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破裂行联合介入治疗的围术期护理对策 被引量:3
1
作者 刘莹 苏静 +2 位作者 曹荣 任红 李菲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9年第11期39-40,共2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破裂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e caronary intervention,PCI)联合室间隔封堵治疗的患者在围术期护理方面应注意的问题及相应护理方法.从而为此类患者提供有效的护理方案。方法整理并总结20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破裂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e caronary intervention,PCI)联合室间隔封堵治疗的患者在围术期护理方面应注意的问题及相应护理方法.从而为此类患者提供有效的护理方案。方法整理并总结2001年10月至2008年1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破裂行PCI联合室间隔封堵治疗的13例患者的资料。结果13例患者住院期间10例存活(住院存活率为76.9%),3例Killip IV级患者死亡,其中1例死于脑出血、2例心性死亡(住院病死率为23.1%)。随访2~66个月。平均(37±2.3)个月.出院患者均存活;门诊超声心动图复查提示.心功能均获得明显改善,与入院时比较,改善1级3例、2级4例、3级3例。围术期无护理并发症发生。结论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破裂患者行联合介入治疗。可获得较好的存活率,并可明显改善心功能,严密的病情监测与急救、精心的护理可使患者安全度过联合介入治疗的围术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室间隔破裂 护理
下载PDF
外伤性室间隔破裂二例 被引量:1
2
作者 王乐纯 国鸿锦 +1 位作者 姜克勤 郭万红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1996年第1期58-59,共2页
外伤性室间隔破裂二例山东省淄博市中心医院心外科王乐纯,国鸿锦,姜克勤,郭万红1临床资料例1患者男性,23岁。因左胸部刀刺伤17小时伴心悸、气急于1992年1月15日入院。查体:神志恍惚,呼吸急促,血压测不清,颈静脉怒... 外伤性室间隔破裂二例山东省淄博市中心医院心外科王乐纯,国鸿锦,姜克勤,郭万红1临床资料例1患者男性,23岁。因左胸部刀刺伤17小时伴心悸、气急于1992年1月15日入院。查体:神志恍惚,呼吸急促,血压测不清,颈静脉怒张。胸骨左缘第3北京市,邮政编码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 室间隔破裂 外科手术
下载PDF
创伤性室间隔破裂2例 被引量:1
3
作者 徐正哲 林星 《延边大学医学学报》 CAS 2008年第4期314-315,共2页
穿透性心脏外伤是因强力、高速、锐利的异物穿透胸壁或从其他处刺入心脏所致,少数因胸骨或肋骨骨折断端移位并刺破心脏引起.在穿透性心脏损伤患者中,50%以上患者伤后较短时间内死亡,因此伤后尽早入院、早期诊断、迅速进行术前准备... 穿透性心脏外伤是因强力、高速、锐利的异物穿透胸壁或从其他处刺入心脏所致,少数因胸骨或肋骨骨折断端移位并刺破心脏引起.在穿透性心脏损伤患者中,50%以上患者伤后较短时间内死亡,因此伤后尽早入院、早期诊断、迅速进行术前准备,做到选择正确的手术入路及精确的术中操作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延边大学附属医院曾收治2例创伤性室间隔破裂患者,均抢救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刀剌伤 心脏 室间隔破裂
下载PDF
挤伤性室间隔破裂伴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向量图二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4
作者 梁义才 田振典 刘艳芳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1990年第1期90-93,共4页
胸部突然遭受暴力挤压致心室间隔破裂穿孔,伴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临床上比较罕见,国内尚少报道。笔者就我院收治的该2例患者,结合心向量图等检查特点并复习文献报道如下。
关键词 室间隔破裂 向量图 间隔 心脏传导阻滞 破裂穿孔 顺钟向运行 心尖部 右束支 收缩期震颤 文献报道
下载PDF
创伤性室间隔破裂患儿的护理
5
作者 刘阳 王月秋 马凤贤 《中国局解手术学杂志》 2002年第1期31-31,共1页
胸部闭合性损伤可造成心脏挫伤和心内结构的损伤.我院收治一例胸部车压伤致心室间隔肌部破裂并心室前壁和室间隔血肿患儿,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关键词 创伤性室间隔破裂 儿童 护理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塞后室间隔破裂治疗成功2例
6
作者 巩维如 杨兴生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CAS 1992年第1期76-76,共1页
心肌梗塞后室间隔破裂(PMI—VSR)为急性心肌梗塞(AMI)的严重并发症。我院于1988~1989年收治2例PMI—VSR患者,治疗成功。现报告如下。患者,女,56岁。因突感胸骨后撕裂样疼痛24小时急诊入院。患者于1988年1月17日午饭后突感胸骨后撕裂样... 心肌梗塞后室间隔破裂(PMI—VSR)为急性心肌梗塞(AMI)的严重并发症。我院于1988~1989年收治2例PMI—VSR患者,治疗成功。现报告如下。患者,女,56岁。因突感胸骨后撕裂样疼痛24小时急诊入院。患者于1988年1月17日午饭后突感胸骨后撕裂样疼痛。心电图示V_1—V_6ST段弓背样抬高,以AMI收入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室间隔破裂 治疗
