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6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东和东南大西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灰色关联评价
1
作者 张忠 余为 陈新军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3-71,共9页
为了解中东大西洋和东南大西洋渔业资源利用状况,根据FAO提供的1980—2019年两海域渔获量数据,采用灰色关联法,评价其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研究表明,1980—2019年,中东大西洋和东南大西洋渔获量总体呈相反的变化趋势,其中中东大西... 为了解中东大西洋和东南大西洋渔业资源利用状况,根据FAO提供的1980—2019年两海域渔获量数据,采用灰色关联法,评价其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研究表明,1980—2019年,中东大西洋和东南大西洋渔获量总体呈相反的变化趋势,其中中东大西洋渔获量波动增长,而东南大西洋渔获量平稳下降,且前者累计渔获量是后者的2.2倍。中上层鱼类是最主要渔获种类,底层鱼类次之。其中,中上层鱼类渔获量分别占各海域的72.03%和67.31%,两个渔区总渔获量排名前二十鱼种均以中上层鱼类为主。灰色关联分析结果显示,1980—2019年,中东大西洋和东南大西洋的基于七大类别灰色关联度和渔获量排名前二十鱼种的灰色关联度值均大于0.7,属于高强度开发及以上状态。中东大西洋渔获量排名前二十鱼种的灰色关联值在2010年前后出现了大于0.9的年份,说明该海域正接近或正处于充分开发状态。东南大西洋基于七大类别灰色关联度和渔获量排名前二十鱼种的灰色关联度值大于0.9出现在多个年份,但主要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说明该海域渔业资源早期就接近于充分开发状态。中东大西洋海洋渔业资源开发正达到极限,其渔获量进一步增长的空间非常有限;东南大西洋海域渔业资源经过充分开发和严格管理之后,呈好转趋势,但仍处在高强度开发状态,未来其渔获量增长有限。研究结果可为中东大西洋和东南大西洋海域渔业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东大西洋 东南大西洋 渔业资源 可持续利用 灰色关联
下载PDF
基于长时间序列的中东大西洋渔获物平均营养级及资源状况变化分析
2
作者 张忠 韩冠荣 +2 位作者 李楠 方舟 陈新军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1-165,共15页
为了解中东大西洋渔业产区渔获物的资源状况,根据世界粮农组织(FAO)提供的该海域1950—2019年的渔获量数据,结合渔获种类的平均营养级(mean trophic level,MTL)信息,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70年间渔获物平均营养级和营养级平衡指数(fishing ... 为了解中东大西洋渔业产区渔获物的资源状况,根据世界粮农组织(FAO)提供的该海域1950—2019年的渔获量数据,结合渔获种类的平均营养级(mean trophic level,MTL)信息,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70年间渔获物平均营养级和营养级平衡指数(fishing in balance,FiB)的变动规律,以掌握该海域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情况。结果显示,MTL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1950—1956年,MTL指数在3.20左右,无明显变化;1957—1963年,MTL指数迅速上升至3.44;1964—1996年,MTL在波动中趋于下降,历史最高值(3.54)出现在1985年;1997—2019年,MTL稳定在较高水平,其中2018年为该阶段最低点3.35。FiB指数整体呈上升趋势,1950—1956年,FiB指数呈小幅波动增加;1957—1974年,FiB指数显著上升;1975—1996年,FiB指数呈平稳波动状态;1997—2019年,FiB指数整体呈小幅增长趋势。结果表明,中东大西洋海洋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但潜在的渔业资源量越来越少,开发潜力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东大西洋 渔业资源 平均营养级 FiB指数
下载PDF
重力流与海底地貌动态相互作用下深水沉积体系发育演化——以大西洋赤道段菩提瓜尔盆地为例
3
作者 田纳新 龚承林 +3 位作者 吴高奎 齐昆 朱一杰 刘静静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30,共16页
