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31篇文章
< 1 2 6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大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4
1
作者 罗邦伟 张志仁 +2 位作者 姜曼 孙怡 吴玉章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921-925,共5页
目的研究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neuritis,EAN)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将Lewis大鼠共12只随机分的为EPO治疗组6只和PBS对照组6只,使用大鼠外周神经P257-81肽段诱发急性EA... 目的研究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neuritis,EAN)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将Lewis大鼠共12只随机分的为EPO治疗组6只和PBS对照组6只,使用大鼠外周神经P257-81肽段诱发急性EAN模型,每天测量体重和神经功能评分至实验结束,免疫后第7天开始进行EPO治疗。第14天(高峰期)取大鼠坐骨神经,用免疫组化染色观察T细胞炎症浸润。第21天(恢复期)取大鼠淋巴结,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IFN-γ、IL-17、IL-4和Foxp3的相对表达。使用放射性3H-TdR掺入法检测淋巴细胞增殖实验中EPO的抑制作用。结果 EPO治疗后大鼠EAN严重度显著降低;免疫组化显示治疗组外周神经T细胞浸润减少;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治疗组淋巴结中IFN-γ和IL-17表达降低,而IL-4和Foxp3表达增加;淋巴细胞增殖实验表明EPO剂量依赖地抑制淋巴细胞增殖。结论 EPO对EAN有明显治疗作用,这种治疗作用可能与EPO抑制T细胞的炎症浸润和增殖反应,抑制Th1/Th17类细胞因子炎症损伤,促进Th2/Treg类细胞因子免疫抑制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促红细胞生成素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 治疗作用 免疫抑制
原文传递
IL-17、RORγt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中的表达 被引量:6
2
作者 李庆华 杨欢 +5 位作者 胡珏 张海平 张勇 吴志国 梁静慧 肖波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09年第2期97-100,108,共5页
目的观察Th17型细胞因子IL-17和Th17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维甲酸受体相关孤儿受体γ的胸腺异构体(RORγt)mRNA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EAN)模型中的表达,以探讨Th17细胞在EAN中的作用。方法用P2_(53-78aa)肽段免疫Lewis大鼠,建立EAN模型... 目的观察Th17型细胞因子IL-17和Th17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维甲酸受体相关孤儿受体γ的胸腺异构体(RORγt)mRNA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EAN)模型中的表达,以探讨Th17细胞在EAN中的作用。方法用P2_(53-78aa)肽段免疫Lewis大鼠,建立EAN模型,观察大鼠发病情况和组织病理改变,并检测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用RT-PCR技术检测IL-17和RORγt在大鼠发病高峰期脾脏、淋巴结和坐骨神经中的表达。结果EAN组大鼠在第14-16天发病高峰期时平均临床评分为(7.5±1.2),病理学检查可见明显炎性细胞浸润,对P2_(53-78aa)的刺激产生强烈淋巴细胞增殖反应,与对照组相比,IL-17和RORγt mRNA在脾脏、淋巴结和坐骨神经中的表达均显著升高(P<0.001)。结论 IL-17和RORγt表达上调与EAN的发病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17 RORΓT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
下载PDF
骨髓基质干细胞治疗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的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徐欣 孙博 +3 位作者 穆莉莉 王广友 金连弘 李呼伦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2-55,共4页
