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歧与复调:民初四川国学学校学术分科的西化过程
1
作者 马一帆 《社会科学前沿》 2023年第3期1429-1436,共8页
20世纪的中国学术受到西潮冲击,以西式分科为基准,强调学术专科化成为一大显著表征。然而以中学来适应西学的学术分科又存在着双方难以充分绾合的困境。作为民初蜀中唯一的专门性国学研究和教学机构,四川国学学校迟至1918年底始在官方... 20世纪的中国学术受到西潮冲击,以西式分科为基准,强调学术专科化成为一大显著表征。然而以中学来适应西学的学术分科又存在着双方难以充分绾合的困境。作为民初蜀中唯一的专门性国学研究和教学机构,四川国学学校迟至1918年底始在官方“训令”要求下将学科设置的西化工作提上日程。在预拟章程草案中,校方仍然大体延续此前既存的办学模式和框架,与教育部定章乃至川省当局的明文要求明显异趣,从一个特定的重要视角折射出民初四川在当时整个传统学术文化嬗替进程中的多歧特性。尽管无法全然抵拒西式文科学术类分体制自上而下的推行趋向,但至少从该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授受层面来看,由传统经史学问的研习理路向西式文科类分观念下“学术研究”的转变在蜀中是相对滞后于教育部定章且不无迟疑和忧虑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国学学校 学术分科 近代蜀学
下载PDF
四部分类与近代中国学术分科 被引量:3
2
作者 黄晏妤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13-117,共5页
民国初年以来 ,不少学者将中国古代图书文献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视为中国传统的学术分类。然而从学术史和图书分类学双向角度具体考察从近代西方分科概念传入后中国人对自身的学术分科的认识 ,并通过分析一些学者以四部为学术分类... 民国初年以来 ,不少学者将中国古代图书文献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视为中国传统的学术分类。然而从学术史和图书分类学双向角度具体考察从近代西方分科概念传入后中国人对自身的学术分科的认识 ,并通过分析一些学者以四部为学术分类的实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书分类 四部分类 学术分科 近代 中国
下载PDF
近代学术分科观念的变迁与“文学”学科的建立 被引量:1
3
作者 余来明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9-83,共5页
19世纪末,随着西学东渐的进一步拓展,中国传统学术分科观念逐渐分化,西方学科观念开始成为知识界对学术进行分类的基本准则。近代以降中国知识分类体系中"文学"概念的变迁经历了三个阶段:西方近代意义的"文学"分科... 19世纪末,随着西学东渐的进一步拓展,中国传统学术分科观念逐渐分化,西方学科观念开始成为知识界对学术进行分类的基本准则。近代以降中国知识分类体系中"文学"概念的变迁经历了三个阶段:西方近代意义的"文学"分科,较早出现在晚清开明士人对西方学术文化体系的介绍当中,黄遵宪、郑观应、康有为、宋恕、王韬等人均有相关论述。然而其时输入的西学以器物、技术及政制为主,"文学"并不受人重视;"文学"作为近代中国学术分科的一支,首先出现在京师大学堂。《奏定学堂章程》尽管将"经学"与"文学"并立,但其七科分学的理念,反映出"文学"作为独立分科已基本形成;民国成立以后,教育体系和学术体系发生重大变化,随着文学课程的设置、文学史教材的编写等,"文学"在近代学术体系中的独立地位最终得以确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分科 文学 文科 京师大学堂 《大学规程》
下载PDF
浅议学术分科的困境和启示 被引量:1
4
作者 林炜 《福建江夏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36-37,共2页
学术分科制度的建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人类历史步入新时期,该制度的局限性日渐凸显,面临着困境。对此作为高校教师自身应加强反思,另一方面也亟需高校师资、教务等业务管理部门改变管理模式。
关键词 学术分科 学术困境 高校管理
下载PDF
近代中国学术分科背景下“史地合一”现象原因论析——以史地期刊为中心 被引量:2
5
作者 姚正平 《江汉学术》 2018年第4期104-111,共8页
