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定量计算机断层扫描在骨密度与腰椎小关节突退变及参数的相关性研究
1
作者 李菁菁 李雨桐 +4 位作者 梁平 刘家汐 孙巍 高戈 吴涛 《中国医学装备》 2025年第4期53-57,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定量计算机断层扫描(QCT)的骨质疏松与腰椎小关节突关节的相关性,以及骨密度(BMD)与小关节各参数的关系,为临床治疗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23年12月至2024年3月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因腰部不适... 目的:探讨基于定量计算机断层扫描(QCT)的骨质疏松与腰椎小关节突关节的相关性,以及骨密度(BMD)与小关节各参数的关系,为临床治疗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23年12月至2024年3月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因腰部不适及下肢疼痛就诊的63例患者,根据CT腰椎BMD标准,将其分为BMD正常组(31例)、骨量减少组(21例)和骨质疏松组(11例),所有患者均行腰椎CT扫描,扫描完成后采用有体膜模式测量患者BMD、左右关节突面积、CT值、高度等参数,并查看各组是否存在骨赘、终板炎及椎间盘突出;运用单变量方差分析(ANOVA)评估不同BMD组在患者年龄、性别、关节突面积、CT值和高度方面的差异;采用Pathria评分系统对椎间关节的退化进行评估,并利用Fisher精确检验分析3组之间关节突退化评分的差异,同时进行组间两两比较。使用Spearman等级相关性分析探讨BMD与椎间关节退化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BMD正常组BMD值为(165.14±30.11)mg/cm^(3),骨量减少组BMD值为(98.98±10.14)mg/cm^(3),骨质疏松组BMD值为(58.62±18.73)mg/cm^(3),3组间BM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3.121,P<0.001),组间两两比较显示,BMD正常组与骨量减少组BMD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018,P<0.001),BMD正常组与骨质疏松组BMD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989,P<0.001),骨量减少组与骨质疏松组BMD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41,P<0.001)。BMD正常组左右上关节突面积均小于其他两组,3组左右上关节突CT值及高度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350、24.458,P<0.05);BMD正常组CT值均高于其他两组,骨量减少组右上关节突CT值显著低于骨质疏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91,P<0.05);BMD正常组左右上关节突高度均低于骨质疏松组,右上关节突高度均低于骨量减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32、-2.798、-2.618,P<0.05)。骨质疏松程度与关节突关节退变两者存在负相关性(r=-0.745,P<0.001)。随着BMD值降低,关节突关节的退变随之加重。骨赘、终板炎及椎间盘等比例增加。结论:骨质疏松与腰椎间盘关节突关节退变具有一定相关性,当骨量减少达到严重程度,骨赘、终板炎及椎间盘突出比例均增加,左右关节突面积及高度均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量计算机断层扫描(qct) 骨密度(BMD) 骨质疏松 关节突退变 相关性
下载PDF
定量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在成人骨质疏松管理中的临床应用:2015年国际临床骨密度学会官方共识(第三部分) 被引量:6
2
作者 王燕 张伟 程晓光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261-1266,1288,共7页
国际临床骨密度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Clinical Densitometry,ISCD)就无校准体模的计算机断层扫描(如来源于结肠成像术)的临床应用发布了新的官方立场,并提出机会性骨质疏松筛查技术。ISCD定量CT工作组综述了这些新技术临床... 国际临床骨密度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Clinical Densitometry,ISCD)就无校准体模的计算机断层扫描(如来源于结肠成像术)的临床应用发布了新的官方立场,并提出机会性骨质疏松筛查技术。ISCD定量CT工作组综述了这些新技术临床应用的证据,并在2015年ISCD官方大会上提出一份报告和建议。该文将讨论与ISCD官方立场相关的支持证据、理论说明、争议和进一步研究建议,综述了统计参数映射方法的最新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同步和内部校准 机会筛选 骨质疏松 定量计算机断层扫描 统计参数映射
下载PDF
硝酸甘油介入^(99m)Tc—MIBI心肌单光子发射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显像半定量分析存活心肌
3
作者 杨玲 王雄 +3 位作者 王陆建 刘建中 李思进 曹希成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02年第6期508-509,共2页
关键词 硝酸甘油 ^99MTC-MIBI 单光子发射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显像 定量分析 存活心肌 冠心病
下载PDF
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基于腰椎定量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测定的内脏脂肪与糖脂代谢的相关性 被引量:6
4
