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2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例长程VA-ECMO救治急性心梗合并巨大室间隔穿孔及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护理体会
1
作者 冯英 张银雪 +2 位作者 孙娟 李学蕊 王炜 《甘肃医药》 2024年第4期367-369,共3页
对1例急性心梗合并巨大室间隔穿孔及心源性休克的患者给予体外膜氧合(ECMO)联合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及持续性血液滤过治疗(CRRT),患者最终痊愈出院。总结相关护理体会:设置专科护理小组,保证护理治疗的质量和效率;清醒ECMO期间要重视... 对1例急性心梗合并巨大室间隔穿孔及心源性休克的患者给予体外膜氧合(ECMO)联合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及持续性血液滤过治疗(CRRT),患者最终痊愈出院。总结相关护理体会:设置专科护理小组,保证护理治疗的质量和效率;清醒ECMO期间要重视心理护理及ECMO管道相关护理;ECMO抗凝护理为长程ECMO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应细致观察并做好抗凝监测;尽量减少医源性血液损失,减少输血及其相关并发症。总之,注重护理工作中每个细节,方能促进此类患者病情好转,降低护理不安全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塞 室间隔穿孔 心源性休克 体外膜氧合 护理
下载PDF
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经皮介入封堵治疗时机的选择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志伟 王真真 +4 位作者 刘畅 王琰 陈同峰 郭晓艳 程江涛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3年第1期25-29,共5页
目的 探讨经皮介入封堵(transcatheter closure,TCC)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后室间隔穿孔(ventricular septal rupture,VSR)适宜手术时机。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7月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TCC治疗心肌... 目的 探讨经皮介入封堵(transcatheter closure,TCC)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后室间隔穿孔(ventricular septal rupture,VSR)适宜手术时机。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7月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TCC治疗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postinfarction ventricular septal rupture,PIVSR)51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30 d内是否死亡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采用logistic回归及Cox回归分析30 d死亡及远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利用ROC曲线评价VSR至TCC时间对30 d死亡的预测价值,通过计算约登指数的最大值得出最佳截断值,并根据截断值将人群分为两组(早期组与延迟组),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分析两组患者的长期预后。结果 TCC治疗VSR患者51例,平均年龄为(66.73±7.77)岁,其中女性32人(62.7%),中位随访时间[490(107,1019)]d。AMI至VSR的平均时间间隔为[2(1,3)]d,VSR至TCC的平均时间间隔为[23(17,32)]d。高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高敏肌钙蛋白升高、心源性休克是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而术前较高射血分数(EF)值、延迟手术是其保护因素(P<0.05)。将VSR至TCC时间纳入30 d死亡ROC曲线得出最佳截断值为21 d。早期组(≤3周)术后生存率(62.50%,15/24)低于延迟组(>3周)(96.30%,26/27)(χ^(2)=9.496,Log-rank P=0.002)。结论 延迟手术是患者死亡的保护因素,对于病情较稳定的PIVSR患者,建议发生VSR 3周后进行TCC手术,减少死亡事件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穿孔 心肌梗死 介入封堵 手术时机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患者30天内死亡风险预测模型 被引量:2
3
作者 张静 戚瑞雪 +1 位作者 耿俊义 袁超 《安徽医学》 2023年第1期48-52,共5页
目的 探究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患者30天内死亡的影响因素,构建预测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室间隔穿孔患者30天内死亡风险的列线图模型。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21年3月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AMI合并室间隔穿孔患者72例为研究对... 目的 探究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患者30天内死亡的影响因素,构建预测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室间隔穿孔患者30天内死亡风险的列线图模型。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21年3月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AMI合并室间隔穿孔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30天内存活情况分为死亡组(n=50)和存活组(n=22)。