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2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转录组测序研究白细胞介素-33对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
1
作者 黄珊珊 杨舟鑫 严静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25年第2期16-20,共5页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33(IL-33)在转录水平对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CMECs)的影响。方法分离并培养大鼠CMECs后,分为对照组和IL-33组(加入终浓度为50 ng/mL的IL-33)。对两组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差异基因表达情况及相关通路富集情况,并利...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33(IL-33)在转录水平对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CMECs)的影响。方法分离并培养大鼠CMECs后,分为对照组和IL-33组(加入终浓度为50 ng/mL的IL-33)。对两组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差异基因表达情况及相关通路富集情况,并利用定量PCR鉴定相关基因的表达,最后采用差异表达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来探索IL-33诱导后大鼠CMECs的调控网络。结果IL-33诱导CMECs后,共鉴定出103个上调基因和97个下调基因(P<0.05)。IL-33诱导后趋化因子2(Ccl2)和趋化因子配体1(Cxcl1)基因的表达水平上调(P<0.05),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Vcam1)和间质细胞黏附分子(Icam1)的基因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表达基因功能聚类分析和差异表达基因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提示,IL-33可以上调部分与粒细胞趋化和迁移相关的基因,下调与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相关的基因。结论IL-33调控了与大鼠CMECs功能相关的大量基因,表明其在心脏微环境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介素-33 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 转录组测序
下载PDF
不同浓度理气化痰活血方含药血清对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活力的影响
2
作者 葛昭 任思霖 +3 位作者 周梦雪 李默涵 宁旭瑾 王贤良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712-2718,共7页
目的探讨理气化痰活血方(LQHTHX)含药血清对缺氧/复氧诱导原代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CMECs)活力的影响。方法采用水煎煮法制备LQHTHX提取液并浓缩至高(2.7 g生药/mL)、中(1.35g生药/mL)、低(0.675 g生药/mL)3个剂量,按照10 mL/kg连续... 目的探讨理气化痰活血方(LQHTHX)含药血清对缺氧/复氧诱导原代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CMECs)活力的影响。方法采用水煎煮法制备LQHTHX提取液并浓缩至高(2.7 g生药/mL)、中(1.35g生药/mL)、低(0.675 g生药/mL)3个剂量,按照10 mL/kg连续灌胃大鼠3d,在末次给药后0.5,1,1.5,2,2.5h采取血液样本分离血清,配置成5%、10%、15%以及20%的含药血清细胞培养基。提取新生大鼠原代CMECs并进行免疫荧光鉴定,体外构建细胞缺氧模型,分别加入不同浓度含药血清,采用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活力,比较不同浓度含药血清处理后的细胞活力差异。结果成功提取了大鼠原代CMECs并构建了细胞缺氧模型。与模型组相比,阳性药物尼可地尔(200μmol/L)、缬沙坦(50μmol/L)以及中、高剂量组中不同浓度含药血清均能提高CMECs活力(P<0.01),其中以高剂量组中10%、15%LQHTHX含药血清组效果最好。结论LQHTHX可有效改善缺氧诱导的CMECs活力下降,从而发挥保护心脏微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气化痰活血方 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 细胞活力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原文传递
丹酚酸B和丹参酮Ⅱ_A不同配比对肿瘤坏死因子α损伤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25
3
作者 张萌 张伯礼 +2 位作者 高秀梅 郭利平 杜嵘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3-65,共3页
目的 观察不同配比的丹酚酸 B(Sal B)、丹参酮 A(Tan A)对体外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损伤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 (CMEC)的影响。方法 采用 CMEC体外培养技术 ,建立 TNF-α损伤模型 ,以细胞活力 ,细胞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 (L DH)... 目的 观察不同配比的丹酚酸 B(Sal B)、丹参酮 A(Tan A)对体外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损伤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 (CMEC)的影响。方法 采用 CMEC体外培养技术 ,建立 TNF-α损伤模型 ,以细胞活力 ,细胞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 (L DH)释放、一氧化氮 (NO)合成、内皮素 (ET)分泌、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性及丙二醛 (MDA)含量的变化为评价指标 ,观察 Sal B和 Tan A不同配比 (10∶ 0 ,8∶ 2 ,5∶ 5 ,2∶ 8,0∶ 10 )对 TNF-α损伤 CMEC的保护作用。结果  Sal B和 Tan A(5∶ 5 )组明显提高细胞活力 ,Sal B和 Tan A(8∶ 2 )组显著降低L DH释放水平 ,Tan A促进 NO合成、降低 ET分泌以及抗氧化的作用最好。结论  Sal B和 Tan A的各配比组均能明显改善细胞的损伤 ,最佳配比根据检测指标的不同而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酚酸B 丹参酮ⅡA 肿瘤坏死因子Α 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