作者 张露平 阮祥燕 +5 位作者 鞠蕊 秦爽 王宾红 许新 杨瑜 Alfred OMueck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08-513,共6页
目的研究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内脏脂肪与糖脂代谢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0年2月期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内分泌科就诊并接受腰椎定量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QCT)检查的患者... 目的研究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内脏脂肪与糖脂代谢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0年2月期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内分泌科就诊并接受腰椎定量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QCT)检查的患者185例,依据内脏脂肪面积分为内脏型肥胖组[内脏脂肪组织(visceral adipose tissue,VAT)≥100 cm^2]和正常组,记录患者一般信息,对人体测量学指标及糖脂代谢指标进行测定。结果在围绝经期及绝经后患者中,内脏型肥胖组的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及稳态胰岛素指数均高于正常组,VAT与三者呈明显正相关。围绝经期三酰甘油浓度高于正常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正常组(P<0.05);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和B的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T与三酰甘油及载脂蛋白B呈正相关(P<0.05),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载脂蛋白A呈负相关(P<0.05),尚未发现VAT与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具有明显相关性(P>0.05)。绝经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B浓度明显高于正常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载脂蛋白A浓度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总胆固醇及三酰甘油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T与载脂蛋白B呈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载脂蛋白A呈负相关,尚未发现VAT与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具有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内脏脂肪与糖脂代谢密切相关,应该关注局部脂肪分布与健康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脏脂肪 糖脂代谢 定量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内脏型肥胖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原发灶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半定量指标与临床相关因素关系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李中恩 程爱萍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19年第9期1443-1445,共3页
肺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成为我国城市人口恶性肿瘤死亡原因首位,而非小细胞肺癌占肺癌的80%,包括:鳞状细胞癌、大细胞癌、腺癌三类,具有生殖分裂慢、扩散转移晚等特点,影响患者健康及生活.目前,临床上对于非小细胞肺癌多以手术病... 肺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成为我国城市人口恶性肿瘤死亡原因首位,而非小细胞肺癌占肺癌的80%,包括:鳞状细胞癌、大细胞癌、腺癌三类,具有生殖分裂慢、扩散转移晚等特点,影响患者健康及生活.目前,临床上对于非小细胞肺癌多以手术病理组织检查为主,虽然能帮助患者确诊,但是检查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创伤性,且检查可重复性较差,导致患者诊断依从性较低[1].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是临床上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不仅能提供解剖信息,还可以提供肿瘤功能信息,体现肿瘤的生物学特性,但是与临床相关因素的关系缺乏研究[2].因此,本研究采取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探讨PET/CT半定量指标在非小细胞肺癌原发灶中的应用及与临床相关因素关系,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 临床相关因素 非小细胞肺癌 定量 原发灶 病理组织检查 影像学检查方法 恶性肿瘤
下载PDF
定量计算机断层扫描探讨肥胖及超重患者不同糖代谢水平下腹腔内脂肪与骨密度相关性 被引量:1
6
作者 杨秋实 邢卿 +3 位作者 李啸扬 李烁 王雨竹 郁万江 《临床普外科电子杂志》 2022年第2期60-64,118,共6页
