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68篇文章
< 1 2 8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北省太行山区侧柏林分布规律及其适宜生境研究
1
作者 汤素青 孟祥嵩 +2 位作者 杨新兵 霍娜 高泽威 《林业科技》 2025年第1期1-4,16,共5页
侧柏在河北省主要分布在太行山区,为揭示侧柏林分布规律并探究其适宜的生长环境,本文以河北省侧柏二类资源数据为基础,采用二元材积表,计算和分析侧柏林面积与蓄积量空间分布规律,揭示其与地形因子的关系。研究结果:(1)河北省太行山区... 侧柏在河北省主要分布在太行山区,为揭示侧柏林分布规律并探究其适宜的生长环境,本文以河北省侧柏二类资源数据为基础,采用二元材积表,计算和分析侧柏林面积与蓄积量空间分布规律,揭示其与地形因子的关系。研究结果:(1)河北省太行山区侧柏林分布面积为1.6857万hm^(2),总蓄积量为58.31万m^(3),单位蓄积为34.59 m^(3)/hm^(2)。(2)不同龄组中,总蓄积量最大的为中龄林(24.82万m^(3)),单位蓄积量最大的为过熟林(86.54 m^(3)/hm^(2))。(3)不同林种中,总蓄积量最和分布最广的均为水保林(44.51万m^(3),1.2813万hm^(2)),最小的为其他防护林(0.0004万m^(3),0.0001万hm^(2))。(4)侧柏林适宜生境为海拔600~800 m、坡度15°~25°、朝北坡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区 侧柏 蓄积 生境
下载PDF
河北省太行山区水蚀林地水土流失治理措施研究
2
作者 田卫堂 霍建立 张子元 《中国水土保持》 2025年第1期60-62,67,共4页
河北省太行山区山高坡陡,存在大量水蚀经济林地,一直以来都是太行山区水土流失治理的重点和难点。2021—2022年在位于太行山区的河北省石家庄市行唐县九口子乡花沟村,选取不同坡度的水蚀林地,开展实地调查和试验研究,分析水蚀林地主要... 河北省太行山区山高坡陡,存在大量水蚀经济林地,一直以来都是太行山区水土流失治理的重点和难点。2021—2022年在位于太行山区的河北省石家庄市行唐县九口子乡花沟村,选取不同坡度的水蚀林地,开展实地调查和试验研究,分析水蚀林地主要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刨树盘、垒树盘和水平埂的规格、成本和适用范围。结果表明:①刨树盘无材料投入,人工投入较低,地面坡度对刨树盘影响较大,当坡度大于15°时,不适宜布设刨树盘。②垒树盘适用于8°~25°的坡面,块石垒树盘需要捡集石块,适用于块石较多的石灰岩山丘区坡面,材料易获取,人工成本较低,不适用于坡面块石较少的片麻岩山区;经济价值较低、坡度较陡的水蚀林地优先选择成本较低的生态袋垒树盘,由于生态袋易受风化,因此耐久性较差,需要不断维护以保持功能;砌块垒树盘克服了块石垒树盘材料限制和生态袋垒树盘耐久性较差的缺点,但砌块成本较高,砌体需人工搬运,适用于经济价值较高的林地。③水平埂可布设在8°以下的梯田水蚀林地,施工难度较低,无材料投入,可就地取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水蚀林地 树盘 水平埂 太行山区 河北省
下载PDF
太行山区酸枣播种育苗与栽培技术
3
作者 张鹏 《山西林业》 2025年第2期40-41,共2页
酸枣为野生灌木,所产枣仁是我国传统的中药材,随着中医的不断发展,对酸枣仁的需求日益增加,价格也在逐年升高,酸枣产业发展前景良好。介绍了太行山区酸枣播种育苗与栽培技术。
关键词 太行山区 酸枣 播种育苗 栽培
下载PDF
安阳太行山区蕨类植物资源调查及生态价值分析
4
作者 王瑞攀 赵少玲 +1 位作者 石志红 陈亮 《林业科技通讯》 2025年第2期127-129,共3页
蕨类植物是森林植被低层草本植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森林生态系统有着重大影响.经过对安阳西部太行山区野生蕨类植物的详尽调查与分析,我们得知该区域拥有17科36属92种(含变种)丰富蕨类植物资源,这些植物广泛分布于从低海拔湿生环境到10... 蕨类植物是森林植被低层草本植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森林生态系统有着重大影响.经过对安阳西部太行山区野生蕨类植物的详尽调查与分析,我们得知该区域拥有17科36属92种(含变种)丰富蕨类植物资源,这些植物广泛分布于从低海拔湿生环境到1000m以上高海拔地区的各个角落,且总体上以土生分布为主,岩生分布相对较少.本文对蕨类植物分布生境进行观察分析,对蕨类植物在生态、食用、药用和造景观赏应用进行了探析,对其今后的保护与综合开发应用提出合理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蕨类植物 资源调查 生态价值 安阳太行山区
原文传递
河北省太行山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5
作者 张子睿 魏慧 +2 位作者 冉少静 郑紫娴 周涵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25年第3期20-25,共6页
