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5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天人相分:先秦道家的天人观——兼论其对现代文明的启示
1
作者 郭高军 林相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48-54,共7页
天人关系问题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经典命题。先秦道家认为天人之间的基本关系是天人相分。《老子》认为天道无为且没有情感,而人道则力图有为并且追求仁义,故天人之间是相分别的。庄子一面继承《老子》自然无为的思想,另一面又指出以... 天人关系问题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经典命题。先秦道家认为天人之间的基本关系是天人相分。《老子》认为天道无为且没有情感,而人道则力图有为并且追求仁义,故天人之间是相分别的。庄子一面继承《老子》自然无为的思想,另一面又指出以礼乐教化为代表的人类文明不仅与天道是相悖、而且还会残害事物的天赋本性,故庄子主张存天而灭人。老庄天人相分的思想虽然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但是对于现代文明而言只能吸收其积极的内核。这就是当今人类社会要充分重视天地自然的地位和价值,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乃至一体共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相分 《老子》 庄子 天人一体
下载PDF
论沈括的“天人相分”思想 被引量:2
2
作者 吕变庭 刘潇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1-14,共4页
在北宋,"天人相分"以它独有的方式推动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沈括顺应历史的发展潮流,及时地将"天人相分"思想贯彻到他的科技实践活动中,大胆实验,勇于创新,遂成为"中国科技史上最卓越的人物"。因此,... 在北宋,"天人相分"以它独有的方式推动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沈括顺应历史的发展潮流,及时地将"天人相分"思想贯彻到他的科技实践活动中,大胆实验,勇于创新,遂成为"中国科技史上最卓越的人物"。因此,认真挖掘沈括"天人相分"思想的深刻内涵,对于进一步研究和总结北宋科技发展的内因与动力,不无实际的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相分 沈括 科学技术
下载PDF
试论孟子的天人相分思想 被引量:8
3
作者 陈代波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66-74,共9页
孟子不仅有天人合一思想,也有深刻的天人相分思想,其性善论哲学正是以天人相分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他的天人相分思想可以从三个方面得到说明:在主宰之天面前,人可以对天的意志产生影响,甚至可以违背天意;在命运之天面前,人可以发展自己... 孟子不仅有天人合一思想,也有深刻的天人相分思想,其性善论哲学正是以天人相分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他的天人相分思想可以从三个方面得到说明:在主宰之天面前,人可以对天的意志产生影响,甚至可以违背天意;在命运之天面前,人可以发展自己的内在人格世界,修身俟命,采取天与人各行其是、互不相干的态度,这与郭店楚简中的思想极其相似;在自然之天面前,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天人相分 郭店楚简 苟子 主宰之天 命运之天 自然之天
下载PDF
“天人相分”与人的尊严--荀子“天论”的一个侧面 被引量:5
4
作者 东方朔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CSSCI 2008年第3期33-39,共7页
荀子的"天论"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在他的整个思想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亦可认为,不探究荀子之"天论"则无以究明荀子之思想。本文盖无意全面描述"天论"的整个理论主张,而只是将视角聚焦于:在荀子&q... 荀子的"天论"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在他的整个思想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亦可认为,不探究荀子之"天论"则无以究明荀子之思想。本文盖无意全面描述"天论"的整个理论主张,而只是将视角聚焦于:在荀子"天人相分"观念之条列下,当"天"不再是人所依恃和委身的最高主宰时,当认识到人的世界与天的秩序之间并没有所谓的自然和谐之后,正是人藉由其"智"与"能"担负着董理天地、财官万物,使人间和谐,万物各得其宜的任务和责任,而正是对这种神圣任务的承担,乃显出人的尊严的获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天人相分 人的尊严
下载PDF
“天人相分”视阈下的中国传统技艺美学思想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郑翠仙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1-86,共6页
一般认为中国传统技艺美学崇尚天人合一,传统社会遵循的是天人合一的技艺观。这种传统技艺观主要是受到了老庄思想的影响,轻技重道,该技艺观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文人艺术。然而,中国传统技艺美学中还存在着另外一个向度,即“天人相分”... 一般认为中国传统技艺美学崇尚天人合一,传统社会遵循的是天人合一的技艺观。这种传统技艺观主要是受到了老庄思想的影响,轻技重道,该技艺观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文人艺术。然而,中国传统技艺美学中还存在着另外一个向度,即“天人相分”。“天人相分”的技艺观,根植于儒家——特别是荀子的思想资源,充分肯定人为,强调由技进道。该技艺观在宫廷艺术和民间艺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真工实能的技艺追求与心性论色彩浓重的天人合一技艺观相异趣,具有很强的创造性和现实适用性,对当代工匠精神的拓展有其重要的启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艺观 天人 天人相分 天人合一
