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事更因之20世纪的中国与“宋案”后的分岔
1
作者 廖大伟 《近代中国》 2023年第2期357-363,共7页
1840年的交锋是科技、制度和精气神的交锋,败下阵来的清政府不得不在随后的《南京条约》上画押,于是历史在发问:中国向何处去!但是中国人觉醒是滞后的,问题意识一步步深入,伴随着迫不得已,也伴随着发奋图强。从意识和实践的表现来看,往... 1840年的交锋是科技、制度和精气神的交锋,败下阵来的清政府不得不在随后的《南京条约》上画押,于是历史在发问:中国向何处去!但是中国人觉醒是滞后的,问题意识一步步深入,伴随着迫不得已,也伴随着发奋图强。从意识和实践的表现来看,往往是先社会经济改良,然后社会经济到政治制度的中间形态的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条约》 宋案 精气神 中间形态 清政府 迫不得已 20世纪
原文传递
洪述祖——“刺宋案”唯一主谋 被引量:4
2
作者 尚小明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28,共24页
"宋案"是由多个情节次第演进而成的复杂案件,杀宋是最后一个环节。杀宋之意产生于袁世凯主导、赵秉钧参与的洪、应构陷"孙黄宋"计划失败之后,造意者为洪述祖。洪与赵关系并不融洽,因此他不可能将杀宋计划告赵,加之... "宋案"是由多个情节次第演进而成的复杂案件,杀宋是最后一个环节。杀宋之意产生于袁世凯主导、赵秉钧参与的洪、应构陷"孙黄宋"计划失败之后,造意者为洪述祖。洪与赵关系并不融洽,因此他不可能将杀宋计划告赵,加之赵在宋被刺前多日已将"应密"电本交与洪掌管,故赵对洪、应图谋杀宋并不知情。洪、袁关系极为密切,洪曾试探袁是否同意"收拾"反对党一二人,被袁拒绝,洪遂转而以子虚乌有的"燬宋酬勋位"及"债票特别准",诱使应杀宋。故洪实为"刺宋案"唯一主谋。袁虽与刺宋无直接关系,但由于案发对其竞选正式大总统造成极大冲击,一旦宋案其他情节再曝光于法庭,对其将更不利,故他明知洪为杀宋主谋,仍故纵其至青岛德国租界,明知赵与杀宋无关,仍竭力阻止其到沪自证清白,洪因此得以暂时逃脱严惩,赵则牺牲了个人声誉,成为袁的"挡箭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案 洪述祖 袁世凯 赵秉钧 应夔丞 国民党
下载PDF
论民初帮会与社会的紧张——以共进会与刺宋案为中心 被引量:7
3
作者 廖大伟 《史林》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5-75,共11页
刺宋案的发生,既反映了共进会与革命党人的交恶,更折射出落伍者与新时代的对抗及帮会与社会的紧张。彼此由亲密变疏离,根本在于民初社会转型中各自社会角色转变所形成的落差。陷入困境的帮会不反省自己,却为付出无回报而愤愤不平。滋长... 刺宋案的发生,既反映了共进会与革命党人的交恶,更折射出落伍者与新时代的对抗及帮会与社会的紧张。彼此由亲密变疏离,根本在于民初社会转型中各自社会角色转变所形成的落差。陷入困境的帮会不反省自己,却为付出无回报而愤愤不平。滋长的报复心理加上金钱诱惑和政治因素的催化,最终导致惨案。帮会可以是革命的同盟者,但绝非新时代的建设者,对社会转型中的帮会问题,革命党人本应慎重行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帮会 宋案 社会转型 对抗与紧张
下载PDF
宋教仁案中的洪述祖——兼论尚小明的《宋案重审》
4
作者 张耀杰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1期56-65,共10页
宋教仁案中的洪述祖作为内政部的一名高级官员,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竟然与应夔丞合谋套取中央政府的巨额款项,甚至于打着中央政府尤其是袁世凯、赵秉钧的名义,在密信密电中怂恿鼓励应夔丞实施谋杀宋教仁的行动计划,从而犯下了渎职枉法、... 宋教仁案中的洪述祖作为内政部的一名高级官员,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竟然与应夔丞合谋套取中央政府的巨额款项,甚至于打着中央政府尤其是袁世凯、赵秉钧的名义,在密信密电中怂恿鼓励应夔丞实施谋杀宋教仁的行动计划,从而犯下了渎职枉法、教唆杀人的严重罪行。但是洪述祖和与他单线联系的应夔丞都没有出现在谋杀现场,出现在谋杀现场指挥武士英杀人的吴乃文等人。尚小明在《宋案重审》一书中撇开现场人证,仅仅通过支离破碎、相互矛盾的资料堆砌,就"莫须有"地认定与袁世凯关系"特殊"的洪述祖是宋教仁案的唯一主犯,事实上是不能成立的,在学术层面也没有形成切实完整的证据链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教仁案 洪述祖 吴乃文 宋案重审》
