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8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集成学习的大西洋热带水域大眼金枪鱼渔情预报
1
作者 宋利明 任士雨 +1 位作者 张敏 隋恒寿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2-74,共13页
为提高大西洋大眼金枪鱼渔场预报模型的准确率,实验利用13艘中国延绳钓渔船2013—2019年的渔捞日志数据和对应的海洋环境数据(海表面风速、叶绿素a浓度、涡动能、混合层深度和0~500 m水层的垂直温度、盐度和溶解氧等),以天为时间分辨率... 为提高大西洋大眼金枪鱼渔场预报模型的准确率,实验利用13艘中国延绳钓渔船2013—2019年的渔捞日志数据和对应的海洋环境数据(海表面风速、叶绿素a浓度、涡动能、混合层深度和0~500 m水层的垂直温度、盐度和溶解氧等),以天为时间分辨率、2°×2°为空间分辨率、以数据集的75%为训练数据建立了K最近邻(KNN)、逻辑斯蒂回归(LR)、分类与回归树(CART)、支持向量机(SVM)、人工神经网络(ANN)、随机森林(RF)、梯度提升决策树(GBDT)和Stacking集成(STK)渔情预报模型,以25%的测试数据进行模型性能测试、比较。结果显示,(1)STK(由KNN、RF、GBDT模型集成)模型的大眼金枪鱼渔场预报性能较KNN、LR、CART、SVM、ANN、RF和GBDT模型有所提高且相对稳定,上述模型对应的准确率和ROC曲线下面积(AUC)依次分别为81.62%、0.781,79.44%、0.778,72.81%、0.685,74.84%、0.717,73.67%、0.702,67.70%、0.500,80.96%、0.780和78.13%、0.747;(2)STK模型预测的中心渔场与实际中心渔场基本吻合,主要在5°N~10°N,33°W~43°W海域附近;(3)影响大西洋大眼金枪鱼渔场分布的海洋环境因子主要有300 m水层的溶解氧、500 m水层的盐度、海面风速和混合层深度,相对重要性分别为13.24%、9.12%、9.12%和8.81%。研究表明,STK模型对大西洋大眼金枪鱼渔场的预报准确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眼金枪鱼 延绳钓 渔情预报 集成学习 大西洋
原文传递
热带中西太平洋海域大眼金枪鱼摄食生态学
2
作者 石肖飞 武孝慈 +3 位作者 王佚兮 王啸 石建高 张健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9-59,共11页
为了解热带中西太平洋海域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的摄食生态学特性,利用金枪鱼延绳钓作业方式,于2018年5月—2019年2月期间,对该海域(2°03′S~11°17′S、163°14′E~173°35′E)的682尾大眼金枪鱼进行了食性分析... 为了解热带中西太平洋海域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的摄食生态学特性,利用金枪鱼延绳钓作业方式,于2018年5月—2019年2月期间,对该海域(2°03′S~11°17′S、163°14′E~173°35′E)的682尾大眼金枪鱼进行了食性分析,并使用方差分析(ANOVA)和有序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结合圆形统计方法分析了叉长、性别、性腺指数等生物因素以及渔获水深、月相等时空因素对摄食生态位宽度和摄食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叉长范围在81~195 cm的大眼金枪鱼雌雄个体的性别比例为1∶1.85;2)空胃率为25.4%,而在非空胃的个体胃含物中,枪乌贼属(Loligo sp.)、虾类和沙丁鱼属(Sardina sp.)的出现频率较高,依次为40.3%、39.7%、30.1%;3)个体摄食强度以0~2级为主,空胃率随着叉长的增加而增加,高摄食强度的比例随着渔获水深的增加而增加;4)方差分析(ANOVA)结果显示,性别、叉长、月相等因素对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均没有显著影响,但渔获水深对J具有显著影响(P=0.024);5)有序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拟合结果显示,个体摄食强度随着叉长和性腺指数(P=0.030)的增加而减小,随着渔获水深的增加而增加(P=0.002),在满月阶段摄食强度较高而在新月前后摄食强度较低(边际显著,P=0.05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中西太平洋 大眼金枪鱼 摄食强度 生态位宽度 月相 渔获水深
下载PDF
黄鳍金枪鱼与大眼金枪鱼卵黄发生期血清生化指标的比较分析
3
作者 练诗雅 李云凯 +4 位作者 刘梦阳 王鲁民 王永进 王亚冰 彭士明 《水产研究》 2023年第3期91-98,共8页
