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新世大暖期云南洱海环境演化的湖泊沉积记录 被引量:47
1
作者 张振克 吴瑞金 +3 位作者 王苏民 沈 吉 吴艳宏 李升峰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210-214,共5页
根据高分辨率湖泊沉积的有机碳稳定同位素记录、硅藻等环境指标分析结果,将洱海全新世大暖期(8.1—3.0ka B.P.)的环境演化分为7个阶段,环境变化序列以温(暖)湿-暖(温)干为主,其中存在明显冷干(湿)事件,冷事... 根据高分辨率湖泊沉积的有机碳稳定同位素记录、硅藻等环境指标分析结果,将洱海全新世大暖期(8.1—3.0ka B.P.)的环境演化分为7个阶段,环境变化序列以温(暖)湿-暖(温)干为主,其中存在明显冷干(湿)事件,冷事件出现在7.2ka B.P.、5.3ka B.P.和3.7kaB.P.。全新世大暖期洱海湖面波动与气候变化具有明显的一致性。洱海湖泊沉积记录的环境演化主要受亚洲季风强弱转换和时空迁移的影响,冷事件与亚洲冬季风加强有关,暖干气候受东亚夏季风加强影响,温(暖)湿气候反映西南季风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沉积 洱海 环境演变 古气侯 全新世 大暖期
下载PDF
冰芯与其它记录所揭示的中国全新世大暖期变化特征 被引量:33
2
作者 何元庆 姚檀栋 +3 位作者 沈永平 张忠林 陈拓 章典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1-18,共8页
冰芯、孢粉、黄土、湖泊和海平面变化记录揭示出 ,在全新世时 ,我国曾发生过多次气候冷暖波动事件 ,其中最重要的事件是全新世大暖期 .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 ,造成了中亚地区大气环流的改变 ,形成了中国大陆复杂的气候条件和独特的季风气... 冰芯、孢粉、黄土、湖泊和海平面变化记录揭示出 ,在全新世时 ,我国曾发生过多次气候冷暖波动事件 ,其中最重要的事件是全新世大暖期 .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 ,造成了中亚地区大气环流的改变 ,形成了中国大陆复杂的气候条件和独特的季风气候 ,从而导致全国各地大暖期在起讫时间、变化幅度和持续时间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中国西部高海拔地区大暖期起讫时间较早、持续时间较短、变化幅度较大 ;反之 ,在中国东部 ,大暖期起讫时间较晚、持续时间较长、变化幅度较小 ,反映出西部高海拔区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度和敏感度都比东部低海拔区域强 .此外 ,不同区域的冰芯记录也有差异 ,古里雅冰芯记录反映了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 ,而敦德冰芯记录则与我国季风气候变化的趋势比较接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 冰芯 气候记录 大暖期 孢粉 黄土 海平面变化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部黄河源区大暖期气候特征 被引量:8
3
作者 程捷 张绪教 +5 位作者 田明中 唐德翔 于文洋 余江宽 乔耿飙 昝立宏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30-337,共8页
本文通过孢粉、有机碳和粘土矿物的分析,探讨了黄河源区全新世的气候变迁,重点论述了大暖期的气候特点。在全新世,黄河源区的气候总体凉干,属于高原的高寒气候。在大暖期,该区的气候较现今高2~3℃,显得湿润些,但波动较频繁,尤其是大暖... 本文通过孢粉、有机碳和粘土矿物的分析,探讨了黄河源区全新世的气候变迁,重点论述了大暖期的气候特点。在全新世,黄河源区的气候总体凉干,属于高原的高寒气候。在大暖期,该区的气候较现今高2~3℃,显得湿润些,但波动较频繁,尤其是大暖期的后期波动剧烈,并在5.0 ka BP 前后发生一次剧烈的降温。记录表明,黄河源区的大暖期始于 9.0 ka BP,止于2.30 ka BP,较我国其他地区开始得早,而结束得晚,其鼎盛时期为6.0ka BP前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特征 气候变化 全新世 大暖期 青藏高原 黄河
下载PDF
青藏高原全新世大暖期环境特征之初步研究 被引量:21
4
作者 刘光秀 施雅风 +1 位作者 沈永平 洪明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14-123,共10页
