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丝路文艺书写及审美共同体建构
1
作者 周丹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4年第10期116-118,共3页
丝路文化承载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记忆、时代写照和民族表达,跨民族、跨文化、跨语境的审美主体由地方人文中的个体生命感知谱写成熔铸共通的“歧感共同体”。丝路审美场域通过对感性秩序进行再分配,建构出属于全人类的自由、自主、... 丝路文化承载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记忆、时代写照和民族表达,跨民族、跨文化、跨语境的审美主体由地方人文中的个体生命感知谱写成熔铸共通的“歧感共同体”。丝路审美场域通过对感性秩序进行再分配,建构出属于全人类的自由、自主、平等的文艺场域,包容了来自不同地域、文化、民族、阶级的异质性因素,在多元时空叠合的文化积淀下形成了丝路“文化共同体”和“审美共同体”。作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文化路线,丝绸之路有着深厚的集体文化记忆,召唤着新时期的审美主体重返感性现场,对丝路审美文化进行“活态保护”,以及当代西部丝路文艺书写及审美共同体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路审美文化 丝路文艺 审美共同体 歧感共同体
下载PDF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东盟舞蹈审美共同体研究
2
作者 韦思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84-89,共6页
“一带一路”倡议既为中国与东盟各国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契机,同时也促进了中国-东盟文化艺术互融互渗、多元发展。中国-东盟舞蹈作为从中国和东南亚地区衍生出的艺术形式,与“一带一路”存在着紧密联系。中国与东盟舞蹈审美共同体的叙... “一带一路”倡议既为中国与东盟各国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契机,同时也促进了中国-东盟文化艺术互融互渗、多元发展。中国-东盟舞蹈作为从中国和东南亚地区衍生出的艺术形式,与“一带一路”存在着紧密联系。中国与东盟舞蹈审美共同体的叙事话语突出了中国-东盟在舞蹈领域的跨文化交流与互鉴,强调了双方舞蹈文化的共通性和互补性,巧妙结合了传统舞蹈元素与现代审美理念。中国与东盟舞蹈审美共同体反映了中国-东盟跨文化理解与共生共荣的精神内涵,以及从个体到群体、从思维到造型的嬗变。在中国与东盟舞蹈审美共同体中,强调身体媒介对舞蹈形式与意蕴传播的重要性,透过身体媒介,可以窥见中国-东盟舞蹈颇多相似相通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中国-东盟 舞蹈审美共同体
下载PDF
当代批判理论的审美共同体思想及其限度 被引量:2
3
作者 漆飞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0-58,共9页
审美共同体是当代批判理论的重要美学问题,呈现为共识与差异、主体化与去主体化、边界与去边界与审美共同体的理论批判等若干向度的问题式探究。当代批判理论重审总体性危机,经由审美和感性维度的阐发建构出容纳差异的、去主体化的、去... 审美共同体是当代批判理论的重要美学问题,呈现为共识与差异、主体化与去主体化、边界与去边界与审美共同体的理论批判等若干向度的问题式探究。当代批判理论重审总体性危机,经由审美和感性维度的阐发建构出容纳差异的、去主体化的、去边界的、非实体的、流动的审美共同体范式。当代批判理论的审美共同体思想呈现出极强的实践品性和批判色彩,然而在面对现实语境中的具体问题时其常常体现为理论与思辨层面的介入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批判理论 审美共同体 感觉共同体 即将来临的共同体 免疫共同体
下载PDF
科举与北宋士人审美共同体的建构
4
作者 李昌舒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3-83,共11页