海底地貌对重力流沉积具有重要控制作用并同时受到重力流沉积过程影响。针对重力流与海底地貌动态相互作用下深水沉积体系发育演化研究不足的问题,以大西洋赤道段菩提瓜尔盆地的局部沉积记录为解剖对象,基于三维地震资料,采用RGB三色融... 海底地貌对重力流沉积具有重要控制作用并同时受到重力流沉积过程影响。针对重力流与海底地貌动态相互作用下深水沉积体系发育演化研究不足的问题,以大西洋赤道段菩提瓜尔盆地的局部沉积记录为解剖对象,基于三维地震资料,采用RGB三色融合技术,阐明了深水沉积体系发育演化特征,揭示了重力流与海底地貌的动态相互作用。研究区初始地貌中的主要地貌低点和次要地貌低点控制了早期深水水道和朵叶体的发育:(1)随着主要地貌低点斜坡坡度向远物源一端明显变缓,重力流的速度和能量逐渐减小,向下侵蚀能力变弱、侧向拓宽能力增强,水道剖面形态沿流向依次呈现V型、深U型及碟型;(2)因为水道限制性逐渐减弱,末端非限制性区域发育朵叶体沉积,朵页体上覆于水道充填沉积且向近物源一端生长,最终溢出到研究区西北角的次要地貌低点。水道和朵叶体沉积致使主要地貌低点远物源一端的斜坡坡度进一步变缓,后期块体流被捕获时,其沿流向携带沉积物的能力更容易降低,导致块体搬运沉积复合体(MTCs)在主要地貌低点远物源一端广泛堆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貌低点 动态相互作用 海底地貌 重力流 深水沉积 菩提瓜尔盆地 大西洋赤道段
下载PDF
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对东亚气候影响的综述
4
作者 姜大膀 司东 缪家鹏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61-272,共12页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MO)及其对东亚气候影响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AMO的形成机制与指数定义、AMO对东亚夏季和冬季气候的影响、AMO与其他大洋的协同作用。目前,关于AMO的形成机制仍有不同意见,传统观点认为AMO是气...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MO)及其对东亚气候影响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AMO的形成机制与指数定义、AMO对东亚夏季和冬季气候的影响、AMO与其他大洋的协同作用。目前,关于AMO的形成机制仍有不同意见,传统观点认为AMO是气候系统内部过程尤其是大西洋经向翻转流造成的,但近期有工作指出AMO是气溶胶、火山喷发等外强迫驱动产生或是海洋对大气随机强迫的一种响应。AMO可以通过三种途径调制东亚夏季气候,当AMO处于正位相时,东亚夏季风加强、降水增多、气温升高,反之亦然。同时,AMO正位相有利于东亚冬季风偏强,欧亚大陆中纬度及中国北方偏冷;负位相时则大体相反。鉴于AMO的重要作用,加深理解AMO形成机制及其对东亚气候影响有益于提升东亚气候的年代际预测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 年代际气候变化 东亚夏季风 东亚冬季风
下载PDF
卫星遥感北大西洋风暴“尤尼斯”生成和发展特征
5
作者 任素玲 毛冬艳 +2 位作者 蒋建莹 杨冰韵 牛宁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0-94,共15页
2022年2月中旬,北大西洋冬季风暴“尤尼斯”(Eunice)给欧洲中、西部带来严重自然灾害。以卫星观测数据为主,研究了“尤尼斯”发生的环境场、卫星水汽图像干侵入特征、对流层中高层位涡强迫对爆发性发展的影响等。结果表明:“尤尼斯”活... 2022年2月中旬,北大西洋冬季风暴“尤尼斯”(Eunice)给欧洲中、西部带来严重自然灾害。以卫星观测数据为主,研究了“尤尼斯”发生的环境场、卫星水汽图像干侵入特征、对流层中高层位涡强迫对爆发性发展的影响等。结果表明:“尤尼斯”活动期间,北半球高纬度西半球偏冷、东半球偏暖,极涡偏向北美大陆,北美极区附近平均气温偏低。“尤尼斯”的生成和北美极区附近极涡分裂南下的冷空气沿着西风带东传有关。爆发性发展期间,海平面气压下降率约40 hPa/(24 h),远超爆发性发展指标(24 hPa/(24 h)),且出现在海温正距平区。格陵兰岛南部气旋提供的极区冷空气对爆发性发展尤为重要,该冷空气在北大西洋洋面形成强西北风转偏西风,表现为排列整齐的大范围细胞状积云一直延伸至风暴中心附近,卫星水汽图像上表现为快速增强的干侵入特征,并伴有高位涡异常。发展至最强阶段,高位涡向下伸展,400 hPa最强高位涡区位于风暴中心的正上方,500 hPa以下高位涡向东南方向倾斜,并伴随着对流层中、下层强下沉运动,下沉运动为低空风速增强提供了一定的高空能量来源,高位涡侵入的下方也有利于低层气旋式环流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云气象卫星 大西洋冬季风暴“尤尼斯” 卫星洋面风 极涡
下载PDF
流动、传承、变革“:跨大西洋”关系的文学重构
6
