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1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丁苯酚辅助尤瑞克林对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卒中患者脑血管储备功能及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
1
作者 潘德雾 黄晶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5年第1期77-79,188,共4页
目的:探究丁苯酚辅助尤瑞克林对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卒中患者脑血管储备功能及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期间收治的60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卒中患者,采用随机掷硬币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各30例的常规组(给予常规药... 目的:探究丁苯酚辅助尤瑞克林对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卒中患者脑血管储备功能及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期间收治的60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卒中患者,采用随机掷硬币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各30例的常规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加上尤瑞克林治疗)和联合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加上丁苯酚治疗)。在患者治疗前和治疗3 w w后比较两组的神经功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血管储备能力(搏动指数值、储备功能值、屏气指数)及氧化应激指标水平(血清丙二醛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结果:用药结束后,联合组患者卒中量表评分、搏动指数值、血清丙二醛水平均低于常规组,储备功能值、屏气指数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高于常规组(P均<0.05);两组用药后不良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酚辅助尤瑞克林能够明显改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脑血管储备功能及氧化应激指标水平,且具备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苯酚 尤瑞克林 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卒中 血管储备功能 氧化应激
下载PDF
丁苯酞与尤瑞克林对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卒中患者脑血管储备功能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2
作者 刘东方 孙鸣 +1 位作者 贺菲菲 刘庆生 《黑龙江医学》 2025年第5期583-585,共3页
目的:对比分析丁苯酞与尤瑞克林对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型脑卒中患者脑血管储备功能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2月样本医院收治的206例LAA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丁苯酞组和尤瑞克林组,每... 目的:对比分析丁苯酞与尤瑞克林对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型脑卒中患者脑血管储备功能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2月样本医院收治的206例LAA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丁苯酞组和尤瑞克林组,每组各103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血管储备功能、血管内皮功能、侧支循环情况及其相关因子以及不良反应。结果:尤瑞克林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丁苯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96,P<0.05);治疗2周后,尤瑞克林组脑血管储备能力(CVR)、屏气指数(BHI)均高于丁苯酞组,搏动指数(PI)水平低于丁苯酞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235、4.142、8.119,P<0.05);治疗2周后,尤瑞克林组血清内皮素(ET-1)、血栓素(TXB2)、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均低于丁苯酞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8.478、7.770、9.700,P<0.05);治疗2周后,尤瑞克林组侧支循环脑血流量(CBF)、重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均高于丁苯酞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481、9.078、7.992,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54,P>0.05)。结论:尤瑞克林治疗LAA型脑卒中患者较丁苯酚临床疗效更好,对脑血管储备功能、血管内皮功能、侧支循环情况及其相关因子方面的改善作用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卒中 丁苯酞 尤瑞克林 血管储备功能 血管内皮功能
下载PDF
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3
作者 毕鹏翔 李超 +3 位作者 张枫 姚丽群 周小雪 罗海龙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5年第2期170-173,共4页
目的 分析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卒中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相关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2022年3月至2023年12月牡丹江医科大学附属红旗医院门诊及神经内科住院经常规超声检查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目的 分析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卒中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相关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2022年3月至2023年12月牡丹江医科大学附属红旗医院门诊及神经内科住院经常规超声检查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择其中在72h内发生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卒中的患者60例为观察组,未发生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卒中的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不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狭窄程度、斑块回声、新生血管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观察组患者斑块内新生血管高于对照组(P<0.05);尿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蛋白(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高于对照组(P<0.05);总胆红素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高血压、脂蛋白(a)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卒中呈正相关,总胆红素水平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卒中呈负相关。