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2篇文章
< 1 2 4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NSGA-Ⅱ-AdaBoost方法结合土壤物理性质对大豆产量预测模型的构建
1
作者 周修理 王开宇 +3 位作者 秦娜 梁冬梅 魏林丁 乔金友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1-82,共12页
为准确评估黑土区大豆产量,以大豆不同生长时期(出苗期、结荚期、成熟期)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坚实度、土壤容重、土壤含水率)为特征变量,使用自适应增强模型评价特征重要性,通过皮尔逊相关系数作进一步筛选,均选择与产量显著相关的特征构... 为准确评估黑土区大豆产量,以大豆不同生长时期(出苗期、结荚期、成熟期)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坚实度、土壤容重、土壤含水率)为特征变量,使用自适应增强模型评价特征重要性,通过皮尔逊相关系数作进一步筛选,均选择与产量显著相关的特征构建数据集。采用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Ⅱ优化模型的超参数,建立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Ⅱ优化的自适应增强(NSGA-Ⅱ-AdaBoost)方法作为大豆产量预测模型,与11种主流机器学习算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成熟期土壤物理性质与大豆产量具有更高的相关性,表层和亚表层土壤物理性质对大豆产量影响较大;11种机器学习算法中AdaBoost表现最佳,四种优化算法中NSGA-Ⅱ表现最佳,经NSGA-Ⅱ对AdaBoost的超参数寻优,在五折交叉验证下决定系数为0.809 2、均方根误差为148.061 kg·hm^(-2)、平均绝对值误差为94.868 8 kg·hm^(-2)、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为0.058 3。研究结果可为黑土区大豆产量预测提供理论和方法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产量预测模型 土壤物理性质 机器学习 NSGA-Ⅱ
下载PDF
长期有机肥和化肥配施对黑土细菌群落特征和大豆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方海瑞 刘俊杰 +5 位作者 陈雪丽 姜宇 刘株秀 顾海东 万书明 肖洋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04-815,共12页
有机物料还田是提高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提升土壤质量的主要措施,但目前有机物料还田对黑土关键土壤微生物类群的影响及其与大豆产量间的关系尚未充分明确。本研究基于东北地区44年长期黑土定位试验,研究不同施肥措施与土壤理化性质、细... 有机物料还田是提高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提升土壤质量的主要措施,但目前有机物料还田对黑土关键土壤微生物类群的影响及其与大豆产量间的关系尚未充分明确。本研究基于东北地区44年长期黑土定位试验,研究不同施肥措施与土壤理化性质、细菌群落和大豆产能间的关联特征。结果表明:与无肥(NoF)对比,单施有机肥(M)和化肥配施有机肥(CFM)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量氮含量。化肥配施秸秆(CFS)处理的土壤细菌丰富度和多样性低于单施秸秆(S),而化肥配施有机肥(CFM)处理的土壤细菌丰富度和多样性高于单施有机肥处理(M)。相比于NoF,施肥导致富营养型细菌类群(r策略)与寡营养型细菌类群(K策略)的比值增加。长期秸秆还田(S和CFS)和施用化肥(CF)增加了细菌网络复杂性,而长期添加有机肥(M和CFM)降低了网络复杂性。结构方程模型表明土壤铵态氮、碳氮比、细菌网络结构复杂性和关键类群[硝化螺旋菌属(Nitrospira)与芽单胞菌属(Gemmatimonas)]丰度与大豆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有机肥配施化肥(CFM)有利于提高关键功能微生物类群丰度、群落多样性和大豆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区 施肥措施 土壤理化性状 细菌关键类群 大豆产量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小流域大豆产量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3
作者 谭玉萍 王志强 刘若轩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29-540,共12页
在东北典型黑土区嫩江市鹤山农场选择典型小流域,在耕地中布设了43个样点进行测产,并判定黑土层厚度、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分析了小流域大豆生长和产量的空间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小流域大豆产量变幅大,平均3014.5 kg·hm... 在东北典型黑土区嫩江市鹤山农场选择典型小流域,在耕地中布设了43个样点进行测产,并判定黑土层厚度、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分析了小流域大豆生长和产量的空间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小流域大豆产量变幅大,平均3014.5 kg·hm^(−2),变化范围为950.4~3782.4 kg·hm^(−2);2)大豆高产区分布在地势较低和地形平坦的区域,低产区与砂粒含量分布的高值区相关;3)大豆产量主要与黑土层厚度、机械组成、土壤密度、总孔隙度、水分常数、全量养分、碱解氮等具有显著相关性;4)提取4个主成分,第1主成分主要综合反映碱解氮、全氮、土壤密度的信息,第2主成分主要是由水分常数构成的综合性指标,第3主成分综合反映坡度、全钾、砾石比的信息,第4主成分中黏粒、全磷、砂粒为主要评价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黑土 小流域 大豆产量 空间分布
