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媒介史角度看微博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魏景霞 《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7期43-46,共4页
微博作为一种综合多种媒介特性的媒介具有高度的"拟情境性"。虚拟性的扩展还对人际关系形成了严重冲击,导致建立在各种分离的虚拟群体基础上的角色得以强化,而人的主体性则减弱。因此,需要建立对以微博为主的虚拟网络空间与... 微博作为一种综合多种媒介特性的媒介具有高度的"拟情境性"。虚拟性的扩展还对人际关系形成了严重冲击,导致建立在各种分离的虚拟群体基础上的角色得以强化,而人的主体性则减弱。因此,需要建立对以微博为主的虚拟网络空间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自生自发"互动秩序正确的理解、培育和引导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情景 人际传播 媒介史 微博
下载PDF
从媒介史看阅读文化的流变 被引量:1
2
作者 丁云亮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58-61,共4页
阅读活动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受制于媒介技术、传播手段等诸多因素。早期的口语社会,阅读基于实用信息的传递;文字印刷社会开启了真正的阅读时代;大众传媒引领的图像社会,溶解了口语社会和文字社会的区隔,阅读活动走向常态化... 阅读活动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受制于媒介技术、传播手段等诸多因素。早期的口语社会,阅读基于实用信息的传递;文字印刷社会开启了真正的阅读时代;大众传媒引领的图像社会,溶解了口语社会和文字社会的区隔,阅读活动走向常态化、分众化。只有在深层阅读和浅表阅读的相互包容中,才能构建批判性的当代阅读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阅读文化 媒介史 读图时代 批判意识
下载PDF
多元学科视野中的印刷媒介史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项翔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98-103,共6页
印刷媒介历史的研究是当前西方史学中的热点之一。在年鉴学派将印刷媒介整合进其综合性史学研究的范畴之前,相关的研究只是集中于印刷史、出版史、图书馆学、文学史和新闻史等相对独立的行业史领域。多学科背景是近四十多年来印刷媒介... 印刷媒介历史的研究是当前西方史学中的热点之一。在年鉴学派将印刷媒介整合进其综合性史学研究的范畴之前,相关的研究只是集中于印刷史、出版史、图书馆学、文学史和新闻史等相对独立的行业史领域。多学科背景是近四十多年来印刷媒介史研究的最大特点。在西方,印刷媒介的历史与世界近代史有相当长阶段的重合,因此对印刷媒介史的研究是世界近代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图通过叙述历史学、传播学,以及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研究中,有关印刷媒介史的研究发展过程、主要论点、方法及特点,进而勾勒出多元学科背景之下印刷媒介史研究的概貌和动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刷媒介史 世界近代 传播学 社会文化
下载PDF
新媒介和旧媒介——基于媒介史的二者关系理论化探索 被引量:7
4
作者 加布里埃尔.巴尔比 戎瑶 《全球传媒学刊》 2016年第1期28-43,共16页
本文分析了媒介研究中一个非常关键的议题:新媒介和旧媒介之间的关系。为了使结论有效可靠,文章回顾大量科学文献,展示了许多生动案例。通过研究,笔者发现,新旧媒介的关系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某些阶段之间有时会稍有重叠。第... 本文分析了媒介研究中一个非常关键的议题:新媒介和旧媒介之间的关系。为了使结论有效可靠,文章回顾大量科学文献,展示了许多生动案例。通过研究,笔者发现,新旧媒介的关系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某些阶段之间有时会稍有重叠。第一个阶段是新媒介模仿旧媒介,新媒介诞生之初,通常是依靠模仿旧媒介而规范自身发展。第二个阶段是新媒介发展出自身特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新媒介。第三个阶段是新媒介发展势头超过旧媒介,引发旧媒介对新媒介的模仿和适应。最后一个阶段则是一个相对持续的阶段,介绍了新旧媒介是如何和谐共处的。总体说来,本文对于新旧媒介关系的梳理对新媒介研究、媒介发展史,甚至整个媒介研究都提供了一种新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媒介 媒介史 媒介研究 媒介转变 媒介理论
