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4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大屠杀时期金陵大学医院美籍员工的生活实态——基于美国档案的考察
1
作者 张慧卿 《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 2024年第1期4-19,140,共17页
南京大屠杀后,日军暴行引发的系列社会恶果及日伪的高压恐怖统治,严重影响了包括在宁西方人士在内的南京民众的日常生活。后大屠杀时期金陵大学医院美籍员工所面临的食物匮乏、燃料短缺、出行受限等问题以及心理上的创伤,不仅折射出日... 南京大屠杀后,日军暴行引发的系列社会恶果及日伪的高压恐怖统治,严重影响了包括在宁西方人士在内的南京民众的日常生活。后大屠杀时期金陵大学医院美籍员工所面临的食物匮乏、燃料短缺、出行受限等问题以及心理上的创伤,不仅折射出日军南京暴行对社会和市民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也为西方社会了解日本占领区统治状况提供了活生生的样态,即日本军政当局主导的“新秩序”不仅对中国人意味着残酷的殖民压迫,对美国在华公民也意味着一种伤害,美国社会对日舆论逐步变化,有在宁侨民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大屠杀 金陵大学医院 美籍员工 日常生活 心理活动
下载PDF
影像记忆的光亮——与曹海滨导演谈南京大屠杀题材纪录片创作 被引量:2
2
作者 刘永昶 《视听界》 2023年第1期36-40,共5页
南京大屠杀,日本侵华战争期间无数暴行中最突出、最灭绝人性的大屠杀惨案,八十多年来一直是民族灾难记忆的象征。无数历史研究者、新闻工作者、文艺创作者围绕着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场景与细节,源源不断地进行着相关记忆文本的探寻和挖掘... 南京大屠杀,日本侵华战争期间无数暴行中最突出、最灭绝人性的大屠杀惨案,八十多年来一直是民族灾难记忆的象征。无数历史研究者、新闻工作者、文艺创作者围绕着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场景与细节,源源不断地进行着相关记忆文本的探寻和挖掘。南京大屠杀题材纪录片的创作近年来也成果丰硕,尤其是在抗战胜利纪念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等重要的时间节点,从中央级媒体到地方媒体,常常会有震撼人心的优秀作品推出。纪实影像因其直观性更容易为社会公众所认知,在形塑民族集体记忆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录片创作 影像记忆 纪实影像 南京大屠杀 历史场景 新闻工作者 历史研究者 时间节点
下载PDF
笔谈:黑暗时期的道德影响力——南京大屠杀期间的拉贝和他的朋友们
3
作者 柯伟林 蓝道夫·特斯塔 +9 位作者 托尼·孙 陈谦平 张生 姜良芹 王卫星 杨夏鸣 凌曦 托马斯·拉贝 吕凤悦(整理) 杨倩(整理) 《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 2023年第1期4-12,139,共10页
2022年10月18日,由哈佛(上海)中心和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学术论坛“道德的力量:南京大屠杀期间的拉贝和他的朋友们”在南京大学召开。来自哈佛大学、南京大学、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江苏省行政学院、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 2022年10月18日,由哈佛(上海)中心和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学术论坛“道德的力量:南京大屠杀期间的拉贝和他的朋友们”在南京大学召开。来自哈佛大学、南京大学、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江苏省行政学院、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与拉贝后人、大屠杀幸存者一起回顾历史,感怀拉贝事迹,共同探讨道德力量给予人们的历史启示。本组笔谈均选自此次会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大学 道德影响力 拉贝 中华民国史 学术论坛 道德力量 黑暗时期 南京大屠杀
