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66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苏轼士大夫精神及其启示意义
1
作者 程朝晖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9-12,共4页
苏轼作为中国古代士大夫最典型、最杰出的代表,对他身上所体现出的精神思想的探讨研究,已蔚然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无论是“东坡文化”还是“东坡精神”,其归根结底都是苏轼士大夫精神的体现。通过苏轼人生事迹和文学作品的研读,苏轼士大... 苏轼作为中国古代士大夫最典型、最杰出的代表,对他身上所体现出的精神思想的探讨研究,已蔚然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无论是“东坡文化”还是“东坡精神”,其归根结底都是苏轼士大夫精神的体现。通过苏轼人生事迹和文学作品的研读,苏轼士大夫精神主要体现在他是一个真性情的士大夫,真诚是苏轼最为动人的本色;他是一个做实事的士大夫,务实是苏轼最卓越的品格;他是一个有气节的士大夫,惜节是苏轼最可贵的个性。苏轼在为政层面上廉政为民的思想、社会层面上求真向善的精神以及文学层面上旗帜引领的精神,仍都具有当代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夫精神 启示意义 苏轼
下载PDF
独臂将军彭清云:白求恩大夫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2
作者 邱明 《党史文苑》 2024年第3期28-29,共2页
1990年在北京的一次书画展上,一位年过七旬的独臂老将军满怀深情地与白求恩画像合影,弥补了半个世纪来自己没有与白求恩大夫合影的憾事。他说:“是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这位老将军就是开国少将彭清云,也是白求恩... 1990年在北京的一次书画展上,一位年过七旬的独臂老将军满怀深情地与白求恩画像合影,弥补了半个世纪来自己没有与白求恩大夫合影的憾事。他说:“是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这位老将军就是开国少将彭清云,也是白求恩亲自输血救人故事的主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产主义战士 第二次生命 白求恩 独臂将军 彭清云 画像 大夫 合影
下载PDF
宋代士大夫礼法观的演进及其影响——以肉刑论争为视角
3
作者 白贤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77-80,110,共5页
两宋时期,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和阶级斗争的尖锐,肉刑作为一种常见刑罚被广泛运用于司法实践中。与此同时,宋代士大夫围绕肉刑的存废、价值、功能等问题,对建立在“德主刑辅”基础上的礼法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论争,使“明刑弼教”... 两宋时期,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和阶级斗争的尖锐,肉刑作为一种常见刑罚被广泛运用于司法实践中。与此同时,宋代士大夫围绕肉刑的存废、价值、功能等问题,对建立在“德主刑辅”基础上的礼法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论争,使“明刑弼教”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法律在儒家传统礼法关系中的地位得到提升,刑罚手段及重刑主义在国家治理中获得更大的正义性和合法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士大夫 肉刑 礼法关系 德主刑辅 明刑弼教
下载PDF
“弘治中兴”的革新解读——试论弘治时期的士大夫理想实践
4
作者 杨秉岱 《中国民族博览》 2024年第3期29-34,共6页
