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1年5月21日云南漾濞M_(S)6.4地震震区地壳结构特征与孕震背景 被引量:19
1
作者 李大虎 丁志峰 +4 位作者 吴萍萍 刘韶 邓菲 张旭 赵航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3083-3100,共18页
本文基于“中国地震科学台阵探测——南北地震带南段”密集布设的流动地震台阵和川滇区域数字测震台网等共计634个台站所记录的观测资料,先采用地震体波层析成像(TOMO3D)方法反演获得川滇区域的地壳速度结构特征,在此基础上,重点剖析云... 本文基于“中国地震科学台阵探测——南北地震带南段”密集布设的流动地震台阵和川滇区域数字测震台网等共计634个台站所记录的观测资料,先采用地震体波层析成像(TOMO3D)方法反演获得川滇区域的地壳速度结构特征,在此基础上,重点剖析云南漾濞M_(S)6.4地震震区及周边的三维P波速度结构;再采用三维视密度反演方法,获得漾濞震区壳内视密度的横向变化特征,最后综合分析漾濞M_(S)6.4地震震区地壳结构特征与地震活动关系、深部孕震背景等科学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漾濞震区P波速度结构与视密度展布特征在深度和分区特征上均具有较好的联系和可比性,震区三维速度结构和视密度反演结果均表现出明显的横向不均匀分布特征,漾濞M_(S)6.4地震位于高低异常值的过渡带附近,震区南、北两侧速度结构和视密度分布特征各异,综合说明了震区地壳物质存在显著的横向差异.漾濞M_(S)6.4地震序列集中分布在主震的SE侧,并沿着NW-SE向呈条带状与维西—乔后断裂近似平行展布,长约20 km,主震震源深度为8.6 km,序列震源深度优势分布层位在5~15 km,漾濞M_(S)6.4地震序列处于高低速异常过渡带附近,震区壳内介质结构的非均匀分布是控制漾濞地震及其序列展布形态的深部构造因素.我们的研究结果还揭示了漾濞M_(S)6.4地震震区北侧洱源附近存在地壳尺度的低速、低密度异常这一最显著特征,该结果与该部位地表温泉较发育、大地热流值显著偏高等地热分布高度一致,这些均暗示着漾濞地震机制除了与青藏高原东缘深部物质SE向逃逸有关外,可能还与来自上地幔的热异常和深部过程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漾濞M_(S)6.4地 地壳速度结构 活动 深部孕震背景
下载PDF
川西地区壳幔结构与汶川M_s8.0级地震的孕震背景 被引量:18
2
作者 杨海燕 胡家富 +1 位作者 赵宏 苏有锦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56-364,共9页
收集了四川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57个远震事件,并从宽频带数字化三分量地震记录中计算出了马尔康(MEK)、都江堰(YZP)、GP江(JJS)、江油(ZJG)、广元(YTS)、康定(GDS)、汉源(XJP)、雅安(MDS)、峨眉山(EMS)、沐川(WMP)、仁寿(YGD)、荣县(HMS)... 收集了四川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57个远震事件,并从宽频带数字化三分量地震记录中计算出了马尔康(MEK)、都江堰(YZP)、GP江(JJS)、江油(ZJG)、广元(YTS)、康定(GDS)、汉源(XJP)、雅安(MDS)、峨眉山(EMS)、沐川(WMP)、仁寿(YGD)、荣县(HMS)等12个台站下方的远震P波径向接收函数.另外,引入地震勘探中的动校正技术,将各台的接收函数校正到67°的参考震中距处,然后对接收函数进行叠加以增强信号,并把叠加接收函数作为台站下方的平均接收函数.最后,利用台站下的平均接收函数反演得到S波速度结构.反演结果表明:以锦屏山—龙门山断裂为界,其西侧地壳厚达70 km,而东侧仅为50 km左右Moho面在断裂下方形成了一个陡坎;川西地区的地壳速度结构与川中地区差异较大,主要表现在川西地区的中地壳存在厚度为8-22 km的低速层.在都江堰、雅安一带,低速层的厚度最大,其厚度在20-22 km之间,其上地壳为一个坚硬固体,在区域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形成了孕育大地震的构造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动校正 S波速度结构 汶川Ms8.0级地 孕震背景