目的探讨肥胖及超重患者不同糖代谢水平下腹腔内脂肪与骨密度相关性。方法选择年龄≤60岁、体质量指数≥25kg/m2未经治疗的肥胖及超重患者86例,根据糖代谢状态分为糖耐量正常(normal glucose tolerance,NGT)组(NGT组,30例)、糖耐量受损(... 目的探讨肥胖及超重患者不同糖代谢水平下腹腔内脂肪与骨密度相关性。方法选择年龄≤60岁、体质量指数≥25kg/m2未经治疗的肥胖及超重患者86例,根据糖代谢状态分为糖耐量正常(normal glucose tolerance,NGT)组(NGT组,30例)、糖耐量受损(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组(IGT组,31例)及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组(DM组,25例)。采用定量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测量腹部脂肪及L1~L3椎体骨密度。收集患者相关的临床数据,包括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腹部总脂肪面积、内脏脂肪面积、皮下脂肪面积、肝脏脂肪含量平均值、胰腺脂肪含量平均值、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等。分别分析三组的腹腔内脂肪面积与骨密度相关性及三组间骨密度的差异,分析骨密度与各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NGT组、IGT组、DM组腹部内脏脂肪面积与骨密度均呈负相关(P均<0.05),NGT组相关性更高(r=-0.525,P<0.05)。NGT组、IGT组骨密度较DM组升高,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NGT组、IGT组之间骨密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内脏脂肪面积是骨密度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无论糖代谢是否异常,肥胖及超重人群内脏脂肪面积与骨密度均呈负相关。腹部脂肪与骨密度关系复杂,腹部脂肪可能是影响肥胖患者骨密度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腹腔内脂肪 骨密度 糖代谢 定量计算机断层扫描
下载PDF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斑块定量分析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王蔚然 王玺 +3 位作者 窦冠华 何柏 荆晶 单冬凯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22年第9期665-669,共5页
目的应用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CTA)斑块定量分析,比较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和稳定性冠心病(SCAD)患者冠状动脉斑块成分与负荷特征。方法回顾性纳入2021年1月至3月就诊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心血管内科的116例... 目的应用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CTA)斑块定量分析,比较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和稳定性冠心病(SCAD)患者冠状动脉斑块成分与负荷特征。方法回顾性纳入2021年1月至3月就诊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心血管内科的116例冠心病(CA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临床诊断结果将其分为ACS组(81例)和SCAD组(35例)。2组患者均在14 d内先后接受CCTA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采用CCTA斑块定量分析软件测量各类斑块成分体积及负荷、最小管腔直径和重构指数(RI)、偏心指数(EI)等影像学指标并比较分析。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Wilcoxon检验及χ^(2)检验。结果ACS组患者较SCAD组患者具有更大的总斑块负荷(TPB)、非钙化成分负荷(NCPB)和脂质成分负荷(LPB),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60.5±11.2)%和(51.7±14.4)%,(58.9±12.0)%和(50.1±15.2)%,17.9%(11.6%,27.6%)和14.2%(7.5%,20.8%),均P<0.05]。斑块各类成分体积、钙化成分负荷(CPB)、RI和EI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CS患者的罪犯病变较非罪犯病变具有更大的TPB、NCPB和LPB,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62.3±10.4)%和(54.8±10.6)%,(60.7±11.0)%和(52.4±11.0)%,(19.7±10.3)%和(15.1±9.2)%,均P<0.05)]。此外,罪犯病变较非罪犯病变具有更小的CPB[0.5%(0.0,2.6)%和1.5%(0.3,3.6)%,P<0.05]。结论通过CCTA斑块定量分析技术测量斑块成分构成后发现,ACS患者和罪犯病变呈现出更高的TPB、NCPB和LP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急性冠脉综合征 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斑块定量分析
下载PDF
压裂液伤害的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 被引量:4
8
作者 刘玉婷 崔丽 +2 位作者 程芳 管保山 梁利 《无损检测》 2019年第1期18-22,共5页
使用CT(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可以在不破坏岩心的前提下进行无损检测,有利于对压裂液储层伤害的位置和程度进行效果对比、定量分析和直观观察。采用微米-纳米级CT扫描系统对压裂液伤害前后的岩心进行了微观分析,结果表明:致密储层岩心的... 使用CT(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可以在不破坏岩心的前提下进行无损检测,有利于对压裂液储层伤害的位置和程度进行效果对比、定量分析和直观观察。采用微米-纳米级CT扫描系统对压裂液伤害前后的岩心进行了微观分析,结果表明:致密储层岩心的物理性质差是引起储层伤害的根本原因,压裂液与储层的相互作用是伤害的引发因素。CT技术定性、定量、可视化的分析能力可以更直观地反映上述伤害产生的位置和程度,可以有效印证其他分析手段得到的数据,为压裂液伤害的研究提供试验手段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裂液伤害 孔-喉结构 计算机断层扫描 定量 可视