晚清以降,受西方学术分科的影响,传统学术范畴中长期附属于史学的地理走向独立。史学和地学应该分开,已成为时人的共识。然而,在此背景下,民国时期在科系、学会和杂志上出现了诸多"史地合一"的现象。学术期刊中"史地合一... 晚清以降,受西方学术分科的影响,传统学术范畴中长期附属于史学的地理走向独立。史学和地学应该分开,已成为时人的共识。然而,在此背景下,民国时期在科系、学会和杂志上出现了诸多"史地合一"的现象。学术期刊中"史地合一"的原因,缘于民国政府在学制上对师范类院校"史地合一"的规定,而这种设置又借鉴了近代日本的学制。"史地合一"的现象,还与中国传统学术范畴中对史地关系的认知的影响有着直接关系。一些现实因素如史地教育的效果不理想亦是学术期刊中"史地合一"出现的原因。即使如此,在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初,近代意义的历史学学科地位已然确立。1930—1940年代的科系、学会、学术期刊中"史地合一"现象的卷土重来,是为一些特殊原因所致。这与近代史学的学科化的确是相悖的,但并不代表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于此时还未初建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地合一 史地期刊 史学 地学 教育法令 学术分科
下载PDF
学术分科与史、文独立——早期文学史书写的学术背景考论
6
作者 罗云锋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6年第2期75-80,共6页
文学的独立(文学史的出现是随着文学的独立而出现的)与史学的独立是同一件事情的两个层面,而这两个层面都与学术分科的出现和演变息息相关。所以,对近代以来学术分科观念的演变作一番较为细致的梳理分析,能使我们对晚清以来的文学史书... 文学的独立(文学史的出现是随着文学的独立而出现的)与史学的独立是同一件事情的两个层面,而这两个层面都与学术分科的出现和演变息息相关。所以,对近代以来学术分科观念的演变作一番较为细致的梳理分析,能使我们对晚清以来的文学史书写获得更深刻的理解。本文旨在揭示和总结这一时期的学术分科在中西新旧之间的复杂演变过程———这导致史、文独立,并进而影响到文学史书写的风貌特色———以期对此一时期的文学史书写状况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自觉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分科 文学史 史学 文学 学术独立
下载PDF
经史传统与中国的哲学和学术分科 被引量:4
7
作者 李存山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8,30,共5页
经史传统包括了中国文化的经学传统和史学传统,有时候这也可以成为对中国传统学术的概称。我认为“重新认识传统”,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文化的“变”与“常”的关系。“变”是指中国文化发展的时代性、阶段性,“常”是... 经史传统包括了中国文化的经学传统和史学传统,有时候这也可以成为对中国传统学术的概称。我认为“重新认识传统”,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文化的“变”与“常”的关系。“变”是指中国文化发展的时代性、阶段性,“常”是指中国文化发展的继承性、连续性。一、经史传统与中国文化的“轴心时期”皮锡瑞在《经学历史》中说:“经学开辟时代,断自孔子删定六经为始;孔子以前,不得有经”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化 学术分科 史传 《经学历史》 哲学 中国传统学术 文化发展 史学传统
原文传递
经史传统与中国的哲学和学术分科
8
作者 李存山 《社会科学文摘》 2019年第6期83-85,共3页
经史传统包括了中国文化的经学传统和史学传统,有时候这也可以成为对中国传统学术的概称。我认为'重新认识传统',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文化的'变'与'常'的关系。'变'是指中国文化发展的... 经史传统包括了中国文化的经学传统和史学传统,有时候这也可以成为对中国传统学术的概称。我认为'重新认识传统',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文化的'变'与'常'的关系。'变'是指中国文化发展的时代性、阶段性,'常'是指中国文化发展的继承性、连续性。经史传统与中国文化的'轴心时期'皮锡瑞在《经学历史》中说:'经学开辟时代,断自孔子删定六经为始;孔子以前,不得有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学 六艺略 《汉书·艺文志》 《隋书·经籍志》 文史通义 学校贡举私议 六经皆史 章学诚 四部分类 《晋中经簿》 哲学史 分科教育 学术分科
