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47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豆高产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
1
作者 米刚 刘显元 《新农业》 2024年第1期14-16,共3页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阶段,依靠机械种植栽培技术的大豆种植面积范围正逐步拓展,促使黑龙江地区的大豆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在大豆种植过程中,必须充分依靠科学、先进的技术,不断完善与革新种植方式和病虫害防治措施,紧跟时代发展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阶段,依靠机械种植栽培技术的大豆种植面积范围正逐步拓展,促使黑龙江地区的大豆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在大豆种植过程中,必须充分依靠科学、先进的技术,不断完善与革新种植方式和病虫害防治措施,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从而有效促进黑龙江地区大豆高产种植栽培水平与生产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种植 黑龙江地区 种植栽培 病虫害防治 大豆高产 种植方式 大豆生产 有效促进
下载PDF
南美大豆丰产预期强烈!豆粕跌至3290元/t,跌势或将延续
2
作者 本刊编辑部(文/图) 《当代水产》 2024年第3期71-72,共2页
近期,南美产区天气好转,丰产预期增强。巴西大豆收割进度不断推进,新豆上市后与美国大豆形成竞争,导致美国大豆出口销售缓慢。受此影响,美盘大豆价格承压下滑,进而带动国内进口大豆成本降低,豆粕价格也随之走弱。1国际方面1.1巴西大豆... 近期,南美产区天气好转,丰产预期增强。巴西大豆收割进度不断推进,新豆上市后与美国大豆形成竞争,导致美国大豆出口销售缓慢。受此影响,美盘大豆价格承压下滑,进而带动国内进口大豆成本降低,豆粕价格也随之走弱。1国际方面1.1巴西大豆产量仍将保持在1.4亿t以上虽然巴西大豆产区的生长初期遭遇了干旱和炎热天气的挑战,可能会导致大豆产量下降,但随着收割工作的进行,各相关机构预测显示,巴西大豆产量仍将保持在1.4亿t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热天气 大豆价格 进口大豆 豆粕价格 大豆产区 美国大豆 生长初期 南美
下载PDF
月跌超500元/t!三大大豆主产国产量向好,国内豆粕跌跌不休
3
作者 本刊编辑部(文/图) 《当代水产》 2024年第2期67-68,共2页
近一个月以来,受到阿根廷和巴西大豆产量预期良好的影响,导致南美大豆产量充裕。同时,美国大豆出口量明显下降,市场对中国需求疲软的担忧加剧。在此情况下,美国大豆价格下跌,也带动了国内进口大豆成本的下降。
关键词 需求疲软 主产国 大豆价格 进口大豆 美国大豆 大豆产量 阿根廷 出口量
下载PDF
大豆分离蛋白对大豆肽纳米颗粒Pickering乳液性能的影响
4
作者 王丹 代养勇 +2 位作者 赵路苹 刘海燕 丁秀臻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4-101,共8页
为提高大豆肽纳米颗粒(SPN)Pickering乳液稳定性,以大豆肽聚集体为原料,采用超声法制备SPN,对超声时间进行了优化;在SPN体系中引入大豆分离蛋白(SPI)构建复合乳化剂,研究不同乳化剂质量浓度下SPI对SPN界面活性和乳化稳定性的影响。结果... 为提高大豆肽纳米颗粒(SPN)Pickering乳液稳定性,以大豆肽聚集体为原料,采用超声法制备SPN,对超声时间进行了优化;在SPN体系中引入大豆分离蛋白(SPI)构建复合乳化剂,研究不同乳化剂质量浓度下SPI对SPN界面活性和乳化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选取超声时间10 min制备SPN;随着乳化剂质量浓度的增大,乳液粒径逐渐减小,当乳化剂质量浓度较低(5 mg/mL)时,乳液出现桥联,乳化剂质量浓度过高(30 mg/mL)时则出现絮凝;界面蛋白吸附率随着乳化剂质量浓度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相同乳化剂质量浓度下,添加SPI的SPN乳液(SPI-SPN乳液)的粒径分布峰左移,其粒径、界面蛋白吸附率显著小于SPN乳液的;在储存过程中,SPN乳液粒径逐渐增大,SPI-SPN乳液粒径没有显著变化;SPI-SPN乳液的乳析指数小于相同乳化剂质量浓度的SPN乳液,当乳化剂质量浓度为30 mg/mL时,储存15 d SPI-SPN乳液未出现分层现象。综上,SPI可以提高SPN的界面活性和SPN乳液储存过程中的絮凝稳定性和分层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肽纳米颗粒 乳液 大豆分离蛋白 储存稳定性