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总胆红素降低,尿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蛋白(a)水平升高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卒中发病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卒中 动脉硬化 动脉硬化斑块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血清MMP-9水平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的相关性研究
4
作者 李超 张恩迪 +3 位作者 姚丽群 郑媛媛 周小雪 罗海龙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32-35,148,共5页
目的分析血清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卒中(LAA)患者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20例经常规超声检查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患者在72 h内是否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分为... 目的分析血清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卒中(LAA)患者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20例经常规超声检查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患者在72 h内是否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各60例。比较两组患者不同颈动脉斑块狭窄程度、斑块回声、新生血管情况,并通过SMI检测颈部斑块新生血管情况,并分析血清中MMP-9水平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的关系,分析颈动脉斑块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之间的关系。结果实验组斑块内新生血管高于对照组(P<0.05);有新生血管组UA、Lp(a)、MMP-9水平升高及糖尿病患者人数均高于无新生血管组(P<0.05)且MMP-9为主要因素。结论血清中MMP-9水平与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密切相关,且斑块内新生血管与LAA发病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金属蛋白酶-9 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卒中 斑块新生血管
下载PDF
不同机制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卒中基线特征和血管内治疗后结局比较:DIRECT-MT研究亚组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朱宣 张敏敏 +7 位作者 邢鹏飞 姜一 沈红健 张磊 呼延梅华 袁绘 吴雄枫 张永巍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030-1037,共8页
目的比较颅内大血管伴/不伴同侧颈内动脉闭塞的前循环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型脑卒中患者行血管内治疗后的结局。方法对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DIRECT-MT亚组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接受血管内治疗的孤立颅内动脉闭塞LAA型卒中患者(颅内闭塞组)... 目的比较颅内大血管伴/不伴同侧颈内动脉闭塞的前循环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型脑卒中患者行血管内治疗后的结局。方法对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DIRECT-MT亚组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接受血管内治疗的孤立颅内动脉闭塞LAA型卒中患者(颅内闭塞组)和伴有同侧颈内动脉颅外段闭塞的串联闭塞LAA型卒中患者(串联闭塞组)的基线特征和预后,分析不同机制学特征(动脉粥样硬化或动脉-动脉栓塞)对临床结局的影响。结果LAA型卒中患者共108例,其中串联闭塞组63例,颅内闭塞组45例。颅内闭塞组有高血压史的患者比例高于串联闭塞组[77.8%(35/45)vs 52.4%(33/63),P=0.007]。颅内闭塞组闭塞部位最常见于大脑中动脉M1段(88.6%,39/44),而串联闭塞组颅内闭塞主要位于颈内动脉颅内段(49.2%,31/63)和大脑中动脉M1段(49.2%,31/63)(P<0.001)。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术前抗栓和他汀类药物的使用、卒中史、心房颤动史、吸烟史、基线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是否行静脉溶栓、侧支循环以及救治流程时间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90 d mRS评分为0~2分的患者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3.3%(24/45)vs 41.9%(26/62),P=0.243]。颅内闭塞组术后成功再灌注率高于串联闭塞组[93.3%(42/45)vs 77.4%(48/62),P=0.026],但术后24~72 h血管再通率低于串联闭塞组[57.1%(24/42)vs 77.2%(44/57),P=0.034],最终梗死体积小于串联闭塞组[20.1(0.3,65.3)mL vs 34.5(19.9,124.6)mL,P=0.025]。术后NIHSS评分、90 d欧洲五维五水平量表评分和巴塞尔指数评分为95或100分的患者比例等其他次要结局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90 d内的死亡率、无症状性和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率、5~7 d时其他血管区域脑梗死的发生率及新流域栓塞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串联闭塞相较于孤立颅内闭塞,末次造影成功再灌注率较低,梗死体积更大,但术后24~72 h血管再通率较高,且神经功能良好预后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与颅内闭塞相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卒中 串联闭塞 颅内闭塞 临床结局
原文传递
丹参多酚酸对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卒中的临床治疗效果 被引量:3
6
作者 党樊聘 陈萌珂 +2 位作者 张黎军 王园春 袁彬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7期681-686,共6页
