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18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孔子“以直报怨”思想研究——兼论孔子是否反对“以德报怨”
1
作者 冯国超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9-118,共10页
据《论语·宪问》,孔子主张“以直报怨”,而对“以德报怨”则并未明确表示赞成或反对。通过考察《论语》中关于“直”、“怨”的各种论述,结合历代学者的相关观点,可以得出:“以直报怨”中的“直”,应该包含诚实、无私、符合通权达... 据《论语·宪问》,孔子主张“以直报怨”,而对“以德报怨”则并未明确表示赞成或反对。通过考察《论语》中关于“直”、“怨”的各种论述,结合历代学者的相关观点,可以得出:“以直报怨”中的“直”,应该包含诚实、无私、符合通权达变原则的正直、等值、合乎礼的直率等丰富的含义;“以德报怨”的情况比较复杂,其中有的体现了人们不计前嫌、公而忘私的高尚品德,有的则反映了一些人的虚伪和充满私心的算计,因此,对于“以德报怨”,我们不能简单地予以肯定或否定;“以直报怨”既包含“以德报怨”中值得肯定或提倡的内容,又包含“以德报怨”中所没有的对怨恨对象采取相应报复措施的内容,因此是一种更为全面、合理的报怨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以直报怨 以德报怨
下载PDF
孔子“亲亲相隐”说新论
2
作者 李锐 《江海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6-106,共1页
《论语·子路》载:“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有关这一段话中孔子之语该如何理解,近些年成了一个热点问题。“亲亲相隐”是美德还是说明... 《论语·子路》载:“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有关这一段话中孔子之语该如何理解,近些年成了一个热点问题。“亲亲相隐”是美德还是说明儒家导向腐败,争论不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在其中矣 父为子隐 子为父隐 亲亲相隐 孔子
下载PDF
《儒行》篇:戴仁而行,抱义而处——孔子为儒者赋予价值规定的经学文本解读
3
作者 余治平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9-116,共8页
在早期儒者转型的时点上,孔子致力于“君子儒”的建构,有意把儒者群体带出“小人儒”的困境。《儒行》篇是孔子第一次自觉而系统地为整个阶层的职业行为制定标准,率先为儒者立范立则,赋予仁义价值规定。“待聘”“待问”“待举”“待取... 在早期儒者转型的时点上,孔子致力于“君子儒”的建构,有意把儒者群体带出“小人儒”的困境。《儒行》篇是孔子第一次自觉而系统地为整个阶层的职业行为制定标准,率先为儒者立范立则,赋予仁义价值规定。“待聘”“待问”“待举”“待取”意味着早期儒者群体已经做好心理和行动的积极准备,耐心等候进用。儒者执持操行,面对货财乐好之利却不亏损道义。有道义充塞于心,具有强大的意志力和自制力,儒者无所畏惧,勇往直前,即便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儒者为道义而生,为道义而死。“往者不悔,来者不豫”则强调儒者须有抓住当下、直击本体的能力和品格。以忠信为甲胄,以礼义为干橹,戴仁而行,抱义而处,则是早期儒者队伍自觉告别“小人儒”的庄重宣言,足见风骨气节。“不临深而为高”则要求儒者不与世沉浮而建构独立的精神人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儒行》 赋予规定 仁义 经学诠释
下载PDF
孔子的“天子观”及其与“大一统”理念的关系
4
作者 晁福林 《人文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3-72,共10页
在王朝国家的时代,“天子”是国家的最高领袖(先是称为王,后来又称为皇帝),是国家的象征和代表。其权威就是国家的权威,其形象亦是国家的形象。王朝国家稳固和发展必须维护天子的形象与权威。所以“天子”观作为古代社会观念中的核心内... 在王朝国家的时代,“天子”是国家的最高领袖(先是称为王,后来又称为皇帝),是国家的象征和代表。其权威就是国家的权威,其形象亦是国家的形象。王朝国家稳固和发展必须维护天子的形象与权威。所以“天子”观作为古代社会观念中的核心内容,历来为社会所重视。孔子的“天子观”是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孔子认为天下礼乐征伐的权力应当一统于天子,而不能让诸侯、卿大夫各行其政。孔子说:“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家无二主,尊无二上”,强调权力的一统。汉代出现的“天子僭天”的提法,虽然与孔子一贯反对僭越的说法有相似之处,但实与孔子思想无涉。所谓孔子作《春秋》意在“贬天子”的说法,既不符合《春秋》及三传的主旨,也不符合孔子思想。这些都是应当予以辨析的学术公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天子僭天 贬天子 大一统