北宋是中国近世社会的开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科举制,完善、成熟的科举制意味着平民士人进入政治舞台。不同于魏晋门阀士族,科举出身的士人没有门第可依,必须寻求出身相同、理想相同的同道作为政治基础,这是一种自觉的士人共同体的建构... 北宋是中国近世社会的开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科举制,完善、成熟的科举制意味着平民士人进入政治舞台。不同于魏晋门阀士族,科举出身的士人没有门第可依,必须寻求出身相同、理想相同的同道作为政治基础,这是一种自觉的士人共同体的建构,也形成北宋政治突出的一个现象:结盟与朋党。士人跻身仕途的途径是科举,科举考察的是文化,因而北宋士人大多博学多识,以“文”著称。他们建构政治共同体的主要途径也是“文”,具体表现为集会、酬唱、书信等形式。“文”包含审美,这意味着他们在建构政治共同体的同时也在建构审美共同体。审美共同体在范围上要大于政治共同体,在政治上他们因为不同的政见而分裂为不同的派别,但在审美上表现出共同的趣味。身处唐宋变革的转折点,北宋士人以他们卓越的文化素养和强大的审美能力,建构了内容广泛、影响深远的审美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 北宋士人 审美共同体 审美范式
下载PDF
毛泽东延安文艺观中的审美共同体思想 被引量:3
5
作者 段建军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4-32,共9页
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关于文艺的一系列讲话文献,始终围绕着联合、结合、团结绝大多数人民群众,与人民群众同感共谋形成一条心,组成一个“民族命运共同体-统一战线”,共同努力奋斗,改变民族命运,重建民族未来。在这个同感共谋的“民族命运... 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关于文艺的一系列讲话文献,始终围绕着联合、结合、团结绝大多数人民群众,与人民群众同感共谋形成一条心,组成一个“民族命运共同体-统一战线”,共同努力奋斗,改变民族命运,重建民族未来。在这个同感共谋的“民族命运共同体-统一战线”中,文艺工作者一方面要与人民群众接触结盟,交心交友,让自己的思想感情人民大众化;另一方面,要站在时代的高度,启蒙人民思想觉悟,团结人民共同为民族未来奋斗。为解决当下的生存问题,毛泽东号召各阶级各阶层的人消除隔阂,构建“民族命运共同体-统一战线”;为了提升民族文化素养,培养人民审美品位,毛泽东倡导文艺为人民服务,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审美共同体。这一共同体通过创作与欣赏环节,把个体的命运与家国情怀融为一体,通过与人民同感共谋满足人民的审美需要,进一步强化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增强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凝聚力与战斗力。毛泽东提出的与人民构建审美共同体的思想,揭示了文艺活动中生产-消费的一般规律,既解决了当时的文艺创作和欣赏所出现的问题,又指明了之后文艺创作的发展方向,这一理论被中外文学实践证明具有普适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延安文艺 人民 统一战线 审美共同体
下载PDF
先锋派文学的二律背反与审美共同体建构:以《尤利西斯》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陈豪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2021年第1期247-258,共12页
先锋派文学界定困难是因为它本身是一个矛盾综合体。基于此判断,本文提出三组二律背反,目的在于厘清它的一些根本属性。通过对小说《尤利西斯》的解读,本文还发现每组二律背反存在着与之对应的审美共同体。这些共同体揭示出文学史上不... 先锋派文学界定困难是因为它本身是一个矛盾综合体。基于此判断,本文提出三组二律背反,目的在于厘清它的一些根本属性。通过对小说《尤利西斯》的解读,本文还发现每组二律背反存在着与之对应的审美共同体。这些共同体揭示出文学史上不同流派、不同风格往往在审美旨趣上的殊途同归。它们的兴衰左右着先锋派文学的走向,折射出现代性危机下文学与时代的互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锋派 二律背反:审美共同体
下载PDF
审美共同体视野下新主流综艺的创新研究——以《典籍里的中国》为例
7
作者 易桂娟 《黎明职业大学学报》 2022年第3期35-40,共6页