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MI合并室间隔穿孔患者30天内死亡的危险因素。采用R软件构建预测AMI合并室间隔穿孔患者30天内死亡风险的列线图模型。结果 死亡组发生前壁心肌梗死比例、AMI出现室间隔穿孔时间为1~6 d的比例、Killip心功能分级≥Ⅲ级患者比例高于存活组,死亡组室间隔穿孔直径大于存活组,但死亡组接受介入封堵术患者比例低于存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生前壁心肌梗死(OR=14.057,95%CI:1.411~140.097)、AMI出现室间隔穿孔时间为1~6 d(OR=35.757,95%CI:3.592~355.976)、Killip心功能分级≥Ⅲ级(OR=5.894,95%CI:1.608~32.533)是影响AMI合并室间隔穿孔患者30天内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接受介入封堵术(OR=0.103,95%CI:0.014~0.782)是AMI合并室间隔穿孔患者30天内死亡的保护因素(P<0.05);预测AMI合并室间隔穿孔患者30天内死亡风险的列线图模型预测值与实际值基本一致,且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χ^(2)=8.674,P=0.371。曲线下面积(AUC)为0.955(95%CI:0.913~0.998)。结论 发生前壁心肌梗死、AMI出现室间隔穿孔时间为1~6 d、Killip心功能分级≥Ⅲ级是AMI合并室间隔穿孔患者30天内死亡的危险因素,接受介入封堵术为保护因素,以此构建预测AMI合并室间隔穿孔患者30天内死亡风险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和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室间隔穿孔 短期预后 列线图模型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4
作者 蔡娟 朱琳琳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CAS 2023年第5期468-474,共7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后发生室间隔穿孔(ventricular septal rupture,VSR)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入选2010年12月至2018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明确诊断为AMI的患者4221例,其中发生VSR的患者5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后发生室间隔穿孔(ventricular septal rupture,VSR)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入选2010年12月至2018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明确诊断为AMI的患者4221例,其中发生VSR的患者50例(VSR组),按照1∶10匹配原则,随机选取未发生室间隔穿孔(且未发生左心室游离壁破裂)的患者500例作为非VSR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1)AMI患者中出现VSR的风险为1.18%。(2)与非VSR组相比,VSR组女性患者较多,前壁心肌梗死较多,心功能更差,院内病死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41例(82.0%)患者VSR发生在AMI起病1周之内,其中12例(24%)24 h内发生VSR;7例(14%)发生于1~2周之间。(4)Logistic回归发现:女性(HR=8.451,95%CI:3.433~20.807,P<0.001)、累及前壁心肌梗死(HR=3.069,95%CI:1.051~8.962,P=0.040)、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HR=10.412,95%CI:1.057~102.525,P=0.045)、入院前胸痛时间大于37 h(HR=6.953,95%CI:2.778~17.405,P<0.001)和就诊时心率快(大于均值80.88次/min)(HR=3.293,95%CI:1.186~9.142,P=0.022)。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发生VSR的风险约为1.18%,而且通常发生在心肌梗死1周内。VSR的危险因素包括累及前壁的心肌梗死、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入院前胸痛时间大于37 h和就诊时心率快,而男性是AMI患者VSR的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室间隔穿孔 手术治疗
下载PDF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有效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患者的循环 被引量:1
5
作者 吴少威 刘成伟 +1 位作者 易东 徐承义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23年第2期129-132,共4页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室间隔穿孔(VSR)患者循环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AMI合并VSR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2例患者植入IABP辅助循环为IABP组,17例患者予以药物保守治疗为药物治疗组。比较IABP组与...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室间隔穿孔(VSR)患者循环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AMI合并VSR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2例患者植入IABP辅助循环为IABP组,17例患者予以药物保守治疗为药物治疗组。比较IABP组与药物治疗组间患者一般血流动力学(包括IABP植入前、后平均血压、心率、无创心功能指标)、血乳酸水平、心脏超声等指标。