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04篇文章
< 1 2 14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6-甲基腺苷相关调节因子与骨关节炎:生物信息学和实验验证分析
1
作者 袁长深 廖书宁 +5 位作者 李哲 官岩兵 吴思萍 胡琪 梅其杰 段戡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724-1729,共6页
背景:越来越多证据表明N6-甲基腺苷(N6-methyladenosine,m6A)调节因子与骨关节炎密切相关,被认为是防治骨关节炎新方向,但具体作用机制不明。目的:通过对骨关节炎基因芯片数据集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探讨m6A对骨关节炎的作用,解析骨关节... 背景:越来越多证据表明N6-甲基腺苷(N6-methyladenosine,m6A)调节因子与骨关节炎密切相关,被认为是防治骨关节炎新方向,但具体作用机制不明。目的:通过对骨关节炎基因芯片数据集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探讨m6A对骨关节炎的作用,解析骨关节炎发病机制。方法:首先利用R软件提取GEO数据库中GSE1919数据集中骨关节炎相关m6A调节因子及其表达量,进而对提取结果行基因差异分析及GO、KEGG富集分析;接着对PPI网络拓扑学分析结果和机器学习结果取交集得到m6A关键调节因子,并通过体外细胞实验验证。结果与结论:①提取得到16个骨关节炎相关m6A调节因子表达量,通过差异分析获得ZC3H13、YTHDC1、YTHDF3、HNRNPC等11个m6A差异调节因子;②GO富集分析显示,骨关节炎相关m6A差异调节因子在生物过程中主要于mRNA转运、RNA分解代谢、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信号通路调控等发挥作用;③KEGG富集分析显示,差异调节因子主要参与p53、白细胞介素17和AMPK信号通路;④综合PPI网络拓扑学分析和机器学习结果获得m6A关键调节因子——YTHDC1;⑤体外细胞实验结果表明,m6A关键调节因子——YTHDC1在对照组与骨关节炎组中表达存在显著差异(P<0.05);⑥结果显示,YTHDC1与骨关节炎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有望成为m6A治疗骨关节炎的分子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炎 N6-甲基腺苷 生物信息学 机器学习 调节因子 软骨细胞 实验验证
下载PDF
夏桑菊防治干眼症的网络药理学机制及实验验证
2
作者 李进良 胡双飞 +6 位作者 蒙奋兆 李沛波 吴灏 彭维 苏薇薇 王永刚 孙维广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6-65,共10页
采用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及细胞实验探究了夏桑菊防治干眼症的作用机制。通过超快速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FLC-Triple-TOF-MS/MS)分析夏桑菊的化学成分,借助网络药理学相关数据库与分析平台预测夏桑菊有效成分靶点... 采用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及细胞实验探究了夏桑菊防治干眼症的作用机制。通过超快速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FLC-Triple-TOF-MS/MS)分析夏桑菊的化学成分,借助网络药理学相关数据库与分析平台预测夏桑菊有效成分靶点及检索疾病相关靶点,并利用cytoscape软件及STRING平台构建网络。采用DAVID数据库进行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将关键靶点前4位与其对应活性成分进行分子对接。体外构建干眼症高渗模型验证核心靶点。共鉴定出61种化学成分,筛选得到24种有效成分可能与干眼症相关的315个潜在的靶点蛋白具有相互作用;筛选出夏桑菊作用的关键活性成分迷迭香酸、蒙花苷及绿原酸等和关键靶点为TNF-α、Caspase1、IL-6以及IL-1β;富集结果表明,夏桑菊治疗干眼症靶点主要集中在AGE-RAGE、TNF等多个信号通路。3种有效成分在细胞实验中不仅显著抑制人角膜上皮细胞活性降低,提升高渗下细胞的移行能力,而且有效抑制高渗诱导下人角膜上皮细胞中Caspase1、IL-1β基因的表达及TNF-α蛋白分泌水平。结果表明夏桑菊中的迷迭香酸、蒙花苷及绿原酸3种主要的活性成分,发挥了高渗诱导下对人角膜上皮细胞保护及修复作用,降低了细胞TNF-α蛋白水平及Caspase1、IL-1βmRNA的相对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桑菊 干眼症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实验验证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和实验验证探讨白虎汤治疗急性肺损伤作用机制
3
作者 胡转楠 陈佳骏 +4 位作者 吴显伟 周伟 邱磊 张少言 鹿振辉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3期19-25,共7页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技术探讨白虎汤治疗急性肺损伤的作用机制,并进行实验验证。方法 通过TCMSP、BATMAN-TCM数据库检索白虎汤的药物活性成分和靶点,通过GeneCards、NCBI、OMIM数据库检索急性肺损伤相关靶点,通过蛋白相互作...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技术探讨白虎汤治疗急性肺损伤的作用机制,并进行实验验证。方法 通过TCMSP、BATMAN-TCM数据库检索白虎汤的药物活性成分和靶点,通过GeneCards、NCBI、OMIM数据库检索急性肺损伤相关靶点,通过蛋白相互作用网络构建及GO、KEGG通路富集分析确定白虎汤治疗急性肺损伤的重要信号通路,对主要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蛋白进行分子对接,通过动物实验观察白虎汤对急性肺损伤致死模型小鼠生存率及炎症因子含量的影响。