下载PDF
刺宋案与民初政治现代化尝试的夭折
5
作者 廖大伟 《近代中国》 2003年第1期60-62,共3页
90年前发生在上海的这桩谋杀案长期被人们忽略了,除少数学人在史实层面有所探涉外,人们一般不太去思考它与民国初年政治变化真正有多大的关系。事实上它的后果非常严重和恶劣,它的影响深远,难以估量。如果以长时段、“大历史”的眼光来... 90年前发生在上海的这桩谋杀案长期被人们忽略了,除少数学人在史实层面有所探涉外,人们一般不太去思考它与民国初年政治变化真正有多大的关系。事实上它的后果非常严重和恶劣,它的影响深远,难以估量。如果以长时段、“大历史”的眼光来看,它所折断的不仅仅是革命党与袁世凯和平共处的关系,而是一个民族对赋之已久的历史使命的努力进取。政治的进步程度固然与民族心理、人口素质和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但辛亥革命确实为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尝试提供了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人 有所 政治 人们 现代化 谋杀案 宋案
原文传递
宋案的历史反思
6
作者 谢俊美 《近代中国》 2003年第1期57-59,共3页
90年前的今天,宋教仁在上海天潼庵火车站(即今天的上海北站)被袁世凯派人刺死。他是为在中国实现政党政治和责任内阁制而流血的,因此,他的死被孙中山誉为'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
关键词 责任 北站 上海 内阁制 历史 政党政治 天潼 宋案
原文传递
论报章媒介与民初司法观念的近代化——以《时报》“刺宋案”为中心
7
作者 董学升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3期102-108,共7页
宋教仁遇刺后,素以文字老辣、冷刻犀利名闻沪上的《时报》,刊发大量新闻评论,以引导案件审理的公正高效。该报指出,凶手认定必须立足证据,坊间臆测混淆视听有碍司法,劝诫报章媒介秉公直言,切勿散播不确之论。“刺宋案”久未开讯,报人举... 宋教仁遇刺后,素以文字老辣、冷刻犀利名闻沪上的《时报》,刊发大量新闻评论,以引导案件审理的公正高效。该报指出,凶手认定必须立足证据,坊间臆测混淆视听有碍司法,劝诫报章媒介秉公直言,切勿散播不确之论。“刺宋案”久未开讯,报人举起司法独立的大旗,谴责行政干预司法的同时,批判了上海地方司法机关的不作为。“论政救国”的办报理念、报人群体较高的法律素养、对法治精神的高度认同以及对时势的理性思考,共同构成该报如是发声的重要原因。《时报》对“刺宋案”的评论,向国民普及了近代司法知识,传播了近代司法观念,为推动司法的现代化转型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报章媒介 《时报》 证据制度 司法独立 “刺宋案
下载PDF
《宋案重审》
8
作者 尚小明 《决策》 2019年第2期90-90,共1页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10月本书一改过去关于宋案的各种流行的刻板印象,通过严谨的逻辑推断和翔实的史料剖析向世人展示了那段历史时期极为复杂的政治纷争,以及这些纷争背后所隐含的看似必然的历史轨迹。
关键词 印象 纷争 刻板 世人 宋案 历史 重审
下载PDF
扑朔迷离的刺宋案真相
9
作者 华永正 《江淮文史》 1993年第1期159-171,共13页