下载PDF
富钼专用保水剂对东北典型土壤保墒性能及大豆幼苗生长的影响
5
作者 张玉斌 景泉 +3 位作者 崔金虎 陈贵娟 赵雪来 侯利园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3-69,共7页
在东北集约化种植体系中,苗期水肥供应强度直接影响作物生长状况,并最终导致产量变异。富钼大豆专用保水剂是基于高分子材料合成与钼肥技术的耦合。针对东北2种典型土壤类型开展温室盆栽试验,通过二因子五水平的试验设计,研究土壤类型... 在东北集约化种植体系中,苗期水肥供应强度直接影响作物生长状况,并最终导致产量变异。富钼大豆专用保水剂是基于高分子材料合成与钼肥技术的耦合。针对东北2种典型土壤类型开展温室盆栽试验,通过二因子五水平的试验设计,研究土壤类型、保水剂类型及施用量对大豆苗期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用不同剂量普通保水剂(H 2020)和富钼专用保水剂(GH 2021)均可在不同程度上提高土壤保水性能,并促进苗期大豆生长及地上部植株干质量;2)土壤含水率和大豆幼苗株高均随用量的增大而增加,且用量为0.5%的GH 2021显著促进大豆幼苗的生长,在黑土和风沙土条件下增幅分别可达68.0%和44.9%;3)0.5%剂量的GH 2021使风沙土土壤含水率提高343.1%,相较于施用H 2020保水性能提升33.6%;4)与H 2020相比,施用量为0.5%的GH 2021使风沙土条件下苗期大豆株高和地上部干质量分别提高16.3%和34.0%。综上,富钼专用保水剂在东北大豆种植区最佳应用范围为:2种土壤条件下,保水剂理论田间推荐用量为0.5%,其对风沙土的保墒性能优于黑土。该保水剂可用于提升干旱区土壤保水性能,改善苗期大豆生长环境和营养状况,最大限度激发东北大豆的增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钼专用保水剂 黑土 风沙土 大豆 土壤含水率 苗期大豆生长
下载PDF
加工专用型双青大豆齐农绿1号的选育研究
6
作者 袁明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2-256,共5页
随着特用型双青大豆商品原料需求量日益增多,现有双青豆品种的商品产出量不能满足生产和市场需要,尤其是双青豆新品种的更新换代速度与育成数量不及普通类型品种,现有生产应用的品种相对单一,老品种在生产上连年种植,种性退化,对病虫草... 随着特用型双青大豆商品原料需求量日益增多,现有双青豆品种的商品产出量不能满足生产和市场需要,尤其是双青豆新品种的更新换代速度与育成数量不及普通类型品种,现有生产应用的品种相对单一,老品种在生产上连年种植,种性退化,对病虫草害的抵抗能力减弱,造成产量和品质降低,有碍于双青大豆产业的健康发展。针对存在的问题,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齐齐哈尔分院大豆研究团队开展了双青大豆育种工作,选育出双青大豆齐农绿1号,该品种属特用型绿种皮绿子叶大豆品种。适宜在黑龙江省第四积温带≥10℃活动积温2250℃区域种植,在适应区出苗至成熟生育日数113 d左右。株高89 cm左右,有分枝,白花、尖叶、亚有限结荚习性,灰色茸毛,荚弯镰形、成熟时呈褐色,籽粒圆形、种皮绿色有光泽,种脐褐色,百粒重20.6 g左右。2020—2021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630.4 kg·hm^(-2),较对照品种广石绿大豆1号增产9.8%;中抗灰斑病;平均蛋白质含量39.39%,脂肪含量20.04%。该品种的育成,既为特用型双青大豆生产提供新品种支撑,满足市场对新品种的需求,提升品种对产业的贡献度,又为双青大豆育种特供优异的亲本资源,拓宽了遗传基础,加快了双青大豆新品种的培育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农绿1号 双青大豆 特用型大豆