下载PDF
重写媒介史的可能——《媒介考古学:方法、路径与意涵》评介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天晴 《美育学刊》 2020年第5期I0008-I0008,共1页
《媒介考古学:方法、路径与意涵》是美国媒介考古学领域的开拓者埃尔基·胡塔莫(Erkki Huhtamo)和尤西·帕里卡(Jussi Parikka)主编的论文集,译者为华中科技大学唐海江等人,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是首部有关媒介考古学的... 《媒介考古学:方法、路径与意涵》是美国媒介考古学领域的开拓者埃尔基·胡塔莫(Erkki Huhtamo)和尤西·帕里卡(Jussi Parikka)主编的论文集,译者为华中科技大学唐海江等人,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是首部有关媒介考古学的论文集,共收录了13篇欧美和日本学者在媒介考古学领域的研究论文,其目的是推动媒介考古学自我认同和自我界定的进程,并希望为不同的声音提供一个开放的论坛,引发人们对这一新兴领域的相关问题及其前景的多元化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中科技大学 论文集 媒介史 新兴领域 自我认同
下载PDF
从媒介史角度探究口语媒介的演进 被引量:1
6
作者 甘畅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第24期110-110,共1页
口语媒介的产生翻开了人类传播史崭新的一页。纵观整个传播媒介发展历程,口语在传播活动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在一次次媒介变革中有了新的发展。本文试图从媒介史的视角出发,沿着媒介发展的时间脉络,探究口语媒介在不同媒介发展阶段... 口语媒介的产生翻开了人类传播史崭新的一页。纵观整个传播媒介发展历程,口语在传播活动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在一次次媒介变革中有了新的发展。本文试图从媒介史的视角出发,沿着媒介发展的时间脉络,探究口语媒介在不同媒介发展阶段的表现形式及其对社会各个层面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史 口语媒介 社会影响 电子口语
下载PDF
媒介史角度下的新闻媒介历史发展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黎江宇 《传媒论坛》 2019年第22期88-89,共2页
媒介的发展经历了口语时代、文字时代、印刷时代和电子时代,作为承载的媒介的发展变化,对新闻传播的发展变化至关重要.原始的史前传播承载的信息量很少,文字媒介的产生,演变出报纸用于新闻传播.广播电视同属于电子媒介,在新闻报道中都... 媒介的发展经历了口语时代、文字时代、印刷时代和电子时代,作为承载的媒介的发展变化,对新闻传播的发展变化至关重要.原始的史前传播承载的信息量很少,文字媒介的产生,演变出报纸用于新闻传播.广播电视同属于电子媒介,在新闻报道中都具有及时快速的特性,从皮下注射论演变到后真相时代,人对媒介的认识也不断变化.互联网的发展,塑造出全新的媒介环境,引发担忧.人与媒介的关系贯穿了媒介发展的始终,探讨人与媒介的关系有助于把握媒介历史演变,为未来新媒介的研究开辟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媒介 媒介史 新闻媒介
下载PDF
媒介史视域下女性媒介使用的寄生化现象探究
8
作者 黄东英 李琳 《海河传媒》 2021年第3期36-41,共6页
本文从媒介史的角度,分析女性在不同时期的媒介使用特点。认为女性的媒介使用特点与社会环境有极大关系,并且在媒介的发展中呈现出逐渐参与化的特征。在新媒介时代下,女性的媒介使用出现了寄生性增强的现象。由于社会发展、女性地位、... 本文从媒介史的角度,分析女性在不同时期的媒介使用特点。认为女性的媒介使用特点与社会环境有极大关系,并且在媒介的发展中呈现出逐渐参与化的特征。在新媒介时代下,女性的媒介使用出现了寄生性增强的现象。由于社会发展、女性地位、使用动机的变化,女性可以熟练使用以互联网为基础技术的一系列媒介产品,成为信息时代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固然可喜可贺,但更为重要的是女性应该成为这些产品的自主使用者而不是沉溺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史 女性 媒介使用 寄生性