作者 谭源星 王影君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02-107,共6页
跨大西洋文学研究经历了从关注英美两国文学的矛盾、冲突、融合,到聚焦英国文学对北美和南美文学的多重影响力,再到研究欧美(洲)、非美(洲)文学在政治、国家和民族身份、商业印刷、生态环境等不同主题下的交互过程,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流... 跨大西洋文学研究经历了从关注英美两国文学的矛盾、冲突、融合,到聚焦英国文学对北美和南美文学的多重影响力,再到研究欧美(洲)、非美(洲)文学在政治、国家和民族身份、商业印刷、生态环境等不同主题下的交互过程,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流动性。目前,跨大西洋文学研究重点突出小说这一文学体裁,而跨大西洋诗歌在这一语境下的地位有些尴尬。同时,文学似乎总是在回应政治问题,导致“文学性”本身被大量削弱。新的跨大西洋文学研究需要在平衡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上下功夫,丰富研究的文学体裁,更加关注传递的、循环的、偶然的文学经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西洋 身份 殖民 生态 重构
下载PDF
未来北极夏季陆面气温变化区域特征及其与北大西洋海面温度的关系
7
作者 吴雨子 胡舒涵 +1 位作者 赵传湖 黄菲 《海洋气象学报》 2024年第1期65-75,共11页
未来变暖背景下北极气候变化特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六阶段(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6,CMIP6)中对北极气候变化模拟能力较好的模式模拟结果,研究SSP2-4.5情景下21世纪北极2 m气温的时空... 未来变暖背景下北极气候变化特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六阶段(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6,CMIP6)中对北极气候变化模拟能力较好的模式模拟结果,研究SSP2-4.5情景下21世纪北极2 m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极地陆地的欧亚大陆(Eurasia, EA)和北美-格陵兰(Greenland, GL)对全球变暖具有不同的响应。EA在21世纪中叶前变暖趋势显著,之后主要表现为年代际尺度的冷暖振荡;GL则始终保持增暖趋势。EA、GL分区气温均存在年际、年代际(10~20 a)尺度上的波动,GL分区还存在20~40 a的准周期变化。(2)前冬北大西洋涛动正位相会引起次年夏季北大西洋呈南北向“-、+、-”三极型海面温度异常,并通过影响大气环流导致EA分区气温正异常,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年代际尺度上。(3)北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为正异常时,北美至格陵兰位势高度偏高,GL分区增暖,并且这种影响在21世纪70年代后更重要;北太平洋北部的海面温度正异常对GL分区增温也有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 2 m气温 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六阶段(CMIP6) 大西洋 海面温度
下载PDF
南大西洋赤狐热液区硫化物特征及成矿机制
8
作者 张琦 李兵 +3 位作者 刘季花 李传顺 王赛 石学法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6-311,共16页
赤狐热液区是中国科研人员在南大西洋中脊首次发现的拆离断层型热液区。该区位于拆离断层的下盘,目前发现2个热液点,围岩类型为基性玄武岩。利用ICP-OES、ICP-MS、LA-ICP-MS等方法对2019年获得赤狐热液区硫化物样品开展详细的矿物学和... 赤狐热液区是中国科研人员在南大西洋中脊首次发现的拆离断层型热液区。该区位于拆离断层的下盘,目前发现2个热液点,围岩类型为基性玄武岩。利用ICP-OES、ICP-MS、LA-ICP-MS等方法对2019年获得赤狐热液区硫化物样品开展详细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该区包括块状、角砾状、浸染状三类硫化物。与其他拆离断层型热液区相比,赤狐热液区上2个热液点具有明显不同的化学特征;全岩的主微量、黄铁矿的微量元素以及热液区硫化物的硫同位素特征明显指示,赤狐热液区可能受到基性与超基性岩的共同影响。热液区2个热液点的差异指示了同一个热液系统不同时期产出硫化物有差异及遭受后期改造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西洋中脊 赤狐热液区 热液硫化物 拆离断层 硫同位素