下载PDF
华中日军宪兵与南京大屠杀
4
作者 王萌 《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 2023年第2期4-14,139,共12页
南京大屠杀期间诸多惨案的发生,与华中日军宪兵存在密切关联。全面抗战初期,日军宪兵在淞沪及其周边战场上未能履行其职责,伊始便出现失职问题。南京沦陷后,随军宪兵不仅未能成为维护军风军纪的表率,且与普通官兵同流合污,扮演了战争暴... 南京大屠杀期间诸多惨案的发生,与华中日军宪兵存在密切关联。全面抗战初期,日军宪兵在淞沪及其周边战场上未能履行其职责,伊始便出现失职问题。南京沦陷后,随军宪兵不仅未能成为维护军风军纪的表率,且与普通官兵同流合污,扮演了战争暴行制造者的角色。随着华中派遣宪兵队的编成,华中日军宪兵形成较为严密的组织体系,被授予更为广泛的权限,其业务逐步集中于特务工作,军事警察职能反而淡化。南京大屠杀之后,华中日军宪兵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日军军风颓废与军纪败坏问题。另一方面,华中日军宪兵在从事特务工作中获得不受监督、独断专擅的执行权与处置权,成为日本军国主义对华中沦陷区实施恐怖统治的“爪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军宪兵 南京大屠杀 华中沦陷区 军风军纪
下载PDF
文学书写:南京大屠杀历史的重要记忆空间
5
作者 张谦芬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81-87,共7页
南京大屠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最残酷的浩劫之一,侵华日军的暴行震惊了世界,冲击着人类文明的底线。文学书写是梳理、记忆、反思南京大屠杀历史的重要空间,现有南京大屠杀题材的文学书写很多,从战时至今历时时间长,从中国、日本到英... 南京大屠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最残酷的浩劫之一,侵华日军的暴行震惊了世界,冲击着人类文明的底线。文学书写是梳理、记忆、反思南京大屠杀历史的重要空间,现有南京大屠杀题材的文学书写很多,从战时至今历时时间长,从中国、日本到英语世界涉及国家地区广。但是相对纳粹屠犹的文学书写,南京大屠杀文学书写还需进一步加强表现战争的深度与广度,以期在记忆历史、追问人性、维护文明上起到更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大屠杀 历史记忆 文学书写
下载PDF
传记文学《南京大屠杀》的中国抗战精神书写
6
作者 汪顺来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9期120-124,共5页
张纯如是美国著名华裔传记作家和历史学家,她非常关注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历史性创伤。《南京大屠杀》是她为缅怀南京大屠杀中遇难的同胞而作的民族传记,成为南京大屠杀创伤书写和历史记忆的杰作。张纯如将历史和传记巧妙结合... 张纯如是美国著名华裔传记作家和历史学家,她非常关注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历史性创伤。《南京大屠杀》是她为缅怀南京大屠杀中遇难的同胞而作的民族传记,成为南京大屠杀创伤书写和历史记忆的杰作。张纯如将历史和传记巧妙结合,以日记、图片、回忆录、访谈等多种形式揭示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并对日本侵华历史进行批判性追溯,从而还原了历史的真相,抨击了日本军国主义者篡改和歪曲历史的企图。她以民族传记为载体,超越了南京大屠杀文学书写的传统范式,充分表现出中国人民的伟大抗战精神,包括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宁死不屈的民族精神、血战到底的无畏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斗争精神。这些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正激励着中国人民勇往直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纯如 《南京大屠杀 中国抗战精神
下载PDF
媒体话语下纪念性恐惧景观神圣性地理想象建构过程研究——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为例