下载PDF
“管道”“语言”“环境”:1996-2004中国网络视频媒介史研究的“三重隐喻”
9
作者 刘瑞一 《东南传播》 2021年第1期11-14,共4页
虽然网络视频早在1996年就已出现,但学界对1996-2004这段前YouTube时代的历史却关照不足。借用媒介环境学派的"媒介三喻论"理论,将网络视频置于管道、语言、环境三重隐喻下予以考察,以此描摹出此段历史的诸多面相。在网络视... 虽然网络视频早在1996年就已出现,但学界对1996-2004这段前YouTube时代的历史却关照不足。借用媒介环境学派的"媒介三喻论"理论,将网络视频置于管道、语言、环境三重隐喻下予以考察,以此描摹出此段历史的诸多面相。在网络视频即将迎来第一个25周年的时间节点上,这样的梳理与考察应是学术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与此同时,亦可视为对近年来方兴未艾的互联网历史学研究的一种呼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视频 媒介史 媒介环境学派 互联网历
下载PDF
探究“文化的数据”:后人文主义媒介史书写的兴起与发展
10
作者 陈鑫盛 《新闻记者》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3-44,共12页
数字媒介如何影响媒介史书写?为回答这一问题,本文以学说史的方式追溯并勾勒出一条以后人文主义取向为核心特征的媒介史发展脉络,并据此探讨其时代意义、学术价值及学科定位。本文认为,后人文主义媒介史书写的基本视野在20世纪80年代由... 数字媒介如何影响媒介史书写?为回答这一问题,本文以学说史的方式追溯并勾勒出一条以后人文主义取向为核心特征的媒介史发展脉络,并据此探讨其时代意义、学术价值及学科定位。本文认为,后人文主义媒介史书写的基本视野在20世纪80年代由弗雷德里希·基特勒所开启,基于理解数字革命冲击这一目标,基特勒关注媒介对人类文化历史境况的构成性影响,并通过对后结构主义历史学的借鉴与改造,构建起一个以媒介技术为中心、探究媒介如何通过设定信息数据流通方式塑造人类文化的历史研究范式;在21世纪前后,以丽莎·吉特尔曼为代表的学者在秉承基特勒研究视野的前提下,反思早期范式将技术逻辑看作媒介物件内在属性、将技术形式本质化的“硬件”式预设,并且借助作为行动者网络理论关键概念的“铭文”来理解技术形式与传播实践的相互构成,使得媒介史研究在聚焦媒介能动性的同时,兼顾复杂多元的社会语境对媒介形态的塑造作用。从基特勒到吉特尔曼,后人文主义媒介史书写经历二十多年发展,成为观照人类文明历史形态的崭新路径,并且面向人文学科知识史而呈现出“元学科”的雏形;在中国语境下,媒介史研究也为理解中华文明历史变迁、定位新兴技术变革提供了来自媒介技术面向的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史 后人文主义 媒介 媒介考古学 传播学说 行动者网络理论
原文传递
想象国民:媒介史视域下《新民丛报》与《民报》的国民议题论战
11
作者 宋素红 陈一海 吴家康 《新闻春秋》 CSSCI 2023年第4期77-88,共12页
在清末立宪派与革命派的国民话语交锋中,报刊作为新式传播媒体,既彰显了政治结构的深层变革,也在技术与文化的互动中调节着社会关系。本文通过检视清末关于国民论述的研究,经媒介史视域回到《新民丛报》和《民报》的论战现场,追问并阐... 在清末立宪派与革命派的国民话语交锋中,报刊作为新式传播媒体,既彰显了政治结构的深层变革,也在技术与文化的互动中调节着社会关系。本文通过检视清末关于国民论述的研究,经媒介史视域回到《新民丛报》和《民报》的论战现场,追问并阐释报刊的传媒技术、组织运作、社会实践等媒介逻辑对国民话语的形塑。报刊不仅为国民话语的生产提供了基础性物质设施,且经由其组织行为将国民话语流通到社会网络中,并通过社会实践将国民话语化为制度性现实。在不断关联、更新的传播网络中,立宪派、革命派与清廷各方迥异的国民认识,不再仅是对异己的否定,更是在全新的媒介环境中争夺话语的博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民 《新民丛报》 《民报》 论战 媒介史
原文传递
从媒介历史看书籍的文化价值——兼论媒介环境学派对中国书籍史的启示 被引量:3
12
作者 于翠玲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11-15,共5页