刺宋案的主谋是王亚樵还是田中隆吉? 1931年7月23日,上海车站发生一起重大谋刺案,国民党政府行政院副院长兼财政部长宋子文死里逃生,其秘书、卫士喋血候车月台。此案轰动国内外,引起国民党集团极度震惊。 24日,上海《申报》以长篇文字... 刺宋案的主谋是王亚樵还是田中隆吉? 1931年7月23日,上海车站发生一起重大谋刺案,国民党政府行政院副院长兼财政部长宋子文死里逃生,其秘书、卫士喋血候车月台。此案轰动国内外,引起国民党集团极度震惊。 24日,上海《申报》以长篇文字刊载此案消息:“财政部长宋子文偕机要秘书唐腴胪及卫士六人,昨(23日)晨七时,由京(宁)乘快车抵沪。宋等下车后步出月台,方入该大厅,在候车室门前,突有暴徒多名抽出手榴弹、盒子炮、手枪向宋猛掷(射)。宋之卫士亦拔枪还击,一时子弹横飞,烟雾迷漫,北站大厅忽变战场。当时正值旅客出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案 重光葵 郑抱真 田中隆吉 宋子文 机要秘书 王亚 华克之 马超俊 特务活动
下载PDF
“宋案”中之袁世凯——何曾主谋刺宋 被引量:4
10
作者 尚小明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66-84,共19页
百年宋案研究最大的问题,在于错将"宋案"等同于"刺宋案"。实际上,宋案是由收抚共进会、解散"欢迎国会团"、构陷"孙黄宋"、低价购买公债、刺杀宋教仁等多个环节次第演进而成的复杂案件。袁世凯... 百年宋案研究最大的问题,在于错将"宋案"等同于"刺宋案"。实际上,宋案是由收抚共进会、解散"欢迎国会团"、构陷"孙黄宋"、低价购买公债、刺杀宋教仁等多个环节次第演进而成的复杂案件。袁世凯主导了前三个环节,但与后两个环节无关。不仅原始证据可以证明这一点,当时政情也表明袁世凯无刺宋必要。赵秉钧卷入了前三个环节,但同样与后两个环节无关。洪述祖和赵秉钧关系并不融洽,但和袁世凯有特殊关系,他与所有环节都有重要关系,刺杀宋教仁更是其擅自唆使应夔丞所为。案发后,袁世凯之所以故纵洪述祖至青岛德国租界,又阻止赵秉钧出庭自证清白,并非因为他是刺宋主谋,而是因为他要防止宋案其他案情在法庭公开,从而给本已受到冲击的正式大总统竞选造成更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案 袁世凯 赵秉钧 洪述祖 应夔丞 国民党
原文传递
“宋案”嫌犯应夔丞的绝妙“供述”——“监督议院政府神圣裁判机关简明宣吿文”解读 被引量:1
11
作者 尚小明 《民国档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3-98,共6页
宋教仁被刺后,应夔丞有一奇怪举动,向国务院寄出一件自造的题为"监督议院政府神圣裁判机关简明宣告文"的油印品。仔细研读"宣告文",可发现其中暗藏诸多玄机。"宣告文"所云判决宋教仁死刑之特别法庭"... 宋教仁被刺后,应夔丞有一奇怪举动,向国务院寄出一件自造的题为"监督议院政府神圣裁判机关简明宣告文"的油印品。仔细研读"宣告文",可发现其中暗藏诸多玄机。"宣告文"所云判决宋教仁死刑之特别法庭"陪审员薛圣渡"之名,系由应夔丞妻姓"薛"和应夔丞祖父名"圣渡"组合而成;"代理主席、副法官叶义衡"之名,系由应夔丞母姓"叶"与应夔丞早年所用名"义衡"组合而成。应夔丞以"代理主席、副法官"自称,并以"京江第一法庭"名义寄出"宣告文",则暴露了杀宋主使人来自北京,具体讲就是内务部秘书洪述祖。同时,"宣告文"内容又隐含陷害陈其美主谋杀宋之意。应夔丞本想通过玩弄文字游戏,来达到既掩饰杀宋罪行,又嫁祸于人的目的,不料"宣告文"适成为其与洪述祖合谋杀宋的绝妙"供述",只可惜当时及后来研究者均未发现其中奥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案 共进会 应夔丞 洪述祖 陈其美 国民党
原文传递
事件、刑案与中国近代转型——读尚小明《宋案重审》
12
作者 李启成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31-140,161,共11页
聚讼百年的"宋教仁案",可从三个层面进行考察,即作为历史事件的"宋案"、作为刑事案件的"宋案"以及近代转型视野中的"宋案"。尚小明《宋案重审》一书,在历史事件层面创获最大,作为刑事案件则仍... 聚讼百年的"宋教仁案",可从三个层面进行考察,即作为历史事件的"宋案"、作为刑事案件的"宋案"以及近代转型视野中的"宋案"。尚小明《宋案重审》一书,在历史事件层面创获最大,作为刑事案件则仍有深入分析的空间,同时对转型视野中的考察有一定启发。尽管"宋案"经著者"再审",仍有一些细节值得进一步推敲,但不论是在资料的搜集和综合运用上,还是在案情的梳理上,都有实质性的创新。著者提玄钩沉,意在探讨宋案这幕政治悲剧之因果,据此可凸显近代政法转型之复杂和艰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教仁 宋案 尚小明 政法转型
原文传递
