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旅游科学》2024年会 创新·绿色·幸福 新的文化使命与旅游学术体系构建
1
《旅游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8-118,共1页
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引领文化发展。为践行新的文化思想,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加强旅游学术体系构建,《旅游科学》编辑部与华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系/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院将于2024年4月12—14日... 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引领文化发展。为践行新的文化思想,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加强旅游学术体系构建,《旅游科学》编辑部与华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系/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院将于2024年4月12—14日在广州召开《旅游科学》2024年会。本次年会以“创新·绿色·幸福”为会议主旨,以“新的文化使命与旅游学术体系构建”为年会主题,旨在汇聚国内外文化和旅游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分享研究成果和经验,共同探索新的文化使命下旅游学术体系构建的相关问题。届时,诚挚邀请和热烈欢迎国内外学者、研究生和行业专家齐聚花城广州,交流学术思想,碰撞文旅火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使命 花城 中国式现代化 交流学术思想 年会主题 学术体系构建 华南理工大学 现代文明
下载PDF
从"教科书体系改革"到"学术体系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2
作者 白刚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2020年第2期102-116,共14页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研究和发展,大致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苏联模式的"教科书体系形成"——确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到80年代"教科书体系改革"——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qu...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研究和发展,大致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苏联模式的"教科书体系形成"——确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到80年代"教科书体系改革"——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教学体系",再到21世纪"后教科书体系"——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体系"的演变.这一演变过程不但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重构,更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念的变革.这一体系重构和观念变革,既是让马克思主义哲学说中国话,也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其最终目的就是要创造中华民族的"思想自我",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教科书体系改革 学术体系构建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
下载PDF
青年学学术体系构建的新路向
3
作者 张良驯 《新华文摘》 2024年第10期22-24,共3页
本文从概念、理论和方法三个方面,结合青年学学科建设的实际情况,系统地阐述如何形成青年学学术体系构建的新路向。一、青年学概念体系的构建。(一)概念是青年学思维的起点青年学的研究对象是青年存在和发展。青年学概念总结。
关键词 青年学 新路向 思维的起点 学术体系构建 体系构建 存在和发展 理论和方法
原文传递
“从一体多样”到“多样一体”: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格局及其学术体系构建
4
作者 王海锋 《社会科学文摘》 2023年第3期31-33,共3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这明确揭示了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在我们看来,“中国化时代化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这明确揭示了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在我们看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就在于我们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的历史进程中,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一体多样”且蕴含着丰富的时代内涵、思想内涵和文明内涵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历史进程 学术体系构建 中国化 时代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时代内涵
下载PDF
新历史法学视野下清史研究的学术体系构建--读《法律、资源与时空建构:1644---1945年的中国》
5
作者 蒲海涛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14,共10页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张世明教授所著《法律、资源与时空建构:1644~1945年的中国》一书,力图超越冲击—反应模式和中国中心史观的对立,在中西方历史互视的比较研究基础上沟通古今;以追寻大学科"底层语法规则"为学术旨趣,...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张世明教授所著《法律、资源与时空建构:1644~1945年的中国》一书,力图超越冲击—反应模式和中国中心史观的对立,在中西方历史互视的比较研究基础上沟通古今;以追寻大学科"底层语法规则"为学术旨趣,集矢于法律、资源与时空建构等相互勾连的核心命题;围绕前现代三百余年的历史时间单位,从边疆民族、军事战争、司法场域、经济开发四个特定茎块进行新历史法学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该书是一部极富个人特色的"新清史"著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历史法学 清史研究 法律 资源 时空 学术体系构建
原文传递
学术构建、学术汉语与学术翻译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延祥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105-107,共3页
本文在对中西翻译史与语言学深切把握的基础上,分析了学术翻译对中国构建现代学术体系的重要作用,分析了古汉语对提升、改良现代汉语,进而创建发展能够表述西方式的精细事物与逻辑的学术语言即学术汉语的可行性与重要作用。
关键词 学术翻译 学术体系构建 学术汉语
下载PDF
标识性概念视域下党的全面领导与党的领导力
7
作者 冯秋婷 《前线》 2024年第7期4-7,共4页
标识性概念是理论发展和学科建设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理论和学科的创新发展与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标识性概念的创新发展密不可分。党的全面领导、党的领导力是新时代党的领导特有的新的标识性概念,创新发展了党的领导和党的... 标识性概念是理论发展和学科建设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理论和学科的创新发展与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标识性概念的创新发展密不可分。党的全面领导、党的领导力是新时代党的领导特有的新的标识性概念,创新发展了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理论,对于构建党的建设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对于党在新征程上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识性概念 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构建 党的全面领导 党的领导力
下载PDF
中国特色社会学学术话语体系构建的若干思考 被引量:41
8
作者 李友梅 《社会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7-37,242,共11页
习近平同志在2016年5月17日的重要讲话为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指出了更明确的方向。中国社会学正处于历史上难得的好时期,需要从更高的位置、更广阔的视野认真思考如何构建和发展自身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需要汲... 习近平同志在2016年5月17日的重要讲话为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指出了更明确的方向。中国社会学正处于历史上难得的好时期,需要从更高的位置、更广阔的视野认真思考如何构建和发展自身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需要汲取社会学前贤在中国化和理论化方面的优良传统,在深入中国实际、总结中国经验、回答中国问题中,不断提升文化自觉和学科水平;需要增强整体合力和担当精神,主动为推进中国社会学自信地走向世界、让国际社会实际地认识和理解中国而发挥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社会学发展 学术话语体系构建 文化自觉 历史担当
