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核磁共振及岩石物理实验求地层束缚水饱和度及平均孔隙半径 被引量:21
1
作者 岳文正 陶果 赵克超 《测井技术》 CAS CSCD 2002年第1期22-25,共4页
地层孔隙半径通常是由实验室测定 ,常常只能得到不连续的点 ,无法像其它测井曲线那样连续地测量和显示。利用核磁测井资料结合岩心压汞分析资料来综合求取地层束缚水膜厚度、平均孔隙半径 ,建立孔隙半径与孔隙度之间的关系模型。这样 ,... 地层孔隙半径通常是由实验室测定 ,常常只能得到不连续的点 ,无法像其它测井曲线那样连续地测量和显示。利用核磁测井资料结合岩心压汞分析资料来综合求取地层束缚水膜厚度、平均孔隙半径 ,建立孔隙半径与孔隙度之间的关系模型。这样 ,就可以根据常规测井资料解释出的束缚水饱和度和孔隙度来计算地层孔隙半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 岩石物理实验 地层束缚水饱和度 平均孔隙半径 油气田 测井 岩石物理实验 数学模型
下载PDF
基于三机理模型的孔隙半径分布对页岩岩心表观渗透率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冬冬 张艳玉 +2 位作者 李朋 韩彬彬 苏玉亮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1-46,共6页
为了研究实际状态下页岩岩心中页岩气的表观渗透率及其变化规律,在考虑孔隙内壁的粗糙性、孔隙中的吸附层以及孔隙的弯曲程度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实际状态页岩气在单一孔隙中流动时的三机理表观渗透率模型。基于此模型,将岩心等效为不同... 为了研究实际状态下页岩岩心中页岩气的表观渗透率及其变化规律,在考虑孔隙内壁的粗糙性、孔隙中的吸附层以及孔隙的弯曲程度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实际状态页岩气在单一孔隙中流动时的三机理表观渗透率模型。基于此模型,将岩心等效为不同半径的弯曲圆管束,建立页岩岩心中页岩气的表观渗透率模型,计算岩心中黏滞流、Knudsen扩散以及表面扩散对表观渗透率的贡献大小,分析不同孔隙半径分布和岩心中最大孔隙半径对表观渗透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岩心中大孔隙对表观渗透率的影响远远大于小孔隙;随着最大孔隙半径的增加,不同孔隙分布之间的表观渗透率差异越来越小;低压下或低孔隙半径条件下,表面扩散对表观渗透率的影响不可忽略;油藏条件下,相对于Knudsen扩散和表面扩散,页岩岩心中的黏滞流对表观渗透率的贡献占主导地位,而表面扩散的影响可以忽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岩心 表观渗透率 三机理模型 孔隙半径分布
下载PDF
岩石孔隙半径测量仪
3
作者 田景文 袁子龙 《电子测试》 1999年第7期14-16,共3页
测量岩石的孔隙半径,对研究地下原油的形成,运移和储量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介绍一种测量孔隙半径的仪器,它利用计算机按一定的程序控制对岩石的压汞过程测量出孔隙半径和颗粒半径,文中介绍了仪器的构成原理和工作流程。
关键词 岩石 孔隙半径 测量仪 石油形成
下载PDF
孔隙半径分布对离子型稀土矿渗透性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许威 饶运章 +2 位作者 王丹 石亮 李勇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1期57-63,共7页
为探究孔隙半径分布对离子型稀土矿渗透性的影响,分别采用清水、2%硫酸铵和5%硫酸铵对稀土重塑土柱进行浸矿试验,通过常水头法测得土柱上、中、下各分层的渗透系数,并使用NM-60型核磁共振仪测得其孔隙度。通过随机游走算法计算出了离子... 为探究孔隙半径分布对离子型稀土矿渗透性的影响,分别采用清水、2%硫酸铵和5%硫酸铵对稀土重塑土柱进行浸矿试验,通过常水头法测得土柱上、中、下各分层的渗透系数,并使用NM-60型核磁共振仪测得其孔隙度。通过随机游走算法计算出了离子型稀土矿重塑土柱的横向表面弛预率,得到了土层中孔隙半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①离子型稀土矿在原地浸矿过程中,孔隙度并非是渗透系数的直接影响因素。②孔隙半径分布是直接影响离子型稀土矿渗透系数变化的原因,大、中孔隙占比越大,渗透系数越大,反之越小。③孔隙半径分布对渗透系数的影响原因一是因为大、中孔隙更容易成为有效孔隙;二是因为细小颗粒逐渐在下土层堆积,小孔隙占比越大则越容易造成堵塞,导致渗透系数的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型稀土 渗透系数 孔隙 孔隙半径分布
下载PDF
基于分形理论探究砂岩最小孔隙半径的最优区间 被引量:1
5