下载PDF
近20年北大西洋中纬度海温与江南5月降水关系增强的可能原因
9
作者 郭浩康 李春 石剑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0-30,共11页
本文以1980—2021年江南5月降水为研究对象,利用美国国家气候预测中心(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 CPC)降水资料、美国环境预测中心(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 Prediction, NCEP)大气环流和Hadley中心的海表面温度资料,分析了... 本文以1980—2021年江南5月降水为研究对象,利用美国国家气候预测中心(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 CPC)降水资料、美国环境预测中心(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 Prediction, NCEP)大气环流和Hadley中心的海表面温度资料,分析了江南5月降水极端性的变化及其与大气环流、北大西洋海温的联系。结果表明,自2004年江南5月降水年际差异显著增大以来,200 hPa上的Rossby波能量从北大西洋向下游传播,一部分能量沿副热带西风急流传播,形成南支波列;另一部分沿不列颠群岛向西伯利亚地区传播,上述两支波列在旱涝年的不同配置一方面可以通过影响江南地区高空200 hPa附近的辐合辐散影响江南地区的垂直运动;另一方面波列下游的中国东南沿海200 hPa的异常气旋或反气旋具有准正压结构,对应于对流层中下层西北太平洋异常气旋或反气旋在孟加拉湾、中南半岛和南海上空位置和强弱变化,影响水汽向江南地区的输送。在偏涝年形成正位相的欧亚遥相关波列,利于冷空气在贝加尔湖附近积累并向江南地区输送,它和低纬暖湿气流在江南地区附近相遇,形成降水。2004年以来,欧亚大陆上空与5月不列颠群岛附近海温异常有关的波列分布发生了改变,影响了江南地区高空200 hPa的辐合辐散。上述遥相关波列增强了和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的关系,进一步与江南5月降水建立起紧密联系。2004年以来自江南5月偏涝年前的冬季开始,北大西洋中纬度通常出现冷海温异常并随时间东移,于5月降水同期东移到不列颠群岛附近,偏旱年反之,这对江南5月降水具有一定的预报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5月降水 欧亚遥相关 西风急流波导 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 大西洋海温
下载PDF
转换陆缘海底扇的沉积特征与沉积模式——以赤道大西洋漂移晚期陆缘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田纳新 龚承林 +2 位作者 吴高奎 朱一杰 李军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798-1809,共12页
【目的】转换陆缘虽然发现时间相对较晚,但近年却获得重大油气勘探发现;其海底扇沉积特征和沉积模式是当前深水油气勘探研究的热点。【方法】以赤道大西洋漂移晚期转换陆缘为例,利用PaleoScan全三维智能解释手段和三色(RGB)混相分频技术... 【目的】转换陆缘虽然发现时间相对较晚,但近年却获得重大油气勘探发现;其海底扇沉积特征和沉积模式是当前深水油气勘探研究的热点。【方法】以赤道大西洋漂移晚期转换陆缘为例,利用PaleoScan全三维智能解释手段和三色(RGB)混相分频技术,揭示了转换陆缘海底扇的沉积特征与沉积模式。【结果】漂移晚期陆缘上发育的海底扇主要由深水水道和末端朵叶两个亚相单元构成。在剖面上,深水水道连续无间断发育,呈多期叠置状;在平面上,单期水道—朵叶复合体规模相对较小,且无溢岸和决口沉积伴生,在远物源一端,多期水道—朵叶复合体则汇聚叠置成裙边状。【结论】海底扇的剖面沉积特征是转换陆缘“较小陆架宽度(平均为43 km)”的沉积响应。窄陆架使得陆源沉积物在基准面变化的任何时刻均可被搬运分散到深水陆坡,导致形成的多期水道复合体在剖面上连续叠置。海底扇的平面沉积特征是转换陆缘“窄(平均为23 km)陡(平均为5.4°)陆坡地貌”的沉积响应。窄陡陆坡孕育“流速大—侵蚀能力强”的重力流,其所形成的水道不易发生溢岸和决口现象,从而使得单期水道—朵叶复合体的平面规模相对较小;此外,由于陆坡外缘海山或转换脊的存在,其阻挡了重力流进一步向下游流动,使得水道—朵叶复合体多期汇聚叠置成裙边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换陆缘 赤道大西洋 海底扇 沉积特征 沉积模式
下载PDF
南大西洋中脊26°S玄武岩中斜长石化学成分变化对岩浆演化的启示
11
作者 雷庆 王国芝 +5 位作者 赵甫峰 范蕾 刘刚 王子昂 胡起华 肖钰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62-75,共14页
