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08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SEER数据库老年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列线图的构建与验证
1
作者 刘婷婷 孔为民 +1 位作者 韩超 宋丹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42-147,共6页
目的 分析老年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风险因素,构建列线图并进行内部验证。方法 回顾性收集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EER)数据库2010年至2019年符合条件的子宫内膜癌病例,分为≥60岁组和<60岁组,分析两组人群的临床病理特... 目的 分析老年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风险因素,构建列线图并进行内部验证。方法 回顾性收集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EER)数据库2010年至2019年符合条件的子宫内膜癌病例,分为≥60岁组和<60岁组,分析两组人群的临床病理特征。运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老年子宫内膜癌预后的风险因素,并构建其3、5年总生存率的列线图预测模型。通过一致性指数(C-index)、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校准曲线评估列线图的可靠性。结果 共筛选21 446例患者,包括<60岁者8559例(39.91%),≥60岁者12 887例(60.09%)。两组人群在种族、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分期、手术方式、放疗、化疗、总生存率及癌症特异性生存率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特殊病理类型(浆液性癌、混合型癌、癌肉瘤、透明细胞癌)、组织学分级、分期、手术方式、化疗及远处转移是影响老年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构建预测3、5年生存率的列线图,其C-index为0.839(95%CI:0.834~0.843)。列线图的校准曲线显示预测值和实际值具有较好的一致性。3、5年总生存率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64和0.847。结论 老年子宫内膜癌患者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以预后风险因素为基础构建的列线图,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和准确度,可作为判断预后和指导治疗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老年 预后 列线图 SEER数据库
下载PDF
子宫内膜癌逆转伴难治性薄型子宫内膜患者IVF成功妊娠1例
2
作者 熊巍 王含必 +1 位作者 邓成艳 郁琦 《生殖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102-105,共4页
年轻子宫内膜癌患者保留生育功能治疗后常常出现薄型子宫内膜,临床处理极为棘手。本文报道了1例子宫内膜癌逆转伴难治性薄型子宫内膜患者经IVF成功妊娠的病例,以期为治疗薄型子宫内膜、优化临床决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保留生育功能 薄型子宫内膜 IVF 内膜准备
下载PDF
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保留生育功能治疗后IVF-ET妊娠结局及复发因素分析
3
作者 陶陶 邓成艳 +6 位作者 王含必 甄璟然 孙正怡 郁琦 潘凌亚 曹冬焱 周远征 《生殖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283-290,共8页
目的分析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早期子宫内膜癌(AH/EEC)患者保留生育功能治疗后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的临床特点和预后,分析影响助孕妊娠结局和疾病复发的主要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22年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接受AH... 目的分析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早期子宫内膜癌(AH/EEC)患者保留生育功能治疗后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的临床特点和预后,分析影响助孕妊娠结局和疾病复发的主要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22年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接受AH/EEC生育保留治疗后进行IVF-ET治疗的7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纳入患者的临床特征、IVF-ET相关指标、妊娠结局和复发情况,以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临床妊娠率、活产率以及疾病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78例患者中51例(65.38%)为AH患者,27例(34.62%)为EEC患者;开始IVF-ET周期的平均年龄为(34.17±3.70)岁。共有74例患者至少接受了1次移植,每移植周期的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分别为36.31%(65/179)和18.99%(34/179),累积妊娠率为72.97%(54/74)。多因素分析提示子宫内膜病变初次发病年龄是活产率的独立影响因素[OR=0.8794,95%CI(0.785,0.983),P=0.02]。纳入患者IVF-ET期间子宫内膜病变的总复发率为6.41%(5/78),多因素分析提示子宫内膜病变的病理类型和IVF-ET前复发史是疾病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AH/EEC患者保留生育功能治疗后的辅助生殖结局相对满意,在肿瘤治疗过程中,进行病变评估时应尽量保护内膜,减少损伤;在肿瘤治疗结束后,应尽快进行助孕治疗,以最大程度降低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 早期子宫内膜癌 保留生育功能治疗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下载PDF
同步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1例并文献回顾
4
作者 刘思园 王畅 袁芳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3期2316-2321,共6页