结果 筛选得到白虎汤与急性肺损伤共同靶点211个,筛选出槲皮素、山柰酚、豆甾醇等主要活性成分。KEGG通路富集分析表明,白虎汤通过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NOD样受体信号通路、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和MAPK信号通路等多种信号通路发挥其治疗急性肺损伤的药理作用。分子对接结果显示,白虎汤有效成分与MAPK14、STAT3、JUN、MAPK1、MAPK3、FOS、RELA有很好的结合能力。动物实验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白虎汤组小鼠生存率显著升高,肺组织病理损伤程度减轻,血清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 白虎汤可通过减轻肺组织病理损伤和减少炎症因子释放有效治疗急性肺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虎汤 急性肺损伤 网络药理学 实验验证 作用机制
下载PDF
单边双针双线摆动缝合轨迹设计及实验验证
4
作者 高子乔 董九志 +1 位作者 陈云军 蒋秀明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2-108,共7页
针对单边双针双线缝合头插刺机构无法缝制3 mm以上厚度预制体的问题,提出一种不对称的8字形运动轨迹并对插刺机构的运动轨迹进行了设计。首先,基于单边双针双线缝合工艺对插刺机构运动学进行分析,确定摆动插刺机构各构件的尺寸;其次,在A... 针对单边双针双线缝合头插刺机构无法缝制3 mm以上厚度预制体的问题,提出一种不对称的8字形运动轨迹并对插刺机构的运动轨迹进行了设计。首先,基于单边双针双线缝合工艺对插刺机构运动学进行分析,确定摆动插刺机构各构件的尺寸;其次,在ADAMS中构建机构模型并进行轨迹分析;最后,通过实验样机进行缝合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设计的缝合机构可将实际缝合厚度不足3 mm提高到8 mm,并在缝合过程中形成稳定线环,验证了不对称8字形缝合工艺及摆动插刺机构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边双针双线缝合 轨迹设计 摆动插刺机构设计 实验验证
下载PDF
基于数据挖掘、网络药理学及实验验证探讨中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用药规律及相关药理分析
5
作者 王笑雨 王召 +4 位作者 曹利华 贺红娟 王真真 李秀敏 苗明三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7-154,共18页
基于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以“中药+变应性鼻炎”“中药+过敏性鼻炎”“中药+鼻鼽”为主题,选取2000年1月至2022年2月公开发表的期刊文献,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临床治疗AR的中药方剂,统计高频药物的用药频次、剂量、药味、药... 基于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以“中药+变应性鼻炎”“中药+过敏性鼻炎”“中药+鼻鼽”为主题,选取2000年1月至2022年2月公开发表的期刊文献,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临床治疗AR的中药方剂,统计高频药物的用药频次、剂量、药味、药性、归经、功效等,并进行关联规则和系统聚类分析,共筛选符合标准的中药方剂有252首,共223味中药,其中用药频次≥30的高频中药有21种,以解表药和补虚药为主,药性以辛温为主,关联规则挖出21对频次≥64的药物组合,其中黄芪-辛夷药对出现频次最高。利用网络药理学对黄芪-辛夷药对的活性成分、靶点蛋白和通路等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黄芪-辛夷药对共有48个有效成分,对应的潜在靶点共306个,包括PTGS2、HSP90、CALM1、NOS2、CHRM1等;GO富集和KEGG通路分析显示核心靶点参与对外源性刺激的反应、氧化还原酶活性等多项进程,并通过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通路、钙离子信号通道等通路作用于AR,分子对接结果显示黄芪-辛夷可能通过细辛素、芒柄花素、山柰酚、槲皮素作用于PTGS2、CHRM1、CYP1B1等靶点发挥治疗AR的作用。基于上述结论进行体内实验验证,结果证实黄芪-辛夷药对能够有效降低AR小鼠血清、肺泡灌洗液以及鼻腔灌洗液中组胺、总IgE、RW特异性IgE、TNF-α和IL-6等炎性因子的水平,升高抗炎因子IL-10的水平,抑制炎症反应的发展,显著改善AR小鼠挠鼻和喷嚏症状,并降低肺组织中PTGS2、HSP90、NOS2蛋白的表达水平。因此,本研究表明黄芪-辛夷药对可能是通过抑制HSP90/PTGS2/NOS2通路进而抑制炎症反应、缓解AR小鼠的症状从而发挥治疗AR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应性鼻炎 用药规律 关联规则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体内实验验证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实验验证的六君子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作用机制研究
6