下载PDF
近代学术分科与高等书法教育的学科化进程
9
作者 李慧斌 《中国书法》 CSSCI 2018年第12X期4-11,共8页
近代学术分科是随着"西学"的引入与传统学术的衰落而开始并逐渐形成的。受近代"美术革命"思潮的影响,汉字的统治地位被动摇,书法的传统价值也随之丧失,最终书法在"美术"概念引进之后,在中西学科对应中,... 近代学术分科是随着"西学"的引入与传统学术的衰落而开始并逐渐形成的。受近代"美术革命"思潮的影响,汉字的统治地位被动摇,书法的传统价值也随之丧失,最终书法在"美术"概念引进之后,在中西学科对应中,未能如传统绘画一样走上一个学科化的发展道路。主要有"学科对应,书法无门""美术革命,书法无为""书之于画,辅助而已"三种表现,这也是书法学科滞后于美术学科的根源。由于书法在近代学术分科中的失位,造成此后六十多年书法的沉寂,书法成了美术的附庸,这是近代以来书、画历史地位的一次大转向。直到一九六三年浙江美院开设书法一科,才标志着现代高等书法教育在学科层面的开始。学术分科后,古今书法教育最大的区别在于"通"与"专"的时代转变。在看到学科式书法教育存在的不足之后,指明书法学科体系完善并获得与美术同等地位的发展路径:站在文化传统—国学的高度,使学科与传统同构,才是高等书法教育发展的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 学术分科 高等书法教育 学科体系
原文传递
《文化自觉与社会科学的中国化》
10
《青年探索》 CSSCI 2024年第3期F0002-F0002,共1页
自19世纪晚期开始,中国传统学术门类逐步向现代意义上的学术分科转变,这就是所谓“四部之学”转向“七科之学”。作为这个重要历史进程的组成部分,包括社会学、法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在内的现代社会科学体系逐步在中国建立。以社会学为... 自19世纪晚期开始,中国传统学术门类逐步向现代意义上的学术分科转变,这就是所谓“四部之学”转向“七科之学”。作为这个重要历史进程的组成部分,包括社会学、法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在内的现代社会科学体系逐步在中国建立。以社会学为例,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留美归国的中国第一代职业社会学家孙本文、吴文藻等前辈就展开了有关“社会学中国化”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学术 现代社会科学 吴文藻 学术分科 四部之学 文化自觉 孙本文 历史进程
下载PDF
源流互质:分科的学术与整全的历史
11
作者 张凯 《史林》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0-24,共5页
晚清以降,西学东渐,作为整体的经学系统逐渐瓦解,中国文化的整体性被现代学术分科所替代。近代学人通过提倡并践行“国学”研究,重新认知、诠释中国学术传统,平衡现代学术分科与中国传统经史之学。“国学”在今日似已成为中国学术的简称... 晚清以降,西学东渐,作为整体的经学系统逐渐瓦解,中国文化的整体性被现代学术分科所替代。近代学人通过提倡并践行“国学”研究,重新认知、诠释中国学术传统,平衡现代学术分科与中国传统经史之学。“国学”在今日似已成为中国学术的简称,在清末民初则既可指称为发扬国光,保存国粹,又被视作“国故学”的简称。前者侧重正面弘扬中国过去的历史文化,后者意在切断传统文化精神信仰与新学术体制、现代生活的有机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精神 学术体制 国故学 学术分科 西学东渐 中国学术传统 保存国粹 国学
原文传递
近代中国科学观发展轨迹探析——以清末民初science概念内涵的演化为中心 被引量:4
12
作者 肖朗 王鸣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6-32,共17页