目的:探讨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移植治疗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experimentalautoimmuneneuritis,EAN)的疗效以及相应的作用机制。方法:用P0180-199多肽与弗氏完全佐剂的混合液免疫Lewis大鼠,建立EAN动物模型。治疗组在免疫后第10天,... 目的:探讨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移植治疗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experimentalautoimmuneneuritis,EAN)的疗效以及相应的作用机制。方法:用P0180-199多肽与弗氏完全佐剂的混合液免疫Lewis大鼠,建立EAN动物模型。治疗组在免疫后第10天,尾静脉回输荧光染料PKH26标记的BMSC(2×106个细胞/只),通过临床评估、免疫组化及ELISA等方法,研究了BMSC对EAN的治疗作用。结果:回输的BMSC能向脱髓鞘神经组织周围迁移,减轻脱髓鞘的病理改变和炎性细胞浸润。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CD4+和CD8+T细胞的浸润显著减少(P<0.05),血清中IFN-γ和TNF-α的水平明显降低(P<0.05),培养上清中IL-4的水平显著增加(P<0.05)。结论:BMSC静脉移植治疗EAN有一定的疗效。BMSC通过调节细胞因子的表达逆转Th1/Th2型细胞之间的失衡而发挥治疗作用,并能够抑制T细胞活化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 骨髓基质干细胞 Th1/Th2型细胞 细胞因子
原文传递
雷公藤多甙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免疫状态的影响 被引量:8
4
作者 李建萍 肖保国 吕传真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09年第3期202-205,208,共5页
目的探讨雷公藤多甙(tripterygium polyglucoside,TPG)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experimental allergicneuritis,EAN)免疫状态的影响。方法建立EAN大鼠模型,在其出现临床症状后连续给予TPG灌胃14d,观察大鼠淋巴细胞增殖水平以及淋巴细... 目的探讨雷公藤多甙(tripterygium polyglucoside,TPG)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experimental allergicneuritis,EAN)免疫状态的影响。方法建立EAN大鼠模型,在其出现临床症状后连续给予TPG灌胃14d,观察大鼠淋巴细胞增殖水平以及淋巴细胞钾通道mRNA和血清抗体表达水平的变化并分析其与临床症状的关联。结果免疫后第23天,与对照组比较,EAN模型组的基础淋巴细胞增殖水平以及脂多糖和牛周围神经髓鞘(bovine peripheral myelin,BPM)诱导的细胞增殖水平显著增高[分别为(8.77±0.56)%比(4.67±0.39)%,(8.07±0.74)%比(7.24±0.30)%,(9.24±0.72)%比(7.22±0.67)%],淋巴细胞n型电压门控钾通道(voltage-gated K^+channel,Kvl.3)和中间电导钙激活钾通道(intermediate-conductance calcium-activated K^+channel,IKCa1)mRNA表达明显增高(分别为0.56±0.03比0.35±0.02,0.71±0.05比0.44±0.04),血清抗-BPM抗体水平亦显著升高(1 489.67±153.08比15.00±2.85);与EAN模型组比较,TPG治疗组的基础淋巴细胞增殖和BPM诱导的细胞增殖水平均明显降低[(7.96±0.45)%比(8.77±0.56)%,(8.09±0.52)%比(9.24±0.72)%],Kv1.3和IKCa1 mRNA表达降低(0.51±0.04比0.56±0.03,0.64±0.04比0.71±0.05),抗-BPM抗体水平则无显著变化(1 341.08±346.42比1 489.67±153.08)。结论 TPG通过抑制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增殖干预EAN的细胞免疫,该过程涉及淋巴细胞钾通道表达减少。TPG有可能成为吉兰-巴雷综合征的潜在治疗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公藤多甙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 淋巴细胞钾离子通道
下载PDF
从Th1、Th17细胞除极探讨丙戊酸干预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的机制 被引量:3
5
作者 贲莹 张凤华 +2 位作者 梁文杰 张冬 方倩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年第1期33-36,共4页
目的从Ⅰ型辅助T细胞(Th1)、17型辅助T细胞(Th17)细胞除极角度探讨丙戊酸(VPA)干预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EAN)的机制。方法实验大鼠随机分为VPA治疗组、EAN组、正常组,应用周围神经髓鞘抗原(P257-81)多肽与完全弗氏佐剂的混合液免疫VP... 目的从Ⅰ型辅助T细胞(Th1)、17型辅助T细胞(Th17)细胞除极角度探讨丙戊酸(VPA)干预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EAN)的机制。方法实验大鼠随机分为VPA治疗组、EAN组、正常组,应用周围神经髓鞘抗原(P257-81)多肽与完全弗氏佐剂的混合液免疫VPA治疗组和EAN组大鼠。VPA治疗组大鼠于免疫当天至第15天每天腹腔内注射300mg·kg-1丙戊酸钠。观察发病情况,坐骨神经电生理改变及组织病理学变化,检测腹股沟淋巴结中IFN-γ、IL-17 mRNA水平。结果 VPA治疗组的最初发病时间迟于EAN组(P<0.05),其高峰期临床评分显著低于EAN组(P<0.05),坐骨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的波幅较EAN组明显升高,潜伏期和时限显著缩短(P<0.05)。髓鞘脱失和炎性细胞浸润较EAN组明显减少(P<0.05)。淋巴结中IFN-γ、IL-17mRNA表达明显下降(P<0.05)。结论 VPA通过影响Th1、Th17细胞除极,使IFN-γ、IL-17分泌下降,从而抑制EAN大鼠的自身免疫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戊酸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 TH17细胞 TH1细胞 IFN-γ、IL-17
