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思无邪”与“诗”之“体”“用”——再论孔子诗学的哲学意义 被引量:1
1
作者 许春华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6-52,共7页
春秋时代“诗”之兴盛与“礼坏乐崩”相伴相随。孔子对“诗”进行了哲学变革,“思无邪”与“仁”相互发明,是对道德生命的安顿,此为“诗”之“体”。“雅言”“礼后”“乐正”是孔子诗学的思想展开,此为“诗”之“用”。其中,“修辞立... 春秋时代“诗”之兴盛与“礼坏乐崩”相伴相随。孔子对“诗”进行了哲学变革,“思无邪”与“仁”相互发明,是对道德生命的安顿,此为“诗”之“体”。“雅言”“礼后”“乐正”是孔子诗学的思想展开,此为“诗”之“用”。其中,“修辞立其诚”为“雅言”之确解;“礼后”指向“人而不仁如礼何”;“乐正”即“尽善尽美”、“乐”中涵“仁”。孔子诗学之“体”“用”,是从诗学理路对“仁”的体证与推阐,此即孔子诗学的哲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诗学 思无邪 雅言 礼后 乐正
原文传递
“诗”之“言”--论孔子诗学的哲学意义
2
作者 许春华 《齐鲁学刊》 2023年第4期15-22,共8页
孔子诗学视域中“不学诗,无以言”,从“诗”之意义视域的转换、“学诗”与“学礼”的对应、“诗”之“言”的价值依据,推动了孔子诗学“哲学的突破”。“《诗》《书》执礼,皆雅言也”,意味着孔子诗学的道德取向、语辞与语气的温文尔雅... 孔子诗学视域中“不学诗,无以言”,从“诗”之意义视域的转换、“学诗”与“学礼”的对应、“诗”之“言”的价值依据,推动了孔子诗学“哲学的突破”。“《诗》《书》执礼,皆雅言也”,意味着孔子诗学的道德取向、语辞与语气的温文尔雅、“温柔敦厚”的君子人格、“执礼”与“仁”的相通。我们既不能仅以现代汉语的修辞方式,也不能以古希腊哲学传统的诗性语言,来评判孔子诗学视域中“诗”之“言”与“雅言”的思想价值,唯其如此,孔子诗学的哲学意义才能得到更合理的安顿与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诗学 “诗”之“言” “雅言” 哲学意义
下载PDF
孔子诗学的现象学还原 被引量:4
3
作者 梁道礼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3-13,173,共12页
实用主义是孔子诗学的基本特征,这一特征的形成,既受艺术认识顺序的制约,又受春秋诗歌运用实践的推动。“兴观群怨”说和“思无邪”的基点安置在“达政、专对、进德”等春秋用诗实践的基础上,“达政、专对、进德”是通往孔子诗学“... 实用主义是孔子诗学的基本特征,这一特征的形成,既受艺术认识顺序的制约,又受春秋诗歌运用实践的推动。“兴观群怨”说和“思无邪”的基点安置在“达政、专对、进德”等春秋用诗实践的基础上,“达政、专对、进德”是通往孔子诗学“事实本身”的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诗学 《诗经》 《左传》
下载PDF
孔子诗学的礼乐传统与政教倾向 被引量:1
4
作者 刘毓庆 郭万金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219-223,共5页
孔子于编《诗》中寄寓了文化承传与复兴的期盼,因而在孔子《诗》学中,体现着两种文化倾向,一是对礼乐传统的坚持与修复,二是对人伦道德精神及其政教意义的开掘。其政治性、功利性远过学术性。
关键词 孔子诗学 礼乐 人伦道德
下载PDF
孔子诗学思想的两种面向——《论语》与《史记·孔子世家》的比较 被引量:1
5
作者 许春华 Hou Jian(译) 《孔学堂》 CSSCI 2022年第4期49-60,156-165,共22页
