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宋诗的宗派意识 被引量:3
1
作者 许总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9-117,共9页
在中国诗史上,宋诗体现出空前强烈的变革性、自立性,从而形成与传统诗风完全不同的特征,究其原因,与宋代文人宗派意识的确立、强化密切相关。基于宗派意识,促使不同类型的文人形成各自的群体乃至流派。从诗歌体派发展看,宋诗体派既表现... 在中国诗史上,宋诗体现出空前强烈的变革性、自立性,从而形成与传统诗风完全不同的特征,究其原因,与宋代文人宗派意识的确立、强化密切相关。基于宗派意识,促使不同类型的文人形成各自的群体乃至流派。从诗歌体派发展看,宋诗体派既表现出对唐诗体派的继承,更多有对唐诗体派的变革。最重要的特点是体派聚合的自觉性,更多地接近了现代文学流派的性质。正是自觉的宗派意识,促使宋诗各体派形成明确的疆域,各派别的争疆别垒,不仅强化了宋诗革新创变的本质特征,而且以一种独特的范式开启了延续千年的唐宋诗之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诗 体派 宗派意识 唐宋诗之争
下载PDF
宗派意识与天台宗“性具善恶”之诠释
2
作者 崔韩颖 孙钰捷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1-57,共7页
天台宗法师对"性具善恶"的诠释各有侧重,这与其宗派意识直接相关。天台宗对"性具善恶"的诠释有三个特点:本体化的构建、极端化与纠偏、新经论的引述。这分别与智顗和湛然,知礼和从义,传灯的宗派意识相关。具体而言... 天台宗法师对"性具善恶"的诠释各有侧重,这与其宗派意识直接相关。天台宗对"性具善恶"的诠释有三个特点:本体化的构建、极端化与纠偏、新经论的引述。这分别与智顗和湛然,知礼和从义,传灯的宗派意识相关。具体而言,智顗面对佛教南北分裂的实际,以诸法实相、圆顿止观统一佛教学修体系,创立天台宗,因此"性恶"并非其阐发的重点。唐代湛然面对他宗崛起、佛教高度理论化的危机形势,将"性具"本体化,使得心体与性体逐渐合一,以与诸宗抗衡。宋代知礼提出"理毒性恶",使得"性具善恶"心体与性体彻底合一,在山家山外斗争中,树立了山家的正统性,保持了台宗教义纯粹性。山家后学从义提出性体、性量、性具不能偏于一隅,纠正了其时对"性具"的过分倡导。明代传灯试图以台宗融合诸宗,遂引述《楞严经》阐扬"性具善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派意识 性具善恶 天台宗
下载PDF
慈云遵式《注肇论疏》的天台宗化诠释及其宗派意识 被引量:1
3
作者 杨本华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0-84,共5页
宋代天台宗僧慈云遵式《注肇论疏》通过将僧肇《肇论》中的般若圣智诠释为“般若真心”,将二谛说与般若鉴照诠释为“二谛互具”“遮照互具”,以及以“一心三观照一境三谛”来诠释僧肇《般若无知论》与《涅槃无名论》,从而以天台宗思想... 宋代天台宗僧慈云遵式《注肇论疏》通过将僧肇《肇论》中的般若圣智诠释为“般若真心”,将二谛说与般若鉴照诠释为“二谛互具”“遮照互具”,以及以“一心三观照一境三谛”来诠释僧肇《般若无知论》与《涅槃无名论》,从而以天台宗思想异质化地诠释了《肇论》。这不仅是遵式对僧肇思想继承与发展中的宗派意识体现,也是历代注解《肇论》者普遍采取的方式,是中国佛教文化圆融精神的体现,也是中国儒佛道文化的精神特质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慈云遵式 僧肇 注肇论疏 天台宗 宗派意识
原文传递
僧人、文本与宗派:清初天童系高僧释德介修志活动研究
4
作者 苏卢健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4-212,共9页
有清一代,佛寺志大量涌现,不少僧人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释德介即是其一。释德介为天童系密云圆悟的第四代弟子,曾任天童寺“书记”一职,后任二灵、延福、东寿昌等寺的住持。他以编纂《天童寺志》为契机,从纂辑资料到修撰成书前后五十... 有清一代,佛寺志大量涌现,不少僧人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释德介即是其一。释德介为天童系密云圆悟的第四代弟子,曾任天童寺“书记”一职,后任二灵、延福、东寿昌等寺的住持。他以编纂《天童寺志》为契机,从纂辑资料到修撰成书前后五十年间历经波折,始终不弃,成为该志成书的首要功臣。此后,释德介身体力行,纂辑《四明翠山禅寺志略》;又以顾问身份参与《保庆寺志略》《天井寺志略》的编纂工作。然而,作为天童系僧人,他深受自身法系修谱意识的影响,只注重书写天童系一系,遮蔽寺院历史上其他法脉的高僧和事迹,使所纂志书不免落入“一家之谱”的窠臼,成为映射当时佛门宗派之争的重要文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童系 释德介 志书编纂 文本书写 宗派意识