本研究以河北省太行山区为例,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数据等多源数据,综合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动态度等多种方法,评估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确定其生态补偿标准。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20年,太行... 本研究以河北省太行山区为例,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数据等多源数据,综合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动态度等多种方法,评估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确定其生态补偿标准。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20年,太行山区土地利用以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地减少,林地、水域和建设用地增加为主要特征。(2)2000-2020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率为2.17%,林地和水域增加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上升的主要原因。此外,除食物生产、原料生产和养分维持循环功能呈下降趋势外,其余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均有所提升。(3)县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分异显著,平山县最高,占2020年区域总价值的比例高达12.10%;峰峰矿区、邯山地区、襄都区、复兴区和井陉矿区的价值占比均不足0.01%,价值贡献率较小。(4)所辖27个县(区)中,13个县(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有所上升,其余均呈下降趋势。建设用地扩张侵占耕地、草地和水域是价值降低的主要原因。(5)综合研究结果,本研究确定太行山区的生态补偿标准为1540.55万元/年。地方政府应综合土地利用规划,优化调控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合理确定生态补偿机制,助力太行山区生态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补偿 太行山区
下载PDF
山西太行山区农田防护林营造技术探讨
6
作者 马丽雁 《山西林业》 2025年第2期52-53,共2页
太行山区营造农田防护林对于保护农田生态系统、改善农田小气候、改良土壤质量,提高农作物产量具有促进作用。介绍了太行山区农田防护林树种选择、混交模式、造林技术及幼林管理技术。
关键词 山西太行山区 农田防护林 营造
下载PDF
太行山区核桃幼树抽干原因及防治措施
7
作者 刘波 《山西林业》 2025年第1期40-41,共2页
核桃树是太行山区广泛栽培的经济林树种之一。抽干现象是影响核桃幼树生长的重要原因。分析了太行山区核桃树抽干现象发生的原因,介绍了防止核桃树抽干的技术措施。
关键词 太行山区 核桃幼树保护
下载PDF
太行山区阜平县温泉水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
8
作者 刘伟朋 李胜涛 +3 位作者 贾小丰 岳冬冬 宋绵 张秋霞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36-248,共13页
河北省阜平县位于太行山腹地,温泉出露于变质岩地层和变质核杂岩构造区,开展温泉水化学及成因分析,对于变质岩区隆起山地型地热资源的勘查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基于阜平县自然地理及区域地热地质背景,采用野外调查及采样测试等... 河北省阜平县位于太行山腹地,温泉出露于变质岩地层和变质核杂岩构造区,开展温泉水化学及成因分析,对于变质岩区隆起山地型地热资源的勘查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基于阜平县自然地理及区域地热地质背景,采用野外调查及采样测试等手段,综合运用水化学及稳定同位素等方法明确了温泉水化学特征和主要离子物质来源,初步推测了温泉的补给来源、深部热源等。阜平县温泉水质总体呈弱碱性,变质岩区温泉水化学类型为SO_(4)^(-)Na型,碳酸盐岩区为HCO_(3)^(-)Ca·Mg型,水化学演化以风化溶解作用为主导,阳离子交换作用为辅。温泉流体中的SO4^(2+)、Na^(+)主要来自硫化物和硅酸盐溶解,HCO_(3)^(2-)、Ca^(2+)、Mg^(2+)主要来自碳酸盐溶解。研究区温泉的补给水源为大气降水,并具有轻微的18O漂移现象,补给高程为1500~2600m,推测补给区位于研究区西北部变质岩区和东北部的碳酸盐岩区;研究区温泉样品均达石英理论平衡溶解线,估算热储温度56.46~133.71℃,循环深度2213.0~8092.3m;研究区温泉热源主要来自深部幔枝构造、低速高导层及构造热,韧性剪切带和深大断裂作为传热通道,地表热显示主要受控于断裂构造。研究区地热资源属于深循环可再生能源,热储温度达中高温标准,可进一步开展深部地热资源的勘查开发工作,促进当地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助力阜平县乡村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区 阜平县 温泉 水化学特征 隆起山地型 成因分析
下载PDF
太行山区典型土地利用类型水土流失特征分析
9
作者 王洁 张广英 +1 位作者 刘凤婵 陶泽 《中国水土保持》 2024年第7期42-47,共6页