报道并分析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病理确诊的1例同步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SEOC)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及治疗方法。该例SEOC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诊断主要依靠术前及术后病理。术后病理示:1) 子宫宫内膜样癌,侵达浅肌层(<1/2肌层),未累... 报道并分析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病理确诊的1例同步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SEOC)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及治疗方法。该例SEOC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诊断主要依靠术前及术后病理。术后病理示:1) 子宫宫内膜样癌,侵达浅肌层(<1/2肌层),未累及双侧宫旁组织,未累及宫颈管。2) 右侧卵巢宫内膜样癌。3) 右侧卵巢透明细胞癌(OCCC)。SEOC临床较少见,诊断主要依靠病理诊断,目前首选手术治疗,术后仍需要辅助治疗,密切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步子宫内膜癌和卵巢 子宫内膜癌 卵巢透明细胞 卵巢宫内膜
下载PDF
加速康复外科联合腹腔镜技术在子宫内膜癌围手术期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5
作者 梅彤 刘荣芳 +1 位作者 陈莉莉 王爽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4年第7期104-107,113,共5页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RAS)联合腹腔镜技术在子宫内膜癌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江西省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2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60例),对照组...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RAS)联合腹腔镜技术在子宫内膜癌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江西省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2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6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围手术期处理方法,观察组患者采取ERAS围手术期管理方法。比较两组术前主观舒适度、手术相关情况、不良反应、术后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术前主观舒适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前30 min时的口渴感、饥饿感、恶心感及焦虑程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时间、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排气时间、术后初次排便时间、腹腔引流管放置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子宫内膜癌围手术期中采取ERAS理念联合腹腔镜技术,可增加患者术前主观舒适度,保证手术顺利进行,降低术后不良反应风险,从而促进患者快速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加速康复外科 腹腔镜技术 主观舒适度 手术情况 并发症 术后恢复
下载PDF
未分化/去分化子宫内膜癌分子特征及临床研究进展
6
作者 樊蓓 何玥 吴玉梅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8期40-43,63,共5页
未分化/去分化子宫内膜癌是临床罕见的高侵袭性肿瘤,预后差,诊断时往往处于晚期,且对常规化疗耐药。因此,新的治疗策略亟待探索。未分化/去分化子宫内膜癌具有不同于常见子宫内膜癌的特殊遗传学特征。其肿瘤发生通路具有独有的特征,如... 未分化/去分化子宫内膜癌是临床罕见的高侵袭性肿瘤,预后差,诊断时往往处于晚期,且对常规化疗耐药。因此,新的治疗策略亟待探索。未分化/去分化子宫内膜癌具有不同于常见子宫内膜癌的特殊遗传学特征。其肿瘤发生通路具有独有的特征,如微卫星不稳定/错配修复蛋白、开关/蔗糖非发酵复合物染色质重塑复合物的基因失活。因此分子检测对未分化/去分化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管理、参与临床试验和靶向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未分化/去分化子宫内膜癌这两个罕见亚型的分子特征和临床研究,以探索当前和未来研究的潜在分子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分化 去分化 子宫内膜癌 分子特征
下载PDF
PCNA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7
作者 郑春兰 王文文 +5 位作者 何政霞 张婵丽 唐智华 王艳 马骞 郭红军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4期577-582,共6页
目的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基因在子宫内膜癌(UCEC)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及潜在的生物学功能的关系。方法通过肿瘤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获取PCNA mRNA在UCEC中的表达数据及相关病理参数。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通过术... 目的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基因在子宫内膜癌(UCEC)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及潜在的生物学功能的关系。方法通过肿瘤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获取PCNA mRNA在UCEC中的表达数据及相关病理参数。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通过术后病理确诊的UCEC组织标本20例和正常内膜组织标本20例。免疫组化技术检测PCNA蛋白在上述组织中的表达。采用单因素Cox回归、多因素Cox回归分析PCNA基因在UCEC患者中的预后价值。利用TIMER数据库分析PCNA基因与免疫细胞浸润的关系。利用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预测PCNA表达的相关通路。利用STRING在线分析以PCNA为中心相关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PCNA基因mRNA和编码蛋白在UCEC组织中表达水平上调(P<0.001),且具有诊断价值。免疫组化染色显示,PCNA蛋白在UCEC细胞核中高表达。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临床分期、主要治疗结果、病理分级、残留组织、组织学分级、肿瘤侵袭度、放射治疗可作为UCEC潜在的预后因素。PCNA表达水平与免疫浸润细胞的丰度相关。GSEA预测结果显示PCNA高表达富集于细胞周期、同源重组、DNA修复等通路。结论PCNA基因可能是UCEC潜在的诊断和预后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殖细胞核抗原 子宫内膜癌 基因集富集分析 免疫细胞浸润