下载PDF
FTY720治疗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的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焦虹 王维治 +1 位作者 王丽华 陈丽霞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42-444,447,共4页
目的探讨FTY720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neuritis,EAN)的作用。方法 34只Lewis大鼠随机分为FTY720组(n=12)、EAN组(n=12)和完全弗氏佐剂(FCA)组(n=10),FTY720组于注射P257-81抗原乳剂后0天开始每日腹腔注射FT... 目的探讨FTY720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neuritis,EAN)的作用。方法 34只Lewis大鼠随机分为FTY720组(n=12)、EAN组(n=12)和完全弗氏佐剂(FCA)组(n=10),FTY720组于注射P257-81抗原乳剂后0天开始每日腹腔注射FTY720,FCA组注射相同体积的磷酸盐缓冲液(PBS)。每日对大鼠进行临床评分,比较高峰期最高评分,致敏第16天测定淋巴细胞增殖及培养液上清TNF-α、IFN-γ及IL-10的含量,并进行坐骨神经病理学检查。结果与EAN组相比,FTY720组的高峰期平均最大评分显著降低(P<0.05),并抑制T淋巴细胞增殖(P<0.01),降低培养上清中TNF-α、IFN-γ水平(P<0.05),组间IL-10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坐骨神经炎性细胞浸润程度显著轻于EAN组(P<0.01)。结论 FTY720明显缓解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的病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TY720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 T细胞 细胞因子
下载PDF
IL-12和IL-18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中的协同作用机制 被引量:1
7
作者 穆莉莉 孙博 +4 位作者 王菁华 赵恺 吕桂香 金连弘 李呼伦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950-953,957,共5页
目的:研究IL-12和IL-18分别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EAN)中的调节机制以及IL-12与IL-18的协同作用。方法:建立P0180-199特异性T细胞系。分别用IL-12或IL-18或者IL-12和IL-18进行体外干预,将不同处理组的T细胞回输到正常的大鼠体内,建... 目的:研究IL-12和IL-18分别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EAN)中的调节机制以及IL-12与IL-18的协同作用。方法:建立P0180-199特异性T细胞系。分别用IL-12或IL-18或者IL-12和IL-18进行体外干预,将不同处理组的T细胞回输到正常的大鼠体内,建立过继免疫的EAN动物模型。应用国际分级标准和临床评分对发病鼠进行临床评定;通过免疫组化检测不同组EAN鼠坐骨神经淋巴细胞浸润;ELISA法检测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结果:①在IL-12和IL-18共同干预的条件下,特异性T细胞TNF-α和IFN-γ的产生均增加;②与IL-12或IL-18组相比,IL-12+IL-18组大鼠临床发病明显加重,发病时间提前;③在坐骨神经标本中,与对照组相比,IL-12+IL-18组CD4+淋巴细胞浸润数量较多,而IL-12和IL-18组CD4+淋巴细胞浸润较少。结论:经IL-12和IL-18体外干预的P0180-199特异性T淋巴细胞,通过过继免疫给正常大鼠后,诱导出严重的EAN动物模型,表现出协同增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 IL-12 IL-18 协同作用
下载PDF
口服髓磷脂碱性蛋白治疗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的临床及神经病理观察 被引量:1
8
作者 梁 东 李海波 +3 位作者 贾飞勇 陈银波 李春怀 杨贵贞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6-28,共3页
摘 要:目的 探讨口服髓磷脂碱性蛋白(MBP)治疗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EAN)的效果。方法 应用牛周围神经 MBP免疫豚鼠建立 EAN动物模型。应用国际分级标准和临床评分对发病豚鼠进行临床评定;对 EAN豚鼠坐骨神经进行常规病理、免... 摘 要:目的 探讨口服髓磷脂碱性蛋白(MBP)治疗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EAN)的效果。方法 应用牛周围神经 MBP免疫豚鼠建立 EAN动物模型。应用国际分级标准和临床评分对发病豚鼠进行临床评定;对 EAN豚鼠坐骨神经进行常规病理、免疫组化、半薄切片的光镜及电镜观察;剥离单神经纤维,评定其脱髓复髓情况。结果用 MBP建立豚鼠 EAN模型其发病率为 87.5%,免疫诱导的 12~16d出现典型瘫痪症状,高峰期在 14~21d,以后进入恢复阶段。发病高峰期坐骨神经病理为小血管周围大量的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浸润,神经纤维肿胀、变性,髓鞘脱失;恢复期神经组织内浸润的细胞明显减少,神经纤维肿胀、脱髓的现象明显减轻,施万细胞明显增生。在发病高峰时开始治疗,口服MBP和腹腔注射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均促使豚鼠临床得分提前下降,坐骨神经病理在21d时表现为浸润的淋巴细胞减少,肌髓鞘纤维减少,复髓纤维增多。结论 MBP口服治疗EAN,明显地促进其临床和病理提前恢复,其机制可能是大剂量MBP口服诱导机体免疫耐受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磷脂碱性蛋白 免疫耐受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 口服 治疗 神经病理