“弘治中兴”是自明代以来史学界用于界定明孝宗统治时期(公元1488—1505年)的特定术语,它代[1][2]表着史学界主流观点对于明孝宗治下达到的“盛世”局面的认可。对“弘治中兴”的政治实践进行剖析,可以发现同明代弘治时期士大夫政治的... “弘治中兴”是自明代以来史学界用于界定明孝宗统治时期(公元1488—1505年)的特定术语,它代[1][2]表着史学界主流观点对于明孝宗治下达到的“盛世”局面的认可。对“弘治中兴”的政治实践进行剖析,可以发现同明代弘治时期士大夫政治的极盛是分不开的;皇权引导下的士大夫政治在现实政策上进行人事更新和加强监察为主的吏治澄清;在对皇权的约束上强调君德观念的复兴;在对经济政策的调整上要求渗透民本观念。“弘治中兴”因士大夫政治盛行而成为理想实践的标杆,表现出士大夫的精神旨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弘治中兴 民本观念 大夫 吏治澄清
下载PDF
我国古代士大夫情怀的核心内涵及其对领导干部的启示
5
作者 陶晓旭 《领导科学论坛》 2024年第3期27-30,共4页
士大夫是我国古代社会的精英群体,具有知识分子和官僚的双重身份,既是国家政权的参与者、管理者,又是社会文化的传承者、创造者。士大夫在追求内圣外王理想人格的过程中,涵养了“士大夫情怀”,其核心内涵集中体现为好学不倦,“知行合一... 士大夫是我国古代社会的精英群体,具有知识分子和官僚的双重身份,既是国家政权的参与者、管理者,又是社会文化的传承者、创造者。士大夫在追求内圣外王理想人格的过程中,涵养了“士大夫情怀”,其核心内涵集中体现为好学不倦,“知行合一”的人生态度;入仕参政,“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重义轻利,“立身行道”的道德境界;求真务实,“革故鼎新”的革新精神。领导干部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少数”,要从士大夫情怀中得到诸如胸怀“国之大者”,厚植家国情怀;戒空谈尚实干,勇担当善作为;增强忧患意识,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等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夫情怀 核心内涵 领导干部
下载PDF
“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田氏代齐与三家分晋的前奏
6
作者 郭晔旻 《国家人文历史》 2024年第2期97-104,共8页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关键词 礼乐征伐 田氏代齐 三家分晋 天下无道 陪臣 诸侯 庶人 大夫
下载PDF
走向认同:南唐入宋士大夫新论
7
作者 濮思喆 《唐宋历史评论》 2023年第1期69-95,共27页
南唐士大夫入宋之初,遭遇了一定的限制与区别,但逐渐淡化。宋廷并未对南唐降臣执行“猜防”政策,而应归纳为“有限度区别”政策。这一政策主要是由“祖宗之法”、宋初历史条件、宋政权建立方式所决定的。南唐入宋士大夫通过科举、文化... 南唐士大夫入宋之初,遭遇了一定的限制与区别,但逐渐淡化。宋廷并未对南唐降臣执行“猜防”政策,而应归纳为“有限度区别”政策。这一政策主要是由“祖宗之法”、宋初历史条件、宋政权建立方式所决定的。南唐入宋士大夫通过科举、文化、政治、交游四条路径,逐渐建构起对“宋朝士大夫”的身份认同。从“五代入宋”到北宋中期士大夫政治的成熟,是一个较长时段的历史过程,而宋初融合不同士大夫群体产生的共同身份认同是关键环节和重要基础。南唐入宋士大夫建立身份认同的过程,体现了“宋朝士大夫”是融合不同群体动态生成的。南唐入宋士大夫还通过学术传承和政治言行,有效地促进了北宋中期士大夫政治的成熟。他们是宋代前期历史能动的参与者,而非被动的牺牲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唐入宋士大夫 宋朝士大夫 有限度区别 身份认同 大夫政治
下载PDF
释“为与士大夫治天下”
8
作者 顾宏义 《中原文化研究》 2023年第4期69-75,共7页
北宋神宗时文彦博所云“为与士大夫治天下”,今学界一般认为其指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但也有认为此语当解释作“(天子)是替士大夫治理天下”者。通过详细引证比勘诸史料,可知文彦博语远绍孟子“巨室之所慕,一国慕之”语,而自汉宣... 北宋神宗时文彦博所云“为与士大夫治天下”,今学界一般认为其指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但也有认为此语当解释作“(天子)是替士大夫治理天下”者。通过详细引证比勘诸史料,可知文彦博语远绍孟子“巨室之所慕,一国慕之”语,而自汉宣帝言“与我共此(治天下)者,其惟二千石乎”以来,“共治天下”说为包括宋朝的历代君臣所普遍接受,只是文彦博代之以“士大夫”而已。故文彦博所说之“治天下”及其他宋人所云之“共天下”“同治天下”,大抵皆为“共治天下”之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大夫 共治天下