目的观察丹参多酚酸对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00例急性LAA型脑卒中患者为观察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 目的观察丹参多酚酸对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00例急性LAA型脑卒中患者为观察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并根据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将各组患者分为轻、中、重度卒中组。所有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干预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注射用丹参多酚酸静脉滴注,连用14 d;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等量生理盐水静脉滴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4 d后采用NIHSS、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并根据NIHSS评分变化程度比较对照组与干预组患者的治疗效果;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水平;观察2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干预组患者中途自动退出8例,对照组患者中途自动退出7例,干预组和对照组最终纳入患者分别为92例、93例。2组患者治疗前NIHSS、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2组患者的NIHS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MB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增高(P<0.05);治疗14 d后,干预组患者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M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干预组患者基本痊愈5例,显著进步44例,进步31例,无效10例,恶化2例,有效率为87.0%(80/92);对照组患者基本痊愈2例,显著进步16例,进步36例,无效33例,恶化6例,有效率为58.1%(54/93);干预组患者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19.334,P<0.05)。2组轻度卒中患者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66,P>0.05),干预组中、重度卒中患者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12.752、8.713,P<0.05)。治疗前2组患者血清ICAM-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213,P>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ICAM-1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降低(Z=-5.238、-7.969,P<0.05),且干预组患者血清ICAM-1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Z=-6.644,P<0.05)。治疗期间,干预组2例(2.2%)患者出现头晕、血压下降,对照组患者未发生类似不良反应;2组患者均未发生过敏反应。结论丹参多酚酸可有效改善急性LAA型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血清中ICAM-1水平、阻断缺血脑组织炎症级联反应而发挥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卒中 丹参多酚酸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量表 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 细胞间黏附分子-1
下载PDF
丹参多酚酸联合rt-PA静脉溶栓对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清Gal-3、hs-CRP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李雁 李冉 +1 位作者 孙科 司强 《右江医学》 2020年第1期62-65,共4页
目的探讨丹参多酚酸联合rt-PA静脉溶栓对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卒中(CS)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清半乳糖凝集素-3(Gal-3)、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9年3月大动脉粥样硬化型CS患者137例,按治疗方案分rt-PA+丹参... 目的探讨丹参多酚酸联合rt-PA静脉溶栓对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卒中(CS)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清半乳糖凝集素-3(Gal-3)、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9年3月大动脉粥样硬化型CS患者137例,按治疗方案分rt-PA+丹参多酚酸组(n=69)、rt-PA组(n=68)。rt-PA组常规予以rt-PA静脉溶栓治疗,rt-PA+丹参多酚酸组在rt-PA组基础上予以丹参多酚酸治疗。比较两组疗效、不良反应、治疗前后神经功能(NIHSS评分)、运动功能(MAS评分)、血清Gal-3、hs-CRP水平。结果 rt-PA+丹参多酚酸组总有效率84.06%(58/69)较rt-PA组69.12%(47/68)高(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Gal-3、hs-CRP水平均显著降低,且rt-PA+丹参多酚酸组低于rt-PA组(P<0.001);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降低,MAS评分升高,且rt-PA+丹参多酚酸组NIHSS评分低于rt-PA组,MAS评分高于rt-PA组(P<0.001);rt-PA+丹参多酚酸组不良反应发生率7.25%(5/69)与rt-PA组4.41%(3/68)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多酚酸联合rt-PA静脉溶栓治疗大动脉粥样硬化型CS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能有效降低血清Gal-3、hs-CRP水平,改善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多酚酸 rt-PA 静脉溶栓 半乳糖凝集素-3 超敏-C反应蛋白 大动脉硬化 神经功能
下载PDF
TyG指数对老年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卒中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4
8
作者 谢翼 高修银 +1 位作者 李雷 姬燕 《医学研究杂志》 2021年第12期141-144,93,共5页