为了探明黄鳍金枪鱼和大眼金枪鱼之间的差异性,以期为黄鳍金枪鱼和大眼金枪鱼人工繁育及养殖技术的研发提供数据支撑。(方法)比较分析了雌性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和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在卵黄发生期(性腺II期和III期)... 为了探明黄鳍金枪鱼和大眼金枪鱼之间的差异性,以期为黄鳍金枪鱼和大眼金枪鱼人工繁育及养殖技术的研发提供数据支撑。(方法)比较分析了雌性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和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在卵黄发生期(性腺II期和III期)血清中主要营养因子含量(总蛋白TP、甘油三脂TG、胆固醇TC、糖Glu、钙Ca和无机磷P、游离脂肪酸NEFA、卵黄蛋白原VTG),性激素分泌情况(雌二醇E2、睾酮T、促卵泡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及机体代谢水平(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活性、总抗氧化能力T-AOC、脂蛋白酯酶LPL、脂肪酸合成酶FAS)。结果表明,大眼金枪鱼II期的营养因子中除了TC和NEFA以外其他指标均显著高于黄鳍金枪鱼。但III期时大眼金枪鱼仅TP、NEFA和VTG含量显著高于黄鳍金枪鱼III期。大眼金枪鱼II期的性激素含量均显著高于黄鳍金枪鱼II期,但大眼金枪鱼III期性激素含量中除FSH外都与黄鳍金枪鱼III期之间并无显著性差异。机体代谢水平的结果显示,大眼金枪鱼II期T-AOC及FAS均显著高于黄鳍金枪鱼II期,在大眼和黄鳍金枪鱼III期与II期的比较中,黄鳍金枪鱼III期T-AOCH和FAS显著提升,AKP却显著下降,但大眼金枪鱼III期AKP和ACP显著提升。统计分析表明,金枪鱼卵黄发生期间营养因子大量蓄积、性激素含量及机体代谢水平均有明显提高,其中大眼金枪鱼由II期发育至III期过程中TP、TC、NEFA、VTG、T、FSH含量及AKP、ACP活力显著提高,黄鳍金枪鱼由II期发育至III期过程中TC、TP、P、Ca、VTG、E2、T、FSH、LH含量和T-AOC、FAS活力显著提高。综合分析得出,本研究条件下大眼金枪鱼II期的营养因子和性激素的各项指标均明显高于黄鳍金枪鱼II期,但此时黄鳍金枪鱼机体代谢能力普遍高于大眼金枪鱼,III期大眼金枪鱼机体代谢能力较II期普遍显著提高,且性激素含量显著高于黄鳍金枪鱼III期,但营养因子含量较II期升高程度低于黄鳍金枪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鳍金枪鱼 大眼金枪鱼 卵黄发生期 营养素 内分泌激素 机体代谢能力
下载PDF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分析大眼金枪鱼肉的挥发性成分 被引量:41
4
作者 孙静 黄健 +3 位作者 侯云丹 王求娟 陈义方 苏秀榕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2期230-233,共4页
目的:探究生鲜及热处理大眼金枪鱼肉挥发成分的差异。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质联用技术分析大眼金枪鱼肉的挥发性风味成分,比较生鲜及热处理大眼金枪鱼肉的主要风味贡献物质。结果:从生鲜及热处理大眼金枪鱼肉中分别鉴定出36种和4... 目的:探究生鲜及热处理大眼金枪鱼肉挥发成分的差异。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质联用技术分析大眼金枪鱼肉的挥发性风味成分,比较生鲜及热处理大眼金枪鱼肉的主要风味贡献物质。结果:从生鲜及热处理大眼金枪鱼肉中分别鉴定出36种和47种挥发性物质,主要是一些醛酮类、醇类、呋喃类化合物,它们协同作用构成了大眼金枪鱼肉特有的风味;生鲜大眼金枪鱼肉中醛类、醇类起主要作用,尤其是2,4-戊二烯醛(31.74%)、1-辛烯-3-醇(7.8%);热处理大眼金枪鱼肉中醛类、呋喃类对其风味贡献最大,相对含量分别为64.09%和11.41%。结论:醛类、醇类、酮类、呋喃类等化合物对鱼肉的风味贡献较大,热处理产生肉香味的原因可能脂肪、蛋白质的降解以及Maillard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质联用 大眼金枪鱼 挥发性成分
下载PDF
印度洋大眼金枪鱼和黄鳍金枪鱼渔场水温垂直结构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11
5
作者 杨胜龙 马军杰 +3 位作者 伍玉梅 唐峰华 张衡 周甦芳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97-103,共7页