下载PDF
孔子制语:安大简“仲尼之耑语”新说
5
作者 杨泽生 《江淮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1-176,共6页
安大简《仲尼曰》末句“仲尼之耑■也,僕快周恒”的文字释读有很大分歧,尤其是“耑■”二字,有“端语”“论语”“短语”“彖语”“转语”“颛语”“颛顼”“諯逆”“端诉”“耑诉”“短谏”“短识”“微语”等十几种不同意见。根据传... 安大简《仲尼曰》末句“仲尼之耑■也,僕快周恒”的文字释读有很大分歧,尤其是“耑■”二字,有“端语”“论语”“短语”“彖语”“转语”“颛语”“颛顼”“諯逆”“端诉”“耑诉”“短谏”“短识”“微语”等十几种不同意见。根据传世文献“耑”声之字与“制”相通以及“屰”和“语”的基本声符“五”音义相近,联系《大戴礼记》的篇名“曾子制言”,“耑■”应该释读为“制语”,篇名《仲尼曰》可称作《仲尼制语》或《孔子制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大简 《仲尼曰》 曾子制言 孔子制语 《论语》
下载PDF
养气、知言与赞美孔子——《孟子》“知言养气”章新解
6
作者 梁涛 《管子学刊》 2024年第1期53-78,共26页
中国古代的气可分为物质之气与精神之气,后者又包括血气、情气和德气。血气主要针对人的生理欲望而言;情气指人的自然情感活动,如“喜怒哀悲之气”;德气则指人的道德情感活动,如仁气、义气等。孟子的浩然之气不是来自血气、情气,不是对... 中国古代的气可分为物质之气与精神之气,后者又包括血气、情气和德气。血气主要针对人的生理欲望而言;情气指人的自然情感活动,如“喜怒哀悲之气”;德气则指人的道德情感活动,如仁气、义气等。孟子的浩然之气不是来自血气、情气,不是对血气、情气的理性升华,而是来自仁义之气,是“集义所生”。孟子的“夜气”“平旦之气”均是指德气而言。孟子自称可以做到知言,可以辨别言辞的错误所在,但没有提出一套分析错误言辞的理论方法。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因为孟子过分重视良知、良能,强调心的直觉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经验认知的作用。辨别错误言辞不能仅仅靠良知、良能,还要靠经验观察、逻辑分析,而这恰恰是孟子所缺乏的。孟子高度肯定、赞美孔子,实际是通过孔子寄寓自己的政治理想,视孔子为自下而上用文化、道德影响政治的新王,在得君行道之外,探寻一条觉民行道,甚至为君行道的道路,故“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孔子 知言 养气
下载PDF
历代对孔子称管仲“如其仁”的解读——从安大简《仲尼曰》“管仲善”看
7
作者 乐爱国 《船山学刊》 2024年第2期64-75,共12页
自孔子肯定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的功业并称之“如其仁”,但又批评管仲之“器小”“不知礼”之后,历代儒家对管仲的评价各有不同,大致有三:其一,孟子、荀子以及董仲舒对管仲多有批评,忽视孔子称管仲“如其仁”;其二,汉唐至北... 自孔子肯定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的功业并称之“如其仁”,但又批评管仲之“器小”“不知礼”之后,历代儒家对管仲的评价各有不同,大致有三:其一,孟子、荀子以及董仲舒对管仲多有批评,忽视孔子称管仲“如其仁”;其二,汉唐至北宋时期儒家学者大都称管仲为“仁”,或同时又认为管仲有“器小”“不知礼”的欠缺;其三,程朱一脉以及后来儒家学者大都称管仲有“仁之功”,虽并非“仁人”,但与之密切相关。新出土的安大简《仲尼曰》明确讲“管仲善”,印证了《论语》中孔子称管仲“如其仁”以及后世多数儒家的解读。然而今有学者主要依据孟子轻视管仲的功业并言“以力假仁者霸”,认为孔子称管仲“如其仁”实指孟子所反对的“以力假仁”,而孔子批评管仲“不知礼”蕴含着管仲“不知仁”之意,明显有过度贬低管仲之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管仲 如其仁 《仲尼曰》
下载PDF
楚简诗类文献与孔子删《诗》
8
作者 张峰 《北方论丛》 2024年第1期22-32,共11页
孔子删《诗》与否一直是《诗》学史上的一大难题,结合楚简中越来越多的诗类文献,并从古本《诗》的编集流传、孔子时《诗》的形态、主张删《诗》者的论据等角度看,孔子可能并未删《诗》。首先,古本《诗》的编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乐官最... 孔子删《诗》与否一直是《诗》学史上的一大难题,结合楚简中越来越多的诗类文献,并从古本《诗》的编集流传、孔子时《诗》的形态、主张删《诗》者的论据等角度看,孔子可能并未删《诗》。首先,古本《诗》的编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乐官最初对诗歌进入《诗》文本进行了一定的整理甚至删削,清华简《耆夜》中的《蟋蟀》和《周公之琴舞》等都启示这一点。其次,《诗》传到孔子时,整体框架等与今本《诗》差别应该不是很大。最后,《史记·孔子世家》所言“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的说法有不合事实之处;“诗三百”不是专指孔子所删之《诗》而言,它与《诗》的含义不是对立的,而是大体一致的。总之,孔子并未删《诗》,只是进行了正乐、调整篇次等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简 孔子 删《诗》