目的探讨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TyG指数)预测老年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2020年6月在笔者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符合纳入标准的老年LAA型AIS患者396例,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 目的探讨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TyG指数)预测老年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2020年6月在笔者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符合纳入标准的老年LAA型AIS患者396例,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将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2分)和预后良好组(≤2分),收集所有患者的病史资料及实验室及器械检查资料,比较两组的基线资料。根据TyG指数分组,比较两组mRS评分的不同。结果预后不良组患者的糖尿病史、FPG、HbA1c、NIHSS评分、TyG指数相较于预后良好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TyG指数组的mRS评分的较低TyG指数组高;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yG指数是影响老年LAA型AIS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TyG指数与mRS评分呈正相关(r=0.304,P=0.000);ROC曲线分析显示TyG指数预测老年LAA型AIS曲线下面积(AUC)为0.724,敏感度为79.97%,特异性为63.10%,阈值为8.757。结论老年LAA型AIS患者预后不良组的TyG指数明显增高,TyG指数是老年LAA型AIS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动脉硬化 急性缺血性 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
下载PDF
依折麦布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卒中的疗效及对血清galectin-3、FIB、Hcy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林彩丹 黄向东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20年第11期998-1001,共4页
目的探讨依折麦布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型脑卒中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纤维蛋白原(FIB)、同型半胱氨酸(Hcy)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86例LAA型脑卒中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3例。对... 目的探讨依折麦布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型脑卒中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纤维蛋白原(FIB)、同型半胱氨酸(Hcy)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86例LAA型脑卒中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口服瑞舒伐他汀治疗,观察组口服依折麦布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临床转归、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脂水平、血清galectin-3、FIB、Hcy表达含量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转归良好率为86.05%,高于对照组的65.12%,且观察组复发率为2.33%,低于对照组的16.2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5.10、4.96,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低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于对照组(t分别=2.30、10.89、15.16、-2.38,P均<0.05);观察组最大斑块面积、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数量、血清galectin-3、FIB、Hcy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4.11、13.10、11.28、9.60、6.17、14.80,P均<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2,P>0.05)。结论依折麦布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LAA型脑卒中的疗效确切,可明显提升疾病转归良好率,减轻血脂水平,减少斑块形成,延缓颈动脉斑块进展,下调血清galectin-3、FIB、Hcy表达,减少复发风险,且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折麦布 瑞舒伐他汀 大动脉硬化
下载PDF
KLF15基因多态性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分析
10
作者 王晓蓓 白睿 杨新玲 《医药前沿》 2025年第1期7-12,共6页
目的探讨Krüppel样因子15(KLF15)基因rs9838915位点的多态性与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型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2年6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新发LAA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5... 目的探讨Krüppel样因子15(KLF15)基因rs9838915位点的多态性与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型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2年6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新发LAA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5例为病例组,同期在该院体检健康者103名为对照组。收集两组的临床资料,并采用飞行质谱分析技术检测KLF15基因rs9838915位点的基因型。计算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病例组的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单核细胞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和对照组KLF15基因rs9838915位点的基因型分别为GG、AA、GA,频率分布病例组分别为8.65%、33.65%和57.69%,对照组分别为7.00%、38.00%和55.00%。等位基因G、A在病例组的频率分布分别为74.52%和25.48%,在对照组分别为74.00%和26.00%,两组KLF15基因rs9838915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共显性模型、显性模型、隐性模型、超显性模型及加性模型分析中发现,KLF15基因rs9838915位点与LAA型缺血性脑卒中无相关性(P>0.05)。结论KLF15基因rs9838915位点多态性与LAA型缺血性脑卒中无相关性,未来需要更多的研究进一步探讨这一多态性的潜在机制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rüppel因子15 基因多态性 大动脉硬化 缺血性
下载PDF
心源性栓塞和大动脉粥样硬化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血管内治疗的预后和安全性
11
