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东北地区二叠系大隆组深层页岩气储层孔隙结构及其分形特征
1
作者 何陈诚 赵永强 +4 位作者 俞凌杰 卢龙飞 刘伟新 潘安阳 李楚雄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24年第2期263-277,共15页
页岩储层特性是影响页岩气富集和开采的关键因素之一。四川盆地北部发育的上二叠统大隆组是重要的海相优质烃源岩,而针对川东北地区大隆组页岩储层的研究还有待深入。以川东北地区大隆组深层页岩为研究对象,利用高分辨率场发射扫描电镜... 页岩储层特性是影响页岩气富集和开采的关键因素之一。四川盆地北部发育的上二叠统大隆组是重要的海相优质烃源岩,而针对川东北地区大隆组页岩储层的研究还有待深入。以川东北地区大隆组深层页岩为研究对象,利用高分辨率场发射扫描电镜、二氧化碳吸附、氮吸附及高压压汞等技术,开展大隆组深层页岩储层不同孔径孔隙结构的定性—定量研究,并运用基于二氧化碳吸附的V-S模型、氮吸附的FHH模型和高压压汞的分形几何模型对不同孔径的孔隙进行分形拟合,表征页岩孔隙结构的复杂程度和非均质性特征。结果表明,川东北地区大隆组深层页岩储层发育丰富的纳米级有机孔和少量的无机孔,有机孔发育特征随有机质显微组分不同和分布形式差异而显示强的非均质性。大隆组深层页岩孔隙结构与龙马溪组深层页岩相似,以介孔和微孔为主,占总孔体积的90%以上;页岩孔隙结构主要受有机质丰度的影响。分形特征研究结果显示,深层页岩宏孔非均质性强于介孔和微孔。其原因可能为深层页岩微孔孔径较小,分布集中,成因单一,受成岩作用影响较小,孔隙结构较为简单,具有较小分形维数;而宏孔孔径较大,分布范围较广,成因多样,易受成岩作用影响,表现出强非均质性。深层页岩微孔—介孔因其丰富的储集空间和较强的自相似性,有利于页岩气的赋存、渗流和开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质性 分形维数 孔隙结构 页岩储层 大隆组 二叠系 川东北地区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北部雷页1井上二叠统大隆组页岩气勘探突破及其启示 被引量:1
2
作者 胡东风 魏志红 +5 位作者 王威 魏祥峰 刘珠江 陈斐然 魏富彬 李飞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8-39,共12页
2023年3月,四川盆地东北部(以下简称川东北地区)普光地区首口二叠系页岩气专探井——雷页1井在上二叠统大隆组页岩分段压裂后测试获日产42.66×104 m3的高产气流,实现了四川盆地二叠系大隆组新层系页岩气勘探突破。为了进一步推进... 2023年3月,四川盆地东北部(以下简称川东北地区)普光地区首口二叠系页岩气专探井——雷页1井在上二叠统大隆组页岩分段压裂后测试获日产42.66×104 m3的高产气流,实现了四川盆地二叠系大隆组新层系页岩气勘探突破。为了进一步推进二叠系页岩气的勘探开发,应用雷页1井钻探资料,系统分析了普光地区大隆组海相页岩气成藏条件和富集高产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普光地区雷页1井大隆组发育深水陆棚相优质页岩,岩性主要为硅质页岩、混合硅质页岩及含灰硅质页岩,具有优质页岩厚度大(33 m)、总有机碳含量高(5.82%)、孔隙度高(3.46%)、含气量高(5.37 m^(3)/t)、脆性指数高(90.7%)的“一大四高”特征;②雷页1井大隆组具有“高脆、低黏”和低水平应力差(9 MPa)特征,页岩可压性好;③研究区“厚层膏岩披覆+断层分层滑脱型”高陡构造区保存条件好,页岩气勘探潜力大。结论认为:①该区深水陆棚相优质页岩是大隆组页岩气富集的物质基础,“厚被子”膏岩披覆、顶底板条件及断层封闭性好是二叠系页岩气“超压富气”的关键;②开江—梁平陆棚大隆组、吴家坪组二段和茅口组三段3套优质页岩叠置连片发育,具备良好的立体勘探开发潜力;③基于雷页1井探索形成的二叠系海相深层页岩“穿层扩体”压裂技术,能产生大体积高导流的复杂裂缝系统,该技术可为复杂岩相页岩储层改造提供技术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东北部 雷页1井 上二叠统 大隆组 页岩气 富集高产
下载PDF
四川盆地北部大隆组页岩气地质条件及勘探潜力 被引量:3
