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气波动的波谱和谱函数——垂直切变基流中的波谱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张铭 安洁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919-925,共7页
作者研究了具有垂直切变基流时大气波动连续谱的重叠问题和临界层出现的情况。发现随着基流切变的增大和扰动波长的减小,一支涡旋波和两支重力惯性内波的连续谱区会互相靠拢,最后发生重叠,这时已不能区分为快波、慢波,而能否重叠的关键... 作者研究了具有垂直切变基流时大气波动连续谱的重叠问题和临界层出现的情况。发现随着基流切变的增大和扰动波长的减小,一支涡旋波和两支重力惯性内波的连续谱区会互相靠拢,最后发生重叠,这时已不能区分为快波、慢波,而能否重叠的关键在于临界波长与扰动波长的相对大小,基流切变越大,扰动波长越短,重叠现象就越严重。这可用作划分运动尺度的客观标准。当运动尺度大于临界波长时,是大尺度的,这时三支波动连续谱区互相不重叠,涡旋波是准地转的;当运动尺度小于临界波长时,可认为是中尺度的,此时出现连续谱重叠现象。采用该方法划分的尺度标准与通常的标准在量级上则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波动 基流 连续谱 临界层
下载PDF
理想基流中大气波动多折射的数值试验 被引量:3
2
作者 陆维松 郝立生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1999年第4期565-574,共10页
利用含非绝热加热的准地转正压涡度方程全球谱模式,采用4种热带海表温度异常作为热源和16种理想基流,进行了理想基流中大气波动多折射的数值试验,积分时间为30 d。得到:热源所激发的扰动通常能产生二支或三支波列,并由第一... 利用含非绝热加热的准地转正压涡度方程全球谱模式,采用4种热带海表温度异常作为热源和16种理想基流,进行了理想基流中大气波动多折射的数值试验,积分时间为30 d。得到:热源所激发的扰动通常能产生二支或三支波列,并由第一支波列分支出第二、三支波列,或第二支分支出第三支波列;对于有些基流,第一支波列维持两周或更长时间后消失,而留下其他波列;第二支波列往往最强,对于某些基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折射 大气波动 数值试验 理想基流 气候变化
下载PDF
大气波动传播问题的一种无反射数值边界格式 被引量:2
3
作者 刘晓 徐寄遥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11-117,共7页
根据无反射边界条件的基本原则,考虑到高阶的数值边界格式可以减小边界误差和虚假反射,利用曲线拟合中最小二乘法的思想,提出了一种高阶的光滑拟合外推边界格式(SFEBS).因为大气运动的控制方程简化后可以归结为一个对流方程,所以作为... 根据无反射边界条件的基本原则,考虑到高阶的数值边界格式可以减小边界误差和虚假反射,利用曲线拟合中最小二乘法的思想,提出了一种高阶的光滑拟合外推边界格式(SFEBS).因为大气运动的控制方程简化后可以归结为一个对流方程,所以作为边界格式之间的比较和检验,在一维情况下用对流方程和数值模拟中具有代表性的波包和激波作为算例,将其与传统的基于Taylor展开思想构造的边界条件(TEBS)进行了比较.计算结果表明,在高阶情况下,用SFEBS计算波动传播问题的虚假反射约为用同阶TEBS计算的 1/6,说明高阶的SFEBS可以作为一种很好的无返射数值边界格式.为今后模拟大气波动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数值边界格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反射数值边界格式 光滑拟合外推边界格式 大气波动 虚假反射
下载PDF
相关系数的变化形式和相关场揭示的大气波动及其物理本质 被引量:2
4
作者 管兆勇 黄士松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274-282,共9页
文中对相关系数公式的形式进行了变化,得到了以傅里叶谱系数表示的相关系数公式,完成了新形式的相关系数公式与大气动力学方程的直接连接,由此产生了由相关系数表示的动力学方程,从而指出用相关场研究大尺度动力过程是有意义的,相关场... 文中对相关系数公式的形式进行了变化,得到了以傅里叶谱系数表示的相关系数公式,完成了新形式的相关系数公式与大气动力学方程的直接连接,由此产生了由相关系数表示的动力学方程,从而指出用相关场研究大尺度动力过程是有意义的,相关场揭示的联系可通过相关系数表示的方程而得到动力学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关系数 相关场 大气波动
下载PDF
正压大气波动准共振的数值试验 被引量:1
5
作者 陆维松 刘念 +1 位作者 马淑杰 陶丽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1996年第1期1-7,共7页