7
作者 郑春晖 王祎 钱莉莉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563-1574,共12页
纪念性恐惧景观是人类珍贵的记忆遗产,但因灾难事件存在非亲历性和时空距离感,公众可能会对其产生负面的地理想象,纪念性恐惧景观的社会意义不断陷入困境,如何建构纪念性恐惧景观的神圣性成为重要的研究问题。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 纪念性恐惧景观是人类珍贵的记忆遗产,但因灾难事件存在非亲历性和时空距离感,公众可能会对其产生负面的地理想象,纪念性恐惧景观的社会意义不断陷入困境,如何建构纪念性恐惧景观的神圣性成为重要的研究问题。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为案例地,运用扎根理论探讨了媒体话语下纪念性恐惧景观神圣性地理想象的建构过程与机理。研究发现:1)网络媒体将南京大屠杀记忆扩展至更宽广的时空语境之中,叙述重点呈现由宏观历史向微观生命意义演变的趋势。2)国家及媒体通过命名规范、法律尊崇、象征物建构、仪式互动等方式,自上而下地将纪念馆建构为一个神圣的和平纪念地与新时代国家形象的传播地。3)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神圣性建构的过程中,纪念仪式扮演着联结主体、记忆与空间的重要角色。公众通过参与纪念仪式将自身与记忆场域和集体身份相连接,产生强烈的使命感与意义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恐惧景观 南京大屠杀事件 地理想象 纪念仪式 神圣空间 集体记忆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下载PDF
西方大屠杀电影的好莱坞化及其记忆危机
8
作者 沈康康 《东南传播》 2023年第10期54-58,共5页
在记忆研究中,犹太大屠杀幸存者的创伤记忆可以分为“核心记忆”与“叙事记忆”两个层面。欧洲的大屠杀电影给出了“核心记忆”的两条视听化进路,它们以不同的方式激发出记忆深处潜在的真实力量。而伴随着大屠杀跨洋后的好莱坞化,大屠... 在记忆研究中,犹太大屠杀幸存者的创伤记忆可以分为“核心记忆”与“叙事记忆”两个层面。欧洲的大屠杀电影给出了“核心记忆”的两条视听化进路,它们以不同的方式激发出记忆深处潜在的真实力量。而伴随着大屠杀跨洋后的好莱坞化,大屠杀电影也出现了偏向“叙述记忆”的嬗变。新千年以来过剩的大屠杀话语削弱了大屠杀的独特性并带来了“大屠杀疲乏”,大屠杀电影也应时出现了叙事危机与表征危机为代表的记忆危机。当前西方大屠杀话语传播的困境能够为国内南京大屠杀的记忆治理提供借鉴和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屠杀电影 “核心记忆” “叙事记忆” 好莱坞化 大屠杀疲乏”
下载PDF
神圣、异质与时间性:《敌人,一个爱情故事》中大屠杀创伤记忆的空间再现
9
作者 张雯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23年第13期54-58,共5页
《敌人,一个爱情故事》是美国著名犹太作家艾·巴·辛格在大屠杀题材小说中的代表作。辛格采用空间作为表征大屠杀创伤记忆的主要叙事策略,空间不仅是创伤记忆再现的场景,还参与到人物创伤记忆的动态建构和创伤疗愈中。本文从... 《敌人,一个爱情故事》是美国著名犹太作家艾·巴·辛格在大屠杀题材小说中的代表作。辛格采用空间作为表征大屠杀创伤记忆的主要叙事策略,空间不仅是创伤记忆再现的场景,还参与到人物创伤记忆的动态建构和创伤疗愈中。本文从空间叙事的视角切入,结合创伤理论,从空间的神圣性、异质性以及时间性三个方面对小说中的空间进行分析,以深入理解后大屠杀时代美国犹太移民群体的创伤记忆以及辛格的创伤叙事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叙事 创伤记忆 《敌人 一个爱情故事》 大屠杀小说
下载PDF
南京大屠杀60年祭——对南京大屠杀历史影响的思考
10
作者 孙宅巍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1997年第10期42-50,共9页