西方媒介环境学派从媒介史的视角,分析书籍的文字符号、物质载体和复制方式的特征及其演变,并以此为基础揭示书籍的文化取向及其对人的影响。印刷书籍也是推动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的中介力量,但印刷术对西方的影响不同于对中国的影响。... 西方媒介环境学派从媒介史的视角,分析书籍的文字符号、物质载体和复制方式的特征及其演变,并以此为基础揭示书籍的文化取向及其对人的影响。印刷书籍也是推动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的中介力量,但印刷术对西方的影响不同于对中国的影响。在当今新媒介环境中,印刷书籍所代表的文化具有平衡媒介环境的价值。这些观点对综合考察中国书籍史具有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史 媒介环境学 中国书籍 文化价值
下载PDF
重视生活史视阈的近现代报刊史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范军 《新闻与传播评论》 CSSCI 2023年第6期F0002-F0002,共1页
近些年来,中国报刊史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在相当长时间里,我们的近现代报刊史主要是两种范式,即“现代化”范式和“革命史”范式。但最近一二十年来,这种局面有所改观。首先是“民族—国家”范式的兴起,而后有作为文化史的报刊史研究... 近些年来,中国报刊史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在相当长时间里,我们的近现代报刊史主要是两种范式,即“现代化”范式和“革命史”范式。但最近一二十年来,这种局面有所改观。首先是“民族—国家”范式的兴起,而后有作为文化史的报刊史研究、作为媒介史的报刊史研究、作为出版史的报刊史研究等相继被提出,并有不同程度的推进,呈现出报刊史的多重面相与繁盛景况。其中,尤以黄旦教授及其团队着眼于“媒介再思”的新报刊史书写最为深入,颇具影响,其相关研究还在进一步深化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报刊 出版 革命 两种范式 民族—国家 生活 近现代报刊 媒介史
下载PDF
源流与趋向:“新媒介”研究史论要 被引量:7
14
作者 张虹 熊澄宇 《全球传媒学刊》 CSSCI 2019年第1期61-81,共21页
本文所界定的新媒介研究,广义地将新媒介视为一个社会发展时空中的概念,以此构建考量新媒介产生、演进、趋势、影响的学术史框架。从新媒介、人和社会的角度思考理论的继承、流变和发展,可视为一种脱离了技术绝对论与媒介中心主义的审... 本文所界定的新媒介研究,广义地将新媒介视为一个社会发展时空中的概念,以此构建考量新媒介产生、演进、趋势、影响的学术史框架。从新媒介、人和社会的角度思考理论的继承、流变和发展,可视为一种脱离了技术绝对论与媒介中心主义的审视视角。本文认为,新媒体自身、新媒体与人的关系、新媒体与社会的关系构成了新媒介研究重要的三个面向,以此梳理新媒介研究学术史的发展脉络,以期在传播学各流派之间架构理论穿梭与对话的可能性,以在宏观时空里理解媒介、人与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研究 媒介史 受众研究 互联网社会
下载PDF
洗耳恭听:媒介史书写中的“声音”问题 被引量:7
15
作者 周叶飞 闫霄霄 《新闻记者》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3-91,共9页
基于认识论的准确性要求,传播的基本隐喻是视觉。新闻/媒介史的书写一直是以视觉/眼睛作为预设性的、不言自明的前提框架,这种书写方式会带来历史的遮蔽,而从声音呈现的媒介史可能具有不同的面貌。立足于媒介的视野,本文尝试提出声音研... 基于认识论的准确性要求,传播的基本隐喻是视觉。新闻/媒介史的书写一直是以视觉/眼睛作为预设性的、不言自明的前提框架,这种书写方式会带来历史的遮蔽,而从声音呈现的媒介史可能具有不同的面貌。立足于媒介的视野,本文尝试提出声音研究的两种可能路径。一是声音及其物质性如何重塑人的知觉系统,从而与新的时空感交织在一起;二是从形式入手,聚焦声音装置所生成的"事件",研讨各方怎样形成聚集,生成连接。从这两个研究路径来观察"听觉/声音"与社会的相互构成,或许可以打开媒介史的新的视角,即声音所形塑的人性、所构成的人,以及所生产的社会现实,甚至社会文明究竟是什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史 声音 时空感 物质性 事件
原文传递
从媒介变迁史看网络阅读 被引量:9
16