作者 徐路路 董书宁 +4 位作者 戴振学 徐斌 尹尚先 周岩 陈骏骏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6-23,共8页
渗透率是评价多孔介质导水性能的主要参数,是导水介质微观孔隙结构在宏观上的表现特征。通过扫描电镜实验和图像处理技术,统计出砂岩微观孔隙几何参数,并结合分形理论探究了砂岩微观孔隙结构对渗透率的影响。同时,以实测渗透率为约束条... 渗透率是评价多孔介质导水性能的主要参数,是导水介质微观孔隙结构在宏观上的表现特征。通过扫描电镜实验和图像处理技术,统计出砂岩微观孔隙几何参数,并结合分形理论探究了砂岩微观孔隙结构对渗透率的影响。同时,以实测渗透率为约束条件,确定了对渗流起作用的最小孔隙半径rmin区间,该区间可作为渗透率预测时最小孔隙半径rmin的最优取值区间,并获取了与之对应的孔隙半径累积百分数区间。结果表明:砂岩最小孔隙半径rmin的取值对渗透率影响较大,随着砂岩最小孔隙半径rmin取值的增大,其渗透率先急剧下降,后渐渐地趋于稳定,并伴有上升趋势。在致密砂岩中,理论渗透率与实测渗透率相等时,对应的最小孔隙半径rmin落在孔隙半径累积百分数为15%~25%内,该孔隙半径累积百分数区间对应的孔隙半径区间可作为计算砂岩理论渗透率时最小孔隙半径rmin的最优取值区间,并且随着砂岩渗透率的增大,最小孔隙半径rmin对应下的孔隙半径累积百分数逐渐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形理论 渗透率 微观孔隙结构 最小孔隙半径rmin 图像处理技术
下载PDF
聚合物分子量与岩心渗透率配伍性──孔隙喉道半径与聚合物分子线团回旋半径比 被引量:44
6
作者 卢祥国 高振环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72-75,共4页
以孔隙喉道半径与聚合物分子线团回旋半径比(r_h/R_G)作为聚合物与岩心配伍性的特征参数,检验了国内外发表的和本文作者所作的聚合物IIPAN溶液岩心流动实验数据。在可比条件下,对于环氧树脂胶结的人造岩心,聚合物通过而不堵塞孔... 以孔隙喉道半径与聚合物分子线团回旋半径比(r_h/R_G)作为聚合物与岩心配伍性的特征参数,检验了国内外发表的和本文作者所作的聚合物IIPAN溶液岩心流动实验数据。在可比条件下,对于环氧树脂胶结的人造岩心,聚合物通过而不堵塞孔隙的条件是r_h/R_G>5;对于地层岩心,此比值应更大。在大庆油田聚合物驱中,建议取r_h/R_G为5-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 驱油溶液 岩心渗透率 孔隙半径 HPAM
下载PDF
考虑最大与最小孔隙半径比的相渗曲线计算模型 被引量:2
7
作者 赵明国 王海栋 +3 位作者 贾慧敏 张宏生 蔡亮 曲德利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95-99,共5页
相对渗透率对指导油田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分形理论的出现为计算相对渗透率曲线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但已有求取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分形模型都将最大与最小孔隙半径比视为无穷大进行简化计算,误差较大.因此建立了考虑最大与最小孔隙半... 相对渗透率对指导油田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分形理论的出现为计算相对渗透率曲线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但已有求取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分形模型都将最大与最小孔隙半径比视为无穷大进行简化计算,误差较大.因此建立了考虑最大与最小孔隙半径比求取油水相渗曲线的模型,并分析了最大与最小孔隙半径比对相渗曲线的影响,结果表明最大与最小孔隙半径比的增大对油相渗透率影响微弱,对水相渗透率影响巨大,且水相渗透率曲线随着最大最小半径比的增大渐向右移,两相区面积逐渐减小,当比值为无穷大时两相区面积为零.最后,结合F储层,验证了采用比值变化模型计算的相渗曲线与实验测得曲线误差甚微.说明该方法简单易行,精准度高,值得推广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对渗透率 最大最小孔隙半径 分形模型 F储层
原文传递
基于核磁与压汞资料的储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张虔 唐海忠 +2 位作者 牟明洋 魏军 曾利刚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3-42,共10页