高原全新世大暖期发生于90~35kaBP,早于我国大陆其它地区,并且在高原内部存在区域差异,东北部、西部及南部地区较早,其它地区稍晚。大暖期时,高原植被景观表现在分布高度的上移及森林的扩大。在大暖期鼎盛期,高原年... 高原全新世大暖期发生于90~35kaBP,早于我国大陆其它地区,并且在高原内部存在区域差异,东北部、西部及南部地区较早,其它地区稍晚。大暖期时,高原植被景观表现在分布高度的上移及森林的扩大。在大暖期鼎盛期,高原年均温度高于现代3~5℃左右,夏季风增强,年降水量增加100~400mm。湖泊水面扩张并升高,湖水变淡,高原泥炭发育,冰川退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全新世 大暖期 环境特征 地层
下载PDF
全新世大暖期气候环境特征及其机制的再认识 被引量:14
5
作者 彭晓莹 钟巍 +1 位作者 赵引娟 薛积彬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5年第2期52-60,共9页
综合论述了全新世大暖期环境的主要特征:降水量增加,气温上升,植被带北移西迁;肯定了大暖期中存在的低温干旱事件,大暖期也不是持续稳定的温暖湿润期.根据太阳14C丰度与中国西部祁连山敦德冰芯δ18O、德国南部Ammersee深海平原δ18O的对... 综合论述了全新世大暖期环境的主要特征:降水量增加,气温上升,植被带北移西迁;肯定了大暖期中存在的低温干旱事件,大暖期也不是持续稳定的温暖湿润期.根据太阳14C丰度与中国西部祁连山敦德冰芯δ18O、德国南部Ammersee深海平原δ18O的对比,显示全新世气候的变化可能同太阳活动有密切关系;用REDFIT35对大气剩余14C与EIK湖泊沉积记录作频率对比分析显示,试图证明在9~3kaB.P.期间气候变化存在千年尺度周期波动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大暖期 环境特征 Δ^18O 机制 湖泊沉积记录 主要特征 气温上升 干旱事件 敦德冰芯 中国西部 深海平原 太阳活动 对比分析 ^14C 波动 千年尺度 气候变化 降水量 植被带 祁连山 湿润 可能性 显示 丰度 大气
下载PDF
全新世大暖期对青藏高原东北缘人类活动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侯光良 赖忠平 +1 位作者 孙永娟 P.Jeffrey BRANTINGHAM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71-978,共8页
结合环境演变资料与考古发现,全新世大暖期暖湿的气候条件,促进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古文化的发展。表现在:随着全新世大暖期暖湿环境的到来,人类活动强度大大增强;细石器文化活动模式发生显著改变,由晚更新世末期一全新世早期的短暂... 结合环境演变资料与考古发现,全新世大暖期暖湿的气候条件,促进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古文化的发展。表现在:随着全新世大暖期暖湿环境的到来,人类活动强度大大增强;细石器文化活动模式发生显著改变,由晚更新世末期一全新世早期的短暂宿营式居住模式演变为相对固定的聚落模式;暖期中较好的水热条件,刺激了仰韶、马家窑文化在本区东部河谷地区的扩张,在暖期的6~4kaBP形成了东部河谷地带马家窑文化,西部高原细石器文化并存的区系格局,两种文化体系在共存中交流,在交流中高原细石器文化掌握了农业种植、使用了陶器,全面推动了高原土著文化进入新石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大暖期 青藏高原东北缘 人类活动
下载PDF
长白山区全新世大暖期的氨基酸和碳同位素记录 被引量:7
7
作者 王金权 刘金陵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92-397,共6页
根据长白山孤山屯沼泽沉积物的氨基酸、有机碳、有机氮和有机碳同位素 (1 3 C/ 1 2 C)垂直分布的研究 ,揭示了长白山区距今 13.5 ka以来的气候环境特征及其演变过程 :大约距今 13.5 - 12 .5 ka,气候严寒 ,不利于生物的繁衍 ,生物产量处... 根据长白山孤山屯沼泽沉积物的氨基酸、有机碳、有机氮和有机碳同位素 (1 3 C/ 1 2 C)垂直分布的研究 ,揭示了长白山区距今 13.5 ka以来的气候环境特征及其演变过程 :大约距今 13.5 - 12 .5 ka,气候严寒 ,不利于生物的繁衍 ,生物产量处于较低值 ;距今 12 .5 - 9.5 ka,气温处于上升期 ,但年均温度仍低于现今温度 ;距今 9.5 - 4.0 ka,可判定为全新世大暖期 (Megatherm al) ,气候温暖潮湿 ,有利于生物的繁衍 ,生物产量较高。其中大约距今 8.6 - 7.5 ka期间 ,氨基酸、有机碳、有机氮分布均出现较高峰值 ,而有机碳同位素 (δ1 3 C)则出现较低峰值 ,可以推测这一时段为全新世大暖期的鼎盛期 (Megathermal Maximum) ,生物极为繁盛 ,生物产量处于最高值 ;距今 4.0 ka以来 ,气温有下降趋势 ,生物产量有所减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酸 有机碳同位素 全新世大暖期 长白山区 东北 中国 沼泽沉积物 古生态
下载PDF
全新世大暖期时中国夏季风向西北大幅度漂移的一个古生物地层学证据 被引量:5
8