作者 李晓源 《图书与情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17-121,共5页
在信息时代,网络阅读已成为一种新的阅读方式。文章从媒介变迁史的角度,拨开表象的迷雾,深层次地对网络阅读的特点及其与传统阅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新的阐述。并且通过对网络阅读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如何营造常态的网络阅读环境。
关键词 媒介变迁 阅读行为 网络阅读 传统阅读
下载PDF
论电影与新媒介的冲突与融合:以媒介传播史为线索 被引量:5
17
作者 潘桦 孙一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84-89,共6页
从影院的大银幕到移动端的小屏幕,新媒体的崛起更加深刻地动摇了电影传统的传播形态与观看方式;面对后疫情隔离时代对实体影院的"封锁",电影面临着新的危机。从媒介传播的发展历程来看,电影自诞生以来就不断面临着与新兴媒介... 从影院的大银幕到移动端的小屏幕,新媒体的崛起更加深刻地动摇了电影传统的传播形态与观看方式;面对后疫情隔离时代对实体影院的"封锁",电影面临着新的危机。从媒介传播的发展历程来看,电影自诞生以来就不断面临着与新兴媒介相互博弈的问题,当我们把目光聚焦于新媒介对旧媒介的影响与冲击,看到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媒体几乎重构了整个媒介生态时,却忽视了电影在对于新媒介的深层形塑上发挥的更为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日益尖锐的冲突表象背后,电影与新媒介的相互融合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 影院 媒介 交互性 媒介传播
下载PDF
从媒介发展史看媒介素养教育的变化
18
作者 高晶晶 《新闻世界》 2011年第6期270-271,共2页
媒介素养的发展与媒介的发展密切相关。本文着重从媒介史的角度,追溯媒介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混合的发展过程,同时对此背景下媒介素养教育的变化和前景进行分析、展望。
关键词 媒介 媒介素养 媒介史 媒介素养教育
下载PDF
技术进步、社会变迁和媒介多样性——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传播的历史维度考察
19
作者 陈彤旭 《青年记者》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8-29,共2页
早期媒介、印刷媒介、电视媒介、数字媒介在疫情期间的传播中都有所体现,反映了技术进步、社会变迁和媒介多样性。同时,我们要防止媒介弊端,鉴别虚构和非虚构,避免被假新闻误导,这是公众媒介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 媒介史 技术进步 媒介多样性 媒介素养
下载PDF
新闻史书写如何“系统化”:基于对“系统化”的理解
20
作者 朱至刚 《青年记者》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7-21,共5页
作为研究领域,“新闻史”的范围大致上约定俗成。虽说对它应该如何书写存在多种构想,然而认为应该“系统化”是大体上的共识。既然有关路径、方法的探讨已堪称丰厚,本文试图在此基础上逻辑前移,对“新闻史是否需要系统化”这个问题略作... 作为研究领域,“新闻史”的范围大致上约定俗成。虽说对它应该如何书写存在多种构想,然而认为应该“系统化”是大体上的共识。既然有关路径、方法的探讨已堪称丰厚,本文试图在此基础上逻辑前移,对“新闻史是否需要系统化”这个问题略作思考。对此问题,笔者得出以下观点:作为尺度的“系统化”,是以“系统”的确存在而且可能被人类知性完全认知为前提。以“系统化”的有无、多少来衡量认知高下,其实是进入近代的事情。作为“学科”的组成部分,“新闻史”对“系统化”的追寻,一直是以“新闻学”内容与视角的变化为主要动因。因为“新闻学”自身尚无独立的方法论和认知路径,“新闻史”的“系统化”努力也因此受阻。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新闻史”的“系统化”无从谈起,只要对自身的方法论、世界观乃至意识形态有清晰认知,对此类专门史的叙事也可做到较高程度的“系统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 媒介史 新闻学 系统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