利用准地转正压涡度方程全球谱模式,对三个行星波准共振相互作用作了数值试验,取两类准共振波矢:(1)K_1+K_2+K_3=0,ω_1+ω_2+ω_3=Δω;(2)k_1+k_2+k_3=0,l_1+l_2+l_3=Δl,ω_1+ω_2+ω_3=0,分别积分90 d,得到了一些重要结果:(1)纬向波... 利用准地转正压涡度方程全球谱模式,对三个行星波准共振相互作用作了数值试验,取两类准共振波矢:(1)K_1+K_2+K_3=0,ω_1+ω_2+ω_3=Δω;(2)k_1+k_2+k_3=0,l_1+l_2+l_3=Δl,ω_1+ω_2+ω_3=0,分别积分90 d,得到了一些重要结果:(1)纬向波数 k=1,2,3的三个行星波存在着较强的波一波相互作用;(2)由于波波相互作用.这三个行星波存在着周期为20~45 d 左右的低频振荡,并且还普遍存在着准双周振荡;(3)上述低频周期与三个波的初始振幅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动准共振 数值试验 低频振荡 大气波动
下载PDF
星载全球大气波动成像仪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钱浩俊 胡雄 涂翠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62-367,共6页
在卫星上对中间层顶区域的气辉辐射成像观测,对于全球大气波动的监测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TDICCD对O_2A(0-0)气辉进行成像观测,计算了曝光积分时间、信噪比和能达到的最高空间分辨率,分析了地球自转对空间分辨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 在卫星上对中间层顶区域的气辉辐射成像观测,对于全球大气波动的监测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TDICCD对O_2A(0-0)气辉进行成像观测,计算了曝光积分时间、信噪比和能达到的最高空间分辨率,分析了地球自转对空间分辨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星载全球大气波动成像仪方案,该方案可以观测垂直波长大于10 km的大气波动,最高水平分辨率可以达到0.33 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2A(0-0)气辉 全球大气波动成像仪 中间层顶区域 大气重力波
下载PDF
赤道加热对大气波动的影响
7
作者 陶建军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年第2期86-88,共3页
研究了赤道大气加热对大气波动的影响,结果表明:(1)赤道加热可以产生赤道对称的定常气压波动,其强度与加热特别是凝结加热密切相关;(2)当加热强度变化时,可激发产生东移的开尔文波和西移的Rossby波重力波。
关键词 赤道大气加热 大气波动 定常波 开尔文波 加热强度 凝结加热 Hossby波
下载PDF
基本气流的垂直切变对热带行星尺度大气波动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吴立广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1993年第3期272-275,共4页
通过一个赤道β平面上的绝热无摩擦的两层模式,讨论了线性垂直切变的纬向基本气流对热带行星尺度大气波动的影响。在长波近似下,当有纬向基本气流垂直切变时,可得到与东传Kelvin波和西传Rossby波对应的不稳定模态。对不稳定的Kelvin波模... 通过一个赤道β平面上的绝热无摩擦的两层模式,讨论了线性垂直切变的纬向基本气流对热带行星尺度大气波动的影响。在长波近似下,当有纬向基本气流垂直切变时,可得到与东传Kelvin波和西传Rossby波对应的不稳定模态。对不稳定的Kelvin波模态,其相速受垂直切变的影响不大,而对不稳定的Rossby波模态,切变越大,西传速度越小。基本气流的垂直切变主要影响热带Rossby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流 热带 行星尺度 大气波动
下载PDF
大气波动监测仪在岩石圈-大气层-电离层研究中的应用
9
作者 胡晓彦 张东和 +1 位作者 郝永强 肖佐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96-303,共8页
针对北京大学空间物理与应用技术研究所研制的两台大气波动监测仪近三年的观测数据,对这一时段内所观测到的重力波和次声波周期尺度扰动的形态特征、谱结构特征及其在时间分布上的统计特征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几例雷暴、地震等事件中观测... 针对北京大学空间物理与应用技术研究所研制的两台大气波动监测仪近三年的观测数据,对这一时段内所观测到的重力波和次声波周期尺度扰动的形态特征、谱结构特征及其在时间分布上的统计特征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几例雷暴、地震等事件中观测到的大气扰动,并揭示了这些事件期间观测到的与地面大气扰动周期尺度相类似的电离层扰动.结果表明,北京大学研制的大气波动监测仪可有效记录到地面的微弱大气扰动,观测数据可用于进行岩石圈-大气层-电离层之间的耦合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波动检测仪 重力波 次声波 岩石圈-大气层-电离层耦合