为探究太行山区典型土地利用类型水土流失规律,选取崇陵小流域内林地、坡耕地、裸地3种土地利用类型坡面径流小区,利用人工观测结合自动雨量站、水土流失自动观测仪,观测2016年、2020年和2021年3个年份各径流小区水土流失特征,结果表明... 为探究太行山区典型土地利用类型水土流失规律,选取崇陵小流域内林地、坡耕地、裸地3种土地利用类型坡面径流小区,利用人工观测结合自动雨量站、水土流失自动观测仪,观测2016年、2020年和2021年3个年份各径流小区水土流失特征,结果表明:林地产流次数最少(7次),坡耕地产流次数最多(24次);径流深与次降雨量呈正相关关系,径流深增长速度在林地最小,在坡耕地最大,表明林地对降雨的拦截作用最强;土壤流失量随降雨侵蚀力的增加而增加,坡耕地的增长速度最快;林地、坡耕地及裸地7—9月土壤流失量占全年的比例分别为100%、98.44%和88.79%;雨季时林地对水土流失的减少作用远大于雨季之后,表明雨季时林地对水土流失的抑制作用更强。坡耕地是太行山区产生水土流失较严重的一种土地利用类型,相同降雨类型下有植被覆盖、实施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的土地可有效减少坡面水土流失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征分析 水土流失 土地利用类型 太行山区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赋能太行山区香菇产业转型升级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史永芹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2024年第2期I0003-I0005,共3页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数字化浪潮的兴起,数字技术的应用已经渗透到各个行业和领域,不仅限于工商业,数字技术在农业中也正广泛应用。在乡村振兴的指导下数字赋能农业发展逐渐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农业中的数字赋能是指将传统农...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数字化浪潮的兴起,数字技术的应用已经渗透到各个行业和领域,不仅限于工商业,数字技术在农业中也正广泛应用。在乡村振兴的指导下数字赋能农业发展逐渐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农业中的数字赋能是指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和创新,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而使得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农业生产 乡村振兴 可持续发展能力 太行山区 信息技术 应用和创新 数字化浪潮 农民收入增加
下载PDF
1985—2020年太行山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的关系
11
作者 马青青 景海涛 +1 位作者 刘琪 王磊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7期27-35,共9页
基于1985—2020年太行山区土地利用数据,对太行山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结合经济统计数据,采用当量因子法对太行山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评估并对其时空特征进行分析;运用灰色关联度法探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 基于1985—2020年太行山区土地利用数据,对太行山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结合经济统计数据,采用当量因子法对太行山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评估并对其时空特征进行分析;运用灰色关联度法探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1985—2020年太行山区的优势土地利用类型发生转变,1985年的优势土地利用类型是草地,2020年优势土地利用类型转为耕地、草地和林地;1985—2020年太行山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下降趋势,共计减少190.57亿元,其中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543.67亿元;在空间分布上,太行山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中部高,四周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太行山区中部高海拔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高,四周边缘低海拔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相对较低;太行山区各土地利用类型与生态系统服务总值的灰色关联度表现为林地>耕地>草地>未利用地>湿地>水体,其中林地、耕地和草地与生态系统服务总值的灰色关联度分别为0.84、0.83和0.82,远大于其他3种土地利用类型,说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受林地、耕地和草地的影响较大。政府相关部门要切实保护好基本农田,提高研究区耕地质量并加强森林保育工作,构建优良生态环境,建立良好的区域生态环境治理补偿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当量因子法 灰色关联分析 太行山区
下载PDF
南太行山区聚落空间格局特征及其影响因子——以河南新乡地区为例
12
作者 葛敬天 张玥 +1 位作者 赵森 董璁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96-104,共9页