《论语》与《史记·孔子世家》关于孔子对《诗》《乐》所做工作的记述,显示出孔子诗学思想的两种不同面向:第一,从《诗》之结构看,《论语》“兴观群怨”是对人生意义的全副涵盖,《孔子世家》“四始说”突出了人伦之道与政治教化。第... 《论语》与《史记·孔子世家》关于孔子对《诗》《乐》所做工作的记述,显示出孔子诗学思想的两种不同面向:第一,从《诗》之结构看,《论语》“兴观群怨”是对人生意义的全副涵盖,《孔子世家》“四始说”突出了人伦之道与政治教化。第二,从“乐”之功能看,《论语》侧重于涵养君子的道德人格与审美人格,《孔子世家》着重于维系天下的政治秩序与伦理秩序。第三,从孔子师生之间论诗的对话看,《论语》是对《诗》的哲学阐释,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思想特质;《孔子世家》突出了孔子为天下修道的使命感与担当精神,其政治哲学倾向非常明显。两种文本中,孔子诗学思想的不同面向,是理解孔子儒学与汉代儒学不同旨趣的诗学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诗学 《论语》 孔子世家》 面向
下载PDF
從上古圖文獻看孔子詩學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小盾 陳緒平 《中华文史论丛》 CSSCI 2014年第2期63-93,共31页
孔子的知識和思想不僅來源於上古文書、典籍,也來源於上古圖文獻。上古圖文獻數量衆多,曾作爲儀式器具,用於分辨民族關係、溝通神靈、象徵天賦權利。從《山海經》、《齊諧》等物怪之書和現存上古圖文獻看,當時人對鳥獸草木的記録和描繪... 孔子的知識和思想不僅來源於上古文書、典籍,也來源於上古圖文獻。上古圖文獻數量衆多,曾作爲儀式器具,用於分辨民族關係、溝通神靈、象徵天賦權利。從《山海經》、《齊諧》等物怪之書和現存上古圖文獻看,當時人對鳥獸草木的記録和描繪,其實是對儀式事項的記録和描繪。因此,從本來意義說,"興觀羣怨"、"事父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等詩學命題,談的不是文學的審美功能,不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不是所謂"足以資多識"的博物之學,而是禮儀政教的技能,是對"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這個三段式的形象表述。本文主張結合上古文化史上從儀式中心到倫理中心的思想轉變,結合孔子學禮的過程,認識孔子的知識結構和詩學思想,也了解經典世界和前經典世界的深刻聯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文献 孔子诗学 礼仪政教 从仪式中心到伦理中心
下载PDF
《论语》引诗说诗与孔子诗学的经学史意义
7
作者 杨杰 《兰州学刊》 CSSCI 2018年第6期33-43,共11页
作为周代生活、朝会、祭祀等活动诗歌总集的《诗三百》,在春秋时代因贵族外交、内政活动的大量引用而转入以"赋诗断章"为特点的政治应用,其对诗的引用评说更多地突破文字本身的含义而与引用者当时的情境相关。《论语》中孔子... 作为周代生活、朝会、祭祀等活动诗歌总集的《诗三百》,在春秋时代因贵族外交、内政活动的大量引用而转入以"赋诗断章"为特点的政治应用,其对诗的引用评说更多地突破文字本身的含义而与引用者当时的情境相关。《论语》中孔子引诗论诗,则逾出文字与具体政治之局限,以礼诗乐舞合一统论诗所彰显的礼乐、仁德、成人、政治等周代礼乐文化与价值观念之复兴。这种对诗内涵、评价、使用的扩展使其走向经学化,奠定了后儒"汉学"与"宋学"两个诗经学诠释方向。在这个意义上,孔子诗学是《诗经》成为儒家经典的关键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左传 孔子诗学 经学
下载PDF
海外孔子诗学思想研究略览
8
作者 任增强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10年第3期50-54,共5页
孔子对《诗经》的评论成为汉学家探究其诗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维度。刘若愚、海伦娜、雷蒙德·道森认为孔子对《诗经》的评论具有很强的实用目的;费威廉认为孔子提出的"文质"问题影响了中国文学批评;范佐伦动态地梳理了孔子... 孔子对《诗经》的评论成为汉学家探究其诗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维度。刘若愚、海伦娜、雷蒙德·道森认为孔子对《诗经》的评论具有很强的实用目的;费威廉认为孔子提出的"文质"问题影响了中国文学批评;范佐伦动态地梳理了孔子论《诗经》的三个阶段;柯马丁探析了上博简《孔子诗论》中孔子对《诗经》的评价与讨论;格雷厄姆·桑德斯认为孔子论《诗经》体现出儒家的"诗歌能力"观。汉学家们大都认为孔子所重视的是诗歌的实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诗学思想 汉学 研究史
