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个引入近地层的土壤一植被-大气相互作用模式 被引量:31
1
作者 赵鸣 江静 +1 位作者 苏炳凯 符淙斌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405-414,共10页
本文在国外同类模式基础上,结合自己特点建立了一个土壤一植被-大气近地层的相互作用模式。在这个模式中,土壤和植被与大气之间的各种通量输送是与近地层大气进行的,而不是同较高层大气直接交换,更符合实际情况。以大气几十米高处... 本文在国外同类模式基础上,结合自己特点建立了一个土壤一植被-大气近地层的相互作用模式。在这个模式中,土壤和植被与大气之间的各种通量输送是与近地层大气进行的,而不是同较高层大气直接交换,更符合实际情况。以大气几十米高处的风、温度、湿度为输入参数,驱动运行本模式,进行敏感性试验,并用有限的观测数据相比较。结果证明,本模式能合理模拟土壤、植被、大气的温、湿以及各种通量的变化。进一步与中尺度大气模式耦合可以用于气候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植被 近地层 相互作用模式 大气
下载PDF
年际时间尺度上全球植被与大气相互作用的诊断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李伟平 季劲钧 +1 位作者 董文杰 刘新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5-89,共15页
利用NOAA AVHRR得到的19年(1982-2000)全球月平均的叶面积指数(LAI)与ERA40近地面气温和CMAP降水进行时滞相关分析,并研究了LAI的年际变化对后期温度、降水的反馈作用。结果表明,大部分地区LAI与同期气温的相关性更好,30°N... 利用NOAA AVHRR得到的19年(1982-2000)全球月平均的叶面积指数(LAI)与ERA40近地面气温和CMAP降水进行时滞相关分析,并研究了LAI的年际变化对后期温度、降水的反馈作用。结果表明,大部分地区LAI与同期气温的相关性更好,30°N以北(以南)基本上为正(负)相关。LAI滞后一个月时,北半球中低纬度和20°S以南大部地区LAI与降水的正相关更强;而在北半球中纬度大陆东部和南半球热带地区,LAI与前一个月温度的关系更密切。LAI与温度的相关性在春、秋季最明显,LAI与降水的关系在雨季最密切。LAI对气温比较显著的正反馈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20°S以南大部地区为比较显著的负反馈。LAI对降水比较显著的正反馈分散在北美大陆西北部、东欧平原南部、欧亚大陆东北部和热带沿海地区。中高纬度(尤其是北半球)大部分地区LAI对气温、降水反馈部分的解释方差达到总方差的2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际变化 植被-大气相互作用 时滞相关 反馈
下载PDF
青藏高原大气-植被相互作用的模拟试验 Ⅰ.物理通量和参数 被引量:24
3
作者 吕建华 季劲钧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11-126,共16页
在原大气-植被相互作用模式AVIM的基础上作了改进,包括对植被生理过程,如(1)光合作用;(2)呼吸;(3)分配和(4)物候等新的描述方法。对青藏高原上 30个站点进行模拟计算,给出了高原上地表辐射及水热物理通量以及... 在原大气-植被相互作用模式AVIM的基础上作了改进,包括对植被生理过程,如(1)光合作用;(2)呼吸;(3)分配和(4)物候等新的描述方法。对青藏高原上 30个站点进行模拟计算,给出了高原上地表辐射及水热物理通量以及地表拖曳系数和地面反照率的分布特征。模拟结果表明净辐射和感热通量山东南向西北增加,高原西北部地表反照率较高,东南部地表反照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植被相互作用 青藏高原 陆面物理过程 光合作用 呼吸 分配 感热通量
下载PDF
青藏高原大气-植被相互作用的模拟试验 Ⅱ.植被叶面积指数和净初级生产力 被引量:24
4
作者 吕建华 季劲钧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55-262,共8页
