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内外宋明新儒学的概念意义与研究路径
1
作者 连凡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3-62,共10页
西方创造的“Neo-Confucian(ism)”概念在历史上经历了从程朱理学(17世纪末期以来)到道学或宋明理学(20世纪初期以来)再到宋学(20世纪后期以来)的意义演变。最早在1926年由冯友兰翻译的中文“新儒家(学)”概念与“Neo-Confucian(ism)”... 西方创造的“Neo-Confucian(ism)”概念在历史上经历了从程朱理学(17世纪末期以来)到道学或宋明理学(20世纪初期以来)再到宋学(20世纪后期以来)的意义演变。最早在1926年由冯友兰翻译的中文“新儒家(学)”概念与“Neo-Confucian(ism)”概念在意义上一脉相承。由此,相应地形成了三种主要的研究立场和路径。首先,以理学为“新儒学”的学者主要基于宗教、观念(而非哲学史)的立场,强调理学对儒家信仰(新儒教)与观念体系(新儒学)的重建及其现代意义。在这一立场下,虽然程朱理学被认为是真正意义上的“新儒学”,但陆王心学也被收摄到理学的发展脉络中,因此“新儒学”展现的是整个宋明新儒学。其次,以道学为“新儒学”的学者主要关注宋明哲学史的发展脉络及哲学诠释。在这一立场下,“新儒学”包括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最后,以宋学为“新儒学”的学者主要关注社会思想史上的主流与支流、正统与异端、社会政治与思想文化之间的互动影响。在这一立场下,“新儒学”的范围扩大到包括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事功学派等在内的整个宋学,并且注意历史背景与学派之间的交涉关系。这三种研究路径在实际中不可能截然分开,真正有价值的研究必然是逻辑与历史、哲学观念与思想文化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明新儒学 宋学 道学 理学
下载PDF
禅宗对宋明新儒学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曼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第12期7-8,共2页
禅宗作为中国佛教的一个宗派,是中国特有的佛教。禅宗的诞生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它的思想不拘泥于佛教经典学说,在中国佛教的各宗派中,禅宗的流传时间最长。禅宗与中国文化水乳相融、血肉相连,对中国文化有重要的影响,尤其是... 禅宗作为中国佛教的一个宗派,是中国特有的佛教。禅宗的诞生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它的思想不拘泥于佛教经典学说,在中国佛教的各宗派中,禅宗的流传时间最长。禅宗与中国文化水乳相融、血肉相连,对中国文化有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宋明新儒学有深远的影响。禅宗一方面促进了宋明新儒学"禁欲主义"特点的形成;另一方面,使宋明新儒学带有思想解放的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禅宗 宋明新儒学 慧能 禁欲主义 思想解放
下载PDF
宋明新儒学本体论的思想来源与特征
3
作者 吴丹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20-222,共3页
宋明新儒学以开放的姿态,在消化吸收儒、道、释各家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以中国传统儒学道德观为内涵的极具思辨色彩的心性本体论。文章重点探讨传统儒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对宋明新儒学本体论的形成产生的影响,阐释宋明新儒学本... 宋明新儒学以开放的姿态,在消化吸收儒、道、释各家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以中国传统儒学道德观为内涵的极具思辨色彩的心性本体论。文章重点探讨传统儒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对宋明新儒学本体论的形成产生的影响,阐释宋明新儒学本体论构建与发展的内在逻辑与理论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论 宋明新儒学 传统儒学 魏晋玄学 隋唐佛学