下载PDF
从贬谪亭记文管窥北宋士大夫的困境心态
9
作者 赵继红 陈子瑄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101-109,共9页
通过对贬谪亭记文创作情况及士大夫代表作品的探索,从实际遭遇和文学观念两方面阐释士大夫迁谪与亭记文创作的关联,以阐述贬谪亭记文的创作契机;结合北宋士风及彼时复杂的政治环境,分析贬谪亭记文中所展现的“兼济”“适意”两种士大夫... 通过对贬谪亭记文创作情况及士大夫代表作品的探索,从实际遭遇和文学观念两方面阐释士大夫迁谪与亭记文创作的关联,以阐述贬谪亭记文的创作契机;结合北宋士风及彼时复杂的政治环境,分析贬谪亭记文中所展现的“兼济”“适意”两种士大夫困境心态;进一步从儒释道文化语境的角度,分析亭记文中所展现的贬谪士大夫对道、理想及人生的重新审视,认为贬谪亭记作为其困境下的作品,更能体现士大夫文化心境的真实、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 亭记文 大夫 贬谪 心境
下载PDF
从清华简《大夫食礼》再论礼经礼记关系及成篇先后问题
10
作者 马楠 《出土文献》 2023年第4期1-10,153,共11页
传统经学研究认为,《仪礼》附经之“记”论经文所未备,补经文之阙略,默认记文产生必在经文之后。而以文献学方法细究清华简《大夫食礼》、武威汉简《仪礼》及今本《仪礼》诸篇,所谓经文、记文的内容特征都不能作为判断经记分别、经先记... 传统经学研究认为,《仪礼》附经之“记”论经文所未备,补经文之阙略,默认记文产生必在经文之后。而以文献学方法细究清华简《大夫食礼》、武威汉简《仪礼》及今本《仪礼》诸篇,所谓经文、记文的内容特征都不能作为判断经记分别、经先记后的绝对标准。《仪礼》应当视作战国时期孔门后学对同类礼文推排疏通、整合归并的结果,经、记是这一编纂过程的同时产物,记文则是将不便整合的内容依序附后。《仪礼》与大小戴《礼记》各篇也应当以积章成篇、整合归并的思路进行研究,讨论篇目章节的结构层次,以及有关联篇章的时代相对先后。此外,《仪礼》十七篇作为整合礼文的最终结果,的确体现出文句整饬、相互照应的特点,严整程度也高于清华简《大夫食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仪礼 礼记 大夫食礼
下载PDF
李阳冰《上采访李大夫论古篆书》蠡论
11
作者 王梦笔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 2023年第12期126-128,共3页
李阳冰是盛中唐时期的篆书名家,其书法思想主要集中在《上采访李大夫论古篆书》一文中。盛中唐时期的书论主要体现儒、道思想的结合,尤其是道家思想的影响巨大。另外,《上采访李大夫论古篆书》全文使用“形象喻知法”的批评方法,推崇“... 李阳冰是盛中唐时期的篆书名家,其书法思想主要集中在《上采访李大夫论古篆书》一文中。盛中唐时期的书论主要体现儒、道思想的结合,尤其是道家思想的影响巨大。另外,《上采访李大夫论古篆书》全文使用“形象喻知法”的批评方法,推崇“意象论”,体现出李阳冰的书学观及其崇尚自然的道家思想,其是唐代“意象论”思想的代表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阳冰 《上采访李大夫论古篆书》 书学观 “意象论”
下载PDF
变法、党争与士大夫政治——王夫之的政治理论 被引量:1
12
作者 林鹄 《湖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05-117,共13页
王夫之在《宋论》中认为,维持良好政治风气的关键,是避免出现党争。一旦形成党争,君子也罢,小人也罢,都会意气用事,置国计民生于不顾,政治将成为泄愤工具,走向非理性的极化,国家也就随之崩溃。而要避免党争,关键是杜绝体制外的声音。尽... 王夫之在《宋论》中认为,维持良好政治风气的关键,是避免出现党争。一旦形成党争,君子也罢,小人也罢,都会意气用事,置国计民生于不顾,政治将成为泄愤工具,走向非理性的极化,国家也就随之崩溃。而要避免党争,关键是杜绝体制外的声音。尽管开国体制不可避免会丧失活力,但通过人事变更,上行下效,就能够带动体制自我更新。士大夫政治鼓励体制外发声,不仅会引发无谓甚至有害的变法,而且会催生党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 变法 党争 大夫政治 王夫之 《宋论》
下载PDF
