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冈底斯带南部的紫苏花岗岩:安第斯型造山作用的证据 被引量:18
1
作者 张泽明 王金丽 +5 位作者 董昕 赵国春 于飞 王伟 刘峰 耿官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707-1720,共14页
青藏高原南部白垩纪形成的冈底斯岩基是新特提斯大洋岩石圈向北部的欧亚大陆之下俯冲形成的安第斯型会聚板块边缘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有研究证明,冈底斯岩基主要由钙碱性和埃达克质的花岗闪长岩组成,但本文报道了在冈底斯带东南缘产出... 青藏高原南部白垩纪形成的冈底斯岩基是新特提斯大洋岩石圈向北部的欧亚大陆之下俯冲形成的安第斯型会聚板块边缘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有研究证明,冈底斯岩基主要由钙碱性和埃达克质的花岗闪长岩组成,但本文报道了在冈底斯带东南缘产出的紫苏花岗岩。这种岩石主要由中长石、微斜长石、顽火辉石、透辉石、石英、富钛的黑云母和角闪石组成。在化学成分上,其铁镁指数FeO/(FeO+MgO)=0.47~0.50,钙碱指数MALI为-3.97~+0.11,铝饱和指数ASI为0.83~0.92,是典型的镁质、钙碱性、准铝质紫苏花岗岩。计算出的结晶温度为850~950℃,压力>0.4GPa,形成深度为13~15km。紫苏花岗岩中的锆石为岩浆结晶成因,两个样品的U-Pb定年分别给出了87Ma的相同加权平均年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冈底斯带南缘晚白垩纪的紫苏花岗岩形成在典型的大陆岩浆弧环境。紫苏花岗岩和伴生高温麻粒岩的存在为冈底斯带在晚中生代经历的安第斯型造山作用提供了更加确凿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冈底斯岩基 紫苏花岗岩 岩石学 锆石U-PB定年 安第斯型造山作用 青藏高原
下载PDF
婆罗洲西部中生代古太平洋安第斯型俯冲的岩浆作用记录 被引量:2
2
作者 王岳军 钱鑫 +1 位作者 吴赛男 J-BASIS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3381-3409,共29页
古太平洋俯冲作用在婆罗洲如何表现,有何地质记录?西北婆罗洲与西南婆罗洲是否属于以板块缝合线分割的不同陆块,中生代时期婆罗洲西部与我国东南沿海存在何种关联?回答上述科学问题是揭秘中生代古太平洋俯冲体系的关键一环。本文系统综... 古太平洋俯冲作用在婆罗洲如何表现,有何地质记录?西北婆罗洲与西南婆罗洲是否属于以板块缝合线分割的不同陆块,中生代时期婆罗洲西部与我国东南沿海存在何种关联?回答上述科学问题是揭秘中生代古太平洋俯冲体系的关键一环。本文系统综合了近年笔者在西北和西南婆罗洲所开展的野外调查和代表性火成岩的主微量元素和Sr-Nd-Pb同位素组成、以及锆石U-Pb年代学和Hf-O同位素数据。研究表明,西北婆罗洲发育三叠纪(约256~216 Ma)由少量新生地壳物质参与的基底熔融而成花岗质岩石。沙捞越古晋带(Sarawak Kuching zone)卢帕线(Lupar Line)的帕控(Pakong)和萨拉邦(Sarabang)镁铁质岩石形成于约98~84 Ma,以卢帕线所代表的洋盆主要发育于白垩纪。沙捞越古晋带内前人划属的三叠纪西连组(Serian)火山岩中至少有相当部分与佩达万(Pedawan)组沉积岩系和诗马丹-伦杜-诗里阿曼(Sematan-Lundu-Sri Aman)花岗质岩石同期,为晚白垩世(约95~77 Ma)产物。加里曼丹西北地区原定义为上三叠统—下侏罗统的孟嘉影(Bengkayang)组沉积岩属上侏罗统,莱雅(Raya)组火山岩形成于早白垩世(约144~130 Ma)。同时在加里曼丹西北定义的孟嘉影花岗岩和门西堡(Mensibau)花岗岩基分别为晚侏罗世(~155 Ma)和早白垩世(约140~130 Ma)产物。在西南婆罗洲,以往认为属上古生界的夸扬(Kuayan)组和吉打邦(Ketapan)组为上三叠统—下侏罗统或下侏罗统沉积,其物源为巽他古陆活动大陆边缘产物。