X1井区位于酒泉盆地营尔凹陷长沙岭构造带,下白垩统下沟组一段(K1g1)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岩屑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发育砂泥岩薄互层,储层非均质性强,给储层评价带来较大困难。而流体识别、储层评价及后期开发措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储... X1井区位于酒泉盆地营尔凹陷长沙岭构造带,下白垩统下沟组一段(K1g1)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岩屑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发育砂泥岩薄互层,储层非均质性强,给储层评价带来较大困难。而流体识别、储层评价及后期开发措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储层的孔隙结构的认识。以X1井区为例,对研究区的矿物成分进行统计分析、对电镜薄片观测的孔隙类型进行分类研究,重点根据该井区的压汞及核磁共振T2谱等测试数据,建立了T2谱与岩芯孔喉半径的定量计算方法,并结合核磁共振测井资料,形成了连续定量刻画储层孔喉半径变化特征的方法;对孔喉半径的定量刻画,可以为了解储层孔渗的变化提供思路,为研究区储层孔隙结构和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提供更丰富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 压汞曲线 孔隙半径 孔隙结构 T2谱
下载PDF
基于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研究骨料粒径对混凝土水化及孔隙水分布的影响
9
作者 肖义 薛凯喜 +2 位作者 何松 周朝慧 曹凯 《混凝土》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70-75,83,共7页
通过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研究不同骨料粒径混凝土的水化特征。通过核磁共振τ2谱得出水化过程中的等效平均孔隙半径、孔隙水分布、传输程度、水化程度以及水化速率,从而进一步探究骨料粒径对混凝土水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化过程中试样的τ... 通过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研究不同骨料粒径混凝土的水化特征。通过核磁共振τ2谱得出水化过程中的等效平均孔隙半径、孔隙水分布、传输程度、水化程度以及水化速率,从而进一步探究骨料粒径对混凝土水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化过程中试样的τ2谱整体左移,在水化反应进行10 h后胶凝孔和过渡孔对应的峰合并成1个峰。同时,我们通过核磁共振τ2谱及等效平均孔隙半径追踪水化期间试件内的水分分布及迁移传输路径,在前2 h水分主要是由毛细孔经过过渡孔转移到胶凝孔,在2~6 h内毛细孔中传输来的水分主要储存在过渡孔中,而在6 h以后,毛细孔中的水分基本转移到胶凝孔和过渡孔中参与水化反应。另外,骨料粒径影响混凝土早期水化反应及孔隙分布,颗粒级配组成越复杂,水化程度及速率越高,水化期间孔径越连续,小骨料粒径更易生成小的孔隙,且水化程度及速率与骨料粒径呈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化速率 水化程度 骨料粒径 孔隙水迁移 等效平均孔隙半径 混凝土 NMR
下载PDF
喇嘛甸油田砂岩孔隙结构特征研究 被引量:21
10
作者 林玉保 张江 王新江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9-42,共4页
通过对喇嘛甸油田1974年以来的28口井986块岩样的压汞数据进行分析,分层统计了毛管压力曲线、孔隙半径大小与分布、孔隙渗透率分布峰位、峰值分布等相关参数,总结分析了喇嘛甸油田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不同油层的孔隙结构特征变化规律;利... 通过对喇嘛甸油田1974年以来的28口井986块岩样的压汞数据进行分析,分层统计了毛管压力曲线、孔隙半径大小与分布、孔隙渗透率分布峰位、峰值分布等相关参数,总结分析了喇嘛甸油田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不同油层的孔隙结构特征变化规律;利用岩石薄片鉴定、电镜扫描分析了粘土矿物在砂岩孔隙中分布特征。并根据孔隙特征参数对岩样渗透率范围进行了重新划分,通过压汞数据得到萨尔图、葡萄花、高台子层通用的J函数曲线,该曲线可以消除不同岩样毛管压力和饱和度曲线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管压力 孔隙结构 粘土矿物 压汞分析 孔隙半径 J函数
下载PDF
