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阴道镜下宫颈活检与宫颈锥形切除术病理诊断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宫颈癌的符合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1
作者 滕云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2期82-84,共3页
目的:分析阴道镜下宫颈活检与宫颈锥切病理诊断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宫颈癌的符合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于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行阴道镜下宫颈活检确诊为宫颈HSIL并行宫颈锥形切除术的患者187例... 目的:分析阴道镜下宫颈活检与宫颈锥切病理诊断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宫颈癌的符合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于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行阴道镜下宫颈活检确诊为宫颈HSIL并行宫颈锥形切除术的患者187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临床资料、细胞学及HPV检测结果,比较阴道镜下宫颈活检与宫颈锥形切除术后病理结果,分析阴道镜下宫颈活检与宫颈锥形切除术病理结果改变的影响因素。结果:187例患者中,宫颈锥形切除术后病理结果符合HSIL者136例,符合率为72.73%;病理平级者119例(占比63.64%);降级者42例(占比22.46%);升级者26例(占比13.90%),其中升级为宫颈浸润癌者16例,占病理升级的61.54%;宫颈癌漏诊占总研究例数的8.56%。绝经、阴道镜检查不充分、病变累及1~2个象限是阴道镜下宫颈活检与宫颈锥形切除术病理结果改变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阴道镜下宫颈活检能发现和诊断宫颈HSIL及宫颈癌,但存在漏诊情况,可能与绝经、阴道镜检查不充分、病变累及1~2个象限有关,临床应予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 宫颈 阴道镜下宫颈活检 宫颈锥形切除术
下载PDF
宫颈锥形切除术患者使用不同剂量艾司氯胺酮联合苯磺酸瑞马唑仑麻醉的研究
2
作者 石峰 《当代医药论丛》 2023年第24期62-65,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艾司氯胺酮联合苯磺酸瑞马唑仑对宫颈锥形切除术患者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入院进行宫颈锥形切除术治疗的90例患者,所有患者均选择静脉麻醉方式,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艾司氯胺酮联合苯磺酸瑞马唑仑对宫颈锥形切除术患者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入院进行宫颈锥形切除术治疗的90例患者,所有患者均选择静脉麻醉方式,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高剂量艾司氯胺酮联合苯磺酸瑞马唑仑麻醉,观察组给予低剂量艾司氯胺酮联合苯磺酸瑞马唑仑麻醉,比较两组麻醉诱导时间、苏醒时间、镇静效果、疼痛水平、监护室停留时间,以及麻醉期间关键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不同时间节点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呼吸频率(R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麻醉诱导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苏醒时间与监护室停留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2h及4h,观察组Ramsay镇静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48h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艾司氯胺酮联合苯磺酸瑞马唑仑对宫颈锥形切除术患者有良好的麻醉效果,艾司氯胺酮的剂量并不会对实际麻醉效果以及患者术后的疼痛情况产生显著影响,选择低剂量麻醉方案,能够缩短苏醒时间与监护室停留时间,降低术后不良反应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司氯胺酮 苯磺酸瑞马唑仑 宫颈锥形切除术 剂量 麻醉效果
下载PDF
改良普通电刀宫颈锥形切除术21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5
3
作者 赵峻 吴鸣 +4 位作者 谭先杰 郎景和 马水清 杨佳欣 沈铿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360-363,共4页
目的:探讨改进操作步骤后,利用普通电刀进行宫颈锥形切除术(宫颈锥切)的可行性、临床价值和手术要点。方法:对我院2005年11月至2007年10月开展的210例改良普通电刀宫颈锥切(电刀锥切组)的手术步骤、切除范围、手术效果、并发症等进行分... 目的:探讨改进操作步骤后,利用普通电刀进行宫颈锥形切除术(宫颈锥切)的可行性、临床价值和手术要点。方法:对我院2005年11月至2007年10月开展的210例改良普通电刀宫颈锥切(电刀锥切组)的手术步骤、切除范围、手术效果、并发症等进行分析,随机选取同期180例冷刀宫颈锥切(冷刀锥切组)资料进行比较。结果:①电刀锥切组和冷刀锥切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24.7±9.2分钟和29.2±11.6分钟(P<0.01),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3.1±8.2ml和25.5±14.2ml(P<0.01);②电刀锥切组和冷刀锥切组的锥高分别为19.7±5.1mm和19.3±4.8mm(P>0.05),分别有12例(5.7%)和10例(5.6%)患者宫颈内口切缘阳性(P>0.05);③电刀锥切组出现术后发热(超过38.5℃)者11例(5.2%),冷刀锥切组术后发热情况不详;电刀锥切组和冷刀锥切组分别有1例(0.5%)和4例(2.2%)患者术后发生宫颈残端出血,分别有1例(0.5%)和3例(1.7%)患者术后发生宫颈管粘连。结论:经过对操作步骤进行改进后,普通电刀宫颈锥切不影响切缘完整性,能获得与传统冷刀宫颈锥切相当的切除和宫颈成型效果,同时操作时间缩短、术中出血和术后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锥形切除术 电刀宫颈锥切 冷刀宫颈锥切