下载PDF
全球葵花籽和大豆产量将增长
4
作者 汤玮健(摘译)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1-31,共1页
国际谷物理事会(IGC)预计,20242025年度全球葵花籽产量将达到58.5 Mt。尽管种植面积减少了约2%,但基于更高的预期产出率,预计产量将增加。IGC指出,目前的作物预测相当模糊,因为最重要的向日葵种子生产国尚未开始播种活动。
关键词 预计产量 葵花籽 IGC 大豆产量 产出率 理事会 全球
下载PDF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下不同大豆品种及种植密度对大豆产量的影响分析
5
作者 甘孝龙 《种子科技》 2024年第14期17-19,共3页
大豆和玉米是我国主要农作物,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产量下降明显,国家有关部门明确指出,大豆玉米在种植生产中可通过模式创新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随着我国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大豆玉米种植户数量骤减,因此需要改进种... 大豆和玉米是我国主要农作物,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产量下降明显,国家有关部门明确指出,大豆玉米在种植生产中可通过模式创新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随着我国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大豆玉米种植户数量骤减,因此需要改进种植模式,采用科学的种植技术,提高农作物种植质量。应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能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满足我国高产量粮食需求。基于此,研究了大豆玉米带状复种下不同大豆品种及种植密度的产量比较情况,以期为大豆玉米种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玉米 带状复合种植 大豆产量
下载PDF
种植密度和喷施乙烯利对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6
作者 屈洋 马雯 +2 位作者 刘晓婷 薛玉莹 王可珍 《安徽农学通报》 2024年第9期20-24,共5页
为了解种植密度和喷施乙烯利对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提高大豆高密度种植下的产量。本试验以宝豆10号为材料,设置了4个栽培密度:22.5万株/hm^(2)(D1)、24.0万株/hm^(2)(D_(2))、25.5万株/hm^(2)(D_(3))和27.0万株/hm^(2)(D_(4)),于大... 为了解种植密度和喷施乙烯利对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提高大豆高密度种植下的产量。本试验以宝豆10号为材料,设置了4个栽培密度:22.5万株/hm^(2)(D1)、24.0万株/hm^(2)(D_(2))、25.5万株/hm^(2)(D_(3))和27.0万株/hm^(2)(D_(4)),于大豆4~5片复叶期设置喷施清水(E_(0))和稀释500倍乙烯利(E1)处理,研究种植密度和乙烯利对大豆光合特性、产量和籽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较高种植密度下(D_(3)、D_(4)),E1处理的大豆叶片SPAD值和Pn优于E_(0)处理;E1处理的株高、节间长较E_(0)处理有所降低;E1处理的产量水平较E_(0)处理分别提高6.51%和30.19%。大豆品质性状方面,喷施乙烯利对籽粒的粗蛋白含量的影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种植密度对大豆籽粒粗蛋白质、粗脂肪和异黄酮含量的影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综合来看,宝豆10号种植密度为27.0万株/hm^(2)时喷施乙烯利可改善叶片的光合性能和茎秆性状,其产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密度 乙烯利 大豆 净光合速率 粗蛋白含量 大豆产量
下载PDF
配方施肥技术对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7
作者 田文玲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4年第8期196-198,共3页