下载PDF
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培养 被引量:5
4
作者 柳爱华 杨向红 +2 位作者 王延琳 王跃中 张亚佳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5-56,73,共3页
目的培养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探讨其对研究血管病变的意义。方法采用Nishida的方法,在无菌条件下分离Wistar大鼠心脏,用胶原酶、胰酶进行消化,通过离心,收集细胞进行培养。结果培养的细胞呈单层贴壁生长,细胞初为圆形,贴壁后为短梭... 目的培养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探讨其对研究血管病变的意义。方法采用Nishida的方法,在无菌条件下分离Wistar大鼠心脏,用胶原酶、胰酶进行消化,通过离心,收集细胞进行培养。结果培养的细胞呈单层贴壁生长,细胞初为圆形,贴壁后为短梭形,5~7 d呈"铺路石样"生长,培养的细胞在人工基膜(Matrigel)上形成管腔样结构。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细胞化学鉴定为阳性。结论本方法简单易行,对血管病变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培养 心脏 微血管 内皮细胞 大鼠
下载PDF
内毒素、烫伤血清对培养的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间连接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王晓军 罗向东 +2 位作者 梁光萍 罗勤 杨宗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08-110,共3页
目的:探讨内毒素、烫伤血清对培养的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CMEC)间连接成分VE-钙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研究内毒素对严重烧伤后内皮细胞的损伤机制。方法:①CMEC的分离培养;②烫伤血清和内毒素刺激培养的CMEC后ELI... 目的:探讨内毒素、烫伤血清对培养的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CMEC)间连接成分VE-钙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研究内毒素对严重烧伤后内皮细胞的损伤机制。方法:①CMEC的分离培养;②烫伤血清和内毒素刺激培养的CMEC后ELISA测定内皮细胞间连接成分VE-钙粘附分子的表达。结果:CMEC经20%的烫伤血清刺激后,6h开始VE-钙粘附分子的表达即有明显减少,是正常对照组的65%,到24h仍在低的水平(P<0.01);经内毒素(2mg/L)刺激,从1h开始即有显著降低,是对照组的80%,6h降低到最低点,是对照组的56%,后仍在低的水平(P<0.01)。不同浓度的内毒素(0.5、1.0、1.5和2.0mg/L)对培养的CMEC进行刺激,作用12h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和P<0.01),分别为对照组的88%、83%、80%和47%,且2.0mg/L刺激组有更明显的降低;相同浓度的内毒素(均为2.0mg/L)刺激,有血清和不含血清组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烫伤血清和内毒素可以影响内皮细胞中VE-钙粘附分子的表达,内毒素的影响有剂量的依赖关系,有无血清的存在对VE-钙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差异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毒素 心脏微血管 内皮细胞 细胞间连接 烫伤
下载PDF
SHH信号通路激活对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血管再生作用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国伟 杨军 +1 位作者 任法新 梁平平 《疑难病杂志》 CAS 2021年第1期41-46,共6页
目的探讨SHH信号通路激活对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CMECs)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促血管再生的作用及其潜在机制。方法2016年7月—2017年2月于青岛大学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进行实验。原代培养SD雄性大鼠CMECs,建立氧糖剥夺/复氧(OGD/R)模拟体... 目的探讨SHH信号通路激活对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CMECs)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促血管再生的作用及其潜在机制。方法2016年7月—2017年2月于青岛大学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进行实验。原代培养SD雄性大鼠CMECs,建立氧糖剥夺/复氧(OGD/R)模拟体外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给予外源性重组人SHH蛋白、Cyclopamine(CYC)处理,应用MTT法检测CMECs细胞活力,应用ELISA和RT-PCR方法检测血管新生因子(VEGF、FGF、Ang-1)水平和mRNA表达水平;应用Western-blot方法分别检测SHH信号通路靶分子(SHH、SMO、Patched-1、Gli-1、Gli-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与C组比较,正常氧糖条件下C+SHH组活力增加(P<0.05),但C+CYC组消减(P<0.05);当细胞在OGD/R条件下,OGD组CMECs活力与C组比较减弱(P<0.05),而OGD+SHH组与OGD组比较细胞活力增加(P<0.05);但OGD+CYC显著消减(P<0.05)。(2)与C组比较,正常氧糖条件下C+SHH组血管新生因子VEGF、FGF、Ang-1水平和mRNA表达增加(P<0.01),但C+CYC组上述指标水平和mRNA表达下降(P<0.01);与C组比较,OGD组VEGF、FGF、Ang-1血清水平和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1);OGD+SHH组VEGF、FGF、Ang-1血清水平和mRNA表达显著增加(P<0.01),OGD+CYC组上述指标水平和mRNA表达下降(P<0.05)。(3)与OGD组比较,OGD+SHH组在OGD/R条件下,SHH信号通路中靶分子SHH、SMO、Patched-1、Gli-1和Gli-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OGD+CYC组SHH信号通路靶分子蛋白表达水平下降(P<0.01)。结论SHH信号通路激活可增强细胞活力,上调血管新生因子VEGF、FGF和Ang-1的表达,在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管再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 缺血再灌注损伤 血管再生 SHH信号通路 细胞活力 大鼠