原文传递
戴震与儒学哲理化进程的终结 被引量:1
4
作者 陶清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35-142,共8页
儒学究竟是维系人心、规范人的社会关系的人生学问,还是由概念辨析、逻辑推理所建构的哲学系统,这是儒学研究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研究所必需思考和直接面对的大问题。戴震直面儒学失却匡范人心、维系伦常的社会功能以及宋明新儒... 儒学究竟是维系人心、规范人的社会关系的人生学问,还是由概念辨析、逻辑推理所建构的哲学系统,这是儒学研究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研究所必需思考和直接面对的大问题。戴震直面儒学失却匡范人心、维系伦常的社会功能以及宋明新儒学"以理杀人"的现实,延续儒学传统的经典诠释学的方法,从思想理论上分疏和辨析了儒学作为学问和作为哲学所具有的截然不同的社会功能和效应,从而提出和完成了终止儒学哲理化进程以回归其学问特质的历史性任务。出于思想理论分疏和辨析尤其是学术论战的需要,戴震的学术思想、特别是通过经典诠释学所实现的他的学术思想的理论精华和思想贡献,仍然属于哲学范畴;但是,戴震哲学以后,以儒家学问为思想理论资源的"道德的形上学"的理论建构和思想实现已无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震 儒学 哲理化 宋明新儒学 理与欲
下载PDF
翻译、流传与阐发——冯友兰与“Neo-Confucian(ism)”概念 被引量:1
5
作者 连凡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23-138,共16页
冯友兰在留美期间(1920—1923)吸收了西方“Neo-Confucian(ism)”概念,回国后(1924—1926)最早将其翻译为中文“新儒家(学)”,指出宋明新儒学受佛道影响在本体工夫论上与先秦儒家不同,但在人生观上一致。随后李石岑(1926)、谢扶雅(1928... 冯友兰在留美期间(1920—1923)吸收了西方“Neo-Confucian(ism)”概念,回国后(1924—1926)最早将其翻译为中文“新儒家(学)”,指出宋明新儒学受佛道影响在本体工夫论上与先秦儒家不同,但在人生观上一致。随后李石岑(1926)、谢扶雅(1928)、陈寅恪(1934)等人也阐发了“新儒家(学)”概念,从而使其成为流行的学术名词。虽然由于构建中国哲学史概念体系的需要,加上“新儒学”概念意义的不确定性,1932年底以后,冯友兰在其中文论著中转而使用包括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在内的“道学”概念。但卜德又将冯友兰论著中的“道学”翻译为“Neo-Confucian(ism)”,从而促进了其在学术界的传播。随后以狄百瑞为首的哥伦比亚学派致力于阐发宋明新儒学的现代价值,又进一步促进了这一概念在海内外的普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明新儒学 冯友兰 道学 哥伦比亚学派 狄百瑞
下载PDF
“宋明新儒家(学)”概念的流变及其反思 被引量:1
6
作者 连凡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30-146,211,共18页
“宋明新儒家(学)”概念的原型最早见于入华耶稣会士柏应理等人1687年编译出版的《中国哲学家孔子》,指对经典的新诠释及其无神论倾向违背原始儒学的程朱理学(狭义)。由此派生的Neo-Confucian(ism)概念,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在入... “宋明新儒家(学)”概念的原型最早见于入华耶稣会士柏应理等人1687年编译出版的《中国哲学家孔子》,指对经典的新诠释及其无神论倾向违背原始儒学的程朱理学(狭义)。由此派生的Neo-Confucian(ism)概念,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在入华基督教中指战胜佛老并复归先秦儒家传统的新儒教,在冈仓天心(1903年首次使用)、胡适(1917年首次使用)、冯友兰(1922年首次使用)等学者这里指融合三教并建构形上学体系的道学(基本义),在1926年被冯友兰首次翻译为中文新儒家(学)概念;在20世纪下半叶经过卜德、狄百瑞等人的推广而得以普及,指以义理诠释及道德践履为特征的宋学(广义)。由于这一概念的西方渊源、宗教背景和歧义性,需要在历史脉络及思想体系中界定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明儒家 宋明新儒学 宋学 道学 理学
