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论中国古典诗歌“天人之和”之美
1
作者 董小华 《社科纵横》 2007年第10期97-98,101,共3页
"天人之和"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根本思想,"和谐"又是当今国际社会的主旋律。本文试从美学的角度,就"天人之和"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表现,从心与物、情与景、兴与象、形与神、情与韵五方面论述其美学特质。
关键词 天人之和 以和为美 心物 情景 兴象 形神 和韵
下载PDF
试论《诗经》中所蕴涵的古典生态存在论审美意识 被引量:7
2
作者 曾繁仁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1-60,共10页
对于当代生态存在论审美观探讨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对于某些经典的审美解读,而《诗经》产生于3000多年前,是我国先民对于“天人之和”的审美诉求,其核心内涵是“与天地同和”之“志”。《诗经》的古典生态存在论思想体现在包含生态人文... 对于当代生态存在论审美观探讨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对于某些经典的审美解读,而《诗经》产生于3000多年前,是我国先民对于“天人之和”的审美诉求,其核心内涵是“与天地同和”之“志”。《诗经》的古典生态存在论思想体现在包含生态人文内涵的风体诗、反映初民本真爱情的“桑间濮上”诗、建立在古代生态平等之上的比兴手法与对于生于斯养于斯之家园怀念的“怀归”诗等方面,由此表现出我国古典生态存在论美学思想所特有的“诗体”、“诗意”与“诗法”,说明《诗经》在建设当代生态存在论审美观之中的重要作用与“实践美学”的理论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存在论审美观 《诗经》 天人之和 风体诗 比兴手法
下载PDF
“和”的观念在中国远古的起源与特点 被引量:2
3
作者 张法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8-62,共5页
中国文化的和的观念,从农业生产之禾产生出来,又因农业实践而关联的天上日月星的运行之和,进行形成天人之间的互动之和,由《尚书》(《尧典》和《洪范》)、《夏小正》《诗经·七月》《逸周书·时训解》到《管子·幼官》(《... 中国文化的和的观念,从农业生产之禾产生出来,又因农业实践而关联的天上日月星的运行之和,进行形成天人之间的互动之和,由《尚书》(《尧典》和《洪范》)、《夏小正》《诗经·七月》《逸周书·时训解》到《管子·幼官》(《四时》《五行》《轻重己》)到《吕氏春秋·十二月纪》《礼记·月令》《淮南子·时则训》透露出来的和,是在天人整体运转中的和,整体性、时间性、互动性是其主要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之和 天文之和 天人之和
下载PDF
灾难焦虑——征服,还是守望 被引量:3
4
作者 苏宁 《中华文化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6-50,共5页
在中国古代天人关系思想统辖下,自我、社会、自然和天道构成灾难发生不可分割的四维关系。儒释道都反对孤立的看待自然灾害,而主张将其定位在人天关系之中。本文认为,当今各种灾害已经形成一种具有群体文化精神反映的灾难记忆。由于全... 在中国古代天人关系思想统辖下,自我、社会、自然和天道构成灾难发生不可分割的四维关系。儒释道都反对孤立的看待自然灾害,而主张将其定位在人天关系之中。本文认为,当今各种灾害已经形成一种具有群体文化精神反映的灾难记忆。由于全球化和发达资讯技术的叠加效应,灾难感已经复制到全球各个角落,成为超过社会发展问题的人类生存状况的关键问题,灾难焦虑成为重要的生存焦虑。站在今天的角度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对灾难问题的思考,应对其进行细致的辨析、释义,寻找思想的启迪和现实的意义。文章从四个方面论述:1.天人之和灾难观的本体论命题:物我一体,天下有道;2."天人之和"灾难观的认识论命题:内外之和、自然与人的整体性问题;3.方法论:天地为万物之根,圣人学习天地,人身运度是天地之模拟;4.生态伦理:善恶报应与天、鬼、神、天神;5.灾难焦虑感:征服,还是守望自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之和与灾难焦虑 内外之和 四维关系 生态美学
下载PDF
乐器——瑟文化内涵解析——以《律吕正声》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任素芬 《潍坊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38-40,共3页
《律吕正声》分别从瑟制、瑟论、瑟之歌调等方面对乐器——瑟进行了大量的记载和梳理,这对于我们了解这一古老的弦乐器提供了宝贵资料,也对其中的文化内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关键词 文化内涵 音声之和 乐与人和 天人之和
下载PDF
中庸的精神内蕴——重和
6
作者 王晓琎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78-81,共4页
中庸是儒家思想精华之一,考察《中庸》一文可发现,中庸的精神内蕴是重和。一是从天——人纬度看重天人之和,追求天地人三者的融合和谐境界;二是从人——人纬度看重处世之和,力求平衡、协调矛盾的对立面,恰如其分的待人处世;三是从人—... 中庸是儒家思想精华之一,考察《中庸》一文可发现,中庸的精神内蕴是重和。一是从天——人纬度看重天人之和,追求天地人三者的融合和谐境界;二是从人——人纬度看重处世之和,力求平衡、协调矛盾的对立面,恰如其分的待人处世;三是从人——己纬度看重身心之和,进行自身修养,追求个人身心和谐。对于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中庸有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庸 重和 天人之和 处世之和 身心之和
下载PDF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思考
7
作者 姚木根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42-47,共6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围绕人这个主体展开的。马克思主义在理解人这一问题上,始终把人理解为三个层次,即“类的人”、“社会的人”和“个体的人”。三者的关系有着历史性和逻辑性,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一个完整过程。用马克思主义哲...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围绕人这个主体展开的。马克思主义在理解人这一问题上,始终把人理解为三个层次,即“类的人”、“社会的人”和“个体的人”。三者的关系有着历史性和逻辑性,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一个完整过程。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解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就是要追求“天人之和”、“人我之和”、“身心之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天人之和 人我之和 身心之和
下载PDF
浅谈音乐中的“和”之美——以谭盾的《地图》为例 被引量:2
8
作者 贾露露 《戏剧之家》 2020年第20期57-57,59,共2页
音乐中有许多的美,如果想充分地享受音乐的美,则需要有一定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主动去发现音乐中的美,感受音乐中的美。而对于每一位音乐学习者和音乐表演者来说,需要具备一定的音乐审美能力,有自己的理解,才能够更好地去诠释音乐内容... 音乐中有许多的美,如果想充分地享受音乐的美,则需要有一定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主动去发现音乐中的美,感受音乐中的美。而对于每一位音乐学习者和音乐表演者来说,需要具备一定的音乐审美能力,有自己的理解,才能够更好地去诠释音乐内容,使音乐的表达更加深入人心。在中国,"和"本身就是一种美的存在,而音乐美学中的"和"之美处于三个层次中,第一个层次为"音声之和",第二个层次为"乐与人和",第三个层次则是"天人之和"。本文将结合谭盾的《地图》来说明音乐中的"和"之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图》 音声之和 乐与人和 天人之和
下载PDF
中国传统“贵和”文化全景敞视
9
作者 王璐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7年第5期134-136,共3页
中国传统的"贵和"文化构建起了我们民族独特的思维特性及行为方式,进而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个性。"贵和"文化思想具有十分精深的内涵,它不仅高扬"天人之和""人人之和"的至高价值,而且其... 中国传统的"贵和"文化构建起了我们民族独特的思维特性及行为方式,进而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个性。"贵和"文化思想具有十分精深的内涵,它不仅高扬"天人之和""人人之和"的至高价值,而且其最可贵最精深之处还在于它的辩证思维,崇尚"和而不同""和而不流""和不弃争"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之和 人人之和 和而不同 和而不流 和不弃争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