下载PDF
关于孔子诗学观的评价
9
作者 毛毓松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1年第4期46-51,共6页
在先秦诸子中,儒墨两家喜欢谈诗(诗,指《诗经》,下同),而尤以儒家为最。孔子是儒家的鼻祖,又是最早聚徒讲学的人,十分重视诗的教化作用。在记载孔子言论的《论语》一书中,有十八处提到诗,而且,他在谈诗时,不用方言而用当时的普遍话——... 在先秦诸子中,儒墨两家喜欢谈诗(诗,指《诗经》,下同),而尤以儒家为最。孔子是儒家的鼻祖,又是最早聚徒讲学的人,十分重视诗的教化作用。在记载孔子言论的《论语》一书中,有十八处提到诗,而且,他在谈诗时,不用方言而用当时的普遍话——“雅言”。“子所雅言,诗书执礼。”(《论语·述而》,以下所引《论语》原文,只注篇名)可见,孔子谈诗时的态度是十分严肃认真的。另外,孔子多次劝告弟子们要学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诗学 “兴” 统治阶级 《论语》 诗三百 子游 “思无邪” 诗教 解诗 子夏
下载PDF
孔子诗学的价值
10
作者 蓝华增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87-92,共6页
孔子诗学的价值蓝华增研究中国古代诗学的人,往往忽视了孔子诗学对中国诗学的开创意义。他们认为孔子对诗歌的见解只是属于文艺伦理学或文艺政治学的范围,谈的是“用诗”即施于政治、外交和日常交往的实用性,而不涉及“作诗”因而不... 孔子诗学的价值蓝华增研究中国古代诗学的人,往往忽视了孔子诗学对中国诗学的开创意义。他们认为孔子对诗歌的见解只是属于文艺伦理学或文艺政治学的范围,谈的是“用诗”即施于政治、外交和日常交往的实用性,而不涉及“作诗”因而不属于文艺美学。他们还把后世懦家出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诗学 “兴” “思无邪” 中国诗学 中国诗歌 西方诗歌 温柔敦厚 “中和” 五四运动 《诗经》
下载PDF
关于孔子诗学观的评价
11
作者 毛毓松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1年第4期46-51,共6页
【正】 在先秦诸子中,儒墨两家喜欢谈诗(诗,指《诗经》,下同),而尤以儒家为最。孔子是儒家的鼻祖,又是最早聚徒讲学的人,十分重视诗的教化作用。在记载孔子言论的《论语》一书中,有十八处提到诗,而且,他在谈诗时,不用方言而用当时的普... 【正】 在先秦诸子中,儒墨两家喜欢谈诗(诗,指《诗经》,下同),而尤以儒家为最。孔子是儒家的鼻祖,又是最早聚徒讲学的人,十分重视诗的教化作用。在记载孔子言论的《论语》一书中,有十八处提到诗,而且,他在谈诗时,不用方言而用当时的普遍话——“雅言”。“子所雅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诗学 统治阶级 诗三百 思无邪 诗教 论语 评价 儒家 文学批评 春秋时期
下载PDF
“兴”:“诗”与“仁”的对接——论“孔子诗学”的哲学意义 被引量:5
12
作者 许春华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0-77,共8页