中国古代的"科学"一词意味着"科举之学"及"分科之学",明治维新前后日本学者率先用"科学"翻译science并赋予其近代意蕴。清末民初伴随着"西学东渐"的潮流,国人或取道日本,或留学欧美... 中国古代的"科学"一词意味着"科举之学"及"分科之学",明治维新前后日本学者率先用"科学"翻译science并赋予其近代意蕴。清末民初伴随着"西学东渐"的潮流,国人或取道日本,或留学欧美,在传播西方文化和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借鉴日本的翻译方式以"科学"指称近代science,并使其内涵不断演化和发展,其基本轨迹可归结为由侧重阐述"学术分科"观念发展到重视揭示"公理公例"之学,而科学方法论的导入及探索成为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从而推动了近代中国科学观渐趋丰富、全面,使之具备"学术分科"的形态、探求"公理公例"的主旨以及注重观察、实验和归纳的方法这三个主要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中国科学观 science概念 学术分科 科学方法论 科学教育 严复 蔡元培 任鸿隽
下载PDF
2011年新编古籍丛书出版综述 被引量:3
13
作者 南江涛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2012年第5期97-101,共5页
新编古籍丛书(下简称新编丛书)是将古籍以类相从,按照今天学术分科特点重新组合,以影印方式出版的丛书。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传统文化典籍的整理出版发展越发迅速。除了普通读者较为熟悉的点校本等古籍整理方法,新编丛书已经... 新编古籍丛书(下简称新编丛书)是将古籍以类相从,按照今天学术分科特点重新组合,以影印方式出版的丛书。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传统文化典籍的整理出版发展越发迅速。除了普通读者较为熟悉的点校本等古籍整理方法,新编丛书已经成为了当今古籍整理的重要方式,越来越多的出版单位开始重视这项工作。据笔者粗略统计,2011年全国共计出版新编丛书近40种,涵盖古籍子目3000余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书出版 古籍丛书 综述 国家经济实力 整理方法 学术分科 出版发展 文化典籍
下载PDF
西学东渐与晚清知识分类体系中的“文学” 被引量:1
14
作者 余来明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93-696,共4页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学东渐的进一步展开,西方学科分类观念逐渐为中国知识界所接受。就实际情形来看,其时的学术分科主要体现在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等学科领域,传统的"文学"概念尚未实现近代转换。由考察这一时期知识分类...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学东渐的进一步展开,西方学科分类观念逐渐为中国知识界所接受。就实际情形来看,其时的学术分科主要体现在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等学科领域,传统的"文学"概念尚未实现近代转换。由考察这一时期知识分类体系中的"文学"概念切入,可以从一个侧面见出其时中国知识界汲纳西学的总体情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 西学 传统学术体系 近代学术分科
下载PDF
“历史文化语义学”研究方法举隅——以“文学”概念为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余来明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0-33,共4页
"历史文化语义学"是冯天瑜先生提出的一种学术研究思路。其义是通过考察关键术语、核心概念的古今演变、中西对接的演绎过程,透见其深广的历史文化内涵。以"文学"概念为例,可窥见历史文化语义学的方法论意义。
关键词 历史文化语义学 近代转型 学术分科 文学
下载PDF
论新史学方法在黄宾虹美术史论中的运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薛帅杰 《艺术探索》 2009年第1期56-57,共2页
注重科学性是新史学的重要特征之一。黄宾虹把新史学所倡导的二重证据法、分科编史法、材料鉴定法等先进方法灵活运用于书画篆刻领域,成就了他"以字证印""以印证经""以印考史"及《篆刻新论》《古印概论... 注重科学性是新史学的重要特征之一。黄宾虹把新史学所倡导的二重证据法、分科编史法、材料鉴定法等先进方法灵活运用于书画篆刻领域,成就了他"以字证印""以印证经""以印考史"及《篆刻新论》《古印概论》《中国画学史大纲》等研究成果,所以,黄宾虹的书画篆刻理论是新史学贯彻科学方法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史学 二重证据法 学术分科 美术史论