根据患者是否存在休克状态,将59例患者分为休克组(40例)与非休克组(19例),比较休克组与非休克组间一般血流动力学(包括IABP植入前、后平均血压、心率、无创心功能)、血乳酸水平、心功能等指标,并观察30d临床预后。结果:IABP治疗组患者在植入24 h后平均心率下降、平均动脉血压升高、血乳酸水平下降、心脏超声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提升、无创心功能心脏指数升高(P均<0.05);药物治疗组上述指标无明显改变。IABP治疗组与药物治疗组30 d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AMI合并VSR患者,植入IABP可显著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酸中毒、临床心功能及循环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室间隔穿孔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术后改良体外膜肺辅助治疗1例
6
作者 管翔 姚昊 +3 位作者 孙煦 周健 任云 李庆国 《心脏杂志》 CAS 2023年第1期120-121,124,共3页
1临床资料患者,男,56岁,2019年12月23日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心前区钝痛,持续约(1~2) d;1周后出现胸闷心悸,呼吸困难,无法平卧。外院心脏超声示:室间隔缺损。外院予以对症治疗无好转。随即转入我院,查体闻胸骨左缘第三四肋间3/6级粗糙全收... 1临床资料患者,男,56岁,2019年12月23日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心前区钝痛,持续约(1~2) d;1周后出现胸闷心悸,呼吸困难,无法平卧。外院心脏超声示:室间隔缺损。外院予以对症治疗无好转。随即转入我院,查体闻胸骨左缘第三四肋间3/6级粗糙全收缩期杂音。心电图示Ⅲ、AVF异常Q波、ST-T改变。心脏超声示全心增大、左室壁节段性异常伴室壁瘤形成、室间隔穿孔,肺动脉高压(中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 左心辅助 体外膜肺氧合
原文传递
7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患者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9
7
作者 胡小莹 邱洪 +8 位作者 乔树宾 康连鸣 宋雷 张峻 谭小燕 吴元 杨跃进 高润霖 陈在嘉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07-110,共4页
目的:总结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室间隔穿孔(VSR)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我院2002—01到2010—09间收治的AMI患者共12354例,其中合并VSR患者70例占收治AMI患者的0.57%,其中男33例(47.1%),女37(52.9%),平均年龄... 目的:总结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室间隔穿孔(VSR)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我院2002—01到2010—09间收治的AMI患者共12354例,其中合并VSR患者70例占收治AMI患者的0.57%,其中男33例(47.1%),女37(52.9%),平均年龄(68.1±8.5)岁。对这70例AMI合并VSR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0例AMI合并VSR患者,继发于前壁心肌梗死者54例(77.1%)。VSR患者30天死亡率为55.7%,1年死亡率为64.3%;保守治疗49例,30天死亡率为77.6%,1年死亡率为87.8%;手术治疗21例,30天死亡率为4.8%,1年死亡率为9.5%;接受手术治疗患者的30天及1年死亡率均显著优于接受保守治疗患者(P〈0.005).仅1例AMI后6天行急诊手术治疗的患者于围术期死亡,所有AMI后2周以上行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均好转出院。结论:VSR是AMI少见但严重的并发症,手术治疗的近期及远期预后均显著优于保守治疗,AMI后2周以上行外科手术治疗成功率高,对于强化内科保守治疗后仍出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预计不能存活至AMI后4-6周的危重患者,可适当提前外科手术时间,以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穿孔 急性心肌梗死 临床分析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游离壁破裂和室间隔穿孔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比较 被引量:12
8
作者 李佳 罗晓亮 +5 位作者 张峻 赵彤 袁建松 吴元 乔树宾 杨跃进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653-657,共5页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游离壁破裂和室间隔穿孔患者的临床特征及60天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17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冠心病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7 315例AMI患者,比较游离壁破裂和室间隔穿孔患者的一般临床...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游离壁破裂和室间隔穿孔患者的临床特征及60天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17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冠心病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7 315例AMI患者,比较游离壁破裂和室间隔穿孔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住院相关检查结果、手术治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室间隔穿孔修补术或游离壁破裂心脏修补术)及60天预后等情况。结果:共83例(1.13%)患者发生心脏破裂(包括游离壁破裂和室间隔穿孔),不同年份的发生率相似。其中33例(0.68%)发生游离壁破裂,50例(0.45%)发生室间隔穿孔。游离壁破裂的发生时间早于室间隔穿孔[(3.3±2.6)d vs(4.1±3.6)d,P=0.01]。仅2例(6.1%)游离壁破裂患者成功接受外科手术治疗,25例(50.0%)室间隔穿孔患者成功接受外科手术治疗。游离壁破裂患者60天生存率明显低于室间隔穿孔患者(12.1%vs 48.0%,P=0.002)。结论:室间隔穿孔患者接受外科手术率更高,预后更好,对AMI合并室间隔穿孔患者更应重视积极的内外科联合治疗以达到更好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心脏破裂 游离壁破裂 室间隔穿孔 死亡率