利用大气一植被相互作用模式 AVIM对青藏高原上 30个站点进行模拟计算,给出了青藏高原上植被叶面积指数和净初级生产力的分布特征。模拟结果表明,高原上叶面积指数、净初级生产力出东南向西北减少,模拟和观测的分布相一致。分... 利用大气一植被相互作用模式 AVIM对青藏高原上 30个站点进行模拟计算,给出了青藏高原上植被叶面积指数和净初级生产力的分布特征。模拟结果表明,高原上叶面积指数、净初级生产力出东南向西北减少,模拟和观测的分布相一致。分析指出,青藏高原净初级生产力的分布决定于水热条件的共同作用,降水充沛、温度适宜的青藏高原东南部净初级生产力较高,而青藏高原西北部由于降水过少或温度过低,初级生产力很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植被相互作用 青藏高原 净初级生产力 叶面积指数 降水 水热条件 温度
下载PDF
大气–植被–土体相互作用:理论与机理 被引量:137
5
作者 吴宏伟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47,共47页
植物是天然的工程师,拥有防止浅层滑坡和地表侵蚀的潜能,并具备低投入、易养护、绿色环保和生态平衡等优点。目前国内外的研究和工程实践大多只考虑植物根系的力学加筋作用,而忽略了更为重要的水力作用。植物蒸腾能增加土体吸力,从而降... 植物是天然的工程师,拥有防止浅层滑坡和地表侵蚀的潜能,并具备低投入、易养护、绿色环保和生态平衡等优点。目前国内外的研究和工程实践大多只考虑植物根系的力学加筋作用,而忽略了更为重要的水力作用。植物蒸腾能增加土体吸力,从而降低土体渗透系数且增加抗剪强度,所以能提高边坡稳定性和防止地表侵蚀。笔者的跨学科研究团队结合高等非饱和土力学理论和植物特征,从根本上研究了大气–植被–土体的相互作用机理;提出了新的理论模型,可预测植被土的持水能力;构建了考虑植物根系形状影响的地下水渗流与地表径流耦合运移的新模型;推导了计算植被边坡吸力分布与稳定性安全系数的解析解,引入了指数形、三角形、均布形和椭圆形4种典型的根系形状;并自主研发了用于离心机模型试验的人造根,能够模拟不同形状的植物根系的水力作用和力学加筋作用,并利用其揭示了根系形状对边坡的变形与破坏机理的影响。为保证研究的基础性和实用性,选取了百慕大草和鸭脚木树两种代表性植物,并考虑了种植间距与真菌等因素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揭示:(1)植物在干燥与降雨条件下均能明显提高土体吸力,提高边坡稳定性;(2)植物引起的土体吸力可以用叶片面积指数和根表面积系数等植物特征参数量化,并且鸭脚木树的叶片面积指数和根表面积系数之间存在着线性关系;(3)真菌能显著提高植物根系的抗拉强度,加强植物的力学加筋作用;(4)所研究的4种根系形状中,指数形根最有利于提高边坡稳定性。上述研究包括室内试验、现场监测、离心机试验和理论建模等方面,建立了一套科学合理的理论框架与测试方法,并为植物护坡的工程实践和"海绵城市"的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植被–土体相互作用 植物护坡 非饱和土 吸力 根系形状
原文传递
一个植被模式的检验和它在陆气相互作用中的应用 被引量:8
6
作者 薛永康 曾凡荣 +1 位作者 AdamC.Schloser SamonJ.Allen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575-586,共12页
简要介绍了一个植被模式(SimplifiedSimpleBiosphereModel)的发展过程及其在气候研究中的作用。许多观测资料被用来检验和标定这个模式。文中着重介绍了俄罗斯土壤湿度资料和非洲的HAPEX-Sah... 简要介绍了一个植被模式(SimplifiedSimpleBiosphereModel)的发展过程及其在气候研究中的作用。许多观测资料被用来检验和标定这个模式。文中着重介绍了俄罗斯土壤湿度资料和非洲的HAPEX-Sahel观测资料如何帮助我们改进模式和对陆面过程的机制的认识,对观测误差的影响也作了讨论。在地气相互作用中,着重讨论了东亚地气作用的特征。在文中介绍的两个东亚地区的试验中,尽管地面的异常被假设在东亚的两个不同的地区,但都对夏季风传输途径上的降水有很大影响。最后用一个区域模式对陆面模式在预测试验中的应用作了简介。初步的结果显示,这将是一个有很大发展潜力的新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模式 气候预测 陆地 大气 相互作用
下载PDF
大气中孤立波的相互作用
7
作者 朱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751-756,共6页