下载PDF
宫颈锥形切除术与根治性宫颈切除术治疗早期宫颈癌的临床效果对比 被引量:9
4
作者 郑伟 赵春丽 +1 位作者 张淑兰 王宁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4年第17期28-30,共3页
目的对比宫颈锥形切除术与根治性宫颈切除术治疗早期宫颈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7年2月~2010年8月辽宁省肿瘤医院收治的早期宫颈癌患者11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实验组(58例)和对照组(60例)。实验组采用根治性宫颈切除术治... 目的对比宫颈锥形切除术与根治性宫颈切除术治疗早期宫颈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7年2月~2010年8月辽宁省肿瘤医院收治的早期宫颈癌患者11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实验组(58例)和对照组(60例)。实验组采用根治性宫颈切除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宫颈锥形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疗效等情况。结果实验组手术时间为(155.1±8.4)min,对照组手术时间为(169.0±6.7)minn;实验组术中出血量为(234.2±12.5)mL,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为(287.5±14.2)mL,实验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验组疗效为优者占比67.24%(39/58),优良率为93.10%(54/58);与对照组疗效为优者占比63.33%(38/60),优良率为95.00%(57/6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两种不同治疗方案对早期宫颈癌的治疗效果并无明显差异,但实验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优于对照组,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锥形切除术 根治性宫颈切除 宫颈
下载PDF
综合护理配合宫颈锥形切除术治疗早期宫颈癌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5
5
作者 付鑫 陈珊珊 张淑兰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4年第23期110-111,115,共3页
目的分析LEEP刀锥形切除术治疗早期宫颈癌的作用,并探讨最为有效的综合护理方案。方法以2012年8月~2013年8月辽宁省肿瘤医院收治的42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2、CIN3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通过LEEP刀行宫颈锥形切除术,按数字表随机法... 目的分析LEEP刀锥形切除术治疗早期宫颈癌的作用,并探讨最为有效的综合护理方案。方法以2012年8月~2013年8月辽宁省肿瘤医院收治的42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2、CIN3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通过LEEP刀行宫颈锥形切除术,按数字表随机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1例。观察组患者在围术期开展综合护理,而对照组患者在围术期开展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术后效果。结果术中效果对比显示,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4.8±0.7)min]、手术配合不良率(0.0%)明显优于对照组[(7.1±0.9)min、1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效果,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率(4.8%)明显低于对照组(2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疾病治愈率均较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颈锥形切除术是治疗早期宫颈癌的有效措施,然而为了保证预后效果,仍需要开展积极有效的综合护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护理 LEEP刀 宫颈锥形切除术 早期宫颈
下载PDF
单、双极电凝在宫颈锥形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4
6
作者 苗欣欣 赵福杰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54-557,共4页