下载PDF
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的外科治疗——附16例临床报告 被引量:12
9
作者 许建屏 王立清 +3 位作者 陈雷 吴清玉 胡盛寿 孙立忠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38-144,共7页
目的 :介绍外科治疗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结果。方法 :16例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的患者接受了手术治疗 ,其中男性 13例 ,女性 3例 ,年龄 42~ 73( 5 7 3± 9 8)岁。前室间隔穿孔 13例 ,后室间隔穿孔 3例 ,术前心功... 目的 :介绍外科治疗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结果。方法 :16例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的患者接受了手术治疗 ,其中男性 13例 ,女性 3例 ,年龄 42~ 73( 5 7 3± 9 8)岁。前室间隔穿孔 13例 ,后室间隔穿孔 3例 ,术前心功能 (NYHA)分级均为Ⅲ级~Ⅳ级。结果 :无手术及术后早期死亡 ,所有患者症状均消失 ,痊愈出院。结论 :手术治疗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室间隔穿孔 外科治疗 临床报告
下载PDF
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六例 被引量:13
10
作者 周陵 谢渡江 +5 位作者 董静 吴成权 田乃亮 李小波 王蓉 陈绍良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2-64,共3页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室间隔穿孔(VSR)经导管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对6例明确诊断的患者按常规方法行VSR封堵治疗,并根据病情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结果VSR发生至封堵的时间为3~30d。6例中2例封堵失败,住院期间因...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室间隔穿孔(VSR)经导管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对6例明确诊断的患者按常规方法行VSR封堵治疗,并根据病情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结果VSR发生至封堵的时间为3~30d。6例中2例封堵失败,住院期间因心源性休克死亡,余4例成功封堵的患者随访0.5~4年,心功能较术前改善。结论经导管介入治疗AMI合并VSR安全可行,可以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室间隔穿孔 心脏导管插管术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的临床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8
11
作者 陈珏 陈纪林 +3 位作者 杨跃进 姚康宝 吴元 袁晋青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338-340,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发生室间隔穿孔的临床特征、冠状动脉造影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情况。方法我院1996年1月至2003年12月期间收治急性透壁心肌梗死1881例,发生室间隔穿孔13例,穿孔发生率069%。另有22例因AMI已并发室间隔穿孔...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发生室间隔穿孔的临床特征、冠状动脉造影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情况。方法我院1996年1月至2003年12月期间收治急性透壁心肌梗死1881例,发生室间隔穿孔13例,穿孔发生率069%。另有22例因AMI已并发室间隔穿孔而转来我院的患者,共35例进行分析。其中男性24例(686%),女性11例(314%)。结果资料分析结果21例(600%)合并高血压病,18例(514%)有吸烟史。前壁心肌梗死31例(886%),下后壁心肌梗死4例(114%)。22例患者施行了冠状动脉造影,梗塞相关血管前降支占818%,完全闭塞占727%。心原性休克21例(600%),心功能Ⅳ级26例(743%),Ⅲ级9例(257%)。室间隔穿孔多发生在AMI后1周内(914%)。超声心动图提示室间隔缺损,穿孔直径范围05~28cm,多数位于室间隔近心尖部。7例(20%)进行溶栓治疗,但未成功。21例(60%)施行外科手术治疗,全部存活。14例药物治疗,仅1例存活,死亡13例,总病死率371%,药物治疗病死率929%。结论AMI并发室间隔破裂并不常见,多发生在广泛前壁心肌梗死的患者,多数迅速发展至心原性休克,内科治疗病死率很高;如药物治疗能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至穿孔后4周手术,外科治疗可提高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室间隔穿孔 预后 并发症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的治疗 被引量:8
12