下载PDF
未成熟髓源树突状细胞负载P2 58-73肽段诱导免疫耐受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的预防作用 被引量:1
9
作者 胡珏 张海萍 +4 位作者 肖波 李庆华 张勇 周红轮 杨欢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93-296,共4页
目的观察未成熟髓源树突状细胞(iMDC)负载P258-73肽段诱导免疫耐受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EAN)的预防作用,以及对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33(IL-33)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1)P258-73aa与iMDC共培养。(2)21只Lewis大鼠随机分为EAN... 目的观察未成熟髓源树突状细胞(iMDC)负载P258-73肽段诱导免疫耐受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EAN)的预防作用,以及对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33(IL-33)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1)P258-73aa与iMDC共培养。(2)21只Lewis大鼠随机分为EAN组(A组)、iMDC组(B组)和P258-73aa-iMDC组(C组),并分别于皮下注射磷酸盐缓冲液(PBS)、iMDC及P258-73aa-iMDC;7d后,各组均给予P253-78aa和完全弗氏佐剂(CFA)进行免疫,诱发EAN。观察各组发病情况并作临床评分至免疫后16d(发病高峰期)。(3)采用3H-TdR掺入法检测淋巴细胞增殖反应;RT-PCR检测大鼠坐骨神经、脾脏和淋巴结中IL-33、IFN-γmRNA的表达。结果(1)发病高峰期,A组、B组、C组的临床评分为(7.4±1.9)分、(5.2±1.6)分和(3.4±0.9)分,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2)A组、B组、C组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增殖反应依次明显降低(均P<0.01)。(3)A组、B组、C组坐骨神经、脾脏和淋巴结中IFN-γmRNA表达水平依次明显降低,IL-33mRNA表达依次明显增高(P<0.05~0.01)。结论P258-73aa-iMDC能减轻EAN的发病;其可能通过抑制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增殖、降低IFN-γ分泌、上调IL-33的分泌诱导免疫耐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 未成熟髓源树突状细胞 免疫耐受
下载PDF
并发麻痹性肠梗阻的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的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魏亚芬 殷萍 +5 位作者 刘永丹 卢冲 李晶鑫 刘丽 吴珊珊 肖淑媛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7年第6期191-193,共3页
目的对并发麻痹性肠梗阻的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EAN)进行探究。方法 60只健康清洁级的雄性Lewis大鼠,随机分成三组,第一组为200μg P2(57-81)多肽特异性肽段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组,第二组为400μg P2(57-81)多肽特异性肽段实验性... 目的对并发麻痹性肠梗阻的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EAN)进行探究。方法 60只健康清洁级的雄性Lewis大鼠,随机分成三组,第一组为200μg P2(57-81)多肽特异性肽段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组,第二组为400μg P2(57-81)多肽特异性肽段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组,第三组为对照组,各20只。分析每组大鼠的临床瘫痪评分,评价炎性细胞浸润和脱髓鞘的情况。结果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模型组的大鼠全部发病,对照组大鼠没有发病。第二组大鼠最大临床瘫痪评分(7.25±0.36)分高于第一组(7.02±0.43)分,发病时间(5.05±0.61)d早于第一组(6.51±0.50)d,瘫痪持续时间(37.12±1.01)d长于第一组(23.81±1.76)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一组和第二组的高峰期开始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第18天、第35天、第45天3个不同时间坐骨神经HE染色炎性细胞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一组第18天、第35天、第45天坐骨神经HE染色炎性细胞均低于第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致敏第45天,400μg P2(57-81)多肽组仍有炎性反应,一些重度格林巴利综合征在慢性瘫痪下不恢复阶段可能会存在自身免疫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痹性肠梗阻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 格林巴利综合征