【目的】南太行山区是中部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探究南太行山区聚落空间格局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对聚落的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提取聚落斑块,通过景观指数、最小累积阻力模型量化河南省新乡地区南太行山区聚落空间格局,并通过... 【目的】南太行山区是中部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探究南太行山区聚落空间格局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对聚落的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提取聚落斑块,通过景观指数、最小累积阻力模型量化河南省新乡地区南太行山区聚落空间格局,并通过指标聚类分析聚落基本类型,再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索该地区聚落空间格局特征的影响因子。【结果】1)研究区内聚落空间格局特征存在显著地域性差异,聚落邻近水系及道路分布,平缓地带的聚落规模较大、密度高且形态较复杂,深山区聚落则规模小、密度低且形态较规则。2)区域内聚落可根据地形条件分为6类,其中小规模中密度条带型聚落数量在全域最多,是山区聚落中最常见的类型;数量中等的2类聚落规模较大、密度高、形状较复杂,多分布在山前平原、丘陵区及盆地;规模最大、密度较高且边缘规则的聚落数量最少,位于平原地带。3)降水、气温是影响聚落规模的主要因素,高程、人口规模、坡度、可达性、与水系和耕地的距离、耕地面积等也对聚落规模产生影响。其他体现聚落形状特征、邻近特征的景观格局指数的影响因子,大部分回归结果不理想,模型解释力较弱。【结论】研究基于地理网格精确描绘了南太行山区聚落的空间格局特征和基本类型,并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揭示了影响因子及其空间异质性。在推进乡村振兴时,应结合上述成果合理规划,确保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聚落 空间格局 影响因子 景观指数 聚类分析 地理加权回归 太行山区
下载PDF
基于能量系统语言的土地流转能量流动过程模拟——以河北太行山区东高昌村为例
13
作者 樊围国 陈珂翰 +2 位作者 位贺杰 陈楠 董孝斌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0-269,共10页
利用河北太行山区东高昌村2016−2019年土地流转数据,运用ESL(energy system language)模型对河北太行山区土地流转前后过程进行模拟评价,基于土地利用情景和劳动力投入视角进一步模拟了土地流转后系统能量变动情况.结果表明:1)土地流转... 利用河北太行山区东高昌村2016−2019年土地流转数据,运用ESL(energy system language)模型对河北太行山区土地流转前后过程进行模拟评价,基于土地利用情景和劳动力投入视角进一步模拟了土地流转后系统能量变动情况.结果表明:1)土地流转后农作物生物量、资本及生态环境相比土地流转前均有显著提升.10年后农作物生物量、资本和林地生物量分别达到土地流转前的12.97、2.10、36.54倍;50年后农作物生物量、资本和林地生物量分别达到土地流转前的15.34、4.23、39.22倍;100年后农作物生物量、资本和林地生物量分别达到土地流转前的26.79、7.39、66.60倍.2)改变种植结构的流转效果一般,但调整劳动力投入结构使土地流转后的南瓜生物量和资本呈现倒“U”形变化趋势,南瓜生物量在24年达到峰值,资本在48年达到峰值.投入当地劳动力使农作物生物量提高46.5%,资本提高212%,效果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流转过程 ESL模型 河北太行山区 土地资源资本化
下载PDF
基于RSEI的长时序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以太行山区河北段为例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贝贝 张晓楠 +2 位作者 张启斌 李悦 宋宏利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2期105-112,共8页
以太行山区河北段为研究对象,计算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RSEI),进而识别生态源地,选取土地利用类型、归一化植被指数、高程、坡度等多源空间数据进行综合阻力评价,采用电路理论模型提取生态廊道和生态夹点,构... 以太行山区河北段为研究对象,计算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RSEI),进而识别生态源地,选取土地利用类型、归一化植被指数、高程、坡度等多源空间数据进行综合阻力评价,采用电路理论模型提取生态廊道和生态夹点,构建“源地-廊道-节点”的长时序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1)研究区2002年、2007年、2012年、2017年、2021年的RSEI均值分别为0.507、0.538、0.554、0.493、0.541,20年间RSEI呈现“上升-下降-上升”的变化趋势;(2)研究区源地总面积逐期增加,初期至末期面积增加5705 km^(2),面积占比由2.66%增加至18.56%,源地斑块RSEI均值由0.774上升为0.834;(3)研究区主要生态廊道呈现南北纵向分布,研究末期识别生态源地16个,生态廊道21条,生态夹点5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遥感生态指数(RSEI) 电路理论 太行山区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河南省南太行山区旅游生态效率时空演变与影响因素研究