原划属变质基底的帕诺杂岩(Pinoh Complex)及默努努(Menunuk)组变火山岩主体形成于早白垩世(约135~120 Ma)。以往填图为喀拉巴(Kerabai)组的火山岩可进一步细分为早侏罗世(~190 Ma)贝特农(Betenung)火山岩组、晚侏罗世(~155 Ma)库达根(Kudamgan)火山岩组和晚白垩世(约102~85 Ma)喀拉巴火山岩组。作为西南婆罗洲主体的苏卡达纳(Sukadana)岩基并非前人划属的晚白垩世,而是至少包含了早侏罗世(~190 Ma)贝拉班(Belaban)岩体、晚侏罗世(约160~150 Ma)门腾巴(Mentembah)岩体和晚白垩世(约87~72 Ma)苏卡达纳岩体的复式岩基。由西北婆罗洲和西南婆罗洲构成的婆罗洲西部至少发育了约200~190 Ma、~155 Ma、约140~125 Ma和约99~77 Ma四期岩浆作用,且空间上自西而东依次年轻,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和南海北部陆架具高度一致性。不论在西北婆罗洲还是西南婆罗洲,其早、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镁铁质和长英质火成岩均有着相似Sr-Nd-Pb-Hf-O同位素组成,以正的或接近零的εNd(t)、太平洋型Pb同位素组成、正的锆石εHf(t)和地幔型δ18O值为特征,他们分别起源于受俯冲组分改造的地幔楔或其新生镁质地壳。沙捞越古晋带晚白垩世卢帕线帕控-萨拉邦镁铁质岩石以高度亏损εNd(t)的MORB型岩石为特征,分布于沙捞越古晋带和南施瓦纳山的晚白垩世镁铁质和长英质火成岩均显示出弧型地球化学属性。研究表明:西南婆罗洲与西北婆罗洲之间缺乏早中生代板块缝合边界,两者一起构成婆罗洲西部,呈北北东向位于巽他古陆印支-东马来陆块之东南缘。进一步的综合对比表明,早侏罗世—晚白垩世期间婆罗洲西部经历了自内而外向东扩展的俯冲增生造山作用,其晚白垩世俯冲边界发育于古晋带卢帕线—中加里曼丹帕朗卡拉亚(Palangkaraya)一带。从婆罗洲西部经我国东南沿海进入日本一线的东亚陆缘发育了中生代的长寿命(>120 Ma)巨型古太平洋安第斯型增生造山带,其俯冲作用于三叠纪—侏罗纪之交(~200 Ma)或更老(早三叠世)即已启动、且具“多阶段俯冲-后撤”特点,直至晚白垩世末期方才转换为现今西太平洋俯冲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侏罗世—晚白垩世 火成岩浆作用 元素-同位素地球化学 婆罗洲西部 古太平洋俯冲 安第斯型造山作用 东亚陆缘
下载PDF
西藏拉萨地体南部晚白垩纪石榴石二辉麻粒岩的发现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20
3
作者 王金丽 张泽明 +5 位作者 董昕 刘峰 于飞 王伟 徐方建 沈昆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695-1706,共12页
拉萨地体位于青藏高原南部,其中-新生代构造演化过程与新特提斯洋的俯冲、消亡和印度与欧亚大陆的碰撞密切相关,是揭示青藏高原形成与演化历史的关键之一。本文报道了在拉萨地体东南部林芝岩群中发现的石榴石二辉麻粒岩。这种岩石的共... 拉萨地体位于青藏高原南部,其中-新生代构造演化过程与新特提斯洋的俯冲、消亡和印度与欧亚大陆的碰撞密切相关,是揭示青藏高原形成与演化历史的关键之一。本文报道了在拉萨地体东南部林芝岩群中发现的石榴石二辉麻粒岩。这种岩石的共生矿物为石榴石、单斜辉石、斜方辉石、拉长石、富钛角闪石和黑云母,其原岩相当于基性岩,变质作用的温压条件为T=747~834℃和P=0.90~1.35GPa,形成深度可达45km。与麻粒岩伴生的石榴石斜长角闪岩和大理岩中锆石的U-Pb定年研究表明,它们的变质作用发生在85~90Ma。结合在林芝岩群中广泛发育的同时代岩浆作用和区域变质作用,我们认为拉萨地体南部在晚中生代发生了强烈的安第斯型造山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粒岩 安第斯型造山 晚白奎纪 拉萨地体 青藏高原
下载PDF
藏南亚东地区早古生代花岗质片麻岩的成因与构造意义 被引量:6
4
作者 苟正彬 张泽明 +5 位作者 董昕 丁慧霞 向华 雷恒聪 李旺超 唐磊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3674-3686,共13页