本文讨论无限深上层流体和有限深下层流体的两层流体系统,该系统是大气的一种近似模型。采用拉格朗日坐标系,从无粘不可压流体力学方程式出发,利用摄动方法获得了所讨论系统中界面孤立波迎撞的摄动解。结果表明,在迎撞前后每个波独... 本文讨论无限深上层流体和有限深下层流体的两层流体系统,该系统是大气的一种近似模型。采用拉格朗日坐标系,从无粘不可压流体力学方程式出发,利用摄动方法获得了所讨论系统中界面孤立波迎撞的摄动解。结果表明,在迎撞前后每个波独立地由Benjamin-Ono方程所描述,即波的形状不发生变化,迎撞的效应由相移来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 弧立波 相互作用 两层流体模型
下载PDF
五种TM影像大气校正模型在植被遥感中的应用 被引量:7
8
作者 宋巍巍 管东生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69-774,共6页
基于2005年7月18日广州市东北部和惠州市北部的TM影像,以表观反射率模型为参照,从植被反射率光谱、地物反射率统计特征、规一化植被指数三方面对4种黑体减法模型和6S模型在植被遥感中的应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黑体减法模型DOS4获得了... 基于2005年7月18日广州市东北部和惠州市北部的TM影像,以表观反射率模型为参照,从植被反射率光谱、地物反射率统计特征、规一化植被指数三方面对4种黑体减法模型和6S模型在植被遥感中的应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黑体减法模型DOS4获得了精度较高的植被反射率,其地物反射率与规一化植被指数的信息量最大,适用于研究区的植被遥感研究.对于不同区域的植被遥感研究需要进行具体的比较分析,才能选择到合适的大气校正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校正 黑体减法模型 6S模型 植被遥感
下载PDF
土壤-植被-大气系统水和热传输机理及区域蒸散模型(英文) 被引量:14
9
作者 张永强 刘昌明 于强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4期562-567,共6页
在不同空间和时间尺度上建立了估算土壤 植被 大气系统水、热传输的模型 ,并且在华北平原中国科学院两个农业生态试验站设计了 3个试验 ,验证模型的精度和有效性 .第一个模型是基于瞬时通量观测基础上建立的植被冠层光合 导度 蒸散... 在不同空间和时间尺度上建立了估算土壤 植被 大气系统水、热传输的模型 ,并且在华北平原中国科学院两个农业生态试验站设计了 3个试验 ,验证模型的精度和有效性 .第一个模型是基于瞬时通量观测基础上建立的植被冠层光合 导度 蒸散耦合模型 ,它模拟的结果与涡度相关系统测定结果比较一致 ;第二个模型为一维 3层的土壤水量平衡模型 ,此模型成功用于模拟 1 998— 2 0 0 3年度太行山山前平原不同灌溉条件下的土壤水分深层入渗和蒸散过程 ;第三个模型为区域能量通量和日蒸散模型 ,它基于卫星遥感数据和地面同步观测而建立 ,本模型可以监测区域地表的干旱状况 ,用于估算区域能量通量和日蒸散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植被-大气系统 水热传输机理 蒸散模型
下载PDF
绿洲-荒漠交错带潜水-土壤-植被-大气连续体水热传输模型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展羽 苏里坦 张国华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8-92,共5页
该文以干旱区绿洲-荒漠交错带为研究对象,以质量守恒原理与能量平衡原理为基础,建立了潜水-土壤-植被-大气系统中水分与热量传输模式,并提出了求解潜水-土壤-植被-大气系统的数值模拟分解-协调新方法,用天山北麓三工河流域绿洲-荒漠交... 该文以干旱区绿洲-荒漠交错带为研究对象,以质量守恒原理与能量平衡原理为基础,建立了潜水-土壤-植被-大气系统中水分与热量传输模式,并提出了求解潜水-土壤-植被-大气系统的数值模拟分解-协调新方法,用天山北麓三工河流域绿洲-荒漠交错带的实测资料验证了水热传输模型的可靠性.结果表明,植被冠层蒸腾量模拟值与实测值比较接近,其最大误差为11.3%,土壤含水率的模拟值与实测值的最大误差仅为5.9%,土壤温度模拟值与实测值的最大误差为8.3%,用该模型模拟绿洲-荒漠交错带潜水-土壤-植被-大气连续体水热动态传输过程、植被蒸腾量、地表蒸发量和植被的根系吸水率具有较高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荒漠交错带 潜水-土壤-植被-大气连续体 水热传输 模型
下载PDF
基于植被光合有效辐射资料研究中国地区植被大气反馈作用