15
作者 王万同 周苗苗 +1 位作者 兰嘉琦 史轩轩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3-150,共8页
采用Super-SBM模型,将旅游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纳入指标体系,对河南省南太行山区2001—2020年的旅游生态效率(TEE)进行测算,并对其空间格局及演变特征进行分析,运用面板Tobit模型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探讨其影响机制。结果表... 采用Super-SBM模型,将旅游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纳入指标体系,对河南省南太行山区2001—2020年的旅游生态效率(TEE)进行测算,并对其空间格局及演变特征进行分析,运用面板Tobit模型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探讨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纳入ES后,全区TEE均值增加了0.053,约4/5的县区TEE均出现不同幅度的增加,约2/3的县区TEE位次出现改变,修武县尤为突出;(2)2001—2020年全区TEE处于较高水平,时空演变上表现为由“单峰”向“双峰”再向“单峰”的发展趋势,整体呈现“单峰”特征,峰值出现在2008年。TEE高值区由两端向中部聚集,再向北部转移,再随机分布;(3)旅游能源消耗和城镇化率对该区TEE呈显著负向作用,森林覆盖率及公路网密度对TEE呈现正向作用,其影响力存在空间异质性和一定的波动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生态效率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时空演变 影响因素 河南省南太行山区
下载PDF
供需关系下保定太行山区生态系统服务时空演化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雪燕 赵丽 苏孟维 《林业与生态科学》 2024年第1期57-65,共9页
为明确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和需求的匹配关系,实现区域生态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基于InVEST模型,量化太行山区保定段8个县域2005-2020年粮食供给和碳固定服务的供给量和需求量,对供需关系的时空特征进行研究,并为保定太行山区的生... 为明确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和需求的匹配关系,实现区域生态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基于InVEST模型,量化太行山区保定段8个县域2005-2020年粮食供给和碳固定服务的供给量和需求量,对供需关系的时空特征进行研究,并为保定太行山区的生态系统服务管理提出合理建议。研究结果显示:(1)2005-2020年保定太行山区的粮食供给服务供给量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需求量和供需比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产水服务供给量和需求量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而供需比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碳固定服务供给量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需求量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供需比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2005-2020年保定太行山区的粮食供给-产水-碳固定服务和3种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比均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分布特征。(3)2005-2020年保定太行山区的3种生态系统服务均以高供给低需求的供需特征为主,粮食供给-产水-碳固定服务的供需以供给大于需求为主。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保定太行山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均衡匹配状况,并指导生态系统的管理和规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区 生态系统服务 供需分析 时空演化
下载PDF
河北省太行山区绿色农业发展问题与路径优化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辉 石乐 张岩峰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第1期56-59,共4页