下载PDF
PKC/NADPH氧化应激途径对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eNOS脱偶联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成永霞 刘贵波 +4 位作者 颜彬 冯玉宽 郭素芬 王宏伟 杨向红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2-87,共6页
目的观察体外原代培养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内PKC/NADPH氧化应激途径在eNOS脱偶联中的作用。方法用牛血清白蛋白糖基化终末产物(BSA-AGEs)(100 mg/L)与LY33531(PKC抑制剂)和DPI(NADPH抑制剂)分别作用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24 h),HPL... 目的观察体外原代培养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内PKC/NADPH氧化应激途径在eNOS脱偶联中的作用。方法用牛血清白蛋白糖基化终末产物(BSA-AGEs)(100 mg/L)与LY33531(PKC抑制剂)和DPI(NADPH抑制剂)分别作用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24 h),HPLC法检测BH4,试剂盒检测NO和O2-生成,免疫组化检测eNOS蛋白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P47phox蛋白表达。结果随着LY33531和DPI浓度(5、10和20μmol/L)的增加,eNOS脱偶联状态减轻:NO生成逐渐增加(90.7±0.3~122.6±0.3,160.6±0.6,P<0.05),而O2-生成逐渐减少(P<0.05),eNOS表达逐渐减少(126.1±3.5~112.6±1.7,114.4±1.8,P<0.05),而BH4含量逐渐增加(P<0.05)。同时,ROS表达和P47phox表达减少(P<0.05)。结论 NADPH氧化应激途径可能参与AGEs诱导的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eNOS脱偶联的发生。而AGEs诱导的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内NADPH氧化应激的发生是依赖PKC激活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基化终末产物 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 一氧化氮 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 PKC NADPH LY33531 DPI
下载PDF
雷公藤内酯醇对缺氧再给氧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和中性粒细胞黏附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何靖康 顾振纶 +3 位作者 马海涛 于曙东 谢燕 韩蓉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4年第5期624-626,636,共4页
目的 研究雷公藤内酯醇(TRI)对缺氧再给氧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和中性粒细胞黏附的影响。方法 培养分离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建立内皮细胞缺氧再给氧模型,分离大鼠的中性粒细胞,通过凝胶电泳迁移率(EMSA)测定核转录因子-κB(NF-κB... 目的 研究雷公藤内酯醇(TRI)对缺氧再给氧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和中性粒细胞黏附的影响。方法 培养分离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建立内皮细胞缺氧再给氧模型,分离大鼠的中性粒细胞,通过凝胶电泳迁移率(EMSA)测定核转录因子-κB(NF-κB)的活性,内皮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黏附模型测定内皮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黏附率。结果 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在缺氧刺激后内皮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黏附增加,NF-κB活性明显增高,再给氧后升高更明显;TRI组内皮细胞NF-κB活性明显降低(P<0.01),内皮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粘附率显著下降(P<0.01),且呈剂量依赖效应。结论 TRI能明显抑制缺氧再给氧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NR-κB活性,抑制内皮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粘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公藤内酯醇 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 中性粒细胞 黏附率 大鼠
下载PDF
AGEs诱发体外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iNOS表达 被引量:3
9
作者 成永霞 刘贵波 +1 位作者 郭素芬 杨向红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15-519,共5页