下载PDF
通经益髓方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家兔协同刺激因子CD80/CD86调控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赵建军 黎明全 +3 位作者 张炜煜 任重 王庆伟 杨薇 《环球中医药》 CAS 2009年第1期27-30,共4页
目的探讨通经益髓方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家兔协同刺激分子CD80、CD86调控作用的影响。方法应用牛坐骨神经提取的髓鞘碱性蛋白Ⅱ(P2)蛋白免疫新西兰家兔,建立EAN(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动物模型,采用不同方法进行治疗,抽血提取淋... 目的探讨通经益髓方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家兔协同刺激分子CD80、CD86调控作用的影响。方法应用牛坐骨神经提取的髓鞘碱性蛋白Ⅱ(P2)蛋白免疫新西兰家兔,建立EAN(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动物模型,采用不同方法进行治疗,抽血提取淋巴细胞,对各组家兔淋巴细胞协同刺激分子CD80、CD86蛋白表达水平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后,通经益髓方组和免疫球蛋白组CD80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治疗7天后通经益髓方组降低程度不如免疫球蛋白组(P<0.05),至14天时通经益髓方组CD80的蛋白表达水平和免疫球蛋白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但均未达到正常水平(P<0.01);通经益髓方组和免疫球蛋白组CD86蛋白表达水平与模型组相比明显升高(P<0.01),治疗7天后通经益髓方组升高程度不如免疫球蛋白组(P<0.05),至14天时通经益髓方组CD86蛋白的水平和免疫球蛋白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但均未达到正常。结论通经益髓方组具有抑制CD80的分泌,促进CD86分泌的作用。使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Th2细胞分泌增加,发挥免疫下调作用,从而达到治疗EAN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经益髓方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 协同刺激分子CD80/CD86 调控
下载PDF
辣椒素通过抑制自噬活性抑制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 被引量:6
12
作者 周寿红 薛瑞瑞 +5 位作者 郭潇潇 盛思敏 杜倩 夏嘉辉 肖婷 林芬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91-197,共7页
目的观察辣椒素对大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EAN)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Lewis大鼠采用P2_(57-81)多肽与完全弗氏佐剂的混合液足底注射诱导EAN模型。在免疫后0.5 h,通过腹腔注射给予雷帕霉素(2.5 mg·kg^(-1)),免疫后1 h给予... 目的观察辣椒素对大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EAN)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Lewis大鼠采用P2_(57-81)多肽与完全弗氏佐剂的混合液足底注射诱导EAN模型。在免疫后0.5 h,通过腹腔注射给予雷帕霉素(2.5 mg·kg^(-1)),免疫后1 h给予辣椒素(1 mg·kg^(-1)·d^(-1))灌胃,共15 d。每天观察大鼠发病情况,并进行神经系统体征临床评分和体质量测量,坐骨神经病理切片进行HE染色和劳克坚牢蓝染色,透射电镜观察坐骨神经的超微结构。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坐骨神经中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与EAN组比较,EAN+辣椒素组大鼠从免疫后d 7~16神经系统体征临床评分明显降低,体质量从免疫后d 3~16明显增加(P<0.05),髓鞘脱失现象明显减少,炎症细胞浸润数明显减少(P<0.05),血清中TNF-α、IFN-γ、IL^(-1)β、IL-6水平明显降低(P<0.05),大鼠坐骨神经轴突中自噬体数量明显减少(P<0.05),坐骨神经中Beclin^(-1)、LC3-Ⅱ蛋白的表达及LC3-Ⅱ/LC3-I的比值均明显下调,p62的表达明显上调(P<0.05)。雷帕霉素部分逆转了辣椒素的作用。结论辣椒素能抑制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其机制与抑制细胞自噬活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素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 肿瘤坏死因子-α 干扰素-Γ 白介素 自噬 自噬相关蛋白
下载PDF
丙戊酸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大鼠保护作用的机制 被引量:1
13