下载PDF
辽朝佛教信徒“兼奉诸宗”考论 被引量:1
5
作者 杨军 鞠贺 《古代文明》 CSSCI 2020年第4期73-79,M0005,共8页
辽后期兼奉诸宗现象普遍存在于不同的佛教信众群体中。其出现的原因有三:一是佛教各宗派斗争激烈,为增强佛教内部凝聚力,兼奉诸宗成为必然要求;二是部分职业僧侣站在修行的角度批评偏修一宗的弊端,支持信徒兼奉诸宗;三是辽朝皇帝出于更... 辽后期兼奉诸宗现象普遍存在于不同的佛教信众群体中。其出现的原因有三:一是佛教各宗派斗争激烈,为增强佛教内部凝聚力,兼奉诸宗成为必然要求;二是部分职业僧侣站在修行的角度批评偏修一宗的弊端,支持信徒兼奉诸宗;三是辽朝皇帝出于更好地利用佛教维护统治的目的,倡导兼奉诸宗。辽朝佛教信徒兼奉诸宗以密宗为主,禅宗和三论宗被置于边缘的地位。辽帝通过提倡并践行兼奉诸宗加强了汉人佛教信徒对辽朝的认同心理。辽朝的兼奉诸宗淡化了唐中期以来浓厚的宗派意识,但不利于各宗派义理的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朝 佛教信徒 兼奉诸宗 宗派意识
下载PDF
印光法师与近代净土宗
6
作者 纪华传 李继武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08-114,共7页
净土宗是明清以后中国佛教中影响最大的宗派之一,在社会各阶层传播甚广。印光法师被公认为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对于净土宗的大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认为,印光法师通过对净土经典的抉择、净土宗专修道场的确立以及对净土宗祖师问... 净土宗是明清以后中国佛教中影响最大的宗派之一,在社会各阶层传播甚广。印光法师被公认为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对于净土宗的大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认为,印光法师通过对净土经典的抉择、净土宗专修道场的确立以及对净土宗祖师问题的厘定,奠定了近代净土宗的基础,同时也反映出近代净土宗宗派意识的强化。并对印光法师净土念佛思想、禅净关系以及儒佛一贯等思想进行了分析,概括了他在净土宗中的地位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佛教 印光法师 净土宗 宗派意识
下载PDF
宋代华严宗戒律思想述论
7
作者 刘因灿 郭文 《船山学刊》 2013年第4期133-137,共5页
戒律为中国佛教各宗共持之法门,因而宋代华严学僧在恢弘华严教学时,也兼修戒律学,可以净源、观复、普观为代表。净源和观复的戒律学研究主要围绕《遗教经论》展开,他们从大乘佛教立场并结合华严思想史,判定《遗教经》《遗教经论》为大... 戒律为中国佛教各宗共持之法门,因而宋代华严学僧在恢弘华严教学时,也兼修戒律学,可以净源、观复、普观为代表。净源和观复的戒律学研究主要围绕《遗教经论》展开,他们从大乘佛教立场并结合华严思想史,判定《遗教经》《遗教经论》为大乘经典。同时,净源对律宗、华严两宗观法的比较与评判以及观复围绕《盂兰盆经》的藏乘判摄问题对元照展开的批判表现出宋代华严学僧的宗派立场,同时也折射了宋代律宗与华严宗的微妙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华严宗 《遗教经论》 大乘精神 宗派意识
下载PDF
“即用儒学,投机见体”的“大陆新儒家”——由“首届两岸新儒家会讲”所引发
8
作者 王绪琴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6期28-46,共19页
"首届两岸新儒家会讲"引发出当前大陆儒学发展的一些问题,通过此次"会讲"可以看出以陈明为首的一些"大陆新儒家"的功利性用心。进一步,我们试图通过陈明先生的"即用见体"理论,发掘这些"... "首届两岸新儒家会讲"引发出当前大陆儒学发展的一些问题,通过此次"会讲"可以看出以陈明为首的一些"大陆新儒家"的功利性用心。进一步,我们试图通过陈明先生的"即用见体"理论,发掘这些"大陆新儒家"功利主义的理论根源,揭示其"即用见体"是一种粗陋的实用主义和投机主义。这种歪曲利用、变相否定儒学及传统文化的理论方式,将会把儒学发展的带向一个危险的境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届两岸新儒家会讲 宗派意识 即用见体 功利主义
下载PDF
泰泽创办人罗哲兄弟遇刀刺身亡终年九十
9
《中国天主教》 2005年第5期47-47,共1页
致力基督徒合一的泰泽团体创办人罗哲兄弟(RogerSchutz)8月16日遭一名精神受困扰的妇人袭击身亡;终年91岁。
