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30篇文章
< 1 2 8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审美主体内涵
1
作者 刘芮溪 《今古文创》 2024年第7期56-58,共3页
从“生产”观照审美主体,是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独特之处。因此,明晰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审美主体内涵,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一,恢复人的生产主体地位,是人作为审美主体的前提;其二,以人的精神消费作为艺术生产的发展动力,引导... 从“生产”观照审美主体,是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独特之处。因此,明晰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审美主体内涵,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一,恢复人的生产主体地位,是人作为审美主体的前提;其二,以人的精神消费作为艺术生产的发展动力,引导人恢复健康、理性的精神消费,是人作为审美主体的关键;其三,以恢复人性化、自由的审美,作为审美主体的旨归。如此,艺术生产才能真正具备现实的人的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艺术生产 审美主体
下载PDF
“眯眯眼”中的当代中国审美主体性建构
2
作者 韩升 王朋朋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441-448,共8页
审美主体性象征生命自由的自主创造,是人之本质力量的重要表现。在审美话语体系的他者霸权、审美文化传统的自我矮化及审美叙事表达的娱乐泛化等因素综合作用下,“眯眯眼”风波弥散着消解审美主体性的隐忧,造成审美自我殖民化、审美传... 审美主体性象征生命自由的自主创造,是人之本质力量的重要表现。在审美话语体系的他者霸权、审美文化传统的自我矮化及审美叙事表达的娱乐泛化等因素综合作用下,“眯眯眼”风波弥散着消解审美主体性的隐忧,造成审美自我殖民化、审美传统虚无化、审美判断功利化、审美方式恶俗化等负面影响。“眯眯眼”事件折射出大众文化崛起进程中当代中国审美主体性建构的紧迫性和重大意义,因此需要:基于中华文化立场,彰显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和谐共在的审美旨趣;立足人民群众需要,创构审美认识与审美情感物我交融的审美意象;推动平等交流互鉴,达成自我与他者视域融合的审美共识;提升国际影响力,展现中华美学精神与当代审美追求深度结合的审美风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眯眯眼” 审美主体 大众文化 他者霸权
下载PDF
“万寿无疆”陶瓷纹样的审美主体与文化内涵迭变
3
作者 张慧 怀康 《景德镇陶瓷》 2023年第2期37-40,共4页
“万寿无疆瓷”的出现虽仅有200多年,但其经历了清王朝的繁荣与衰败、旧中国的风雨飘摇与新中国的繁荣昌盛,使得其内涵更为丰厚。从对封建等级制度、强权政治、统治阶级的维护、祝颂到人民大众自发对伟人、新中国、新生活的祝愿与憧憬;... “万寿无疆瓷”的出现虽仅有200多年,但其经历了清王朝的繁荣与衰败、旧中国的风雨飘摇与新中国的繁荣昌盛,使得其内涵更为丰厚。从对封建等级制度、强权政治、统治阶级的维护、祝颂到人民大众自发对伟人、新中国、新生活的祝愿与憧憬;从封建等级区隔到劳动人民的情感表现;从帝王专用到人民皆享。“万寿无疆瓷”的审美主体与文化内涵均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它不仅是人们对祖先传统文化的显性表现与传承创新,更是新中国崛起的见证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寿无疆瓷 审美主体 文化内涵
下载PDF
论董其昌画论中的审美主体思想
4
作者 丁弋桐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101-108,共8页
在意象创构的过程中,审美主体始终占据主导地位。董其昌始终强调对审美主体的重视,也对审美主体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董其昌的审美主体思想体现了其审美意识的高度自觉性,也在宋元绘画创作和理论建设深厚底蕴带来的土壤和桎梏的双重作用... 在意象创构的过程中,审美主体始终占据主导地位。董其昌始终强调对审美主体的重视,也对审美主体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董其昌的审美主体思想体现了其审美意识的高度自觉性,也在宋元绘画创作和理论建设深厚底蕴带来的土壤和桎梏的双重作用下表现出了强烈的张力,对后世画坛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其昌 画论 审美主体 寄乐 气韵
下载PDF
庄子“言不尽意”对审美主体的影响研究
5
作者 李加乐 《今古文创》 2023年第12期32-34,45,共4页