3
作者 王明筏 文虎 +2 位作者 倪楷 付小平 杨鸿飞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23,共11页
以最新钻井LB1井、7个野外露头剖面及部分老井资料为依托,探讨了四川盆地北部大隆组优质页岩的平面及纵向展布规律,认为优质页岩的展布受沉积相控制,呈NW—SE走向。在广元—旺苍地区发育盆地相,泥页岩厚度较小(10~20 m);盆地相两边发育... 以最新钻井LB1井、7个野外露头剖面及部分老井资料为依托,探讨了四川盆地北部大隆组优质页岩的平面及纵向展布规律,认为优质页岩的展布受沉积相控制,呈NW—SE走向。在广元—旺苍地区发育盆地相,泥页岩厚度较小(10~20 m);盆地相两边发育深水陆棚相,泥页岩厚度较大(20~45 m);外围依次发育浅水陆棚或斜坡相,泥页岩厚度逐渐变小(0~15 m)。从斜坡相到陆棚相,再到盆地相,呈现出灰质逐步减少,硅质含量逐渐增加的特征,泥页岩厚度呈先大(深水陆棚相)后小(盆地)的趋势。另外,对LB1井地化特征、储层微观特征开展研究,并与已突破的焦石坝、丁山、东溪地区志留系页岩对比,分析认为,四川盆地北部大隆组优质页岩具有高有机碳、高含气量、有机质类型好、成熟度适中及可压性好等特点。根据高有机碳的特点,认为无定形体有机质的广泛发育是高有机碳含量的基础,缺氧硫化环境是保存的关键。根据高含气量的特点,认为含气性和比表面积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而对比表面积贡献较大的主要是有机质含量。最后评价了中国石化矿权内大隆组勘探潜力,认为资源量较大,值得进一步开展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北部大隆组 页岩展布规律 高有机碳含量 高含气量 缺氧硫化环境 比表面积 勘探潜力
下载PDF
下扬子地区大隆组页岩孔隙发育特征及主控因素
4
作者 曹磊 郭英海 +1 位作者 赵恒 朱士飞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52-662,共11页
为了研究下扬子地区二叠系大隆组页岩孔隙结构特征,联合扫描电镜、高压压汞、N_(2)/CO_(2)气体吸附实验手段对页岩储层孔隙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二叠系大隆组页岩孔隙类型以有机质孔、粒间孔、粒内孔、溶蚀孔和微裂缝为主;... 为了研究下扬子地区二叠系大隆组页岩孔隙结构特征,联合扫描电镜、高压压汞、N_(2)/CO_(2)气体吸附实验手段对页岩储层孔隙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二叠系大隆组页岩孔隙类型以有机质孔、粒间孔、粒内孔、溶蚀孔和微裂缝为主;孔隙结构为多峰态-多尺度孔隙并存,微孔-介孔-宏孔都有发育,各个尺度的孔隙对孔容都有所贡献,其中以0.75~1.5 nm的微孔、10~35 nm的介孔及大于100 nm的宏孔为主。通过拟合孔体积、比表面积与埋深、有机碳(TOC)、成熟度(R_(O))以及矿物含量的相关性发现,微孔表面积与埋深、TOC呈正相关;微介孔体积和表面积均与R_(O)呈负相关;宏孔体积与埋深、TOC、黏土矿物含量呈负相关,与R_(O)呈较正相关;宏孔表面积与埋深成正比,与R_(O)成反比。研究结果说明下扬子地区大隆组页岩孔隙发育主要受控于埋深、TOC、R_(O)、黏土矿物含量等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扬子地区 大隆组 孔隙结构 发育特征 主控因素
下载PDF
川北地区二叠系大隆组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
5
作者 郭谨豪 胡国艺 +5 位作者 何坤 米敬奎 田连杰 贺飞 郭楚媛 卢梦蝶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9-152,共14页