大豆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和油料作物,其产量与质量是决定我国粮食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合理的施肥措施是实现大豆高产优质的重要保证,在传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的施用主要依赖于个人的经验和习惯,缺少科学的指导,造成化肥... 大豆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和油料作物,其产量与质量是决定我国粮食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合理的施肥措施是实现大豆高产优质的重要保证,在传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的施用主要依赖于个人的经验和习惯,缺少科学的指导,造成化肥利用率低,土壤质量不理想,还有可能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近年来,随着农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配方施肥技术是一种针对土壤养分状况、作物养分需求及生育时期进行的科学、合理的施肥技术,既可提高化肥利用率,又可降低对环境的污染,更能够大幅提高大豆的产量与品质。基于此,对配方施肥技术对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展开了分析,并提出了优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方施肥技术 大豆产量与质量 优化建议
下载PDF
安徽省夏大豆产量及限制因素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胡国玉 夏英萍 +7 位作者 杜祥备 陈金华 李杰坤 王大刚 吴倩 王维虎 杨勇 黄志平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93-802,共10页
为研究安徽省夏大豆产量限制因素,探索大豆增产途径,本文基于2016-2021年安徽省夏大豆品比试验,研究夏播大豆产量表现,以及气候、病害等对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安徽省夏大豆品比试验的年度平均产量为2180.6~2826.4 kg/hm^(2),高于... 为研究安徽省夏大豆产量限制因素,探索大豆增产途径,本文基于2016-2021年安徽省夏大豆品比试验,研究夏播大豆产量表现,以及气候、病害等对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安徽省夏大豆品比试验的年度平均产量为2180.6~2826.4 kg/hm^(2),高于近年安徽省大豆生产的平均单产水平(1500 kg/hm^(2));高产年份7月下旬(开花期)的平均气温低于低产年份相同时间段气温,且没有出现日最高气温超过35℃、以及日平均气温超过30℃的高温天气;高产年份7月中旬和7月下旬的平均降雨量大于低产年份同时间段降雨量;试验期间发生秋旱的概率9月上旬>8月下旬>8月中旬;因气候及病虫害的影响,有11.1%试验点次没有获得有效的试验结果,不同年份中,最低产试验点产量比年度平均试验产量减产13.6%~36.3%。多变的过渡性气候及病害频发是影响安徽省大豆产量的主要原因。7月下旬的高温天气及9月上旬的秋季干旱是安徽省大豆产量的重要限制因素。发生在大豆花期的高温可能是本地区大豆“症青”发生的诱导因子之一。安徽省大豆增产需要从提高品种耐逆性、优化种植技术及完善水利设施等方面综合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省 大豆产量 限制因素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机械压实对大豆产量的影响预测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周修理 秦娜 +3 位作者 王开宇 孙浩 王大维 乔金友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39-147,共9页
为评估农业机械作业对大豆产量的影响,本文开展不同机型、不同压实次数的拖拉机压实试验,获取不同压实环境中的土壤物理性质和大豆产量数据,分别从影响大豆产量的机械因素、土壤因素和复合因素出发,使用多元线性回归(Multiple linear re... 为评估农业机械作业对大豆产量的影响,本文开展不同机型、不同压实次数的拖拉机压实试验,获取不同压实环境中的土壤物理性质和大豆产量数据,分别从影响大豆产量的机械因素、土壤因素和复合因素出发,使用多元线性回归(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MLR)、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自适应增强模型(Adaptive boosting,AdaBoost)、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4种机器学习算法建立大豆产量影响预测模型,对模型性能及模型特征重要性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机械作业与大豆产量间关系复杂,集成学习算法(AdaBoost和RF)所建立的模型具有更好的拟合效果,模型决定系数更高;利用复合因素对大豆产量建立的模型拟合度最高,其次为机械因素和土壤因素,其中基于AdaBoost的复合因素对大豆产量影响模型其拟合程度最优,其R2为0.92,MAE为1.33%,RMSE为1.86%;机械因素、土壤因素都会影响大豆产量,其中机械压实次数以及表层和亚表层的土壤坚实度为影响大豆产量的重要因素,在实际生产中可通过减少机械作业次数、疏松表层及亚表层土壤来改善机械压实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压实 大豆产量 机器学习 土壤坚实度 预测模型
下载PDF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白浆土土壤养分及大豆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3