原文传递
高油大豆新品种福豆18
7
作者 蓝新隆 张玉梅 +1 位作者 胡润芳 林国强 《农村百事通》 2024年第1期22-22,共1页
福豆18于2022年通过了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福建省大豆产区种植。该品种为有限结荚习性,株型收敛,全生育期100天左右。株高55厘米左右,主茎节数10个左右,分枝数3~4个。花紫色,叶椭圆形,茸毛棕色。成熟荚弯镰形,2~3粒荚... 福豆18于2022年通过了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福建省大豆产区种植。该品种为有限结荚习性,株型收敛,全生育期100天左右。株高55厘米左右,主茎节数10个左右,分枝数3~4个。花紫色,叶椭圆形,茸毛棕色。成熟荚弯镰形,2~3粒荚多,荚褐色。籽粒圆形,种皮淡绿色,种脐褐色,商品性好。单株有效荚数28个左右,单株粒数53粒左右,百粒重30克左右。病虫害发生轻,抗逆性强,综合抗性好。干籽粒粗蛋白质含量43.26%,粗脂肪含量21.65%,为高油型品种。综合抗性强,农艺性状优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结荚习性 单株有效荚 综合抗性 叶椭圆形 单株粒数 大豆产区 主茎节数 高油大豆
下载PDF
国审高油大豆新品种安豆1498
8
作者 牛永锋 周青 徐淑霞 《农村百事通》 2024年第4期23-23,共1页
安豆1498是河南省安阳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高油大豆新品种,2021年通过了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特征特性。该品种为有限结荚习性,在黄淮海夏大豆北片区域种植全生育期103天。株型收敛,平均株高68.5厘米,有效分枝2.6个。叶片卵... 安豆1498是河南省安阳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高油大豆新品种,2021年通过了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特征特性。该品种为有限结荚习性,在黄淮海夏大豆北片区域种植全生育期103天。株型收敛,平均株高68.5厘米,有效分枝2.6个。叶片卵圆形,茸毛灰色,花白色。籽粒圆形、黄色、有光泽,脐褐色。平均单株有效荚数43.9个,单株籽粒数93.8粒,百粒重17.6克。落叶性好,不裂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结荚习性 单株有效荚 高油大豆 有效分枝 平均株高 落叶性 区域种植 大豆
下载PDF
高温酸沉对大豆分离蛋白品质的影响
9
作者 时玉强 马军 +3 位作者 李顺秀 赵洪兵 王兴煜 郭增旺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7-51,共5页
为了拓宽大豆分离蛋白的应用范围,降低大豆分离蛋白中大豆异黄酮的含量,考察了高温酸沉对大豆分离蛋白品质的影响。分析了不同酸沉温度下,大豆分离蛋白中主要大豆异黄酮类物质含量的变化,大豆乳清中粗蛋白质含量及固形物含量的变化,大... 为了拓宽大豆分离蛋白的应用范围,降低大豆分离蛋白中大豆异黄酮的含量,考察了高温酸沉对大豆分离蛋白品质的影响。分析了不同酸沉温度下,大豆分离蛋白中主要大豆异黄酮类物质含量的变化,大豆乳清中粗蛋白质含量及固形物含量的变化,大豆分离蛋白水合蓝光白度的变化,以及大豆分离蛋白凝胶值的变化。结果表明:酸沉温度从70℃升高到85℃,大豆异黄酮总量降低了43.84%,其中大豆苷、染料木苷含量分别降低了88.76%、83.95%,黄豆黄苷降到了检出限以下,而大豆苷元、染料木素含量分别提高了72.51%和143.47%,黄豆黄素的含量变化不显著;随酸沉温度升高,大豆乳清中的粗蛋白质含量和固形物含量不断降低,与酸沉温度70℃时相比,酸沉温度85℃时粗蛋白质含量降低了25.12%,固形物含量降低了6.34%;随酸沉温度升高,大豆分离蛋白的水合蓝光白度不断增加且增速不断提高,与酸沉温度70℃时相比,酸沉温度85℃时水合蓝光白度增加了26.83%;随酸沉温度升高,大豆分离蛋白的凝胶值不断降低,与酸沉温度70℃时相比,酸沉温度85℃时凝胶值降低了57.02%。综上,高温酸沉可有效控制大豆分离蛋白中大豆异黄酮的含量,提高大豆分离蛋白的水合蓝光白度和回收率,对开发低异黄酮含量的婴幼儿产品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分离蛋白 高温酸沉 大豆异黄酮 大豆乳清 蓝光白度 凝胶值