“言不尽意”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命题。庄子虽不完全否定语言对于表情达意的社会功用,但仍把其作为破坏生命或事物本真的形式,遂提出“得鱼忘筌,得意忘言”。这一论述对审美主体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言不... “言不尽意”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命题。庄子虽不完全否定语言对于表情达意的社会功用,但仍把其作为破坏生命或事物本真的形式,遂提出“得鱼忘筌,得意忘言”。这一论述对审美主体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言不尽意”在不同时期的异化和发展,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独特思考与启发,以及文学接受在“言不尽意”下的复杂性和多样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不尽意 审美主体 创作 接受
下载PDF
历史维度中的审美主体与康德美学的四个契机 被引量:1
6
作者 朱鲁子 马欣 《理论与现代化》 CSSCI 2009年第6期55-60,共6页
审美主体作为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它的生成是一个历史的、现实的过程。在美学史上不乏美学家对审美主体作出理论上的诠释和规定,但直到康德为止,其理论内涵才被真正确立下来。本文试通过对康德美学的四个契机进行具体分析,从中得出审美... 审美主体作为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它的生成是一个历史的、现实的过程。在美学史上不乏美学家对审美主体作出理论上的诠释和规定,但直到康德为止,其理论内涵才被真正确立下来。本文试通过对康德美学的四个契机进行具体分析,从中得出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所必须恪守的原则,即非功利性、无概念的普遍性、无目的的合目的性、非概念的必然性,这些原则为审美主体的确立以及审美主体的自律具有理论上的奠基意义和实践上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主体 异化 审美主体 康德美学
下载PDF
审美主体视野下的审美文化自由意识探析 被引量:4
7
作者 吴建新 赵伯飞 朱海燕 《理论导刊》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86-87,共2页
审美文化是人类诸种审美性活动的经验和所创造的价值的积淀,是人类历史进程中形成并贯穿文化一切领域的不断发展变化的范畴。从最根本的意义看,审美文化体现出审美主体的自由意识,因而具有自由意识的本质特征。
关键词 审美文化 审美主体 人的本质 自由意识
下载PDF
中国现代审美主体的创生——郁达夫小说再解读 被引量:48
8
作者 吴晓东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34,共32页
郁达夫小说中的疾病题材表现出一种“新的态度”,构成了现代“自我”之觉醒的隐喻和表征。《沉沦》所关涉的疾病叙事,一方面关涉着民族国家意识的生成;另一方面则讲述了一个现代的感性自我如何诞生的故事。本文试图分析郁达夫的疾病叙... 郁达夫小说中的疾病题材表现出一种“新的态度”,构成了现代“自我”之觉醒的隐喻和表征。《沉沦》所关涉的疾病叙事,一方面关涉着民族国家意识的生成;另一方面则讲述了一个现代的感性自我如何诞生的故事。本文试图分析郁达夫的疾病叙事与爱欲、身体以及颓废美学的内在关系,描述现代审美主体的创生过程,进而揭示现代主体的创生与西方现代性话语以及郁达夫留学时期的日本语境之间盘根错节的关联。在方法论上则试图回归文本,寻求一种把文本研究与社会历史相结合的具体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郁达夫小说 审美主体 中国现代 解读 现代性话语 《沉沦》 国家意识 内在关系
下载PDF
“景”与“观”——审美主体视角下的城市景观特色“形态”偏好 被引量:2
9
作者 贺慧 余柏椿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05-108,共4页
通过从人类的自我保护意识、人类审美创造的需要、心理旋转理论等相关心理学角度分析,揭示了审美主体对抽象形态的城市景观和城市景观特色的偏好—在对城市景观,尤其是建筑类和园林小品类景观进行审美活动时,具有抽象简洁形态的景观较... 通过从人类的自我保护意识、人类审美创造的需要、心理旋转理论等相关心理学角度分析,揭示了审美主体对抽象形态的城市景观和城市景观特色的偏好—在对城市景观,尤其是建筑类和园林小品类景观进行审美活动时,具有抽象简洁形态的景观较易受到审美主体的青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景观特色 抽象形态 偏好 审美主体
下载PDF
山水诗中审美主体自我呈现方式的变迁——以晋唐至北宋为断限 被引量:9
10
作者 程磊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56-161,共6页
随着士人自然审美意识的深化,山水诗中审美主体自我呈现的方式大致经历了三个层次:以玄佛对山水是要从山水中发现对应于主体的精神本体,主体置身自然之外;以情意对山水是以山水为生命之情的直接形式或载体,主体向自然融入;以哲思对山水... 随着士人自然审美意识的深化,山水诗中审美主体自我呈现的方式大致经历了三个层次:以玄佛对山水是要从山水中发现对应于主体的精神本体,主体置身自然之外;以情意对山水是以山水为生命之情的直接形式或载体,主体向自然融入;以哲思对山水是以山水为求诸内心的媒介,表达主体内在心灵对人生、历史和宇宙之道的深刻体味,主体独立于自然之上。这个逐步超越现象界、回归内心的主体自我呈现过程,是庄玄、禅宗艺术精神转换演进的必然结果,也是传统社会自中唐以后审美理想蜕变的典型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诗 审美主体 自我呈现 以玄佛对山水 以情意对山水 以哲思对山水