南京大屠杀60年祭———对南京大屠杀历史影响的思考孙宅巍(江苏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南京210013)发生在1937年底、1938年初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以其巨大的规模和残忍的手段,曾使全世界为之震惊。那... 南京大屠杀60年祭———对南京大屠杀历史影响的思考孙宅巍(江苏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南京210013)发生在1937年底、1938年初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以其巨大的规模和残忍的手段,曾使全世界为之震惊。那扬子江畔的累累白骨,秦淮河水的无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大屠杀 历史影响 “南京大屠杀 日本军国主义 侵华日军 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 日本侵略军 日本侵略者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见证》
下载PDF
记忆的“情感”:南京大屠杀微博叙事的情感分析
11
作者 黄顺铭 陈昭博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83-92,共10页
记忆叙事中总是存在或显或隐的情感表达。对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过去十余载的微博叙事所进行的属性级情感分析发现:这些大屠杀记忆叙事的演进具有鲜明的“时期性”与“热点时刻”效应;情感的结构与共现网络均以积极情感为... 记忆叙事中总是存在或显或隐的情感表达。对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过去十余载的微博叙事所进行的属性级情感分析发现:这些大屠杀记忆叙事的演进具有鲜明的“时期性”与“热点时刻”效应;情感的结构与共现网络均以积极情感为主;某些情感类别存在显著的“层级”与“时期”差异;情感的持有者与对象存在一种“具化受害者、概化加害者”的倾向。对纪念馆微博的考察既可拓宽大屠杀媒介叙事研究的视野,也可由此揭示媒介类型与其叙事样态之间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大屠杀 纪念馆 记忆 微博 情感
下载PDF
二战后德国史学家对纳粹大屠杀的反思——以约恩·吕森“三代人”理论为中心
12
作者 尉佩云 《史学集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0-70,共11页
纳粹大屠杀以其历史经历的极端性打破了德国历史的连续性,并作为历史意义的断裂和历史创伤,打破了战后德国人的代际认同、集体认同和民族认同。黑格尔“命运的因果性”、兰克“内在的关联”等德国传统思想资源成为对纳粹大屠杀进行历史... 纳粹大屠杀以其历史经历的极端性打破了德国历史的连续性,并作为历史意义的断裂和历史创伤,打破了战后德国人的代际认同、集体认同和民族认同。黑格尔“命运的因果性”、兰克“内在的关联”等德国传统思想资源成为对纳粹大屠杀进行历史反思的思想和意识前提。作为当代德国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学家,约恩·吕森提出德国人在战后反思纳粹历史的过程以1968年和1989年为界,形成了以参加战争及战后重建的一代、战后一代及战后二代这三代人的历史意识和民族认同取向为主导的嬗变过程。吕森以“命运的因果性”命题为核心来阐述战后德国人为纳粹历史悔罪的理论储备与精神机制,由此形成了第一代人的沉默、第二代人的道德批判和第三代人的历史化处理方式。“三代人”理论对纳粹历史反思的代际处理具有“理想型”和“形而上学罪责”的思维特征,其本身也是关于纳粹反思的学术性成果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约恩·吕森 “三代人”理论 纳粹大屠杀 民族认同 历史创伤
下载PDF
犹太文学与大屠杀研究的跨学科探索——阿琳·艾欧纳斯库教授访谈录
13
作者 李锋 阿琳·艾欧纳斯库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9,共9页
阿琳·艾欧纳斯库是国际知名学者、文学批评家,现任上海交通大学长聘教授,国际学术期刊《词语与文本:文学研究与语言学》主编。她在现代主义文学、犹太大屠杀研究等方面著述丰富。本篇采访涉及艾欧纳斯库学术生涯中的几个不同研究领... 阿琳·艾欧纳斯库是国际知名学者、文学批评家,现任上海交通大学长聘教授,国际学术期刊《词语与文本:文学研究与语言学》主编。她在现代主义文学、犹太大屠杀研究等方面著述丰富。本篇采访涉及艾欧纳斯库学术生涯中的几个不同研究领域,如英国文学、犹太文学、大屠杀与记忆研究等。她基于文学与大屠杀研究之间的联系,以及历史见证与代际传递在记忆研究中的重要作用,重点阐述了纪念伦理、后记忆、跨媒介性等概念。艾欧纳斯库还向中国学界提出了具有发展潜力的相关研究方向,以推动中外学者开展更为紧密的合作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琳·艾欧纳斯库 犹太文学 大屠杀研究 创伤叙事 记忆研究 上海隔都