“刺宋案”元凶洪述祖何以避罪青岛四年
13
作者 陆安 《春秋》 2020年第5期42-47,共6页
1913年初,国会两院选举结束,国民党取得重大胜利。3月20日,国民党代表宋教仁奉袁世凯电召赴京,在上海车站遇刺,不治身亡。凶手武士英、雇凶者应桂馨很快落网,幕后黑手——袁世凯亲信洪述祖浮出水面。而后武、应相继被灭口,洪述祖却安然... 1913年初,国会两院选举结束,国民党取得重大胜利。3月20日,国民党代表宋教仁奉袁世凯电召赴京,在上海车站遇刺,不治身亡。凶手武士英、雇凶者应桂馨很快落网,幕后黑手——袁世凯亲信洪述祖浮出水面。而后武、应相继被灭口,洪述祖却安然抵达青岛,做起了逍遥寓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述祖 袁世凯 武士英 宋案 宋教仁 国民党 遇刺 幕后黑手
原文传递
上海切入“二次革命”研究的几种可能
14
作者 徐涛 《近代中国》 2023年第2期370-376,共7页
“二次革命”根源在辛亥革命遗存的南北问题难解,触媒是1913年3月20日发生在上海北火车站的“宋教仁被刺案”(简称“宋案”)。北洋袁世凯方一贯认为,权力斗争最重要的不在口舌争辩,而在于实力解决,于是积极备战;南方孙中山一党亦在内部... “二次革命”根源在辛亥革命遗存的南北问题难解,触媒是1913年3月20日发生在上海北火车站的“宋教仁被刺案”(简称“宋案”)。北洋袁世凯方一贯认为,权力斗争最重要的不在口舌争辩,而在于实力解决,于是积极备战;南方孙中山一党亦在内部争论中取得一致意见,武力解决占据上风,战争遂不可避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次革命 武力解决 取得一致意见 权力斗争 宋教仁 辛亥革命 袁世凯 宋案
原文传递
报人与政争——张季鸾1913年第一次入狱考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宪阁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29-136,164,共8页
1913年七八月间,二次革命紧张之际,张季鸾在北京被捕,离死神只有一步之遥。这是其长达三十年报人生涯中的第一次入狱。唯有关此事的前因后果,大多语焉不详。细察当时情势,可以发现其中别有经纬。即不止局限于通常所说的创办民立报北京... 1913年七八月间,二次革命紧张之际,张季鸾在北京被捕,离死神只有一步之遥。这是其长达三十年报人生涯中的第一次入狱。唯有关此事的前因后果,大多语焉不详。细察当时情势,可以发现其中别有经纬。即不止局限于通常所说的创办民立报北京分馆、为宋案仗义执言或披露善后大借款等具体事件。衡诸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政治情势,他之被捕入狱直接是因戒严令,而根本上则是南北冲突大环境之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季鸾 民立报 宋案 善后大借款二次革命 第一次入狱
下载PDF
辛亥革命时期的上海帮会 被引量:3
16
作者 邵雍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42-46,共5页
帮会的介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上海辛亥革命的结局,上海辛亥革命的历程表明帮会具有巨大的活动能量,同时又难为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所驾驭。
关键词 辛亥革命 上海 帮会 资产阶级革命党 光复会 李徵五 宋案 宋教仁
下载PDF
“革命”的负面化与民初政争形势的发展
17
作者 陈忠纯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2-133,共12页