通过对川北地区上二叠统大隆组3条野外剖面进行系统采样和地球化学特征分析,从沉积背景、热液活动与上升流、古气候和古盐度、水体环境等4个方面分析了烃源岩的沉积环境,并对有机质富集模式和勘探潜力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1)川北... 通过对川北地区上二叠统大隆组3条野外剖面进行系统采样和地球化学特征分析,从沉积背景、热液活动与上升流、古气候和古盐度、水体环境等4个方面分析了烃源岩的沉积环境,并对有机质富集模式和勘探潜力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1)川北地区二叠系大隆组烃源岩岩性主要为泥质、硅质泥灰岩,有效厚度为10~40 m,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TOC平均值为4.58%,以Ⅱ2型为主,生烃潜力大,平均热解生烃潜量为5.90 mg/g。盆地边缘广元地区长江沟剖面和西北乡剖面处于成熟阶段,Ro值分别为0.72%和1.06%,盆地东部大两乡剖面平均T_(max)值为604℃,达过成熟阶段,广元—梁平海槽大隆组生气量达432.38×10^(12)m^(3),常规天然气资源量为1.70×10^(12)m^(3),页岩气资源量达万亿方级,是一套生气潜力较大的海相优质烃源岩。(2)研究区大隆组优质烃源岩形成于水体缺氧半局限循环的大陆边缘环境,经历了海槽发育雏形期和海槽发育扩展期2期水体环境的演变,其中,雏形期呈现缺氧—局部厌氧—缺氧的非硫化夹硫化环境,有机质不发育;扩展期为贫氧—缺氧—主体厌氧—缺氧环境,热液活动与上升流导致生物繁盛,火山喷发的酸性气体与半封闭水体环境共同造就了长时期大范围的厌氧硫化静海环境,有利于有机质的富集与保存,在西北乡和长江沟等斜坡—陆棚区表现出较高的TOC值,弱滞留硫化环境中TOC值最大,中等滞留硫化环境次之,强滞留硫化环境中TOC值最小。(3)研究区大隆组页岩气和源于大隆组热解气的长兴组—飞仙关组优质气藏为主要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特征 生烃潜力 缺氧半局限环境 热液活动 有机质富集模式 大隆组 上二叠统 广元—梁平海槽 川北地区
下载PDF
下扬子地区无为凹陷上二叠统大隆组页岩气有利区优选
6
作者 龚赞 邵威 +2 位作者 方朝刚 石刚 黄宁 《内蒙古石油化工》 CAS 2023年第12期103-108,共6页
下扬子无为凹陷上二叠统大隆组广泛发育暗色页岩,页岩气资源潜力大,但该地区勘探程度较低,且未取得突破性进展,需进一步圈定页岩气有利区,为下一步勘探指引方向。基于当前钻井及露头相关资料,以大隆组页岩厚度、有机质丰度、有机质成熟... 下扬子无为凹陷上二叠统大隆组广泛发育暗色页岩,页岩气资源潜力大,但该地区勘探程度较低,且未取得突破性进展,需进一步圈定页岩气有利区,为下一步勘探指引方向。基于当前钻井及露头相关资料,以大隆组页岩厚度、有机质丰度、有机质成熟度为主要参考因素,优选无为凹陷页岩气勘探有利区。研究发现,无为—和县地区大隆组页岩厚度普遍大于40m;有机质丰度在2.0%至12%之间,平均值大于6.0%;有机质成熟度在1.0%~3.0%,大部分区域在2.0%~3.0%;且埋深适中,地表条件简单,可作为无为凹陷页岩气勘探的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为凹陷 大隆组 页岩气 有利区优选
下载PDF
下扬子地区望江拗陷上二叠统大隆组——吴家坪组富有机质页岩元素特征及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1
7
作者 刘恒 童召军 +1 位作者 乔洪国 王朔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3年第2期74-83,共10页
下扬子地区上二叠统大隆组—吴家坪组富有机质页岩是一套重要的烃源岩,是中国页岩气调查的重点层位。页岩的形成条件和发育模式与古沉积环境关系紧密。为此,对下扬子地区望江拗陷上二叠统大隆组—吴家坪组典型页岩样品进行了元素分析,... 下扬子地区上二叠统大隆组—吴家坪组富有机质页岩是一套重要的烃源岩,是中国页岩气调查的重点层位。页岩的形成条件和发育模式与古沉积环境关系紧密。为此,对下扬子地区望江拗陷上二叠统大隆组—吴家坪组典型页岩样品进行了元素分析,恢复了页岩沉积环境的古气候、古水深、古盐度、古生产力、氧化还原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大隆组硅质页岩V/(V+Ni)均值为0.47,Sr/Ba均值为303.4,Sr/Cu均值为5.83,Rb/K均值为0.022,指示研究区大隆组硅质页岩沉积期为较为温暖湿润的气候,水体环境为咸水、弱氧化环境,古水深总体较深,分析大隆组硅质页岩主要发育在深水陆棚相环境,具备较高的古生产力,并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为页岩气勘探有利层位。