下载PDF
AMI合并室间隔破裂穿孔的病因分析(附3例报告)
7
作者 冯桂芹 王广义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01年第2期159-159,共1页
关键词 AMI 合并症 室间隔破裂穿孔 病因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伴室间隔破裂18例临床分析
8
作者 黎励文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2年第9期924-924,共1页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室间隔破裂 临床分析 AMI VSR 诊断 手术治疗
下载PDF
一例钝性暴力致室间隔破裂的报告
9
作者 刘新社 《中国法医学杂志》 CSCD 1993年第4期244-245,共2页
案例赵××,男,23岁,农民。某日被数人分别用拳、脚在其胸部、上腹部殴打约半小时后死亡。尸检前胸正中皮肤有21.0×14.0cm 范围的皮下出血,并可见条形规则花纹,右侧第3、4肋骨骨折,剑突下腹壁皮肤有6.0×4.0cm的点、... 案例赵××,男,23岁,农民。某日被数人分别用拳、脚在其胸部、上腹部殴打约半小时后死亡。尸检前胸正中皮肤有21.0×14.0cm 范围的皮下出血,并可见条形规则花纹,右侧第3、4肋骨骨折,剑突下腹壁皮肤有6.0×4.0cm的点、条状皮下出血;头、颈及四肢皮肤可见多处点片状表皮剥脱伴皮下出血。解剖见心脏右心耳根部有一0.5×1.2cm 的出血灶,心底部正中距冠状沟5cm 处有5.0×1.2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钝性暴力致室间隔破裂 尸检 法医鉴定学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破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崔伟 郑兴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04年第1期9-12,共4页
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的室间隔破裂穿孔是一种少见但是非常严重的并发症 ,自然病程凶险。早期诊断、积极的内科治疗和外科手术可降低死亡率 。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并发症 室间隔破裂 危险因素 病理生理学
下载PDF
早期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破裂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苏航 《中国当代医药》 2020年第14期68-71,共4页
目的探讨早期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破裂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7月我院收治的4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破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同意实施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为标准,将患者分为观察组(2... 目的探讨早期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破裂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7月我院收治的4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破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同意实施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为标准,将患者分为观察组(20例)与对照组(2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内科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实施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比较两组患者使用升压药持续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左室射血分数及B型利钠肽水平;统计两组患者的救治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使用升压药持续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高于本组治疗前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B型利钠肽水平低于本组治疗前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存活顺利出院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死亡或放弃治疗的比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破裂,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能更好的维持循环功能稳定,提高心功能,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早期 急性 心肌梗死 室间隔破裂 并发症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室间隔破裂1例报告