10
作者 王囡囡 朱凤莉 +5 位作者 张春峰 贾会彬 朱宝国 孟庆英 宋英博 李于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4-97,共4页
为确定秸秆还田方式对白浆土土壤养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试验设置了普通翻耕的对照处理以及秸秆覆盖还田、心土还田和秸秆焚烧的3种还田方式。3年的试验结果表明:在耕层部分(0~20 cm),普通翻耕处理区土壤氮素和有机质含量测定值最低,... 为确定秸秆还田方式对白浆土土壤养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试验设置了普通翻耕的对照处理以及秸秆覆盖还田、心土还田和秸秆焚烧的3种还田方式。3年的试验结果表明:在耕层部分(0~20 cm),普通翻耕处理区土壤氮素和有机质含量测定值最低,而土壤磷素和钾素含量最高;在白浆层(20~40 cm),秸秆心土还田处理的土壤碱解氮、全氮、有效磷、全磷和有机质含量最高;在淀积层(40~60 cm),不同秸秆还田方式,氮素、磷素和有机质含量变化差异较小,钾素表现为土壤下层含量比表层高。两年的数据显示秸秆心土还田处理大豆产量最高,说明秸秆心土还田对土壤地力提升效果明显,利于大豆增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浆土 秸秆还田 土壤养分含量 大豆产量
下载PDF
密度和施肥量对不同分枝类型大豆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9
11
作者 杨继学 黄珊珊 +1 位作者 杨明亮 王继安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81-384,共4页
采用三因素裂-裂区试验设计,以东81735(寡分枝)、东03-2176(中等分枝)和东0331(多分枝)3个品种(系)为主区,4个种植密度(10、15、20和24万株.hm-2)为裂区,4种施肥量(300、500、700和900 kg.hm-2)为再裂区,研究了不同密度和施肥量对不同... 采用三因素裂-裂区试验设计,以东81735(寡分枝)、东03-2176(中等分枝)和东0331(多分枝)3个品种(系)为主区,4个种植密度(10、15、20和24万株.hm-2)为裂区,4种施肥量(300、500、700和900 kg.hm-2)为再裂区,研究了不同密度和施肥量对不同分枝类型大豆品种(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肥密条件下,群体叶面积指数(LAI)呈单峰曲线变化,且最大值出现在盛荚期。3个品种的LAI峰值都出现在密度24万株.hm-2和施肥量900kg.hm-2的组合中。中等分枝品种东03-2176在密度为20~30万株.hm-2,施肥量为700~900 kg.hm-2时获得较高产量;多分枝品种在密度为20万株.hm-2,施肥量为900 kg.hm-2时获得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产量 密度 施肥量 叶面积指数 高产潜力
原文传递
黑土农田大豆产量形成过程的模拟验证 被引量:11
12
作者 商磊 赵军 +2 位作者 祁广云 韩晓增 宁海龙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4期869-873,共5页
以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站长期定位水肥耦合试验数据为依据,模拟大豆产量形成过程。首先建立大豆品种遗传属性数据库和相应的模型参数,利用DSSAT模型系列中的CropGro-Soybean模型,对大豆品种遗传属性、作物产量和生长过程中土壤水... 以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站长期定位水肥耦合试验数据为依据,模拟大豆产量形成过程。首先建立大豆品种遗传属性数据库和相应的模型参数,利用DSSAT模型系列中的CropGro-Soybean模型,对大豆品种遗传属性、作物产量和生长过程中土壤水分进行了模拟验证。模拟结果表明,CropGro-Soybean模型能够准确地模拟大豆生育期,相对误差在-2%~3%之间,均方根误差RMSE为2.3。对不同年际不同田间处理的大豆产量模拟结果分析的相对误差在-7%~9%之间,均方根误差RMSE为75.9,模型性能指数EF为0.8。模型对不同层次土壤水分变化的模拟效果也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生长 大豆产量 品种遗传属性 大豆模拟模型 DSSAT模型
下载PDF
基于Logistic方程的大豆产量预报方法 被引量:9
13
作者 姜丽霞 那济海 +6 位作者 朱海霞 韩俊杰 纪仰慧 闫平 王萍 王晨轶 李秀芬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14-419,共6页
基于Logistic方程建立大豆干物质累积曲线用来描述大豆干物质累积过程,由于气候条件处于非理想状态,因此对其干物质累积过程进行气象条件订正,并分析干物质累积量与气候产量的关系。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大豆农业气象产量预测模... 基于Logistic方程建立大豆干物质累积曲线用来描述大豆干物质累积过程,由于气候条件处于非理想状态,因此对其干物质累积过程进行气象条件订正,并分析干物质累积量与气候产量的关系。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大豆农业气象产量预测模式。通过计算分析温度和水分订正系数发现:在不同热量带、不同年份、不同发育时段,温度和水分订正系数不同,说明温度和水分条件是影响大豆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重要限制因子。利用大豆主产区2004~2006年的气象和产量资料进行预报,预报精确度在95.9%左右,且预测产量与实际产量相关性较好,R^2在0.903~0.948之间,通过α=0.01的显著性检验,说明模型预测的产量比较准确,模型可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产量 气象条件 干物质积累量 预报方法