作者 李保生 HOFMANN Jürgen +8 位作者 陈德牛 温小浩 闫满存 ZHANG David Dian 牛东风 李志文 邱世藩 王丰年 杜恕环 《地球环境学报》 2010年第2期133-138,共6页
巴丹吉林沙漠东南部边缘巴丹海子全新世大暖期6-9kaBP的湖相沉积中含有大量腹足类化石——Radix cucunorica (Moellendorff), Succinea erythrophana Ancey, Gyraulus sibricus (Dunker), Radix lagotis (Schranck), Gyraulus al... 巴丹吉林沙漠东南部边缘巴丹海子全新世大暖期6-9kaBP的湖相沉积中含有大量腹足类化石——Radix cucunorica (Moellendorff), Succinea erythrophana Ancey, Gyraulus sibricus (Dunker), Radix lagotis (Schranck), Gyraulus albus(Miiller), Lymnaea stagnalis(Linnaeus),Gyraulus convexiusculus (HuRon),除Succinea erythrophana Ancey属陆生蜗牛外,余皆为淡水腹足类。这些化石代表了当时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其中,现生的Gyraulus convexiusculus (Hutton)生活的最NW位置为地处暖温带的南泥湾,据此推知,6-9kaBP时的巴丹海子的气温和降水至少较今分别高出1.1℃和440mnl;从南泥湾至巴丹海子,气候带向NW移动了差不多700km;那时夏季风暖锋位置可向NW移动到从玉门其以NE走向至额济纳旗及其以北的中蒙国界一线,夏季风的波及范围可以漂越甘新交界的深居内陆的星星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大暖期 巴丹吉林沙漠东南缘 巴丹海子剖面 6~9 ka BP 腹足类化石 夏季风锋位置
下载PDF
全新世大暖期燕北地区人地关系的演变 被引量:44
9
作者 邓辉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63-71,共9页
本文从考古学文化的空间分布、聚落遗址的规模形态、生产工具的组合特点等几方面,探讨了燕北地区全新世大暖期(8500—30000aBP)期间的人地关系,尤其是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化过程,及这一转化过程与当地自然环境演变过程之... 本文从考古学文化的空间分布、聚落遗址的规模形态、生产工具的组合特点等几方面,探讨了燕北地区全新世大暖期(8500—30000aBP)期间的人地关系,尤其是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化过程,及这一转化过程与当地自然环境演变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大暖期内的诸考古学文化各自所反映的土地利用方式特点,与自然环境演变存在极好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 大暖期 土地利用方式 自然环境演变 人类
下载PDF
中国全新世大暖期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文明 被引量:21
10
作者 王星光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13,共9页
距今8500~3000年是全新世以来气候最佳适宜期,在我国称之为'中国全新世大暖期'或'仰韶温暖期'.处在南北交接'生态过渡带'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植物繁茂,动物众多,水源充足,黄土疏松肥沃,这些适宜的... 距今8500~3000年是全新世以来气候最佳适宜期,在我国称之为'中国全新世大暖期'或'仰韶温暖期'.处在南北交接'生态过渡带'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植物繁茂,动物众多,水源充足,黄土疏松肥沃,这些适宜的生态环境为农业的孕育起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温床.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南庄头遗址、案板遗址,到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直至夏商时代的文化遗迹,都发现有丰富的农业遗存,充分说明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农业起源的中心地区之一.有利的生态环境背景和丰厚的经济基础,也是该地区文明发祥和早期王朝建都于此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全新世大暖期 仰韶温 全新世气候最佳适宜 黄河中下游 农业文明
下载PDF