下载PDF
大型雷达的高层大气波动研究
10
作者 深尾昌一郎 米志新 《气象科技》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68-70,共3页
以1982—1985年实施的中层大气研究计划(MAP)为契机,一改过去的情况,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中层大气的存在对于了解上下大气圈是不可缺少的。大型雷达(指中层、平流层、对流层探测雷达)在前些时候已成为中层大气运动观测的主要手段。近几年,... 以1982—1985年实施的中层大气研究计划(MAP)为契机,一改过去的情况,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中层大气的存在对于了解上下大气圈是不可缺少的。大型雷达(指中层、平流层、对流层探测雷达)在前些时候已成为中层大气运动观测的主要手段。近几年,用大型雷达进行的高层大气观测,在科研和实际应用两方面得到了很大发展。不过,它的能力和界限还未必被人充分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层大气 大气波动 大气 高层大气 探测雷达 研究计划 重力波 高度范围 天线孔径 雷达观测
下载PDF
大气热带波动研究进展
11
作者 武亮 冯涛 黄荣辉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05-320,共16页
本文简要回顾了热带波动的浅水理论解及对应的波动特征。系统介绍了从观测资料中区分和分离热带波动的信号的方法,指出近年来在热带波动观测和分离研究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许多不同于经典波动理论的新特征被揭示。在此基础上回顾了几种... 本文简要回顾了热带波动的浅水理论解及对应的波动特征。系统介绍了从观测资料中区分和分离热带波动的信号的方法,指出近年来在热带波动观测和分离研究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许多不同于经典波动理论的新特征被揭示。在此基础上回顾了几种影响波动演变的机制(如,波流相互作用、波动—积云对流相互作用、水汽作用等)来部分解释观测热带波动与理论的差异的可能原因。这些研究表明局地大尺度环流和湿对流等在热带波动结构演变、强度和位置中有着重要作用。文中还综述了热带波动对热带气旋生成和路径的影响及可能机制,这表明热带波动的变化能够较好解释热带天气(如,热带气旋)的变化特征。最后,大气热带波动研究依然有许多科学问题亟待解决,它对于大气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热带波动 浅水方程解 观测特征和机理 热带气旋
下载PDF
基于TMVOC模拟的大气压力波动对土壤中苯迁移转化影响研究
12
作者 徐昕 孙源媛 +3 位作者 席北斗 郑明霞 丁鸿羽 苏婧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10-519,共10页
为探究大气压力波动下苯系物(BTEX)的迁移转化规律,提升石化污染场地土壤地下水污染治理水平,以西北某炼化场地为研究对象,结合室内土柱试验与TMVOC软件模拟,开展BTEX泄漏模拟,研究不同大气压力波动幅度下苯在包气带与含水层中的迁移转... 为探究大气压力波动下苯系物(BTEX)的迁移转化规律,提升石化污染场地土壤地下水污染治理水平,以西北某炼化场地为研究对象,结合室内土柱试验与TMVOC软件模拟,开展BTEX泄漏模拟,研究不同大气压力波动幅度下苯在包气带与含水层中的迁移转化规律。结果表明:大气压力循环波动会引起包气带中的气相苯发生相间非平衡态迁移,导致气相质量分数增加0.1%~0.5%;非水相液体(NAPL)污染物转化为气相污染物,进而通过大气挥发是主要的质量损失方式,该转化会造成场地及周边的大气环境污染;同时大气压力波动的幅度与气相转变发生时间存在负线性相关关系。研究显示,大气压力波动显著影响了苯的相态转化与迁移过程,促进了苯的相态转化,使得更多的苯转化为气相,造成大气环境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 包气带 大气压力波动 TMVOC
下载PDF
GBAVTII探测西安上空夜气辉反演O_(2)(0-1)柱浓度及其波动的研究
13
作者 方妍 李存霞 +4 位作者 惠宁菊 刘洋河 李文文 李凌青 唐远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60-968,共9页
探测高层大气的粒子浓度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利用安装在中国西安城区(海拔457m, 34.23°N,109.01°E)的自制地基气辉成像干涉仪GBAVTII(Ground-based atmosphere VER&temperature imaging interferometer)对峰值高度在9... 探测高层大气的粒子浓度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利用安装在中国西安城区(海拔457m, 34.23°N,109.01°E)的自制地基气辉成像干涉仪GBAVTII(Ground-based atmosphere VER&temperature imaging interferometer)对峰值高度在94 km处的867.7 nm O_(2)(0-1)夜气辉长期定点观测,反演得到O_(2)(0-1)的柱浓度,并根据大气温度及O_(2)(0-1)粒子柱浓度的扰动提取得到大气重力波、行星波周期.