11
作者 唐健 汤剑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804-1816,共13页
本文采用中国地区基于卫星观测的植被光合有效辐射资料(FPAR)和月平均气候数据(1982—2000年)来分析中国区域陆面植被与气温、降水的反馈作用.通过计算和分析超前滞后相关系数和反馈系数发现:春、夏季FPAR超前气温一个月相关系数在全国... 本文采用中国地区基于卫星观测的植被光合有效辐射资料(FPAR)和月平均气候数据(1982—2000年)来分析中国区域陆面植被与气温、降水的反馈作用.通过计算和分析超前滞后相关系数和反馈系数发现:春、夏季FPAR超前气温一个月相关系数在全国大部分地区为负值,反映出植被生长旺盛,可以降低局地气温.春、秋两季气温与FPAR的同期相关系数较大.夏季降水超前FPAR一个月的正相关性反映出夏季降水对于植被生长存在促进作用.在中国长江流域以南区域,植被对于气温的反馈系数为一致正值,可达0.5℃(0.1FPAR)-1;在30°N以北区域显示出一致的负反馈,可达-0.42℃(0.1FPAR)-1.FPAR对降水全年反馈系数全国区域平均可达-2.12cmmonth-1(0.1FPAR)-1.不同植被类型、不同季节的植被反馈效应也存在差异.植被反馈系数可以用来验证动态植被模式计算的植被大气反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光合有效辐射 植被大气相互作用 相关性与去相关时间 反馈系数
下载PDF
大气污染植被控制模型及应用——以湖南省益阳市为例 被引量:2
12
作者 文剑平 《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26-30,共5页
以野外监测数据为基础,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掌握大气污染物的变化规律,然后采用熏气试验测定植被对污染物的净化速率,建立大气污染物的植被控制模型,并以此提出了益阳市大气主要污染物的植被负荷及绿化设计。
关键词 大气 污染 植被控制模型 SO2 监测
下载PDF
土壤-植被-大气传输模型的组成及其耦合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杜妮妮 韩磊 《宁夏农林科技》 2012年第8期119-121,共3页
基于土壤-植被-大气系统水分和能量交换物理过程和生物物理过程的土壤-植被-大气传输模型(SVAT),描述了冠层辐射传输、径流交换和土壤垂直方向的水分和能量迁移过程,揭示陆面/大气物质和能量交换、土壤水热迁移的动态特征,以及该系统各... 基于土壤-植被-大气系统水分和能量交换物理过程和生物物理过程的土壤-植被-大气传输模型(SVAT),描述了冠层辐射传输、径流交换和土壤垂直方向的水分和能量迁移过程,揭示陆面/大气物质和能量交换、土壤水热迁移的动态特征,以及该系统各组成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简述了SVAT模型的主要组成部分、水热过程参数化方案及其耦合模式,总结了SVAT模型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并提出了亟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VAT模型 土壤-植被-大气系统 陆/气水热传输耦合
下载PDF
植被对近地面层水热交换影响的参数化模型 被引量:13
14
作者 刘树华 黄子琛 +1 位作者 刘立超 冯金朝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1995年第2期149-154,共6页
应用植被对地表面与大气之间水热交换影响的参数化模型,研究了不同植被类型的覆盖度、土壤湿度下垫面的土壤温度、叶温、近地面层气温及地表面与大气之间热量和水分交换.并与相应的观测资料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模拟不同植被的温湿... 应用植被对地表面与大气之间水热交换影响的参数化模型,研究了不同植被类型的覆盖度、土壤湿度下垫面的土壤温度、叶温、近地面层气温及地表面与大气之间热量和水分交换.并与相应的观测资料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模拟不同植被的温湿状况、辐射特征和能量平衡关系是合理的.因此,该参数化模型可应用于中尺度气象模拟、气候模拟和环境生态学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数化模型 能量平衡 植被 土壤 大气