原文传递
王船山哲学定位问题重探——以《读四书大全说》为中心 被引量:1
7
作者 廖晓炜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48-154,共7页
作为明清儒学转型之际的时代产物,王船山哲学呈现出相当的复杂性。一方面,船山哲学与宋明新儒学之间有结构上的相似性;另一方面,船山哲学的基本立场又与清代新义理学颇为一致。因此,朝宋明新儒学与清代新义理学两个不同的方向诠释、定... 作为明清儒学转型之际的时代产物,王船山哲学呈现出相当的复杂性。一方面,船山哲学与宋明新儒学之间有结构上的相似性;另一方面,船山哲学的基本立场又与清代新义理学颇为一致。因此,朝宋明新儒学与清代新义理学两个不同的方向诠释、定位船山之学,似乎都能找到相应的文本根据。本文尝试以宋明新儒学区别于清代新义理学的核心理念为参照,重探船山哲学的理论定位问题。本文认为,船山哲学已溢出宋明新儒学的基本典范,表现出明显地趋向清代新义理学的性格特征。就思想史的角度而言,船山哲学可谓宋明新儒学转向清代新义理学的过渡型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船山 宋明新儒学 清代义理学
下载PDF
简析张君劢的儒佛关系论
8
作者 李昶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2期1-6,共6页
张君劢不仅对佛学作出了深入浅出的解说,而且侧重分析了佛学对宋明新儒学产生的重大影响。他想以宋明时期儒学在佛教冲击下的复兴,说明儒学亦能在接受西学的民主、科学等精神后,于义理层面得到复兴。张君劢的儒佛关系论不乏深刻之处,但... 张君劢不仅对佛学作出了深入浅出的解说,而且侧重分析了佛学对宋明新儒学产生的重大影响。他想以宋明时期儒学在佛教冲击下的复兴,说明儒学亦能在接受西学的民主、科学等精神后,于义理层面得到复兴。张君劢的儒佛关系论不乏深刻之处,但也有不切实际的成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法印 宋明新儒学 儒学复兴
下载PDF
朝邑学派初探 被引量:1
9
作者 刘宗镐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5期29-33,共5页
关学作为宋明新儒学的流派之一,其内部也存在不同的支派。其中,朝邑学派就是一个重要的清代关学别派。本文以“朝邑学派何以可能”为基本问题,立足关学学者的基本文献,从师承和学承两个方面来论证朝邑学派,并进而揭橥其在清代关学史上... 关学作为宋明新儒学的流派之一,其内部也存在不同的支派。其中,朝邑学派就是一个重要的清代关学别派。本文以“朝邑学派何以可能”为基本问题,立足关学学者的基本文献,从师承和学承两个方面来论证朝邑学派,并进而揭橥其在清代关学史上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邑学派 关学 宋明新儒学 清代关学史
下载PDF
道统的建构与朱子在宋明理学中地位的衡定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述先 《朱子学刊》 2009年第1期1-11,共11页
在对如何称谓宋明时期宋明理学、心学思想体系问题上,以'宋明新儒学'一词来概括更适宜。理学家的终极关怀是天道性命相贯通的圣学,道统的存续才是朱子与其同道的中心关注之所在。朱子思想的确富有综合的性格,他是通过吸纳北宋... 在对如何称谓宋明时期宋明理学、心学思想体系问题上,以'宋明新儒学'一词来概括更适宜。理学家的终极关怀是天道性命相贯通的圣学,道统的存续才是朱子与其同道的中心关注之所在。朱子思想的确富有综合的性格,他是通过吸纳北宋诸家的思想以完成他自己的哲学系统。朱子把周濂溪推到前沿,成为开创理学的一位最具关键性的先驱人物。又因为哲学上的理由将洛学置于关学之前,形成濂、洛、关、闽的谱系,建构道统的线索为后世所遵崇,只在内容方面有所调整而已。由于朱子建立的体系笼罩性太强,朱子的后学并没有出现出类拔萃的思想或学问家。直到明代王阳明挑战流行朱学的权威,才造成心学与理学抗衡的局面。但是王阳明的确无意完全抹煞朱子,朱子无疑是阳明思想的一个重要渊源,王阳明是藉与朱学的对反而展开他的思路。面对新世纪,提议对新儒家'理一分殊'的睿见给予创造性的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子 王阳明 宋明新儒学 道统
原文传递