下载PDF
以孔子的眼光看古典文明
9
作者 王小盾 蔡洁晴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13,共13页
孔子是一个“划时代”的人物,其思想包含两个时代的差异和矛盾。比如孔子的“仁”的观念,即表现了从仪式中心向伦理中心的转变。分析孔子人生和思想的两重性,有助于澄清“轴心突破”理论所造成的对孔子和古典文明的两个误解:其一强调孔... 孔子是一个“划时代”的人物,其思想包含两个时代的差异和矛盾。比如孔子的“仁”的观念,即表现了从仪式中心向伦理中心的转变。分析孔子人生和思想的两重性,有助于澄清“轴心突破”理论所造成的对孔子和古典文明的两个误解:其一强调孔子在“突破”“超越”方面的特色而不重视他对周代礼乐的继承,其二强调古典文明对秩序、规范、节制的重视而忽视它同思想自由、言论自由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看古典文明的特质,可以建立一个明确的认识,即作为华夏人进入文明时代以后全部智慧之结晶,古典文明既包含多种思想形态又有丰富的历史层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古典文明 思想两重性 文化多元
下载PDF
目的论视角下孔子学院院刊的英译研究
10
作者 李素文 谭玮 《现代语言学》 2024年第1期319-324,共6页
在国家传播文化、推广汉语的战略背景下,孔子学院总部和国家汉办联合出版的孔子学院院刊,旨在向海外汉语学习者介绍中国文化、帮助他们学习汉语。本文以汉斯•弗米尔的目的论为理论指导,通过分析孔子学院院刊的文本特点,对文本进行译例分... 在国家传播文化、推广汉语的战略背景下,孔子学院总部和国家汉办联合出版的孔子学院院刊,旨在向海外汉语学习者介绍中国文化、帮助他们学习汉语。本文以汉斯•弗米尔的目的论为理论指导,通过分析孔子学院院刊的文本特点,对文本进行译例分析,剖析加注与移译、增译和省译、直译和意译等翻译方法在该刊物中的运用,并总结翻译启示。此研究可为对外汉语相关书籍翻译实践提供经验、为双语刊物翻译研究提供新思路,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的论 孔子学院院刊 方法 启示
下载PDF
文化自信视域下孔子射艺进中小学校园的社会价值研究
11
作者 徐文燊 李卫民 《中华武术》 2024年第2期118-121,共4页
射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孔子作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不仅提倡了“仁义礼智信”的思想,还是射艺大师。孔子射艺进入中小学校园有助于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文化体验和锻炼机会,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能够更好地弘扬... 射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孔子作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不仅提倡了“仁义礼智信”的思想,还是射艺大师。孔子射艺进入中小学校园有助于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文化体验和锻炼机会,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能够更好地弘扬和传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自信 孔子射艺 社会价值
原文传递
从《负暄闲语》看周馥对孔子礼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12
作者 何姗姗 余义兵 《兰州工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17-121,共5页
池州市东至县周氏家族百年来人才辈出,家族鼎盛,在这辉煌的背后,先祖周馥功莫大焉。周馥为晚清一代名臣,政绩突出,能诗文,撰有家训著作《负暄闲语》一书,影响尤为深远。对周馥家训《负暄闲语》中体现的修身、齐家、治国这三个方面的礼... 池州市东至县周氏家族百年来人才辈出,家族鼎盛,在这辉煌的背后,先祖周馥功莫大焉。周馥为晚清一代名臣,政绩突出,能诗文,撰有家训著作《负暄闲语》一书,影响尤为深远。对周馥家训《负暄闲语》中体现的修身、齐家、治国这三个方面的礼学思想进行分析,并讨论周馥对孔子礼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这有助于坚定文化信仰和传承,对于现代家风建设具有借鉴和启迪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馥 《负暄闲语》 孔子 礼学