下载PDF
黑土坡耕地土壤湿度时空演变及其与大豆产量空间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1
14
作者 张兴义 王其存 +1 位作者 隋跃宇 于同艳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10-416,共7页
利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对典型黑土坡耕地土壤湿度时空演变特征以及大豆产量与海拔高度和不同时期土壤湿度的空间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黑土坡耕地土壤含水量具有较强的空间异质性,有效空间相关距离为159.3—506.6m,而... 利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对典型黑土坡耕地土壤湿度时空演变特征以及大豆产量与海拔高度和不同时期土壤湿度的空间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黑土坡耕地土壤含水量具有较强的空间异质性,有效空间相关距离为159.3—506.6m,而且它们随着降雨和农田管理措施作用而改变。干旱加剧,土壤水分空间异质性加强,农田管理可降低土壤含水量的空间异质性。大豆产量同播种前后的土壤含水量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坡耕地 土壤湿度 大豆产量
下载PDF
大棚内麻地膜覆盖栽培对土壤环境和大豆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8
15
作者 石磊 王朝云 +3 位作者 易永健 聂兆君 汪洪鹰 李懋 《作物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90-93,共4页
通过在大棚内进行不同地膜覆盖栽培春季大豆试验,研究了大棚内麻地膜覆盖对土壤环境温度、水分及微生物和大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棚内麻地膜覆盖在低温时可显著提高土壤温度,在高温时土壤温度相对于塑料地膜(PE)和无覆盖(CK)较低;... 通过在大棚内进行不同地膜覆盖栽培春季大豆试验,研究了大棚内麻地膜覆盖对土壤环境温度、水分及微生物和大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棚内麻地膜覆盖在低温时可显著提高土壤温度,在高温时土壤温度相对于塑料地膜(PE)和无覆盖(CK)较低;并能提高土壤含水量,增加土壤孔隙度,增加土壤微生物数目,从而提高大豆产量,麻地膜(R)比聚乙烯农用地膜(PE)增产12%,比CK增产54%。可见,大棚内麻地膜覆盖栽培可改善土壤环境,提高作物产量,是解决塑料污染问题行之有效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棚 麻地膜 大豆产量
下载PDF
半干旱地区品种、密度及叶面调控技术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5
16
作者 杜吉到 张晓艳 +3 位作者 韩毅强 张文慧 冯乃杰 郑殿峰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65-269,共5页
采用裂-裂区设计,研究了半干旱地区3个大豆品种、3种种植密度、8种叶面调控方法对大豆产量的影响,旨在为半干旱地区大豆高产调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品种和密度极显著地影响大豆产量;密度和化学调控技术的互作对大豆产量也... 采用裂-裂区设计,研究了半干旱地区3个大豆品种、3种种植密度、8种叶面调控方法对大豆产量的影响,旨在为半干旱地区大豆高产调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品种和密度极显著地影响大豆产量;密度和化学调控技术的互作对大豆产量也产生了影响,但未达到显著水平;促进型调节剂与营养型叶面肥配合施用可显著提高大豆产量;叶面调控效果在不同品种、不同密度下存在差异,叶面调控技术对垦农4号或非正常密度(低密度及高密度)下大豆产量的调控效果达到显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种 密度 叶面调控 大豆产量
下载PDF
微量元素肥料组合对不同基因型大豆产量和品质影响 被引量:14
17
作者 李兆林 王建国 +2 位作者 许艳丽 李春杰 刘兴龙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81-284,共4页
探讨了锌、锰、钼、硼4种微量元素肥料单独及配合施用对不同基因型大豆籽粒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硫酸锰和钼配合施用以及硫酸锰单独施用对黑农35在保证产量的同时,对蛋白质含量也有较大幅度提高。硫酸锌和钼对东... 探讨了锌、锰、钼、硼4种微量元素肥料单独及配合施用对不同基因型大豆籽粒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硫酸锰和钼配合施用以及硫酸锰单独施用对黑农35在保证产量的同时,对蛋白质含量也有较大幅度提高。硫酸锌和钼对东农434的产量影响较大,但是各处理对其品质影响并不明显。表4,参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元素肥料 配合施用 基因型 品质影响 产量影响 籽粒蛋白质含量 大豆产量 保证 组合 幅度