12
作者 方铭喜 蒋静涵 《交通医学》 1998年第1期31-32,共2页
<正>室间隔破裂(Ventricular septal rupture,简称VSR)是急性心肌梗塞(AMI)的一种少见而严重的并发症。近年我们收治1例,现结合文献复习如下。 1.病例介绍 患者女,56岁。胸骨后压榨性疼痛3h急诊入院。有高血压病史6年。查体:T 36.... <正>室间隔破裂(Ventricular septal rupture,简称VSR)是急性心肌梗塞(AMI)的一种少见而严重的并发症。近年我们收治1例,现结合文献复习如下。 1.病例介绍 患者女,56岁。胸骨后压榨性疼痛3h急诊入院。有高血压病史6年。查体:T 36.8℃,BP 24/16kPa。神清,心界向左下扩大,心率76次/分,律齐,A_2>P_2,早搏8次/分,无杂音。血象:WBC13.3×10~9/L,N 0.84,L 0.15,M 0.01。电解质、肝肾功能正常。心肌酶入院后逐渐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 心肌梗塞 并发症 治疗 室间隔破裂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室间隔破裂1例报告
13
作者 李慧珍 陈珺 《山西临床医药》 2001年第5期391-392,共2页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塞 合并症 室间隔破裂
下载PDF
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破裂处理现状的评价
14
作者 朱鲜阳 《心脏杂志》 CAS 2021年第4期353-357,共5页
急性心肌梗死后(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发生室间隔破裂(ventricular septal rupture,VSR)是一种少见的急危重症。本文通过VSR的临床表现,超声心动图、冠脉和左心室造影诊断,采取药物、机械辅助循环、外科手术和经皮介入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后(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发生室间隔破裂(ventricular septal rupture,VSR)是一种少见的急危重症。本文通过VSR的临床表现,超声心动图、冠脉和左心室造影诊断,采取药物、机械辅助循环、外科手术和经皮介入治疗,分别比较各种治疗方法的早晚期存活率和病死率,以及远期疗效。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是决定选择治疗时机和方式的重要依据,急诊手术可挽救部分患者生命,在药物和辅助循环下患者病情趋于稳定可以延缓关闭VSR的时间,其病死率、成功率和远期预后均好于发生VSR早期的手术效果。AMI后尽早的血运重建有重要意义,可使VSR发生率降低,心功能改善,病死率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室间隔破裂 处理 介入治疗
原文传递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下壁导联ST段抬高可预测室间隔破裂
15
作者 谭琛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6年第4期207-207,共1页
关键词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 ST段抬高 心肌梗死患者 下壁导联 室间隔破裂 预测 异常Q波 VSR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室间隔破裂的外科治疗
16
作者 陈宝田 范涛 +1 位作者 陈英淳 孟旭 《心肺血管学报》 1991年第3期194-197,共4页
急性心梗并发室间隔破裂并不多见。自1985年3月至1990年11月我院心外科收治3例(其中1例已发表),成功地进行修补手术。3例术后良好,现将我们的经验体会作一扼要报告。病历摘要例1男、57岁。于1985年3月17日突患心前区绞痛,向左肩放射伴... 急性心梗并发室间隔破裂并不多见。自1985年3月至1990年11月我院心外科收治3例(其中1例已发表),成功地进行修补手术。3例术后良好,现将我们的经验体会作一扼要报告。病历摘要例1男、57岁。于1985年3月17日突患心前区绞痛,向左肩放射伴有大汗淋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并发症 室间隔破裂
下载PDF
超声心动图对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室间隔破裂的诊断探讨
17
作者 裴金凤 陈宝田 +1 位作者 张英川 续万春 《心肺血管学报》 1992年第1期22-23,共2页
二维和脉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室间隔破裂3例,经手术和尸检证实该方法迅速可靠。
关键词 心肌梗塞 室间隔破裂 超声心动图
下载PDF
超声诊断心肌梗死后心肌夹层及室间隔穿孔1例并文献复习
18