下载PDF
高产抗病夏大豆新品种洛豆1304
10
作者 李林 亢江飞 郭建秋 《农村百事通》 2024年第5期21-21,共1页
洛豆1304是河南省洛阳市农林科学院选育的高产、抗病夏大豆新品种,2020年通过了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属粒用夏大豆品种。全生育期105~111天,有限结荚习性。株高79~88厘米,底荚高20~25厘米,百粒重19~21克。圆叶、紫花... 洛豆1304是河南省洛阳市农林科学院选育的高产、抗病夏大豆新品种,2020年通过了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属粒用夏大豆品种。全生育期105~111天,有限结荚习性。株高79~88厘米,底荚高20~25厘米,百粒重19~21克。圆叶、紫花、灰毛,籽粒圆形,种皮黄色,脐褐色。籽粒平均粗蛋白质(干基)含量为43.97%,粗脂肪(干基)含量为19.55%。对大豆花叶病毒病SC3和SC7株系表现分别为高抗和抗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新品种 有限结荚习性 农林科学院 大豆品种 大豆花叶病毒病 高产抗病 河南省洛阳市 粗蛋白质
下载PDF
2015—2022年黑龙江省大豆产区大豆胞囊线虫病调查
11
作者 尤佳 李进荣 +5 位作者 甄善继 董丽伟 王建丽 胡岩峰 申忠宝 王家军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6-184,共9页
大豆胞囊线虫病严重制约着黑龙江省大豆产量和品质的提升。为了解黑龙江省大豆胞囊线虫病的分布及发生情况,2015—2022年对黑龙江省大豆种植区进行大范围取样调查。结果显示,大豆胞囊线虫在全省普遍发生。2015—2018年,除2015年在大庆... 大豆胞囊线虫病严重制约着黑龙江省大豆产量和品质的提升。为了解黑龙江省大豆胞囊线虫病的分布及发生情况,2015—2022年对黑龙江省大豆种植区进行大范围取样调查。结果显示,大豆胞囊线虫在全省普遍发生。2015—2018年,除2015年在大庆、安达、泰康县和林甸县采集的土样中未检测到胞囊外,其余样品均检出胞囊;每100 g干土中胞囊数随年份的增加而增多,胞囊平均数呈正增长,但孙吴县、依安县及大庆市采样点2017年样品中的胞囊数量和平均增长率相对于2016年略有下降;2015—2016年和2016—2017年胞囊检出率差值结果显示,10个市县的胞囊检出率差值减小,表明土壤中胞囊数量趋于饱和。2019—2022年所有取样地区均检测到SCN,12个市县连续4年的胞囊检出率达到100%;每100 g干土平均胞囊介于3.2~38.7个,相比于2015—2018年略低,富锦市、泰来县和绥滨县4年间测定的胞囊数均小于10个,哈尔滨市和双城市监测的4年中,各年样品平均胞囊数均超过20个。利用Riggs模式鉴定生理小种,结果显示,2015—2018年测定的18个市县优势生理小种以3号为主,此外,在依安县和大庆市同时检测出6号生理小种,在安达市检测出14号生理小种。本研究明确了黑龙江省大豆主产区大豆胞囊线虫病的发病现状,为大豆胞囊线虫病的综合防治和抗线大豆品种选育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胞囊线虫 黑龙江省 大豆胞囊线虫病分布 胞囊数 生理小种
原文传递
大豆抗大豆花叶病毒SC7和SC15株系基因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12
作者 牛景萍 杨彩妮 +6 位作者 赵晋忠 陈钰涛 王迎新 李丽 王敏 岳爱琴 杜维俊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6-174,共9页
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引起的病害是危害大豆生产和品质的主要病害之一,解析大豆抗病遗传机制能为利用大豆抗病品种防治该病害奠定基础。本研究选用193份种质资源,分别接种大豆花叶病毒株系SC7和SC15后进行抗感表型鉴... 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引起的病害是危害大豆生产和品质的主要病害之一,解析大豆抗病遗传机制能为利用大豆抗病品种防治该病害奠定基础。