目的探讨单、双极电凝在宫颈锥形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3年10月期间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接受改良法普通单、双极电凝行宫颈锥形切除术的105例患者(电刀组)的临床资料,随机选取同期92例冷刀宫颈... 目的探讨单、双极电凝在宫颈锥形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3年10月期间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接受改良法普通单、双极电凝行宫颈锥形切除术的105例患者(电刀组)的临床资料,随机选取同期92例冷刀宫颈锥切患者(冷刀组)进行比较。结果电刀组手术时间短于冷刀组[(14.3±7.4)min和(45.0±11.2)min,P<0.01],术中出血量少于冷刀组[(6.0±4.2)mL和(62.0±16.2)mL,P<0.01],锥高及手术前后的病理符合率与冷刀组无统计学差异[(23.2±3.1)mm和(21.2±4.1)mm,P>0.05;66.7%和66.3%,P>0.05]。电刀组无术后发热、出血及宫颈粘连病例(冷刀组不详),切缘热损伤范围较小,不影响病理诊断,术后宫颈成型效果好,术后12个月治愈率为92.4%。结论经过操作技巧改良后,普通电刀宫颈锥形切除不影响病理结果,应用单、双极电凝行宫颈锥形切除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切除深度足够及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能获得很好的宫颈成型效果及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上皮内瘤变 普通电刀 双极电凝 宫颈锥形切除术
下载PDF
宫颈锥形切除术后宫颈管粘连及相关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王国华 吴芬英 蒋建峰 《浙江创伤外科》 2014年第2期242-244,共3页
目的探讨行宫颈锥形切除术后患者发生宫颈管粘连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于本院妇产科行宫颈锥切术的高级别子宫颈鳞状上皮内瘤变患者419例,对年龄、孕产次、病理级别、初次/二次手术、术式、出血、感染与术后... 目的探讨行宫颈锥形切除术后患者发生宫颈管粘连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于本院妇产科行宫颈锥切术的高级别子宫颈鳞状上皮内瘤变患者419例,对年龄、孕产次、病理级别、初次/二次手术、术式、出血、感染与术后宫颈管粘连的关系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术后出现宫颈管粘连17例,发生率约4.1%。单因素分析发现患者年龄>50岁、宫颈冷刀锥切术以及宫颈创面大出血是宫颈管粘连的高危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50岁、宫颈冷刀锥切术是与宫颈管粘连高度相关因素,其危险度分别为3.618、1.994。结论围绝经期及绝经后患者宫颈管粘连发生率高,需重视;掌握手术范围和深度,减少术后出血及感染可减少锥切术后宫颈管粘连的发生概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级别子宫颈鳞状上皮内瘤变 宫颈锥形切除术 宫颈管粘连
下载PDF
湿润烧伤膏对高级别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普通电刀宫颈锥形切除术后伤口转归作用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王慧香 肖巍 +1 位作者 潘燕 初幸之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9年第10期1218-1219,1223,共3页
目的:探讨湿润烧伤膏对高级别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应用普通电刀宫颈锥形切除术后伤口转归作用的临床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拟行宫颈锥形切除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 目的:探讨湿润烧伤膏对高级别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应用普通电刀宫颈锥形切除术后伤口转归作用的临床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拟行宫颈锥形切除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两组患者均于月经期结束3~7 d采用普通电刀行宫颈锥切术,观察组患者宫颈创面电凝止血后应用湿润烧伤膏;对照组患者仅行宫颈电凝止血。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宫颈创面上皮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7%(1/6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0%(9/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患者均无宫颈粘连发生。术后2周、1个月,观察组患者宫颈创面上皮化程度分别为(65.3±11.2)%、(89.4±5.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1.9±6.4)%、(62.5±9.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湿润烧伤膏应用于普通电刀锥形切除术后创面的并发症少,宫颈愈合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宝湿润烧伤膏 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 普通电刀宫颈锥形切除术
下载PDF
宫颈锥形切除术后宫颈闭锁及处理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赵宏伟 孙立新 +1 位作者 苗润琴 原韶玲 《实用医技杂志》 2015年第12期1309-1311,共3页
随着人们对宫颈癌发生过程的认识加深,宫颈上皮持续感染人乳头瘤病毒(humanpapillomavirus,HPV),在多种因素作用下,发展成低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最后发展成浸润性... 随着人们对宫颈癌发生过程的认识加深,宫颈上皮持续感染人乳头瘤病毒(humanpapillomavirus,HPV),在多种因素作用下,发展成低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最后发展成浸润性宫颈癌,如果能将病变阻断在宫颈癌发生以前就可以显著降低宫颈癌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 宫颈上皮内瘤变 浸润性宫颈 人乳头瘤病毒 宫颈锥形切除术 宫颈锥切 NEOPLASIA 宫颈 盆腔包块 宫颈粘连