较之偏重娱乐大众的传统综艺节目形态,应时而生的新主流综艺秉承“美善统一、寓教于乐”的中华美学精神,以塑造历史使命感的人物形象为入口,弘扬主流价值观,形构共有记忆。聚焦《典籍里的中国》这档具有话题性的现象级节目,可由点及面... 较之偏重娱乐大众的传统综艺节目形态,应时而生的新主流综艺秉承“美善统一、寓教于乐”的中华美学精神,以塑造历史使命感的人物形象为入口,弘扬主流价值观,形构共有记忆。聚焦《典籍里的中国》这档具有话题性的现象级节目,可由点及面地勘探以其为代表的新主流综艺如何藉由技术与艺术的双轮驱动,并以更具张力的节目模式更新叙事语法,唤起情感共鸣,弥合审美代沟,进而在审美狂欢中建立身份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主流综艺 集体记忆 审美共同体 《典籍里的中国》 情感共鸣
下载PDF
共通感——全球化时代审美共同体建构
8
作者 汪一辰 李枭银 《黄山学院学报》 2019年第2期45-50,共6页
"共通感"是审美活动中主体想象力自由游戏产生的自由愉悦感,它是审美交流发生的内在机制。共通感从理论层面回答了艺术鉴赏中共鸣的产生、审美教育的进行以及文化(审美)共同体的建构等问题。当下审美范式的现代转型使得共通... "共通感"是审美活动中主体想象力自由游戏产生的自由愉悦感,它是审美交流发生的内在机制。共通感从理论层面回答了艺术鉴赏中共鸣的产生、审美教育的进行以及文化(审美)共同体的建构等问题。当下审美范式的现代转型使得共通感面临着解构与狭义化误读的挑战,使得审美退化为不可交流的个人活动和成为进行社会区分的途径。在现代社会中保卫共通感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通过在创作方法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观,在审美态度上以"包容"为审美前提、以"自由愉悦"为理想追求两个具体维度保卫共通感,进而论证在全球化时代建构人类审美共同体之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通感 审美交流 自由愉悦 审美共同体
下载PDF
从“意象”思维到审美共同体 被引量:1
9
作者 李春阳 《美术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22,共3页
中国美术以“立象以尽意”为宗旨,以“因心造境”为手段,由自由的观看方式、主观的造象手法,以精神类型之表达形成其风格系统,合而成之,可概称为“意象”艺术系统,或“意象”思维。汉字书法于中国画的影响始终存在,中国人不会离开汉字... 中国美术以“立象以尽意”为宗旨,以“因心造境”为手段,由自由的观看方式、主观的造象手法,以精神类型之表达形成其风格系统,合而成之,可概称为“意象”艺术系统,或“意象”思维。汉字书法于中国画的影响始终存在,中国人不会离开汉字谈论绘画,也不会离开书法看待中国画。汉字如有力的手,始终紧扣着绘画与语言。中国文化的核心密码存在于汉字当中。汉字通过抓牢语言或超越语音之上,奠定了中国大一统文化的政治格局,汉字通过抓牢绘画,奠定了中国人基本的视觉审美趣味。儒道释信仰和传统文化的种种观念,浸淫于中国的绘画作品中,寓无形于有相,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人是一个审美共同体一一我们应从这样的高度去理解中国画,并从这个角度看待中西绘画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象 汉字汉语 笔墨思维 审美共同体
原文传递
列夫·托尔斯泰“审美共同体”思想研究
10
作者 公冶健哲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 CSSCI 2024年第4期59-76,共18页
对人类团结的希冀是托尔斯泰毕生创作的核心要旨,也鲜明地体现在作家的文艺思想之中。本文通过梳理托尔斯泰“审美共同体”思想形成与发展的脉络,认为托尔斯泰从建立知识分子与普通民众有机互动的审美场域出发,在艺术的感染效应中发现... 对人类团结的希冀是托尔斯泰毕生创作的核心要旨,也鲜明地体现在作家的文艺思想之中。本文通过梳理托尔斯泰“审美共同体”思想形成与发展的脉络,认为托尔斯泰从建立知识分子与普通民众有机互动的审美场域出发,在艺术的感染效应中发现了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实现联结的可能,最终提出了以普世性“未来艺术”为依托的“人类审美共同体”构想。观照托尔斯泰审美理念所蕴含的共同体方案,可为当今“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美学理论建构提供有效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夫·托尔斯泰 审美共同体 精神共同体 世界文学
原文传递
共识与差异:当代批判理论中审美共同体的本体性问题
11