“Neo-Confucian(ism)”概念的历史演变及其思想史定位 被引量:1
11
作者 连凡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7-84,共18页
柏应理等人1687年在巴黎出版的《中国哲学家孔子》中首次用“neoterici intérpretes”(现代解释者)来称呼程朱理学家,由此派生的“Neo-Confucian(ism)”概念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被入华基督教传教士以及冈仓天心、胡适等学者使用,并... 柏应理等人1687年在巴黎出版的《中国哲学家孔子》中首次用“neoterici intérpretes”(现代解释者)来称呼程朱理学家,由此派生的“Neo-Confucian(ism)”概念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被入华基督教传教士以及冈仓天心、胡适等学者使用,并在1926年首次被冯友兰翻译为“新儒家(学)”,其后经过卜德、陈荣捷、狄培理等人的推广而成为海内外通行的专有名词。随着宋明儒学研究的视野立场从宗教观念、哲学义理到思想文化领域的扩展,“Neo-Confucian(ism)”概念在历史上经历了从程朱理学(狭义)到道学(基本义)再到宋学(广义)的意义演变,这意味着必须从历史演变及思想史定位出发界定其意义和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明儒家 宋明新儒学 宋学 道学 理学 历史演变 思想史定位
原文传递
“Neo-Confucian(ism)”概念的近代流变及其思想史意义
12
作者 连凡 《基督宗教研究》 2022年第2期270-289,共20页
唐宋之际的三教合流与明清之际的耶儒交涉分别推动了宋明新儒学思潮及其概念的产生。在1687年出版的《中国哲学家孔夫子》中,来华耶稣会士柏应理率先使用“新诠释者”和“无神论政客”概念来指称程朱理学家,认为理学家对儒家经典的新诠... 唐宋之际的三教合流与明清之际的耶儒交涉分别推动了宋明新儒学思潮及其概念的产生。在1687年出版的《中国哲学家孔夫子》中,来华耶稣会士柏应理率先使用“新诠释者”和“无神论政客”概念来指称程朱理学家,认为理学家对儒家经典的新诠释及其无神论倾向违背了原始儒家思想。由此派生的“Neo-Confucian(ism)”概念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被基督新教传教士和西方学术界的东亚学者用来指称整合三教,恢复先秦宗教传统,并构建起形而上学体系的宋明新儒家(学)。冈仓天心(在1903年)和胡适(在1917年)是较早在西方学术界使用“Neo-Confucian(ism)”概念的东亚学者。近代西方“Neo-Confucian(ism)”概念最初指程朱理学及其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后形成的朱子学,后来扩大到指称宋明道学,包括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明儒家 宋明新儒学 耶稣会士 教传教士 东亚学者
原文传递
泛性善论及其反思——读李存山关于传统“性善论”研究札记
13
作者 郭美华 《国际儒学(中英文)》 2022年第4期76-85,175,共11页
传统对性善的理解,大多陷于纯粹观念思辨的窠臼,遮蔽了性善之本质在于存在活动自身之展开的真意。李存山将泛道德主义称为泛性善论,认为需对其概念的使用进行区分:一种是严格的、哲学意义上的使用,即程、朱所提出的道德之性理泛在于世... 传统对性善的理解,大多陷于纯粹观念思辨的窠臼,遮蔽了性善之本质在于存在活动自身之展开的真意。李存山将泛道德主义称为泛性善论,认为需对其概念的使用进行区分:一种是严格的、哲学意义上的使用,即程、朱所提出的道德之性理泛在于世界万物,这种“泛道德论”也可称为“泛性善论”;另一种是宽泛的、文化学意义上的使用,即指道德的因素泛化到文化的其他领域,限制了其他因素的发展,这种意义上的“泛道德论”应称为“道德中心主义”。在李存山看来,从孟子的道德中心主义或性善论,发展而至于宋明儒学的本体—宇宙论或泛性善论,是传统性善论的一个重要方面,其间蕴含着值得分析与反思的诸多内涵:宋明新儒学的理论形式是解释普遍宇宙的一切形态及其规律的世界观,而其思想旨归仍是要高扬自孔孟以来的仁义道德,这就决定了新儒学的世界观是一种泛道德主义的世界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存山 宋明新儒学 泛性善论 道德中心主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