本文首先阐述了地基GBAVTII探测气辉的原理,并从气辉辐射理论及地基探测模式导出气辉强度表达式,建立地基仪器探测得到的气辉的积分体发射率IER(Integrated Emission Rate)与大气中O_(2)(0-1)柱浓度的关系,然后利用2019年以来的多日观测数据,得到西安地区上空O_(2)(0-1)粒子的柱浓度量级为10~4cm^(-2);经对比发现2020年9月17日GBAVTII探测O_(2)(0-1)柱浓度结果与NRLMSISE-00模型数据的相对误差在0.5%~30%.我们从GBAVTII整夜拍摄气辉成像干涉图中反演出西安上空90~100 km的大气温度和O_(2)(0-1)柱浓度及扰动特征,得到周期在8~10 h左右的潮汐波,去掉潮汐趋势的温度和柱浓度残差序列,利用小波分析提取得到周期为2.3 h的重力波.最后我们利用2022年4月21日—2022年5月6日期间的O_(2)(0-1)柱浓度探测序列得到日平均柱浓度并提取准2日的行星波周期.GBAVTII所探测得到大气波动的周期尺度与其他已有中纬度地区的探测结果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BAVTII O_(2)(0-1)气辉 O_(2)(0-1)柱浓度 大气波动
下载PDF
大气扰动下封闭火区瓦斯波动特性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段玉龙 王硕 +3 位作者 杨燕铃 李元兵 王文和 蒋新生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59-65,共7页
为预防火区封闭导致的瓦斯爆炸事故,以大型地下矿井为研究对象,根据矿井内瓦斯涌出量和矿井结构特点,建立气压波动、封闭火区漏风量、封闭火区瓦斯体积分数预测模型;研究火区内侧瓦斯体积分数因大气扰动在压差、火区体积、风阻、瓦斯涌... 为预防火区封闭导致的瓦斯爆炸事故,以大型地下矿井为研究对象,根据矿井内瓦斯涌出量和矿井结构特点,建立气压波动、封闭火区漏风量、封闭火区瓦斯体积分数预测模型;研究火区内侧瓦斯体积分数因大气扰动在压差、火区体积、风阻、瓦斯涌出量和封闭时刻等多因素耦合影响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封闭火区内外压差因大气波动呈现周期变化,火区体积和瓦斯涌出量决定火区瓦斯体积分数;风阻是火区抗大气波动干扰关键因素,增加火区风阻,可缩短瓦斯体积分数通过爆炸极限时间;降低封闭火区体积,可缩短瓦斯爆炸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闭火区 压差 瓦斯体积分数 大气波动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气温的年际变率与大气环状波动模 被引量:8
15
作者 段安民 吴国雄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90-798,共9页
基于1961年3月至2002年2月间青藏高原地区64个台站的地面气温观测资料和ERA40再分析数据集,研究了青藏高原上空气温的年际变率及其与大尺度环流的关系。结果表明除夏季外,高原地面气温与整个北半球副热带、极地对流层的温度和位势高度... 基于1961年3月至2002年2月间青藏高原地区64个台站的地面气温观测资料和ERA40再分析数据集,研究了青藏高原上空气温的年际变率及其与大尺度环流的关系。结果表明除夏季外,高原地面气温与整个北半球副热带、极地对流层的温度和位势高度有显著的同位相变化关系,而与中高纬度对流层有显著的反位相变化关系。其中北半球副热带还有5个分别位于青藏高原、西太平洋、北美西部、大西洋中部、北非到阿拉伯半岛的活动中心。这3条环状活动带和5个副热带活动中心共同组成了一种北半球大气环状波动模,其纬向特征为异常偏强的中纬度西风气流以及热带和高纬度东风气流,并伴有中纬度大气长波槽脊的减弱;经向基本特征为异常偏强的Hadley和Ferrel环流以及副热带下沉气流和中纬度上升气流,垂直方向呈相当正压结构。当这种环状波动模处于正位相时,异常增强的绝热下沉增温效应和减弱的冷空气活动共同使得高原上空对流层中、低层气温异常偏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气温 年际变率 大气环状波动 大尺度环流
下载PDF
春季南海及周边地区海温变化对大气环流的可能影响
16
作者 高文娟 李戟 +2 位作者 刘梅红 李煌 李洪 《科技与创新》 2023年第13期156-158,共3页