作者 漆飞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2023年第2期124-141,480-481,共20页
共识与差异是审美共同体的本体性问题。当代批判理论接续和超越早期批判理论与后批判理论对总体性、同一性、宏大政治等问题的思考,指向了一种既不消解差异又尊重差异的审美共同体范式。差异在当代批判理论的阐发中被赋予新的表述和内涵... 共识与差异是审美共同体的本体性问题。当代批判理论接续和超越早期批判理论与后批判理论对总体性、同一性、宏大政治等问题的思考,指向了一种既不消解差异又尊重差异的审美共同体范式。差异在当代批判理论的阐发中被赋予新的表述和内涵,朗西埃通过美学异托邦与歧感共同体的阐发,揭示了差异性感知的重构在审美共同体中的重要意义,这一思考路径为同时代的批判理论家开启了新的研究视角。阿甘本、奈格里、哈特、埃斯波西托拓展朗西埃的审美共同体思想,从不同向度阐发了构筑多元差异感觉共同体的可能性,共同推动了对当代政治与美学关系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批判理论 审美共同体 共识 差异
原文传递
生命政治与当代批判理论的审美共同体
12
作者 漆飞 《外国美学》 2023年第2期168-184,共17页
审美共同体是当代美学问题域中的重要问题。当代批判理论以生命政治为研究进路,对共同体作出审美与感性维度的阐发,生成了审美共同体这一独特范式。朗西埃从感性重构之维重审政治与治安的关系,以感觉共同体的思考推动了当代美学的政治转... 审美共同体是当代美学问题域中的重要问题。当代批判理论以生命政治为研究进路,对共同体作出审美与感性维度的阐发,生成了审美共同体这一独特范式。朗西埃从感性重构之维重审政治与治安的关系,以感觉共同体的思考推动了当代美学的政治转向,并为当代批判理论的审美共同体批判开启了新的研究视域。阿甘本与奈格里接续这一研究路径,从生命内在层面建构生命政治的批判性话语,分别以否定性与肯定性的进路拓展了共同体问题在美学维度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政治 当代批判理论 审美共同体
原文传递
共同体的跨域嵌合:20世纪香港地区审美文化生产与传播的空间性旨归 被引量:1
13
作者 许栋梁 陈开举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69-176,共8页
20世纪香港地区严肃文艺、通俗文学、大众文化等审美文化的生产与传播呈现多维的空间向度,蕴涵着重要的共同体意义。在20世纪上半叶的革命、抗战和解放浪潮中,香港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缘位置和殖民空间,充分发挥与内地之间的转渡作用,其间... 20世纪香港地区严肃文艺、通俗文学、大众文化等审美文化的生产与传播呈现多维的空间向度,蕴涵着重要的共同体意义。在20世纪上半叶的革命、抗战和解放浪潮中,香港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缘位置和殖民空间,充分发挥与内地之间的转渡作用,其间审美文化主要以“南下/北上”跨地移植生产和空间传播的方式,彰显了以国族为旨归的共同体内涵。在20世纪下半叶的都市空间生产与全球化进程中,香港地区审美文化一方面立足都市文化的媒介生产与消费场域,以“本地化”方式参与了地方性香港作为都市共同体的审美建构,其作为“表征性空间”应该置于与社会空间的辩证关系中展开批判性考察;另一方面则是以武侠文化、影视娱乐、流行音乐等为主流的大众文化浪潮,在朝向内地、面向海外的跨地传播中,广泛而深远地影响了华语文化圈并具有全球意义,成为华人审美共同体的内在建构力量和文化身份标识,也彰显了香港地区作为“跨域空间”和“拓扑空间”的共同体嵌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地区 审美文化 跨域空间 拓扑空间 审美共同体
下载PDF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审美政治阐释
14
作者 鄢梦瑶 《甘肃理论学刊》 2023年第6期5-12,共8页