作者 黄劲松 吴若彬 +5 位作者 郑少忆 郭惠明 谢斌 黄克力 麦明杰 张镜芳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067-1068,共2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室间隔穿孔的病因、病理生理、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对17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的病人施行室间隔穿孔修补,其中8例同期行冠状动脉搭桥术。根据不同的病情在术前、术中和术后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结果11例患...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室间隔穿孔的病因、病理生理、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对17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的病人施行室间隔穿孔修补,其中8例同期行冠状动脉搭桥术。根据不同的病情在术前、术中和术后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结果11例患者治愈出院,其中2例存在残余分流,另外6例术后死于低心排或心律失常。结论室间隔穿孔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病情的严重程度、手术时机及围术期处理方法等多因素影响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室间隔穿孔 冠状动脉搭桥术
下载PDF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抢救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患者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5
13
作者 方臻飞 黄亿源 +7 位作者 胡信群 沈向前 唐建军 李江 吕晓玲 赵延恕 周胜华 胡连根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49-152,共4页
目的 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抢救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发生室间隔穿孔(VSR)患者的疗效及作用.方法 对我院心内科2007-07~2012-04收治的20例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并室间隔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 目的 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抢救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发生室间隔穿孔(VSR)患者的疗效及作用.方法 对我院心内科2007-07~2012-04收治的20例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并室间隔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例AMI合并室间隔穿孔患者均给予药物治疗,其中14例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IABP支持,其即刻血流动力学改善率为57.1%,3例行介入封堵术,2例行外科手术治疗,均存活;1例病情稳定出院,其余6例于住院期间死亡.结论 IABP在抢救AMI后VSR患者时能够暂时稳定患者血流动力学,为手术争取时间,最终降低病死率,是手术前重要的过渡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AMI) 室间隔穿孔(VSR)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特征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侯传举 邹苏娅 +4 位作者 邓东安 朱鲜阳 韩秀敏 胡斌 王巧玲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2年第1期42-44,共3页
目的:探寻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VSR)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CDE)特征。方法:应用CDE检查3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VSR。26例行心血管造影检查,19例行VSR封堵术介入治疗,3例行冠状动脉搭桥和VSR修复术治疗。结果:根据CDE特征对30例中... 目的:探寻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VSR)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CDE)特征。方法:应用CDE检查3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VSR。26例行心血管造影检查,19例行VSR封堵术介入治疗,3例行冠状动脉搭桥和VSR修复术治疗。结果:根据CDE特征对30例中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发VSR全部做出正确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并发VSR的CDE特征明显:①二维超声心动图间接特征显示左心房、左心室内径明显增大,室间隔和/或左室壁节段运动异常,合并室壁瘤患者显示左心室下部心肌变薄,且向外膨出,呈矛盾运动;直接特征显示肌部室间隔不同大小回声失落;②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显示间接特征显示过二、三尖瓣五彩镶嵌反流束血流信号;直接特征显示过室间隔左向右五彩镶嵌反分流束血流信号;③自患者发病起CDE连续观察VSR直径在一定范围内逐渐增大;④实施VSR封堵术后CDFI仍显示过室间隔封堵器周围少量左向右五彩镶嵌分流束血流信号,但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减轻。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并发VSR的CDE特征明显,CDE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VSR有特异性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穿孔 心肌梗死 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手术的护理配合 被引量:11