下载PDF
汶川地震孕震背景与同震变化的铲形断层位错模拟 被引量:13
3
作者 张希 王庆良 +1 位作者 唐红涛 贾鹏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89-194,共6页
利用1983—1997、1997(或2007)—2008年跨龙门山断裂带长水准剖面观测资料,借助纯逆断、铲形断层正负位错模型与网格搜索试错法,模拟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8.0级特大地震前闭锁背景与同震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龙门山中央断裂震... 利用1983—1997、1997(或2007)—2008年跨龙门山断裂带长水准剖面观测资料,借助纯逆断、铲形断层正负位错模型与网格搜索试错法,模拟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8.0级特大地震前闭锁背景与同震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龙门山中央断裂震前应变能积累、震时反弹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大 长水准剖面 铲形位错 孕震背景
下载PDF
唐山7.8级地震孕育背景及长期前兆异常特征的三维数值模拟 被引量:2
4
作者 冯德益 刘喜兰 +1 位作者 舒立德 梅世蓉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1996年第2期105-113,共9页
本文对由十余条深部地震测深剖面观测结果综合归纳出来的一个华北地区岩石圈上部12层三维非均匀模型,进行了应力场计算,并根据计算结果对唐山地震孕育背景及长期前兆异常特征进行了分析讨论。所得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1)唐山地... 本文对由十余条深部地震测深剖面观测结果综合归纳出来的一个华北地区岩石圈上部12层三维非均匀模型,进行了应力场计算,并根据计算结果对唐山地震孕育背景及长期前兆异常特征进行了分析讨论。所得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1)唐山地震震源位于华北地壳中的坚固体之内,该坚固体能在地壳内形成局部的应力集中;(2)华北岩石圈上部块体基底承受的地幔上拱力,能在地壳内形成高度应力集中区,因而可能在唐山7.8级地震的孕育中起较大作用;(3)唐山大地震的孕育背景及长期前兆异常特征基本上与坚固体孕震模式的理论分析结果相符。本文所采用的复杂岩石圈介质模型的应力场与位移场三维有限元数值计算方法与相应的NFF程序包具有普适性,可用于对各种复杂介质模型的理论应力场计算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震背景 数值模拟 唐山地 前兆
下载PDF
云南壳幔S波速度结构与强震的构造背景 被引量:24
5
作者 张晓曼 胡家富 +4 位作者 胡毅力 杨海燕 陈佳 彭恒初 文丽敏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222-1232,共11页
本文选取云南及周边65个台站记录到的47个地震事件,利用相匹配滤波技术分离出了基阶Rayleigh面波信号.选取与震中处于同一大圆弧上的两个台站,利用双台格林函数法获取了台间相速度频散,频散的周期范围在10~80 s之间.从2000个波形记录... 本文选取云南及周边65个台站记录到的47个地震事件,利用相匹配滤波技术分离出了基阶Rayleigh面波信号.选取与震中处于同一大圆弧上的两个台站,利用双台格林函数法获取了台间相速度频散,频散的周期范围在10~80 s之间.从2000个波形记录中提取了152个台站对之间的相速度频散,最后,利用台间的相速度频散反演得到云南地区0~200km深度范围内的S波速度结构.结果表明:云南地区地壳厚度整体上呈南北向变化趋势,从南部的30 km变化到北部的60 km.在局部地区Moho面呈现出隆起和凹陷,基本上呈"一隆两凹"的特征.另外,滇西地区大致以红河断裂为界,其两侧的岩石圈结构存在明显的差异.西侧从70 km深处开始,滇缅泰块体上的保山、畹町、沧源、思茅一带大范围内均为低速区,并且一直延伸到120 km深处.而红河断裂东侧的滇中块体,只有在康滇古隆起区存在上地幔低速区,其余大部分地区上地幔S波速度在4.4~4.6 km/s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阶Rayleigh波 相速度频散 S波速度结构 孕震背景