下载PDF
内皮素3、黑色素瘤优先表达抗原表达水平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8
作者 王冬亮 刘昊 刘玉玲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4年第5期573-577,共5页
目的探究内皮素3(EDN3)、黑色素瘤优先表达抗原(PRAME)表达水平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8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在术中收集癌组织和癌旁组织;采用定量反转录... 目的探究内皮素3(EDN3)、黑色素瘤优先表达抗原(PRAME)表达水平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8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在术中收集癌组织和癌旁组织;采用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和免疫组化法检测EDN3、PRAME表达;EDN3、PRAME与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采用COX回归分析。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EDN3、PRAME对子宫内膜癌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子宫内膜癌组织EDN3信使核糖核酸(mRNA)表达水平和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癌旁组织(P<0.05),PRAME mRNA表达水平和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子宫内膜癌组织中EDN3、PRAME表达与国际妇产科联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FIGO)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EDN3阳性患者生存率高于阴性患者(P<0.05);PRAME阳性患者生存率低于阴性患者(P<0.05)。预后不良组患者EDN3 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预后良好组,PRAME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根据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得知,EDN3和PRAME二者联合预测子宫内膜癌预后不良优于各自单独预测(Z联合vsEDN3=2.667、Z联合vsPRAME=2.682,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RAME、FIGO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EDN3是保护因素(P<0.05)。结论子宫内膜癌组织中EDN3表达显著降低,PRAME表达显著升高,二者与临床特征及预后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素3 黑色素瘤优先表达抗原 子宫内膜癌 临床特征 预后
下载PDF
子宫内膜癌增强MRI定量参数变化与临床特征的关系及对预后的预测价值分析
9
作者 杨川桦 姜萍 谢刚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3期148-151,共4页
目的 探究子宫内膜癌(EC)增强MRI定量参数变化与临床特征关系,分析其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3月~2022年3月本院收治的EC患者98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同期子宫内膜良性病变患者98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增强MRI定量参数[速率常数(... 目的 探究子宫内膜癌(EC)增强MRI定量参数变化与临床特征关系,分析其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3月~2022年3月本院收治的EC患者98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同期子宫内膜良性病变患者98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增强MRI定量参数[速率常数(K_(ep))、容量转移常数(K^(trans))、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比(V_(e))]。比较研究组不同临床特征患者增强MRI定量参数,分析其与临床特征相关性。比较研究组不同预后患者增强MRI定量参数,分析其对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研究组K_(ep)、K^(trans)、V_(e)高于对照组(P<0.05);K_(ep)、K^(trans)、V_(e)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宫颈间质累及情况、子宫肌层浸润深度呈正相关,而与分化程度呈负相关(p<0.05)预后不良者K_(ep)、K^(trans)、V_(e)高于预后良好者,且与预后不良显著相关(P<0.05);K_(ep)、K^(trans)、V_(e)联合预测预后不良的AUC大于各参数独独预测(P<0.05)。结论 EC患者增强MRI定量参数K_(ep)、K^(trans)、V_(e)升高,且与临床特征、预后密切相关,联合检测各参数对预后不良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增强MRI 临床特征 预后 预测 速率常数 容量转移常数 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比
下载PDF
DWI不同参数术前评估子宫内膜癌淋巴脉管间隙浸润的价值
10