残余油微观分布定量化解释及孔隙微观结构变化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郭文敏 李治平 +1 位作者 贾国澜 寇根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1期32-36,共5页
为进一步研究不同孔隙下残余油饱和度的分布状况,以及残余油对于孔隙微观结构的影响,利用压汞法进汞毛管力曲线计算岩心原始孔隙半径;结合退汞毛管力曲线建立了不同孔隙半径所对应的残余油饱和度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利用分形理论研究... 为进一步研究不同孔隙下残余油饱和度的分布状况,以及残余油对于孔隙微观结构的影响,利用压汞法进汞毛管力曲线计算岩心原始孔隙半径;结合退汞毛管力曲线建立了不同孔隙半径所对应的残余油饱和度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利用分形理论研究空白岩心及退汞饱和度下的分形维数变化。结果表明:孔隙半径处于1.1~5μm范围相对大孔隙的分形维数高于半径处于0.03~1.1μm范围内小孔隙的分形维数,大孔隙不规则性强于小孔隙;同时在残余油饱和度下,岩心微观孔隙分形维数基本保持恒定,为2.065左右;且进汞时小孔隙维数D-in2、退汞时维数D分别与最大进汞饱和度和退汞饱和度具有明显线性关系。可见,通过开展对孔隙当中微观残余油分布的研究,对今后从降低残余油饱和度角度进行提高采收率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汞毛管力 残余油 微观 分形维数 孔隙半径
下载PDF
基于微观孔隙结构的火山岩储层分类方法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覃豪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8-102,168,共5页
划分有效储层对气藏开发、储量计算及开发方案编制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区火山岩储层孔隙类型多,孔隙结构复杂,储层非均质性严重,在不考虑微观信息情况下,应用常规参数无法准确划分有效储层。通过对大量的压汞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划分有效储层对气藏开发、储量计算及开发方案编制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区火山岩储层孔隙类型多,孔隙结构复杂,储层非均质性严重,在不考虑微观信息情况下,应用常规参数无法准确划分有效储层。通过对大量的压汞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应用能反映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的毛管压力曲线、平均孔隙半径和孔喉半径比来对储层进行分类。在岩性识别、流体识别和储层参数解释的基础上,先建立平均孔隙半径和孔喉比的计算模型,然后结合压汞、常规测井、核磁共振测井和测试资料,采用毛管压力曲线形态定性分类与平均孔隙半径等参数定量分类相结合,将储层分为Ⅰ、Ⅱ、Ⅲ类,建立了酸性火山岩气藏储层测井分类标准。应用该方法在研究区处理解释40口井,解释结论与试气结论符合较好,且与研究区地质认识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测井 毛管压力曲线 平均孔隙半径 孔喉比 孔隙结构 储层分类
下载PDF
基于碎屑岩孔隙结构特征参数的渗透率计算方法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天娇 范小伟 +2 位作者 王天雨 王东 张洪志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中旬)》 CAS 2014年第5期13-15,4,共3页
应用扫描电镜对岩石的孔隙类型、泥质矿物成份及分布方式进行分析和分类,依据资料按毛细管理论计算孔隙结构参数,并在此基础上分4类建立了渗透率的计算模型,确定致密砂岩储层的渗透率与孔隙度、孔隙类型、泥质含量、泥质成份及分布方式... 应用扫描电镜对岩石的孔隙类型、泥质矿物成份及分布方式进行分析和分类,依据资料按毛细管理论计算孔隙结构参数,并在此基础上分4类建立了渗透率的计算模型,确定致密砂岩储层的渗透率与孔隙度、孔隙类型、泥质含量、泥质成份及分布方式等因素有关,并利用实际测井资料验证了研究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管模型 孔隙半径 孔隙迂曲度 孔隙综合评价指数 胶结类型 碎屑岩
下载PDF
储层岩石平均空隙半径两种计算方法的比较与分析
14
作者 汪杰 《消费导刊》 2009年第3期214-214,共1页