下载PDF
肌肤生在宫颈锥形切除术后的作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薛建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87-288,共2页
目的:探讨肌肤生在宫颈锥形切除术后防治阴道出血、促进宫颈创面愈合中的作用。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湖州市中医院病房就诊的100例宫颈CINⅡ~Ⅲ级患者行宫颈锥形切除术,根据术后是否使用肌肤生外敷宫颈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 目的:探讨肌肤生在宫颈锥形切除术后防治阴道出血、促进宫颈创面愈合中的作用。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湖州市中医院病房就诊的100例宫颈CINⅡ~Ⅲ级患者行宫颈锥形切除术,根据术后是否使用肌肤生外敷宫颈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宫颈锥形切除术后第10天配伍使用肌肤生外敷宫颈3次,共50例。对照组在宫颈锥形切除术后未使用任何药物外敷宫颈,共50例。将治疗组和对照组的阴道出血量、阴道出血持续时间、术后宫颈创面的愈合时间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治疗组术后阴道出血量5~8m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0~80mL(P<0.05)。治疗组术后阴道出血持续时间7~10d,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20d(P<0.05)。治疗组术后宫颈创面愈合时间25~30d,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0~75d(P<0.05)。结论:宫颈锥形切除术后配伍使用肌肤生防治阴道出血,促进宫颈创面愈合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疾病 宫颈锥形切除术 肌肤生
下载PDF
宫颈锥形切除术治疗早期宫颈癌的临床效果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戴晓慧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年第22期79-80,共2页
目的探讨宫颈锥形切除术治疗早期宫颈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将86例早期宫颈癌患者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行根治性宫颈切除术治疗,对照组行宫颈锥形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 目的探讨宫颈锥形切除术治疗早期宫颈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将86例早期宫颈癌患者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行根治性宫颈切除术治疗,对照组行宫颈锥形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方案治疗早期宫颈癌效果均显著,但根治性宫颈切除术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锥形切除术 早期宫颈 临床疗效
下载PDF
改良冷刀宫颈锥形切除术15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丽雅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第33期104-105,共2页
目的探讨改进操作步骤后,利用冷刀进行宫颈锥形切除术的可行性、手术要点及临床价值。方法对我院2009年6月至2014年6月开展的150例改良冷刀宫颈锥切的手术步骤、切除范围、手术效果、并发症等进行分析,随机选取同期120例普通冷刀宫颈锥... 目的探讨改进操作步骤后,利用冷刀进行宫颈锥形切除术的可行性、手术要点及临床价值。方法对我院2009年6月至2014年6月开展的150例改良冷刀宫颈锥切的手术步骤、切除范围、手术效果、并发症等进行分析,随机选取同期120例普通冷刀宫颈锥切和130例电刀锥切组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1改良冷刀锥切组、普通冷刀锥切组和普通电刀锥切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5.2±5.6)min、(30.3±6.4)min和(20.3±4.6)min(P<0.01),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0.5±8.1)m L、(50.6±10.2)m L和(50.5±9.6)m L(P<0.01)。2改良冷刀锥切组、冷刀锥切组和电刀锥切组的锥高分别为(19.3±5.4)mm、(19.4±7.1)mm和(19.6±4.7)mm。改良冷刀锥切组、冷刀锥切组和电刀锥切组分别有0例、2例和3例术后发生宫颈残端出血,分别有0例、1例和2例术后发生宫颈管粘连。结论经过对操作步骤进行改进后,改良冷刀锥切手术操作时间缩短、术中出血、术后并发症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锥形切除术 改良冷刀锥切 冷刀锥切 电刀宫颈锥切
下载PDF
宫颈管搔刮术在宫颈锥形切除术中的应用观察 被引量:1
13
作者 武洪钰 《中国实用医药》 2012年第19期120-121,共2页