为了解印度洋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和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主要作业渔场温跃层上界温度、深度和垂直温差时空变化特征,采用2007~2010年Argo温度剖面浮标资料,计算了印度洋大眼金枪鱼、黄鳍金枪鱼主要作业渔场次表层温... 为了解印度洋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和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主要作业渔场温跃层上界温度、深度和垂直温差时空变化特征,采用2007~2010年Argo温度剖面浮标资料,计算了印度洋大眼金枪鱼、黄鳍金枪鱼主要作业渔场次表层温度和温跃层特征参数。研究认为,温跃层上界深度、温度和10~200 m温差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5~9月在15°~25°S纬向区域存在一块季节性较深的温跃层上界深度区域;在20°S以南海域,12月至次年4月份温跃层上界深度非常浅;在15°S至赤道纬向区域,尤其是在西部,常年存在一块温跃层较浅的区域。总体而言,温跃层上界深度较深的地方温度相对较低,在2~5月期间,在阿拉伯海东南和孟加拉湾西南形成一块大面积的暖水区;7~9月期间,在15°~25°S,纬向区域因温跃层上界深度较深,从表层至温跃层上界深度温度变化相对较大,温跃层上界温度显著较低。在20°S以南,温跃层上界温度常年都很低。10°S经线方向将水下10~200 m垂直温度分成南北两部分,10°S以南部及以北部海区的垂直温差分别大于和小于10℃。分析结果初步揭示了金枪鱼主要作业渔场温跃层上界温度、深度和垂直温差分布特征,为金枪鱼实际生产作业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 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 印度洋 渔场 温跃层 垂直温差 季节变化
下载PDF
大西洋中部大眼金枪鱼垂直分布与温度、盐度的关系 被引量:32
6
作者 宋利明 许柳雄 陈新军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61-566,共6页
根据2001年7月4日至10月27日3艘在大西洋中部公海海域作业的中国金枪鱼延绳钓船上随机观测到的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的上钩钩号,应用悬链线钩深计算公式,分别计算出各钩号的钩深;根据STD仪测得的温度、盐度的垂直分布以钩深为引数... 根据2001年7月4日至10月27日3艘在大西洋中部公海海域作业的中国金枪鱼延绳钓船上随机观测到的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的上钩钩号,应用悬链线钩深计算公式,分别计算出各钩号的钩深;根据STD仪测得的温度、盐度的垂直分布以钩深为引数,查出该尾鱼捕获时的温度和盐度数据。根据大眼金枪鱼的取样数据,利用频度统计的方法,推算出各水层、水温、盐度范围的渔获率。渔获率最大的水层、水温、盐度范围为大眼金枪鱼的最适水层、水温和盐度范围;渔获率为前3位的水层、水温、盐度范围为大眼金枪鱼活动较频繁的水层、水温和盐度范围。结果表明:大西洋中部,大眼金枪鱼的最适水层为240.00-269.99m水深、最适水温为12.00-12.99℃、最适盐度为35.00-35.09;大西洋中部渔场大眼金枪鱼活动较频繁的水层为240.00-329.99 m水深、水温为10.00-12.99℃、盐度为35.00-35.2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眼金枪鱼 垂直分布 温度 盐度 大西洋中部
下载PDF
印度洋大眼金枪鱼栖息地指数研究及其比较 被引量:40
7
作者 陈新军 冯波 许柳雄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69-278,共10页
根据商业性大眼金枪鱼延绳钓渔业数据、环境数据结合专家知识绘制了印度洋大眼金枪鱼(Thunnuso bseus)对温度、盐度、溶解氧和温跃层深度的适应性指数曲线,运用4种关联建模方法计算综合栖息地指数。用AIC值检验不同建模方法的拟合度,并... 根据商业性大眼金枪鱼延绳钓渔业数据、环境数据结合专家知识绘制了印度洋大眼金枪鱼(Thunnuso bseus)对温度、盐度、溶解氧和温跃层深度的适应性指数曲线,运用4种关联建模方法计算综合栖息地指数。用AIC值检验不同建模方法的拟合度,并对不同建模方法的输出结果进行空间分析。最后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探索其在渔场选择上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最小值法在4个模型方法中拟合度最好,给出了较为严格的栖息地适宜度估计,算术平均法则给出了较为粗略的栖息地适宜度估计。不同方法计算得出的栖息地指数(HSI)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连乘法指示的HSI>0.9的区域局限于赤道附近55°E^68°E间;最小值法指示的HSI>0.9的区域分布于赤道附近50°E^75°E小块水域;算术平均法和几何平均法指示的HSI>0.9区域终年分布在50°E^85°E、5°N^5°S间的广大热带印度洋海域。最小值法和算术平均法指示的HSI等值线分布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两者相比较发现,最小值法指示的HSI=0.4等值线相当于算术平均法指示的HSI=0.7等值线;最小值法指示的HSI=0.6等值线相当于算术平均法指示的HSI=0.8等值线;最小值法指示的HSI=0.7等值线相当于算术平均法指示的HSI=0.9等值线。实证研究发现,算术平均法和几何平均法指示的HSI值对大眼金枪鱼的渔获地点和渔获频次有较好的估计,平均渔获频次比重分别达到96.10%和85.51%。研究认为发展实时的栖息地动态预测模型有助于渔场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眼金枪鱼 栖息地指数 印度洋 实证研究