南大西洋中脊26°S热液区玄武岩中斜长石的成分和结构特征为研究岩浆演化特征提供了重要依据。在对玄武岩岩相学观察、斜长石成分分析的基础上,对不同阶段斜长石的结构及成分进行对比,探讨岩浆演化的过程。结果表明:研究区以斑状玄... 南大西洋中脊26°S热液区玄武岩中斜长石的成分和结构特征为研究岩浆演化特征提供了重要依据。在对玄武岩岩相学观察、斜长石成分分析的基础上,对不同阶段斜长石的结构及成分进行对比,探讨岩浆演化的过程。结果表明:研究区以斑状玄武岩为主,斜长石斑晶常见连晶结构、韵律环带、溶解与再吸收、生长结构,基质中的斜长石主要呈针状和燕尾状;南大西洋中脊26°S(SMAR-26°S)热液区玄武岩主要为钠质拉斑玄武岩,岩浆演化早期以形成培长石为主,晚期以形成拉长石为主,整个演化过程中CaO和Al2O3含量下降,而SiO2、Na2O、FeOT和MgO含量上升;从斜长石斑晶的核部→边部→基质中的斜长石微晶,An值整体下降,斜长石斑晶边部的An值与基质中斜长石微晶An值部分重合,形成温度总体有逐渐下降趋势。由此反映出地幔岩浆形成后在上涌过程中可能经历了减压挥发分逸出、晶体在深部的熔蚀、熔体过饱和结晶、低Si同源岩浆的混合、同喷发脱气岩浆迅速减压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西洋中脊 玄武岩 斜长石斑晶 斜长石微晶 岩浆演化
下载PDF
基于集成学习的大西洋热带水域大眼金枪鱼渔情预报
12
作者 宋利明 任士雨 +1 位作者 张敏 隋恒寿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2-74,共13页
为提高大西洋大眼金枪鱼渔场预报模型的准确率,实验利用13艘中国延绳钓渔船2013—2019年的渔捞日志数据和对应的海洋环境数据(海表面风速、叶绿素a浓度、涡动能、混合层深度和0~500 m水层的垂直温度、盐度和溶解氧等),以天为时间分辨率... 为提高大西洋大眼金枪鱼渔场预报模型的准确率,实验利用13艘中国延绳钓渔船2013—2019年的渔捞日志数据和对应的海洋环境数据(海表面风速、叶绿素a浓度、涡动能、混合层深度和0~500 m水层的垂直温度、盐度和溶解氧等),以天为时间分辨率、2°×2°为空间分辨率、以数据集的75%为训练数据建立了K最近邻(KNN)、逻辑斯蒂回归(LR)、分类与回归树(CART)、支持向量机(SVM)、人工神经网络(ANN)、随机森林(RF)、梯度提升决策树(GBDT)和Stacking集成(STK)渔情预报模型,以25%的测试数据进行模型性能测试、比较。结果显示,(1)STK(由KNN、RF、GBDT模型集成)模型的大眼金枪鱼渔场预报性能较KNN、LR、CART、SVM、ANN、RF和GBDT模型有所提高且相对稳定,上述模型对应的准确率和ROC曲线下面积(AUC)依次分别为81.62%、0.781,79.44%、0.778,72.81%、0.685,74.84%、0.717,73.67%、0.702,67.70%、0.500,80.96%、0.780和78.13%、0.747;(2)STK模型预测的中心渔场与实际中心渔场基本吻合,主要在5°N~10°N,33°W~43°W海域附近;(3)影响大西洋大眼金枪鱼渔场分布的海洋环境因子主要有300 m水层的溶解氧、500 m水层的盐度、海面风速和混合层深度,相对重要性分别为13.24%、9.12%、9.12%和8.81%。研究表明,STK模型对大西洋大眼金枪鱼渔场的预报准确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眼金枪鱼 延绳钓 渔情预报 集成学习 大西洋
原文传递
中大西洋被动陆缘盆地结构特征与勘探领域
13
作者 田纳新 吴高奎 +3 位作者 刘静静 陶崇智 高敏 王大鹏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86-496,共11页
中大西洋被动陆缘盆地油气资源丰富,而对盆地结构特征和成藏条件认识不足制约着区内深水油气勘探工作。综合分析地震、钻井和重磁异常等资料,以塞内加尔盆地和斯科舍盆地为重点解剖对象,研究了中大西洋被动陆缘盆地结构特征及其深水油... 中大西洋被动陆缘盆地油气资源丰富,而对盆地结构特征和成藏条件认识不足制约着区内深水油气勘探工作。综合分析地震、钻井和重磁异常等资料,以塞内加尔盆地和斯科舍盆地为重点解剖对象,研究了中大西洋被动陆缘盆地结构特征及其深水油气成藏条件并预测勘探领域。中大西洋被动陆缘盆地经历了断陷期、过渡期和漂移期三期演化,相应发育断陷层、坳陷层和陆缘层,基底性质和转换断层联合作用控制了被动陆缘盆地的结构。三叠纪—早侏罗世断陷期,发育垒堑结构,以河流、湖泊和三角洲等陆相沉积为主;中晚侏罗世过渡期,转换断裂活动形成边缘脊或海底隆起带,加之研究区古生界弱基底易拉伸减薄而沉降,与向陆方向高地势构成局限环境,为坳陷层烃源岩发育提供了有利条件;白垩纪漂移期,发育台缘礁、三角洲—坡底扇两类储集体。斯科舍盆地坡底扇和塞内加尔盆地台缘礁勘探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结构 形成机制 坡底扇 台缘礁 被动陆缘盆地 塞内加尔盆地 斯科舍盆地 大西洋
下载PDF
北大西洋和热带印度洋海温的协同作用对松花江流域暖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的影响