在求解理想岩石的平均孔隙半径时,笔者将几何空间法与等效渗流阻力法相比较,并创新性地从做功角度证明两种方法结论的不一致性,从而确定计算岩石平均孔隙半径的正确方法等效渗流阻力法,以此指导油田工作者在对实际测量和试验的数据进行... 在求解理想岩石的平均孔隙半径时,笔者将几何空间法与等效渗流阻力法相比较,并创新性地从做功角度证明两种方法结论的不一致性,从而确定计算岩石平均孔隙半径的正确方法等效渗流阻力法,以此指导油田工作者在对实际测量和试验的数据进行分析时运用正确的分析方法和公式,避免指导生产的数据错误带来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均孔隙半径 几何空间法 等效渗流阻力法
下载PDF
采用孔隙体积法计算平均毛管压力曲线 被引量:4
15
作者 郭晓博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4514-4521,共8页
针对毛管压力计算饱和度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孔渗体积法重建毛管压力曲线,重构代表油藏平均特征的虚拟毛管压力曲线。将该方法在非洲某国某区块进行应用,将砂岩分为3类,对不同类型砂岩分别建立虚拟毛管压力曲线,并提出新的J函数拟... 针对毛管压力计算饱和度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孔渗体积法重建毛管压力曲线,重构代表油藏平均特征的虚拟毛管压力曲线。将该方法在非洲某国某区块进行应用,将砂岩分为3类,对不同类型砂岩分别建立虚拟毛管压力曲线,并提出新的J函数拟合关系式。研究结果表明:J函数取对数后与含油饱和度有很好的线性关系,用该方法计算研究区饱和度精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管压力 饱和度 J函数 孔隙半径
下载PDF
孔隙结构对大气等离子喷涂热障涂层抗侵蚀性能影响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邸娟 陈高飞 +1 位作者 颜晓江 刘峰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3-119,共7页
为探索涂层内部缺陷结构对大气等离子喷涂热障涂层(APS-TBCs)抗冲蚀的影响,建立了含有大量随机分布圆形孔隙的大气等离子热障涂层模型。基于显式动力学算法并结合脆性断裂准则,模拟了粒子冲击作用下陶瓷层内裂纹扩展、冲蚀破碎等失效现... 为探索涂层内部缺陷结构对大气等离子喷涂热障涂层(APS-TBCs)抗冲蚀的影响,建立了含有大量随机分布圆形孔隙的大气等离子热障涂层模型。基于显式动力学算法并结合脆性断裂准则,模拟了粒子冲击作用下陶瓷层内裂纹扩展、冲蚀破碎等失效现象,获取了陶瓷层内孔隙半径(0.1~5μm)、孔隙率(0~20%)等关键参数与冲蚀质量之间的内在关系。仿真结果表明,圆形孔隙结构会使热障涂层冲蚀性能发生改变;对于某特定孔隙率存在最优孔隙半径,使其抗冲蚀性优于无孔隙结构的热障涂层;对于某特定孔隙半径,随着孔隙率的增加涂层冲蚀质量逐渐趋于稳定。此项研究可为预测涂层服役寿命、改进等离子喷涂制备工艺、提高其抗冲蚀能力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 孔隙半径 抗冲蚀性 大气等离子喷涂热障涂层
下载PDF
测定聚合物或交联聚合物不可及孔隙体积新方法
17
作者 马云飞 侯吉瑞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61-366,共6页
聚合物不可及孔隙体积(IPV)对聚合物驱波及系数的影响较大,为了尽可能从配方优选的角度减弱这一参数的负面影响,建立了一种测试IPV的新方法。该方法采用淀粉-碘化镉法测量通过岩心孔隙的聚合物浓度,结合质量守恒公式,直接计算聚合物对... 聚合物不可及孔隙体积(IPV)对聚合物驱波及系数的影响较大,为了尽可能从配方优选的角度减弱这一参数的负面影响,建立了一种测试IPV的新方法。该方法采用淀粉-碘化镉法测量通过岩心孔隙的聚合物浓度,结合质量守恒公式,直接计算聚合物对于岩心的IPV,并借助压汞数据所得的岩心孔隙半径与频率分布关系,推算出不可及孔隙极限半径。用该方法计算了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和交联聚合物溶液的IPV与不可及孔隙极限半径,研究了岩心渗透率和交联剂浓度对这两个参数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岩心渗透率下降,聚合物溶液IPV逐渐增大;岩心渗透率相近时,交联剂浓度越高,不可及孔隙体积百分比越大。在渗透率较高的岩心中,交联聚合物的不可及孔隙极限半径随交联剂浓度增加而增大;在渗透率较低的岩心中,交联剂浓度对聚合物溶液的不可及孔隙极限半径几乎没有影响。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结果可靠的特点,可以通过采集得到的露头岩心测量任意油层的IPV和不可及孔隙极限半径,并对聚合物或交联聚合物的配方优选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 交联聚合物 渗透率 不可及孔隙体积 不可及孔隙极限半径
下载PDF
聚驱后油层优势渗流通道参数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国超 曹瑞波 +3 位作者 闫伟 刘海波 梁国良 樊宇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0-98,共9页