下载PDF
应用栖息地指数对印度洋大眼金枪鱼分布模式的研究 被引量:38
8
作者 冯波 陈新军 许柳雄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05-812,共8页
运用分位数回归方法对温度、温差、氧差与印度洋大眼金枪鱼延绳钓钓获率进行二次回归分析,找出最佳上界方程,以最佳上界方程拟合的数值来建立栖息地指数(HSI)模型,从而揭示印度洋大眼金枪鱼栖息地的分布模式。研究表明,温度、温... 运用分位数回归方法对温度、温差、氧差与印度洋大眼金枪鱼延绳钓钓获率进行二次回归分析,找出最佳上界方程,以最佳上界方程拟合的数值来建立栖息地指数(HSI)模型,从而揭示印度洋大眼金枪鱼栖息地的分布模式。研究表明,温度、温差、氧差与印度洋大眼金枪鱼延绳钓钓获率的最佳上界分位数回归方程分别为HRT0.9=-44.803+7.685T0.9-0.255T0.9^2,HRd70.9=6.234+0.953dT0.9-0.026dT0.9^29和HRdO0.88=7.422+4.25dO0.88-0.727dO0.88^2。10°N-10°S间印度洋海域大眼金枪鱼HSI指数达到0.9以上;10°N以北的波斯湾及10°S~15°S海域的HSI指数为0.8~0.9;15°S~40°S之间海域HSI指数介于0.7~0.8,其中50°E~90°E、15°S~25°S间存在一片季节性HSI指数〈0.7的区域;40°S以南的海域HSI指数〈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眼金枪鱼 分位数回归 栖息地指数 印度洋
下载PDF
印度洋中西部和大西洋西部水域大眼金枪鱼的食性比较 被引量:18
9
作者 朱国平 许柳雄 +1 位作者 周应祺 姜文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35-141,共7页
根据2004年8月至2005年3月大西洋西部水域及2003年12月份至2004年5月份在印度洋中西部水域金枪鱼延绳钓渔业所获取的大眼金枪鱼数据,对两个诃查区域内的大眼金枪鱼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印度洋中西部水域大眼金枪鱼的食物组成包... 根据2004年8月至2005年3月大西洋西部水域及2003年12月份至2004年5月份在印度洋中西部水域金枪鱼延绳钓渔业所获取的大眼金枪鱼数据,对两个诃查区域内的大眼金枪鱼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印度洋中西部水域大眼金枪鱼的食物组成包括沙丁鱼、鱿鱼、乌贼等13个饵料类群,其中主要摄食鱿鱼和沙丁鱼;大西洋西部水域大眼金枪鱼主要摄食沙丁鱼、鱿鱼、虾类等13种饵料类群,主要以沙丁鱼为饵,其次为鱿鱼。印度洋中西部水域大眼金枪鱼空胃率非常高,基本上维持在60%以上;大西洋西部水域大眼金枪鱼空胃率相对较低,基本上都在30%以下。印度洋中西部水域大眼金枪鱼平均饱满指数变化不大,基本上维持在0.40~0.55之间。大西洋西部水域大眼金枪鱼平均饱满指数变化也不太大。印度洋中西部水域大眼金枪鱼各月平均饱满指数高于大西洋西部水域,且各月空胃率高于后者。印度洋中西部和大西洋西部水域大眼金枪鱼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基本上都1.50~2.00之间变化。相同调查月份内,印度洋中西部水域大眼金枪鱼食物Pielou均匀度指数J’均高于大西洋西部水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西洋西部 印度洋中西部 大眼金枪鱼 食性
下载PDF
印度洋大眼金枪鱼、黄鳍金枪鱼延绳钓渔场重心变化分析 被引量:17
10
作者 曹晓怡 周为峰 +1 位作者 樊伟 李圣法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66-471,共6页