孔子之“兴”有三义:在根柢上是源于“心”的创造力量,在性质上是“善意”不已的冲动,从存在状态看是道德生命的活动。“兴”开启了“诗”与“仁”对接的思想通道,确立了“孔子诗学”的内在依据。“孔子诗学”是孔子儒学的一种哲学形态... 孔子之“兴”有三义:在根柢上是源于“心”的创造力量,在性质上是“善意”不已的冲动,从存在状态看是道德生命的活动。“兴”开启了“诗”与“仁”对接的思想通道,确立了“孔子诗学”的内在依据。“孔子诗学”是孔子儒学的一种哲学形态。“兴”从横向、纵向上撑开了“孔子诗学”的思想体系。“兴观群怨”是一种与“风”“雅”“颂”不同的思想结构,是对儒学人生意义的全幅涵盖。“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道德生命的形成与实现历程。“兴”提升了“孔子诗学”的道德理境,赋予了孔子儒学一种诗性智慧,开创了儒家诗学思想又一经典阐释传统,此即“孔子诗学”的哲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诗学 哲学意义
原文传递
孔子诗学与春秋笔法 被引量:1
13
作者 徐君辉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21-125,共5页
孔子诗学、春秋笔法都是孔子对相应的文本所做的阐释,二者之间有非同寻常的内在联系,不仅促成了文学性文本与历史性文本的深度沟通,在客观上也成为战国诸子托事言志的叙写风气的发生渊源。
关键词 孔子诗学 春秋笔法 托事言志
原文传递
孔子的功利诗学观及以情为教 被引量:2
14
作者 钱钢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23-26,共4页
孔子评论《诗》,着眼于《诗》的教育对培养仁义之人的功用。其中兴观群怨说受事父事君目的的统摄,道德与政治功用的意图十分明显,"思无邪"也体现孔子本人的学《诗》方法,即以"思无邪"为一观念要求,学《诗》中... 孔子评论《诗》,着眼于《诗》的教育对培养仁义之人的功用。其中兴观群怨说受事父事君目的的统摄,道德与政治功用的意图十分明显,"思无邪"也体现孔子本人的学《诗》方法,即以"思无邪"为一观念要求,学《诗》中对具体内容的理解主观上都要符合这一观念要求。"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体现中庸思想,重点在以礼规范情。从审美看,这能使普通情感升华,使情感表达维持比较理性的控制。"文质彬彬"无论就人就文,都应是不断完善、永无止境的审美追求。孔子更看重质,后代诗学难以兼得而需有所轩轾时,一般也是质重于文。孔子论《诗》不见情的概念,但功利诗学的核心恰在以情为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 孔子仁学 《诗经》 思无邪 孔子诗学 诗学 兴观群怨 乐而不淫 观念要求 中庸思想
下载PDF
从“成人”角度看孔孟诗学
15
作者 高宏洲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12期53-55,共3页
孔孟没有诗学专著,他们的诗学主张主要体现于《论语》、《孟子》中,也仅仅局限于对《诗》的片言只语的评价中。孔孟思想的核心内涵是如何"成人"。这就决定了《诗》不过是他们达到"成人"目的的一个工具,也就由此决... 孔孟没有诗学专著,他们的诗学主张主要体现于《论语》、《孟子》中,也仅仅局限于对《诗》的片言只语的评价中。孔孟思想的核心内涵是如何"成人"。这就决定了《诗》不过是他们达到"成人"目的的一个工具,也就由此决定了我们要想理解孔孟诗学的真义必须建立在"成人"这个基点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 《诗》 孔子诗学 孟子诗学
下载PDF
孔子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及其成因(下)——兼评“去圣化”倾向 被引量:1
16
作者 颜炳罡 《孔学堂》 2015年第1期62-70,185,186,187,188,189,190,191,192,193,194,195,196,197,198,199,200,201,202,203,共28页
孔子以文自任,始对中国文化统绪进行系统建构与自觉反省。他上承六经,乃经学之鼻祖;下开九流,乃诸子之源。由孔子始,以传播知识为谋生手段的独立的士(文士)阶层开始走上历史舞台,开辟了中国学术文化独立传承、发展的统绪。没有孔子,就... 孔子以文自任,始对中国文化统绪进行系统建构与自觉反省。他上承六经,乃经学之鼻祖;下开九流,乃诸子之源。由孔子始,以传播知识为谋生手段的独立的士(文士)阶层开始走上历史舞台,开辟了中国学术文化独立传承、发展的统绪。没有孔子,就没有战国时代诸子并作、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孔子以其全幅的生命撑开成就了"人伦之至"(圣人)的人格典范,可以说"去圣没有真孔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统绪 礼乐文明 经学 孔子诗学和诗教