作者 邢金丽 冯峰 +2 位作者 朱兴华 傅爱燕 顾亮亮 《肿瘤影像学》 2024年第2期180-185,共6页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不同参数术前评估子宫内膜癌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ymphovascular space invasion,LVSI)的价值。方法:回顾并分析146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学资料,其中LVSI(-)组109例,LVSI(+...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不同参数术前评估子宫内膜癌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ymphovascular space invasion,LVSI)的价值。方法:回顾并分析146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学资料,其中LVSI(-)组109例,LVSI(+)组37例。测量两组患者表观弥散系数最大值(maximum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max)、ADC最小值(ADC_(min))、ADC平均值(ADC_(mean))这3个参数,比较两组间各参数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比较ADC_(min)及ADC_(mean)鉴别子宫内膜癌LVSI的诊断效能。结果:两组患者ADCma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ADC_(mean)(F=13.832,P<0.001)及ADC_(min)(F=19.927,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DC_(min)、ADC_(mean)预测子宫内膜癌LVSI的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3、0.772。根据最佳诊断阈值,ADC_(min)及ADC_(mean)评估子宫内膜癌LVSI的灵敏度分别为86.5%及62.2%,特异度为71.6%及82.6%。ADC_(min)评估LVSI的诊断效能明显高于ADC_(mean)(Z=2.221,P=0.026)。结论:ADC_(min)及ADC_(mean)均有助于术前评估子宫内膜癌LVSI,且ADC_(min)的诊断效能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淋巴脉管间隙浸润 弥散加权成像
下载PDF
ICG示踪前哨淋巴结在早期低危和中高危子宫内膜癌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11
作者 李芬 古丽比亚·艾则孜 +2 位作者 苑锦睿 温蒙科 沈谷群 《中国性科学》 2024年第1期24-28,共5页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ICG)示踪前哨淋巴结(SLN)在早期低危和中高危子宫内膜癌(EC)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7月1日至2022年6月30日于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经宫腔镜或诊断性刮宫病理证实为早期EC的6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先行腹腔镜...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ICG)示踪前哨淋巴结(SLN)在早期低危和中高危子宫内膜癌(EC)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7月1日至2022年6月30日于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经宫腔镜或诊断性刮宫病理证实为早期EC的6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先行腹腔镜下SLN活检(SLNB),然后行全子宫、双侧附件切除术+腹主动脉旁、盆腔淋巴结切除术。将患者分为低危组(n=42)、中高危组(n=20),比较两组检出率、灵敏度、阴性预测值(NPV)及SLN分布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SLN显影的因素。结果低危组和中高危组EC患者的总检出率分别为90.3%和90.0%,灵敏度均为100%,NPV均为10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危组EC患者SLN显影分布:髂外淋巴结和闭孔淋巴结62.0%,髂内淋巴结和骶前淋巴结34.0%,髂总淋巴结2.7%,腹主动脉旁淋巴结1.3%;中高危组EC患者SLN显影分布:髂外淋巴结和闭孔淋巴结63.3%,髂内淋巴结和骶前淋巴结33.3%,髂总淋巴结0%,腹主动脉旁3.3%;低危组与中高危组SLN显影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G示踪SLN在早期低危和中高危EC中均是有效和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吲哚菁绿 前哨淋巴结 低危 中高危 子宫内膜癌
下载PDF
唾液酸结合Ig样凝集素15在不同亚型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12
作者 邱海峰 王敏 +4 位作者 王颠 严淑萍 金玉茜 石晓静 韩丽萍 《肿瘤基础与临床》 2024年第1期45-48,共4页
目的探讨唾液酸结合Ig样凝集素15(Siglec-15)在不同亚型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24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和石蜡标本(包括84例子宫内膜样腺癌... 目的探讨唾液酸结合Ig样凝集素15(Siglec-15)在不同亚型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24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和石蜡标本(包括84例子宫内膜样腺癌和40例子宫内膜浆液性癌)。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Siglec-15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Siglec-15与各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Siglec-15在正常子宫内膜中均为阴性(n=10)或弱阳性表达(n=2),阳性表达率为0.0%(0/12),在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样腺癌、子宫内膜浆液性癌组织中表达呈逐渐升高趋势,其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6.7%(2/12)、28.6%(24/84)、32.5%(13/40)。子宫内膜样腺癌中Siglec-15表达与肌层浸润、绝经与否有关(χ^(2)=4.978;P=0.026;χ^(2)=6.764,P=0.009)。子宫内膜浆液性癌中发生转移淋巴结灶中Siglec-15表达较原发灶有升高趋势。结论子宫内膜癌中Siglec-15表达升高,与肌层浸润、淋巴结转移等危险因素相关,靶向Siglec-15可能是治疗子宫内膜癌的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内膜样腺 浆液性 唾液酸结合Ig样凝集素15 淋巴结转移
下载PDF
子宫内膜癌TCGA分子分型与患者FIGO分级和分期关系的meta分析
13
作者 闫广伟 张佩 +2 位作者 谢祎飞 郭永真 曾宪旭 《现代医药卫生》 2024年第1期100-106,共7页