下载PDF
论中国古典艺术的审美主体间性特质 被引量:5
11
作者 陈士部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2-75,135,共4页
在全球化思潮与反思现代性危机的双重语境中,审美主体间性理论是我们考察中国古典艺术特质的一个新的视角。中国古典艺术的审美主体间性特质主要体现在浑融感知的艺术体验性、辩证对举的艺术张力性和艺类融合的文本互渗性等三个方面,蕴... 在全球化思潮与反思现代性危机的双重语境中,审美主体间性理论是我们考察中国古典艺术特质的一个新的视角。中国古典艺术的审美主体间性特质主要体现在浑融感知的艺术体验性、辩证对举的艺术张力性和艺类融合的文本互渗性等三个方面,蕴含这种审美主体间性特质的中国抒情美学、抒情艺术同西方表现主义艺术、表现主义美学虽有些许关联但判然有别。前者必将会对未来的世界美学有所助益,它能够成为也应该成为世界美学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艺术 审美主体间性 体验性 张力性 文本互渗性
下载PDF
审美主体创作动机的心理论述 被引量:3
12
作者 董小玉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43-147,共5页
从创作心理学角度对审美主体创作动机的心理进行剖析 ,研究“前写作状态”具有重要的意义。创作动机的心理准备包括创作力、创作空间、原型经验三部分 ,创作动机具有自发性与自觉性的双重心理特征。
关键词 前写作状态 心理 审美主体 创作动机 创作心理学
下载PDF
论翻译审美主体的禀赋资源与文学翻译 被引量:3
13
作者 肖曼君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84-86,共3页
文学翻译活动中的审美主体的禀赋资源包括译者的人格修养、文学修养以及审美偏好和善赏、顿悟能力等,译者禀赋资源的丰俭直接关系到文学译作效果的优劣。文章从一个新的视野角度分析、论证了译者对文学翻译活动的最终结果所起的关键性... 文学翻译活动中的审美主体的禀赋资源包括译者的人格修养、文学修养以及审美偏好和善赏、顿悟能力等,译者禀赋资源的丰俭直接关系到文学译作效果的优劣。文章从一个新的视野角度分析、论证了译者对文学翻译活动的最终结果所起的关键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主体 禀赋资源 文学翻译
下载PDF
城市美学研究的新视角——论城市审美主体的发展及城市美的表象 被引量:3
14
作者 陈朋 《现代城市研究》 2006年第7期83-88,共6页
当前城市美学研究主要是围绕着城市的形式美而进行,普遍缺少对城市审美主体的关注。本文探讨了城市审美主体与城市美的关系;明确了拥有不同审美话语权的审美主体各自面临的问题及其对城市美的作用;分析了目前我国城市审美主体过分审美... 当前城市美学研究主要是围绕着城市的形式美而进行,普遍缺少对城市审美主体的关注。本文探讨了城市审美主体与城市美的关系;明确了拥有不同审美话语权的审美主体各自面临的问题及其对城市美的作用;分析了目前我国城市审美主体过分审美、感性化审美等新的变化;说明了主体审美活动与城市美的作用机制。论文还指出城市美学研究应当关注城市审美主体,重视从审美主体的角度观察和把握城市美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美学 城市审美主体 审美 审美话语权 城市表象
下载PDF
受众审美主体意识的悸动——微博的现象学美学解读 被引量:2
15
作者 党超亿 张杰 《电影评介》 2014年第4期97-99,共3页
以科学技术之进步为契机,新媒体揉合流行性文化元素,衍化为名目繁多、种类各异的艺术形式涌入时代主潮.在新媒体艺术的阵营中,微博以其众多的用户与广泛的影响力而成为学界媒介研究者的重要观测对象.对于微博而言,其固有的传播属性学界... 以科学技术之进步为契机,新媒体揉合流行性文化元素,衍化为名目繁多、种类各异的艺术形式涌入时代主潮.在新媒体艺术的阵营中,微博以其众多的用户与广泛的影响力而成为学界媒介研究者的重要观测对象.对于微博而言,其固有的传播属性学界在之前已有述评,此处笔者将对其存在学术争议的艺术属性及其鉴赏与审美问题展开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象学美学 微博 审美主体 欣赏主体 意识
下载PDF
论审美主体在古诗英译中的角色 被引量:4
16
作者 任莺 《山东外语教学》 2007年第2期95-98,共4页
在古诗英译中,译者作为原诗的审美主体和翻译主体,其审美的主观能动性在翻译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文章列举并分析了审美主体在翻译中介入审美经验的三种类型:分析性主体、认知性主体和意向性主体,并且提出在古典诗歌的翻译过程... 在古诗英译中,译者作为原诗的审美主体和翻译主体,其审美的主观能动性在翻译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文章列举并分析了审美主体在翻译中介入审美经验的三种类型:分析性主体、认知性主体和意向性主体,并且提出在古典诗歌的翻译过程中,要衡量与把握古诗美感的传译效果,可以审美主体的审美介入程度是否保持适中为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诗英译 审美主体 审美距离 审美介入
下载PDF
从嵇康《声无哀乐论》看音乐审美主体的差异性 被引量:2
17
