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危重症心脏大血管手术患者应用加速康复外科护理模式的临床效果
1
作者 李爽 周奇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7期0111-0114,共4页
探讨危重症心脏大血管手术患者应用加速康复外科(ERAS)护理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44例接受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病人,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加速康复外科护理,对两组的ICU... 探讨危重症心脏大血管手术患者应用加速康复外科(ERAS)护理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44例接受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病人,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加速康复外科护理,对两组的ICU住院时间、出院时间、拔管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进行观察对比。结果 观察组的住院时间、拔管时间、出院时间等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ERAS护理模式对于危重症心脏大血管手术病人具有良好的干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大血管手术 加速康复外科 护理效果
下载PDF
心脏大血管手术患者术后恢复质量的影响因素及预测模型的建立
2
作者 李宁 田顺平 +6 位作者 马蓓 李虎 贯士玉 张建友 张荦 王强 张转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3年第23期47-53,共7页
目的通过15项恢复质量评分量表(QoR-15)评分评估心脏大血管手术患者术后恢复质量,回顾性分析围术期多项因素对患者术后恢复质量的影响,并建立预测模型。方法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并整理2020年3月—2022年9月实施心脏大血管手术患者的临... 目的通过15项恢复质量评分量表(QoR-15)评分评估心脏大血管手术患者术后恢复质量,回顾性分析围术期多项因素对患者术后恢复质量的影响,并建立预测模型。方法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并整理2020年3月—2022年9月实施心脏大血管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行术后QoR-15评分。收集患者性别、年龄、术后随访时间、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术前乳酸水平、是否有合并症、是否急诊及术中是否建立体外循环等资料,并计算改良衰弱指数(mFI)。记录手术方式、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复跳类型、围术期液体治疗、转流温度等手术资料及术后ICU停留时间、总住院时间及QoR-15评分等术后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预测模型并予以验证。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13例患者,剔除15例患者,共回收术后QoR-15评分198份。性别、ASA分级、术前乳酸水平、术后随访时间及mFI是影响心脏大血管手术患者恢复质量的影响因素,以此建立预测模型ln(p/1-p)=-5.571+0.862×性别+3.844×ASA分级+3.143×术前乳酸水平+2.001×术后随访时间+3.712×mFI。该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果及分类效果。结论性别、ASA分级、术前乳酸水平、术后随访时间及mFI是心脏大血管手术患者恢复质量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手术 大血管手术 恢复质量 改良衰弱指数 回归分析 预测模型
下载PDF
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指导下呼吸功能训练对心脏大血管手术患者心肺功能的影响探讨
3
作者 潘妹子 曾丽秋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3年第21期161-164,共4页
目的 观察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指导下呼吸功能训练对心脏大血管手术患者心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65例接受心脏大血管手术的患者,根据指导呼吸功能训练理念不同分为对照组(32例)和研究组(33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呼吸功能训练,对照组采用... 目的 观察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指导下呼吸功能训练对心脏大血管手术患者心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65例接受心脏大血管手术的患者,根据指导呼吸功能训练理念不同分为对照组(32例)和研究组(33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呼吸功能训练,对照组采用常规理念指导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指导训练。