作者 贲莹 高长玉 +2 位作者 张凤华 梁文杰 贺明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3年第2期141-144,共4页
目的观察丙戊酸(VAP)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EAN)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实验大鼠随机分为VAP高剂量组、VAP低剂量组、EAN模型组、正常组,应用P2 57-81多肽与完全弗氏佐剂的混合液诱导EAN模型。VAP于免疫当天至第15d每天腹腔... 目的观察丙戊酸(VAP)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EAN)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实验大鼠随机分为VAP高剂量组、VAP低剂量组、EAN模型组、正常组,应用P2 57-81多肽与完全弗氏佐剂的混合液诱导EAN模型。VAP于免疫当天至第15d每天腹腔内注射。观察各组大鼠发病情况和坐骨神经组织病理学变化,检测外周血中Th17细胞和Foxp3+Treg细胞含量,检测淋巴结中TNF-α、IFN-γ、IL-17、TGF-βmRNA表达。结果 VAP高剂量组的最初发病时间迟于EAN组(P<0.05),其高峰期临床评分显著低于EAN组(P<0.05),坐骨神经炎性细胞浸润较EAN组明显减少;VAP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外周血中Th17细胞比例较EAN组显著减少(P<0.05),Foxp3+Treg细胞比例较EAN组显著增加(P<0.05),淋巴结中促炎细胞因子TNF-α、IFN-γ及IL-17mRNA表达与EAN组比较明显下降(P<0.05),VAP高剂量组抑炎细胞因子TGF-βmRNA表达与EAN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结论 VAP对EAN有治疗作用,这种作用可能与其能够增加Foxp3+Treg细胞和抑炎细胞因子TGF-β含量、减少TH17细胞含量和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戊酸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 TH17细胞 Foxp3+ TREG细胞 细胞因子
下载PDF
趋化因子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中的动态表达 被引量:2
14
作者 周文斌 周颖 肖波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05年第5期262-264,i0002,共4页
目的探讨趋化因子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EAN)中的作用。方法用兔坐骨神经匀浆免疫Wist-ar大鼠,观察免疫后大鼠的发病情况和病理改变,通过免疫组化测定趋化因子在坐骨神经中的动态表达。结果EAN大鼠于免疫后第9天开始出现症状,第15... 目的探讨趋化因子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EAN)中的作用。方法用兔坐骨神经匀浆免疫Wist-ar大鼠,观察免疫后大鼠的发病情况和病理改变,通过免疫组化测定趋化因子在坐骨神经中的动态表达。结果EAN大鼠于免疫后第9天开始出现症状,第15天症状达高峰,病理表现为炎性细胞浸润和脱髓鞘。趋化因子MCP-1表达在第9天达高峰,随后逐渐下降,前后时相点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也有显著性(P<0.001)。趋化因子MIP-1α和RANTES的表达有着相似的动态变化,在第15天疾病高峰期表达最高,随后逐渐下降,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趋化因子MCP-1在EAN发病早期可能起一定作用,MIP-1α和RANTES可能与EAN的病情进展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 趋化因子
下载PDF
T细胞疫苗接种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吴云 梁庆成 王维治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08年第6期408-412,474,共6页
目的建立P257-81-特异性T细胞系,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EAN)大鼠进行T细胞疫苗接种(TCV)的实验研究。方法P257-81多肽、IL-2和抗CD3/CD28单抗包被磁珠诱导扩增P257-81-特异性T细胞及非抗原特异性T细胞,将灭活T细胞接种大鼠,检测指... 目的建立P257-81-特异性T细胞系,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EAN)大鼠进行T细胞疫苗接种(TCV)的实验研究。方法P257-81多肽、IL-2和抗CD3/CD28单抗包被磁珠诱导扩增P257-81-特异性T细胞及非抗原特异性T细胞,将灭活T细胞接种大鼠,检测指标包括:瘫痪高峰期最大评分比较,淋巴细胞增殖试验、CD4+T/淋巴结单个核细胞及CD4+CD25+T/CD4+T细胞百分比测定、培养液上清IFN-γ及IL-10水平测定以及坐骨神经病理学检查。结果P257-81-特异性T细胞显著扩增,2周扩增近1000倍;P257-81-特异性TCV预防组无大鼠发病;P257-81-特异性TCV治疗组大鼠病情减轻,其坐骨神经炎性细胞浸润程度显著轻于对照组(P<0.001);P257-81-特异性TCV预防组和治疗组CD4+CD25+ T/CD4+T细胞百分比及培养液上清IL-10水平均显著高于其对照组,培养液上清IFN-γ水平均显著低于其对照组(均P<0.001)。结论抗原+IL-2+CD3/CD28单抗包被磁珠刺激是一种高效、可靠的扩增抗原特异性T细胞方法;P257-81-特异性TCV能预防EAN发生,并可治疗已发生的EAN,其机制可能为:使CD4+CD25+调节性T细胞/CD4+T细胞比例上调,诱导致病性CD4+Th1细胞向保护性CD4+Th2细胞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细胞疫苗接种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 治疗 临床