长期以来,学界一般认为自辛亥革命爆发后,"革命"运动虽有经历高低起伏,但"革命"本身作为一种信仰,已拥有当然的合法性。揆诸史实,情况远非如此简单。辛亥革命结束后,国人"革命"情绪急遽消退,由竞言"... 长期以来,学界一般认为自辛亥革命爆发后,"革命"运动虽有经历高低起伏,但"革命"本身作为一种信仰,已拥有当然的合法性。揆诸史实,情况远非如此简单。辛亥革命结束后,国人"革命"情绪急遽消退,由竞言"革命",转为讳言"革命",以至忧心"革命"再起。"革命"形象的迅速负面化源于国人对"革命"的认知,也与旧官僚及立宪派的推波助澜密切相关,而革命党人未能挺身为"革命"辩护,加速了"革命"信仰的失落。革命前后国人对"革命"态度的强烈反差,说明"革命"尚未成为国人的"集体信仰"。在"二次革命"中,革命派已不得不为"革命"辩护;而在护国运动中,护国军非但不敢大张旗鼓地亮出"第三次革命"的旗号,相反,竟然声言起事非革命,乃为反袁氏复辟帝制制造革命,即为"革革命"。这些都说明,当时国人眼中的"革命"更多地还是类似于传统的改朝换代,故被许多人视为"暴力"、"破坏"的代名词,民国成立,其合法性亦不复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 革革命 宋案 “二次革命” 护国运动
下载PDF
一代报人邵飘萍
18
作者 邵艺 《中国档案》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82-83,共2页
毛泽东曾对美国记者斯诺说,他早年在北京大学接受新文化运动熏染时,遇到了李大钊等一批先贤,“特别是邵飘萍,对我帮助很大。他是新闻学会的讲师,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一个具有热情理想和优良品质的人”。这位民国初至20世纪20年代极有声望... 毛泽东曾对美国记者斯诺说,他早年在北京大学接受新文化运动熏染时,遇到了李大钊等一批先贤,“特别是邵飘萍,对我帮助很大。他是新闻学会的讲师,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一个具有热情理想和优良品质的人”。这位民国初至20世纪20年代极有声望的进步记者,毕其一生之精力办报,后为之献身。在他充满活力的笔下,记录并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就让我们沿着他的足迹,探寻其短暂而辉煌的一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邵飘萍 中国近代历史 汉民日报 自由主义者 北洋政府 通信社 汤修慧 宋案 临时约法 中国新闻界
下载PDF
近二十年(1990-2011年)宋教仁研究综述
19
作者 毛兰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70-73,共4页
近二十年关于宋教仁的研究,较1990年以前,既有继承延续又有新的拓展。不仅新出现了考察宋在民族危机下,分析国际局势,提出外交策略和军事外交思想的文章;也出现了单独研究宋教仁的政党政治、责任内阁制思想、法治思想、行政组织思想以... 近二十年关于宋教仁的研究,较1990年以前,既有继承延续又有新的拓展。不仅新出现了考察宋在民族危机下,分析国际局势,提出外交策略和军事外交思想的文章;也出现了单独研究宋教仁的政党政治、责任内阁制思想、法治思想、行政组织思想以及讨论他设计民主制度、探索中央和地方关系篇章。"宋案"的众多研究论述主要集中在对"宋案"凶手的考辨、对"宋案"的社会反映和影响的分析以及从其它学科的角度来审视"宋案"这三个方面。同时,宋教仁在教育、经济、新闻等诸思想也受到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教仁 民主革命思想 宋案
下载PDF
近30年大陆学界宋教仁案研究综述
20
作者 李新文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第5期26-29,共4页
近30年来,大陆学界对宋教仁案从多个角度和学科领域展开研究。在宋案真凶问题上,很多学者不再认可袁世凯主谋说,提出了陈其美主谋说、应桂馨主谋说、洪述祖主谋说等多种新观点。一些学者考察了宋案后黄兴发给袁世凯“哿电”的真实作者... 近30年来,大陆学界对宋教仁案从多个角度和学科领域展开研究。在宋案真凶问题上,很多学者不再认可袁世凯主谋说,提出了陈其美主谋说、应桂馨主谋说、洪述祖主谋说等多种新观点。一些学者考察了宋案后黄兴发给袁世凯“哿电”的真实作者问题、孙中山对处理宋案的真实态度等与宋案的有关重要问题。还有些学者运用传媒学和法学理论考察了宋案的媒体效应和司法背景等。总起来看,近30年大陆学界对宋教仁案研究进展巨大,成果丰硕,但在吸纳前人研究成果、多学科综合研究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教仁案 宋案 袁世凯 孙中山 陈其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