目的评估子宫内膜癌TCGA分子分型与患者FIGO分级和临床分期的关系。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关于子宫内膜癌TCGA分子分型的临床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1年12月,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 目的评估子宫内膜癌TCGA分子分型与患者FIGO分级和临床分期的关系。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关于子宫内膜癌TCGA分子分型的临床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1年12月,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进行资料提取。采用RevMan 5.3和SPSS 21.0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篇相关文献,其中英文文献6篇,中文文献4篇。共有3813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其中POLE突变型213例(5.6%),MSI-H型1103例(28.9%),CN-L型1954例(51.2%),CN-H型543例(14.2%)。10篇文献均分析了TCGA分子分型与FIGO分级的关系,8篇文献分析了与临床分期、肌层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的关系,9篇文献分析了与组织学分型及LVSI的关系,2篇文献分析了与腹腔冲洗液细胞学的关系。FIGO G3级与G1~2级相比较,POLE突变型OR=1.46(95%CI 1.06~2.03);MSI-H型OR=1.42(95%CI 1.16~1.74);CN-L型OR=0.20(95%CI 0.14~0.29);CN-H型OR=9.62(95%CI 4.61~16.67)。FIGOⅡ~Ⅳ期与FIGOⅠ期相比较,POLE突变型OR=0.44(95%CI 0.27~0.72);MSI-H型OR=1.12(95%CI 0.92~1.37);CN-L型OR=0.51(95%CI 0.36~0.74);CN-H型OR=2.81(95%CI 2.23~3.53)。结论FIGO G3级及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更容易发生POLE突变,FIGO G3级及Ⅱ~Ⅳ期患者更容易发生高拷贝数变异,临床病理特征需结合分子分型指导患者预后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TCGA分子分型 FIGO分级 临床分期 META分析
下载PDF
疏肝益肾汤用于子宫内膜癌根治术后的价值
14
作者 许娟秀 李丽 +2 位作者 缪玲玲 叶路 吴海根 《临床医药实践》 2024年第5期339-342,369,共5页
目的:分析疏肝益肾汤用于子宫内膜癌根治术患者的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4月—2023年1月收治的行子宫内膜癌根治术患者10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1例。对照组术后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疏肝益肾... 目的:分析疏肝益肾汤用于子宫内膜癌根治术患者的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4月—2023年1月收治的行子宫内膜癌根治术患者10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1例。对照组术后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疏肝益肾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免疫功能、生活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疼痛评分、免疫功能指标水平和肿瘤标志物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疼痛评分、免疫球蛋白G(IgG)和免疫球蛋白A(IgA)及肿瘤标志物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自然杀伤细胞(NK)、分化决定族抗原4^(+)(CD4^(+))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生活质量总分及各项目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随访6个月,均无复发情况。结论:疏肝益肾汤用于子宫内膜癌根治术患者,可减轻术后疼痛,促进免疫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根治术 疏肝益肾汤 细胞免疫功能 生活质量
下载PDF
M2型丙酮酸激酶、缺氧诱导因子-1α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
15
作者 康燕 黄华民 《癌症进展》 2024年第5期511-515,共5页
目的探讨M2型丙酮酸激酶(PKM2)、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子宫内膜癌(EC)组织中的表达及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取41例EC患者的EC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和10例子宫内膜良性疾病患者的正常子宫内膜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PKM2、HI... 目的探讨M2型丙酮酸激酶(PKM2)、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子宫内膜癌(EC)组织中的表达及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取41例EC患者的EC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和10例子宫内膜良性疾病患者的正常子宫内膜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PKM2、HIF-1α的表达情况。比较EC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PKM2、HIF-1α的阳性表达率及不同临床特征EC患者EC组织中PKM2、HIF-1α的表达情况。结果EC组织中HIF-1α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53突变型、分化程度为低分化EC患者EC组织中PKM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明显高于p53野生型、分化程度为中高分化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脉管浸润的EC患者EC组织中HIF-1α的阳性表达率高于无脉管浸润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IF-1α在E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较高。PKM2、HIF-1α表达与EC患者的临床特征有关,或可作为EC患者的有效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M2型丙酮酸激酶 缺氧诱导因子-1Α P53
下载PDF
USP7-MDM2-p53信号轴对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
16