北宋“伶人词曲”向“士大夫词曲”的转向——以晏殊词曲为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蒋方舟 梅松 《华夏文化》 2023年第3期42-45,共4页
一、北宋时期伶人词曲的特点与影响(一)伶人词曲的兴起与发展伶人词曲的兴起与发展与北宋社会和文化的变革密切相关。北宋是一个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时期,文人士大夫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高,他们对文学艺术的创作也逐渐发展出独特的审... 一、北宋时期伶人词曲的特点与影响(一)伶人词曲的兴起与发展伶人词曲的兴起与发展与北宋社会和文化的变革密切相关。北宋是一个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时期,文人士大夫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高,他们对文学艺术的创作也逐渐发展出独特的审美追求。然而,由于文人士大夫通常被束缚于官场和礼仪规范,他们对于真实生活和情感表达的渴望未能得到充分满足。而伶人词曲作为一种直接反映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的艺术形式,得到了社会底层和文化边缘群体的热烈追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人士大夫 伶人 晏殊词 礼仪规范 边缘群体 社会底层 特点与影响 词曲
下载PDF
海阳秧歌剧中乐大夫服饰造型戏剧性分析
14
作者 高丹阳 李艾真 初晓玲 《服装设计师》 2023年第5期34-39,共6页
服饰造型的戏剧性研究在秧歌剧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对海阳秧歌剧中乐大夫服饰背景文化、形成原因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并将乐大夫服饰以其形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类。从不同时期服饰造型以及同一时期服饰造型所体现的戏剧性两方面... 服饰造型的戏剧性研究在秧歌剧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对海阳秧歌剧中乐大夫服饰背景文化、形成原因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并将乐大夫服饰以其形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类。从不同时期服饰造型以及同一时期服饰造型所体现的戏剧性两方面对乐大夫服饰造型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海阳秧歌剧中乐大夫服饰造型受独特的秧歌特征、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等影响,呈现民间社火性、尚武拥军性、齐鲁传承性等戏剧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夫服饰 海阳秧歌 造型 戏剧性
下载PDF
士大夫身份意识与汪琬墓志铭的书写策略
15
作者 郭英德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74-181,共8页
清前期著名古文家汪琬继承唐宋以降的文化传统,着力讲求墓志铭的书写策略,借以鲜明地表达他所理解的士大夫群体的观念、情感、理想和趣味。汪琬的墓志铭书写特意强调撰写者“文学蔚蔚”的文化身份,强烈表达撰写者“以其风声说人”的情... 清前期著名古文家汪琬继承唐宋以降的文化传统,着力讲求墓志铭的书写策略,借以鲜明地表达他所理解的士大夫群体的观念、情感、理想和趣味。汪琬的墓志铭书写特意强调撰写者“文学蔚蔚”的文化身份,强烈表达撰写者“以其风声说人”的情感旨趣,自觉行使撰写者“自重特立”的话语权力,力图塑造一种独具风貌的“在野”士大夫形象。这一书写策略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表达方式,既受制于、也强化着汪琬的士大夫身份意识,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汪琬 墓志铭 大夫 身份意识 书写策略
下载PDF
“当时大本从忠谏”——以王安石与赵抃切入的宋代士大夫政治关系考察
16
作者 王瑞来 《史学集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6-67,共12页