目的探讨术前宫颈搔刮术(ECC)在宫颈锥形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及意义。方法对行宫颈锥形切除术的290例术前ECC病理结果为阳性的宫颈CIN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术前ECC病理结果CINⅠ、CINⅡ\CINⅢ\分别为56例、82例... 目的探讨术前宫颈搔刮术(ECC)在宫颈锥形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及意义。方法对行宫颈锥形切除术的290例术前ECC病理结果为阳性的宫颈CIN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术前ECC病理结果CINⅠ、CINⅡ\CINⅢ\分别为56例、82例、152例,与锥切术后病理相符率为48.2%,73.2%,84.2%,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ECC结果为CINⅠ,CINⅡ,CINⅢ术后切缘阳性例数分别为0,8,14例,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ECC病理级别与术后病理级别、切缘情况有良好的一致性,可以评估颈管情况,指导锥切手术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管搔刮 宫颈锥形切除术 宫颈CIN 切缘
下载PDF
经腹小横切口子宫次全切除联合宫颈锥形切除术的应用
14
作者 朱文英 张世馨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08年第2期202-203,共2页
目的探讨经腹小横切口(5-6 cm)子宫次全切除联合宫颈锥形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999—2005年158例经腹小横切口子宫次全切除联合宫颈锥形切除术的适应证、方法及效果回顾性分析。结果158例经腹小横切口子宫次全切除联合宫颈锥形切... 目的探讨经腹小横切口(5-6 cm)子宫次全切除联合宫颈锥形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999—2005年158例经腹小横切口子宫次全切除联合宫颈锥形切除术的适应证、方法及效果回顾性分析。结果158例经腹小横切口子宫次全切除联合宫颈锥形切除术手术时间(58.6±18.7)min,术中出血量(85.2±28.6)mL,术后病率3.2%,术后性生活满意率98.7%,术后宫颈光滑96.2%。结论经腹小横切口子宫次全切除联合宫颈锥形切除术适用于50岁以下患有良性子宫疾病需行子宫切除并伴有宫颈Ⅱ-Ⅲ度糜烂者,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次全切除 小横切口 宫颈锥形切除术
下载PDF
盐酸罗哌卡因和盐酸布比卡因鞍麻在宫颈锥形切除术中的应用
15
作者 韩红坤 韩宏宇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9年第6期684-684,共1页
目的探讨等效剂量盐酸罗哌卡因、盐酸布比卡因鞍麻用于宫颈锥形切除术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择期宫颈癌手术患者60例,体重50~80kg,ASAI~II级,随机分为等效剂量盐酸罗哌卡因(A)、盐酸布比卡因(B)2组,每组30例。2种药物均采用重... 目的探讨等效剂量盐酸罗哌卡因、盐酸布比卡因鞍麻用于宫颈锥形切除术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择期宫颈癌手术患者60例,体重50~80kg,ASAI~II级,随机分为等效剂量盐酸罗哌卡因(A)、盐酸布比卡因(B)2组,每组30例。2种药物均采用重比重配方:(A)0.75%盐酸罗哌卡因2ml+8%葡萄糖液1ml;(B)0.75%盐酸布比卡因2ml+8%葡萄糖液1ml,分别以硬膜外-腰麻联合阻滞穿刺针穿刺成功后注入蛛网膜下腔,平卧后5min内测1次/min,以后5min测1次到25min,观察感觉阻滞起效时间直到运动恢复时间。如果手术时间过长,可在硬膜外分次追加1.33%利多卡因10~15ml。结果在运动阻滞方面:两组的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及运动恢复时间无统计学差异,但盐酸罗哌卡因组达到最大运动阻滞时间明显较盐酸布比卡因组长;在感觉阻滞方面:两组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和最大感觉阻滞平面没有显著差异,但最大阻滞时间盐酸罗哌卡因稍大于盐酸布比卡因(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盐酸罗哌卡因更适用于鞍麻行宫颈锥形切除术,与等效剂量盐酸布比卡因鞍麻用于宫颈锥形切除术的麻醉效果相似。2种药物的感觉和运动的阻滞起效时间、程度、阻滞平面、恢复时间相似,但盐酸罗哌卡因的最大阻滞时间和最大运动阻滞时间较盐酸布比卡因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罗哌卡因 盐酸布比卡因 鞍麻 宫颈锥形切除术
下载PDF
两种宫颈锥形切除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3
16
作者 于慧敏 朱莹莹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623-624,共2页
关键词 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 宫颈锥形切除术 临床效果 物理治疗 CINⅡ 宫颈浸润癌 宫颈锥切 宫颈原位癌
下载PDF
宫腔镜宫颈锥形切除术治疗宫颈病变126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赵艳荣 《河北医药》 CAS 2007年第11期1231-1231,共1页
关键词 宫颈锥形切除术 宫腔镜 宫颈病变 治疗 宫颈疾病
下载PDF
宫颈锥形切除术后应用保妇康栓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伴高危型HPV感染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3
18
作者 司园园 秦秀朵 王秀梅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2年第11期65-68,共4页