本研究选用193份种质资源,分别接种大豆花叶病毒株系SC7和SC15后进行抗感表型鉴定,结合656977个SNP标记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定位,结果表明与SC7抗性显著相关位点有一个,位于15号染色体;与SC15抗性显著相关位点有10个,分别位于2、3、4、5、9、12、14、17和19号染色体。这些位点均为新的抗病位点。此外,本研究参考Williams82.a2基因组找出每个抗病位点上下游各50 kb内的基因,利用基因组核苷酸多态性信息,将有SNP落点的基因作为最可能参与抗SMV的候选基因并进行qRT-PCR,分析发现,基因Glyma.02g163300、Glyma.19g027200和Glyma.19g057700可能参与了大豆对SC15的抗性。本研究结果将为大豆抗病种质培育提供重要的基因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大豆花叶病毒病 抗病基因 关联分析 候选基因
下载PDF
可溶性大豆多糖对大豆脲酶诱导碳酸钙沉积固化风积沙效果的影响研究
13
作者 亓永帅 高玉峰 +2 位作者 何稼 周云东 严柏杨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23-832,共10页
大豆脲酶诱导碳酸钙沉积用于固化沙漠风积沙具有潜在价值,为提升固化的均匀性及效果,在提取的大豆脲酶溶液中加入可溶性大豆多糖(SSPS)用于诱导碳酸钙沉积反应过程。首先,在液体环境下分析了SSPS对大豆脲酶溶液特性及反应生成碳酸钙的影... 大豆脲酶诱导碳酸钙沉积用于固化沙漠风积沙具有潜在价值,为提升固化的均匀性及效果,在提取的大豆脲酶溶液中加入可溶性大豆多糖(SSPS)用于诱导碳酸钙沉积反应过程。首先,在液体环境下分析了SSPS对大豆脲酶溶液特性及反应生成碳酸钙的影响,随后土体环境中采用单相灌注法固化风积沙,测试了胶结试样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和三轴固结不排水剪切特性,并结合SEM探究了固化机理。结果表明:SSPS的添加量为1,3g/L时虽轻微抑制脲酶活性,但几乎不影响溶液黏度,且更利于液体环境下生成方解石晶体,同时土体环境中提升了固化风积沙的强度以及改善了单相灌注固化的均匀性,其中3 g/L添加量时效果更佳。SEM观察分析显示,添加SSPS后,液体环境下生成了尺寸更大且更紧密的碳酸钙晶体,土体环境中更多更紧密的碳酸钙晶体分布在沙颗粒间接触点处,从而增强了胶结作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脲酶 可溶性大豆多糖 风积沙 土体固化 无侧限抗压强度
原文传递
异黄酮与β-伴大豆球蛋白的相互作用及其对蛋白结构和潜在致敏性的影响
14
作者 邓雯 廖雅如 +2 位作者 黄丽衡 杨安树 陈红兵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9,共9页
探究异黄酮和β-伴大豆球蛋白(β-conglycinin,BCG)的相互作用机理及其对复合物结构和潜在致敏性的影响。利用荧光光谱、圆二色光谱分析2种大豆异黄酮(染料木素(genistein,Gen)、大豆苷元(daidzein,Dai))与BCG相互作用的猝灭类型、结合... 探究异黄酮和β-伴大豆球蛋白(β-conglycinin,BCG)的相互作用机理及其对复合物结构和潜在致敏性的影响。利用荧光光谱、圆二色光谱分析2种大豆异黄酮(染料木素(genistein,Gen)、大豆苷元(daidzein,Dai))与BCG相互作用的猝灭类型、结合位点数、作用力类型和蛋白二级结构含量的变化,表征不同条件下制备的异黄酮-BCG复合物的结构,并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与消化产物免疫印迹检测其潜在致敏性。结果表明:活性异黄酮(Gen/Dai)对BCG的猝灭为静态猝灭,且相互作用力以疏水相互作用为主,结合位点数均接近1;并且与异黄酮相互作用诱导了BCG氨基酸微环境的极性增加,使蛋白肽链伸展,结构更为松散;ELISA与消化产物免疫印迹结果显示,与异黄酮结合后蛋白的潜在致敏性增强。本研究有助于科学认识异黄酮在食品复杂基质体系中对过敏蛋白致敏性影响机制,对其抗过敏的深度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异黄酮 Β-伴大豆球蛋白 荧光光谱 相互作用 致敏性
下载PDF
南方土壤中导致大豆皱叶的因子分析
15
作者 陈文杰 陈渊 +3 位作者 韦清源 汤复跃 郭小红 梁江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7-175,共9页