14
作者 李永生 陈晨 +2 位作者 李忠贤 班晋 赵佳莹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58-268,共11页
利用松花江流域100站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哈得来中心海温资料等,运用多种统计方法和数值模拟分析了1975—2020年松花江流域暖季(5—9月)降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北大西洋和热带印度洋海温的关系。研究表明,松花江流域暖... 利用松花江流域100站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哈得来中心海温资料等,运用多种统计方法和数值模拟分析了1975—2020年松花江流域暖季(5—9月)降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北大西洋和热带印度洋海温的关系。研究表明,松花江流域暖季降水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发生了明显的年代际转变,由多雨阶段转为少雨阶段。年代际尺度上,暖季北大西洋马蹄型(North Atlantic Horseshoe,NAH)海温模态和印度洋海盆一致型(Indian Ocean Basin,IOB)海温模态分别与同期松花江流域降水呈显著的负相关和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77和0.68。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NAH模态负位相的海温异常在欧亚中高纬度地区激发纬向波列,将异常波能量传递到东北亚地区,在日本海至贝加尔湖地区产生异常气旋式环流;同时,IOB模态正位相的海温异常通过激发开尔文波,引起中国南海到孟加拉湾地区异常反气旋式环流,该异常反气旋式环流在东亚沿海激发出太平洋-日本型(PJ)波列,使得松花江流域出现异常气旋式环流。两者的共同作用使北太平洋水汽输送至松花江流域,有利于松花江流域降水偏多;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NAH(IOB)模态由负位相(正位相)转为正位相(负位相),在NAH正位相和IOB负位相的协同影响下,松花江流域出现异常反气旋式环流,导致该区域降水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花江流域 年代际变化 大西洋 热带印度洋 协同作用
下载PDF
南大西洋至几内亚湾冬季海浪传播特性
15
作者 徐福敏 牙韩争 +1 位作者 周昕伟 朱冬琳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133-1142,共10页
为解决南大西洋至几内亚湾海域的海浪组成成分、传播特性及来源这3个该海域一直需要解决的问题,建立SWAN (Simulating WAves Nearshore)双层嵌套海浪模型对南大西洋至几内亚湾冬季海浪时空分布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南大西洋海浪有效... 为解决南大西洋至几内亚湾海域的海浪组成成分、传播特性及来源这3个该海域一直需要解决的问题,建立SWAN (Simulating WAves Nearshore)双层嵌套海浪模型对南大西洋至几内亚湾冬季海浪时空分布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南大西洋海浪有效波高呈高纬度区(30°S以南)向低纬度区(30°S以北)递减的趋势,高纬度区海浪传播方向与风场关系密切,低纬度区则与风场差异明显;南大西洋涌浪波高与混合浪波高分布高度相关,涌浪在混合浪中所占比例较大,尤其在风速较小的低纬度海域更为显著;南大西洋中部至几内亚湾存在相对固定的S-SW涌浪系统,其能量在二维海浪谱上分布集中,空间方向上分布范围较窄;模拟时段内几内亚湾呈明显的涌浪主导状态,通过对有效波高最大时刻的一次涌浪过程溯源发现,影响几内亚湾的涌浪可追溯至约6.5天前南大西洋咆哮西风带海域的强风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浪 大西洋 几内亚湾 咆哮西风带 SWAN
下载PDF
春季东大西洋/西俄罗斯遥相关型异常与我国气温异常的联系
16
作者 李忠贤 黄源源 王健治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76-883,共8页