原文传递
中国现代经济思想史研究与新时代学术话语体系构建 被引量:5
9
作者 陈旭东 程霖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5-52,共8页
中国现代经济思想史研究正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促进古今贯通的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推进新时代中国经济学理论与学术话语体系构建及提升中国经济学国际学术话语权及其地位等方面承担着重要历史使命。对中国现代经济思想史研究的学术史回... 中国现代经济思想史研究正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促进古今贯通的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推进新时代中国经济学理论与学术话语体系构建及提升中国经济学国际学术话语权及其地位等方面承担着重要历史使命。对中国现代经济思想史研究的学术史回顾,旨在揭示中国现代经济思想史学科发展的内在机理、演进规律,探索中国现代经济思想史研究的未来可行路径,推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学术话语体系。基于对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现代经济思想史学科创建以来所累积的相关著作类研究成果发展变化的分析不难发现,新时代中国现代经济思想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于新中国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理论创新成果的系统梳理,并实现从分散走向综合、从割裂走向贯通、从域内走向海外的转变。概言之,深耕与打通并行,是中国现代经济思想史研究以及经济学学术话语体系构建在新时代不断完善成熟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经济思想史 学术话语体系构建 路径选择
原文传递
在中西对话中彰显中国特色 被引量:1
10
作者 苏力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 2019年第4期11-12,共2页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构建的问题,最主要是通过中国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中国人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的实践,中国学人对这个过程进行学术研究、阐述和表达来形成的。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这将是一...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构建的问题,最主要是通过中国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中国人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的实践,中国学人对这个过程进行学术研究、阐述和表达来形成的。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这将是一个无本之木的问题,“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体的持续、成功存在,所谓中国特色就没有意义,它对中国学人没有向心力,对外国学人也没有至上的吸引力,最多只有异国风情这个意义上的吸引力,是用来衬托西方学术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异国风情 中国学人 中西对话 学术研究 文化的发展 学术体系构建 向心力
原文传递
在中西对话中彰显中国特色
11
作者 苏力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20年第2期8-9,共2页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构建的问题,最主要是通过中国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中国人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的实践,中国学人对这个过程进行学术研究、阐述和表达来形成的。没有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体的持续、成功存在,所谓...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构建的问题,最主要是通过中国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中国人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的实践,中国学人对这个过程进行学术研究、阐述和表达来形成的。没有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体的持续、成功存在,所谓中国特色就没有意义,它对中国学人没有向心力,对外国学人也没有至上的吸引力,最多只有异国风情这个意义上的吸引力,是用来衬托西方学术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异国风情 中国学人 中西对话 学术研究 文化的发展 学术体系构建 向心力
原文传递
“国学”概念的渊源、流变与走向——基于观念史视角的考察 被引量:1
12
作者 何惧 《中华少年》 2016年第31期294-296,共3页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从中可以管窥中国社会发展演变。从观念史视角出发,不难发现,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先秦典籍中对教育的思考。在近代由于社会的剧烈变革,它的涵义发生了重大流变。回顾这一概念发展演变的历史...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从中可以管窥中国社会发展演变。从观念史视角出发,不难发现,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先秦典籍中对教育的思考。在近代由于社会的剧烈变革,它的涵义发生了重大流变。回顾这一概念发展演变的历史,有利于进一步丰富其内涵,把握其未来走向,推动建构全新的学术体系。在'国学热'的大背景下,国学发展的前景是值得期待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学 《周礼》 西学东渐 学术体系构建
原文传递
On the Contemporary Construction of the Chinese System of Academic Discourse 被引量:1
13
作者 吴晓明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12年第3期5-18,共14页
As an important academic issue, the contemporary construction of the Chinese system of academic discourse has attracted increasing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 Questions needing further reflection and exploration are: ... As an important academic issue, the contemporary construction of the Chinese system of academic discourse has attracted increasing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 Questions needing further reflection and exploration are: What does the genesis and expansion of this topic actually mean? Within what horizon can we reveal its fundamental nature and draw further conclusions? What intellectual task will be presented to us in the course of fixing its direction? An in-depth probe into these questions, that is, the core issue in the contemporary construction of the Chinese system of academic discourse, is how contemporary academic discourse can enter deep into the specific content ushered in by our historical practice, so that this content can be truly grasped intellectually and studied academical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scourse system Chinese academia contemporary construction academic discourse contemporary China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HEGEL METAPHYSIC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