(2)吴家坪组炭质页岩V/(V+Ni)均值为0.80,Sr/Ba均值为343.6,Sr/Cu均值为9.83,Rb/K均值为0.0092,指示研究区吴家坪组炭质页岩沉积期为偏干旱气候,水体为咸水、还原环境,古水深较浅,分析吴家坪组炭质页岩沉积环境为滨海沼泽相环境,古生产力较低,有机质保存条件较差,导致有机质含量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素分析 沉积环境 大隆组—吴家坪页岩 下扬子地区
下载PDF
鄂恩地1井大隆组中浅层页岩气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
8
作者 王亿 罗凡 +4 位作者 谢通 任志军 文剑航 段轲 温雅茹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23年第1期42-49,81,共9页
恩地1井是鄂西地区以二叠系大隆组为目的层的地质调查井,钻获了中浅层高含气量页岩气。为评价大隆组页岩含气性,配套开展了气测录井、现场解析、测井及实验室样品分析测试等工作。结果表明,大隆组厚59.7 m,富有机质页岩厚44.1 m;气测录... 恩地1井是鄂西地区以二叠系大隆组为目的层的地质调查井,钻获了中浅层高含气量页岩气。为评价大隆组页岩含气性,配套开展了气测录井、现场解析、测井及实验室样品分析测试等工作。结果表明,大隆组厚59.7 m,富有机质页岩厚44.1 m;气测录井全烃含量为0.33%~9.48%,其中甲烷含量为0.30%~9.00%;现场解析总含气量为1.02~2.52 m^(3)/t;测井解释大隆组含气层2层,为Ⅰ类和Ⅲ类页岩气层。大隆组具有富有机质页岩厚度大、有机碳含量高、含气性好、孔隙连通性好、脆性矿物组成比例易于压裂等特点。恩地1井页岩气的发现是在鄂西地区新地区新层系的重要发现,证实鄂西地区大隆组中浅层页岩气资源潜力巨大,并为修订和完善页岩气资源评价标准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恩地1井 中浅层页岩气 大隆组 地质意义 鄂西
下载PDF
川东北南江地区大隆组页岩孔隙结构特征及控制因素
9
作者 苏泽昕 《地球科学前沿(汉斯)》 2023年第9期1127-1138,共12页
为明确川东北南江地区二叠系大隆组海相页岩孔隙结构特征及控制因素,选取LB1井大隆组岩心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扫描电镜、低温氮吸附、高压压汞及FIB三维扫描对比实验分析,对页岩孔隙类型和结构进行定量表征。实验表明:LB1井大隆组页岩以... 为明确川东北南江地区二叠系大隆组海相页岩孔隙结构特征及控制因素,选取LB1井大隆组岩心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扫描电镜、低温氮吸附、高压压汞及FIB三维扫描对比实验分析,对页岩孔隙类型和结构进行定量表征。实验表明:LB1井大隆组页岩以有机孔为主,形态主要为墨水瓶状,孔隙连通性相对较差;孔径主要分布在2/g;有机质丰度、粘土矿物含量与页岩孔隙度及微孔、中孔孔容有较好正相关性,I型干酪根有机质孔隙发育程度大于II1型,斑脱岩发育情况与Ba含量较好对应,表明TOC、有机质类型、粘土矿物及凝灰质矿物含量是控制南江地区大隆组页岩孔隙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本文为南江地区新层系二叠系大隆组页岩气勘探突破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江 大隆组 页岩 孔隙类型 孔隙结构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上二叠统海槽相大隆组优质烃源岩 被引量:47
10
作者 夏茂龙 文龙 +3 位作者 王一刚 洪海涛 范毅 文应初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54-662,共9页