比较两组患者训练前后心肺功能指标及呼吸机使用时间、心电监护时间、住院时间、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训练后,两组患者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氧分压、最大通气量、6 min步行距离均优于训练前,且研究组心率(89.86±3.22)次/min、呼吸频率(19.79±1.31)次/min、血氧饱和度(98.49±0.45)%、动脉血氧分压(92.32±2.38)mm Hg(1 mm Hg=0.133 kPa)、最大通气量(85.58±6.73)L/min、6 min步行距离(235.27±34.01)m均优于对照组的(86.17±7.55)次/min、(22.38±2.38)次/min、(95.18±1.31)%、(87.64±3.71)mm Hg、(80.42±7.91)L/min、(208.54±30.11)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呼吸机使用时间(11.82±2.67)h、心电监护时间(33.93±5.21)h及住院时间(10.10±2.56)d均短于对照组的(14.46±2.10)h、(42.84±8.33)h、(13.84±3.0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6.06%低于对照组的3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脏大血管手术患者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指导下进行呼吸功能训练,可显著改善心肺功能,缩短康复时间,且围手术期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速康复外科理念 呼吸功能训练 心脏大血管手术 心肺功能
下载PDF
加速康复外科护理模式在危重症心脏大血管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4
作者 谢赛州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11期0134-0137,共4页
分析加速康复外科护理模式在危重症大血管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以我院2021年4月到2023年4月收诊的80例危重症心脏大血管手术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主体,将其随机划分为对照组40人、观察组40人,研究加速康复外科护理模式的有效性和... 分析加速康复外科护理模式在危重症大血管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以我院2021年4月到2023年4月收诊的80例危重症心脏大血管手术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主体,将其随机划分为对照组40人、观察组40人,研究加速康复外科护理模式的有效性和实用性。结果 观察组心脏大血管手术患者术后拔管时间早于对照组,观察组心脏大血管手术患者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观察组心脏大血管手术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心脏大血管手术患者,(P<0.05)。观察组危重症心脏大血管手术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小于对照组危重症心脏大血管手术患者,观察组危重症心脏大血管手术患者对加速康复外科护理模式的满意度高于采用常规护理措施的对照组危重症心脏大血管手术患者,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研究价值(P<0.05)。结论 对危重症心脏大血管手术患者采用加速康复外科护理模式提供护理服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恢复速度,有助于减少危重症心脏大血管手术患者的住院时间,不但能够进一步提升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而且可以加快患者的康复速度,有助于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速康复外科护理模式 危重症心脏大血管手术患者 应用效果
下载PDF
深低温停循环大血管手术患者术中温度控制 被引量:7
5
作者 王萍 高兴莲 +4 位作者 余文静 马琼 王曾妍 杨英 吴荷玉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7年第12期43-45,共3页
目的探讨深低温停循环下大血管手术患者的术中温度控制方法。方法对121例深低温停循环大血管手术患者,在停循环与恢复循环期间进行核心体温、环境温度监测与控制,同时做好低温下患者皮肤防护。结果 121例手术患者停循环期核心体温控制在... 目的探讨深低温停循环下大血管手术患者的术中温度控制方法。方法对121例深低温停循环大血管手术患者,在停循环与恢复循环期间进行核心体温、环境温度监测与控制,同时做好低温下患者皮肤防护。结果 121例手术患者停循环期核心体温控制在25.42~25.68℃,循环恢复后核心体温控制在36.41~36.50℃,停循环环境温度控制在18.50~18.68℃,循环恢复后环境温度控制在23.44~23.70℃,温度指标控制良好;耳廓及面部等周围皮肤无冻伤,骶尾、足底受压部位皮肤发生压红9例,术后未发生压疮。结论综合降温和综合保温措施是保障深低温停循环下大血管手术患者核心体温和环境温度有效管理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血管手术 深低温 停循环 温度控制 核心体温 环境温度
下载PDF
大血管手术的麻醉处理 被引量:5
6
作者 李罡 李立环 +1 位作者 卜林明 李德亮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8期572-573,共2页
关键词 大血管手术 麻醉处理 心肺转流 尼卡地平 主动脉弓 甘露醇 呋塞米
下载PDF
自体血小板分离在大血管手术中的血液保护作用 被引量:5
7
作者 袁辉 黄维勤 袁世荧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6年第11期1030-1034,共5页