关键词 泰泽团体 罗哲兄弟 基督教 宗教信仰 宗派意识
下载PDF
南北宗论与明代的宗派标榜之风
10
作者 高震 《中国书法》 CSSCI 2019年第8期4-32,共29页
学界在考察划分"南北宗"时往往多着眼于董其昌禅学及心学思想的作用,对促成此说产生之特定世风、士风等因素的体认似乏深度。明代党社风气盛行,士人宗派观念强烈,南北宗论的提出实为斯时艺苑生态中宗派争鸣、门户交锋之社会... 学界在考察划分"南北宗"时往往多着眼于董其昌禅学及心学思想的作用,对促成此说产生之特定世风、士风等因素的体认似乏深度。明代党社风气盛行,士人宗派观念强烈,南北宗论的提出实为斯时艺苑生态中宗派争鸣、门户交锋之社会气候的映射。同时,在明人标榜风尚的推动下,书分南北之论争亦由华亭一派肇其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南北宗论 宗派意识 标榜风气
原文传递
儒佛因缘:宋明理学中的批判精神与排拒意识
11
作者 丁为祥 《中国哲学年鉴》 2016年第1期405-405,共1页
宋明理学的崛起与来自佛老超越追求的压力始终存在着分不开、割不断的联系,但作为儒学,其与佛、老在人生价值观上的对立又使它不能不以辟佛排老标宗。这样一来,理学在吸取超越精神的同时也不能不对佛、老二教表现出一定的排拒意识。如... 宋明理学的崛起与来自佛老超越追求的压力始终存在着分不开、割不断的联系,但作为儒学,其与佛、老在人生价值观上的对立又使它不能不以辟佛排老标宗。这样一来,理学在吸取超越精神的同时也不能不对佛、老二教表现出一定的排拒意识。如果说批判精神总体上体现着理学的一种超越、拓展自我的指向的话,那么所谓排拒意识就只能成为从儒学与佛老在价值观层面的对立到理学内部“宗派意识”或“门户意识”的根源了。在理学从宋到明的发展中,随着其道统意识的不断强化,理学显现出一种不断地将其对佛老的批判精神转化为理学内部之排拒意识的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现出理学自身理论规模的缩减与创造性资源的枯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统意识 超越精神 批判精神 宋明理学 人生价值观 超越追求 割不断 宗派意识
原文传递
茶陵派非“派”试论——“茶陵派”命名由来及相关问题的考辨 被引量:8
12
作者 何宗美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8-110,共13页
今所谓茶陵派并不是明代文学史上实际存在的茶陵派的原生态。茶陵派经历了自明中期以来特别是明末清初文学思潮背景下文派之争的不断层累和重塑。从成化至天启、崇祯的一百多年间,明代文坛的主流一直不以流派看待李东阳及其文学群体,到... 今所谓茶陵派并不是明代文学史上实际存在的茶陵派的原生态。茶陵派经历了自明中期以来特别是明末清初文学思潮背景下文派之争的不断层累和重塑。从成化至天启、崇祯的一百多年间,明代文坛的主流一直不以流派看待李东阳及其文学群体,到明末程嘉燧才开始使"西涯之诗,复开生面",这是明清之际抬升李东阳文学地位、塑造茶陵派文学影响的开始。以《列朝诗集》为凭借,钱谦益开始了以其文学观念为支配的明代诗歌史的全面梳理,在他所主观构建的明诗体系中,李东阳成为支撑"钱氏明诗史"的关键,由此所谓"茶陵派"在文学史上才被他和盘托出。其说先后被清代官书《四库全书总目》和陈田《明诗纪事》等借鉴和宣扬,成为后来文学史普遍接受的"常识",结果原本占主导的"无与宗派"说即茶陵派非"派"的观点长期淹没无闻。出于门户之见而构建和夸大"茶陵派",带来了李东阳与茶陵派研究的困扰,同时也是成化至弘治几十年文学长期被遮蔽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陵派 非派 程嘉燧 钱谦益 宗派意识
原文传递
民國道教會的地方實踐及其觀念
13
作者 朱明川 《全真道研究》 2020年第1期216-229,共14页
本文關注民國時期地方道教會的人員構成、運作方式及其背後所體現的觀念。運用民國檔案和新發現的民間宗教經卷,筆者試圖還原上世紀四十年代重慶、上海和山東這三個不同地區的道教會組織。道教會是1912年後新出現的宗教組織,各地組建成... 本文關注民國時期地方道教會的人員構成、運作方式及其背後所體現的觀念。運用民國檔案和新發現的民間宗教經卷,筆者試圖還原上世紀四十年代重慶、上海和山東這三個不同地區的道教會組織。道教會是1912年後新出現的宗教組織,各地組建成立的道教會多由作爲地方宗教精英的全真派道士把控。作爲道門領袖,他們在各地開展道教會活動時不得不處理與地方社會的基層宗教人士和民間儀式專家之間的關係,宗派意識亦在此刻顯現,如何對待"草根"成爲需要考量的問題。雙方博弈的互動過程,決定著道教會這一新式的組織能否有效統攝整合地方基層的宗教人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教會 宗派意識 散居道士 民間教派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