下载PDF
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对砂型进行定量描述
9
作者 GuoN,LannuttiJJ. 《现代铸铁》 CAS 2003年第3期65-66,共2页
关键词 砂型 定量描述 铸造 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 无损检测
下载PDF
不同时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双相计算机断层扫描征象及相关定量参数与患者肺功能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纪蒙蒙 张晓辰 +3 位作者 李永 朱晓龙 杨飞 崔书君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66-168,共3页
目的探讨缓解期与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双相计算机断层扫描(CT)征象及相关定量参数与患者肺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22年1—12月收治的197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病情分期将患... 目的探讨缓解期与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双相计算机断层扫描(CT)征象及相关定量参数与患者肺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22年1—12月收治的197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病情分期将患者分为缓解期组(n=85)与急性加重期组(n=112)。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包括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FVC、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测试(CAT)评分。比较两组患者呼气相、吸气相CT定量参数,包括呼吸双相全肺容积(TLC)、平均肺密度(MLD)。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检验呼气相、吸气相CT定量参数与肺功能相关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急性加重期组FEV1、FVC、FEV1/FVC均低于缓解期组,CAT评分高于缓解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加重期组呼气相、吸气相TLC均高于缓解期组,呼气相、吸气相MLD均低于缓解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呼气相TLC与FEV1、FVC、FEV1/FVC呈负相关(r=-0.463、-0.369、-0.576,P<0.05),与CAT评分呈正相关(r=0.482,P<0.05);吸气相TLC与FEV1、FVC、FEV1/FVC呈负相关(r=-0.481、-0.479、-0.510,P<0.05),与CAT评分呈正相关(r=0.485,P<0.05);呼气相MLD与FEV1、FVC、FEV1/FVC呈正相关(r=0.409、0.437、0.460,P<0.05),与CAT评分呈负相关(r=-0.512,P<0.05);吸气相MLD与FEV1、FVC、FEV1/FVC呈正相关(r=0.536、0.395、0.422,P<0.05),与CAT评分呈负相关(r=-0.496,P<0.05)。结论缓解期与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双相CT征象无明显差异,但其呼气相、吸气相TLC、MLD存在显著差异,且与患者肺功能存在明显相关性,可用于辅助评估肺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缓解期 急性加重期 呼吸双相 计算机断层扫描 征象 定量参数 肺功能
下载PDF
定量计算机断层扫描测量氟中毒家兔骨密度及与骨损伤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蒋菲菲 雷平贵 +3 位作者 陈义家 邹迅 罗鹏 潘雪莉 《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414-417,共4页
目的 分析定量计算机断层扫描(QCT)骨密度改变与氟中毒家兔骨损伤的相关性。方法 取家兔16只,雌雄各半,按体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8只,分别饮用含氟化钠0、300 mg/L的自来水(0、663 g分析纯氟化钠溶于1 000... 目的 分析定量计算机断层扫描(QCT)骨密度改变与氟中毒家兔骨损伤的相关性。方法 取家兔16只,雌雄各半,按体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8只,分别饮用含氟化钠0、300 mg/L的自来水(0、663 g分析纯氟化钠溶于1 000 ml自来水)。90 d后,检测家兔活体股骨骨密度(QCT测定)和骨损伤的相关指标[氟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家兔股骨骨氟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家兔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及骨钙素(BGP),光镜下观察股骨病理学改变并计算骨小梁面积]。