作者 罗文谦 涂文玲 +2 位作者 洪银洁 陈梅妹 甘慧娟 《中医药学报》 2024年第1期49-57,共9页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六君子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潜在分子机制,并结合动物实验进行疗效和机制验证。方法:在TCMSP数据库中收集六君子汤的活性成分和药物靶点;通过PharmGkb、OMIM、GeneCards和DrugBank数据库筛选CAG的相...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六君子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潜在分子机制,并结合动物实验进行疗效和机制验证。方法:在TCMSP数据库中收集六君子汤的活性成分和药物靶点;通过PharmGkb、OMIM、GeneCards和DrugBank数据库筛选CAG的相关靶点。药物靶点与疾病靶点取交集得出共同靶点,使用Cytoscape3.8.0软件制作活性成分-交集靶点网络图,利用R软件对其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采用复合因素造模法建立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模型,造模16周后进行模型评价,随后用六君子汤干预4周。观察大鼠胃黏膜病理形态变化,通过酶联免疫法检测大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蛋白免疫印迹法、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Janus激酶1(JAK1)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P53、B淋巴细胞瘤-2(BCL-2)表达水平来验证六君子汤对CAG的影响。结果:筛出六君子汤活性成分125个,潜在靶点241个,CAG靶点377个,交集靶点48个,关键靶点涉及IL-1β、IL-6、TP53、BCL-2等,KEGG富集分析得出六君子汤治疗CAG涉及到了JAK/STAT、PI3K/Akt、HIF-1、IL-17等信号通路。实验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六君子汤组大鼠胃黏膜外观和病理形态均有所改善,大鼠血清中IL-6含量降低(P<0.05),IL-1β含量显著降低(P<0.01);胃黏膜组织中JAK1、STAT3、BCL-2 mRNA表达降低(P<0.05),P53 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1);JAK1、STAT3、P53蛋白显著降低(P<0.01),BCL-2蛋白含量降低(P<0.05)。结论:六君子汤可以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IL-1β、IL-6从而进一步抑制下游JAK1/STAT3信号通路的表达,随着该通路激活而抑制P53、Bcl-2因子表达,从而有效调控胃黏膜细胞凋亡,达到修复胃黏膜的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君子汤 慢性萎缩性胃炎 分子机制 实验验证 网络药理学
下载PDF
半枝莲种素抗结直肠癌作用机制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与实验验证
7
作者 齐少冲 王紫静 +1 位作者 邓昭敏 杨锦林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201-208,共8页
目的 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与体内、外实验探索半枝莲种素抗结直肠癌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利用药物与疾病相关公共数据库分别获得半枝莲种素和结直肠癌的相关靶点,对二者交集靶点进行蛋白相互作用分析和功能富集分析以构建“药物-疾病”调... 目的 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与体内、外实验探索半枝莲种素抗结直肠癌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利用药物与疾病相关公共数据库分别获得半枝莲种素和结直肠癌的相关靶点,对二者交集靶点进行蛋白相互作用分析和功能富集分析以构建“药物-疾病”调控网络;利用机器学习算法筛选核心基因,并进行分子对接验证;利用人结肠癌细胞系(HCT116)开展细胞实验,验证半枝莲种素体外抗结直肠癌的作用;利用裸鼠皮下瘤模型验证半枝莲种素体内抗结直肠癌作用并探索相关分子机制。结果 共获得246个半枝莲种素药物靶点和3 658个结直肠癌相关靶点,利用50个交集基因构建了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和“药物-疾病”调控网络。通过机器学习算法筛选出5个半枝莲种素抗结直肠癌的核心靶点。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所有核心靶点与半枝莲种素间的结合能均低于-5 kcal/mol。细胞实验显示,半枝莲种素处理组HCT116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较对照组更弱。动物实验显示,半枝莲种素处理组裸鼠的皮下异种移植瘤生长速度较对照组更慢,且肿瘤组织中MET和磷酸化AKT的表达水平更低(P<0.05)。结论 半枝莲种素可通过下调MET的表达,影响PI3K/AKT通路的磷酸化状态,从而发挥抗结直肠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半枝莲种素 生物信息学分析 实验验证
下载PDF
基于小型ORC涡旋膨胀机变工况特性研究及实验验证
8
作者 石磊 赵亚珑 彭斌 《热力发电》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5-123,共9页
涡旋膨胀机作为有机朗肯循环(organic Rankine cycle,ORC)核心部件之一,其运行特性直接影响了ORC的性能。首先,建立了涡旋膨胀机的三维瞬态仿真模型,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系统地分析了不同工况下吸气压力、排气压力、转速和对涡旋膨胀机... 涡旋膨胀机作为有机朗肯循环(organic Rankine cycle,ORC)核心部件之一,其运行特性直接影响了ORC的性能。首先,建立了涡旋膨胀机的三维瞬态仿真模型,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系统地分析了不同工况下吸气压力、排气压力、转速和对涡旋膨胀机输出功率和等熵效率的影响;其次,分析了不同工况对涡旋膨胀机瞬态性能的影响,较为全面地分析了其中的机理;最后,通过实验室搭建的ORC低温余热无油发电系统试验台验证了数值模型的准确性,实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吻合良好,验证了数值模拟方法的可靠性和适用性。研究结果对涡旋膨胀机的设计和优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朗肯循环 涡旋膨胀机 数值模拟 变工况 实验验证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实验验证探讨麦门冬汤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作用机制