大眼金枪鱼和黄鳍金枪鱼是印度洋金枪鱼延绳钓的主要渔获种类。通过计算以渔获量为权重的经度和纬度的加权平均值即渔场重心和利用空间距离分析方法,分别对1967-1987年、1988-2004年两个时间段的印度洋大眼金枪鱼、黄鳍金枪鱼延绳钓渔... 大眼金枪鱼和黄鳍金枪鱼是印度洋金枪鱼延绳钓的主要渔获种类。通过计算以渔获量为权重的经度和纬度的加权平均值即渔场重心和利用空间距离分析方法,分别对1967-1987年、1988-2004年两个时间段的印度洋大眼金枪鱼、黄鳍金枪鱼延绳钓渔场重心的年内、年际变化规律和各月渔场重心空间聚类情况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渔场重心在年内呈现出规律性变化,大眼金枪鱼月重心变化1-4月向西北移动,5-8月向东南方向移动,9-12月向东北方向移动;黄鳍金枪鱼月渔场重心变化1月向西北移动,2-4月向西移动,5-8月份向东南移动,9-12月份向东北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印度洋大眼金枪鱼、黄鳍金枪鱼的洄游规律。渔场重心的年间变化受到了海洋环境条件变化所引起的南方涛动现象(ENSO)的影响,大部分发生ElNio的当年或次年,年渔获量分布重心会向南、向西移;发生LaNia的年份前后渔获量分布重心会向北、向东移。同时捕捞行为也对渔场重心的年间变化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眼金枪鱼 黄鳍金枪鱼 渔场重心 印度洋 延绳钓
下载PDF
热带印度洋大眼金枪鱼垂直分布空间分析 被引量:11
11
作者 陈雪忠 杨胜龙 +2 位作者 张禹 樊伟 伍玉梅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60-671,共12页
为了解热带印度洋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适宜的垂直和水平空间分布范围,采用Argo浮标剖面温度数据重构热带印度洋10℃、12℃、13℃和16℃月平均等温线场,网格化计算了12℃、13℃等温线深度值和温跃层下界深度差,并结合印度洋金枪... 为了解热带印度洋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适宜的垂直和水平空间分布范围,采用Argo浮标剖面温度数据重构热带印度洋10℃、12℃、13℃和16℃月平均等温线场,网格化计算了12℃、13℃等温线深度值和温跃层下界深度差,并结合印度洋金枪鱼委员会(IOTC)大眼金枪鱼延绳钓渔业数据,绘制了12℃、13℃等温线深度与月平均单位捕捞努力渔获量(CPUE)的空间叠加图,用于分析热带印度洋大眼金枪鱼中心渔场CPUE时空分布和高渔获率水温的等温线时空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从垂直分布来看,热带印度洋中心渔场延绳钓高渔获率区域垂直分布在温跃层下界以下,在表层以下150-400 m深度区间。从水平分布来看,12℃等温线,高CPUE区域大多深度值<350 m,众数为225-350 m;深度值超过500 m的区域CPUE普遍较低。13℃等温线,高值CPUE出现的地方大多深度值<300 m,众数为190-275 m;深度值超过400 m的区域CPUE普遍较低。全年在15oS以北区域,高渔获率的垂直分布深度更加集中。采用频次分析和经验累积分布函数,计算其最适次表层环境因子分布,12℃等温线250-340 m;13℃等温线190-270 m;12℃深度差30-130 m;13℃深度差0-70 m。研究初步得出热带印度洋大眼金枪鱼中心渔场适宜的水平、垂直深度值分布区间,可以辅助寻找中心渔场位置,同时指导投钩深度,为热带印度洋金枪鱼实际生产作业和资源管理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眼金枪鱼 次表层环境 热带印度洋 ARGO
下载PDF
印度洋公海温跃层与黄鳍金枪鱼和大眼金枪鱼渔获率的关系 被引量:24
12
作者 宋利明 张禹 周应祺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69-378,共10页
2005年9月15日-12月12日,金枪鱼延绳钓渔船"华远渔18、19号"对印度洋公海进行了金枪鱼渔业调查。利用多功能水质仪(XR-620)、温盐深仪(CTD SBE37SM)和微型温度深度计(TDR-2050)等获取海洋环境数据,得出作业海域的温跃层深度... 2005年9月15日-12月12日,金枪鱼延绳钓渔船"华远渔18、19号"对印度洋公海进行了金枪鱼渔业调查。利用多功能水质仪(XR-620)、温盐深仪(CTD SBE37SM)和微型温度深度计(TDR-2050)等获取海洋环境数据,得出作业海域的温跃层深度和强度,结合每天作业时记录的渔获数据,分别计算黄鳍金枪鱼和大眼金枪鱼在温跃层内和深水层的渔获率,研究温跃层与黄鳍金枪鱼和大眼金枪鱼渔获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2艘船分别有60.9%和60.0%的作业天数中,温跃层内黄鳍金枪鱼渔获率较高,"华远渔18号"船在温跃层内和温跃层以下的平均渔获率分别为18.22尾每千钩和6.04尾每千钩,"华远渔19号"船温跃层内和温跃层以下平均渔获率分别为2.22尾每千钩和1.31尾每千钩。通过t-检验成对双样本均值分析,温跃层以内和温跃层以下黄鳍金枪鱼总平均渔获率有显著性差异(P=0.02<0.05),温跃层以内比温跃层以下的渔获率明显要高;(2)2艘船分别有69.6%和100%的作业天数中,温跃层以下水深大眼金枪鱼渔获率较高,"华远渔18号"温跃层以内和温跃层以下平均渔获率分别为4.18尾每千钩和4.88尾每千钩。"华远渔19号"温跃层以内和温跃层以下平均渔获率分别为0.10尾每千钩和2.57尾每千钩。大眼金枪鱼渔获率在温跃层以下水深较高。通过t-检验成对双样本均值分析,温跃层以内和温跃层以下大眼金枪鱼总平均渔获率无显著性差异(P=0.07>0.05),但对"华远渔19号"船的渔获率数据经t-检验发现大眼金枪鱼在温跃层以内和温跃层以下的渔获率有显著性差异(P=0.00<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鳍金枪鱼 大眼金枪鱼 温跃层 渔获率 延绳钓 印度洋公海