目的 探讨自体血小板分离在大血管手术中的血液保护效果.方法 选择武汉亚洲心脏病 医院2014年7月至2015年12月择期行大血管手术的患者150例.患者ASAⅡ~Ⅲ级,年龄19~68岁,体重50~85 kg.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n=75):A组,单纯术中自体... 目的 探讨自体血小板分离在大血管手术中的血液保护效果.方法 选择武汉亚洲心脏病 医院2014年7月至2015年12月择期行大血管手术的患者150例.患者ASAⅡ~Ⅲ级,年龄19~68岁,体重50~85 kg.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n=75):A组,单纯术中自体血回收;B组,自体富血小板血浆(APRP)回输及术中自体血回收,整个血小板(PLT)分离过程在肝素化之前完成.于麻醉诱导前(T1)、肝素化前(T2)、出手术室时(T3)和术后1 h(T4)、24 h(T5)各时点检测血小板及血液凝血功能相关各项指标.记录体外循环(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1h、24h伤口引流量和异体输血量.结果 与A组比较,B组术后1h时血小板计数明显升高,其中A组PLT计数为(89&#177;25)&#215;109/L,B组PLT计数为(146&#177;31)&#215;109/L;术后1h、24 h引流量、异体红细胞、血浆输注量和异体血小板输注率显著降低(P均<0.05).B组凝血速率(CR)、纤维蛋白酶原(FIB)、血小板功能(PF)与A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均<0.05);B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A组相比明显下降.结论 术前急性自体血小板分离联合术中自体血回收可明显改善大血管手术患者的凝血功能,并降低术后出血量、异体血的输注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血小板分离 体外循环 大血管手术 血液保护
下载PDF
血栓弹力图肝素酶对比试验对心外科大血管手术患者合理用血的指导作用 被引量:13
8
作者 金悦 刘凤华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6年第13期1866-1868,共3页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肝素酶对比试验(hmTEG)对心外科大血管手术患者合理用血的指导作用。方法选择心外科心脏大血管手术患者49例,术后进行枸橼酸化高岭土激活样品TEG(CK-TEG)检测和枸橼酸化高岭土激活样品肝素酶杯TEG(CKH-TEG)检测...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肝素酶对比试验(hmTEG)对心外科大血管手术患者合理用血的指导作用。方法选择心外科心脏大血管手术患者49例,术后进行枸橼酸化高岭土激活样品TEG(CK-TEG)检测和枸橼酸化高岭土激活样品肝素酶杯TEG(CKH-TEG)检测,比较不同方法各参数检测结果,以及临床申请输血情况与hmTEG指导用血情况。结果 44例患者CK-TEG和CKH-TEG检测R值、K值、Angle角、CI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A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申请用血与hmTEG指导用血情况比较结果显示,血浆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mTEG检测可有效反映心外科大血管手术患者术后体内肝素残留情况,对临床合理用血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弹力图 心外科 大血管手术 合理用血
下载PDF
自体血小板分离技术对大血管手术凝血指标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樊珍 赵丽云 +3 位作者 赵嘉美 侯宇希 马骏 卿恩明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7年第9期770-773,共4页
目的:研究术前自体血小板分离技术(APP)对大血管手术围术期凝血指标的影响,并观察临床效果。方法:选择A型主动脉夹层择期行主动脉替换手术的患者44例,男性36例,女性8例,年龄36~65岁,ASAⅡ-Ⅲ级。根据随机对照原则,将患者分为实验组(A组... 目的:研究术前自体血小板分离技术(APP)对大血管手术围术期凝血指标的影响,并观察临床效果。方法:选择A型主动脉夹层择期行主动脉替换手术的患者44例,男性36例,女性8例,年龄36~65岁,ASAⅡ-Ⅲ级。根据随机对照原则,将患者分为实验组(A组)与对照组(C组),每组各22例,实验组应用自体血小板分离技术,对照组仅应用血液回收等常规血液保护措施。于麻醉诱导后(T1),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后(T2),术后24h(T3)采集血液标本,监测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含量(HB)、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比率(INR)、D-二聚体(D-Dimer,DD)、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血栓弹力图(TEG)的反应时间(R)、凝集时间(K)、凝集块形成速率(α-角)、最大振幅(MA)、预测在MA值确定后30min内血凝块溶解的百分比(EPL)。结果:同对照组相比,实验组Plt、MA值在T2、T3时明显升高(P<0.05)。T2时,实验组较对照组APTT明显缩短(P<0.05),R值、K值减小(P<0.05),同时FIB明显增高(P<0.05)。T3时,实验组K值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中异体红细胞输注量、血浆输注量及出血量减少,且止血时间缩短。术后实验组24h引流量减少、机械通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缩短(P<0.05)。结论:APP技术可改善大血管手术术后凝血功能,减少围术期出血量及异体血输注量,具有血液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血小板分离技术 大血管手术 凝血功能