目的观察体外原代培养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内一氧化氮(NO)生成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表达的变化及相关性。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牛血清白蛋白糖基化终末产物(BSA-AGEs)(50-200 mg/L)分别作用于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0-24 h),检... 目的观察体外原代培养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内一氧化氮(NO)生成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表达的变化及相关性。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牛血清白蛋白糖基化终末产物(BSA-AGEs)(50-200 mg/L)分别作用于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0-24 h),检测NO生成,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检测iNOS表达。结果随着AGEs浓度增加及作用时间的延长,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中NO生成增多,iNOS表达也增多(P〈0.05)。结论BSA-AGEs可以诱发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产生毒性NO,从而引发以微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为特征的糖尿病性心肌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基化终末产物 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 一氧化氮 一氧化氮合酶
下载PDF
普罗布考对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RAGE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颜彬 展涛 +3 位作者 王洪伟 郭素芬 安锦丹 成永霞 《山东医药》 CAS 2013年第35期24-25,I0003,共3页
目的观察普罗布考对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受体(RAGE)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原代培养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空白组加无血清培养液培养,AGEs组加AGEs(100 mg/L)孵育,普罗布考(5、10μmol/L)组用普罗布考(5、10μmol/L... 目的观察普罗布考对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受体(RAGE)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原代培养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空白组加无血清培养液培养,AGEs组加AGEs(100 mg/L)孵育,普罗布考(5、10μmol/L)组用普罗布考(5、10μmol/L)分别作用细胞30 min后,加入AGEs(100 mg/L)再孵育24 h。各组分别作用于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24 h,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RAGE蛋白表达。结果 AGEs组与空白组RAGE蛋白表达比较,P<0.05;普罗布考10μmol/L组与AGEs组比较,P<0.05。结论普罗布考能够抑制AGEs诱发的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RAGE的表达,从而抑制氧化应激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 普罗布考 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
下载PDF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形成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延琳 杨向红 +3 位作者 柳爱华 王跃中 张亚佳 刘政操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1期963-966,共4页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诱导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形成管腔样结构的影响,以及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Flt-1的作用。方法分离、培养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应用Matrigel检测不同浓度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作用后心脏微血...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诱导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形成管腔样结构的影响,以及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Flt-1的作用。方法分离、培养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应用Matrigel检测不同浓度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作用后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形成管腔的情况。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各组血管内皮细胞Flt-1mRNA的表达量。结果应用Matrigel可诱导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管腔样结构形成,随着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浓度升高(0、51、0和20μg/L),管腔样结构形成的数量逐渐增多,当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浓度达到40μg/L时管腔样结构的数量有所减少(P<0.05)。Flt-1 mRNA的表达量随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作用浓度的升高(0、5、10和20μg/L)而逐渐增高,当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浓度达到40μg/L时其mRNA水平有所降低(P<0.05)。结论应用Matrigel可在体外诱导培养的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形成管腔样结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形成管腔样结构有促进作用,并在一定范围内呈剂量依赖性关系。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影响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膜受体Flt-1的表达,在一定范围内亦呈剂量依赖性,且这种剂量依赖性同微血管内皮细胞管腔样结构形成的数量一定范围内呈现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 管腔样结构 治疗性 血管新生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