结果用独立样本校正t(t')检验和偏相关性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实验组骨密度[(653.49 ± 167.81)g/cm3]、骨氟含量[(3 232.16 ± 927.85)mg/kg],血清ALP[(42.69 ± 3.28)U/L]、BGP[(2 504.19 ± 276.79)μg/L],骨小梁面积[(39.02 ± 3.33)Tb.Ar]均高于对照组[(540.40 ± 41.99)g/cm3、(554.01 ± 376.51)mg/kg、(20.50 ± 4.90)U/L、(1 294.60 ± 191.86)μg/L、(8.15 ± 2.34)Tb.Ar,t' = 2.615、7.565、10.641、10.158、14.494,P均 〈 0.05]。实验组股骨QCT影像可见成像关节面组织硬化,骨质硬化、骨纹理粗化。光镜下实验组股骨表现为骨小梁数目增多,排列紊乱。相关性分析发现,骨密度与骨氟、骨小梁面积、BGP、ALP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 = 0.702、0.627、0.614、0.567,P均 〈 0.05]。结论 QCT可测量氟中毒家兔三维骨质密度,其与骨氟含量、骨组织病理学改变、骨代谢指标均具有良好相关性,可为QCT在氟骨症患者中的应用提供有效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化物中毒 定量计算机断层扫描 骨密度 创伤和损伤
原文传递
QCT评估HCC患者身体组分变化联合肿瘤标志物预测其术后转移的价值
12
作者 张钦 韩剑剑 +2 位作者 李培 吕磊 翟建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3-77,共5页
目的:基于QCT评估HCC患者身体组分变化预测其术后转移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73例HCC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记录术前及术后1年患者的L1/L2椎体平均骨密度(BMD)、L3椎体水平总脂肪面积(TFA)、L3椎... 目的:基于QCT评估HCC患者身体组分变化预测其术后转移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73例HCC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记录术前及术后1年患者的L1/L2椎体平均骨密度(BMD)、L3椎体水平总脂肪面积(TFA)、L3椎体水平腹内脂肪面积(VFA)、L3椎体水平椎后肌群脂肪面积(FA)、L3椎体水平椎后肌群肌肉面积(MA),并计算术前与术后各指标的差值(术后-术前),记为ΔBMD、ΔTFA、ΔVFA、ΔFA、ΔMA;同时记录术前血清学指标,包括甲胎蛋白(AFP)、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甲胎蛋白异质体百分比(AFP-L3/AFP)、CEA、CA-199、CA125、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百分比。根据术后1年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提示的肝内或肝外转移情况,分为转移组(29例)和非转移组(44例)。比较两组间以上指标的差异,采用ROC曲线评估相关指标预测HCC患者术后发生转移的效能。结果:转移组与非转移组的ΔMA、AFP、AFP-L3、AFP-L3百分比、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AFPL3、AFPL3百分比、淋巴细胞绝对值、中性粒百分比、淋巴百分比、ΔMA预测HCC患者术后发生转移的AUC值分别为0.725、0.779、0.664、0.709、0.707、0.864(P均<0.05)。结论:QCT可以有效评估HCC患者术后身体组分变化,术后椎后肌群肌肉含量减少、术前高水平的AFPL3、AFPL3百分比、淋巴细胞绝对值、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百分比可能成为预测HCC患者术后发生转移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定量计算机断层扫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身体组分 血清标志物 肿瘤转移
下载PDF
高分辨率外周定量计算机断层扫描评估骨小梁微结构和骨强度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3
作者 马剑雄 赵杰 +7 位作者 何伟伟 匡明杰 陈恒亭 张禄凯 孙磊 崔玉红 马信龙 王颖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68-474,共7页
骨小梁微结构是决定骨强度及其生理功能的重要因素,而普通X线与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不能精确反映骨小梁的真实微结构。高分辨率外周定量计算机断层扫描(HR-p QCT)是近年来新兴的一项影像学检测技术,能够定性、定量测量体内骨小梁三... 骨小梁微结构是决定骨强度及其生理功能的重要因素,而普通X线与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不能精确反映骨小梁的真实微结构。高分辨率外周定量计算机断层扫描(HR-p QCT)是近年来新兴的一项影像学检测技术,能够定性、定量测量体内骨小梁三维微结构和体积骨矿物质密度,具有极高的精度和相对低剂量的辐射。这种新型成像工具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骨小梁微结构,利用HR-p QCT数据进行有限元分析建模计算,能够准确预测骨强度,结合三维重建图像及骨小梁微结构参数还能够评估骨质疏松和骨折风险。在本综述中,我们总结了HR-p QCT的技术流程、数据参数及其临床应用等内容,以期为HR-p QCT的普及和广泛应用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外周定量计算机断层扫描 骨小梁微结构 骨密度 骨强度
原文传递
应用瑞加诺生负荷D-SPECT评价定量血流分数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柳 李晓燕 +3 位作者 高志超 郑庆厚 赵甫刚 王硕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43-448,共6页