作者 曾斌华 王新刚 万辉 《吉林医学》 2025年第4期805-809,共5页
目的:探讨心源性栓塞(CE)和大动脉粥样硬化(LAA)所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行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2年12月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急诊收治的行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致AIS 160例... 目的:探讨心源性栓塞(CE)和大动脉粥样硬化(LAA)所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行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2年12月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急诊收治的行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致AIS 160例患者作为研究样本,根据改良TOAST病因分型分为CE组和LAA组各80例;回顾性分析两组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指标和预后指标差异。再通过收集全体患者的相关影响因素指标,分析AIS血管内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之间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高血压、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史、肾病史、吸烟史、全血细胞计数、血脂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糖化血红蛋白、Alberta卒中操作早期急性卒中分级CT评分(ASPECTS)评分、取栓次数、股动脉穿刺-血管再通时间、症状性颅内出血、术后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术后24 h CT血管造影(CTA)或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术后7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全身并发症、手术装置相关并发症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的心脏病史、美国介入治疗神经放射学会/介入放射学会(ASITN/SIR)分级、术中用药(替罗非班)、90 d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RS)评分、90 d死亡、手术后出血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有心脏病史、ASITN/SIR 0-2级、术中用药(替罗非班)、90 d mRS评分>2分是导致卒中患者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CE致AIS患者的90 d死亡率高于LAA致AIS患者,手术后出血风险高于LAA致AIS患者。结论:CE致AIS患者和LAA致AIS患者接受血管内治疗的预后和安全性基本一致,但CE致AIS患者的90 d死亡率和手术后出血风险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源性栓塞 大动脉硬化 缺血性 机械取栓 血管内治疗 预后 影响因素
下载PDF
血脂康联合阿托伐他汀钙对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相关指标的影响
12
作者 林萃才 黄毓华 +3 位作者 林敏 黄铿伟 张桐洲 陈锦亮 《临床合理用药》 2025年第2期49-51,共3页
目的观察血脂康联合阿托伐他汀钙对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4月—2023年3月潮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AIS(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患者24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20例。在一般... 目的观察血脂康联合阿托伐他汀钙对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4月—2023年3月潮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AIS(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患者24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20例。在一般治疗基础上,对照组应用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血脂康胶囊治疗,2组均治疗3个月。比较2组治疗前后糖脂代谢指标[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_(1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炎性指标[C反应蛋白(CR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3个月后,对照组FPG、HbA_(1c)水平均较治疗前上升(P<0.01),观察组无明显变化(P>0.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LDL-C、TG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CRP、NSE水平与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血脂康联合阿托伐他汀钙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糖脂代谢与炎性指标及神经功能均有积极影响,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 大动脉硬化 血脂康胶囊 空腹血糖 糖化血红蛋白
原文传递
ApoE基因多态性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及卒中后认知障碍的相关性研究
13
作者 夏忠斌 桂敏 +4 位作者 谈丹丹 柴竞艳 官燕琴 鲍兵 吴向斌 《广州医药》 2025年第3期338-345,共8页
目的探讨载脂蛋白E(ApoE)基因多态性与卒中后认知障碍的相关性,即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塞的严重程度。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收集九江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的10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且病因分型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患者(脑梗死组... 目的探讨载脂蛋白E(ApoE)基因多态性与卒中后认知障碍的相关性,即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塞的严重程度。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收集九江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的10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且病因分型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患者(脑梗死组)和50例性别、年龄匹配的非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对照组)。