下载PDF
“天人相分”对“天人合一”的内含与超越 被引量:2
6
作者 张传开 吴先伍 《淮北煤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1期13-16,共4页
长期以来 ,哲学界对“天人合一”思想进行了深入发掘 ,但对“天人相分”思想的真正内蕴则认识不够 ,甚至把“天人相分”与“天人合一”尖锐地对立起来。本文认为 ,“天人相分”思想不仅内含着“天人合一”思想的积极内容 ,而且有着超越... 长期以来 ,哲学界对“天人合一”思想进行了深入发掘 ,但对“天人相分”思想的真正内蕴则认识不够 ,甚至把“天人相分”与“天人合一”尖锐地对立起来。本文认为 ,“天人相分”思想不仅内含着“天人合一”思想的积极内容 ,而且有着超越“天人合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相分思想 天人关系 老子
下载PDF
“天人相分”的人生幸福何以内在超越——论荀子的幸福境界 被引量:1
7
作者 张方玉 《船山学刊》 2014年第2期88-93,共6页
在荀子"天人相分"的思想范型中,人间幸福逐步摆脱西周以来的神秘性天命的主宰,人类自身的主体地位被提升到"与天地参"的高度。由于更加重视作为主体的人在治理万物、实现幸福的过程中本质力量的发挥,荀子幸福观的... 在荀子"天人相分"的思想范型中,人间幸福逐步摆脱西周以来的神秘性天命的主宰,人类自身的主体地位被提升到"与天地参"的高度。由于更加重视作为主体的人在治理万物、实现幸福的过程中本质力量的发挥,荀子幸福观的内在性获得了更为具体和现实的展开。它不仅表现为"制天命"的人类主体精神,以及对功利幸福在宇宙论层面的论证,同时也表现为道德个体在德性完善和人格塑造中的意志、精神和力量。与孟子先验的性善论有所区别,荀子的德性幸福在"性恶"的理论基点上,经由礼乐、为学和"积善"等后天的教育修养,最终也实现了"与日月同光、与天地相参"的理想境界,从而延续甚至提升了儒家德性幸福的超越性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幸福境界 天人相分 内在超越
下载PDF
中西哲学比较中的有效区域——从“天人合一”和“天人相分”谈起 被引量:1
8
作者 张志雄 殷焱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51-53,共3页
哲学要对人与自然进行思考,天人关系是我们在反思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中西的表现形式不同。对此,人们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相分”的观点。这一提法的有效区域仅局限于中西的思维模式。
关键词 天人合一 天人相分 比较 有效区域 思维模式
下载PDF
论荀子的“天人相分”和“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9
作者 刘险峰 赵静莲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66-68,共3页
有人以"息争致和"来反驳荀子的"天人相分"和"制天命而用之",这是对荀子思想的误解。荀子的"天人相分"旨在使人在天人关系中处于主动地位,这也是他"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基础。荀子&qu... 有人以"息争致和"来反驳荀子的"天人相分"和"制天命而用之",这是对荀子思想的误解。荀子的"天人相分"旨在使人在天人关系中处于主动地位,这也是他"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基础。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是在批判孔子"畏天命"、老子"无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重视它并对其进一步研究是具有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意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天人相分 制天命而用之
下载PDF
精神救世的盲点——也谈“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鹤鸣 《粤海风》 2002年第6期4-8,共5页
世纪之交常出惊世骇俗之言。19与20世纪之交,斯宾格勒大呼“西方的没落”;20与21世纪之交,有人放言,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言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者,大谈“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认为西方文化的“天人相分”的思维已造成种种灾难,... 世纪之交常出惊世骇俗之言。19与20世纪之交,斯宾格勒大呼“西方的没落”;20与21世纪之交,有人放言,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言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者,大谈“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认为西方文化的“天人相分”的思维已造成种种灾难,走到了尽头,而只有由讲“天人合一”的东方文化(主要是中国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合一 天人相分 西方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三十年 人与人 主导地位 东方文化 中国文化 人与自然关系