关中地区全新世大暖期的土壤与气候变迁 被引量:12
11
作者 赵景波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54-559,共6页
资料表明,关中地区全新世大暖期土壤中的CaCO_3受到了明显淋溶,部分土壤的CaCO_3淀积层脱离了粘化层,发育了淋溶性土壤所特有的风化淋滤母质层;该层土壤发生了明显的化学粘化作用,并有Fe_2O_3和Al_2O_3形成以及亚热带土壤所具有的淀积... 资料表明,关中地区全新世大暖期土壤中的CaCO_3受到了明显淋溶,部分土壤的CaCO_3淀积层脱离了粘化层,发育了淋溶性土壤所特有的风化淋滤母质层;该层土壤发生了明显的化学粘化作用,并有Fe_2O_3和Al_2O_3形成以及亚热带土壤所具有的淀积型红色光性粘土胶膜发育;粘土胶膜含量明显大于淋溶褐土而与黄棕壤接近。由此得出,全新世中期成壤作用比现今显著强,土壤应为发育弱的黄棕壤,当时气候比今明显暖湿;在全新世中期,来自东南的夏季降水气团能够较频繁地到达该区,秦岭已失去温带与亚热带气候分界线的作用,其南北两侧均为亚热带气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地区 全新世大暖期 土壤 风化淋滤母质层 亚热带气候 黄棕壤
下载PDF
全新世大暖期 被引量:11
12
作者 王绍武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11年第5期383-384,共2页
全新世大暖期,简称大暖期,指全新世气候最温暖的时期。这是自11.5 kaBP进入全新世以来的重要气候时期,在20世纪早、中期就有不同学者提出大暖期的概念,但是使用的名称不同,如Hypsithermal Interval (Chiarug, 1936), Postglacial Clim... 全新世大暖期,简称大暖期,指全新世气候最温暖的时期。这是自11.5 kaBP进入全新世以来的重要气候时期,在20世纪早、中期就有不同学者提出大暖期的概念,但是使用的名称不同,如Hypsithermal Interval (Chiarug, 1936), Postglacial Climatic Optimum (von Post, 1946), Thermal Maximum (Flint 和 Deevey, 1951)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大暖期 POST 气候
下载PDF
全新世大暖期燕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及其与古文化的关系 被引量:3
13
作者 滕海键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3-47,共5页
燕北地区的地理环境具有过渡性和多样性、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生态脆弱性和多变性等特征,这些特性对古文化的生长发育有着重要影响。全新世大暖期燕北地区的气候变化与古文化的兴衰演替存在对应关系,这说明在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原始... 燕北地区的地理环境具有过渡性和多样性、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生态脆弱性和多变性等特征,这些特性对古文化的生长发育有着重要影响。全新世大暖期燕北地区的气候变化与古文化的兴衰演替存在对应关系,这说明在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原始社会,自然环境尤其是气候对人类社会有重大影响。但是,随着文化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制约性在逐渐减弱,而人类对环境的反作用却越来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大暖期 燕北地区 自然环境 考古学文化
下载PDF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记录的我国东部海域全新世大暖期的海侵事件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向宏 郑国璋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第3期118-121,共4页
全新世大暖期(8.5 ka BP^3 ka BP)是全新世高海面和最大海侵期.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古代神话传说"精卫填海"、"共工触山"、"大禹治水"记录的我国东部海域海平面变化信息,结合沉积学、古气候学、考古学的研... 全新世大暖期(8.5 ka BP^3 ka BP)是全新世高海面和最大海侵期.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古代神话传说"精卫填海"、"共工触山"、"大禹治水"记录的我国东部海域海平面变化信息,结合沉积学、古气候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认为全新世大暖期6.1 ka BP^4.0 ka BP期间我国东部海域有3次海侵事件,即6.1 ka BP^5.7 ka BP的海侵事件,4.9 ka BP^4.6 ka BP的海侵事件,4.2 ka BP^4.0 ka BP的海侵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卫填海 共工触山 大禹治水 海侵 全新世大暖期