通过四川盆地上二叠统海槽相大隆组露头区野外观察测量和钻井区测井及岩心、岩屑分析,对大隆组烃源岩进行评价。研究表明,大隆组黑色泥质岩、腐泥岩TOC平均值为5.86%,最高可达24.31%,是一套优质烃源岩;大隆组暗色泥晶灰岩TOC平均值可达0... 通过四川盆地上二叠统海槽相大隆组露头区野外观察测量和钻井区测井及岩心、岩屑分析,对大隆组烃源岩进行评价。研究表明,大隆组黑色泥质岩、腐泥岩TOC平均值为5.86%,最高可达24.31%,是一套优质烃源岩;大隆组暗色泥晶灰岩TOC平均值可达0.77%,也是很好的烃源岩;大隆组暗色硅质岩TOC平均值仅为0.13%,不具备生烃能力。由于烃源岩演化程度较高,氯仿沥青"A"含量总体不高。大隆组烃源岩(S1+S2)值总体也比较低,平均值仅4.36 mg/g。烃源岩干酪根显微组分以腐泥组为主,干酪根主要为Ⅱ1型,少量为Ⅱ2型。晚二叠世长兴组沉积期浮游类生物繁盛、大隆组沉积速率缓慢以及缺氧、安静的深水沉积环境是有机质富集、保存、形成优质烃源岩的主要控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槽相 烃源岩 上二叠统 大隆组 腐泥岩 四川盆地
下载PDF
下扬子巢湖-泾县地区上二叠统大隆组泥页岩储层特征 被引量:35
11
作者 陈平 张敏强 +4 位作者 许永哲 刘金水 杜学斌 胡小辉 陆永潮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2925-2935,共11页
基于实测剖面资料,对下扬子巢湖-泾县地区上二叠统大隆组泥页岩储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大隆组厚12~35m,沉积时期处于水体贫氧-厌氧的静水还原环境,为一套黑色碳质硅质泥页岩建造。页岩中钙硅质脆性矿物含量为65%~93%,粘... 基于实测剖面资料,对下扬子巢湖-泾县地区上二叠统大隆组泥页岩储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大隆组厚12~35m,沉积时期处于水体贫氧-厌氧的静水还原环境,为一套黑色碳质硅质泥页岩建造。页岩中钙硅质脆性矿物含量为65%~93%,粘土矿物含量5%~30%,总有机碳含量在2.05%~13.9%,有机质成熟度为1.45%~2%,属于成熟-过成熟演化阶段。大隆组泥页岩储层孔隙度为0.476%,渗透率为0.001×10-3μm2,主要发育四类微孔(裂)隙:残余原生孔隙、次生溶蚀孔隙、次生晶间孔和微裂隙(缝)。"高硅、高脆、高有机质丰度、孔隙发育"的四大储集特性表明大隆组海相黑色岩系具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二叠统 大隆组 页岩气 储层特征 下扬子巢湖-泾县地区
下载PDF
四川盆地广元地区大隆组有机质富集规律 被引量:33
12
作者 李红敬 解习农 +4 位作者 林正良 颜佳新 周炼 熊翔 苏明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98-103,共6页
四川盆地西北广元地区上二叠统大隆组主要为碳酸盐岩、硅质岩和页岩互层沉积。对四川广元长江沟剖面进行精细解剖的结果表明,大隆组中有机碳质量分数为0.16%-14.6%,有机碳质量分数与岩性关系密切,高有机碳质量分数赋存于黑色页岩... 四川盆地西北广元地区上二叠统大隆组主要为碳酸盐岩、硅质岩和页岩互层沉积。对四川广元长江沟剖面进行精细解剖的结果表明,大隆组中有机碳质量分数为0.16%-14.6%,有机碳质量分数与岩性关系密切,高有机碳质量分数赋存于黑色页岩和纹层状灰岩中,其中碳酸盐岩的有机碳质量分数与纹层厚度呈反比,即纹层厚度越大有机碳质量分数越低。大隆组优质烃源岩位于大隆组中部岩段,岩性组合为黑色页岩和硅质岩互层,间夹薄层状灰岩或纹层状灰岩。微量元素分析结果显示有机质的富集明显受控于沉积阶段及早期成岩阶段的氧化还原条件。综合分析表明大隆组烃源岩有机质富集受晚二叠世沉积环境、氧化还原条件、生物生产力、深部热液流体的影响,其中厌氧、缺氧环境是大隆组烃源岩发育的主控因素,高生物产率是有机质富集的前提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有机碳 二叠系 大隆组 广元地区
下载PDF
下扬子皖南大隆组黑色岩系发育特征及油气资源潜力初探 被引量:19
13