下载PDF
时间与道:论孔子的时间观
13
作者 伍龙 《人文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7-47,共11页
孔子的时间观体现出时间与道的关联,这里的“道”既涉及人道,也关涉天道。孔子用时间来检验人、成就人并沟通天人,由此将时间放在天地间绵延不断的时序中加以考察,进而站在道的高度来看待时间的存在与生成,这同时呈现出时间与历史的互动... 孔子的时间观体现出时间与道的关联,这里的“道”既涉及人道,也关涉天道。孔子用时间来检验人、成就人并沟通天人,由此将时间放在天地间绵延不断的时序中加以考察,进而站在道的高度来看待时间的存在与生成,这同时呈现出时间与历史的互动,体现了历史文化意义上的时间观念。这样的时间,是人事活动的根据,其在实践中意味着面向具体性的实践判断。因为内蕴了历史之维与个体之情,时间得以与个体的精神生命融为一体,在时空的绵延中实现人与时的交融。事实上,唯有这样的时间,才能检验和成就个体(与人道关联),并在内蕴天地时序的基础上沟通天人(与天道关联)。孔子的时间观,帮助我们反思现代人对时间的态度和看法,促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时间,发掘和发挥其具有的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 孔子
下载PDF
行走在“孔子之城”——近代来华西人的曲阜书写及对孔庙“神圣空间”的认知和解读
14
作者 万方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6-48,共13页
在中国历史上,孔子故里曲阜一直被视为“圣地”,近代以降亦受到来华西人的极大关注。随着《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越来越多西人来到中国内地传教,开启前往曲阜的“朝圣”之旅。在此过程中,他们基于自身的知识储备... 在中国历史上,孔子故里曲阜一直被视为“圣地”,近代以降亦受到来华西人的极大关注。随着《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越来越多西人来到中国内地传教,开启前往曲阜的“朝圣”之旅。在此过程中,他们基于自身的知识储备和宗教背景去看待和解读所见所闻,不可避免地带有强烈的他者视角。尤其围绕祀孔之地孔庙,他们大多记录了对这一中国式“神圣空间”的描述和感悟。行走在“孔子之城”的来华西人,近距离观察曲阜,深层次解析孔庙,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当时西方社会对圣地曲阜及孔子的认识。这些旅行纪闻,既引发了西人对孔子的尊崇感,也促使其反思孔子和儒学在中国的地位与影响,为我们多方位认知孔子提供了丰富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来华西人 曲阜 孔子之城 孔庙 中国式神圣空间
下载PDF
“立德”与“树人”:孔子师德观及其当代价值
15
作者 郭云瑶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102-108,共7页
孔子师德观的核心本质是“立德”与“树人”,蕴涵着学识涵养、道德修养、道德教化、行为规范的为师之道和尊重学生、亲近学生、关爱学生的待生之道,彰显了古之师者教人、化人、育人的道德风范。孔子师德观让我们更好地省思新时代师德的... 孔子师德观的核心本质是“立德”与“树人”,蕴涵着学识涵养、道德修养、道德教化、行为规范的为师之道和尊重学生、亲近学生、关爱学生的待生之道,彰显了古之师者教人、化人、育人的道德风范。孔子师德观让我们更好地省思新时代师德的信任困境、道德困境与关系困境,从而为新时代教师师德建设提供积极启示:以“知、德、行”为基,提升师德发展的专业素质;以“仁、教、爱”为本,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以“育、法、能”为重,遵循师德发展的实践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师德 立德树人
下载PDF
“克己复礼为仁”:孔子的道德传播思想考察
16
作者 姚志文 《集美大学学报(哲社版)》 2024年第1期16-23,63,共9页
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为仁”的道德传播命题,主张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将内在于人的“仁”激发为切实可感的道德共情,使人自觉认同和服从作为道德规范的“礼”。孔子认为,作为人的自然生命与伦理生命承载物的身体是沟通“仁”与“礼”的... 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为仁”的道德传播命题,主张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将内在于人的“仁”激发为切实可感的道德共情,使人自觉认同和服从作为道德规范的“礼”。孔子认为,作为人的自然生命与伦理生命承载物的身体是沟通“仁”与“礼”的媒介,身体一直以“隐身”的方式参与着接受主体的人格塑造,它的媒介功能不仅是工具性的,也是存在性的。通过“礼”的仪式化传播,可以将身体的姿势、行为象征化为“仁”的意义表达,从而激活接受主体内心的道德意识,形成对道德规范的自觉。名分是沟通“礼”与“仁”的符号中介,通过“正名”重建名分与“仁”的指谓关系,使“礼”能有效约束个体行为,这是重建礼乐制度和政治、社会秩序的重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道德传播