下载PDF
基于分位数回归的大西洋中部公海大眼金枪鱼栖息环境综合指数 被引量:17
13
作者 宋利明 高攀峰 +1 位作者 周应祺 张禹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98-804,共7页
2001年7月4日-10月27日,中国水产总公司所属的3艘大洋性超低温金枪鱼延绳钓渔船对大西洋中部公海海域进行金枪鱼渔业调查。本文根据所获得的渔场环境、作业参数、渔获统计等数据,应用分位数回归分析方法分别对有关水层(60 m为一层)及总... 2001年7月4日-10月27日,中国水产总公司所属的3艘大洋性超低温金枪鱼延绳钓渔船对大西洋中部公海海域进行金枪鱼渔业调查。本文根据所获得的渔场环境、作业参数、渔获统计等数据,应用分位数回归分析方法分别对有关水层(60 m为一层)及总渔获率与温度、盐度和相对流速等环境因素的关系并考虑其不同的影响权重及交互作用建立了数值模型,根据该模型计算大眼金枪鱼的栖息环境综合指数(HEH),利用Marine Explore 4.0软件绘制大眼金枪鱼HEII指数等值线分布图。结果显示:(1)180~240 m水层中,中部海区的HEII_(D_(ij))指数分布较高(高于0.6),其他海区分布较低(小于0.6);(2)240~300 m水层中,6°N以南的海区HEII_(D_(ij))分布较高(高于0.6),以北的海区分布较低(10°N以北,29°W以西除外);(3)300~360 m水层中,仅东南部-部分海区(3°N以南,22°W以东)HEII_(D_(ij))较低(低于0.4),其他大部分海区分布较高(高于0.5);(4)6°N以南的大部分海区(?)指数分布较高(高于0.6),仅在部分较小海区(5°N,22°W、3°N,17°~18°W的附近)内(?)指数分布低于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眼金枪鱼 栖息环境综合指数 分位数回归 大西洋中部公海
下载PDF
太平洋中东部海域大眼金枪鱼胃含物分析 被引量:14
14
作者 郑晓春 戴小杰 +4 位作者 朱江峰 陈彦 高春霞 吴峰 张艳波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5-80,共6页
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是金枪鱼延绳钓的主要捕捞对象,分析其胃含物组成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其摄食特征。根据2010年9月至2011年1月在太平洋中东部海域延绳钓渔业中采集的大眼金枪鱼胃含物样品,采样传统胃含物分析法对大眼金枪鱼摄食... 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是金枪鱼延绳钓的主要捕捞对象,分析其胃含物组成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其摄食特征。根据2010年9月至2011年1月在太平洋中东部海域延绳钓渔业中采集的大眼金枪鱼胃含物样品,采样传统胃含物分析法对大眼金枪鱼摄食种类组成、多样性和摄食强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眼金枪鱼的胃含物主要包括鱼类、头足类和甲壳类,其中优势饵料生物隶属于柔鱼科、褶胸鱼科和蛇鲭科。摄食强度组成随叉长变化而显著变化(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空胃的个体所占比例很高,且随性腺成熟度增加而增大,成熟度Ⅰ期至Ⅴ期的空胃率依次为32.7%、38.4%、47.5%、50.7%和50.7%。摄食强度组成不存在显著的性别间差异(K-S检验,P>0.05)。各月份摄食强度组成差异显著(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10月平均摄食强度最高,1月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中东部 大眼金枪鱼 胃含物 摄食特性
下载PDF
南海大眼金枪鱼和黄鳍金枪鱼的群体遗传结构 被引量:10
15
作者 王中铎 郭昱嵩 +5 位作者 颜云榕 侯刚 范艳波 冯波 卢伙胜 刘楚吾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91-201,共11页