作者 廖志伟 胡文瑄 +5 位作者 曹剑 姚素平 许志敏 张月霞 万野 丁海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38-151,共14页
下扬子地区上二叠统大隆组黑色岩系是区域潜在的烃源层,但过去关注较少。为加深对该问题的认识,本文以新近在皖南地区发现的3条剖面为例,通过详细的岩石学和有机地球化学综合研究,讨论了大隆组黑色岩系的发育特征及油气资源潜力。结果表... 下扬子地区上二叠统大隆组黑色岩系是区域潜在的烃源层,但过去关注较少。为加深对该问题的认识,本文以新近在皖南地区发现的3条剖面为例,通过详细的岩石学和有机地球化学综合研究,讨论了大隆组黑色岩系的发育特征及油气资源潜力。结果表明,宣城牛山、泾县蔡村和泾县昌桥三条剖面中大隆组黑色岩系均稳定发育,岩石类型包括硅质岩、钙质泥岩和硅质泥岩等。综合地层对比和沉积学研究结果,发现研究区在大隆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海进—海退的沉积旋回,黑色岩系主要发育于深水、还原滞留、欠补偿的海洋环境。岩石学和有机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该地区大隆组黑色岩系的有机质丰度高,有机碳含量平均在2.0%左右,有机质类型以II_2和III型为主,并普遍进入高过成熟演化,因此区域勘探应以天然气勘探为主。对比研究区大隆组黑色岩系与中新生代火成岩的分布关系,推测大隆组黑色岩系中有机质的高过成熟演化可能与华南中新生代大规模的岩浆作用影响有关,因此在未受/少受影响的地区(例如泾县—广德一带),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原油资源潜力。这些认识还可供区域黑色岩系基础地质研究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隆组 黑色岩系 烃源岩 油气资源 二叠系 皖南 下扬子
下载PDF
鄂湘黔桂地区大隆组的沉积特征及与烃源岩的关系 被引量:13
14
作者 蔡雄飞 张志峰 +1 位作者 彭兴芳 冯庆来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74-780,共7页
根据鄂湘黔桂地区大隆组的岩性组合特征,大隆组可以划分7种沉积类型,它们的岩性、岩相在纵、横向上往往表现为突变.大隆组是晚二叠世海侵期的产物,其沉积物与烃源岩关系非常密切,尤其是厌氧、缺氧环境下的沉积物与烃源岩关系更为紧密.... 根据鄂湘黔桂地区大隆组的岩性组合特征,大隆组可以划分7种沉积类型,它们的岩性、岩相在纵、横向上往往表现为突变.大隆组是晚二叠世海侵期的产物,其沉积物与烃源岩关系非常密切,尤其是厌氧、缺氧环境下的沉积物与烃源岩关系更为紧密.海侵期的沉积物、古斜坡沉积环境及低沉积速率使大隆组具有烃源岩发育和形成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类型 生油气岩 大隆组 晚二叠世 鄂湘黔桂
下载PDF
四川盆地北缘上二叠统大隆组烃源岩评价 被引量:31
15
作者 付小东 秦建中 +1 位作者 腾格尔 王小芳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66-571,577,共7页
四川盆地北缘上二叠统大隆组泥质、硅质岩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较好,是一套局部发育的海相优质烃源岩。大隆组在不同剖面有机质成熟度变化较大,盆地内河坝1井处已达过成熟阶段,而盆地边缘广元、万源地区则处于低成熟—中等成熟阶段... 四川盆地北缘上二叠统大隆组泥质、硅质岩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较好,是一套局部发育的海相优质烃源岩。大隆组在不同剖面有机质成熟度变化较大,盆地内河坝1井处已达过成熟阶段,而盆地边缘广元、万源地区则处于低成熟—中等成熟阶段。大隆组烃源岩各剖面累计生烃强度大多小于20×108m3。川东北地区大隆组烃源岩与长兴—飞仙关组礁滩相储层有利的时空配置,可使大隆组来源的天然气更有效地在礁滩相优质储层中聚集成藏,对普光等大中型气田有较大贡献;相对于其它海相层系烃源岩,大隆组主生烃期更晚,有利于天然气后期保存。广元、万源等大隆组仍处于低—中等成熟阶段地区是否存在源自大隆组的残余油藏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烃潜力 烃源岩 大隆组 上二叠统 四川盆地北缘