为找出南方大豆皱叶症发生的诱因,本研究从南方土壤中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两个角度进行探索研究。利用混池法和ICP-OES技术研究正常叶混池和皱叶混池的差异元素,利用构建的皱叶残留异质系中皱叶家系材料GY_C和正常叶家系材料GY_N,采用... 为找出南方大豆皱叶症发生的诱因,本研究从南方土壤中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两个角度进行探索研究。利用混池法和ICP-OES技术研究正常叶混池和皱叶混池的差异元素,利用构建的皱叶残留异质系中皱叶家系材料GY_C和正常叶家系材料GY_N,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皱叶土壤的不同土层、营养液、灰烬、叶浆,进行土壤浸泡液、土壤消毒、氮肥等处理后大豆皱叶材料皱叶症的变化。结果表明:皱叶环境土壤的表层、中层和底层土均可导致GY_C叶片皱缩,中层土中的GY_C叶片皱缩程度略高于表层和底层土。氮磷钾配比失衡的营养液处理GY_C叶片未发生皱缩。ICP-OES分析皱叶混池E 1和正常叶混池E 0的31种元素后,未发现E 1/E 0比值为1.7倍以上的元素,且E 1中锰元素含量低于E 0。皱叶灰烬及土壤浸泡液处理基质后GY_C叶片未发生皱缩。移栽试验表明,南方土壤和基质比例超过3∶1时GY_C长出的新叶依然皱缩,而复种的盆栽中南方土壤和基质比例低于1∶8时GY_C叶片也会发生皱缩,且随着复种次数增加,皱叶程度有所增加。解剖观察皱叶材料的根、茎、叶柄未发现明显的虫害痕迹。-80,60,80,100和120℃处理的南方土壤中GY_C叶片不发生皱缩。综上所述,南方土壤中的微生物因素可能是导致大豆皱叶的关键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皱叶 因子 土壤 南方 ICP-OES
原文传递
大豆巢式关联作图(NAM)群体构建及花色和种皮色遗传分析
16
作者 宋健 熊亚俊 +21 位作者 陈伊洁 徐瑞新 刘康林 郭庆元 洪慧龙 高华伟 谷勇哲 张丽娟 郭勇 阎哲 刘章雄 关荣霞 李英慧 王晓波 郭兵福 孙如建 闫龙 王好让 姬月梅 常汝镇 王俊 邱丽娟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56-575,共20页
巢式关联作图(Nested Association Mapping,NAM)群体在作物学遗传与育种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本研究在前期大豆种质资源评价基础上,利用35份不同地区来源的代表性种质与中豆41(公共母本)杂交,构建了一套大豆NAM群体。PCA和聚类分析发... 巢式关联作图(Nested Association Mapping,NAM)群体在作物学遗传与育种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本研究在前期大豆种质资源评价基础上,利用35份不同地区来源的代表性种质与中豆41(公共母本)杂交,构建了一套大豆NAM群体。PCA和聚类分析发现,不同亲本组合的RIL群体基本聚在一起,显示出清晰的遗传结构。利用该NAM群体亲本间花色和种皮色具有显著差异的RIL群体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定位到1个主要位点qFC13-1与花色显著关联,该位点与W1位点重合;定位到12个位点与种皮色显著相关,其中9个位点为3种以上方法共定位,3个位点为2种方法共定位,包括4个已知位点和8个新位点。研究结果表明,构建的NAM群体适于进行大豆相关性状遗传分析,为大豆复杂性状的遗传解析和育种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NAM群体 花色 种皮色 遗传分析
下载PDF
高产抗病大豆新品种吉育513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17
作者 侯云龙 李健琳 +5 位作者 李明姝 赵晶洁 崔正果 陈健 颜秀娟 郑宇宏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5-251,共7页