测定了南海西沙和南沙群岛附近海区(11~12°N,15°N;110~112°E)黄鳍金枪鱼61尾(17尾成鱼、44尾幼鱼)和大眼金枪鱼26尾(22尾成鱼、4尾幼鱼)的线粒体基因组控制区部分序列(D-loop),结合GenBank数据库中印度洋、太平洋和大... 测定了南海西沙和南沙群岛附近海区(11~12°N,15°N;110~112°E)黄鳍金枪鱼61尾(17尾成鱼、44尾幼鱼)和大眼金枪鱼26尾(22尾成鱼、4尾幼鱼)的线粒体基因组控制区部分序列(D-loop),结合GenBank数据库中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群体的同源数据,分析结果:(1)黄鳍金枪鱼与大眼金枪鱼均具极高的单倍型多样性(Hd>99%),聚类树及群体间分化指数(FST和Snn)表明大眼金枪鱼群体分化程度明显高于黄鳍金枪鱼群体;(2)大眼金枪鱼和黄鳍金枪鱼的南海群体与印度洋群体之间基因流最强(Nm=51.638和261.280 10),其次为太平洋群体(Nm=10.868 8和-50.801 81);(3)黄鳍金枪鱼和大眼金枪鱼都基本服从群口扩张模型,而mismatch分布分别呈单、双峰,其中大眼金枪鱼的南海群体扩张较晚(Tau=7.902)且最为明显(θ1/θ0=99 999/14.75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眼金枪鱼 黄鳍金枪鱼 群体遗传 线粒体基因组控制区
下载PDF
热带印度洋大眼金枪鱼渔场时空分布与温跃层关系 被引量:12
16
作者 杨胜龙 张禹 +1 位作者 樊伟 戴阳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79-689,共11页
为了解印度洋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温跃层参数适宜分布区间及季节变化,采用Argo浮标剖面温度数据重构热带印度洋各月平均温跃层特征参数,并结合印度洋金枪鱼委员会(IOTC)大眼金枪鱼延绳钓渔业数据,本文绘制了月平均温跃层特... 为了解印度洋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温跃层参数适宜分布区间及季节变化,采用Argo浮标剖面温度数据重构热带印度洋各月平均温跃层特征参数,并结合印度洋金枪鱼委员会(IOTC)大眼金枪鱼延绳钓渔业数据,本文绘制了月平均温跃层特征参数和月平均CPUE的空间叠加图,用于分析热带印度洋大眼金枪鱼渔场CPUE时空分布和温跃层特征参数的关系。结果表明,热带印度洋温跃层上界深度、温度和下界深度都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大眼金枪鱼中心渔场分布和温跃层季节性变化有关。夏季季风期间,高CPUE渔区温跃层上界深度在30~50 m,浅于冬季的50~70 m;温跃层上界温度范围为24~30℃。在冬季季风期间,高CPUE区域对应的温跃层上界温度范围为27~30℃;从马达加斯加岛北部沿非洲大陆至索马里附近海域,温跃层下界深度在170~200 m时的渔区CPUE普遍较高;当深度超过300 m时,CPUE值均非常低。采用频次分析和经验累积分布函数计算其最适温跃层特征参数分布,得出大眼金枪鱼最适温跃层的上界、下界温度范围分别是26~29℃和13~15℃;其上界、下界深度范围分别是30~60 m和140~170 m。文章初步得出印度洋大眼金枪鱼中心渔场温跃层各特征参数的适宜分布区间及季节变化特征,为金枪鱼实际生产作业和资源管理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眼金枪鱼 温跃层 印度洋 ARGO
下载PDF
南海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摄食生态研究 被引量:13
17
作者 李波 阳秀芬 +5 位作者 王锦溪 易木荣 何雄波 陶雅晋 冯波 颜云榕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36-346,共11页
根据2011年12月—2013年2月于我国南海海域采用金枪鱼延绳钓以及灯光罩网调查捕获的大眼金枪鱼(Thunnusobesus)的各项基础生物学以及胃含物的数据,对其摄食生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南海海域大眼金枪鱼的食物组成包括鸢乌贼、... 根据2011年12月—2013年2月于我国南海海域采用金枪鱼延绳钓以及灯光罩网调查捕获的大眼金枪鱼(Thunnusobesus)的各项基础生物学以及胃含物的数据,对其摄食生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南海海域大眼金枪鱼的食物组成包括鸢乌贼、帆蜥鱼、金色小沙丁鱼、飞鱼、竹荚鱼、鲐鱼、小公鱼属、圆鲹属以及不可辨别的鱼类与虾类,其主要饵料生物为鸢乌贼(%IRI=45.21),其次为金色小沙丁鱼(%IRI=21.36)和帆蜥鱼(%IRI=13.72);(2)空胃率与平均饱满指数随季节变化明显,空胃率在春季时会达到顶峰(37.9%),秋季时最低(16.7%),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同时平均饱满指数也在春季达到最高值(0.33),随季节下降并稳定于0.1,空胃率随性腺成熟度的提高有明显上升趋势,平均饱满度指数在性成熟度Ⅰ期与Ⅵ期均呈现高值(1.18、1.04);(3) 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随季节变化呈现出明显的变化,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随叉长组基本在1.52—1.72之间变化, Pielou均匀度指数J随性腺成熟度的提高有逐步下降的趋势;(4)营养长度(NR)较高,说明其摄食的饵料成分多、氮来源较复杂,基础食物来源(CR)和生态位总空间(TA)的冬季指标值近乎夏季指标的两倍;通过δ15N稳定同位素法计算大眼金枪鱼的平均营养级为4.73。总体上,南海海域大眼金枪鱼主要以头足类和鱼类为食,其摄食习性与季节和个体发育相关,在食物链中处于较高营养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海域 大眼金枪鱼 摄食习性 碳氮稳定同位素 营养级