作者 魏伟 赵慧娟 刘湘翠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24年第2期214-220,共7页
目的:探讨泛素特异性蛋白酶7(USP7)调节Mdm2 p53结合蛋白同源物(MDM2)-p53轴对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Western blot检测人子宫内膜癌组织、癌旁组织、人子宫内膜上皮细胞hEEC及人子宫内膜癌细胞系Ishikawa、HE... 目的:探讨泛素特异性蛋白酶7(USP7)调节Mdm2 p53结合蛋白同源物(MDM2)-p53轴对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Western blot检测人子宫内膜癌组织、癌旁组织、人子宫内膜上皮细胞hEEC及人子宫内膜癌细胞系Ishikawa、HEC-1-A、KLE中USP7蛋白表达。将Ishikawa细胞分为NC组、P22077(USP7抑制剂)组、pcDNA组、pcDNA-MDM2组、P22077+pcDNA组、P22077+pcDNA-MDM2组,CCK-8法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Ishikawa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Ishikawa细胞凋亡与细胞周期变化;Western blot检测Ishikawa细胞中USP7、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周期素依赖性激酶2(CDK2)、Bcl-2相关X蛋白(Bax)、MDM2、p53蛋白表达。以RG7388(MDM2抑制剂)或PFT-α(p53抑制剂)与20μmol/L P22077共处理Ishikawa细胞48 h以验证USP7-MDM2-p53信号轴上下游关系。结果:USP7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组织和细胞中高表达,且Ishikawa细胞中USP7蛋白表达量最高,因此,选择Ishikawa细胞为研究对象。与NC组比较,P22077组Ishikawa细胞OD 450值、克隆形成率、S期和G 2/M期细胞数、USP7、CyclinD1、CDK2、MDM2蛋白表达降低,细胞凋亡率、G_(0)/G_(1)期细胞数、p53、Bax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NC组、pcDNA组比较,pcDNA-MDM2组Ishikawa细胞OD 450值、克隆形成率、S期和G 2/M期细胞数、USP7、CyclinD1、CDK2、MDM2蛋白表达升高,细胞凋亡率、G_(0)/G_(1)期细胞数、p53、Bax蛋白表达降低(P<0.05);与P22077组、P22077+pcDNA组比较,P22077+pcDNA-MDM2组Ishikawa细胞OD 450值、克隆形成率、S期和G 2/M期细胞数、USP7、CyclinD1、CDK2、MDM2蛋白表达升高,细胞凋亡率、G_(0)/G_(1)期细胞数、p53、Bax蛋白表达降低(P<0.05)。p53为USP7-MDM2通路下游分子。结论:抑制USP7表达可能通过下调MDM2来激活p53进而抑制Ishikawa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及周期停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泛素特异性蛋白酶7 Mdm2 p53结合蛋白同源物(MDM2)-p53轴 子宫内膜癌 增殖 凋亡 细胞周期
下载PDF
子宫内膜癌组织NF-κB、STAT3蛋白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及预后价值意义分析
17
作者 梁伟华 张海俊 裴学莲 《中华养生保健》 2024年第6期12-16,共5页
目的探讨与分析子宫内膜癌(EC)组织核因子κB(NF-κB)、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蛋白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及预后价值意义。方法选择2019年9月—2022年11月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8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取所有患... 目的探讨与分析子宫内膜癌(EC)组织核因子κB(NF-κB)、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蛋白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及预后价值意义。方法选择2019年9月—2022年11月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8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取所有患者术中切除的新鲜子宫内膜癌肿瘤组织标本(肿瘤组)和癌旁正常子宫内膜组织(癌旁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NF-κB、STAT3蛋白表达阳性率,调查患者的病理特征、随访预后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肿瘤组NF-κB、STAT3蛋白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癌旁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88例患者中,不同年龄、临床分期、分化程度、肌层浸润、淋巴结转移患者的NF-κB、STAT3蛋白表达阳性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随访到2023年6月1日,生存患者NF-κB、STAT3蛋白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死亡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NF-κB、STAT3蛋白表达阳性率为影响预后中位生存时间的重要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内膜癌组织多伴随有NF-κB、STAT3蛋白的高表达,其表达水平与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生存情况都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核因子ΚB 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 病理特征 中位生存时间 相关性
下载PDF
免疫检查点T细胞激活抑制物免疫球蛋白可变区结构域、人内源性逆转录病毒-H长端重复相关蛋白2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18
作者 柴静 张家弘 李梦雪 《中国性科学》 2024年第4期118-121,共4页