下载PDF
浅论孔子交友原则及现代意义
17
作者 谭晓龙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88-93,共6页
孔子提出了一系列交友的准则,这些准则是其伦理道德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交友的核心理念,包括信任的建立、与贤者为友的准则,以及真诚劝谏和文明相处的交往方式。孔子的交友之道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价值。在个体层面,孔子的交友... 孔子提出了一系列交友的准则,这些准则是其伦理道德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交友的核心理念,包括信任的建立、与贤者为友的准则,以及真诚劝谏和文明相处的交往方式。孔子的交友之道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价值。在个体层面,孔子的交友原则有助于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提升人际关系的质量;在社会层面,这些原则对于团队建设、国家治理乃至国家外交都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以礼相待和真诚劝谏原则,国家能够建立互相尊重的国际关系,促进全球合作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交友 信任
下载PDF
论孔子“兴观群怨”乐教观与当代音乐教育“立德树人”思想观之汇通
18
作者 梁景泓 《甘肃高师学报》 2024年第1期69-73,共5页
孔子提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这一论断既代表了孔子对诗歌功能和作用的深刻认知,也蕴含着对音乐教育的教化之道。孔子希望弟子们可以通过学《诗》,由“诗”领会其所倡导的礼乐精神,并以之践行,实现真正意义上“为己而学... 孔子提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这一论断既代表了孔子对诗歌功能和作用的深刻认知,也蕴含着对音乐教育的教化之道。孔子希望弟子们可以通过学《诗》,由“诗”领会其所倡导的礼乐精神,并以之践行,实现真正意义上“为己而学”的君子人格。因此,孔子“兴观群怨”的教育思想也是他乐教观的反映。现代社会的音乐教育需重视个体情感的培养,引导学生理解音乐背后蕴含的文化和情感内涵,同时也应注重集体合作和社会责任的培养。在音乐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当下,我们需要结合中国传统乐教思想,探讨孔子“兴观群怨”理念与当代音乐教育立德树人理念对于“育人”与“树人”的汇通之处,将中国传统乐教思想与现代音乐教育理念相融合,为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开辟更广阔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兴观群怨 乐教观 立德树人
下载PDF
论孔子的富民思想
19
作者 唐秀敏 《西部学刊》 2024年第1期128-131,共4页
孔子生逢乱世,身世凄惨,对下层百姓的生活深表同情。他基于“仁”,将“患不均”和“实现大同”作为富民内容,认为各得其分是增加民众收入、缩小贫富差距的关键,天下为公让全社会的财富、权力共同享有。孔子提出一系列“富民”措施以期... 孔子生逢乱世,身世凄惨,对下层百姓的生活深表同情。他基于“仁”,将“患不均”和“实现大同”作为富民内容,认为各得其分是增加民众收入、缩小贫富差距的关键,天下为公让全社会的财富、权力共同享有。孔子提出一系列“富民”措施以期改善民众的生活状况,首先,他肯定每个人都有追求财富的权利,但要将公利放在首位;其次,他提出了“民富君足”论,民富是君足的基础,要重视民众的利益;最后,他认为统治者要做到节用而爱人,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等。当民众富裕起来后就要实行教化,从而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来治理国家,造福百姓,促进社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富民 各得其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