检测患者的ApoE基因型、血脂、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卒中后6个月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等,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分析他们之间的关联性。结果ApoE 3/4基因型频率与?3、?4等位基因频率,在脑梗死组别中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携带?3等位基因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高于携带?2、?4等位基因的患者;进一步分析发现含?3等位基因的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更高、卒中后认知障碍更严重(P<0.05)。结论ApoE基因型为?3/4、等位基因?3、?4更易罹患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提示该基因型是脑梗死的易感基因,脑梗死后认知障碍患者?3等位基因的频率较高,可能是卒中后认知障碍的易感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OE基因多态性 大动脉硬化 梗死 后认知障碍 易感基因 等位基因
下载PDF
替罗非班在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
14
作者 彭敏 董中君 +2 位作者 王素欢 闫喜格 陈秀晓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5年第1期029-032,共4页
探讨和分析替罗非班在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120例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参考值采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研究中采用替罗非班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 治疗前,治疗48h、7d后,... 探讨和分析替罗非班在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120例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参考值采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研究中采用替罗非班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 治疗前,治疗48h、7d后,两组患者的NHISS评分、MRS评分、MBI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14d后,两组患者MRS评分无差异,P>0.05;研究组NHISS评分低于参考组,MBI评分高于参考组,P<0.05。6个月后,研究组MRS评分低于参考组,MBI高于参考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显著大于参考组,血小板活性显著小于参考组,P<0.05。结论 替罗非班用于治疗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能够有效改善神经缺损,提高生活能力,降低元气致残风险,而且能够有效降低脑出血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罗非班 急性大动脉硬化梗死 疗效
原文传递
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卒中血清miR-7-5p和miR-200b-3p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15
作者 杨小英 阿拉帕特·阿布都古力 徐军伟 《临床研究》 2025年第3期1-6,共6页
目的探讨血清miR-7-5p和miR-200b-3p在中重度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缺血性脑卒中(CIS)的表达水平及对临床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在乌鲁木齐市友谊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且经脑血管造影术(DSA)证实有中、重度动脉粥... 目的探讨血清miR-7-5p和miR-200b-3p在中重度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缺血性脑卒中(CIS)的表达水平及对临床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在乌鲁木齐市友谊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且经脑血管造影术(DSA)证实有中、重度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狭窄的CIS患者83例为病例组,同期取9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均进行了头颈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检查,均不合并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应用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检测病例组和对照组miR-7-5p和miR-200b-3p的表达水平。分析两组基线资料、生化指标及miR-7-5p和miR-200b-3p的表达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miR-7-5p和miR-200b-3p对中重度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脑卒中的预测价值。结果(1)病例组患者有吸烟、饮酒不良嗜好及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病史的人群比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入院时心率、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病例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于对照组,肌酐(Cr)、FPG、HbAlc、Hcy、miR-7-5p、miR-200b-3p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其余变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糖尿病(OR=3.892,95%CI 1.803~8.401)、高血压(OR=2.104,95%CI 1.036~4.273)、Cr(OR=1.027,95%CI 1.006~1.049)、HDL-C(OR=0.182,95%CI 0.036~0.920)、miR-7-5p(OR=1.960,95%CI 1.290~2.977)、miR-200b-3p(OR=2.980,95%CI 1.596~5.562)为中重度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CIS的影响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miR-7-5p的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特异度、约登指数分别为0.758、69.90%、72.20%、0.421;miR-200b-3p的AUC、敏感度、特异度、约登指数分别为0.798、75.90%、75.60%、0.515。提示miR-7-5p、miR-200b-3p对中重度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CIS的诊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将中重度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CIS患者的影响因素构建预测模型,模型ROC曲线AUC=0.886(95%CI 0.838~0.935),模型Hosmer-Lemeshow检验结果为χ^(2)=2.225,P=0.972,列线图模型的校准曲线和理想模型接近,该模型预测的CIS发生概率与实际发生概率的一致性较好。结论在中重度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脑卒中患者中血清miR-7-5p和miR-200b-3p表达上调、糖尿病、高血压、Cr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CIS的危险因素,可能促进了中重度粥样硬化性狭窄的脑卒中的发生、发展,通过预测模型可较好的预测患者发生CIS的风险,对其诊断和预防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7-5p miR-200b-3p 大动脉硬化性缺血性 临床意义