下载PDF
日本侵华战犯笔供中的南京大屠杀
14
作者 朱召师 《中国档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80-81,共2页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华中方面军”在中国南京开始对我同胞实施长达40多天惨绝人寰的大屠杀,30万中国人惨遭杀戮,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南京大屠杀是人类文明史上灭绝人性的法西斯暴行,是野蛮扼杀文明、兽性掠杀人性的集团...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华中方面军”在中国南京开始对我同胞实施长达40多天惨绝人寰的大屠杀,30万中国人惨遭杀戮,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南京大屠杀是人类文明史上灭绝人性的法西斯暴行,是野蛮扼杀文明、兽性掠杀人性的集团犯罪,这一公然违反国际法的残暴行径铁证如山,早有历史结论和法律定论,不容任何篡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违反国际法 日本侵华 集团犯罪 大屠杀 侵华日军
下载PDF
言说历史的路径:美籍华人作家的“南京大屠杀”书写
15
作者 周孟琪 《华文文学》 2023年第3期51-58,共8页
近年来,一批美籍华人作家的“南京大屠杀”题材小说陆续出现在大众视野,以严歌苓《金陵十三钗》、哈金《南京安魂曲》、祁寿华《紫金山燃烧的时刻》、郑洪《南京不哭》四部长篇小说为代表,在海内外产生较大影响。跨越中西的文化身份使... 近年来,一批美籍华人作家的“南京大屠杀”题材小说陆续出现在大众视野,以严歌苓《金陵十三钗》、哈金《南京安魂曲》、祁寿华《紫金山燃烧的时刻》、郑洪《南京不哭》四部长篇小说为代表,在海内外产生较大影响。跨越中西的文化身份使得美籍华人作家从“为国族写史”与“为西方立传”的双重创作立场出发,呈现出兼有“国族性”与“世界性”的视野越界。其作品通过建构“受难者”中国、“侵略者”日本、“拯救者”西方三重人物形象,融合人道主义与国族情感,摊开一道多维、全面、生动、立体的战争叙述,既为受难民族“为何言说”及“如何言说”历史开辟新路径,也在全球化语境和战争文学整体脉络中为“南京大屠杀”题材创作带来宏阔纵深的反思与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籍华人作家 南京大屠杀 战争文学
下载PDF
从《爱的历史》看美国犹太大屠杀小说叙事伦理的转向
16
作者 吴敏之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2023年第1期156-167,共12页
传统美国犹太大屠杀小说在故事层面呈现苦难与死亡,话语层面表达肃穆与沉痛,旨在揭示大屠杀浩劫对犹太个体与民族造成的难以弥合的创伤。然而,当代美国犹太作家妮可·克劳斯在大屠杀小说《爱的历史》中采用诙谐幽默、充满诗性的话语... 传统美国犹太大屠杀小说在故事层面呈现苦难与死亡,话语层面表达肃穆与沉痛,旨在揭示大屠杀浩劫对犹太个体与民族造成的难以弥合的创伤。然而,当代美国犹太作家妮可·克劳斯在大屠杀小说《爱的历史》中采用诙谐幽默、充满诗性的话语,书写了生命的活力和爱的力量,与传统美国犹太大屠杀小说截然不同。本文借用叙事伦理学的基本概念,从故事建构、叙述话语和作者创作三个层面考察小说在叙事伦理向度上与传统的背离。探讨作者在小说中重塑生命、信仰与爱的信念价值,彰显了克劳斯对历经劫难的犹太民族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伦理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妮可·克劳斯 《爱的历史》 大屠杀小说 叙事伦理 转向
下载PDF
“民族共同体”基础上的记忆书写——以南京大屠杀事件为例
17
作者 刘薇妮 《东南传播》 2023年第6期114-117,共4页