15
作者 韩盖宇 王颖 +2 位作者 谢庆 陈思 吴展华 《护士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098-1100,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手术治疗的护理配合及其与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不同点。方法术前配合施行主动脉球囊反搏术及Swam-Ganz漂浮导管置入,严密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确保多巴胺、肾上腺素等升压药物正确使用。术中备齐手术...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手术治疗的护理配合及其与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不同点。方法术前配合施行主动脉球囊反搏术及Swam-Ganz漂浮导管置入,严密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确保多巴胺、肾上腺素等升压药物正确使用。术中备齐手术所需血管补片、毡片、器械、缝线,熟悉手术方法步骤,实施护理配合。结果 11例患者治愈出院,其中2例存在室间隔残余分流,另外6例死于术后严重低心排或心律失常。结论高质量护理配合可以缩短转机和手术时间,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室间隔穿孔 冠状动脉搭桥术 护理
下载PDF
体外循环下同期手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室壁瘤(附5例报告) 被引量:1
16
作者 左逸 葛建军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7期56-57,共2页
目的:观察体外循环下同期手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室壁瘤形成的效果。方法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室壁瘤形成的患者5例,均在体外循环下同期行冠脉搭桥、室间隔穿孔修补、室壁瘤切除术,观察疗效。结果本组体外循... 目的:观察体外循环下同期手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室壁瘤形成的效果。方法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室壁瘤形成的患者5例,均在体外循环下同期行冠脉搭桥、室间隔穿孔修补、室壁瘤切除术,观察疗效。结果本组体外循环时间148~206 min,每例移植桥血管数1~3根。使用主动脉球囊反搏3例,体外膜肺氧合( ECMO)辅助1例。术后发生肾功能不全1例、下肢感染1例,未发生脑血管意外、再次手术止血及围手术期心肌梗死。5例均顺利康复出院。随访1~10个月,心绞痛症状消失,复查心脏彩超,左心室收缩功能明显改善。2例心功能Ⅰ级,3例心功能Ⅱ级。结论体外循环下同期行冠脉搭桥术、室壁瘤切除术、室间隔穿孔修补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室壁瘤形成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 室间隔穿孔 壁瘤 体外循环手术 冠脉搭桥术 壁瘤切除术 室间隔穿孔修补术
下载PDF
经导管室间隔穿孔封堵术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7
17
作者 张端珍 朱鲜阳 +3 位作者 韩雅玲 崔春生 王琦光 陈火元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5年第10期541-544,共4页
目的探讨经导管封堵术治疗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后室间隔穿孔(ventricular septal rupture,VSR)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纳入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37例急性MI后VSR实施经导管VSR封堵术的患者,所有操作均于MI 3周后进行,... 目的探讨经导管封堵术治疗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后室间隔穿孔(ventricular septal rupture,VSR)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纳入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37例急性MI后VSR实施经导管VSR封堵术的患者,所有操作均于MI 3周后进行,术后定期随访。结果VSR封堵术于MI后41(21,99)d实施,22例(59.5%,22/37)患者术前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因造影显示多发缺损不适于封堵术和冠状动脉多支病变不适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而排除2例(5.4%,2/37)。共对35例患者实施封堵术,32例(91.4%,32/35)成功置入封堵器。VSR右心室面直径(13.0±3.0)mm,置入封堵器直径(22.0±3.0)mm,术后即刻造影示完全关闭15例(46.9%,15/32),少量残余分流15例(46.9%,15/32),中度残余分流2例(6.2%,2/32)。围术期死亡3例(8.6%,3/35),2例(5.7%,2/35)因并发症而行外科手术,最终成功28例(80.0%,28/35)。随访3.5年(3个月,7年),失访3例(10.7%,3/28),死亡3例(10.7%,3/28)。结论经导管VSR封堵术安全可行,可作为外科手术替代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心肌梗死 室间隔穿孔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的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4
18
作者 卢中秋 张怀勤 +2 位作者 黄伟剑 计光 陈寿权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283-284,共2页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塞 室间隔穿孔 超声心动描记术 并发症