9
作者 马先 于明玥 +4 位作者 周博文 李泽峰 李传慧 辛玲杰 贾新华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97-606,共10页
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并结合实验研究,深入探究麦门冬汤对特发性肺纤维化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TCMSP、中国传统医学百科全书ETCM和SwissADME筛选并确定麦门冬汤中的活性成分。接着利用PubChem、SwissTa... 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并结合实验研究,深入探究麦门冬汤对特发性肺纤维化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TCMSP、中国传统医学百科全书ETCM和SwissADME筛选并确定麦门冬汤中的活性成分。接着利用PubChem、SwissTargetPrediction和Uniport数据库挑选出中药活性成分的潜在作用靶标。借助GeneCards和OMIM数据库获取特发性肺纤维化的靶点基因。Venn diagrams绘图工具筛选出中药与疾病的交集靶点,利用Cytoscape3.9.1软件构建“中药-活性成分-疾病-靶点”网络关系图,并通过CytoNCA插件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筛选得到核心靶点蛋白。运用DAVID进行GO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后使用博来霉素建立SD大鼠肺纤维化模型,观察大鼠肺组织肉眼标本及病理切片,并对其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TGF-β1、α-SMA、IL-4、IFN-γ、LC3-Ⅱ、beclin1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本研究共筛选得到麦门冬汤治疗IPF的作用靶点402个,其中核心靶点50个,对应5种中药的159种有效成分。GO富集分析和KEGG富集分析涉及PI3K-AK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等信号通路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动物实验结果显示,与模型对照组相比,麦门冬汤治疗组可显著下调TGF-β1、α-SMA、IL-4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P<0.05),显著上调LC3-Ⅱ、beclin1、IFN-γ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P<0.05)。结论:本研究提示,麦门冬汤中关键活性成分可能在细胞自噬、炎症反应、巨噬细胞极化等生物过程方面发挥作用,发挥改善肺纤维化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门冬汤 特发性肺纤维化 网络药理学 实验验证 自噬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实验验证探讨淫羊藿苷干预强直性脊柱炎的分子机制
10
作者 徐晓涵 刘宏潇 +1 位作者 屈馨宁 宋俊垚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3期453-460,共8页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实验验证确定淫羊藿苷(icariin,ICA)干预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的潜在作用靶点。方法应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和分子对接预测ICA治疗AS的可能靶点和途径。招募15名活动期AS患者和15名性别、年龄匹配...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实验验证确定淫羊藿苷(icariin,ICA)干预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的潜在作用靶点。方法应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和分子对接预测ICA治疗AS的可能靶点和途径。招募15名活动期AS患者和15名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提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进行体外实验,检测经不同浓度ICA干预后蛋白酪氨酸激酶2/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子3(janus kinase 2/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JAK2/STAT3)信号通路相关分子的表达。结果转录因子p65(transcription factor p65,RELA)、一氧化氮合成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2、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14、MAPK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GF)1、热休克70 kDa蛋白(heat shock 70 kDa protein,HSPA)1A、热休克90 kDa蛋白α(HSP90A)A1、JAK2和蛋白激酶Cβ(protein kinase C beta,PRKCB)可能是ICA调控AS的潜在作用靶点。