分水岭”。
关键词 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 书评 比较经济学 彭慕兰
下载PDF
儿子与情人:大分流之前中国与欧洲的政治稳定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裕华 《清华社会学评论》 2017年第1期34-42,共9页
利用君主退位方式,本文比较中国与欧洲在19世纪之前的政治稳定.之前的文献强调代议制弱化了精英反叛的动机, 保证了欧洲君主的权力稳定,从而实现了政治和经济上的“ 欧洲 奇迹”.但中国帝王在没有代议制的情况下却超过了欧洲的政治稳 定... 利用君主退位方式,本文比较中国与欧洲在19世纪之前的政治稳定.之前的文献强调代议制弱化了精英反叛的动机, 保证了欧洲君主的权力稳定,从而实现了政治和经济上的“ 欧洲 奇迹”.但中国帝王在没有代议制的情况下却超过了欧洲的政治稳 定.本文认为继承制度是解释中国与欧洲差别的重要因素.中国的 后宫制度使得帝王拥有多个男性继承人,而基督教会对皇室婚姻的 控制导致欧洲君主只有屈指可数的男性继承人.中国的储君制保证了太子对皇帝、精英对皇帝的忠诚,是实现古代政权稳定的关键. 通过考察公元1000年到1800年间中国与欧洲所有统治者的数据,本文为这一观点提供了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君主代议制 继承制 大分流 政治稳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