下载PDF
关中盆地东部北刘剖面全新世大暖期气候高分辨率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徐勤向 党群 庞奖励 《固原师专学报》 2005年第3期45-49,共5页
通过对渭南北刘村黄土剖面的野外考察和粒度、磁化率、碳酸钙的分析,探讨了该地区全新世大暖期气候的高分辨率变化.研究结果显示该剖面较好地记录了全新世大暖期几次气候恶化事件,表明全新世大暖期气候并不是一直稳定的,而存在着气候的... 通过对渭南北刘村黄土剖面的野外考察和粒度、磁化率、碳酸钙的分析,探讨了该地区全新世大暖期气候的高分辨率变化.研究结果显示该剖面较好地记录了全新世大暖期几次气候恶化事件,表明全新世大暖期气候并不是一直稳定的,而存在着气候的波动.6000-5000 a B.P.的气候干旱事件在该剖面有明显的反映,说明了该气候恶化事件普遍存在于关中盆地地区并且将大暖期分成了两个阶段,即大暖期早期暖湿阶段和大暖期晚期暖湿阶段.运用磁化率和碳酸钙淀积深度尝试着推算出了大暖期早晚阶段的年平均气温和降水,数据表明大暖期早期阶要比晚期阶温暖湿润的多.同时,粒度与磁化率指标显示在大暖期早晚温湿阶段还存在着次一级的气候恶化事件,如干旱、尘暴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黄土 全新世大暖期 关中盆地
下载PDF
中国全新世大暖期哺乳动物与气候波动 被引量:20
16
作者 计宏祥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5-16,共12页
中国全新世哺乳动物群有众多地点,并已作了详细研究,绝大多数地点有 ̄(14)C的年代测定。全新世—更新世的界线,作者根据哺乳动物及 ̄(14)C年代测定,在12—10kaB.P.之间,可作为二者之间的过渡层位,以10ka... 中国全新世哺乳动物群有众多地点,并已作了详细研究,绝大多数地点有 ̄(14)C的年代测定。全新世—更新世的界线,作者根据哺乳动物及 ̄(14)C年代测定,在12—10kaB.P.之间,可作为二者之间的过渡层位,以10kaB.P.可作为全新世的开始。中国的全新世大暖期出现于8.5—3;0kaB.P.,在此期间内的哺乳动物偏南种类较为明显,如亚洲象、苏门犀及爪哇犀等。在5.6—3.0kaB.P.这一时期内的气候波动剧烈,动物变化较多,南、北类型混杂。河南淅川下王岗遗址延续时间长,从距今6000—2500年之间,各层位皆有动物化石,显示了较为可靠的气候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全新世 大暖期 哺乳动物群 气候波动
下载PDF
中国全新世大暖期盛期气候带区的划分 被引量:2
17
作者 惠庆华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年第3期60-65,共6页
全新世大暖期是全新世期间一次较为明显的暖期,主要特征有:降水量增加,气温上升,植被带北移西迁.这个时段时限较宽,包括了一些冷波动和在水分热量搭配上的气候不良波动,当时中国的气候和环境发生明显的变化.本文在搜集和整理各种文献资... 全新世大暖期是全新世期间一次较为明显的暖期,主要特征有:降水量增加,气温上升,植被带北移西迁.这个时段时限较宽,包括了一些冷波动和在水分热量搭配上的气候不良波动,当时中国的气候和环境发生明显的变化.本文在搜集和整理各种文献资料、气候图集的基础上对全新世气候区划进行划分,结果表明中国全新世大暖期气候区划与现代气候区划相比,除青藏高原外,各气候带的划分整体上比现在界线偏北,且没有寒温带的存在;中国全新世大暖期东部气候带显著北移,湿润区的北界也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北;新疆地区干旱区的范围和现代相比有明显的收缩;内蒙古地区气候总体变化不大,局部有一定变化,但总体上仍为中温带控制;其余南方地区的变化和现代变化总体上不大.目前全球变暖是最大的气候事件,中国全新世气候变化的研究也是古气候研究中重要的一部分,研究全新世大暖期气候变化,尤其是当时气候带的空间分布对于理解当今全球变暖背景下的环境变化将大有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大暖期 气候带区划分
下载PDF
全新世温度大暖期模式与持续升温模式:记录-模型对比问题及其研究展望 被引量:4
18
作者 陈发虎 段炎武 +6 位作者 郝硕 陈婕 冯小平 侯居峙 曹现勇 张旭 周天军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699-1717,共19页