下载PDF
大气作用下膨胀土边坡的动态响应数值模拟 被引量:20
15
作者 陈建斌 孔令伟 +1 位作者 郭爱国 赵艳林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74-682,共9页
采用热湿耦合非等温流方程,结合实际蒸发和植物蒸腾的边界条件,通过考虑水分迁移所引发的非饱和土应力变形行为,建立了大气-非饱和土相互作用模型。采用该模型,分析了在气候变化条件下,不同坡比和不同覆盖条件下非饱和膨胀土边坡的各种... 采用热湿耦合非等温流方程,结合实际蒸发和植物蒸腾的边界条件,通过考虑水分迁移所引发的非饱和土应力变形行为,建立了大气-非饱和土相互作用模型。采用该模型,分析了在气候变化条件下,不同坡比和不同覆盖条件下非饱和膨胀土边坡的各种动态响应。计算结果表明,该模型能较好分析计算非饱和土表层的蒸发量及草皮对边坡土层含水率和变形的影响;采用分阶段变渗透系数的方法,能有效反映出降雨入渗和蒸发蒸腾过程中膨胀土所表现的不同渗透特性;而边坡的安全系数随气候变化而波动,降雨时边坡的稳定性比蒸发时低,蒸发可提高表层土体吸力,草皮覆盖亦有利于边坡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非饱和土相互作用模型 膨胀土边坡 动态响应 变渗透系数 数值模拟
下载PDF
线性和非线性光谱混合模型模拟土壤、植被混合光谱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10
16
作者 罗红霞 龚健雅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10,共5页
论述模拟混合光谱形成的几种主要光谱混合模型,并用实验数据对线性模型和一种非线性模型的模拟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实验区域中非线性模型模拟的效果并不比线性模型好,但因为非线性模型考虑了土壤、植被光谱之间的相互作用,其模拟... 论述模拟混合光谱形成的几种主要光谱混合模型,并用实验数据对线性模型和一种非线性模型的模拟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实验区域中非线性模型模拟的效果并不比线性模型好,但因为非线性模型考虑了土壤、植被光谱之间的相互作用,其模拟的效果通常不会比线性模型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模拟 非线性光谱 效果分析 混合光谱 土壤 非线性模型 混合模型 模拟效果 实验数据 相互作用 植被光谱 实验区
下载PDF
大气作用下膨胀土地基的水分迁移与胀缩变形分析 被引量:7
17
作者 赵艳林 曾召田 吕海波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2011年第6期659-665,共7页
运用土体渗流和蒸发理论,建立了大气-非饱和土相互作用模型;以现场观测的气象数据作为边界条件,进行了地基土中水分迁移的数值模拟,得到了大气作用下地基土体含水量的动态分布规律。计算结果表明,地基土中含水量变化幅度随深度增加而递... 运用土体渗流和蒸发理论,建立了大气-非饱和土相互作用模型;以现场观测的气象数据作为边界条件,进行了地基土中水分迁移的数值模拟,得到了大气作用下地基土体含水量的动态分布规律。计算结果表明,地基土中含水量变化幅度随深度增加而递减,3.5 m深度以下土体的体积含水量基本不变,从而确定了南宁地区膨胀土地基的大气影响层深度为3.5 m。在此基础上,结合已有膨胀土胀缩性指标的干湿循环效应研究成果,提出了一种同时考虑干湿循环效应和1.0 m深处含水量变化的膨胀土地基胀缩变形计算方法,通过算例将该法与传统方法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该法更加符合工程实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胀土 大气-非饱和土相互作用模型 水分迁移 地基胀缩变形 干湿循环效应
原文传递
植被对近地面层水热交换影响的参数化模型(英文)
18
作者 刘树华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69-77,共9页