为给优质高产大豆品种的研发提供参考和借鉴,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2009年以吉育47为母本,以铁97124-1-1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采用系谱法选育出高产抗病大豆新品种吉育513。2019—2020年参加国家北方春大豆中晚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产... 为给优质高产大豆品种的研发提供参考和借鉴,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2009年以吉育47为母本,以铁97124-1-1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采用系谱法选育出高产抗病大豆新品种吉育513。2019—2020年参加国家北方春大豆中晚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3248.5 kg·hm^(-2),比对照吉育72增产6.1%。2020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产量3301.5 kg·hm^(-2),比对照吉育72增产12.1%。2021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国审豆20210032。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和抗病等优良特性,特别适合在吉林省南中部、辽宁省东部和北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山西省北部、河北省承德地区以及甘肃省张掖地区进行春季播种。该品种是通过传统育种技术与肥力优化筛选相结合的育种模式选育而成的,这种选育模式将对我国大豆产业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而积极的影响,如果优化有机和无机的配施比例,吉育513将更能发挥其高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高产 抗病 国审 吉育513 栽培技术
原文传递
2016-2021年黄淮南部区试大豆品系(种)产量性状的比较分析
18
作者 王大刚 杨勇 +1 位作者 胡国玉 黄志平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27,共9页
为在黄淮南部合理布局大豆高产品种,对2016-2021年黄淮南部177份参试大豆品系(种)的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在不同年份、不同省份试点、不同来源及主要不同育种单位间的差异进行研究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大豆产量相关农艺性状中变异幅度... 为在黄淮南部合理布局大豆高产品种,对2016-2021年黄淮南部177份参试大豆品系(种)的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在不同年份、不同省份试点、不同来源及主要不同育种单位间的差异进行研究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大豆产量相关农艺性状中变异幅度最大的是有效分枝,其次是株高和底荚高度,全生育期变异幅度最小。2016-2021年参试大豆品系(种)不同年份平均产量变化范围为2735.00~2918.00 kg·hm^(-2),平均产量最高的年份为2020年;参试大豆品系(种)在四个不同省份试点中,大豆品系(种)产量与单株粒重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山东试点品系(种)株高、主茎节数、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和百粒重均高于其它试点,平均产量最高,达3156.32 kg·hm^(-2);安徽试点的平均产量最低,仅为2471.15 kg·hm^(-2);主要不同来源参试大豆品系(种)平均产量与单株粒重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平均产量最高的是河南,平均产量为2927.41 kg·hm^(-2),其次是来源于江苏的品系(种);主要不同育种单位中,平均产量最高的选育单位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所选育的大豆品系(种)平均产量为3063.87 kg·hm^(-2),其在河南和山东试点的平均产量高达3100.42和3491.20 kg·hm^(-2)。研究结果表明黄淮南部不同省份之间大豆产量差异主要与区域有关,不同年份、不同来源及主要不同育种单位间的大豆品系(种)产量也有一定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黄淮南部 品系 产量 区试 性状