作者 张晓峰 袁馨 +2 位作者 赵璐 苏欣悦 刘泳 《青岛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148-150,共3页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后心肌夹层及室间隔穿孔的超声心动图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心肌梗死后心肌夹层及室间隔穿孔病人的超声心动图表现及外科手术治疗经过。结果病人术前超声心动图提示心尖部心肌夹层合并室间隔穿孔,射血分数...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后心肌夹层及室间隔穿孔的超声心动图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心肌梗死后心肌夹层及室间隔穿孔病人的超声心动图表现及外科手术治疗经过。结果病人术前超声心动图提示心尖部心肌夹层合并室间隔穿孔,射血分数39%。经多学科会诊后病人同意外科手术治疗,遂行室间隔穿孔修补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病人病情稳定后出院。结论超声心动图是心肌夹层及室间隔穿孔的首选诊断方法。心肌梗死后心肌夹层合并严重并发症应积极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室间隔破裂 超声心动描记术 心脏外科手术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破裂的临床特征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分析 被引量:22
19
作者 郭远林 姚民 +2 位作者 陈纪林 吴元 邱洪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708-712,共5页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破裂的临床特征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为该并发症的防治提供证据.方法对46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破裂患者的临床特征、冠状动脉造影特点、保守或外科手术疗效与生存率等数据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SPSS...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破裂的临床特征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为该并发症的防治提供证据.方法对46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破裂患者的临床特征、冠状动脉造影特点、保守或外科手术疗效与生存率等数据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SPSS 11.0软件统计.结果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破裂的发病率约为1.88%;好发因素有:高龄(61~70岁),未行再灌注治疗,无既往心绞痛/心肌梗死史,伴随高血压及高血脂等;易于发生室间隔破裂的最常见梗死部位为同时累及前壁和下壁的大面积梗死;大多数患者中性粒细胞比例、C反应蛋白及红细胞沉降率升高.胸片肺水肿者约30%,约半数患者入院时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心功能Killip分级Ⅲ-Ⅳ级).累及前壁梗死者其破裂部位多为前间隔远段,下壁+后壁/右心室梗死者破裂部位多为后间隔基底段.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室间隔破裂者多为前降支单支或三支病变,侧支循环少见.罪犯血管以前降支最为多见,其中又以前降支中段居多.保守治疗的住院死亡率高达65%,外科手术治疗的住院死亡率仅3.85%.结论尽早、成功的再灌注治疗是预防其发生的关键,心脏超声是敏感且简便易行的确诊手段,外科手术治疗明显提高生存率,早期外科手术(梗死后1个月左右)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室间隔破裂 冠状血管造影术 冠状动脉造影特点 急性心肌梗死 临床特征 并发症 外科手术治疗 KILLIP分级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原文传递
急性心肌梗死室间隔破裂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13
20
作者 董然 陈宝田 +2 位作者 孟旭 李温斌 李岩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9期655-658,共4页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破裂的发病特点、手术时机及治疗效果。 方法 自 1985年~ 1999年共收治 2 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破裂患者 ,其中 14例行手术治疗 ,6例内科治疗 ,分析 2组临床资料及治疗结果 ,并对手术治疗组进行随...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破裂的发病特点、手术时机及治疗效果。 方法 自 1985年~ 1999年共收治 2 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破裂患者 ,其中 14例行手术治疗 ,6例内科治疗 ,分析 2组临床资料及治疗结果 ,并对手术治疗组进行随访 4个月~ 14年。 结果  6例内科治疗的患者 ,于室间隔破裂后 6h~ 7d内全部死亡 ;14例手术治疗的患者中 ,4例采用折叠缝合修补室间隔破裂 ,10例行补片修补 ,全部同期行室壁瘤切除 ,并有 3例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围手术期死亡 5例 (35 7% ) ,术后发生残余分流 2例 (14 3% )。 2例分别于术后 7年及 9年死于心功能衰竭 ,1例失访 ,余 6例良好。 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破裂的手术时机应根据患者的心脏功能状态进行选择。术前改善心脏功能的治疗十分重要。破裂后 3d内紧急手术病死率较高 ,1周内容易发生残余分流。手术应尽量在 1周后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忙心肌梗死 室间隔破裂 心脏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