下载PDF
脑微出血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卒中
16
作者 牛金慧 王少君 《中国老年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4340-4343,共4页
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及其引起的血管狭窄和斑块破裂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最常见的亚型之一[1]。约30%的缺血性脑卒中是由LAA引起的,神经功能损害较严重,临床预后较差[2]。脑微出血(CMBs)是脑小血管病中具有出血倾向的影像学表现之一。CMB... 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及其引起的血管狭窄和斑块破裂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最常见的亚型之一[1]。约30%的缺血性脑卒中是由LAA引起的,神经功能损害较严重,临床预后较差[2]。脑微出血(CMBs)是脑小血管病中具有出血倾向的影像学表现之一。CMBs是由小血管损伤致脑实质含铁血黄素沉积所引起的一种亚临床症状,表明既往有血液从受损的小血管外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出血 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卒中 二级预防
下载PDF
血浆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9水平与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病情进展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17
作者 田雪勤 王嘉浩 +3 位作者 季林铃 赵格格 蒋婧 王英歌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5年第1期6-12,共7页
目的 探讨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型脑梗死患者病情进展及预后的影响因素,并分析血浆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9(CDK9)水平在LAA型脑梗死诊治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2022年3月1日—2023年11月20日在扬州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为... 目的 探讨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型脑梗死患者病情进展及预后的影响因素,并分析血浆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9(CDK9)水平在LAA型脑梗死诊治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2022年3月1日—2023年11月20日在扬州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诊断标准,选择急性LAA型脑梗死患者98例为LAA组,急性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SAO)患者33例为SAO组;同时,纳入健康体检中心的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按照LAA型脑梗死患者病情是否进展分为进展型脑梗死(PCI)组(39例)及非进展型脑梗死(NPCI)组(59例)。98例LAA型脑梗死患者在3个月随访过程中失访6例,根据随访90 d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其分为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59例)组和预后不良(mRS评分>2分,33例)组。收集研究对象入院后第2天空腹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糖(GLU)、糖化血红蛋白(HbA1c)、同型半胱氨酸(Hcy)]。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进行评估。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不同分组人群血浆CDK9水平;探讨急性LAA型脑梗死患者病情进展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CDK9对急性LAA的预测价值。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LAA组HDL-C水平更低,CDK9水平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A组较SAO组糖尿病病史占比更高,梗死体积更大,入院时NIHSS评分更高,CDK9水平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病史以及血浆CDK9水平是LAA型脑梗死的影响因素。NPCI组与PCI组糖尿病病史占比、HbA1c、随机GLU和CDK9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糖尿病病史以及血浆CDK9水平是急性LAA型脑梗死患者病情进展的影响因素。CDK9预测急性LAA型脑梗死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为0.854 5(95%CI:0.794 1~0.914 8),当CDK9水平为602.1 ng/L时,约登指数最大(0.604),相应的敏感度为0.849,特异度为0.755。预后不良组NIHSS评分、梗死体积以及血浆CDK9水平大于或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mRS评分与CDK9水平呈正相关(r=0.485,P<0.01)。结论 急性LAA型脑梗死患者血浆CDK9水平显著升高,CDK9是急性LAA型脑梗死的影响因素。血浆CDK9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病情进展和预后不良呈正相关,对LAA型脑梗死的进展有一定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大动脉硬化梗死 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9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量表 进展性 预后
下载PDF
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血清骨膜蛋白、能量平衡相关蛋白与神经功能缺损和预后的关系研究
18
作者 刘倩 景瑞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25年第1期17-22,共6页