下载PDF
101例心脏大血管手术体外循环策略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梅 肖颖彬 +3 位作者 彭莉 胡卫 杨宗英 陈祥舟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1年第5期499-500,共2页
目的探讨心脏大血管手术体外循环方法及管理经验,为心脏大血管手术顺利完成提供保障。方法我中心从2002年5月至2010年12月行各类心脏大血管手术101例,根据不同病变位置、程度和手术方式选择不同的体外循环插管和转流方法。结果体外循环... 目的探讨心脏大血管手术体外循环方法及管理经验,为心脏大血管手术顺利完成提供保障。方法我中心从2002年5月至2010年12月行各类心脏大血管手术101例,根据不同病变位置、程度和手术方式选择不同的体外循环插管和转流方法。结果体外循环转流平均时间(196.7±51.2)min,阻断主动脉平均时间(136.5±58.8)min,深低温停循环平均时间(45.3±16.9)min。术中或术毕使用人工肾进行超滤92例,滤出液体370~2 900 mL。死亡11例(10.9%),包括低心排出量7例,呼吸循环衰竭2例,凝血障碍1例,心跳骤停1例。其余患者恢复良好,痊愈出院,无神经、精神功能障碍与体外循环相关的并发症。结论正确的体外循环转流方法和插管位置是心脏大血管手术成功的前提和保障,术中重要脏器的保护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 体外循环 大血管手术
下载PDF
大血管手术体外循环配合的体会(附137例) 被引量:7
11
作者 江国健 阮秀璇 +3 位作者 郑振雄 张和英 林榕 陈秋荣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2005年第2期96-98,共3页
目的总结大血管手术的体外循环配合的体会。方法大血管手术137例,升主动脉瘤62例,采用浅一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主动脉或股动脉插管,使用高钾氧合血停搏液。胸主动脉瘤,腹主动脉瘤,主动脉缩窄,胸腹主动脉瘤共69例,采用左心转流或股动一静... 目的总结大血管手术的体外循环配合的体会。方法大血管手术137例,升主动脉瘤62例,采用浅一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主动脉或股动脉插管,使用高钾氧合血停搏液。胸主动脉瘤,腹主动脉瘤,主动脉缩窄,胸腹主动脉瘤共69例,采用左心转流或股动一静脉转流。主动脉弓中断2例采用深低温停循环。其余病例采用体外循环辅助。其中1例胸降主动脉瘤和2例升主动脉瘤累及弓部行深低温停循环+选择性脑灌注。结果125例病人痊愈出院,12例病人因各种原因死亡。结论针对大血管手术的方式选择体外循环方法,以减少病人的并发症,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 大血管手术
下载PDF
选择性脑灌注在新生儿及婴幼儿大血管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小兵 张儒舫 +3 位作者 关媺洁 耿琳 沈立 谢业伟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2年第2期65-67,共3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及婴幼儿大血管手术深低温停循环中,结合应用选择性脑灌注(selective cerebral perfusion,SCP)对脑的保护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2009年4月至2011年5月行一期主动脉弓部重建的患儿18例(新生儿6例,婴幼儿12例),主动脉弓离断... 目的探讨新生儿及婴幼儿大血管手术深低温停循环中,结合应用选择性脑灌注(selective cerebral perfusion,SCP)对脑的保护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2009年4月至2011年5月行一期主动脉弓部重建的患儿18例(新生儿6例,婴幼儿12例),主动脉弓离断8例及主动脉弓缩窄10例,均合并室间隔缺损,其中合并动脉导管未闭12例,合并卵圆孔未闭14例。采用复方电解质注射溶液、红细胞、血浆、20%人血白蛋白、甲基强的松龙等预充,血液稀释后红细胞压积0.25~0.30。结果所有患儿心脏均自动复跳,自动复跳率为100%,无恶性心律失常;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时间103~201 min[(141.16±28.15)min];主动脉阻断时间(67.94±10.61)min;SCP时间(38.11±10.81)min;SCP灌注流量(20.31±9.21)ml/(kg.min);清醒时间(4.19±1.68)h;机械通气时间(63.22±27.66)h;ICU滞留时间(5.8±2.17)d;住院时间(20.33±6.06)d;CPB中尿量(86.94±59.43)ml;超滤液总量(1053.88±431.04)ml;改良超滤出液量(143.05±23.83)ml。所有患儿术后无神经系统并发症,均痊愈出院。结论 SCP在新生儿及婴幼儿大血管手术中是可行且安全的脑保护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选择性脑灌注 大血管手术 新生儿 婴幼儿
下载PDF
剖腹产术合并大血管手术体外循环管理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凤珍 韩敬梅 +3 位作者 卢家凯 朱俊明 侯晓彤 龚庆成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11年第5期416-417,438,共3页
目的:总结剖腹产术合并大血管手术体外循环管理体会。方法:1例主动脉夹层、高血压3级(极高危组)、宫内孕35 w、左肾切除术后及室上速射频消融术后的患者经药物治疗无效,妇科先行剖腹产、子宫切除术,妇科术毕,在体外循环下,行升主动脉替... 目的:总结剖腹产术合并大血管手术体外循环管理体会。方法:1例主动脉夹层、高血压3级(极高危组)、宫内孕35 w、左肾切除术后及室上速射频消融术后的患者经药物治疗无效,妇科先行剖腹产、子宫切除术,妇科术毕,在体外循环下,行升主动脉替换及Sun's术。结果:患者术后12 h清醒,39h拔出气管插管,手术后母婴平安,孕妇顺利恢复。结论:针对大血管手术的方式选择体外循环方法,根据孕妇的生理特点,合理制定体外循环计划,以减少患者的并发症,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 剖腹产术 大血管手术 心脏疾病