利用1979—2017年逐月中国160站气温资料和美国NCEP-DOE再分析资料,研究了春季东大西洋/西俄罗斯(East Atlantic/West Russia,EATL/WRUS)遥相关型异常与我国气温异常的联系,并初步探讨了这一联系的可能物理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春季EATL/... 利用1979—2017年逐月中国160站气温资料和美国NCEP-DOE再分析资料,研究了春季东大西洋/西俄罗斯(East Atlantic/West Russia,EATL/WRUS)遥相关型异常与我国气温异常的联系,并初步探讨了这一联系的可能物理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春季EATL/WRUS遥相关型正(负)位相表现为北大西洋至欧亚大陆中高纬地区的500 hPa位势高度场“+-+”(“-+-”)纬向波列,该波列的三个主要活动中心分别位于西欧、乌拉尔山附近和贝加尔湖南侧。在垂直方向上,春季EATL/WRUS遥相关型具有明显的相当正压结构。春季EATL/WRUS遥相关型异常与我国西北地区春季气温异常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当春季EATL/WRUS遥相关型处于正(负)位相年,乌拉尔山附近地区为负(正)位势高度异常和气旋性(反气旋性)环流异常,贝加尔湖南侧地区出现正(负)位势高度异常和反气旋性(气旋性)环流异常,使得影响我国西北地区的冷空气减弱(加强),从而导致我国西北地区春季气温异常升高(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西洋/西俄罗斯型 大气遥相关 气温异常 环流异常 波活动通量
下载PDF
北大西洋海温对宁夏春末夏初降水影响及成因研究
17
作者 杨建玲 张肃诏 +2 位作者 马珺玢 王岱 黄莹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03-714,共12页
利用宁夏20个气象站月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大气资料,以及Hadley中心海表面温度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分解、合成分析和典型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北大西洋海温异常与宁夏春末夏初4—6月降水异常的关系及其年代际变化。发现北大西洋海... 利用宁夏20个气象站月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大气资料,以及Hadley中心海表面温度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分解、合成分析和典型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北大西洋海温异常与宁夏春末夏初4—6月降水异常的关系及其年代际变化。发现北大西洋海温异常与宁夏4—6月降水之间的相关关系自1961年以来总体呈持续增强趋势,20世纪80年代之前关系不显著,之后相关关系持续显著。20世纪80年代以来,前期冬、春季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可引起宁夏4—6月降水异常,但各月异常存在差异。对应“三极子型”海温异常正(负)位相,宁夏4月降水偏多(偏少),5月偏少(偏多),6月北少南多(北多南少)。进一步揭示出北大西洋海温异常通过引起北半球欧亚中高纬大范围显著异常波列而影响宁夏降水异常的过程机理,并指出该异常波列从春到夏季节转换中向北推进演变引起了各月降水异常差异的原因。前期持续异常的北大西洋“三极子型”海温异常正位相,4月在对流层中上层引起的异常波列在乌拉尔山东部和我国东部—日本海地区形成显著负、正异常中心,宁夏正好受该“西低东高”异常环流型影响,低层850 hPa异常偏南风,有利于输送南方暖湿气流,降水偏多。5月、6月随着北半球季节由春到夏季转换,异常波列向北发展推进,5月我国东部—日本海地区的高度场正异常中心向北移至贝加尔湖以南地区,宁夏受其控制,低层异常风场辐散,降水偏少。6月贝加尔湖以南地区的高度场正异常中心继续向北移到贝加尔湖以北地区,并与我国东部正异常区分裂,形成两个正异常中心,使得宁夏北部受“北高南低”高度场异常影响,而南部受“西低东高”控制,低层宁夏北部异常偏东北风,气流辐散,宁夏南部弱异常偏南风,气流辐合,有利于6月宁夏降水北少南多。对于北大西洋“三极子型”海温异常负位相则相反。研究结果为深入理解宁夏春末夏初降水异常成因及预测提供了科学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西洋 “三极子型”海温异常 降水 影响成因 宁夏
下载PDF
英属大西洋与西属大西洋的奴隶制比较研究
18
作者 金海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9-108,共10页