下载PDF
大豆籽粒Ve含量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19
作者 张红梅 张威 +6 位作者 王琼 贾倩茹 孟珊 熊雅文 刘晓庆 陈新 陈华涛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23-1235,共13页
维生素E(Ve)是大豆油中一种天然抗氧化剂,是评价大豆油营养价值的重要指标。本研究利用含有264份的大豆自然群体在2021年和2022年测定了籽粒中α-、γ-和δ-生育酚含量,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 维生素E(Ve)是大豆油中一种天然抗氧化剂,是评价大豆油营养价值的重要指标。本研究利用含有264份的大豆自然群体在2021年和2022年测定了籽粒中α-、γ-和δ-生育酚含量,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本研究共检测到199个与大豆Ve含量显著关联的SNP位点,其中9个可在2个环境或者2个性状被重复检测到,分别位于3号、7号、11号、12号、13号、15号、17号和18号染色体上。其中位于7号染色体上的显著关联信号是控制α-生育酚含量的主效位点,可在2年环境中被检测到,表型变异解释率为9.83%。对该位点候选基因进行筛选,获得一个编码myb转录因子的基因Glyma.07G054000,可能是这个位点的效应基因。另外,在12号染色体上得到2个编码γ-生育酚甲基转移酶的基因Glyma.12G014200和Glyma.12G014300,有可能是影响Ve含量的重要基因。本研究结果有助于解析大豆籽粒Ve含量的遗传基础及其调控机制,为大豆品质遗传改良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籽粒 Ve含量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候选基因
下载PDF
大豆叶型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与候选基因鉴定
20
作者 王琼 朱宇翔 +5 位作者 周密密 张威 张红梅 陈新 陈华涛 崔晓艳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23-632,共10页
大豆叶片的形状和垂直分布影响群体冠层结构和光合效率并最终影响大豆的产量。植物叶片大小、形态因着生位置不同而产生差异的现象称为异形叶,虽然异形叶现象在被子植物中广泛存在,但目前关于大豆叶片发育过程中异形叶的调控的研究还很... 大豆叶片的形状和垂直分布影响群体冠层结构和光合效率并最终影响大豆的产量。植物叶片大小、形态因着生位置不同而产生差异的现象称为异形叶,虽然异形叶现象在被子植物中广泛存在,但目前关于大豆叶片发育过程中异形叶的调控的研究还很有限。本研究通过对283份大豆种质资源的叶长、叶宽、叶形指数和异形叶指数等叶型相关的性状在江苏南京进行连续2年的考察,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检测到181个叶型性状相关位点,其中能够在2个环境或多个性状中重复检测到的位点18个。利用检测到的与叶型相关的SNP位点,结合基因的表达谱数据、拟南芥中同源基因的功能,鉴定与大豆叶片发育和异形叶形成相关的候选基因。其中在20号染色体的相关位点Chr20:36152820上游发现已知的大豆叶形调控基因Ln(Glyma.20G116200)。此外,在19号染色体的相关位点Chr19:45155943附近鉴定到2个候选基因Glyma.19G192700、Glyma.19G194100,分别被注释为Growth-regulating factor 4(GRF4)和LITTLE ZIPPER 3(ZPR3)基因的同源基因,为阐明大豆异形叶等叶型性状遗传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叶型 异形叶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SNP标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