目的分析免疫检查点T细胞激活抑制物免疫球蛋白可变区结构域(VISTA)、人内源性逆转录病毒-H长端重复相关蛋白2(HHLA2)在子宫内膜癌(E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10月唐山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20例的EC患者作为研究... 目的分析免疫检查点T细胞激活抑制物免疫球蛋白可变区结构域(VISTA)、人内源性逆转录病毒-H长端重复相关蛋白2(HHLA2)在子宫内膜癌(E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10月唐山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20例的E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的EC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检测EC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VISTA、HHLA2的表达;采用Spearman分析免疫检查点VISTA、HHLA2的相关性;Kaplan-Meier分析VISTA、HHLA2与预后的关系;Cox回归分析影响EC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EC组织中VISTA、HHLA2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癌旁组织(P<0.05)。Spearman相关性结果显示EC组织中VISTA与HHLA2表达呈正相关性(r=0.587,P<0.05)。EC组织中VISTA、HHLA2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有关(P<0.05)。Kaplan-Meier曲线结果显示VISTA阳性表达患者3年生存率低于阴性表达患者(χ^(2)=11.864,P<0.05),HHLA2阳性表达患者3年生存率低于阴性表达患者(χ^(2)=4.975,P<0.05)。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VISTA和HHLA2是影响EC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免疫检查点VISTA、HHLA2在EC中高表达,其是影响EC预后的危险因素,二者可能是有价值的预后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细胞激活抑制物免疫球蛋白可变区结构域 人内源性逆转录病毒-H长端重复相关蛋白2 子宫内膜癌 预后
下载PDF
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sVEGFR1、YKL-40、IGF-1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研究
19
作者 唐昀 莫新宇 +2 位作者 钟玉婷 莫芳 时洁 《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 2024年第1期1-3,共3页
目的探究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sVEGFR1)、甲壳质酶蛋白40(YKL-40)、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择取本院10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 目的探究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sVEGFR1)、甲壳质酶蛋白40(YKL-40)、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择取本院10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sVEGFR1、YKL-40、IGF-1表达水平并分析观察组不同分期表达水平。结果观察组sVEGFR1表达水平较对照组低,YKL-40、IGF-1表达水平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Ⅰ~Ⅳ期sVEGFR1表达水平明显降低,YKL-40、IGF-1表达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子宫内膜癌患者中,sVEGFR1、YKL-40、IGF-1均出现异常表达,不同分期患者存在较大差异,可为疾病诊断与分期提供可靠的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血清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甲壳质酶蛋白40
下载PDF
PD-1、PD-L1、MMR蛋白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20
作者 梁伟华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2期196-199,共4页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错配修复(MMR)蛋白(MLH1、PMS2、MSH2和MSH6)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6月—2023年6月收治的8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错配修复(MMR)蛋白(MLH1、PMS2、MSH2和MSH6)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6月—2023年6月收治的8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取患者的子宫内膜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检测,检测PD-1/PD-L1、MMR蛋白表达水平。并分析不同病理特征子宫内膜癌患者PD-1、PD-L1表达情况与MMR蛋白缺失情况,最后采用Spearman相关法分析PD-1、PD-L1、MMR蛋白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8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子宫内膜癌组织PD-1阳性表达率为63.75%,PD-L1阳性表达率为67.50%;MMR蛋白表达缺失率为70.00%;8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PD-1、PD-L1阳性与阴性患者的细胞分化程度、FIGO分期、子宫肌层浸润、淋巴结转移情况对比差异显著,此外PD-L1阳性与阴性病理类型对比差异显著(P<0.05),MMR蛋白基因缺失与基因完整患者的肿瘤部位、细胞分化程度、子宫肌层浸润、淋巴结转移情况对比差异显著(P<0.05);PD-1与子宫内膜癌细胞分化程度、FIGO分期、子宫肌层浸润、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D-L1与病理类型、细胞分化程度、FIGO分期、子宫肌层浸润、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MMR蛋白与子宫内膜癌肿瘤部位、细胞分化程度、子宫肌层浸润、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结论:PD-1、PD-L1、MMR蛋白表达与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具有密切关系,临床可考虑应用三者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与预后进行评价,为临床提供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死亡受体1 程序性死亡配体1 错配修复蛋白 子宫内膜癌 临床病理特征 免疫组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