目的应用瑞加诺生负荷动态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dynamic single-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D-SPECT)评价定量血流分数(quantitative flow ratio,QFR)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 目的应用瑞加诺生负荷动态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dynamic single-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D-SPECT)评价定量血流分数(quantitative flow ratio,QFR)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21年6月31日至2023年6月31日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住院行择期PCI术的20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年龄(57.56±8.23)岁,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n=100)和QFR组(n=100),试验采用双盲法进行。常规组根据医师经验行PCI术治疗,QFR组根据QFR测定结果行PCI治疗。所有入选患者术前及PCI术后7 d,应用瑞加诺生负荷D-SPECT,分别采集短轴、垂直长轴、水平长轴的图像,计算心肌17节段分布下心肌灌注总积分、心肌缺血总节段数情况。结果PCI术前两组患者心肌缺血节段数(7.59±3.14 vs.7.48±3.36,P=0.811)、心肌灌注总积分(15.87±7.61 vs.15.63±5.97,P=0.8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FR组PCI术后7 d的心肌缺血节段数(5.58±3.36 vs.6.51±2.14,P=0.020)和心肌灌注总积分(10.55±4.41 vs.12.96±6.50,P=0.002)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应用QFR指导PCI可以更好改善患者心肌缺血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加诺生 动态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D-SPECT)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 定量血流分数(QFR)
下载PDF
常规CT值定量评价慢性肾病患者腰椎骨量的可行性研究
15
作者 和建伟 周小娜 +3 位作者 马小梅 曹剑仓 王莉莉 王平 《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年第11期45-51,59,共8页
目的探索应用计算机断层扫描(CT)代替骨密度(BMD)进行骨量评估的可行性,分析慢性肾病(CKD)患者的临床分期与腰1、2椎体CT值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23年1—12月在甘肃省人民医院同时做定量CT(QCT)和腹部CT的健康体检者影像学资料,... 目的探索应用计算机断层扫描(CT)代替骨密度(BMD)进行骨量评估的可行性,分析慢性肾病(CKD)患者的临床分期与腰1、2椎体CT值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23年1—12月在甘肃省人民医院同时做定量CT(QCT)和腹部CT的健康体检者影像学资料,分别测量腰1、2椎体CT值,并以QCT为骨量标准,观察腰1、2椎体CT值与BMD的相关性;调阅在本院曾行腹部CT平扫的CKD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测量腰1、2椎体CT值,分析不同临床分期CKD患者的腰椎CT值之间的差异;对不同分期CKD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并以“腰1、2椎体平均CT值”作为因变量,“实验室检查”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腰1、2椎体CT值与QCT测得的BMD值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88、0.892,且界定骨量正常、减低与骨质疏松的CT截断值分别130.275、87.250 HU,随着临床分期的增加,CT值减低,患者的血清甲状旁腺激素、磷逐渐减低;CKD患者腰1、2椎体平均CT值与甲状旁腺激素有线性回归关系(P=0.045)。结论腰1、2椎体CT值与QCT测得的BMD值相关性良好,常规CT测得的腰1、2椎体的CT值能够反映椎体骨量情况,因此可以用来评估CKD患者的骨量丢失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肾病 骨量评估 计算机断层扫描 定量计算机断层扫描 骨密度 骨质疏松
下载PDF
影像学检查对胸腔积液定量分析的应用进展
16
作者 娄晶 房彩云 +2 位作者 刘道安 张仕公 王军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24期176-179,共4页
胸腔积液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症候,以胸膜腔内病理性液体积聚为特征,多系统、多器官的疾病均可引发。胸腔积液的量化对患者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可直接关系到患者治疗方案的确定及疗效的判定。目前,胸腔积液的诊断主要基于影像技术,影像学... 胸腔积液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症候,以胸膜腔内病理性液体积聚为特征,多系统、多器官的疾病均可引发。胸腔积液的量化对患者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可直接关系到患者治疗方案的确定及疗效的判定。目前,胸腔积液的诊断主要基于影像技术,影像学检查不仅能准确显示胸腔积液有无,而且能进行胸腔积液的定量估测。此外,精确的胸腔积液定量分析可以为临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可靠的影像依据。本文旨在综述目前影像学检查对于胸腔积液定量分析的应用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积液 定量分析 X线 计算机断层扫描 超声