下载PDF
桂西南柳桥地区上二叠统大隆组层状硅质岩成因和沉积环境 被引量:27
16
作者 田云涛 冯庆来 李琴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71-677,共7页
对桂西南上二叠统大隆组层状硅质岩地球化学的研究发现:陆源主量元素Al、Ti等含量较高,并呈很好的相关性(R>0.90);热液来源的主量元素Mn和Fe等含量偏低,并具有较小的负相关关系(R=-0.30);陆源元素(Al、Ti、Hf、Zr、Th等)与总稀土元... 对桂西南上二叠统大隆组层状硅质岩地球化学的研究发现:陆源主量元素Al、Ti等含量较高,并呈很好的相关性(R>0.90);热液来源的主量元素Mn和Fe等含量偏低,并具有较小的负相关关系(R=-0.30);陆源元素(Al、Ti、Hf、Zr、Th等)与总稀土元素含量具有较高正相关性(R为0.70~0.83);Al-Fe-Mn三角图解指示研究区的硅质岩为非热液成因。这些说明陆源物质是硅质岩形成的重要物源,结合硅质岩中含有大量的硅质生物(放射虫和海绵骨针等)的事实,我们认为研究区硅质岩是在生物作用为主,并有大量物源物质和少量热液物质(可能与大断裂导致的玄武岩喷发有关)和火山物质混入的条件下形成的。Ce/Ce*、(La/Yb)Shale、(La/Ce)Shale和∑REE与细粒沉积物沉积环境的关系以及(La/Ce)Shale—Al2O3/(Al2O3+Fe2O3)图解等说明研究区硅质岩沉积环境为大陆边缘的中下部。Th/U和Ce指示了硅质岩形成于氧化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二叠统 大隆组 硅质岩 成因 沉积环境
下载PDF
湘中涟源—邵阳凹陷上二叠统大隆组页岩气储层特征 被引量:9
17
作者 肖正辉 牛现强 +3 位作者 杨荣丰 余烨 黄俨然 陈新跃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7-24,共8页
为评价湘中涟源—邵阳凹陷上二叠统大隆组页岩气的勘探潜力,分析其泥页岩的有机碳含量、矿物组成、孔隙及裂隙的微观特征、孔隙度和渗透率等,系统研究了页岩气的储层特征。研究区上二叠统大隆组岩石的有机碳含量与岩性关系密切,其中硅... 为评价湘中涟源—邵阳凹陷上二叠统大隆组页岩气的勘探潜力,分析其泥页岩的有机碳含量、矿物组成、孔隙及裂隙的微观特征、孔隙度和渗透率等,系统研究了页岩气的储层特征。研究区上二叠统大隆组岩石的有机碳含量与岩性关系密切,其中硅质泥岩的有机碳含量最高,平均质量分数大于3%,表明沉积环境是控制有机碳含量的最主要因素;硅质泥岩中石英等脆性矿物平均质量分数为67.7%,与美国Barnett硅质页岩基本相当,脆性矿物含量较高;硅质泥岩中构造裂缝较发育,其形成主要与其脆性矿物含量较高及地质构造较发育等因素有关;有机碳含量较高的硅质泥岩,其有机质微孔隙也是基质孔隙及裂隙的主要组成部分;硅质泥岩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均较低,分别小于5%和0.01 m D,构造裂缝发育程度是影响硅质泥岩孔隙度和渗透率的最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储层特征 上二叠统 大隆组 湘中涟源-邵阳凹陷
下载PDF
四川广元上寺剖面上二叠统大隆组优质烃源岩发育主控因素初探 被引量:10
18
作者 李牛 胡超涌 +1 位作者 马仲武 颜佳新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47-354,共8页
对四川广元上寺上二叠统剖面进行岩石学和地球化学分析,并利用Al/Ti值评估古生产力,而利用Mo、U、V、Cr、V/Cr和V/(V+Ni)来评估沉积环境,进而探讨烃源岩中有机质的积累与海洋初级生产力、沉积环境(氧化还原条件)以及沉积速率之间的关系... 对四川广元上寺上二叠统剖面进行岩石学和地球化学分析,并利用Al/Ti值评估古生产力,而利用Mo、U、V、Cr、V/Cr和V/(V+Ni)来评估沉积环境,进而探讨烃源岩中有机质的积累与海洋初级生产力、沉积环境(氧化还原条件)以及沉积速率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在大隆组中部,TOC、过剩铝、Cu、Ni和Cd出现高值(TOC平均值为5.82%),具备优质烃源岩特征。