下载PDF
民乐-山丹地震的区域构造变形背景与中短期前兆 被引量:14
6
作者 张希 王双绪 +3 位作者 崔笃信 张晓亮 薛富平 陈兵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38-246,共9页
利用青藏块体北缘地区 2 0 0 1~ 2 0 0 3年GPS水平运动资料和 1988~ 2 0 0 3年跨断层短水准流动观测资料 ,借助改进的负位错模型及断层形变应变强度比 -时变曲线 ,研究了与 2 0 0 3年 10月 2 5日民乐 -山丹MS6 1,MS5 8地震孕育有关... 利用青藏块体北缘地区 2 0 0 1~ 2 0 0 3年GPS水平运动资料和 1988~ 2 0 0 3年跨断层短水准流动观测资料 ,借助改进的负位错模型及断层形变应变强度比 -时变曲线 ,研究了与 2 0 0 3年 10月 2 5日民乐 -山丹MS6 1,MS5 8地震孕育有关的区域构造变形背景与中短期前兆异常。分析表明 ,在昆仑山MS8 1大震引起的大区域形变调整 -短期松弛 -开始恢复的背景下 ,民乐-山丹地震震源位于可能反映应变能积累加速的块体边界压性锁定段之间的剪应力强度增强段北侧 ;距震中最近的石灰窑口跨断层短水准流动场地在震前 3个月呈现显著应变强度比异常 ,而震前 10余天至数月内整个监测区异常个数、震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乐-山丹地 地形变 负位错模型 断层形变应变强度比 孕震背景 前兆异常
下载PDF
华北北部地区现今地壳垂直形变特征与地震危险性分析 被引量:22
7
作者 韩月萍 陈阜超 +1 位作者 杨国华 刘峡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5-28,共4页
通过对华北北部地区多期精密水准复测资料的处理分析,认为:首都圈西部的广大区域,出现了大面积、大量值的下降趋势,等值线的走向以NE向为主,与NWW向的张渤带近垂直相交。垂直变形的空间分布与构造活动关系密切,这种"南升北降"... 通过对华北北部地区多期精密水准复测资料的处理分析,认为:首都圈西部的广大区域,出现了大面积、大量值的下降趋势,等值线的走向以NE向为主,与NWW向的张渤带近垂直相交。垂直变形的空间分布与构造活动关系密切,这种"南升北降"、"东升西降"的形变特征与"北高南低"地形显示的长期构造运动趋势不一致。研究区最西部地区出现了以阳高为中心的南北两侧相对上升,东西两侧相对下降,其最大差异值达26mm/a。这种形变形态与大同地震前的图像有某些相似,但其形变性质却完全不同(一升一降)。垂直形变的异常变化提示2008年华北北部地区的构造活动已从常态活动开始转向异态活动,有可能是强震孕育的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北部地区 垂直形变 危险性 孕震背景 逆继承性运动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中西部地壳S波速度结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4
8
作者 侯爵 潘佳铁 +3 位作者 李永华 武振波 俞贵平 徐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960-1975,共16页