目的探讨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ALAACI)患者血清骨膜蛋白(Periostin)、能量平衡相关蛋白(Adropin)与神经功能缺损和预后的关系。方法检测153例ALAACI患者(ALAACI组)和105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的血清Periostin、Adropin水平。... 目的探讨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ALAACI)患者血清骨膜蛋白(Periostin)、能量平衡相关蛋白(Adropin)与神经功能缺损和预后的关系。方法检测153例ALAACI患者(ALAACI组)和105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的血清Periostin、Adropin水平。通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探讨血清Periostin、Adropin水平与NIHSS评分的关系,采用ROC曲线分析血清Periostin、Adropin水平对ALAACI患者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患者不良预后的因素。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LAACI组血清Adropin水平显著降低(t=15.795,P<0.001),血清Periostin水平显著升高(t=-23.593,P<0.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ALAACI组血清Periostin水平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rs=0.771,P<0.001),Adropin水平与NIHSS评分呈负相关(rs=-0.734,P<0.001)。与良好预后亚组比较,不良预后亚组年龄、梗死面积、NIHSS评分及Periostin水平显著升高,Adropin水平显著降低(均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梗死面积大、NIHSS评分高、Periostin高为ALAACI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OR=1.988,95%CI:1.385~2.852,P<0.001;OR=1.139,95%CI:1.072~1.211,P<0.001;OR=1.679,95%CI:1.335~2.113,P<0.001),Adropin高为独立保护因素(OR=0.939,95%CI:0.911~0.968,P<0.001)。ROC曲线显示,血清Periostin联合Adropin预测的曲线下面积为0.873,显著高于血清Periostin、Adropin单独预测的0.783、0.786(Z=3.087,P=0.002;Z=2.892,P=0.004)。结论血清Periostin水平升高、Adropin水平降低与ALAACI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加重和不良预后有关,二者联合检测对ALAACI患者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大动脉硬化梗死 骨膜蛋白 能量平衡相关蛋白 神经功能缺损 预后
下载PDF
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对神经功能、炎性应激反应的影响
19
作者 王柏凤 《北方药学》 2025年第2期30-32,共3页
目的:分析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对神经功能、炎性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8月包头市第八医院收治的92例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对照分组,A组行脑梗死常规治疗,... 目的:分析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对神经功能、炎性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8月包头市第八医院收治的92例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对照分组,A组行脑梗死常规治疗,B组在A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疗程14天,比较两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mRS评分、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S-100β)、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氧簇(ROS)、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9)、五聚素3(PTX3)水平,评价治疗效果。结果:用药后,B组总有效率(91.30%)明显高于A组(73.91%),P<0.05;与用药前相比,用药后,两组NIHSS评分、mRS评分均降低,且B组更低,两组Barthel指数均上升,且B组更高,P<0.05;与用药前相比,用药后,两组NSE、S100β水平均下降,且B组更低,两组IGF-1水平均升高,且B组更高,P<0.05;与用药前相比,用药后,两组PTX3、MMP-9、ROS水平均下降,且B组更低,两组GSH-Px水平均升高,且B组更高,P<0.05。结论: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急性脑梗死,可减少患者机体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反应,促进神经功能康复,提高预后,改善患者日常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动脉硬化梗死 依达拉奉右莰醇 神经功能 炎性应激反应
下载PDF
盐酸替罗非班在进展性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20
作者 牛晓艳 王妍柏 +2 位作者 刘强 李海宁 陈桂生 《宁夏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0期833-836,共4页
目的观察盐酸替罗非班注射液在治疗进展性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中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68例符合进展性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标准的患者,将其随机分成常规治疗组和盐酸替罗非班治疗组,其中常规治疗组给予强化抗血小板及强... 目的观察盐酸替罗非班注射液在治疗进展性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中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68例符合进展性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标准的患者,将其随机分成常规治疗组和盐酸替罗非班治疗组,其中常规治疗组给予强化抗血小板及强化降脂药物等治疗,盐酸替罗非班组在加重24 h内给予盐酸替罗非班注射液(100 mL∶5 mg)静脉泵入[前半小时以0.4μg/(kg·min^(-1))速率泵入,半小时后以0.1μg/(kg·min^(-1))速率泵入],记录进展加重后24 h及7 d内2组患者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并记录药物不良反应、有无出血等情况。结果2组患者在治疗后24 h 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盐酸替罗非班组和常规治疗组在治疗后7 d 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替罗非班静脉泵入可能改善进展性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的早期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其改善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展性大动脉硬化梗死 盐酸替罗非班 疗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