原文传递
试解“天人相分”何以衍生出“圣人”专制——兼补说“六不治”
11
作者 李海默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1-17,共17页
本文论证认为,《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于历举扁鹊医案以后,"病有六不治"的一段议论,可能与贾谊《治安策》(《陈政事疏》)开篇所谓"可为长太息者六"有相对应的关系,似乎暗示着,在"痛哭者一"逐渐解决的历史... 本文论证认为,《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于历举扁鹊医案以后,"病有六不治"的一段议论,可能与贾谊《治安策》(《陈政事疏》)开篇所谓"可为长太息者六"有相对应的关系,似乎暗示着,在"痛哭者一"逐渐解决的历史潮流中,出现了"流涕者二"随之克服的曙光,但是"长太息者六"将由弱变强,一语成谶,亦即"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蚤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所蕴的深意。同时认为,"阴阳并,藏气不定,四不治也"实指在司马迁看来,"阴阳并"之后汉武帝在信好鬼神上越走越远,对于"针道"可能产生的治疗作用视而不见,却万分警觉于"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藏"的忌讳,以至到江充制铜人针刺其腹,行嫁祸之事而成功的时候,武帝自身也终于陷于"藏气不定"之境,江充虽为诬陷,卫皇后和戾太子虽无辜,武帝却以自身行动坐实了这个空穴来风的诅咒。随着大规模迫害的展开,武帝"病"入膏肓。本文最终认为,"天人相分"何以衍生出"圣人"专制,实在是荀子学说的关键"内伤",与司马迁意图"超越"而着手建构的核心所在。关键可能就在于司马迁对荀子守"数"概念的继承与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迁 扁鹊仓公列传 六不治 天人相分
下载PDF
浅析荀子和庄子“天人相分”的思想 被引量:2
12
作者 姬海涛 《邯郸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22-24,共3页
天人关系是荀子和庄子哲学的重要内容,荀子和庄子都以天人相分为其理论的逻辑起点,最终都实现了天人合一。但由于其对天和人理解的理论视角的不同,导致了其对天人相分思想认识的截然不同,从而也决定了其对天人合一实现的途径的不同。
关键词 天人相分 天人合一
下载PDF
“天人相分”与“天人合一”——中西文化精神之比较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永丽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154-157,共4页
中西文化相异的源头端在中国文化主张“天人合一”,而西方文化主张“天人相分”。文章对这两种理论的思想渊源、本质及利弊进行比较,从而提出超越“天人相分”,实现现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即,在人和自然平等互动关系基础上实现人对... 中西文化相异的源头端在中国文化主张“天人合一”,而西方文化主张“天人相分”。文章对这两种理论的思想渊源、本质及利弊进行比较,从而提出超越“天人相分”,实现现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即,在人和自然平等互动关系基础上实现人对自然的认识、理解、融入、渗透和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相分 天人合一 协调发展
下载PDF
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中西方哲学思想的比较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利红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S2期66-67,共2页
中国传统哲学和西方哲学因生存环境、社会状况、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缉的差异,形成了两种显然不同的今性。中国传统哲学以天人合一为主导,西方哲学以天人相分为前提。由于这一根本的出发点不同,便造成了一系列不同的特征。因为讲冘天人合一... 中国传统哲学和西方哲学因生存环境、社会状况、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缉的差异,形成了两种显然不同的今性。中国传统哲学以天人合一为主导,西方哲学以天人相分为前提。由于这一根本的出发点不同,便造成了一系列不同的特征。因为讲冘天人合一,中国哲学以人生哲学为核心,以道德和艺术为精神,以直觉和领悟为方法,充满诗意境界,突出致善致美的价值功能。因为注重天人相分,西方哲学以本体论和认识论为基本内容,以逻辑分析为主要方法,带有科学精神和宗教幻想,充满理性色彩,以求真求知为主旨。 我们知道,古代中国属于封闭性的大陆型农业文化形态,地值温带,土壤肥沃,雨水充沛。广大农民“靠天吃饭”,对大自然有亲近、依赖之感。这种状况孕育出的哲学从一开始就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所谓“顺乎天而应乎人”。老子主张,“道法自然”,天地人三者一以贯通,人生追求的目的不是认识和征服自然,而是泛爱万物。因此中国哲学富有人情味,赋予万物以情,寻求人与自然的沟通。庄子写《齐物论》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孟子更认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相分 西方哲学思想 天人 中国哲学 中国传统哲学 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生哲学 逻辑分析 诗意境界 认识论
下载PDF
从“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看人与自然
15
作者 韩俊 李尚明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32-34,共3页