下载PDF
趋化因子及黏附因子在重症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模型中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慧 吴云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5期407-410,共4页
目的研究趋化因子、黏附因子与重症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neuritis,EAN)大鼠模型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400μg P257-81多肽和弗氏完全佐剂(FCA)的混合乳液诱导重症EAN大鼠模型,每天对其进行临床评估,在致敏后... 目的研究趋化因子、黏附因子与重症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neuritis,EAN)大鼠模型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400μg P257-81多肽和弗氏完全佐剂(FCA)的混合乳液诱导重症EAN大鼠模型,每天对其进行临床评估,在致敏后第20 d及第45 d分别处死大鼠,并取其脾脏和双侧坐骨神经。RT-PCR方法检测坐骨神经中趋化因子单核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 1,MCP-1/CCL2)及细胞间黏附分子(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ICAM-1)的表达,同时进行坐骨神经病理学检查。结果在致敏后第20 d,EAN大鼠瘫痪症状高峰期,坐骨神经病理学显示: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坐骨神经RT-PCR检测显示:CCL2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在致敏后45天,EAN大鼠瘫痪症状仍迁延不愈,病理学显示:坐骨神经中仍有炎性细胞浸润;CCL2维持在较高表达水平。ICAM-1在对照组、致敏后20 d组及45 d组中表达无明显差异。结论 CCL2可能与重症EAN大鼠症状迁延不愈及炎性细胞持续浸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兰巴雷综合征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 趋化因子单核趋化蛋白1 细胞间黏附分子
下载PDF
1.25(OH)2D3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的治疗作用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年娣 李卓含 +1 位作者 孙俊杰 时鹏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20年第1期7-13,共7页
目的:探讨1.25(OH)2D 3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neuritis,EAN)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人工合成P0180-199肽段与完全弗氏佐剂混合免疫Lewis大鼠建立EAN模型,采用1.25(OH)2D 3灌胃处理,测大鼠体重,观察发病情况... 目的:探讨1.25(OH)2D 3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neuritis,EAN)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人工合成P0180-199肽段与完全弗氏佐剂混合免疫Lewis大鼠建立EAN模型,采用1.25(OH)2D 3灌胃处理,测大鼠体重,观察发病情况并进行行为学评分,HE染色观察坐骨神经炎细胞浸润情况,电镜检测坐骨神经脱髓鞘改变。RT-PCR和ELISA法检测大鼠白介素17(IL-17)、白介素10(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干扰素(IFN-γ)RORrt、FoxP3的表达变化。结果:1.25(OH)2D 3干预可减轻EAN大鼠体重丢失情况、降低行为学评分,减少坐骨神经炎细胞浸润和减轻脱髓鞘,IL-17、IFN-γ、RORrt表达降低、IL-10、TGF-β和FoxP3表达增加。结论:1.25(OH)2D 3可改善EAN大鼠临床症状,机制可能与影响T细胞的数量和功能进而抑制促炎性因子表达有关,有望为格林巴利综合征的治疗提供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 1.25(OH)2D 3 炎症相关因子 T淋巴细胞
下载PDF
1,25(OH)_(2)D_(3)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年娣 孙俊杰 +3 位作者 李卓含 张楠 江冉冉 时鹏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21年第10期977-983,1029,共8页