发展绿色农业是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京津冀生态屏障的太行山区要统筹农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将山区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河北省太行山区具备发展绿色农业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也存在着土地细碎... 发展绿色农业是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京津冀生态屏障的太行山区要统筹农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将山区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河北省太行山区具备发展绿色农业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也存在着土地细碎化、产业化程度低、劳动力老龄化等问题。着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以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加快土地流转以实现规模化作业、成立科技创新联盟以突破共性关键技术、打造区域公用品牌以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从而推动河北省太行山区绿色农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区 绿色农业 发展 路径优化 创新联盟
下载PDF
太行山区野生酸枣丰产抚育技术
18
作者 王海荣 王蓬 李晓辉 《园艺与种苗》 2024年第12期40-41,93,共3页
酸枣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生态效益,太行山区野生酸枣资源丰富,目前处于无保护的野生状态,受到生长环境和适生条件的限制,产量极低。为了充分利用和保护这一重要资源,本文介绍了野生酸枣的丰产抚育技术,以期为提高酸枣坐果率、实现丰产... 酸枣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生态效益,太行山区野生酸枣资源丰富,目前处于无保护的野生状态,受到生长环境和适生条件的限制,产量极低。为了充分利用和保护这一重要资源,本文介绍了野生酸枣的丰产抚育技术,以期为提高酸枣坐果率、实现丰产稳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区 野生酸枣 抚育
下载PDF
太行山区水蚀林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子元 霍建立 田卫堂 《河北水利》 2024年第4期21-22,共2页
结合太行山水蚀经济林地的特点,我省开展了水蚀林地水土流失治理技术研究,探讨太行山区水蚀经济林不同坡度的治理模式和施工技术要点,分析各种水蚀林地治理措施的费效比,摸清了各种水蚀林地治理措施在不同坡度、不同地质条件下的保水减... 结合太行山水蚀经济林地的特点,我省开展了水蚀林地水土流失治理技术研究,探讨太行山区水蚀经济林不同坡度的治理模式和施工技术要点,分析各种水蚀林地治理措施的费效比,摸清了各种水蚀林地治理措施在不同坡度、不同地质条件下的保水减蚀效果,为进一步规范水蚀经济林地水土流失治理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区 水蚀经济林地 治理技术
下载PDF
基于域—生物群系—功能群分类的生态系统类型识别及时空格局变化分析——以河北省太行山区为例
20
作者 毕善婷 陈影 +3 位作者 李泽 屈爽 赵文超 梁阅兵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6-244,257,共10页
[目的]科学识别河北省太行山区生态系统类型,是理解河北省太行山区生态系统时空分布格局和支撑生态系统分类管理的基础。[方法]基于域—生物群系—功能群(RBE)的分类原理,构建了包括3个1级,8个2级和24个3级类的生态系统分类体系,并集成... [目的]科学识别河北省太行山区生态系统类型,是理解河北省太行山区生态系统时空分布格局和支撑生态系统分类管理的基础。[方法]基于域—生物群系—功能群(RBE)的分类原理,构建了包括3个1级,8个2级和24个3级类的生态系统分类体系,并集成多源数据,开展了2000和2020年的河北省太行山区生态系统的分类制图。基于RUSLE模型、InVEST模型和热点分析等方法,分析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格局演变。[结果]①河北省太行山区20 a间建设用地生态系统增加最多,主要来自农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缩减了61105.95 hm^(2),以雨养农田为主。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河流和人工湿地面积分别增加了5584.32和2535.66 hm^(2),而林地和草地生态系统减幅分别为0.96%和8.18%。未利用地生态系统受研究区生态保护措施影响减少5800.68 hm^(2)。②生态系统服务值受生态系统类型分布影响总体呈现西高东低的分布格局,除粮食供给服务为西低东高,主要是由于农田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③冷热点区域空间分布整体上具有重叠性,但仍有差异。[结论]提出的分类体系具有可行性,分类精度达到80%以上,符合研究区的生态系统类型变化趋势,可为识别山区生态系统分类和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政策提供科学支撑,进而促进山区生态发展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分类 生态系统服务 时空分布格局 河北省太行山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