不论是中国的“天人合一”还是西方的“天人相分”,都没有处理好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问题。“天人合一”一味强调人类必须顺从自然,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无所事事,缺乏对大自然的探索精神;而“天人相分”则一味强调以人为中心,征服自然,虽... 不论是中国的“天人合一”还是西方的“天人相分”,都没有处理好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问题。“天人合一”一味强调人类必须顺从自然,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无所事事,缺乏对大自然的探索精神;而“天人相分”则一味强调以人为中心,征服自然,虽然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但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我们应该吸取两者之精华而摒弃其糟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我们创建和谐社会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合一 天人相分 人与自然 和谐相处
下载PDF
论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及其与美学的关系——中国古典哲学和美学札记之一 被引量:2
16
作者 杨安(山仑)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85年第2期26-36,89,共12页
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正如整个中国的文化史一样,具有几千年的延续性,其内容是异常丰富的,同时也是异常复杂的。这样也就决定了研究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的艰巨性。笔者不敢奢谈研究,仅就平日涉猎所感,随手作出札记,下文... 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正如整个中国的文化史一样,具有几千年的延续性,其内容是异常丰富的,同时也是异常复杂的。这样也就决定了研究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的艰巨性。笔者不敢奢谈研究,仅就平日涉猎所感,随手作出札记,下文就是这种札记中的一篇。兹出以示人,目的是期望读者有以教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合一 人与自然关系 天人相分 中国古代 中国古典哲学 美学思想 哲学思想 中国哲学史 自然规律 自然事物
下载PDF
天人相分·形上道体·万物自化——论民国时期对老子“天地不仁”的解释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敬华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35-39,共5页
老子《道德经》第五章中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历来注家对"天地不仁"的理解见仁见智,众说纷纭。民国时期对这一问题有三种解读模式:胡适、梁启超和冯友兰等认为老子的"天地不仁&... 老子《道德经》第五章中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历来注家对"天地不仁"的理解见仁见智,众说纷纭。民国时期对这一问题有三种解读模式:胡适、梁启超和冯友兰等认为老子的"天地不仁"观念打破古代天人同类说,开天人相分之先河,立下了后来自然哲学的基础;钟泰认为,老子"言天地万物为刍狗者,犹言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而已",唐君毅从"道"与"物"的关系上进一步阐释了钟泰的观点;蒋维乔则认为老子"天地不仁"具有西洋哲学的科学性内涵。民国时期对老子"天地不仁"的解释,凸显了20世纪初期的思想家们既主张引进西方文化,又肯定中国文化的态度。同时,也给予当今的道家思想研究以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天地不仁 天人相分 形上道体 万物自化
下载PDF
浅析荀子和庄子“天人相分”的思想
18
作者 姬海涛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6年第6期20-22,共3页
天人关系是荀子庄子哲学的重要的内容,荀子和庄子都以天人相分为其理论的逻辑起点,最终都实现了天人合一。但由于其对天和人理解的理论视角的不同,导致了其对天人相分思想认识的截然不同,从而也决定了其对天人合一实现的途径的不同。
关键词 天人相分 天人合一
下载PDF
荀子人性论新探:天人相分的视角 被引量:1
19
作者 雷达 《邯郸学院学报》 2021年第4期22-27,共6页
荀子的人性论存在“性恶”与“向善”两个维度,背后实有其天道观基础。荀子基于天人相分,将天自然化、客观化,但又未完全取消天的超越性与主宰性意义,这就决定了其人性论重性恶而轻向善的理论特质。天人关系的重心下移,潜藏着天人断裂... 荀子的人性论存在“性恶”与“向善”两个维度,背后实有其天道观基础。荀子基于天人相分,将天自然化、客观化,但又未完全取消天的超越性与主宰性意义,这就决定了其人性论重性恶而轻向善的理论特质。天人关系的重心下移,潜藏着天人断裂的危机。在突显人的能动作用的同时,荀子弱化了对人自身的规约性力量。如果以人的理性为基点重建天的超越意义,使天人的相分与互动在更高层面上得以展开,则有希望将天人之间固有的张力控制在合理限度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人性论 天人相分
下载PDF
浅析荀子的“天人相分”思想
20
作者 符为平 《沧桑》 2008年第3期142-144,共3页
荀子虽是儒学的最后一位顶尖级大师,但他在儒学的地位一直不高,尤其是他的天人相分思想更是不被人所推崇,人们提到荀子似乎只记得他的性恶论。对他的天人相分思想,应该给予应有的历史地位。
关键词 荀子 天人相分 礼法 隆礼重法 制天命而用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