时至今日,86年前那场惨绝人寰、震惊中外,最终致使30万中国百姓惨死的南京大屠杀,仍然以其留下的沉痛记忆深刻地留存在中国人民心中。这段历史虽然在20世纪70年代中美、中日恢复邦交后重新获得关注,但在世界上很多地区都不为人知,为了... 时至今日,86年前那场惨绝人寰、震惊中外,最终致使30万中国百姓惨死的南京大屠杀,仍然以其留下的沉痛记忆深刻地留存在中国人民心中。这段历史虽然在20世纪70年代中美、中日恢复邦交后重新获得关注,但在世界上很多地区都不为人知,为了宣传和铭记,国家迈出重大一步,将南京大屠杀形塑为世界的记忆,在记忆建构的基础上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诫告人们和平的意义。以南京大屠杀为切入点,以民族共同体为基础,从“记忆”钩沉大屠杀事件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与延续,以此达到民族记忆的情感认同与召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记忆 民族共同体 南京大屠杀 传播
下载PDF
从《无人可逃》到《纽伦堡审判》:大屠杀记忆在美国法庭片中的意义流变
18
作者 桂园锦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3年第5期121-125,共5页
大屠杀作为一件发生欧洲大陆,与美国没有直接关联的历史事件,在战争结束后并未随着时间的流逝消逝于美国社会,相反却逐渐发展为美国国家记忆的一部分、一个理解美国文化的参考点。大屠杀记忆在美国法庭片中的意义流变研究将从《无人可... 大屠杀作为一件发生欧洲大陆,与美国没有直接关联的历史事件,在战争结束后并未随着时间的流逝消逝于美国社会,相反却逐渐发展为美国国家记忆的一部分、一个理解美国文化的参考点。大屠杀记忆在美国法庭片中的意义流变研究将从《无人可逃》《纽伦堡的审判》与《纽伦堡审判》,三部在美国不同历史阶段制作的法庭片出发,通过对比大屠杀在三场虚构审判中的不同再现形式,阐释大屠杀记忆在美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意义生产与历史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可逃 纽伦堡的审判 纽伦堡审判 大屠杀记忆 反犹主义
下载PDF
问题与方法:新世纪南京大屠杀文学书写
19
作者 章颜 《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 2023年第1期13-23,139,共12页
1937年以来,南京大屠杀题材小说在创作动机、叙事角度和伦理立场等方面呈现出阶段性变化,其中新世纪以来的南京大屠杀文学创作在叙事结构和再现手法上的变化尤为显著,但这些变化并不有利于该题材的文学再现。《南京血祭》作为南京大屠... 1937年以来,南京大屠杀题材小说在创作动机、叙事角度和伦理立场等方面呈现出阶段性变化,其中新世纪以来的南京大屠杀文学创作在叙事结构和再现手法上的变化尤为显著,但这些变化并不有利于该题材的文学再现。《南京血祭》作为南京大屠杀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其创作手法富于前瞻性和启发性,作品以情感贯穿的非虚构式、见证式叙事手法,展示了战争期间多层面的历史真实,诗性的语言表述和非虚构的叙事形态,回溯民族创伤、再现历史记忆、召唤不屈抗争,将灾难叙事和胜利叙事予以整合,这些特征应成为新时代南京大屠杀题材文学书写的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大屠杀 文学书写 非虚构
下载PDF
南京大屠杀的集体记忆建构——以《人民日报》南京大屠杀相关报道(1949-2022)为例
20
作者 徐新浩 《东南传播》 2023年第10期110-114,共5页
研究运用内容分析的方法,通过比较《人民日报》自建国以来至今各个不同阶段对于南京大屠杀事件的相关报道,总结了《人民日报》在建构南京大屠杀的集体记忆时所呈现的特点、区别与发展趋势。研究发现,起始阶段《人民日报》对于南京大屠... 研究运用内容分析的方法,通过比较《人民日报》自建国以来至今各个不同阶段对于南京大屠杀事件的相关报道,总结了《人民日报》在建构南京大屠杀的集体记忆时所呈现的特点、区别与发展趋势。研究发现,起始阶段《人民日报》对于南京大屠杀的集体记忆建构更多的是对于国际国内突发事件的反应,而不是主动建构;其次,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民日报》逐渐开始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掌握集体记忆建构的框架;最后,相关报道对南京大屠杀受害者的关注增加了价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大屠杀 集体记忆 《人民日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