下载PDF
体外循环下瘤囊-右心房内引流在大血管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程德志 何志锋 +2 位作者 张翔 刘瑜 孙成超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47-647,共1页
2001年1月至2008年5月,我们对25例升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患者行大血管手术,术中均在体外循环下行囊瘤-右心房内引流,手术止血顺利,术后无二次开胸止血。
关键词 瘤囊-右心房内引流 大血管手术 体外循环 手术 二次开胸止血 主动脉夹层 升主动脉瘤 手术止血
下载PDF
大血管手术中的体外循环管理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加利 李佳春 +3 位作者 高长青 丁振元 骆荩 张涛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2008年第4期233-235,共3页
目的总结各种大血管手术中的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方法及管理经验。方法ECC下完成各种大血管手术61例,升主动脉人造血管置换、Bentall手术采用升主动脉-右房插管,中低温体外循环方法;升主及半弓置换手术采用... 目的总结各种大血管手术中的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方法及管理经验。方法ECC下完成各种大血管手术61例,升主动脉人造血管置换、Bentall手术采用升主动脉-右房插管,中低温体外循环方法;升主及半弓置换手术采用腋动脉-右房插管,深低温停循环方法;全主动脉弓置换(象鼻术)+带膜支架植入手术采用腋动脉-右房插管,深低温停循环+顺行性脑灌注方法。心肌保护均采用4:1含血冷停搏液顺行+逆行方法灌注。结果升主及半弓置换10例,Bentall手术33例,Cabrol+半弓置换手术1例,Bentall+升主及半弓置换手术9例,Bentall+全弓置换(象鼻术)+带膜支架植入手术2例,升主及全弓置换+带膜支架植入术5例,David手术1例,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5例。采用腋动脉插管27例。ECC时间129~414(182.3±51.9)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68~259(137.0±35.0)min,最低鼻咽温13.8~28.0(22.8±3.5)℃,深低温停循环26例,停循环时间15~55(29.2±11.4)min,停循环时最低鼻咽温13.8—21.0(17.7±1.9)oC,转流中尿量150~4900(1326.1±1061.2)ml,超滤量900~5000(2783.9±1246.6)ml,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11~192(27.8±32.3)h,术后24h胸腔引流量120~1850(523.2±353.1)ml。术后死亡4例,余者痊愈出院。结论针对不同的大血管手术选择不同的ECC方法并加强围术期ECC管理可以显著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 大血管手术 深低温停循环 选择性脑灌注
下载PDF
前言——重视老年心脏大血管手术的围手术期处理 被引量:6
16
作者 郑世营 《实用老年医学》 CAS 2007年第2期75-75,共1页
关键词 心脏大血管手术 老年人口 手术期处理 人口老龄化 总人口 西方国家 手术治疗 心脏病
下载PDF
伐地那非对大血管手术后并发脓毒症患者外周血炎性因子与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锦绣 赵云峰 +1 位作者 牛杏果 焦宪法 《中国医药导刊》 2020年第1期15-19,共5页
目的:探讨伐地那非对大血管手术后并发脓毒症患者外周血炎性因子和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1~12月我院因大血管手术后发生脓毒症在ICU病区住院治疗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A组和B组,各30例,其中A组患者... 目的:探讨伐地那非对大血管手术后并发脓毒症患者外周血炎性因子和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1~12月我院因大血管手术后发生脓毒症在ICU病区住院治疗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A组和B组,各30例,其中A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B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伐地那非治疗;选取同期我院行健康查体的40例健康人为C组。采用ELISA法分别测定三组患者血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巨噬细胞衍生趋化因子(MDC)、肿瘤坏死因子(TNF-α),并采用WST法、比色法、微板法分别检测三组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统计学分析三组炎性因子和氧化应激水平的差异。结果:A组和B组患者治疗后MCP-1、MDC、Hs-CRP及TNF-α较治疗前均有下降(P<0.05),B组采用伐地那非治疗后MCP-1、MDC、Hs-CRP及TNF-α较A组均降低(P<0.05),C组与A组、B组治疗前、治疗后的MCP-1、MDC、Hs-CRP相比,始终处于低水平(P<0.05);A组、B组患者治疗后GSH与治疗前比较出现升高,SOD、MDA出现下降(P<0.05),B组治疗后血清SOD、MDA低于A组,GSH高于A组(P<0.05),C组GSH显著高于A组、B组,MDA、SOD显著低于A组、B组(P<0.05)。结论:大血管手术后并发脓毒症患者发生氧化应激反应,其外周血炎性因子异常升高,通过伐地那非治疗后可通过缓解氧化应激而降低炎性因子的水平,对大血管手术后并发脓毒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伐地那非 大血管手术 脓毒症 外周血炎性因子 氧化应激