下载PDF
西北印度洋大眼金枪鱼渔场预报模型建立与模块开发 被引量:9
18
作者 杨胜龙 周为峰 +2 位作者 伍玉梅 崔雪森 张衡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666-672,共7页
根据1990—2003年印度洋大眼金枪鱼延绳钓渔业数据和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提供的海表温度、叶绿素-a历史环境数据,应用环境因子叠加方法,构建了西印度洋大眼金枪鱼渔场预报模型,用于金枪鱼渔场预报。分析得出各月适宜海表温度、叶绿... 根据1990—2003年印度洋大眼金枪鱼延绳钓渔业数据和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提供的海表温度、叶绿素-a历史环境数据,应用环境因子叠加方法,构建了西印度洋大眼金枪鱼渔场预报模型,用于金枪鱼渔场预报。分析得出各月适宜海表温度、叶绿素-a浓度范围和历史高产区空间位置;导入实时海表温度、叶绿素-a等遥感栅格数据,分别提取适宜海表温度、适宜叶绿素-a浓度和历史高产区的空间栅格数据集,最后在空间上对3种栅格数据进行空间叠加并取交集。交集所指空间区域即为大眼金枪鱼潜在渔场位置。通过精度检验,表明该模型渔场预报精度为60.5%。并以VC++6.0工具为开发平台,对此模型进行了设计开发,实现了模块预报西北印度洋大眼金枪鱼渔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叠加 渔场预报 大眼金枪鱼 西北印度洋
下载PDF
帕劳群岛附近海域延绳钓渔场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的环境偏好 被引量:14
19
作者 宋利明 李玉伟 高攀峰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68-776,共9页
2005年8—12月,利用金枪鱼延绳钓渔船对帕劳群岛附近海域进行调查,研究大眼金枪鱼的环境偏好。所获数据包括:①温度、盐度、溶解氧垂直分布,测定的钓钩深度;②作业参数;③渔场气象数据;④渔获统计数据。分析方法和步骤为:①应用逐步回... 2005年8—12月,利用金枪鱼延绳钓渔船对帕劳群岛附近海域进行调查,研究大眼金枪鱼的环境偏好。所获数据包括:①温度、盐度、溶解氧垂直分布,测定的钓钩深度;②作业参数;③渔场气象数据;④渔获统计数据。分析方法和步骤为:①应用逐步回归的方法,建立钓钩预测深度计算模型;②根据温度、盐度、溶解氧垂直分布曲线、预测深度、取样数据,利用统计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分析大眼金枪鱼的环境偏好。结果表明:①在帕劳群岛附近海域,大眼金枪鱼偏好的水层为180.0—219.9m、水温范围为11.0—12.9℃、盐度范围为34.50—34.99、溶解氧范围为3.00—3.99mg/L;②一般情况下,水温及其体温的变化决定成熟大眼金枪鱼的活动水层,其偏好的水温为10.0—14.0℃;③大眼金枪鱼的适盐性较广;④溶解氧高于门限值(0.8mg/L)时,大眼金枪鱼的分布由其它环境因子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眼金枪鱼 水层 水温 盐度 溶解氧 延绳钓 帕劳
下载PDF
大西洋海域大眼金枪鱼年龄与生长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3
20
作者 陈新军 许柳雄 +1 位作者 宋利明 龚小龄 《海洋渔业》 CSCD 2006年第1期20-24,共5页
根据2001年6—10月在大西洋海域金枪鱼延绳钓渔业中采集的89ind大眼金枪鱼样本,对其叉长、体重进行测定,并以脊椎骨作为年龄签定材料。结果表明,叉长组成为85—186cm,体重组成为11.5~132.5kg,年龄为2—6龄。体重与叉长关系式为... 根据2001年6—10月在大西洋海域金枪鱼延绳钓渔业中采集的89ind大眼金枪鱼样本,对其叉长、体重进行测定,并以脊椎骨作为年龄签定材料。结果表明,叉长组成为85—186cm,体重组成为11.5~132.5kg,年龄为2—6龄。体重与叉长关系式为形=4.5026×10^-5×FL^2.8200。利用一般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来拟合。叉长和体重生长方程为:FL=257.90×(1-e^-0.1960(t+3.7919))^2.5933,Wt=284.28×[(1-e^-0.1960(t+3.7919))^2.5933]^2.8200。叉长和体重的生长拐点分别为1.07龄和5.75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眼金枪鱼 年龄 生长方程 脊椎骨 大西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