下载PDF
孔子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及其成因(上)——兼评“去圣化”倾向 被引量:1
17
作者 颜炳罡 《孔学堂》 2014年第1期65-71,188,189,190,191,192,193,194,195,196,197,198,199,共19页
孔子以文自任,始对中国文化统绪进行系统建构与自觉反省。他上承六经,乃经学之鼻祖;下开九流,乃诸子之源。由孔子始,以传播知识为谋生手段的独立的士(文士)阶层开始走上历史舞台,开辟了中国学术文化独立传承、发展的统绪。没有孔子,就... 孔子以文自任,始对中国文化统绪进行系统建构与自觉反省。他上承六经,乃经学之鼻祖;下开九流,乃诸子之源。由孔子始,以传播知识为谋生手段的独立的士(文士)阶层开始走上历史舞台,开辟了中国学术文化独立传承、发展的统绪。没有孔子,就没有战国时代诸子并作、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孔子以其全幅的生命撑开成就了"人伦之至"(圣人)的人格典范,可以说"去圣没有真孔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统绪 礼乐文明 经学 孔子诗学和诗教
下载PDF
“思无邪”与“温柔敦厚”辨异 被引量:5
18
作者 孙明君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75-79,共5页
本文通过对孔子诗学观和汉儒诗教观的对比,指出了儒家诗学在先秦和两汉时期的不同特征,廓清了学界沿袭已久的陈说。
关键词 思无邪 温柔敦厚 孔子诗学 汉儒诗教观 特征
下载PDF
《孔子诗论》说《关雎》等七篇义解 被引量:8
19
作者 王承略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7-65,共9页
从《孔子诗论》看,孔子解诗,注重诗篇主题大意的论说和诗篇思想大义的阐发。前者是对诗义除掉背景材料后的更高度概括,与诗的本旨有时距离不是太远;后者则是着力挖掘诗篇背后隐藏的抽象义理,是一种读诗者的新体悟,与诗的本旨相去渐远。... 从《孔子诗论》看,孔子解诗,注重诗篇主题大意的论说和诗篇思想大义的阐发。前者是对诗义除掉背景材料后的更高度概括,与诗的本旨有时距离不是太远;后者则是着力挖掘诗篇背后隐藏的抽象义理,是一种读诗者的新体悟,与诗的本旨相去渐远。孔子这种解读方式,在《诗经》阐释史上有创新意义,是《诗经》研究走向义理化的开端。《孔子诗论》不仅体现了孔子诗教的本质和特点,更与孔子的思想相一致,是研究早期儒家诗学及孔子思想的珍贵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诗论》 孔子诗学 孔子思想
原文传递
《论语》之“言”及其诗学意义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利玲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15-117,共3页
《论语》是孔子诗学思想最完整最重要的载体,蕴藏着丰富的诗学内容,其中除人们耳熟能详的兴观群怨、思无邪等诗学概念之外,孔子似乎对另一概念"言"也相当关注。综合考察相关材料,我们发现《论语》之"言"颇有意味,... 《论语》是孔子诗学思想最完整最重要的载体,蕴藏着丰富的诗学内容,其中除人们耳熟能详的兴观群怨、思无邪等诗学概念之外,孔子似乎对另一概念"言"也相当关注。综合考察相关材料,我们发现《论语》之"言"颇有意味,它隐含一个诗歌发生学的判断——原初的诗具有言语应对功能。这一判断显然具有非同寻常的现代诗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诗学 诗与言 诗学意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