全新世是我们正在经历的现代间冰期,可为评估当下全球变暖、预测未来温度变化提供重要的时间窗.随着温度代用指标的发展和气候模式的改进,全新世温度变化研究取得了许多重大进展,但目前关于全新世全球温度是从末次冰消期逐步升温并在早... 全新世是我们正在经历的现代间冰期,可为评估当下全球变暖、预测未来温度变化提供重要的时间窗.随着温度代用指标的发展和气候模式的改进,全新世温度变化研究取得了许多重大进展,但目前关于全新世全球温度是从末次冰消期逐步升温并在早-中全新世形成大暖期后又在晚全新世逐步降温(简称大暖期模式),还是一直持续升温到当前的全球变暖(简称持续升温模式)仍存在较大争论,不同记录之间、记录与模拟之间均存在明显分歧,成为近10年来困扰古气候学家的“全新世温度谜题”.本文通过总结代用指标重建、气候模式模拟以及古气候数据同化的全新世温度变化研究进展,指出目前研究在代用指标的多解性和季节性、温度记录的空间异质性以及气候模式对反馈过程(如植被、云-辐射反馈等)的刻画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制约了对全新世温度变化过程和机制的深入理解.破解“全新世温度谜题”,不仅需要从过程和机理出发,强化代用指标的基础理论研究,厘清不同温度代用指标的季节性响应,重视温度变化的区域差异,拓展记录空白区的温度定量重建,同时还需要提高气候模式对于复杂反馈过程的模拟性能,降低气候模式的模拟误差,并推动全新世陆地温度记录的数据同化研究,实现古气候记录与模拟的最优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温度 大暖期模式 持续升温模式 指标季节性 气候模拟
原文传递
全新世大暖期蒙古高原东部先民定居化现象及其成因的探讨 被引量:3
19
作者 赵潮 包青川 +1 位作者 胡晓农 陈文虎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83-1395,共13页
考古证据揭示在8500~7000 cal.a B. P.左右的全新世大暖期,蒙古高原东部的呼伦贝尔、西辽河上游、阴山东北麓地区曾一度出现过定居化的生活迹象。各地区依托适应于本土环境的经济基础,发展出定居化程度有所差别的社会生活模式。本研究... 考古证据揭示在8500~7000 cal.a B. P.左右的全新世大暖期,蒙古高原东部的呼伦贝尔、西辽河上游、阴山东北麓地区曾一度出现过定居化的生活迹象。各地区依托适应于本土环境的经济基础,发展出定居化程度有所差别的社会生活模式。本研究综合分析3个地区代表性遗址的聚落、房址形态、陶器、石器工具组合、动、植物遗存,对其所展现的定居模式、定居程度和定居经济基础进行分析与对比,研究表明呼伦比尔地区定居化生活的经济基础侧重于对多重生态区域内的中小型动物资源的利用,其中水生资源占有较大比重;而西辽河上游和阴山东北麓则采取狩猎采集与原始农业相结合的生业经济,动植物资源利用并重。西辽河上游和阴山东北麓发展出有一定社群规模的村落式定居社会,其中西辽河流域先民的定居化程度高于阴山东北麓和呼伦贝尔地区。全新世大暖期的气候变化,改善了高原地区的水热条件,增强了草原地带的生态多样性,为先民集约化利用栖居地周围的多种动植物资源并在气候条件许可的地带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契机,对多样性资源的集约利用,奠定了定居化生活的经济基础。但定居化的发展趋势伴随着大暖期的结束而终止,体现出草原地带的史前先民在环境变迁背景下灵活弹性的适应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高原东部 全新世大暖期 定居 生业经济
原文传递
中国全新世大暖期的气候波动与重要事件 被引量:441
20
作者 施雅风 孔昭宸 +6 位作者 王苏民 唐领余 王富葆 姚檀栋 赵希涛 张丕远 施少华 《中国科学(B辑)》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2期1300-1308,共9页
根据70年代以来中国全新世孢粉及其他古植物、古动物、古土壤、古湖泊、冰芯、考古、海岸带变化等多方面研究资料,推断中国全新世大暖期(Megathermal)出现于8。5—3ka BP,延续达5.5ka,其间有多次剧烈的气候波动与寒冷事件。8.5—7.2ka B... 根据70年代以来中国全新世孢粉及其他古植物、古动物、古土壤、古湖泊、冰芯、考古、海岸带变化等多方面研究资料,推断中国全新世大暖期(Megathermal)出现于8。5—3ka BP,延续达5.5ka,其间有多次剧烈的气候波动与寒冷事件。8.5—7.2ka BP为不稳定的暖、冷波动阶段,伴随着降水增加和植被带的北迁西移。新石器文化的迅速发展。7.2—6ka BP为稳定的暖湿阶段,即大暖期的鼎盛阶段(Megathemal Maximum)。夏季风降水及新疆与蒙古,北方降水显著增加,植被空前繁茂,为仰韶文化的盛期。6—5ka BP是气候波动剧烈,环境较差的阶段,出现强降温事件,影响文化发展。5ka BP后,气候和环境较前改善,文化遗址数量猛增。4.0ka BP左右,气候一度恶化,出现大洪水灾害,此后直到3ka BP左右气候仍相当暖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 大暖期 气候波动 中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