体外实验结果表明,活动期AS患者PBMC中JAK2和STAT3的磷酸化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经ICA体外干预后AS患者PBMC中JAK2和STAT3磷酸化水平显著降低(P<0.05)。特异性转录因子维甲酸相关孤儿核受体(retinoic acid related orphan receptor,ROR)γt蛋白和其编码基因RORc在活动期AS患者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ICA可下调RORγt蛋白和RORc mRNA的表达(P<0.05)。结论ICA可能通过RELA、NOS2、MAPK14、MAPK1、IGF1、HSPA1A、HSP90AA1、JAK2等关键靶点和JAK2/STAT3信号通路发挥抗AS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淫羊藿苷 网络药理学 实验验证 JAK2/STAT3信号通路
下载PDF
螺旋桨设计中的CFD优化策略与实验验证
11
作者 顾湘男 施小勇 +1 位作者 谷雨 白冰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工程技术》 2024年第2期0060-0063,共4页
本文聚焦于“螺旋桨设计中的CFD优化策略与实验验证”,旨在探讨在螺旋桨设计中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CFD)的优化方案,并通过实验证明其有效性。通过深度分析螺旋桨结构,明确了设计中需优化的关键参数,包括叶片形状、扭曲度和攻角等。采用... 本文聚焦于“螺旋桨设计中的CFD优化策略与实验验证”,旨在探讨在螺旋桨设计中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CFD)的优化方案,并通过实验证明其有效性。通过深度分析螺旋桨结构,明确了设计中需优化的关键参数,包括叶片形状、扭曲度和攻角等。采用CFD技术进行数值模拟,监测和分析流场、压力分布等关键参数,最终确定最佳设计方案。在CFD优化的基础上,通过实验验证,验证数值模拟结果的可行性和准确性。实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的对比表明,CFD优化策略在提高螺旋桨性能的同时,有效降低试验方案的开发成本。本研究为螺旋桨设计提供高效的优化方法,同时为涡轮机械的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桨设计 计算流体动力学(CFD) 优化策略 实验验证 涡轮机械 性能提升
下载PDF
悬浮式烘箱风嘴结构的优化设计及实验验证
12
作者 武秋敏 焦鑫康 +1 位作者 夏禹康 刘腾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0-157,共8页
目的创新设计风嘴泄压孔结构,优化风嘴和基材之间由于气流撞击而形成的涡流,导致基材表面风速温度堆积不均匀的问题。方法采用Fluent软件,建立单一的风嘴仿真模型,并利用RNG k-ε湍流模型进行数值仿真模拟,分析风嘴有无泄压孔结构对基... 目的创新设计风嘴泄压孔结构,优化风嘴和基材之间由于气流撞击而形成的涡流,导致基材表面风速温度堆积不均匀的问题。方法采用Fluent软件,建立单一的风嘴仿真模型,并利用RNG k-ε湍流模型进行数值仿真模拟,分析风嘴有无泄压孔结构对基材干燥特性的影响,并在7种泄压孔设计结构中确定了相对最优方案,通过搭建实验台验证最优风嘴泄压孔结构设计的合理性。结果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增设相对最优风嘴泄压孔结构,基材表面涡流产生区域平均风速提高了3.32m/s,均方差降低了0.86;平均温度提高了24.76 K,均方差降低了5.96,表明设计有泄压孔结构的风嘴能明显改善由于涡流堆积造成的风速和温度较低的现象。结论设计泄压孔结构的风嘴在两狭缝之间区域的风速和温度均有明显提升,涡流区域的压力产生明显下降,改善了风嘴两狭缝之间由漩涡引起的风速、温度较低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式烘箱 热风干燥 风嘴优化设计 实验验证
下载PDF
“渗透作用”的理论分析与实验验证
13
作者 张国宁 张琪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24年第4期143-145,共3页
本文从一道渗透作用例题出发,讨论了渗透作用的原理,以及渗透达到平衡后改变实验条件,最终漏斗内的液面与烧杯中的液面差如何变化的问题.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教材提供的渗透装置,通过实验证实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关键词 渗透作用 理论分析 实验验证 高中生物
下载PDF
基于信息融合技术的超前液压支架姿态感知方法及实验验证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坤 孙政贤 +8 位作者 刘亚 李玉霞 杜明超 马英 魏训涛 徐亚军 王鑫 余铜柱 丁超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345-356,共12页