下载PDF
新生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被引量:6
12
作者 周燕琼 郭福晓 +4 位作者 贾强用 张艳美 郑燕珊 李乐娜 石刚刚 《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135-136,139,F0002,共4页
目的:介绍一种改良的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CMECs)的分离培养及鉴定方法。方法:应用酶消化法分离大鼠CMECs,再用差速贴壁进行纯化。结果:用光学显微境、免疫细胞化学法进行第Ⅷ因子相关抗原染色来鉴定CMECs,其纯度约98%。结论:该法简单且... 目的:介绍一种改良的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CMECs)的分离培养及鉴定方法。方法:应用酶消化法分离大鼠CMECs,再用差速贴壁进行纯化。结果:用光学显微境、免疫细胞化学法进行第Ⅷ因子相关抗原染色来鉴定CMECs,其纯度约98%。结论:该法简单且经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大鼠 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 分离 培养 鉴定
下载PDF
两种分离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方法的比较及改良 被引量:1
13
作者 倪晓晴 杨向军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年第4期250-252,244,共3页
目的:比较两种分离成年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方法并进行改良。方法:分别采用组织块贴壁法和酶消化法分离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并对其进行表面特异性抗原CD31免疫荧光鉴定。结果:两种方法都获得了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CD31鉴定细... 目的:比较两种分离成年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方法并进行改良。方法:分别采用组织块贴壁法和酶消化法分离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并对其进行表面特异性抗原CD31免疫荧光鉴定。结果:两种方法都获得了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CD31鉴定细胞阳性率在95%以上。两种方法相比,酶消化法具有获得所需的细胞时间相对短,稳定可靠,细胞纯度高等特点。结论:使用酶消化法可获得纯度高、状态良好的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 原代培养 大鼠
下载PDF
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原代培养方法研究
14
作者 朱慧 柳景华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12期952-954,共3页
目的探讨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原代培养技术,以获取纯化的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方法应用体质量80 g的雄性Wistar大鼠左心室的微血管内皮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并传代培养;通过倒置显微镜扫描观察其形态,同时对培养细胞采用免疫组织... 目的探讨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原代培养技术,以获取纯化的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方法应用体质量80 g的雄性Wistar大鼠左心室的微血管内皮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并传代培养;通过倒置显微镜扫描观察其形态,同时对培养细胞采用免疫组织化学荧光染色法进行内皮表面因子(vWF)鉴定,并用Hoechst染色,于荧光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结果体外培养的大鼠微血管内皮细胞呈梭形,形成单层后呈典型的鹅卵石样或铺路石样排列。采用Hoechst染色后,可见90%以上的细胞胞浆和核膜周围被染成红色,细胞核呈蓝色荧光;merge 3染色见细胞胞浆和核膜周围被染成黑色,细胞核呈蓝色;cy-3染色见细胞胞浆和核膜周围被激发出红色光。证明培养细胞为血管内皮细胞。结论通过改进的微血管内皮细胞分离方法培养获得的细胞,生长状态良好、纯度高,且能够稳定地传代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培养 心脏 微血管 内皮细胞 大鼠
下载PDF
新生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原代培养
15
作者 张滕 郭利平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3年第7期839-840,共2页
目的建立乳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CMEC)体外培养研究模型。方法采用混合酶(0.06%胰蛋白酶和0.1%Ⅱ型胶原酶均量混合)消化法和差速贴壁法纯化细胞,倒置显微镜对所培养的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以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组化染色法进行细胞鉴定... 目的建立乳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CMEC)体外培养研究模型。方法采用混合酶(0.06%胰蛋白酶和0.1%Ⅱ型胶原酶均量混合)消化法和差速贴壁法纯化细胞,倒置显微镜对所培养的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以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组化染色法进行细胞鉴定。结果通过形态学特征及微血管内皮细胞相关特异性抗原检测证实,得到高纯度乳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结论利用混合酶消化法成功分离并培养乳鼠的CMEC,该方法简单易行,可用于进一步的科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 原代培养