作者 宋照敏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38-640,共3页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是我国古代音乐美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论著,嵇康的音乐审美思想是一种关于审美主体差异性的思想,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受老庄哲学思想影响的自然观念和对于人的自由意识在音乐审美理论领域的具体落实和运用,并孕育出了重...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是我国古代音乐美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论著,嵇康的音乐审美思想是一种关于审美主体差异性的思想,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受老庄哲学思想影响的自然观念和对于人的自由意识在音乐审美理论领域的具体落实和运用,并孕育出了重视和弘扬审美主体能动作用的美学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无哀乐论》 音乐审美主体 差异性
下载PDF
旅游展演与民间艺术审美主体的复杂性——湘西德夯苗寨的个案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吴晓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0年第6期137-140,共4页
在旅游展演场景中,民间艺术审美主体呈现为由文化持有者、舞台表演者、节目策划者以及导游等多种不同文化身份共同动态建构而成的复杂状态。这种审美主体不是指单个人,而是一个群体,是一群体代表不同文化逻辑的话语力量。它既是民间艺... 在旅游展演场景中,民间艺术审美主体呈现为由文化持有者、舞台表演者、节目策划者以及导游等多种不同文化身份共同动态建构而成的复杂状态。这种审美主体不是指单个人,而是一个群体,是一群体代表不同文化逻辑的话语力量。它既是民间艺术展演文本的文化持有者和生产者,也是民间艺术展演文本的演出承担者和意义生发者。同时,这种审美主体又是处于被凝视状态的,它必须依靠旅游者的观看和想像才得以存在和凸显,才显示出有效的文化身份和文化意义。因此,旅游展演语境中的民间艺术审美主体是一种虚化、模糊而又有多重含义的想像对象,也显示出民间艺术审美主体的呈现是一种社会关系的生产和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展演 民间艺术 审美主体 文化想像
下载PDF
康德崇高美学思想对网络文化审美主体建构的意义 被引量:1
19
作者 付丽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33-36,共4页
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网络文化迅速发展起来。然而,网络不但承载优秀进步作品,也展现并传播低俗、有害的内容,这造成了网络文化主体的审美困境。康德关于崇高的美学思想独具内蕴,具有许多合理成分,因而应该重返康德,借助其崇高美学... 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网络文化迅速发展起来。然而,网络不但承载优秀进步作品,也展现并传播低俗、有害的内容,这造成了网络文化主体的审美困境。康德关于崇高的美学思想独具内蕴,具有许多合理成分,因而应该重返康德,借助其崇高美学思想进行新的祛魅,从而使网络文化审美主体成功实现自身理性审美主体的建构。面对网络文化,审美主体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心意能力";应该充分借鉴康德认为崇高感的根源在道德的思想,发挥道德在审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应该真正把人作为目的,高扬人文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文化 网络文化审美主体 康德崇高美学思想 祛魅(disenchantment)
下载PDF
“技”“艺”之美与庄子的审美主体观 被引量:3
20
作者 梁晓萍 张晋旗 《中国文艺评论》 2018年第11期75-83,共9页
"技""艺"是庄子美学思想中的重要问题,庄子通过寓言故事对此进行了形象而具体的论证。"技"和"艺"是实现美的两个必要因素,其中"技"是基础,是通过刻苦练习而达到的一种熟练的技巧,但... "技""艺"是庄子美学思想中的重要问题,庄子通过寓言故事对此进行了形象而具体的论证。"技"和"艺"是实现美的两个必要因素,其中"技"是基础,是通过刻苦练习而达到的一种熟练的技巧,但对"技"的过度依赖会导致"机心"的产生,从而影响审美主体对"道"的把握,"技"的这种局限性限制了美的创造。"艺"在美的创造中占据核心地位,它是审美主体在拥有熟练技巧的基础上,通过"忘我"而实现的一种超越,这种超越使审美主体克服主客二分认识模式的局限,抵达"以天合天""与道同流"的境界;也只有在这种"艺"的境界上,摒除机心的束缚,审美主体才能发现"天地之大美"的真容,从而完成美的创造。庄子对于"技"及"艺"与审美主体的理解,对今天的"美"的创造依然具有启迪意义,尤其可以有效校正消费时代审美主体的思维片面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机心 忘我 不言之美 审美主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