超前耦合支护系统空间姿态动态监测方法融合了众多的先进感知传感器,而单一感知传感器间相对独立,无法融合由于复杂扰动变化引起的超前液压支架组的空间姿态动态信息和相对位置信息反馈。采用多传感器系统协同作业的原理,结合超前液压... 超前耦合支护系统空间姿态动态监测方法融合了众多的先进感知传感器,而单一感知传感器间相对独立,无法融合由于复杂扰动变化引起的超前液压支架组的空间姿态动态信息和相对位置信息反馈。采用多传感器系统协同作业的原理,结合超前液压支架组相对位置调整、移架和顶底板变形引起的2种典型空间姿态变化情况,提出一种基于信息融合技术的超前液压支架组姿态感知方法。采用超声波测距传感器测量超前液压支架组与巷帮相对位置动态信息,将小于安全距离进行位置调整过程中所引发的超前液压支架组空间姿态变化视为航向角度的动态变化,实现超前液压支架组位置调整、移架过程的空间姿态感知。采用九轴姿态传感器感知支架顶梁、底座和连杆机构的姿态动态变化信息,利用卡尔曼滤波算法融合单个姿态传感器各轴姿态数据,抑制测量过程中噪声的影响,利用自适应加权融合算法将所有姿态传感器具有相同变化趋势的同轴数据进行融合,实现对超前液压支架组空间姿态数据的动态融合感知。最后使用超前液压支架组空间姿态感知实验台对所提出的超前液压支架组空间姿态感知方法进行实验验证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横滚角融合结果最大误差为0.0243°,最小误差为0.0016°,平均绝对误差为0.0048°,偏航角融合结果最大误差为0.0276°,最小误差为0.0012°,平均绝对误差为0.0047°,验证了所提出的姿态感知方法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前液压支架 姿态感知 信息融合 自适应加权算法 实验验证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及实验验证探讨黄柏治疗痛风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敏 李莉 +5 位作者 全云云 曾瑾 赵军宁 毛九州 龚晓丽 尹竹君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23年第7期1235-1246,共12页
采用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和体外细胞实验探讨黄柏抗痛风(gout)的物质基础与潜在作用机制。首先通过TCMSP数据库获得黄柏主要活性成分及其对应作用靶点信息;通过GeneCards、OMIM、TTD数据库获得痛风相关疾病靶点;将黄柏有效成分对应靶... 采用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和体外细胞实验探讨黄柏抗痛风(gout)的物质基础与潜在作用机制。首先通过TCMSP数据库获得黄柏主要活性成分及其对应作用靶点信息;通过GeneCards、OMIM、TTD数据库获得痛风相关疾病靶点;将黄柏有效成分对应靶点与痛风靶点取交集,借助STRING平台及Cytoscape3.9.0软件,绘制交集基因蛋白互作(PPI)网络图;利用基因注释与分析平台(Metascape)数据库对核心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通过微生信云平台对富集结果可视化;借助AutoDock Tools软件对核心成分及关键靶点基因进行分子对接,并对核心化学成分抗痛风炎症作用进行实验验证。共筛选出25个黄柏抗痛风活性成分和70个关键交集靶点,PPI网络分析获得5个关键靶点包括蛋白激酶B1(AKT1)、肿瘤坏死因子(TNF)、过氧化物酶体增生激活受体γ(PPARγ)、白介素6(IL-6)、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PTGS 2);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显示,黄柏作用于细胞迁移的正向调控、细胞分化的负调控、炎症反应等生物学过程,调控PI3K-Akt、MAPK等信号通路,进而发挥抗痛风作用。分子对接结果显示,黄柏的5个主要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间存在分子结合位点且结合能较强,均小于-5 kcal/mol;体外实验显示核心化学成分对尿酸钠诱导的炎症反应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本研究初步揭示了黄柏具有多种潜在的抗痛风活性成分,其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作用于多靶点和多通路来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柏 痛风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实验验证 抗炎
下载PDF
全双工测控链路自干扰抑制设计与实验验证
16
作者 余湋 张毅 +3 位作者 张志亚 沈莹 潘文生 邵士海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82-191,共10页
为解决航天测控业务日益增加与航天测控链路频谱资源紧缺之间的矛盾,提出、设计并实验验证了一种同时同频全双工测控链路的实现架构,采用空域、射频域和数字域联合的多域自干扰抵消机制,在保证测距精度的前提下,达到提升频谱效率的目的... 为解决航天测控业务日益增加与航天测控链路频谱资源紧缺之间的矛盾,提出、设计并实验验证了一种同时同频全双工测控链路的实现架构,采用空域、射频域和数字域联合的多域自干扰抵消机制,在保证测距精度的前提下,达到提升频谱效率的目的。空域自干扰抵消模块设计了共口面馈源高隔离度一体化抛物面天线,收发阵元间采用结构化扼流措施,降低了收发阵元间的耦合效应,提高了天线系统的隔离度。射频域自干扰抵消模块采用多抽头自干扰抵消方法,建立了多抽头重建射频信号模型,以残余干扰功率最小化为目标,给出了多抽头系数的最小范数解。数字域自干扰抵消模块采用重建自干扰抵消方式,建立了数字域非线性自干扰信号模型,提出了最小二乘估计非线性系数的方法。通过计算仿真和外场实验验证了全双工测控链路多域自干扰抵消架构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在确保测距精度条件下自干扰总抑制度达到156.5 d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天测控 同时同频全双工 自干扰抑制 实验验证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实验验证方法探讨脑疏宁治疗脑梗死的分子机制
17