下载PDF
长期麦秸还田对暗棕壤土壤肥力和大豆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崔喜安 姜宇 +3 位作者 米刚 刘晓莉 马星竹 孙景玲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76-978,共3页
以始于1979年的长期定位试验为依据,研究了麦秆长期还田及与化肥配施对暗棕壤肥力及大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1)土壤有机质和pH值整体呈下降趋势,麦秸与化肥配施比单施化肥更有效减缓土壤有机质和pH的降低;(2)土壤... 以始于1979年的长期定位试验为依据,研究了麦秆长期还田及与化肥配施对暗棕壤肥力及大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1)土壤有机质和pH值整体呈下降趋势,麦秸与化肥配施比单施化肥更有效减缓土壤有机质和pH的降低;(2)土壤碱解氮整体呈现大幅波动,各处理年均含量表现为麦秸+高量化肥(S+N2P2)>高量化肥(N2P2)>对照(CK)>麦秸(S)>低量化肥(N1P1)>麦秸+低量化肥(S+N1P1);(3)土壤速效磷呈逐年上升趋势,不同处理的年均含量整体表现为S+N2P2>N2P2>S+N1P1>N1P1>S>CK;(4)大豆产量年际间波动较大,各处理年均产量表现为S+N2P2>N2P2>S+N1P1>S>N1P1>CK。因此,长期麦秸还田与化肥配合有助于维持土壤肥力和提高大豆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秆还田 暗棕壤 土壤肥力 大豆产量
原文传递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部分物理特性及大豆产量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5
19
作者 林蔚刚 吴俊江 +4 位作者 刘丽君 钟鹏 董德健 林相丰 孙长锁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38-243,共6页
研究了免耕和少耕对松嫩平原地区农田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土壤紧实性等物理特性和大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春季大豆播种期,免耕处理(NT)土壤含水量高于少耕(RT)和传统耕作(CT)。在大豆生长前期,免耕条件下的土壤平均温度... 研究了免耕和少耕对松嫩平原地区农田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土壤紧实性等物理特性和大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春季大豆播种期,免耕处理(NT)土壤含水量高于少耕(RT)和传统耕作(CT)。在大豆生长前期,免耕条件下的土壤平均温度低于传统耕作和少耕,传统耕作和少耕接近,免耕模式的土壤温度日较差低于少耕和传统耕作。5~20cm深度内,免耕条件下的土壤容重高于传统耕作,在10—20cm深度内,免耕和少耕接近。不同模式间的土壤机械阻力表现出差异,在0~20cm深度内,免耕高于少耕和传统耕作。不同耕作模式间的大豆产量差异不显著。短期保护性耕作试验结果表明:在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下应用少免耕模式,能够减少春季播种期间土壤水分损失和沙尘暴侵袭造成的危害,同时对大豆产量并没有造成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 土壤水分 土壤温度 土壤物理特性 大豆产量
下载PDF
氮素营养与水分胁迫对大豆产量补偿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21
20
作者 褚丽丽 张忠学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2665-2670,共6页
在大豆营养生长期,对大豆进行不同程度的干旱锻炼,同时改变土壤中的施氮水平,研究大豆产量及其构成因子对干旱胁迫复水的反应机制,为大豆节水增产及抗旱机制的实践探索提供理论依据。水分胁迫强度、历时和氮素营养都对大豆产量及其构成... 在大豆营养生长期,对大豆进行不同程度的干旱锻炼,同时改变土壤中的施氮水平,研究大豆产量及其构成因子对干旱胁迫复水的反应机制,为大豆节水增产及抗旱机制的实践探索提供理论依据。水分胁迫强度、历时和氮素营养都对大豆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补偿效应产生明显影响,水分胁迫抑制了大豆单株粒数的增长,但可以显著提高百粒重;氮素营养会抑制大豆百粒重的增加,但在一定水分条件下可以显著提高单株籽粒的数量,然而随着水分胁迫程度的加重,单株粒数的增加幅度也会相应减少。虽然氮素营养和水分胁迫使大豆产量构成因子产生补偿效应的阈值范围不同,但二者具有一定的耦合区域,在耦合区域内(水分胁迫时间14d左右、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50%—55%、施氮量在97.5—225kg/hm2之间)单株粒数和百粒重都产生较强的补偿效应,二者的协同作用显著提高了大豆的经济产量,使大豆产量表现出较强的补偿效应。结果表明:氮素营养和适度水分胁迫可以通过不同途径提高大豆植株的生长能力,当二者结合后大豆的补偿生长机制更为复杂,最终表现为水分胁迫提高了大豆的百粒重,而氮素增加了大豆单株粒数,二者协同作用使大豆经济产量显著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素营养 水分胁迫 补偿效应 大豆产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