下载PDF
碘化N-正丁基氟哌啶醇对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缺氧复氧损伤保护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周燕琼 张艳美 +4 位作者 高分飞 黄展勤 陈一村 郑燕珊 石刚刚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07-211,共5页
目的观察碘化Ⅳ.正丁基氟哌啶醇(N-n-butylhalo-peridol iodide,F2)对培养的内皮细胞缺氧/复氧(anoxia/reoxygenation,A/R)损伤及早期生长反应基因-1(early growth response gene1,Egr-1)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新生SD大... 目的观察碘化Ⅳ.正丁基氟哌啶醇(N-n-butylhalo-peridol iodide,F2)对培养的内皮细胞缺氧/复氧(anoxia/reoxygenation,A/R)损伤及早期生长反应基因-1(early growth response gene1,Egr-1)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新生SD大鼠进行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cardiacmicrovas.eularendothelialcells,CMECs)原代培养,取3-4代的CMECs建立A/R模型。通过测定细胞培养上清液中乳酸脱氢酶(LDH)及CMECs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观察CMECs损伤程度;应用ELISA法测定细胞培养上清液肿瘤坏死因子-d(TNF-α)的含量,观察CMECs炎症反应水平;Westernblot法检测培养CMECs中Egr一1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A/R造成CMECs内MDA升高,SOD下降,上清液中LDH、TNF—α含量升高,A/R刺激下细胞Egr-1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A/R刺激前给予F2:可减轻CMECs的损伤及炎症反应程度,抑制Egr-1蛋白的表达。结论F:对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A/R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该作用可能与其抑制Egr-1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碘化N-正丁基氟哌啶醇 大鼠 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 缺氧复氧 损伤 EGR-1
下载PDF
前列腺素A1对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ICAM—1表达的影响
17
作者 何靖康 周文轩 《中国药理通讯》 2003年第1期21-21,共1页
关键词 前列腺素A1 大鼠 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 ICAM-1 表达 影响
下载PDF
雷公藤内酯醇对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
18
作者 何靖康 周文轩 《中国药理通讯》 2003年第1期21-21,共1页
关键词 雷公藤内酯醇 大鼠 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凋亡 影响
下载PDF
成年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原代培养及鉴定 被引量:2
19
作者 热依兰.艾沙 张向阳 +2 位作者 迪丽努尔.买买提依明 阿尔孜古丽.吐尔逊 杨宁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05-507,共3页
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VEC)是血液和血管平滑肌间的机械屏障,与机体物质转运、凝血、免疫和生物活性物质释放等多种生命活动密切相关,是重要的代谢和内分泌器官之一[1-2]。VEC通过多种体液因子的生成和分泌,在调... 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VEC)是血液和血管平滑肌间的机械屏障,与机体物质转运、凝血、免疫和生物活性物质释放等多种生命活动密切相关,是重要的代谢和内分泌器官之一[1-2]。VEC通过多种体液因子的生成和分泌,在调整局部血液动力学和血管细胞黏附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3-5]。VEC是组织细胞培养对象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血管内皮细胞 原代培养 大鼠 荧光免疫测定
原文传递
改良组织块培养法提取原代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及鉴定
20
作者 张帆 李柏霖 +2 位作者 池茗 刘海琴 唐元瑜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4,共5页
目的探究脑微血管组织块培养法提取原代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并对其进行鉴定。方法取4周龄SD大鼠脑皮层,经过筛网、预消化、微血管组织块固化处理后,置于CO_(2)培养箱中进行原代培养。通过细胞形态学观察、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细胞化... 目的探究脑微血管组织块培养法提取原代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并对其进行鉴定。方法取4周龄SD大鼠脑皮层,经过筛网、预消化、微血管组织块固化处理后,置于CO_(2)培养箱中进行原代培养。通过细胞形态学观察、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鉴定所培养的目的细胞。结果体外培养48 h后短梭形细胞从脑微血管段周围爬出;72 h后岛屿状的细胞团簇形成;96 h后团簇融合,细胞呈典型的单层铺路石样镶嵌式排列生长。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显示,细胞胞质呈棕红色,表达为阳性,细胞核被苏木精衬染成蓝黑色。结论脑微血管组织块培养法能够成功提取原代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血管内皮细胞 原代培养 微血管组织块培养法 第Ⅷ因子相关抗原 大鼠 鉴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