聚驱后油层优势渗流通道普遍发育,针对定量获取优势渗流通道储层参数难度大的问题,利用示踪剂监测注采井间流体实际渗流速度,确定聚驱后优势渗流通道内流体符合高速非达西渗流规律,通过高速非达西渗流公式变形推导及取心井数据回归统计... 聚驱后油层优势渗流通道普遍发育,针对定量获取优势渗流通道储层参数难度大的问题,利用示踪剂监测注采井间流体实际渗流速度,确定聚驱后优势渗流通道内流体符合高速非达西渗流规律,通过高速非达西渗流公式变形推导及取心井数据回归统计分析等方法,建立了一套利用油田开发常规动、静态资料定量计算聚驱后优势渗流通道孔隙半径、渗透率及孔隙体积的方法。利用该方法计算大庆油田萨北开发区A区块聚驱后优势渗流通道储层物性参数,平均孔隙半径为11.54μm,比取心井实测值高0.07μm,相对误差仅为0.6%;平均渗透率为1.398μm^(2),比取心井实测值高0.034μm^(2),相对误仅差为2.5%;单井平均发育优势渗流通道体积3.66×10^(4) m^(3)。研究成果可以为聚合物驱后油藏驱油体系配方优化及注采方案个性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驱后油层 优势渗流通道 孔隙半径 渗透率 优势通道体积
下载PDF
注盐酸对致密砂岩气藏微观孔径分布的影响
19
作者 赵金省 黄晓东 +2 位作者 马景洋 李攀 侯瑞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5-61,共7页
为了研究注盐酸对致密砂岩气藏微观孔径分布的影响,通过核磁共振、CT扫描及X射线衍射分析等技术,对盐酸处理前后的岩心微观孔喉分布和物性变化进行分析,揭示盐酸处理致密砂岩气藏对微观物性改变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盐酸在储层条件下... 为了研究注盐酸对致密砂岩气藏微观孔径分布的影响,通过核磁共振、CT扫描及X射线衍射分析等技术,对盐酸处理前后的岩心微观孔喉分布和物性变化进行分析,揭示盐酸处理致密砂岩气藏对微观物性改变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盐酸在储层条件下可以溶蚀砂岩中的伊利石、伊/蒙间层、方解石和白云石等矿物,酸液溶蚀后岩心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均有一定程度增大,孔隙度的增大幅度小于渗透率的增大幅度,孔隙度的增大幅度为11.73%~36.08%,渗透率的增大幅度为36.81%~63.64%。岩心中的矿物成分对酸化后的储层物性改善程度影响较大,方解石和白云石等碳酸盐岩矿物含量越高,盐酸酸化后的物性改善效果越好。砂岩经过盐酸处理后,孔径分布发生明显改变,酸化后微孔和小孔所占的孔隙体积增多,孔喉连通性得以改善,岩心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物性 孔隙半径分布 注盐酸 致密砂岩气藏
下载PDF
二氧化碳驱油储层物性变化实验研究
20
作者 张明龙 王磊 +2 位作者 崔强 胡砚楠 何思琦 《世界石油工业》 2023年第3期90-96,共7页
二氧化碳驱油过程中,储层原油、岩石物性发生变化,原油溶解二氧化碳后体积膨胀,黏度降低,流动性增强,储层岩石矿物溶解,孔隙度、渗透率增大,油气渗流特征、驱替方式等发生改变,有效改善了二氧化碳的驱油效果。通过原油注气膨胀、地层水... 二氧化碳驱油过程中,储层原油、岩石物性发生变化,原油溶解二氧化碳后体积膨胀,黏度降低,流动性增强,储层岩石矿物溶解,孔隙度、渗透率增大,油气渗流特征、驱替方式等发生改变,有效改善了二氧化碳的驱油效果。通过原油注气膨胀、地层水溶解气后对储层岩石结构影响的室内实验方法,研究了原油、岩石物性变化规律,定量分析物性变化程度,为二氧化碳驱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提供参数指导。结果表明,注入二氧化碳后,黏度、密度降低,原油体积膨胀了45%,油气相渗的等渗点渗透率较油水相渗的等渗点渗透率高6.5%,原油中C_(16)—C_(35)等重质组分增加,沥青质含量增加了85.2%,二氧化碳注入储层溶解于地层水中,使地层水呈弱酸性,在酸蚀的作用下,渗透率、孔隙度增加,岩石渗流能力增强。原油、岩石物性发生变化后,通过对注入参数、注入方式进行针对性调整,可改善二氧化碳驱油效果。W119区块二氧化碳驱先导试验井组在注入1.8×10^(3) t二氧化碳后,开发效果变差,通过室内实验及动态分析,调整注入参数、注入方式后,日增油9.4 t,有效改善了开发效果,对下步二氧化碳驱扩大工业化推广的注采参数设计及动态调整提供了技术储备,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及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驱替 储层物性 沥青质 孔隙半径 实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