华北克拉通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克拉通之一.我们利用布设于华北中部的ChinArray计划461个宽频带地震台阵的连续波形资料,基于背景噪声成像技术,获得了克拉通中西部5~45 s的Rayleigh波群速度频散曲线,并利用线性反演方法获得了研究区地壳上... 华北克拉通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克拉通之一.我们利用布设于华北中部的ChinArray计划461个宽频带地震台阵的连续波形资料,基于背景噪声成像技术,获得了克拉通中西部5~45 s的Rayleigh波群速度频散曲线,并利用线性反演方法获得了研究区地壳上地幔顶部的S波速度结构.密集流动地震台阵使我们能够揭示研究区精细的地壳上地幔顶部速度变化,以深入探讨华北克拉通中西部深部结构及其对岩浆和地震的控制作用.8 km深度的S波速度切片显示低速与高速异常分别与地表的盆地和山脉对应良好.不同经度和纬度方向的S波速度剖面均表明,西部克拉通地壳大致可以分为上、中、下地壳三层.克拉通西部鄂尔多斯块体的下地壳S波速度介于3.7~3.8 km·s^(-1),暗示其下地壳以长英质岩石为主.大同火山区下方的S波低速异常从中地壳延伸至上地幔顶部,推测源自软流圈的地幔热流提供了近垂直的主干上涌通道,并控制了该区新生代岩浆活动.强震集中分布在上地壳高速体内部或高低速相间区,其下地壳乃至上地幔顶部都呈现明显的低速异常,推测源自上地幔/下地壳的深部热流沿地壳尺度的陡深断裂上侵,诱发上覆高应力刚性块体发生蠕动破裂与应力释放,进而诱发大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 地壳结构 中部造山带 背景噪声 孕震背景
下载PDF
西北地区近期地壳水平运动与构造变形特征 被引量:7
9
作者 张希 刘文义 +4 位作者 王双绪 王文萍 张晓亮 崔笃信 薛富平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3-55,共13页
利用截止2004年的西北地区GPS和跨祁连-龙首山构造带的红外测距观测资料,借助最小二乘配置、弹性块体边界负位错模型及单一力源反演,研究昆仑山口西8.1级大震前后西北地区水平形变应变场的动态演化特征;尤其是大震3年后,即当前的构造形... 利用截止2004年的西北地区GPS和跨祁连-龙首山构造带的红外测距观测资料,借助最小二乘配置、弹性块体边界负位错模型及单一力源反演,研究昆仑山口西8.1级大震前后西北地区水平形变应变场的动态演化特征;尤其是大震3年后,即当前的构造形变与应力场态势;获取活动块体及其边界断裂上可能反映中强以上孕震背景的高应变能积累区、段,以及可能的潜在震源。结果表明:青藏块体北缘地区经8.1级大震后的短期松弛和调整,目前正在恢复印度板块北东向碰撞推挤背景场的主控作用。而北天山构造带中段及其与西段的交汇区、南天山构造带中西段及其与西昆仑构造带的交汇区、阿尔金断裂中段、祁连山构造带中东段及其与海原断裂的交汇区、西秦岭北缘断裂与庄浪河断裂东南延伸线的交汇区域等具有相对高应变能积累背景;临泽与海原这两个地区也反映一定程度的应变能积累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地区 水平形变 负位错模型 孕震背景 潜在
下载PDF
北天山地区近期重力场及地壳密度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代芹 玄松柏 +5 位作者 王晓强 陈丽 李瑞 张新林 艾力夏提·玉山 朱治国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59-465,共7页
利用2014~2019年北天山地区流动重力资料,采用绝对重力控制进行经典平差计算,获取该地区重力场时空演化特征图像,并结合重力段差可视化方法,得到该地区重点构造部位物质迁移规律。采用紧凑反演方法进行北天山中段不同深度地壳密度模拟计... 利用2014~2019年北天山地区流动重力资料,采用绝对重力控制进行经典平差计算,获取该地区重力场时空演化特征图像,并结合重力段差可视化方法,得到该地区重点构造部位物质迁移规律。采用紧凑反演方法进行北天山中段不同深度地壳密度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北天山中段地壳物质密度变化最佳深度为30~40 km,是地壳密度变化的正值区域,基本位于北天山北坡和准噶尔盆地南缘,表明该地区物质不断汇聚,或者表明地壳呈现下沉的趋势;而在北天山山体附近,物质密度变化为负值,表明山体物质处于亏损态势,或者山体受到构造应力的作用,使地壳处于不断隆升过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天山 重力场 地壳密度 孕震背景 构造运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