早古生代的花岗质片麻岩产出在青藏高原南部亚东地区的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中。岩石学研究表明,这些岩石主要由斜长石、钾长石、石英和黑云母组成,普遍发育片麻状构造。它们的SiO_2含量为68.04%~76.55%,铝饱和指数(A/CNK)为1.04~1.14,属... 早古生代的花岗质片麻岩产出在青藏高原南部亚东地区的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中。岩石学研究表明,这些岩石主要由斜长石、钾长石、石英和黑云母组成,普遍发育片麻状构造。它们的SiO_2含量为68.04%~76.55%,铝饱和指数(A/CNK)为1.04~1.14,属钙性-钙碱性弱过铝-过铝质岩石。它们的稀土总量较高,轻稀土富集,Eu负异常,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相对亏损Nb、Ta、P和Ti等高场强元素。三个样品获得的岩浆锆石U-Pb年龄分别为491Ma、512Ma和501Ma,代表花岗质片麻岩的原岩年龄。它们的锆石εHf(t)值分别为-8.1^+0.1、-5.9^-2.1和-4.8^+6.7,对应的二阶段模式年龄分别为1440~1959Ma、1585~1826Ma和1028~1762Ma。本研究表明,亚东地区的早古生代花岗岩包括I型和S型花岗岩。I型花岗岩以K_2O/Na_2O<1、弱过铝质和刚玉标准矿物分子数<1为特征,具较高且正的锆石εHf(t)值,或相对集中的负的εHf(t)值。I型花岗岩显示岩浆弧花岗岩的特征。S型花岗岩以K_2O/Na_2O>1、过铝质和刚玉标准矿物分子数>1为特征,锆石εHf(t)值均为低的负值,且变化范围较大。本文和现有的研究成果表明,I型和S型花岗岩在喜马拉雅地体广泛存在,这为冈瓦纳超大陆北缘经历了早古生代的安第斯型造山作用提供了重要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质片麻岩 早古生代 喜马拉雅 安第斯型造山 冈瓦纳
下载PDF
滇西-东南亚原特提斯南支的造山作用 被引量:8
5
作者 王岳军 卢向红 +3 位作者 钱鑫 吴赛男 张玉芝 王洋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077-2104,共28页
原特提斯洋被认为是发育于冈瓦纳北缘的早古生代大洋,但该大洋在滇西及东南亚地区的展布、表现形式、俯冲样式及其消亡时限等并不清楚,对滇西及东南亚地区原特提斯洋的演变及其与华南早古生代陆内造山作用的关联仍未能很好限定.本文系... 原特提斯洋被认为是发育于冈瓦纳北缘的早古生代大洋,但该大洋在滇西及东南亚地区的展布、表现形式、俯冲样式及其消亡时限等并不清楚,对滇西及东南亚地区原特提斯洋的演变及其与华南早古生代陆内造山作用的关联仍未能很好限定.本文系统综合并分析了滇缅马和印支陆块、华南东部与日本西南部的早古生代地质记录,认为沿东冈瓦纳北缘存在一条奥陶-志留纪的巨型火成岩带,初步限定了该火成岩带的源区特征及其迁移演变规律,提出东冈瓦纳北缘早古生代具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构造属性.以此为基础界定出原特提斯洋南支沿滇西云县-勐海至泰国半岛一线向南西俯冲于滇缅马陆块之下,沿越南中部三岐-福山带向南俯冲于入印支陆块南部,之后沿现今三亚-大阪一线向东与日本西南部早古生代俯冲带相接.研究表明,该造山作用发育于东冈瓦纳北缘的寒武纪芙蓉世-志留纪兰多维列世,自尼泊尔、印度西北、藏南、羌塘、向东经滇缅马延入印支陆块南部且向东穿时发展,在滇缅马东缘和印支陆块北缘具向外扩展增生的演变规律.该研究重建了滇缅马和印支陆块,以及日本西南部与华南大陆在东冈瓦纳北缘的早古生代位置,认为原特提斯南支早古生代大洋的俯冲消减对华南大陆东部志留纪陆内造山作用具有显著的远程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作用 沉积记录 早古生代 原特提斯洋南支 安第斯型造山作用 滇西-东南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