“审美”作为人的有意义的存在方式,是政治理论的最高价值之一。作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时代成果,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旨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美好生活,是一种蕴含美的理念和价值诉求的审美政治。首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马克... “审美”作为人的有意义的存在方式,是政治理论的最高价值之一。作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时代成果,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旨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美好生活,是一种蕴含美的理念和价值诉求的审美政治。首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马克思审美政治具有一脉相承的内在联系,它继承了马克思审美政治的感性解放的审美理念、美的规律的审美尺度和自由王国的审美愿景。其次,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构筑了一个审美的政治共同体,它内含着“各美其美”的政治判断、“美人之美”的政治态度、“美美与共”的政治追求和“天下大同”的政治理想,具有丰富的审美政治面相。最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全面推动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层面的审美共同体建构,是一种五位一体的审美政治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审美政治 马克思 审美共同体
下载PDF
《青蛙骑手》的历史考察与艺术探析——兼及“民族形式”与“文艺审美共同体”讨论 被引量:1
15
作者 周燕芬 李斌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18-228,共11页
“青蛙骑手”因其口传性质而生成了多种“类型故事”,长久、广泛地流传于我国少数民族间。1956年萧崇素将其整理出版,1960年老舍改编成儿童歌剧,随后多种外文译本以及连环画出现。口传版的图腾、宗教、文化密码,萧崇素版与老舍版的时代... “青蛙骑手”因其口传性质而生成了多种“类型故事”,长久、广泛地流传于我国少数民族间。1956年萧崇素将其整理出版,1960年老舍改编成儿童歌剧,随后多种外文译本以及连环画出现。口传版的图腾、宗教、文化密码,萧崇素版与老舍版的时代印记及美学增殖,都使得这一开放性的文本更为丰富而立体。《青蛙骑手》的整理、改编、译介,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文艺“民族化”实践的重要成果,也属于当代民族文艺审美共同体建构中的一个典型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舍 青蛙骑手 民族形式 审美共同体
原文传递
共同体美学视域下德勒兹“弱势文学”思想探赜
16
作者 王琦 张仕伟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69-178,F0002,共11页
“弱势文学”是卡夫卡在日记中提出,由德勒兹概念化并加以发展的重要思想。弱势文学是在已经结构化、秩序化并固化的文学共同体中生成的一种新兴的文学类型。德勒兹从弱势文学中发现了独有的语言观念、政治功能和集体价值。在德勒兹看来... “弱势文学”是卡夫卡在日记中提出,由德勒兹概念化并加以发展的重要思想。弱势文学是在已经结构化、秩序化并固化的文学共同体中生成的一种新兴的文学类型。德勒兹从弱势文学中发现了独有的语言观念、政治功能和集体价值。在德勒兹看来,逃逸于传统文学之外的弱势文学改变了原有文学共同体稳定的克分子结构,生成出一种包含独一性与多样性的“文学共通体”。文学共通体蕴含着对同一、封闭、僵化的传统文学共同体解构的力量,这与弱势文学在语言、政治、价值、表述行为等方面的追求有内在的一致性,客观上又与审美共同体的不可言明性有内在相通性。以弱势文学为逻辑起点,不仅可以串联起文学共同体与审美共同体的外展关系,深刻理解德勒兹的哲学思想;而且对于重思文学共通体中文学创作实践以及文学批评态度具有深刻的启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夫卡 德勒兹 弱势文学 文学共同体 政治共同体 审美共同体
下载PDF
大众体育中的审美认同问题
17
作者 孙园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19-123,共5页