作者 刘伟 张梅奎 宋发萍 《中南药学》 CAS 2023年第3期692-700,共9页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实验验证方法探究脑疏宁治疗脑梗死的分子机制。方法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获取脑疏宁组方中药物活性成分、潜在靶点和脑梗死疾病相关靶点,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利用GEO数据库、分子对接技术验证核心靶点;利用Zea-Long...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实验验证方法探究脑疏宁治疗脑梗死的分子机制。方法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获取脑疏宁组方中药物活性成分、潜在靶点和脑梗死疾病相关靶点,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利用GEO数据库、分子对接技术验证核心靶点;利用Zea-Longa线栓法建立Mcao脑缺血卒中大鼠模型进行动物实验验证。结果网络药理学分析发现,脑疏宁核心活性成分主要包括槲皮素、山柰酚、木犀草素、汉黄芩素、β-谷甾醇等,涉及核心靶点包括MMP9、HSP90AA1、COX2、RELA、PPARG等,可能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AGE-RAGE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MAKP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等发挥治疗脑梗死的作用;GEO数据库验证核心基因表明,对比正常组,脑梗死组13个基因表达具有显著差异(P<0.05);分子对接结果显示脑疏宁核心成分与脑梗死核心靶点具有很高的对接活性。动物实验显示脑疏宁可以改善大鼠缺血半暗带区组织的病理结构,通过下调其MMP9、COX2蛋白的表达治疗脑梗死。结论本研究从不同角度探究了脑疏宁治疗脑梗死的作用机制,并验证了脑疏宁可以通过多基因、多通路发挥抗脑梗死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药理学 脑疏宁 脑梗死 实验验证
原文传递
基于网络药理和实验验证探究中药通过健脾作用治疗白细胞减少症的作用机制
18
作者 毛幼儿 陈梦艳 +2 位作者 王珏 刘曦 高建莉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3年第3期216-224,共9页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网络药理学和实验验证探讨中药通过健脾作用治疗白细胞减少症的用药规律、药效物质基础及潜在的作用机制。方法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和PubMed数据库中检索健脾中药复方治疗白细胞减少症的临床文...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网络药理学和实验验证探讨中药通过健脾作用治疗白细胞减少症的用药规律、药效物质基础及潜在的作用机制。方法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和PubMed数据库中检索健脾中药复方治疗白细胞减少症的临床文献,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在线分析软件和SPSS Modeler 18统计分析软件寻找核心药物组;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GeneCards数据库、OMIM数据库检索、Cytoscape 3.7.2软件、STRING数据库获取关键基因和主要有效成分,利用Metascape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率,采用qPCR法检测关键基因mRNA水平表达。结果共筛选得到90篇有效文献,共计91首中药复方,党参-当归-黄芪为核心药物组合。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10(IL-10)、JUN为核心靶点,槲皮素、木犀草素、山奈酚、芒柄花素、豆甾醇为主要有效成分,其主要作用机制可能通过癌症的途径、TNF信号通路、p53信号通路等来实现。健脾中药黄芪、党参、当归提取物和有效成分芒柄花素、槲皮素对人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THP-1)具有促进增殖作用,芒柄花素对化疗诱导的THP-1细胞生长具有促进增殖的作用,芒柄花素能够抑制炎症细胞因子IL-6、IL-1β、TNF-α和刺激抗炎因子IL-10、原癌基因JUN的分泌。结论初步揭示黄芪等多种中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发挥健脾作用,参与抗肿瘤、抗炎、免疫调节等相关信号通路,治疗白细胞减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健脾 白细胞减少症 数据挖掘 网络药理学 实验验证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实验验证探讨加味当归芍药散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机制 被引量:6
19
作者 刘晓萌 杨倩 +6 位作者 郎晓猛 赵源 马玉景 刘龙辉 赵蒙蒙 董紫薇 刘建平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60-568,共9页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对加味当归芍药散(modified danggui shaoyao san,MDSS)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的作用靶点进行预测和动物实验验证。方法利用TCMSP、Swiss Target Prediction、Genecards、OMIM数据库筛...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对加味当归芍药散(modified danggui shaoyao san,MDSS)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的作用靶点进行预测和动物实验验证。方法利用TCMSP、Swiss Target Prediction、Genecards、OMIM数据库筛选MDSS的活性成分及治疗CAG的作用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Cytoscape3.8软件构建蛋白互作网络并筛选核心靶点,利用Metascape数据库进行GO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利用分子对接进行靶点验证。