目的探究宫颈锥形切除术后应用保妇康栓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CIN)伴高危型人类乳头状病毒(HPV)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58例CIN伴高危型HPV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29,... 目的探究宫颈锥形切除术后应用保妇康栓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CIN)伴高危型人类乳头状病毒(HPV)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58例CIN伴高危型HPV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29,给予宫颈锥形切除术治疗)和观察组(n=29,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保妇康栓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临床相关指标、盆腔疼痛发生情况、T淋巴细胞及调节T细胞亚群指标。结果术后6个月,观察组的CIN总治愈率为96.55%、HPV总转阴率为79.31%,均高于对照组的79.31%、51.7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CIN各分级治愈率及HPV各基因型转阴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创面愈合时间、阴道排液时间、阴道出血时间短于对照组,阴道排液量、阴道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盆腔疼痛发生率为6.90%,低于对照组的27.59%(P<0.05)。治疗后,两组的CD3^(+)、CD4^(+)、CD4^(+)/CD8^(+)均高于治疗前,CD8^(+)、CD4^(+)CD25^(+)CD127^(-)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宫颈锥形切除术后应用保妇康栓治疗CIN伴高危型HPV感染的效果显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及免疫功能,提高HPV转阴率及CIN治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锥形切除术 保妇康栓 宫颈上皮内瘤变 高危型HPV感染
下载PDF
影响改良冷刀宫颈锥形切除术后宫颈上皮内肿瘤残留/复发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简萍 马丽丽 +2 位作者 贺笑茜 魏雅娜 石伟奇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1年第12期2692-2695,共4页
目的:探究影响改良冷刀宫颈锥形切除术(CKC)后宫颈上皮内肿瘤(CIN)残留/复发的可能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6月在本院行改良CKC治疗的153例患者病历资料,完成随访1年,根据术后残留/复发情况分为存在残留/复发组或非残留/... 目的:探究影响改良冷刀宫颈锥形切除术(CKC)后宫颈上皮内肿瘤(CIN)残留/复发的可能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6月在本院行改良CKC治疗的153例患者病历资料,完成随访1年,根据术后残留/复发情况分为存在残留/复发组或非残留/复发组。比较两组患者年龄、颈管累及、腺体累及、绝经情况、性伴侣数、腺体累及、CIN分级、人乳头瘤病毒(HPV)术前术后阳性情况,分析CIN术后残留/复发影响因素。结果:随访1年,153例患者术后残留4例(2.6%)\复发12例(7.9%),未残留/复发137例(89.5%)。因素分析,术后CIN残留/复发与患者年龄、颈管累及、绝经、性伴侣数、是腺体累及、CIN分级、术前术后HPV阳性等有关(P<0.05),与象限累及个数无关(P>0.05)。结论:针对改良CKC术后CIN残留/复发的危险因素应采取相应预防措施,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上皮内肿瘤 改良冷刀宫颈锥形切除术 残留 复发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宫颈锥形切除术与根治性宫颈切除术治疗早期宫颈癌的临床效果对比 被引量:14
20
作者 郭芳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7年第3期22-24,共3页
目的探讨宫颈锥形切除术与根治性宫颈切除术治疗早期宫颈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86例早期宫颈癌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3例。研究组采用根治性宫颈切除术;对照组采用宫颈锥形切除术治疗。记录两组患者住院一般... 目的探讨宫颈锥形切除术与根治性宫颈切除术治疗早期宫颈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86例早期宫颈癌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3例。研究组采用根治性宫颈切除术;对照组采用宫颈锥形切除术治疗。记录两组患者住院一般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为(147.2±15.1)min、术中出血量为(228.5±11.9)ml、排气时间为(22.8±9.1)h及住院时间为(11.5±3.2)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71.5±18.9)min、(273.4±12.1)ml、(38.1±11.2)h及(17.6±4.3)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手术治疗后随访3年,研究组患者中疗效优秀30例、良好11例,临床疗效优良率为95.35%;对照组分别为31例、9例及93.02%,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治性宫颈切除术应用于早期宫颈癌临床治疗中,疗效与宫颈锥形切除术相近,但术中、术后临床表现更佳,手术安全性更高,更适应于有生育要求的年轻患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宫颈 宫颈锥形切除术 根治性宫颈切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