近代西方奴隶制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西方各国在其殖民地区建立的一种重要制度。西班牙和英国作为历史最悠久和面积最广阔的两个殖民帝国,它们在其所属领土内建立的奴隶制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由于地理、历史、人文、经济和社会等因... 近代西方奴隶制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西方各国在其殖民地区建立的一种重要制度。西班牙和英国作为历史最悠久和面积最广阔的两个殖民帝国,它们在其所属领土内建立的奴隶制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由于地理、历史、人文、经济和社会等因素的作用,英属大西洋和西属大西洋地区的奴隶制在具有共同性的同时,也表现出许多独有的特征。通过对它们进行地区性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于资本主义发展历史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属大西洋 西属大西洋 奴隶制 比较研究
下载PDF
历史渔获量统计偏差对资源评估的影响:以西大西洋蓝鳍金枪鱼为例 被引量:2
19
作者 冯佶 朱江峰 +2 位作者 张帆 李亚楠 耿喆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1,共11页
渔获量数据是资源评估所需的最基本数据,同时也最易出现报告和统计误差。误报问题是导致历史渔获量偏差的原因之一,普遍存在于全球各类渔业资源评估中。根据历史数据,分析渔获量偏差对资源评估的影响有助于建立合理的管理目标,促进渔业... 渔获量数据是资源评估所需的最基本数据,同时也最易出现报告和统计误差。误报问题是导致历史渔获量偏差的原因之一,普遍存在于全球各类渔业资源评估中。根据历史数据,分析渔获量偏差对资源评估的影响有助于建立合理的管理目标,促进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以西大西洋蓝鳍金枪鱼(Thunnus thynnus)为例,运用年龄结构模型(AgeStructured Assessment Program,ASAP),分析历史渔获量统计偏差对当前资源状态判定的影响。结果表明,捕捞死亡系数(Fishing mortality,F)和产卵亲体生物量(Spawning stock biomass,SSB)的估计值会随着调整后的实际渔获量同向变化;随着统计偏差幅度增大,F和SSB相关生物学参考点的相对偏差率也随之增大。所有8种假定的渔获量统计偏差情况下,F相关参考点的相对偏差率均小于1%;当渔获量统计偏差为-20%时,SSB相关参考点的最大相对偏差率约为4%。历史渔获量统计偏差对SSB相关参考点的影响相比F相关参考点更为明显。根据该研究结果,建议加强渔获量数据质量问题的来源分析,从而进行历史渔业数据的科学重建,以提高评估结果的精确性与可信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鳍金枪鱼 资源评估 渔获量 年龄结构模型 大西洋
下载PDF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的不同规格大西洋鲑脂类组成分析
20
作者 杨小刚 顾靖媛 +6 位作者 董暄 王鹏 黄铭 王杰 高勤峰 董云伟 周演根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33-46,共14页
为探究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条件下不同规格大西洋鲑(Salmo salar)各组织的脂类组成特点,本文选取4种不同规格大西洋鲑(体质量分别为0.89 kg(S1)、1.96 kg(S2)、4.41 kg(S3)和5.75 kg(S4)),分别测定其肝脏、肾脏和肌肉(背肌、腹肌、尾肌)的... 为探究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条件下不同规格大西洋鲑(Salmo salar)各组织的脂类组成特点,本文选取4种不同规格大西洋鲑(体质量分别为0.89 kg(S1)、1.96 kg(S2)、4.41 kg(S3)和5.75 kg(S4)),分别测定其肝脏、肾脏和肌肉(背肌、腹肌、尾肌)的总脂、胆固醇、甘油三酯和脂肪酸的含量,并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对大西洋鲑的不同组织和不同规格进行了区分。研究显示,大西洋鲑肌肉总脂含量随规格增大而降低;肝脏、腹肌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均随规格增大而升高,这表明脂类组成含量随规格增大呈现不同趋势。4种规格大西洋鲑脂肪酸16:0、18:1 n-9、18:2 n-6的总和在肝脏、肾脏和肌肉中占比均超过50%,这表明大西洋鲑在生长过程中对上述脂肪酸的需求较高。通过结合脂类组成和PCA分析,可有效区分肝脏和肌肉,且不受规格影响;采用脂类组成和OPLS-DA模型相结合的方式,可有效区分大西洋鲑的不同规格。综上所述,脂类组成和多元统计相结合可有效区分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的不同规格大西洋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西洋 循环水养殖 规格 组织 脂类 多元统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