下载PDF
能谱CT多参数定量分析对肺癌病理类型的鉴别诊断价值
17
作者 张劭辉 《实用癌症杂志》 2024年第4期602-606,共5页
目的分析能谱CT对肺癌病理类型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82例肺癌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将患者分为腺癌组(44例)和鳞癌组(38例),统计2组影像学特征,比较2组能谱CT多参数、动脉期、静脉期不同keV下CT值、K值... 目的分析能谱CT对肺癌病理类型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82例肺癌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将患者分为腺癌组(44例)和鳞癌组(38例),统计2组影像学特征,比较2组能谱CT多参数、动脉期、静脉期不同keV下CT值、K值,采用ROC曲线分析能谱CT多参数对肺癌病理类型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鳞癌组胸膜凹陷征、磨玻璃密度患者占比(36.84%、31.58%)低于腺癌组(65.91%、54.55%),P<0.05。鳞癌组标准化碘浓度、能谱曲线斜率、碘-水含量低于腺癌组,动脉期70、100 keV下K值高于腺癌组(P<0.05)。能谱CT多参数鉴别肺癌病理类型的敏感度比较,标准化碘浓度低于能谱曲线斜率、动脉期碘-水含量、动脉期70 keV下K值(P<0.05),能谱曲线斜率、动脉期碘-水含量、动脉期100 keV下K值低于动脉期70 keV下K值(P<0.05);特异度比较,标准化碘浓度高于能谱曲线斜率、动脉期碘-水含量、动脉期70 keV下K值、动脉期100 keV下K值(P<0.05),能谱曲线斜率高于动脉期70 keV下K值,动脉期70 keV下K值低于动脉期100 keV下K值(P<0.05);曲线下面积(AUC)比较,标准化碘浓度、动脉期70 keV下K值高于动脉期碘-水含量(P<0.05)。结论不同病理类型肺癌患者能谱CT检查胸膜凹陷征及定量参数标准化碘浓度、能谱曲线斜率、碘-水含量、动脉期、静脉期70、100 keV下K值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标准化碘浓度、能谱曲线斜率、碘-水含量、动脉期、静脉期70、100 keV下K值可有助于肺癌病理类型的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病理类型 能谱计算机断层扫描 参数 定量分析 鉴别诊断
下载PDF
CT定量联合肺功能鉴别肺气肿型和支气管炎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价值研究 被引量:14
18
作者 叶璐 沈旦 +1 位作者 张征宇 潘旭东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7期73-80,共8页
目的分析计算机断层成像(CT)定量联合肺功能鉴别肺气肿型和支气管炎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32例CO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COPD组),其中肺气肿型COPD患者58例、支气管炎... 目的分析计算机断层成像(CT)定量联合肺功能鉴别肺气肿型和支气管炎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32例CO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COPD组),其中肺气肿型COPD患者58例、支气管炎型COPD患者74例,另选取同期该院100例健康成年人作为对照组。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深吸气末、深呼气末双相CT扫描,收集肺体积、肺血管体积、平均肺密度、低衰减区域(<-950 HU)占肺总体积百分比(LAA%_(-950))等指标,并进行肺功能检查,收集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实际测量值占预测值百分比(FEV_(1)%pred)、用力肺活量实际测量值占预测值百分比(FVC%pred)、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的比值(FEV_(1)/FVC)、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等指标。比较COPD组与对照组基线资料、CT定量和肺功能检查结果;比较2种类型COPD患者CT定量和肺功能指标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T定量和肺功能鉴别2种类型COPD的效能;一致性分析CT定量联合肺功能鉴别2种类型COPD的效能;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COPD的危险因素。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OPD组吸烟史、特殊职业暴露史患者比例较高,并且COPD组肺体积较大,肺血管体积、FEV_(1)%pred、FVC%pred、FEV_(1)/FVC、DLCO值较小(P<0.05);与支气管炎型COPD患者比较,肺气肿型COPD患者肺血管体积、肺密度、LAA%_(-950)值较大(P<0.05);与支气管炎型COPD患者比较,肺气肿型COPD患者FEV_(1)%pred、FVC%pred、FEV_(1)/FVC、DLCO较低(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肺血管体积≥111.175 mL、平均肺密度≥-841.933 HU、LAA%_(-950)≥34.613、FEV_(1)%pred≤42.787%、FVC%pred≤64.989%、FEV_(1)/FVC≤54.755%、DLCO≤62.159 mmol/(min·kPa)是肺气肿型COPD的最佳截断值;一致性分析结果显示,CT定量联合肺功能鉴别肺气肿型COPD的敏感性为91.38%(53/58)、特异性为91.89%(68/74)、准确性为91.67%(121/132)、κ=0.831;CT定量联合肺功能鉴别支气管炎型COPD的敏感性为91.89%(68/74)、特异性为91.38%(53/58)、准确性为91.67%(121/132)、κ=0.831;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烟史、特殊职业暴露史、肺体积、肺血管体积、FEV_(1)%pred、FVC%pred、FEV_(1)/FVC、DLCO可能是影响COPD的危险因素。结论CT定量和肺功能单独及联合鉴别肺气肿型COPD和支气管炎型COPD均有较高的价值,两者联合应用鉴别2种炎型COPD的敏感性、特异性均高于单独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肺气肿型 支气管炎型 计算机断层扫描 定量分析 肺功能