采用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自由饮结合水杨酸钠灌胃制备CAG大鼠模型,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大鼠胃黏膜病理情况,透射电镜观察上皮细胞超微结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大鼠血清IL-6、IL-10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法、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JAK2、STAT3、p-STAT3、c-MYC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MDSS治疗CAG作用于189个靶点,作用靶点的生物功能与氧化应激反应、细胞凋亡信号传导途径相关,KEGG通路与癌症中的路径JAK-STAT信号传导途径等通路相关。实验结果表明,MDSS能改善CAG大鼠胃黏膜萎缩程度,改善上皮细胞状态,下调CAG大鼠血清IL-6含量,上调IL-10含量,降低胃黏膜JAK2、STAT3、p-STAT3、c-MYC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论MDSS通过多种活性成分、多靶点与多通路协同作用治疗CAG,其机制可能与抑制JAK2/STAT3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加味当归芍药散 慢性萎缩性胃炎 实验验证 JAK2/STAT3信号通路
下载PDF
基于生物信息学的乳腺癌关键基因筛选及实验验证 被引量:1
20
作者 梁霄 李娅兰 +2 位作者 白皓天 杨婧 王锐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1期51-62,71,共13页
目的:通过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筛选乳腺细胞癌组织与正常组织间的差异表达基因,明确其潜在治疗药物,为将来临床乳腺癌的免疫靶向治疗及药物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利用基因表达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检索关键词“乳腺癌”,下... 目的:通过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筛选乳腺细胞癌组织与正常组织间的差异表达基因,明确其潜在治疗药物,为将来临床乳腺癌的免疫靶向治疗及药物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利用基因表达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检索关键词“乳腺癌”,下载GSE79586芯片数据,通过生信技术筛选对照组及乳腺癌模型组差异表达基因并对其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分析、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分析、差异基因特征表达分析以及蛋白互作网络(PPI)分析,对分析结果进一步可视化处理。通过GEPIA、GeneMANIA、Timer2.0数据库分别进行预后分析、相关功能预测以及免疫浸润分析。最终通过Connectivity Map(CMap)明确对乳腺癌具有潜在治疗作用的化合物。采用蛋白质印迹法及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对核心基因及相关性最高的潜在治疗药物吉非替尼进行体外验证。结果:共筛选到包括1786个上调基因和2130个下调基因在内的3916个差异表达基因;GO结果显示差异基因主要参与磷酸化的正向调节、分泌囊泡、外消旋酶和差向异构酶活性等功能;KEGG结果显示差异基因主要参与系统性红斑狼疮、酒精中毒、粘着斑、阿米巴痢疾等疾病通路与Ras信号通路等;差异基因特征表达分析显示MEK抑制剂、HSP90抑制剂以及信号转导通路激酶抑制剂等是与差异基因相似的药物;PPI结果显示H2AFJ、TFF1、GATA3、FOXA1、CDH1等是与乳腺癌相关的核心基因;进一步选取相关性最高的H2AFJ、TFF1两个核心基因进行GEPIA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原发性乳腺癌细胞组织中H2AFJ与TFF1 mRNA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组织,并且与原发性乳腺癌细胞患者的病理分期、总生存率以及无病生存率存在显著相关性(P<0.01);H2AFJ与TFF1可能是影响乳腺癌细胞患者生存的潜在预后生物标志物;差异表达的H2AFJ与TFF1功能主要分别与激素受体结合、上皮结构维持和基因表观遗传负调控、参与转录负调控的染色质组织等过程有关;免疫浸润结果显示,H2AFJ与TFF1的表达与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CD4^(+)T、CD8^(+)T以及B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的浸润存在着显著相关性;CMap结果显示吉非替尼、阿培利西、索拉菲尼、舒尼替尼等化合物对乳腺癌具有潜在的治疗作用。Western blot和RT-PCR结果显示,H2AFJ与TFF1在乳腺癌细胞中显著高表达,吉非替尼可明显抑制乳腺癌细胞中H2AFJ与TFF1的表达(P<0.05,P<0.01)。结论: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手段筛选出乳腺细胞癌组织与正常组织间差异表达基因,明确在乳腺癌发病进程中的关键基因及具有潜在治疗效果的化合物,进一步通过实验验证了所筛选药物对乳腺癌的有效性。为今后临床针对乳腺癌的新药研发提供参考,以便开发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生物信息技术 差异表达基因 潜在药物 实验验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