大众体育运动作为多元文化交流与对话的媒介,重建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与审美认同。在全球化与数字化的语境中,传统的民族体育与大众体育的融合成为观测审美认同问题的一个微观视角,民族体育与大众体育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而逐步融合... 大众体育运动作为多元文化交流与对话的媒介,重建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与审美认同。在全球化与数字化的语境中,传统的民族体育与大众体育的融合成为观测审美认同问题的一个微观视角,民族体育与大众体育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而逐步融合,恢复了人们的情感联结与文化认同。审美认同作为文化认同中的重要部分,是以感知、感觉及其意义为基础生发出来的认同情感。审美认同不是对多样性的排斥和绝对的统一,而是在容纳差异的基础之上寻求共同的情感经验,大众体育如何在保留民族特色和民族独特性的同时实现审美认同,成为当代体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众体育 审美认同 新媒体技术 审美共同体 民族体育
下载PDF
生态危机时代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审美救赎
18
作者 潘伍豪 《鄱阳湖学刊》 2024年第1期124-134,159,160,共13页
人类中心主义是导致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其在一种二元论的等级制度中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人被视为自然的主宰,自然则被视为无能动性的僵死客体,忽视了人与自然的亲密共存关系,造成人对自然的肆意掠夺。身体是破解人类中心主义等级制和... 人类中心主义是导致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其在一种二元论的等级制度中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人被视为自然的主宰,自然则被视为无能动性的僵死客体,忽视了人与自然的亲密共存关系,造成人对自然的肆意掠夺。身体是破解人类中心主义等级制和人与自然二分状态的关键,物质性身体关联着人与环境,身体状况与环境状况密切相关,环境作为能动者影响人类的身体状况和存在状态。在环境发生极大变化的生态危机时代,人们已经不能通过艺术文本静观生态危机,而是被卷入其中,在日常生活中直接体验到生态变化。人们需要审美介入,关注日常生活体验中的生态要素,意识到人与自然的密切关联,建构人与环境的生态审美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危机 人类中心主义 物质性身体 审美介入 生态审美共同体
下载PDF
从道德想象到审美共同体:杜威美学中的“想象”伦理观
19
作者 王若存 《外国美学》 2022年第1期164-182,共19页
杜威美学中蕴含着一种“想象”伦理观。他将艺术与审美领域中尤为突出的想象力看作根据可能性来理解现实性的能力。对于具体生活情境的审美性、感受性的想象介入,就涉及道德想象力这种能够理解情境的意义和价值并进行应对的感性理智。... 杜威美学中蕴含着一种“想象”伦理观。他将艺术与审美领域中尤为突出的想象力看作根据可能性来理解现实性的能力。对于具体生活情境的审美性、感受性的想象介入,就涉及道德想象力这种能够理解情境的意义和价值并进行应对的感性理智。道德想象同时也是对于分享经验和共享意义的共同体的想象,这是因为富有意义的个体伦理生活总是要在创造性的审美共同体之中才能得以实现。这种实现的充要条件是在人类总体经验或文化层面上的艺术化交流,它使得人们能够去想象并爱着他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威 道德想象 审美共同体
原文传递
“一带一路”视域下中国对外影像传播中自然对共同体的表征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文军 《沿海企业与科技》 2021年第5期8-12,共5页
自然是中国对外影像传播中的重要元素。影像中的自然被征用,它被表征为如画的风景,被表征为人类的无机身体,也被表征为连通纽带。自然是一种媒介,并因自然的自然化,使其具备意识形态的功能。在发挥该功能的过程中,借由如实呈现的"... 自然是中国对外影像传播中的重要元素。影像中的自然被征用,它被表征为如画的风景,被表征为人类的无机身体,也被表征为连通纽带。自然是一种媒介,并因自然的自然化,使其具备意识形态的功能。在发挥该功能的过程中,借由如实呈现的"面具"和视听语言的修饰,影像成为自然的"同谋",两者共同将观众询唤为审美主体、生态主体和政治主体,并完成审美共同体、生命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 对外传播 审美共同体 生命共同体 命运共同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