下载PDF
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非选择性病例的外科临床结果 被引量:3
19
作者 高卿 陈彧 +2 位作者 刘刚 陈生龙 董穗欣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03-1107,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患者的临床预后与外科治疗结果,分析相关危险因素及治疗方式与时机。方法:自2006年1月至2019年2月,选取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外科连续非选择性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病例23例,其中男性12例(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患者的临床预后与外科治疗结果,分析相关危险因素及治疗方式与时机。方法:自2006年1月至2019年2月,选取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外科连续非选择性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病例23例,其中男性12例(52.2%),女性11例(47.8%),平均年龄(64.26±11.09)岁;接受手术18例,未行手术治疗5例。总结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和手术相关情况,并进行随访。结果: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中,穿孔发生到手术平均时间为(19.39±13.67)d,其中穿孔1周内手术的共6例(33.3%),2~4周内手术的共6例(33.3%),4周以上手术的共6例(33.3%)。因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行急诊手术11例(61.1%),择期手术7例(38.9%)。5例患者(27.8%)采用将室间隔穿孔用补片隔绝于左心室腔外,13例患者(72.2%)采用直接扩大补片修补穿孔。18例手术中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12例(66.7%)。所有手术患者中,住院期间死亡7例(38.9%),相较于生存患者,围手术期死亡患者穿孔发生更早[(1.83±0.75)d vs.(5.22±4.66)d,P=0.019],有更高的急诊手术率(100.0%vs.36.4%,P=0.009)和更低的同期旁路移植手术率(28.6%vs.90.1%,P=0.008)。术后随访中位时间2年(3个月~10年),2例患者因心功能不全分别于术后2个月死亡,长期院外存活9例(50.0%)。未手术治疗的5例患者中,2例在等待手术期间死亡,3例拒绝手术的患者均在出院后1周内死亡。结论:外科手术是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的患者有效治疗方式;最佳的手术时机需通过实时的评估与监测,结合患者情况综合决定;术中同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于室间隔穿孔患者可能是有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室间隔穿孔 危险因素 手术时机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7
20
作者 李志强 吕峰 +4 位作者 许建屏 孙寒松 宋云虎 王巍 朱晓东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2009年第6期426-429,共4页
目的总结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的外科治疗经验,探讨外科手术治疗的时机和方法。方法自1999年1月至2008年12月,外科治疗22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患者,其中男17例,女5例;年龄39~78岁,平均年龄61.77岁。前室间隔穿孔18例,后室间... 目的总结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的外科治疗经验,探讨外科手术治疗的时机和方法。方法自1999年1月至2008年12月,外科治疗22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患者,其中男17例,女5例;年龄39~78岁,平均年龄61.77岁。前室间隔穿孔18例,后室间隔穿孔4例,均合并室壁瘤。22例患者均行室间隔穿孔修补术及室壁瘤切除术,16例患者同期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移植血管2.11±1.57支。结果围术期死亡2例(9.09%),其中1例术后死于严重低心排血量综合征,1例死于大面积脑栓塞。其余20例患者均治愈出院,出院时心功能分级(NYHA)Ⅲ级4例,Ⅱ级12例,Ⅰ级4例。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未发现有室间隔残余分流,有轻度二尖瓣反流2例。术后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与术前比较明显减小(50.27±5.33mmvs.57.94±6.79mm,t=4.437,P=0.000)。随访16例,随访时间3~24个月(13.9±6.5个月),失访4例。随访期间无晚期死亡,无心血管事件发生。心功能分级(NYHA)Ⅱ级11例,Ⅰ级5例。超声心动图提示:LVEDD与术前比较明显缩小(49.50±4.66mm vs.57.94±6.79mm,t=5.041,P=0.000),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较术前明显提高(55.08%±6.72%vs.45.57%±11.31%,t=2.719,P=0.013)。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掌握适当的手术时机、完善的术前准备、积极的围手术期治疗、正确的手术方法和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能有效地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改善其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穿孔 心肌梗死 外科手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