利用NCEP(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AR(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再分析资料,采用回归分析、差值合成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南海及周边地区(South China Sea and surrounding areas,SCSAR)春季海温异常对大气环流的可能影响。研究表明当SC... 利用NCEP(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AR(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再分析资料,采用回归分析、差值合成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南海及周边地区(South China Sea and surrounding areas,SCSAR)春季海温异常对大气环流的可能影响。研究表明当SCSAR春季海温全区一致增暖时,冬季500 hPa位势高度出现正负相间的波列分布。南海地区为波动能量源区,垂直方向上有波动能量从低空向高空传播;水平方向上,南亚地区有波动能量沿纬圈向东传播,在中国华南一带从低空向高空涌出,并东传到日本海附近,且大气波动能量在冬季最强。当SCSAR春季海温呈现南北反向分布时,冬季500 hPa位势高度场呈现出与300 hPa反向分布形态。波动能量从乌拉尔山脉附近向低纬传播,并在孟加拉湾汇聚,随后从南海地区重新激发波列向极地传播。大气垂直环流很好地揭示了降水异常。当SCSAR春季海温全区一致增暖时,SCSAR降水呈现“北涝南旱”分布型;而当SCSAR春季海温呈现南北反向分布时,SCSAR降水呈现“北旱南涝”分布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春季海温 大气波动 能量传播
下载PDF
试论大气压波动引起的地表呼吸 被引量:5
17
作者 何方璇 李海龙 +1 位作者 郭巧娜 王丽 《地下水》 2008年第5期34-36,125,共4页
由于气温白天高晚间底的周期性变化,大气压也会呈周期性波动。这种波动会导致透气性土壤地表进行"呼吸",即气体通过地表上下运移。设定一个单一土层系统,其下边界为一个稳定的地下水位或不透气底板(如基岩)作为究对象。建立... 由于气温白天高晚间底的周期性变化,大气压也会呈周期性波动。这种波动会导致透气性土壤地表进行"呼吸",即气体通过地表上下运移。设定一个单一土层系统,其下边界为一个稳定的地下水位或不透气底板(如基岩)作为究对象。建立了描述大气压波动导致的土壤中气压变化的数学模型,并求得了其解析解。讨论了土壤孔隙度,土层厚度,空气渗透系数,以及大气压波动的波幅等参数对地表呼吸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呼吸量 气流 大气波动 解析解
下载PDF
中国中层大气研究的近期进展 被引量:11
18
作者 吕达仁 王英鉴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A01期74-84,共11页
本文评述近10年来我国在中层大气研究方面的进展主要.这些进展主要包括:中层大气探测仪器和探测方法;中层大气特征的探测与分析;大气上下层耦合与太阳活动影响分析;中层大气的动力学和光化学模式研究.评述的结果表明,我国的中... 本文评述近10年来我国在中层大气研究方面的进展主要.这些进展主要包括:中层大气探测仪器和探测方法;中层大气特征的探测与分析;大气上下层耦合与太阳活动影响分析;中层大气的动力学和光化学模式研究.评述的结果表明,我国的中层大气研究已经紧跟国际日地物理和地球科学的研究前沿,形成了一支有一定规模的研究队伍和相应的探测设备,并取得了若干方面较为系统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我国的研究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在这方面的研究还需要加强和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层大气 臭氧 大气波动 大气遥感
下载PDF
旋转正压大气中的Rossby波射线 被引量:3
19
作者 侯志明 王廷芳 +1 位作者 李昕东 韩月琪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53-259,共7页
本文将缓变介质中波动的传播理论应用于 Rossby波。在基流和不同走向地形假设下 ,计算了 Rossby波射线路径及沿射线波数的变化。结果表明大尺度地形对
关键词 ROSSBY波 波射线 波数 地形 大气波动 能量频散理论
下载PDF
地球旋转向量水平分量对赤道β平面上波动的影响 被引量:5
20
作者 赵强 刘式适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42-245,共4页
文中利用合理的赤道 β平面近似方程组研究 β效应和地球旋转向量水平分量 (即Coriolis力分量 f*=2 Ω cosφ)共同作用下低纬度大气波动的特征。定性结果分析表明 ,若扰动与纬度有关 (混合 Rossby-重力波和 Rossby波 ) ,f*虽然不影响波... 文中利用合理的赤道 β平面近似方程组研究 β效应和地球旋转向量水平分量 (即Coriolis力分量 f*=2 Ω cosφ)共同作用下低纬度大气波动的特征。定性结果分析表明 ,若扰动与纬度有关 (混合 Rossby-重力波和 Rossby波 ) ,f*虽然不影响波动传播的频率特征 ,但修改其决定波动经向结构的振幅。如果扰动与纬度无关 (Kelvin波 ) ,则 f*的影响消失 ,这与 f*- f平面上波动的情况显然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里奥利力 β效应 地球旋转向量 大气波动 纬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