透过熙丰变法前后王安石与赵抃的交集,可以窥见的是,宋代士大夫之间的政治关系,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冰炭不投。在士大夫政治的背景之下,儒学的教养和政治主宰的使命感,让多数士大夫拥有治国平天下的共同理念。在士大夫之间,尽管因具体施... 透过熙丰变法前后王安石与赵抃的交集,可以窥见的是,宋代士大夫之间的政治关系,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冰炭不投。在士大夫政治的背景之下,儒学的教养和政治主宰的使命感,让多数士大夫拥有治国平天下的共同理念。在士大夫之间,尽管因具体施策的主张出现分歧,但多是止于公事层面的争执,较少夹杂个人恩怨。这是政治生态在激烈的党争时期以外的正常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安石 赵抃 变法 党争 大夫政治
下载PDF
事功与文心:以晚清士大夫张之洞书法为中心的研究
17
作者 石燕婷 《美术大观》 2023年第10期105-109,共5页
晚清时期,面对中西交冲的复杂变局,兼具政治角色与文化角色的中国传统士大夫精英,依然努力地践履治国理政与承传文教的重要职责。作为晚清重臣,张之洞不仅在仕宦生涯中铸就丰硕的事功,而且于治世之外积极进行文事活动。本文通过考察中... 晚清时期,面对中西交冲的复杂变局,兼具政治角色与文化角色的中国传统士大夫精英,依然努力地践履治国理政与承传文教的重要职责。作为晚清重臣,张之洞不仅在仕宦生涯中铸就丰硕的事功,而且于治世之外积极进行文事活动。本文通过考察中国国家博物馆所藏张之洞的相关信札、诗词及楹联书法等,研究其中所关涉的政务与文艺事宜,从而探赜晚清士大夫精英在调和官僚与文人二重角色中的丰富面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夫 事功 文心 张之洞 书法
下载PDF
士大夫视域下《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的多维解读 被引量:1
18
作者 孟云虎 《语文教学通讯》 2023年第12期69-71,共3页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两篇精品,自问世起就为人所称道。在语文教学中讲授这样的名篇很难把握尺度,而从范仲淹、欧阳修的第一身份--士大夫的角度,品读二文,或可发现诸多不同新意。这样的文本解读越全面、越深入,...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两篇精品,自问世起就为人所称道。在语文教学中讲授这样的名篇很难把握尺度,而从范仲淹、欧阳修的第一身份--士大夫的角度,品读二文,或可发现诸多不同新意。这样的文本解读越全面、越深入,越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夫《岳阳楼记》 《醉翁亭记》多维解读
下载PDF
论孔尚任士大夫精神的文化传承
19
作者 王子元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 2023年第8期145-147,共3页
因其所处的复杂时代环境,以及特殊身份,孔尚任的思想精神似乎有所矛盾。然而究其内核,他面对文化传承、历史保留时,所秉持的士大夫精神却是一以贯之的。此种精神不仅适用于古代社会,更能够给予当今青年人的思想教育以深刻的启示。
关键词 孔尚任 大夫精神 文化传承 思想教育
下载PDF
礼仪·游艺·生活——投壶与宋代士大夫的生活审美
20
作者 马瑞 《荆楚学刊》 2023年第6期85-89,共5页
投壶被古人尊为“六艺”之一,作为射礼的投壶,实际上在历史演进中逐渐走向娱乐化。至宋代,士人在强调投壶的礼仪教化功能之时,也促使其成为休闲生活的娱乐组成。宋代士人将礼仪与娱乐、身体与心灵、游戏与艺术、生活与审美寓于投壶活动... 投壶被古人尊为“六艺”之一,作为射礼的投壶,实际上在历史演进中逐渐走向娱乐化。至宋代,士人在强调投壶的礼仪教化功能之时,也促使其成为休闲生活的娱乐组成。宋代士人将礼仪与娱乐、身体与心灵、游戏与艺术、生活与审美寓于投壶活动中,建构起以“礼仪”“游艺”“生活”为基准的生活美学范式。从“尚礼-娱人-复礼”“修身-游戏-射艺”“玩壶-学礼-悟道”三条路径,分析投壶在宋及前朝的演变过程、器物风格、践履路径,有助于明晰宋代士人的生活美学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投壶 宋代 大夫 生活美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