下载PDF
Logistic回归联合ROC曲线评价CT增强定量值在术前预测胸腺瘤危险度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4
19
作者 章婷婷 宋文 +1 位作者 黄国权 余永强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15-321,共7页
目的探讨临床资料、CT定性特征及定量值在术前预测胸腺瘤危险度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1例胸腺瘤患者的临床和CT资料,依据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低危组和高危组。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CT定性特征和定量值进行组间比较;... 目的探讨临床资料、CT定性特征及定量值在术前预测胸腺瘤危险度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1例胸腺瘤患者的临床和CT资料,依据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低危组和高危组。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CT定性特征和定量值进行组间比较;采用Logistic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寻找预测胸腺瘤危险度的相关因素;对胸腺瘤危险度有预测意义的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其预测效能。结果低危组62例,高危组19例,两组的最大增强CT值和增强前后CT最大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最大增强CT值(OR=0.88,95%CI:0.83~0.94)和增强前后CT最大差值(OR=0.92,95%CI:0.88~0.97)为胸腺瘤危险度的独立预测因子(P<0.001)。最大增强CT值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84,敏感性为68.4%,特异性为96.8%;增强前后CT最大差值的AUC为0.833,敏感性为89.5%,特异性为72.6%。结论基于增强CT的定量参数有助于术前预测胸腺瘤不同风险分层,最大增强CT值预测效能优于增强前后CT最大差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增强定量 预测 胸腺瘤 危险度
下载PDF
CT对大鼠脂肪肝定量诊断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周选民 刘玥 +1 位作者 胡承雷 曾蕾 《西部医学》 2015年第1期13-16,共4页
目的 通过构建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验证CT在脂肪肝定量诊断中的作用,从而发现其特点,明确优、劣势,提高诊断的特异性和灵敏性.方法 Wistar大鼠60只,适应性饲养1周后,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正常对照组(对照组)和非酒精性脂肪肝模... 目的 通过构建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验证CT在脂肪肝定量诊断中的作用,从而发现其特点,明确优、劣势,提高诊断的特异性和灵敏性.方法 Wistar大鼠60只,适应性饲养1周后,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正常对照组(对照组)和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组(模型组),每组30只.对照组一般饲料饲养,模型组给予高脂饲料.每组分别在第8、12、16周随机取10只大鼠,以1.0%戊巴比妥钠(3.0 ml/100 g体重,ip)麻醉大鼠,称取体重,肝脏行CT检查后,在无菌条件下手术开腹,取肝右叶中部一块5mg组织用10%甲醛固定,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病理表现:对照组切片示肝细胞无脂肪变性.模型组8周为单纯性脂肪肝,12周模型组为中~重度脂肪肝,16周始从脂肪性肝炎进展到脂肪性肝纤维化;16周肝组织有炎性坏死.CT示:对照组图像为肝实质密度均匀.模型组8周有明显的脂肪变,图像可见肝脏轻度增大,肝实质密度减低;12周后表现更为明显,肝脏进一步增大且出现肝缘圆钝,肝实质密度比血液还低;16周后肝实质密度继续降低.体重、脂变评分和CT评分:对照组8周分别为(515.13±40.12)、(1.00±0.00)、(62.3±7.4);模型组为(578.78±42.25)、(2.40±0.55)、(46.8±5.3).对照组12周分别为(592.45±49.23)、(1.00±0.00)、(61.5±6.8);模型组分别为(643.78±53.89)、(2.65±0.43)、(33.4±3.7).对照组16周分别为(683.34±35.69)、(1.00±0.00)、(60.9±7.5);模型组分别为(659.51±54.87)、(2.84±0.41)、(16.2±3.9).对照组与模型组间在不同时期体重、脂变评分和CT评分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模型组HE染色确诊,轻度脂肪肝12例,中度10例,重度脂肪肝8例.按CT阈值标准的诊断符合率为53.3%;按血管相对密度值分级标准的诊断符合率为73.3%;按肝/脾CT值比值的诊断诊断符合率为90%.结论 CT值的高低与肝脂肪沉积量呈明显负相关,可用于脂肪肝的早期诊断;肝内血管相对密度法和肝脾CT值比值法两者的结合在脂肪肝的定量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断层扫描摄影术 大鼠 非酒精性脂肪肝 定量诊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