提出了一个研究植被对地表面与大气之间水热交换影响的参数化模型。该参数化模型考虑了到达植被冠层的总辐射、大气长被辐射,建立了冠层内的热量收支平衡方程。应用本参数化模型,研究了不同植被类型的覆盖度、土壤湿度、下垫面的土壤温... 提出了一个研究植被对地表面与大气之间水热交换影响的参数化模型。该参数化模型考虑了到达植被冠层的总辐射、大气长被辐射,建立了冠层内的热量收支平衡方程。应用本参数化模型,研究了不同植被类型的覆盖度、土壤湿度、下垫面的土壤温度、叶温、近地面层气温及地表与大气之间热量和水分的交换,并与相应的实际观测资料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模型模拟的不同植被的温度、湿度状况,辐射特征和能量平衡关系是合理的。因此,该参数化模型可应用于中尺度气象模型、气候模型和环境生态学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数化模型 土壤 植被 大气系统 热量平衡
下载PDF
中国季风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对东亚夏季风的响应机理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悦悦 黄玫 +1 位作者 季劲钧 巩贺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44-554,共11页
东亚夏季风可显著影响中国季风区气候变化,但是季风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对夏季风气候变化的响应机理尚不明确。利用大气—植被相互作用模型(AVIM2)模拟了中国季风区植被NPP,分析了其与夏季风指数的相关关系,探讨了其对夏季风变化的... 东亚夏季风可显著影响中国季风区气候变化,但是季风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对夏季风气候变化的响应机理尚不明确。利用大气—植被相互作用模型(AVIM2)模拟了中国季风区植被NPP,分析了其与夏季风指数的相关关系,探讨了其对夏季风变化的响应机理。研究发现,我国南、北方植被对夏季风强度变化的响应方式和机理并不相同。强夏季风年北方植被NPP增加,而南方植被NPP减少。东亚夏季风对中国华北平原植被生长季NPP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影响该地降水量实现的;京、津、冀地区植被NPP受东亚夏季风带来的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的叠加影响,因而成为北方对夏季风变化最敏感的区域。东亚夏季风对我国南方江苏、安徽、湖南、湖北、江西植被NPP的作用是通过影响太阳辐射实现的,强夏季风导致太阳辐射减弱,从而使各省植被NPP减少。南方沿海的浙江和福建,强季风年带来的弱太阳辐射和低温是该地植被NPP减少的原因。广东、台湾植被NPP则主要受强夏季风带来的低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植被相互作用模型 净初级生产力 中国 东亚夏季风 植被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中国植被可能影响的模拟 被引量:77
20
作者 赵茂盛 Ronald P.Neilson +1 位作者 延晓冬 董文杰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8-38,共11页
依据我国植被和气候的关系对生物地理模式NLAPSS中的某些参数和过程进行了调整。将改进后MAPSS模拟的当前气候状况下潜在植被类型及叶面积指数的分布与我国植被区划图和多年平均的NDVI(NOAA/AVHRR)比较,发... 依据我国植被和气候的关系对生物地理模式NLAPSS中的某些参数和过程进行了调整。将改进后MAPSS模拟的当前气候状况下潜在植被类型及叶面积指数的分布与我国植被区划图和多年平均的NDVI(NOAA/AVHRR)比较,发现结果有了很大的改进。将大气环流模式Had-CM2对未来气候变化的预测结果应用于改进后的MAPSS对我国植被未来的变化进行了模拟。考虑到未来大气升高的CO2浓度对植物水分利用率(WUE)的可能影响,进行了WUE变化和不变化2种预测。结果发现未来气候变化可能导致我国东部森林植被带的北移,尤其是北方的落叶针叶林的面积减少很大,以至可能移出我国境内;华北地区和东北辽河流域未来可能草原化;西部的沙漠和草原可能略有退缩,相应被草原和灌丛取代;高寒草甸的分布可能略有缩小,将被萨瓦纳和常绿针叶林取代。同时模拟的结果表明模型对WUE非常敏感。最后对结果的不确定性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PSS模型 季风系统 气候变化 潜在植被分布 大气环流 生物地理模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