下载PDF
自体血回收在冠状动脉移植术及心脏大血管手术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3
18
作者 崔立民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年第27期129-130,共2页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移植手术及心脏大血管手术自体血液回收应用效果。方法选择100例择期或急诊冠状动脉移植手术及心脏大血管手术,观察两组各项回收指标。结果非停跳冠状动脉移植手术创伤大,失血少,洗涤1次占比76.9%,主动脉A型夹层、主动...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移植手术及心脏大血管手术自体血液回收应用效果。方法选择100例择期或急诊冠状动脉移植手术及心脏大血管手术,观察两组各项回收指标。结果非停跳冠状动脉移植手术创伤大,失血少,洗涤1次占比76.9%,主动脉A型夹层、主动脉B型夹层手术创伤大,失血量大,洗涤次数≥3次占比66.6%。回收率A组占比47.2%,B组占比57.6%。结论冠状动脉移植手术使用自体血回收很大的减少输库血机会。心脏大血管手术自体血液回收,回收量越大,回收率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血回收 冠状动脉移植手术 心脏大血管手术 应用
下载PDF
胸部大血管手术的麻醉处理
19
作者 王小雷 翟宇佳 程毅坚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845-1846,共2页
目的研究胸部大血管手术围手术期的麻醉处理。方法对168例胸部大血管手术患者,术前均予以镇痛、镇静、降压、利尿等治疗。麻醉诱导选用依托咪酯0.1~0.2mg/kg、丙泊酚100~150mg,芬太尼10~15μg/kg,罗库溴胺1mg/kg,利多卡因0.5~1mg。... 目的研究胸部大血管手术围手术期的麻醉处理。方法对168例胸部大血管手术患者,术前均予以镇痛、镇静、降压、利尿等治疗。麻醉诱导选用依托咪酯0.1~0.2mg/kg、丙泊酚100~150mg,芬太尼10~15μg/kg,罗库溴胺1mg/kg,利多卡因0.5~1mg。麻醉维持以芬太尼为主的静吸复合麻醉,应用连续监测有创动脉压和中心静脉压血流动力学指标,根据血液动力学的监测变化及时使用硝普钠或硝酸甘油及尼卡地平等血管活性药物,严密控制血压。人工血管吻合结束后,积极使用多种止血药物。结果162例患者围术期血液动力学平稳,全部患者术后2~4h清醒,6~36h拔出气管插管,恢复良好。有2例患者因人造血管感染而死亡,4例因术中难以控制的出血而死亡。结论准确掌握手术适应证,术前重视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维护,合理使用麻醉药物和血管活性药物,加强监测,维持术中的血液动力学稳定,外科认真止血,完善手术技术,合理使用止血药物是大血管手术围手术期手术麻醉管理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血管手术 麻醉管理 监测 止血
下载PDF
HTK液与含血停搏液在大血管手术中心肌保护效果比较 被引量:1
20
作者 林隆辉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5年第7期29-32,共4页
目的研究HTK液与含血停搏液多次灌注在大血管手术中对心肌保护的效果和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5年3月行大血管手术的患者14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所用保护液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2例)。对照组灌注含血停搏液,观察组灌注... 目的研究HTK液与含血停搏液多次灌注在大血管手术中对心肌保护的效果和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5年3月行大血管手术的患者14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所用保护液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2例)。对照组灌注含血停搏液,观察组灌注HTK液,对比两组患者心肌保护情况及临床效果。结果术后1h观察组血乳酸值显著升高,且大于对照组,而术后1~2d回落,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中体外循环时长、主动脉阻断时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停搏液用量、钠离子补充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两组多巴胺使用量。当天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K)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术后监护时间(3.52±0.15)d显著短于对照组(5.57±1.18)d,P〈0.05。两组围手术期心肌梗死、病死率及自发性自跳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TK液与含血停搏液在大血管术式中对心肌保护效果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HTK液灌注具有操作简便、保证手术顺畅性等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血管手术 HTK保护液 含血停搏液 心肌保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