对该段地层的生物地球化学分析表明,氧化—还原敏感元素Mo、U、V、Cr丰度高,V/Cr>4.25和V/(V+Ni)>0.7指示长期的厌氧沉积环境;而此时Al/Ti则指示只有中等的古生产力。低的沉积速率可能是有机质浓缩的主要原因。与上地壳平均页岩相比,大隆组中部明显富集Cd、P、Mo、U、Cu、Ni、V和Zn,亏损Co和Mn,显示出与现代上升流发育区近似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指示该烃源岩层发育于上升流盛行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元上寺剖面 烃源岩 微量元素 上升流 上二叠统 大隆组
下载PDF
安徽巢湖平顶山剖面上二叠统大隆组有机质富集的地球生物学模式 被引量:16
19
作者 雷勇 冯庆来 桂碧雯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02-211,共10页
安徽巢湖平顶山地区上二叠统大隆组主要为硅质泥岩和泥岩互层沉积。通过对该剖面微体古生物化石丰度的统计分析发现,其演化可划分出4个阶段:Ⅰ(繁盛阶段)→Ⅱ(衰亡阶段)→Ⅲ(恢复阶段)→Ⅳ(大衰亡阶段)。利用微量元素Cu、Ni和Zn估算了... 安徽巢湖平顶山地区上二叠统大隆组主要为硅质泥岩和泥岩互层沉积。通过对该剖面微体古生物化石丰度的统计分析发现,其演化可划分出4个阶段:Ⅰ(繁盛阶段)→Ⅱ(衰亡阶段)→Ⅲ(恢复阶段)→Ⅳ(大衰亡阶段)。利用微量元素Cu、Ni和Zn估算了巢湖平顶山剖面古生产力,其平均值为1.48gC/m2d,与北美二叠系黑色页岩的古生产力平均值(1.40gC/m2d)和现代海洋大陆架的初级生产力(如委内瑞拉大陆架为1.50gC/m2d)较为一致。大隆组中有机碳质量分数为0.26%~5.49%,有机质富集程度和古生产力大小与岩性关系密切:泥岩和粉砂质泥岩里有机质最为富集且古生产力较高;而在硅质泥岩中,两者含量相对较低。分析了有机质富集过程(从生物物质到沉积有机质,再到埋藏有机质)中各环节的主要影响因素,表明海洋古生产力是有机质富集的主导因素和前提条件,直接影响沉积物中的有机质含量,而海洋表层初级生产力的大小受上升流、营养盐和海水深度等环境因素综合影响;在埋藏有机质阶段,其主控因素为沉积环境中的氧含量和沉积速率等。综合研究表明,本剖面中有机质富集为生产力模式,即:岩石中有机质的富集受古生产力的影响最大,其次为沉积环境中的氧含量。其中,古生产力由生产者贡献,但是受消费者的丰度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 微体化石 地球生物学模式 古生产力 巢湖 上二叠统大隆组
下载PDF
海退型陆棚相:烃源岩形成的重要部位——以中、上扬子地区北缘上二叠统大隆组为例 被引量:7
20
作者 蔡雄飞 冯庆来 +1 位作者 顾松竹 罗中杰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9-37,共9页
通过对中、上扬子地区北缘上二叠统大隆组沉积特征、生物群面貌组合、有机碳特征的深入研究,探讨了海退型序列与优质烃源岩的关系。中、上扬子地区北缘晚二叠世大隆组沉积环境具有从早期外陆棚到中、晚期内陆棚变化的特征,属于海退型陆... 通过对中、上扬子地区北缘上二叠统大隆组沉积特征、生物群面貌组合、有机碳特征的深入研究,探讨了海退型序列与优质烃源岩的关系。中、上扬子地区北缘晚二叠世大隆组沉积环境具有从早期外陆棚到中、晚期内陆棚变化的特征,属于海退型陆棚相。沉积相带的转变为该区带来了较浅水的生物,尤其是大量菌藻类出现,为中、上扬子地区大隆组优质烃源岩的形成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有机质生产率,造成大隆组上部有机碳含量比下部高。此外,该区多次上升洋流作用同时将下层营养盐类携带到表层水,使得生物群更加繁盛,促进了有机质生产力的激增,有利于大隆组大范围内优质烃源岩的发育。研究表明,海退型陆棚也是地史中烃源岩形成的重要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烃源岩 大隆组 上二叠统 海退型陆棚 中、上扬子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