目的:16S rDNA高通量测序观察1,25(OH)_(2)D_(3)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采用人工合成P0180-199肽段与完全弗氏佐剂混合免疫Lewis大鼠建立EAN模型,1,25(OH)_(2)D_(3)末次灌胃后无菌收集粪便,采用Illumina Miseq P... 目的:16S rDNA高通量测序观察1,25(OH)_(2)D_(3)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采用人工合成P0180-199肽段与完全弗氏佐剂混合免疫Lewis大鼠建立EAN模型,1,25(OH)_(2)D_(3)末次灌胃后无菌收集粪便,采用Illumina Miseq PE300型高通量测序仪检测肠道菌群16S rDNA V3-V4可变区,分析肠道菌群结构和丰度变化。结果:1,25(OH)2D3干预可调节EAN大鼠肠道菌群Alpha、Beta多样性,提高菌群丰度、多样性指数。EAN大鼠粪便Verrucomicrobiaceae、Enterobacteriaceae显著增加,Lachnospiraceae、Ruminococcaceae显著减少,均在1,25(OH)_(2)D_(3)干预后回调。结论:1,25(OH)_(2)D_(3)对EAN大鼠肠道菌群有调节作用,肠道微生态的变化可能用于解释EAN的发病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 1 25(OH)_(2)D_(3) 肠道微生物 16S rDNA
下载PDF
芳香烃受体及其配体VAF347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中的作用
19
作者 殷樱 贾功伟 +1 位作者 谭波涛 邓艳业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93-99,共7页
目的研究芳香烃受体(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AhR)及其配体VAF347在大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neuritis,EAN)中的作用。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流式细胞以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VAF347治疗前后EA... 目的研究芳香烃受体(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AhR)及其配体VAF347在大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neuritis,EAN)中的作用。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流式细胞以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VAF347治疗前后EAN大鼠坐骨神经AhR+、IL-17+、Foxp3+、CD3+和ED1+细胞数目的变化,脱髓鞘情况以及外周血和腹股沟淋巴结IL-17、Foxp3、IFN-γ、TGF-β1、IL-4和IL-10的表达变化。结果 VAF347明显改善EAN大鼠临床症状。VAF347激活AhR后,坐骨神经局部AhR+、IL-17+及CD3+细胞数和比例明显下降,ED1+和Foxp3+细胞数降低但其比例上升;外周血和淋巴结CD4+IL-17+细胞比例下降,而CD4+Foxp3+细胞比例明显上升。VAF347治疗使淋巴结IL-17和IFN-γ表达明显降低,TGF-β1和Foxp3表达显著增加,而IL-4和IL-10的表达在治疗前后未发生明显变化。结论 VAF347明显减轻EAN全身炎症反应,改善了临床症状,这种治疗作用可能与VAF347激活AhR后调节Foxp3+和IL-17+细胞发挥抗炎作用有关,为自身免疫性神经炎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芳香烃受体 VAF347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
原文传递
CD4^+CD25^+调节性T细胞移植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大鼠的保护作用
20
作者 李楠 王建平 蒋超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年第13期26-28,共3页
目的观察CD4+CD25+调节性T细胞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EAN)大鼠周围神经传导功能及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方法 1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及移植组。采用P0多肽诱导建立自身免疫性神经炎大鼠模型。应用免疫磁珠技术分选... 目的观察CD4+CD25+调节性T细胞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EAN)大鼠周围神经传导功能及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方法 1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及移植组。采用P0多肽诱导建立自身免疫性神经炎大鼠模型。应用免疫磁珠技术分选Wistar大鼠脾脏的CD4+CD25+调节性T细胞,流式细胞仪鉴定其纯度,体外培养3d。移植组用培养的CD4+CD25+调节性T细胞干预。造模后2周检测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坐骨神经Capase-3的表达。结果移植组和模型组MCV和SCV低于假手术组,移植组MCV和SCV高于模型组;移植组和模型组Caspase-3表达高于假手术组,移植组Caspase-3表达低于模型组(P均<0.05)。结论 CD4+CD25+调节性T细胞能改善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大鼠周围神经电传导,减少坐骨神经Caspase-3的表达,对EAN大鼠的周围神经炎性脱髓鞘损伤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4+CD25+调节性T细胞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 周围神经传导 CASPASE-3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