下载PDF
清末国粹思潮与“文学”的流播
17
作者 李敏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31-141,共11页
清末席卷中国思想界的国粹思潮,顺应存国存种及改良群治的现实需要,对学术分科与“文学”概念流播的作用显著。从邓实等人倡言复兴古学以存种性,到南社的发起成立,朝野各方保存国粹的意趣理念各有差异,以分科的眼光看待国学成为普遍趋势... 清末席卷中国思想界的国粹思潮,顺应存国存种及改良群治的现实需要,对学术分科与“文学”概念流播的作用显著。从邓实等人倡言复兴古学以存种性,到南社的发起成立,朝野各方保存国粹的意趣理念各有差异,以分科的眼光看待国学成为普遍趋势,“文学”被视为国粹的核心成分,甚至国学的代名词。由于语义来源及学术旨趣的差异,国粹论者的“文学”含义差别较大,在中国知识体系中属于不同性质范畴的六艺、诸子、文辞等,被分别纳入其中,是中国学术接引分科之学,融入世界体系的重要途径。清末国粹思潮对“文学”概念流播的作用,体现近代中国学术重塑与社会变革的深层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粹学报》 群治 革命论 文学 学术分科
下载PDF
从“词章不能谓之学”到“文学”宜有专史——梁启超“文学”观的变迁与近代中国文学史观的形成
18
作者 余来明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68-72,共5页
近代中国的学科体系是在汲纳西方学术分科观念的基础上形成的。梁启超作为促成近代中国新旧学术转型的重要学者之一,其"文学"观念也经历了由"词章不能谓之学"到"文学"宜有专史的转变。考察梁启超"文... 近代中国的学科体系是在汲纳西方学术分科观念的基础上形成的。梁启超作为促成近代中国新旧学术转型的重要学者之一,其"文学"观念也经历了由"词章不能谓之学"到"文学"宜有专史的转变。考察梁启超"文学"观的变迁,有助于揭示"文学"概念演变的历史轨迹及近代中国文学史观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文学”概念 学术分科观念 文学史观
下载PDF
地域文学的文化共性
19
作者 孙爱霞 《理论与现代化》 CSSCI 2012年第5期112-114,共3页
从地域的角度认识、概括文学与文化的特征,古已有之,《隋书·文学传序》中说:“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此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 从地域的角度认识、概括文学与文化的特征,古已有之,《隋书·文学传序》中说:“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此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元代傅若金则把地域的范围推广至南北方:“夫南北之气异,文亦如之。南方作者婉密而不枯,其失也靡;北方简重而不浮,其失也俚。”古人多是从南、北方的宏大角度进行比较、概括,随着现代科学的不断发展,学术分科越来越细,学人审视当地文学与文化时越来越注重以行政区划为界对文学进行总结概括,如北京的京派文学、上海的海派文学、天津的“津味”文学、山西的“山药蛋派”等,都是以行政区划来界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域文学 文化共性 行政区划 现代科学 学术分科 当地文学 京派文学 海派文学
下载PDF
国学脞谈六则
20
作者 段启明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9期18-21,共4页
文章首先浅述"国学"的概念,以及这一概念出现在清末的意义,进而讨论了"国学"与今日学术分类的关系,"国学"的范围,研读"国学"古籍要探究元典、排除误导,弘扬"国学"的学术研究而不宜... 文章首先浅述"国学"的概念,以及这一概念出现在清末的意义,进而讨论了"国学"与今日学术分类的关系,"国学"的范围,研读"国学"古籍要探究元典、排除误导,弘扬"国学"的学术研究而不宜倡导青少年普遍读"经"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学” 学术分科(类) 元典 经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